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15/1/15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8-0020

  《淨土集.觀無量壽佛經疏菁華》。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第五十五頁倒數第五行,從十八這段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

  【十八、迴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善導大師再給我們解釋迴向發願心。前面十七段給我們解釋迴向發願心是隨喜世出世間一切凡聖身口意所修的世出世間善根,隨喜都是要從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這一段再給我們加強解釋『迴向發願願生』,也是『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這一段關鍵就是在真實心中迴向,而且決定要從這個真實心中迴向。這是我們能不能往生的關鍵,就是這個願要真實,從真實心中迴向。如果這個心不是從真實心中迴向,當然就沒有感應了。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往生西方就是作佛,這一生就橫超三界、就了生死了,這是大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講,念佛成佛這是大事,其他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只有這樁事情是真實的。真實的果報,當然要從真實心中做,這樣才相應。

  我們世間一般做事,我們人與人交往,人與人處世、辦事,都要真實,不能搞假的,我們一般講要有誠意,這個事情你才能辦得好。我們跟人家做事情,或者別人找我們做什麼事情、合作什麼事情,如果彼此沒有誠意,這個事情一定做不成。為什麼?沒有誠意,沒有誠意事情就做不成。儒家講「不誠無物」,沒有誠意,那很難成就事情。做什麼事情總要有個誠意。誠意表現在行為上,表現在行為你怎麼做,有沒有真的這樣做。如果真實的這麼做,那就是有誠意;如果不是真實的,他就不會這麼做,講的、做的都會有出入,不一樣。何況我們要往生西方,你這個做假的怎麼可以?當然不行的,要真的才行,真的才會跟真的相應,假的跟真的就不相應了。所以「願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

  這一段就是再給我們補充說明這個心要深信,所謂深信不疑,深信不懷疑,不懷疑到什麼程度?像『金剛』一樣。「金剛」能破壞一切,不會被一切所破壞。所以我們經典有一部經叫《金剛經》,金剛它是比喻、形容,金剛是最堅利的,所有的東西跟金剛碰觸都破壞了,但金剛不壞。這個心,深信心,要像金剛一樣,『不為一切異見』,就是不同的見解;『異學』,學的不一樣的,學的不同的法門,或者其他宗教;『別解』,解就是所理解的,理解的也有不同,個別不同;『別行』,也就是修行。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情況特別普遍,在唐朝善導大師那個時代就有了,但是沒有現在這麼多,現在比唐朝時代不曉得要多出多少倍,是多得很多了。修學不同法門,修學不同法門當然你不受影響;還有信仰其他宗教不一樣,你也不受影響。你修淨土,你修念佛法門,另外有一個人他也修淨土,他也標榜修淨土法門,但是他講的跟你所修所學的不一樣,他也是修淨土,你要不要聽他的?「異見」就是不同的見解。像現在有人說提倡無相念佛,很多人都跟著去學了。另外,幾年前非常流行的,日本的本願念佛,很多人修了這個,他就不相信淨土經講的了。

  我們一個三寶弟子,不管誰講的,我們一定要依三寶、依四依法來修,你才不會有偏差、錯誤,要依經為標準。本願念佛,我們聽一聽他們講的,我也去日本跟這些法師交流過,他們把善導大師那個解釋真的是斷章取義了。你要節選它的菁華可以,但是你那個意義要不能有錯誤,你斷章取義意思就不一樣了,有時候關鍵的一個字漏掉了,或者不一樣了,那個意思就完全不一樣。禪宗野狐禪這個公案,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因果不小。這些地方我們都必須要明白。

  在我剛出家那一年,這三十年前的事情,那時候美國有人提出說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有些老居士,以前在台大辦晨曦社的周宣德老居士,後來移民到美國去了,好像移民到洛杉磯。他也聽到有人這麼說法,他念佛念了幾十年,他說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他想一想就沒指望了,幾十年的念佛,這一生不能往生,那怎麼辦?所以我們師父上人到洛杉磯講經,一下飛機,他就去接機,就請教這個問題。當時師父就跟他講了,如果消業才能往生,那不去也罷。因為業消光了就成佛了,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他那分還是業,一定要成究竟圓滿佛那才完全沒有業,回歸常寂光了。他說如果這個標準的話,那西方極樂世界就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孤家寡人,其他的人都沒有,連等覺菩薩也不夠資格去,只有佛才能去,那不去也罷。等覺菩薩都還有業,那何況我們凡夫?

