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寒笳集法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6/10/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26-0004

  《寒笳集》。諸位同學,我們繼續來學習《寒笳集》法語第十三段:

  【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擴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毋墮宴安鴆毒坑。策其志毋循將就苟且塗轍。汰奢窒欲。積行存誠。惜福延壽。以期於大成。】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一段的開頭祖師給我們開示,『世事虛幻』,「世事」就是世間事,世間事都是虛妄幻化的。我們常常讀到《金剛經》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可以說學佛的人,佛門弟子很多人都聽過,而且耳熟能詳,聽耳熟了,大家也都會念。祖師給我們講「世事虛幻」,正是《金剛經》這首偈,「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包括精神、物質的。在百法裡面,有九十四種都列為有為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整個身心世界,精神跟物質,動物、植物、礦物。有為就是有生有滅,有變化的。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這些事事物物,沒有一樣是永恆存在的,時時刻刻在變化。《金剛經》講得最親切,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精神的,物質的,就如同我們作夢一樣,如夢。夢境大家都有經驗,多多少少都有作夢的經驗,有的人夢境多,有的人夢比較少,但是講到作夢,大家都有經驗。當我們在作夢的時候,不知道那個是夢境,以為是真的,到醒過來才知道原來是一場夢。我們看看現實的世間,就如同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一樣,所以佛在《金剛經》勸我們「應作如是觀」,看到世間這一切有為法,就如同晚上作夢一樣。我們常常這樣去觀想,昨天的事情過去了,不再回來了,是不是像晚上作夢一樣沒有了,今天又繼續作夢,明天也是夢。第一個以夢做代表,以夢為主。

  第二個幻,幻就是幻化,好像變魔術一樣,一個幻相。好像我們看電視、看電腦,螢幕上現的這些現相,我們都知道是幻相,不實的,不是真的。如泡,像水泡一樣,水泡存在的時間不長,水泡破了就沒有了。影,就像影像,我們人在太陽底下一個身影。如露,好像露水,晚上的露水,一大早看到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電是閃電,閃電一閃也就沒有了。佛在《金剛經》給我們講,教我們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不是真的,應作如是觀,應該做這樣的觀察、觀想,進一步觀照。常常作如是觀,就是提醒我們要認識世間這一切事事物物它是假的,虛妄的,常常作如是觀,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放下。作如是觀是看破,真正看破事實真相,自然就放下,因為知道它不是真的,就不會放在心上,也不會再去執著。

  第一句就給我們講「世事虛幻」,世間一切事事物物,虛妄、幻化、不實。『人命無常』,人的生命不是永恆存在,佛在《四十二章經》給我們講,「人命在呼吸間」,一口氣不來,生命也就結束了。有句俗話講,「黃泉路上無老少」,我們常常去觀察我們周邊這些人事物,今天這個往生了,明天那個往生了,就感覺到自己也是在無常當中。祖師一開頭這兩句話就是勸我們看破放下的。我們現在修道為什麼障礙這麼多、這麼困難?就是不認識事實真相,把世間這一切假相我們看作真的,在這個上面起了分別執著,放不下,放不下就造業,造業就要受報。

  下面講,『當擴其眼界,勁其神慮』。「擴其眼界」就是你要看清楚,眼睛要睜開;「勁」就是要提起這個勁,提起精神;「慮」是靜慮,看清楚事實真相。『苦其身毋墮宴安鴆毒坑』,「苦其身」是什麼?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之後,我們這個身體不要太安逸,不要為了這個假的身體,求安逸享受,懶惰懈怠。應該怎麼樣?要提起精神,讓這個身吃一些苦,要勞動,為眾生做事。「毋墮宴安鴆毒坑」,宴安就是安逸的生活,安逸的生活就像喝了鴆酒一樣,鴆鳥的羽毛有毒,酒沾上這個羽毛沾上一點,酒就變成毒酒,喝了這個毒酒,人就被毒死了。把這個宴安習氣,求安逸享受,比喻作鴆毒,喝那個鴆酒中毒了。所以安逸享受不是好事,的確會毀掉一個人,特別是年紀還輕的人,什麼事都不做,他只要享受,這個就是墮在宴安鴆毒坑裡面去了,這是形容。所以要苦其身,這個身不要讓它太安逸、太享受。

  『策其志毋循將就苟且塗轍』,「策」就是策勵,「志」就是志向,要鞭策,時時刻刻鞭策自己,鞭策自己的志向,不要因循將就敷衍過去;「苟且塗轍」就是得過且過,一天過一天,因循這樣將就過去。塗轍就是過去的習氣沒有調整過來,這個轍就是車的車輪走過的痕跡。以前過失的痕跡沒改過來,還是因循著過去的老毛病、老習氣,因循苟且,這樣一生就一事無成,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所以不要因循將就苟且。要『汰奢窒欲』,「汰」是淘汰掉,淘汰就是去掉沒有用的成分,那個不好的習慣習氣要把它淘汰乾淨,這是淘汰的意思。淘汰什麼?這邊講「奢」,奢是奢侈,浪費奢侈,過分享受,這個要淘汰掉,不能奢侈。人如果奢侈難免驕慢心就起來,所謂驕奢,驕慢、奢侈,這個要淘汰掉、要去掉。「窒欲」,窒是塞住的意思,也有止息的意思。窒這個字,上面一個穴,下面一個至,就是把它塞住,阻塞讓它不要通。阻塞什麼?欲望、欲念、貪欲,這個貪欲的心要把它塞住,不要讓它起來,不要讓它出來。汰奢窒欲,奢侈淘汰掉,貪欲要把它止息,停止下來。

  要做什麼?汰奢窒欲,要做的是『積行存誠,惜福延壽,以期於大成』。積什麼行?積善行,積德行,所謂積功累德,累積功德。這個行也是功行,或者叫功行(音恨),我們修行用功夫,這是要累積的,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積行」。「存誠」,心要真誠,就是我們的存心要真誠、要至誠。這是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的真誠,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真誠之心,要存真誠之心,這是積行存誠。「惜福」,惜福也非常重要,我們要積福、要修福、要造福也要惜福,如果不惜福一方面修一方面就漏掉了,所以要惜福。能夠積福、惜福壽命就延長了,就「延壽」。「以期於大成」,大成就是有大成就,在修行方面能夠有大成就。大成就是什麼?自行化他,自己有成就才能幫助別人,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必須要有福報、要有壽命,壽命就是要有時間,有這個時間、有這個福報修學才有大成就,對眾生才有大利益。這一段是勉勵我們,我們常常要提起。我們接著再看下面這一段:

  【爾誠靜坐默思。只此現前一念見聞之性。本非內外方隅。亦非有無情量。】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給我們開示的是,『爾』就是你們,『誠靜坐默思』,這個心至誠,「靜坐」,我們一般講打坐,打坐讓這個心平靜下來,「默思」就是把心靜下來,當我們靜坐時默默的去思惟。思惟什麼?下面講,『只此現前一念』,你是思惟我們現前,「現前」就是現在,現在心裡這一念。『一念見聞之性』,什麼叫「一念見聞之性」?我們眼能夠見,耳能聽聞,這是把六根舉出兩根來代表,實際上就涵蓋六根了。眼能見,耳能聞,見聞覺知,就是說我們現前能見能聞,能見能聞這一念,這一念之性在哪裡?『本非內外方隅』,「本」就是本來,它也不是內(裡面),也不是外面,不在我們身體裡面,也不在我們身體外面,也不是在某一個角落。「方隅」就是四方某一個角落,東西南北哪一方的一個角落。『亦非有無情量』。

  【云何被此虛妄形質所局。】

  我們的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任何一個角落,也不在中間。這個是《楞嚴經》裡面,佛叫阿難去找心,阿難找了七個地方都被佛否定了,都不對。我們能想出來的阿難都想出來了,都不是,可見得這個不是我們的情量、思惟可以達到的。這一念見聞之性,實在講大乘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到處都是,不是在某一個方塊裡面,不是,到處都是,遍一切處。所以,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遍一切處,不是在某一個地方。如果在某一個地方,好像我們人站在這個地方,能看,就在這個地方,離開這個地方就不能看、不能聽,不是這樣的。我們離開這個地方,甚至到外太空去,坐火箭上外太空還是能看、還是能聞,可見得這個性它是遍一切處,它不是在哪一個空間,沒有,超越時空。下面這句就是再給我們開示,『云何被此虛妄形質所局』,我們現前一念之性是遍一切處,為什麼我們現在被虛妄這個身體所侷限住?

  【虛妄形質。生必有滅。】

  我們現在這個虛妄的身體身形,它的本質就是一個生滅法。我們看到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都是生滅法。虛妄的形質它有生,有生它必有滅,我們的自性它是不生不滅。什麼叫不生?它本來就存在,就是不生,本來就有。所以密宗講這個阿字,阿字本不生。阿彌陀佛這個阿,就是阿字。阿是什麼?無生,本不生。本不生的意思就是說它沒有生,它本來就有,本來就存在。本來就有,本不生,當然它就不滅,它也不會消失掉。所以我們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我們學佛,八萬四千法門,最終目的就是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到自己的本性,見到自己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不生不滅,本不生,你就成佛了,真正認識自己了。我們現在很可憐,不認識自己,真的自己真我不認識,把那個虛妄的假我認為是真我,錯了,我們吃虧就吃虧在這上面。

  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不是我,佛在經上給我們講,這個身體是什麼?我所,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好像我們身體的衣服,衣服我們穿在身上,衣服是不是我?不是,是我所有。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就像衣服一樣,是我所,我現在用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就像我們穿衣服一樣,衣服穿久了、穿舊了、穿破了,脫掉換一件新的。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就跟換衣服一樣,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這個身體用一段時間不能用、壞掉了,死了,再換一個身體。我們的自性從來沒有變化,好像我們這個身體穿衣服,衣服常常換,但是人沒換,衣服在換,人沒有換;我們的身體常常換,我們的自性它從來不變的。所以,『虛妄形質,生必有滅』,有生就必有滅,為什麼有滅?因為有生它才會有滅,這是我們看到虛妄的現相就是生滅的,特別指我們這個身體。

  【千般保愛。不能令其不朽。】

  我們這個身體跟我們最親切,怎麼去保護它,怎麼愛護它,我們不要病還是會病、不想死還是會死,我們的身外之物更是無法去保得住,『不能令其不朽』,我們沒有辦法讓它永遠不壞的。

  【而所作幻業。如影隨形。從劫至劫不肯相離。豪傑之士。先須覷空身形非我。不過假借四大所成。】

  身有生滅,不是真的,但是我們現在所做的幻業,身口意造作的善惡業,還有無記業(不善不惡叫無記),這些統統屬於幻業,虛幻的。善、惡、無記,身口意造這個虛幻的業,造了業,這個業都跟著我們,都不會離開的,『如影隨形』,好像我們人走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從劫至劫,不肯相離』,這個業就跟著我們,無量劫來也都不會離開的。所以古大德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就是說我們這個世間的一切,包括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都帶不走,身外之物更是帶不走。能帶走的是什麼?我們平常造作的善惡業,唯有這個善惡業跟著我們走,我們走到哪裡它就跟到哪裡,它不會離開的。

  所以下面講『豪傑之士』,「豪傑」就不是一般人,不是一般凡夫,勝過十個人,勝過一百人的,這個稱豪傑。這個意思就是不是一般人,一般人他不會去想到這些事情,甚至你跟他講,他也體會不到,他也感覺不到。豪傑之士就跟一般人不一樣,他想要超越,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一般人,這是指豪傑之士。一個豪傑之士,我們要做一個豪傑,『必須覷空身形非我』,「覷」就是你要祕密去觀察、密切去觀察,觀察什麼?空,我們身體這個形相非我,這個身體不是我。我們在見思惑裡面,有八十八品見惑,見惑就是見解上的迷惑,第一個就是身見。這個身見,佛給我們講,是一個錯誤的知見,你這個認知見解錯了,把這個身體認為是我,我就是這個身體,佛給我們講,錯了。這個身體不是我,是我所,不是我,我們都認錯了,把這個身體認為就是我。

  「身形非我」,為什麼是非我?『不過假借四大所成』。這個我的定義,佛經上講我的定義,就是唯一的,能夠主宰的,那個叫我;如果不是唯一的,能主宰的,那個就不是我。我們這個身體也不是獨立的一個,是四大組合起來的,因緣所生法,四大組合,地水火風,它不是單一的一個我。所以身體,有窒礙性的、有體積,這個叫物質,屬於地大;我們身體有溫度,是火大;身體有水分,是水大;我們呼吸、動作,是風大,基本是這四大構成一個人的身體。這個四大缺一個都不行,必須四大組合起來才成為一個身體,這是基本的,身體物質方面基本有這四大。「假借四大所成」,假借就是借這四大成為這個身體。四大,你說哪一個是我?你說地是我,其他三個不是我。其他三個不是我,這個身體不能成立,這個身只有物質,你沒有溫度、沒有水分、沒有風,你就不能動,好像人死了就是一具冰冷的屍體,沒有風,也沒有溫度,也沒水分。所以,必須有這個四大。四大,如果四大都是我,那就四個我,我是獨立、唯一的主宰,四個就不能成立一個我。所以我們現在認為這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身體非我。這是我們第一個要看破的,身體不是我。

  【心亦無相。不過因於情塵妄見生滅。】

  身不是我,那心,心在哪裡?我們做中峰國師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第二時繫念給我們開示,「心有多種,曰肉團心」,肉團心是什麼?我們現在身體裡面這個心臟,「父母血氣所生者是」,我們這個身體裡面的心臟,這個心是父母血氣生的,這是肉團心。第二個,「曰緣慮心,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我們現在能夠分別、能夠思考,知道順境、逆境,在這個當中起種種分別、攀緣,這個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緣慮心,也叫妄心。第三個,「靈知心」,靈知心是不生不滅的,靈知心才是真正的自己。不管真心、假心,『心亦無相』,心它沒有相。『不過因於情塵妄見生滅』,心沒有相,它只不過是因為在於這個情識,六塵虛妄境界裡面見到它的生滅。所以你找真心了不可得,找妄心了不可得,找真心也了不可得。所以,慧可禪師去找達摩,求達摩給他安心。他說,我現在心很不安,求你幫我安心。達摩手伸出來,你心拿來,我幫你安。我們現在看到達摩祖師像一手伸出來,那個就是要給慧可安心的,你心拿來給我,我幫你安。慧可在這句話當下就大徹大悟,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跟他講,「與汝安心竟」。他說,我找心找不到,沒有。達摩祖師跟他講,心給你安好了。沒有,那是虛妄的。所以,這是情塵妄見生滅。如果見到這個真相:

  【便頓捨情塵。專心辦道。兼律兼教。助顯心源。】

  『頓』就是一下子,很快的。為什麼?因為一旦你覺悟了,知道這些都是假的,那就頓捨了。就像慧可求達摩一樣,達摩請他把心拿來,他替他安,他去找心,找了半天找不到,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跟他講,與汝安心竟,他這個時候「頓捨情塵」,一下就捨掉了。『專心辦道』,那就專心辦道了。見道而後修道,禪宗講悟後起修,悟了之後才知道怎麼修道,還沒有悟之前沒辦法修道,這是禪宗,一般法門都是一樣。『兼律兼教,助顯心源』,專心辦道,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所以兼戒律、兼經教,來幫助開顯我們的心源。「心源」就是真心的根源,讓真心徹底顯露,就是明心見性。

  【但得悟心。萬法何有。萬法俱息。萬法俱備矣。】

  你徹悟心源,那萬法何有?就空了。『萬法俱息』,我們在萬法裡面的妄心就息滅了,妄心就止息下來了,「萬法俱息」。『萬法俱備矣』,「俱備」就是一切萬法我們都有了,在這個當中沒有得失,就俱備了。為什麼俱備?因為了不可得。《般若經》上給我們講,「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我們失去什麼?沒有。《心經》講「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一段也非常重要,叫我們觀空,就是《般若經》講的,特別是《金剛經》講的,我們要觀察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要在這個當中起分別執著。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出世丈夫以佛祖自期。以四弘為券。以六度萬行為家常茶飯。以自利利他為的。】

  我們先看這一段。『出世丈夫以佛祖自期』,「出世丈夫」,就是要做一個出世間的大丈夫,以什麼?以佛、祖師大德來對自己一個期望,期望自己成佛作祖,這是出世丈夫。『以四弘為券』,憑什麼成佛作祖?就是以四弘誓願,「券」就是一個證明。這個券,我們一般講票券,你要去看戲,或者現在講的支票,票券,一個憑證。憑什麼成佛作祖?憑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憑這個。憑這個,要去修,發了願之後,不能落空,要怎麼修?『以六度萬行為家常茶飯』,要修六度。菩薩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怎麼過日子?就以這個六度過日子,以這個六度在生活,以六度待人處事接物、工作,以六度。「六度萬行」,萬行是指我們生活當中事事物物,這個就是萬行。「為家常茶飯」,家常茶飯天天就是這樣,時時刻刻都是以六度萬行自行化他。所以,『以自利利他為的』,「的」就是目的。下面講:

  【發一言不足自利利他。勿言也。】

  『發一言』就是你講一句話,這句話對自己有沒有利益,對別人有沒有利益,如果講了這句話,對自己沒有利益,對別人也沒有利益,那就不要講,講了變成廢話,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幫助。凡是講話總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的言語我們才講。

  【舉一步作一念不足自利利他。勿舉也。勿念也。】

  講話要自利利他。『舉一步』,舉就是我們的動作,身體的行為;『作一念』,心裡的念頭,意念。你做一樁事情,這樁事情如果不能夠自利利他,『勿舉也』,你就不要去做了,對自己也沒有利益,對別人也沒有利益,就不要做。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好不好?這個念頭如果對自己有幫助,對別人也有幫助,那這個念頭可以起;如果這個念頭自他都沒有利益,那也不要生起那個念頭。這個就是身口意三業,言語、動作、思想都要自利利他。我們再看下面:

  【事苟益身心。裨法化。必黽勉為之。雖劬勞困苦。勿恤也。】

  我們先看這一段。『苟』就是如果,如果有利益於身心。『裨』就是補助的意思,「裨」這個字是補助的意思。對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有幫助、有補助的事情,『必黽勉為之』,「黽勉為之」就是要勉強去做。為什麼?因為有益於身心,對自對他都有利益,縱然有困難,我們也要勉為其難去做。這個事情,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的確都是在表演給我們看。你看現在年紀這麼大,九十高齡了,還這麼辛苦辦漢學院,在聯合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辦多元宗教、團結宗教,這些都是有利於眾生,有利於教化的。雖然人力、財力、物力很單薄,也勉為其難,盡心盡力去做,黽勉為之。『雖劬勞』,「劬勞」就是勤勞;『困苦』,有時候遇到很多困難,很辛苦,我們淨老和尚也做給我們看。『勿恤也』,這個就要努力去做,「恤」是救濟。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否雖有浮名幻利。弗屑也。】

  『否』就是如果不是這樣,雖然做這些事情可以得到名利,但是對眾生教化、利益眾生沒有幫助,那就不值得去做,做那個沒有意義的事情。做總是要做有意義、有利益眾生的事,這個就是有意義。所以過去我聽台中江逸子老師曾經跟我講過,他說以前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曾經講過,說人生,人在這個一生當中,如果做對一件事情,這一生也就算沒有白來了,也沒有白過了,畢竟一生當中做對了一件事情。不要一生當中沒有一件事情做對的,那這一生就空過了,這個人生過得就沒有意義。所以,「否雖有浮名幻利」,如果沒有意義的事情,雖然可以得到名利,世間很多得到名利的,但是他得來這個名利,對家庭、對國家、對整個社會有好處嗎?有利益嗎?還是有損害?不要說有損害的事情不能幹,就是沒有利益、沒有損害,但是做了也沒有意義,因為對人沒有幫助,對自己也沒有幫助,在這樣情況之下,雖然有名利,『弗屑也』,也不值得去做,還不如念佛,念佛有真實的功德利益。好,這一段我們學習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第十五段:

  【人能痛念生死事大。覷破一切世情。若順若逆。總虛妄不實。過眼便是空花。獨一念持戒。禮懺。篤信三寶之心。生與同生。死與同死。】

  到這裡是一段,這個第十五段我們分兩段來學習。這一段也是祖師,我們看《寒笳集》這些開示,可以說不斷提醒我們,就是要『痛念生死事大,覷破一切世情,若順若逆,總虛妄不實,過眼便是空花』。我們人生最大的事情是什麼?實在講就是生死事大,這樁事情是最大的事情。我們人生在世間,講一個生,講一個死,再大的事情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生死這樁大事,我們學佛就是要了生死,了是明瞭、了脫,了脫生死。這裡祖師給我們勸導開示,要痛念,「痛念生死事大」,對這樁事情要非常非常重視,不但重視,要痛念。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不得解脫,這一生得人身、遇佛法,這一生就要解決生死這樁大事,不能再耽擱。你要解決這個生死的大事,必須要先「覷破一切世情,若順若逆」,覷破就是看破。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看破,看破幫助放下。看破什麼?看破一切世間這些的情執、感情。若順若逆,順境或者逆境,我們在生活當中就是一個順境、一個逆境,順,合乎我們心意;逆,不合乎我們心意的。在人事物裡面就是有順有逆,不管順境或者逆境,「總虛妄不實」,總的來講,順逆境界所有一切統統是虛妄,不是真實的。「過眼便是空花」,過了就一場空,像我們眼睛有病,看到空中有花,其實也沒花。當我們看的時候,看到這些事情,當下就是空的,所以叫過眼便是空花,這些都不是真的,所以要看破、要放下。

  『獨一念持戒、禮懺、篤信三寶之心』,「獨」就是唯獨,唯獨我們發一念來持戒、來禮懺,禮佛拜懺,「篤信三寶」,這個心。『生與同生,死與同死』,生跟我們一起,死跟我們一起,這個一念之心就從來沒離開我們,是我們真正的自己本來面目。世間外面這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不實的要放下、要看破。下面講:

  【而又專求己過。不責人非。步趨先聖先賢。不隨時流上下。】

  進一步給我們開示,『而又專求己過』,「專求」就是專門找自己的過失,自己過失天天反省,天天去找,天天改過,不要責備別人。我們凡夫剛好相反,專求他過,不責己非,凡夫剛好是相反,專門找別人的過失,自己錯誤的從來不去責備自己。我們要了生死就要反過來,不能像一般人一樣,反過來要專求己過,『不責人非』,專找自己的過失,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別人有過失你也不要去責備,管好自己。『步趨先聖先賢,不隨時流上下』,這個就是向先聖先賢來學習,過去的聖賢都是這樣修學成就的,我們要向他們效法學習,不要隨著時流,就是現代世間講的時尚,這些流俗跟著他們上下,不要隨他們去轉。

  【庶幾信心日固。智慧日開。而生死可永脫耳。】

  『庶幾』就是如果這樣修學,你開智慧、信心增長,那就很接近,相去不遠了,你就可以很快的有信心,信心堅固,智慧不斷的開發。『信心日固』,「信心」一天比一天堅固,智慧一天一天的開。『而生死可永脫』,這樣修學,生死就可以永遠擺脫了。這個開示非常重要。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第十六段:

  【聽法須觀心。書寫須解義。然解義正不必強加穿鑿。亦不徒循章摘句。但至誠讀誦。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淪骨浹髓。寤寐不忘。緣因既深。一十二千七百。無不一串穿卻也。得此消息。便知吾言不誣。】

  這一段給我們開示,『聽法須觀心』。「聽法」,聽經聞法,必須要觀察自心。為什麼觀察自心?聽法要把這個佛法用在我們心上,觀察我們的自心跟經講的一樣不一樣。『書寫須解義』,聽法、書寫,「書寫」我們一般講,你聽經聞法有的人會做筆記,你書寫寫下來必須要理解經義,經真正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聽法須觀心」,這個心你要諦聽,要專心的聽。所以聽經不能不專心,不專心聽,從左耳進右耳出,耳邊風,這個聽經就不得受用。要觀察我們這個心,要用心去聽,聽了有心得你來書寫,書寫必須要理解經義,不能錯解經義、曲解經義、誤解經義,這個就不行。『然解義正不必強加穿鑿』,解義你也不要勉強去穿鑿附會;『也不必循章摘句』,哪一句、哪一段怎麼講法,「循章摘句」,祖師給我們開示,也不必要這樣。聽了你明白就明白,不明白你也不要勉強去穿鑿附會,也不要循章摘句,這一句怎麼講,刻意去想,不必要這樣。

  『但至誠讀誦,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淪骨浹髓,寤寐不忘』。這一段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勸我們同修讀經的態度,讀經不能一面讀一面去想經裡面的意思,這就是祖師這裡開示的。讀經,你就至誠恭敬的去讀,每一個字、每一句讀得清楚,不要讀漏掉,不要刻意去想,刻意去想這一段是什麼意思,那一句經文又是什麼意思,一面讀一面去想,這叫打妄想。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他就直接給我們講,經沒有意思,你只管至誠恭敬去讀,每一字、每一句讀得清楚、讀得明白,不要讀漏掉,恭恭敬敬一直讀下去,明白就明白,不明白不要刻意去想,刻意去想叫打妄想。這樣讀,在經文裡面有所體會,這個叫悟處。悟是什麼?你沒有刻意去想,這樣讀讀讀你自然明白了,那個叫悟。有悟處,你也不要停下來,不要再去想我剛才悟到什麼道理,也不要再想,悟讓它自自然然的,自然的體悟,那是有悟處。再繼續讀,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部經讀了一千遍,那個意思自然就顯現,你不要刻意去想,自然你就明白了。

  在過去我們中國儒家、道家,古聖先賢教人讀書就是這個方法。現在在英國威爾士大學辦漢學院,我們老和尚教學生也是這個方法,我們中國傳統私塾教學的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經跟讀聖賢書一樣,都是修戒定慧的,讀經你不要刻意去想,不要一面讀一面去想經的意思,這樣的讀經就是戒定慧一次圓修,一次完成。這樣讀經會開悟,開始有小悟,累積小悟就成中悟,累積中悟就成大悟,累積大悟就大徹大悟。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勸人讀經,讀一千遍有小悟,讀二千遍有中悟,讀三千遍有大悟,讀了四千遍、五千遍、六千遍,那你就可能大徹大悟。所以,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一段也就是教我們讀經的方法、聽經的方法,你懂就懂,明白就明白,不明白也不要刻意去想,只要至誠恭敬的讀誦。讀經就好像佛在面前跟我們講經一樣,這樣讀千遍、萬遍,你就開悟了。

  下面講,『緣因既深』,你這樣的修學,這個因緣深入了,一千七百則公案、三藏十二部,沒有一樣你不通達的。『得此消息,便知吾言不誣』,你得到這個消息,就知道祖師講的不是騙人的,是真的。這樁事情也是要我們自己去實驗,實驗得到這個效果,你就能證實祖師大德、古聖先賢這個教學才是正確的。我們淨老和尚現在在威爾士大學就是用這種教學法。現在人都學西洋的教學法,教你一直去想,那個都變成知識,開不了智慧。我們再看下面第十七段:

  【世人談及生死。鮮不悚慮。往往不能真為生死者。眼前活計放不下耳。然所以放不下者。祇不曾徹見生死之苦。以從來為俗。為僧。皆向順境中捱過。故畏三界心。自然發得不真切。儻以遠大慧眼曠觀無始輪迴。痛念此生果從何來。死後當至何趣。前際茫茫。後際墨墨。饒鐵石心腸必為驚怖。然後依正教。開圓解。起圓行。敢保十人有五雙到家。最懼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為世味所牽。或為邪師偽法所誤。袈裟下失卻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時流。而寤寐永歎也。】

  這個第十七段,祖師再次給我們提到生死。世間人談到生死這樁事情,人要死了,『鮮不悚慮』,「悚」就是恐懼,我們講毛骨悚然,大家都害怕。但是怕是怕,『往往不能真為生死者』,怕為什麼不發心了生死?為什麼?『眼前活計放不下』,眼前這些事情放不下。放下不是叫你什麼都不要做,不是那個意思,就是心裡放下,不要罣礙這些事情。眼前生活這些計畫常常放在心裡,沒有把了生死這樁大事放在心裡,把最重要的不放在心裡,把這個次要的,不是很重要的,常常放在心裡。這個還是在《無量壽經》會集本,夏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會集得非常好,講得詳細。你看三十三到三十七品,這個五品經文講,裡面有一句我們要常常提起,「世人共爭不急之務」,這句話是很重要的提醒。世間人共同在爭,爭什麼?不急之務,就是不重要的,那個次要又次要的,不重要的,世間人都是在爭那個。什麼是不重要?世間的名聞利養,「眼前活計」,這些拉拉雜雜的,爭這些,真正重要的,他忘得一乾二淨。所以讀到這一段,我們再去讀《無量壽經》,那就更親切了。

  『然所以放不下者,祇不曾徹見生死之苦』。「生死之苦」,有沒有受這個苦?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受這個苦,他忘記了。我們很健忘,忘記了。為什麼忘記?大部分在順境當中捱過,不管『為俗、為僧』,在家、出家,如果都是在順境當中過日子,他覺得這個世間還不錯,留戀這個世間,貪戀這個世間,不想解決這個生死的問題。『故畏三界心,自然發得不真切』。畏懼這個三界六道輪迴這樣的心,「自然發得不真切」,為什麼?被這個順境所迷惑。

  『儻以遠大慧眼曠觀無始輪迴,痛念此生果從何來,死後當至何趣?前際茫茫,後際墨墨,饒鐵石心腸必為驚怖』。如果你用遠大的慧眼去觀察,我們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面輪迴,「痛念」,要痛切的常常念到,我們這一生從哪裡來的,「果從何來」,從哪裡來;我們死了以後至何趣,到哪裡去,都不知道。生不知道從哪裡來,死不知道往哪裡去。「前際茫茫」,我們生前怎麼來的,迷迷茫茫的,糊裡糊塗的;「後際墨墨」,一片黑暗,不曉得去哪裡。如果想到這裡,「饒鐵石心腸必為驚怖」,如果能夠想到這個地方,縱然是鐵石的心腸,也會生起驚怖之心,畏懼生死之心就生起來了。畏懼生死之心生起來,『然後依正教,開圓解,起圓行』,這樣來修學,『保十人有五雙到家』,一雙是兩個人,五雙就是十個人,就是說十個人十個人成就,一百個一百個成就。

  『最懼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怕的是初發心不真切,不是真為生死,這個叫「因地不真」。「道眼」也沒有真的開,昏昏暗暗的,沒有看清楚、看明白。『或為世味所牽』,被世俗牽著鼻子走。或者跟錯老師,跟著邪師,他教的都是虛偽法,假的、錯的,被他所耽誤了。跟的老師不對,老師是邪師,邪知邪見,那就被他誤導,這一生就空過。這一生縱然出家,『袈裟下失卻人身』,穿了袈裟,死了之後墮三惡道。『此予所以俯仰時流,而寤寐永歎也!』蕅益祖師講,他看看時下這些流俗,出家、在家,沒有學佛的人不談,就是看佛門弟子,看到這樣,將來的結果是墮三惡道,「寤寐永歎」,寤是清醒的時候,寐是睡覺的時候,永遠為這個事情在嘆息。

  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學習到此地。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