  後來我們老和尚再跟他講,他說其實你講消業、講帶業要講得圓融,不然會給人家產生誤會,就好像錯下一個字轉語,那就墮五百世野狐身了。一個帶業、一個消業,那消業有沒有錯?也沒錯,帶業也沒錯。如果不帶業那只有佛才能去,所有的人都去不了,那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就沒有意義了。你看善導大師講,這個經是專為凡夫的,主要是為凡夫,附帶接引聖人。聖人還沒有成佛,等覺菩薩都還有業,那何況凡夫?何況又是造作惡業的?你看九品下下品,造五逆十惡的,不但有業障,那個業障是最嚴重的業障,他都能往生。你說不帶業,實在是講不通,跟經義相違背了。所以後來家師淨老和尚他就講了,兩方面都圓滿了。他說消業、帶業也都講得通,不能只說消業不能帶業,這個講法就跟經典有違背了。消業怎麼講?多消一分就少帶一分,就是說你業障消得多,帶的業比較少,你的品位就高;你多帶一分,就少消一分,你品位就比較低。這樣講就圓滿了,消業、帶業統圓滿了,不用再爭論了,再爭下去,大家統統不能往生。所以這個講法是符合經義的,不然我們這個有九品,九品它怎麼分的?就是你業帶得多帶得少,帶得多的就品位低,帶得少的品位就高,多消一分,少帶一分,你品位就高。這個講法是很符合經義,這跟九品,三輩九品,這個經的意思對起來看,那才相應。如果你只講消業,不能帶業,那講不通的。

  這個都是屬於異見、異學、別解、別行,個人的解讀,有一些人解讀偏了,把經義解釋偏差了、錯解了。所以我們還是根據經文做標準,註解參考,如果跟經義相應,我們可以採取;跟經義不相應,我們就不採取,以經為標準。這個行就是修行的法門,修行法門,你說修其他法門,當然個別不一樣,就是我們念佛那也有好幾種,像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種,這四種行門不一樣,修行的方法不一樣。我們現在用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也很多種,有人念六字的、有人念四字的、有人念六字二音、有人念六字四音,四字的有四字四音、四字五音、四字六音、四字七音,同樣那個音那個調又不一樣,有的要念快的,有的要念慢的,光一個持名念佛也很多種。

  所以在二十年前,三重淨宗學會那個時候成立,剛開始請廖居士當會長。他們原來念四字四音的,台中蓮社的,四字四音。後來廖居士他拿到圓慧法師從大陸帶回來的六字四音的,聽說是靈巖山的。是不是靈巖山印祖念的,這個我們是聽說,我們也沒有去求證,就六字四音的。他回來,他就提倡念六字四音這個佛號,那就不念四字四音台中蓮社這個佛號。他覺得念六字四音大家感覺比較好,好像四字四音一般都是助念的,助念的比較多。實際上很多道場他們助念,還有打佛七念佛,也都是四字四音,像台中蓮社都四字四音。這樣在淨宗學會就兩派,有的要念六字四音,有的要念四字四音,就起了爭議,而且爭得非常厲害。後來三重的同修他們就跑到圖書館去問我。

  念六字四音,他就是主張這是靈巖山印光祖師念的就是這個佛號,我們就採用這個;堅持四字四音的,他們就是聽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他講的。他講經常常講,現在還在講,他都引用蓮池大師,他就是說蓮池大師在生的時候,人家問他念佛是念六個字,還是念四個字?蓮池大師回答說,我勸別人念都念六個字。那你自己念呢?自己念念四個字。人家就問他,為什麼你勸別人念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蓮池大師就回答說,因為我就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那客套話就不用了。因為南無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皈依、恭敬的意思。他說我就決定要去西方了,那跟阿彌陀佛都是一家人了,就不用客套話,所以直接念阿彌陀佛,我是決定要去的。堅持四字四音這些同修就講,我們是一定要去西方的,所以念四個字,四字四音,他們念六個字的就是還不想去的。意思也就是說你念六個字就去不了,念四個字的是決定可以去得了。

  我說這個話可要講清楚,你來問我這個問題,我也不能隨便給你回答。我就舉出,我說其實我們還是以經為標準,以經典為標準。我們持名念佛依《彌陀經》、依《無量壽經》、依《觀無量壽佛經》。《觀經》講念南無阿彌陀佛,你看下品下生,臨命終,造作五逆十惡,臨終看到地獄相,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六個字,這個有經文做依據的,六個字。《無量壽經》跟《彌陀經》念四個字的,你看《彌陀經》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聞說阿彌陀佛,四個字;《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我說六個字、四個字都有經文的依據,能不能往生不在於念六個字、念四個字,關鍵在信願之有無,蕅益祖師在《陀彌經要解》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願就是這裡講的決定真實心中深信發願。信願真切,你決定往生,你念四個字也能往生、念六個字也能往生,你念經也能往生、念咒也能往生,他就是修其他法門,統統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你相信不信相?你願不願意去?關鍵在這個,不在念六個字、四個字。如果你沒有信願,你念六個字、念四個字,念什麼也不能去。你有真信發願,不但,後面會講到念六念,念佛、念法、念僧,迴向發願都能往生。你念觀音菩薩,具足信願,也能往生,念大勢至菩薩也可以,念地藏菩薩也可以,念文殊、普賢、彌勒,你只要具足信願統統能往生。那個叫念僧,聖賢僧。所以關鍵,蕅益祖師講的,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

  後來我就建議他們,我說不要再爭了,爭得已經水火不能相容了,為了念佛在打架也是,阿彌陀佛會覺得,怎麼會這樣?怎麼念佛的念四個字跟六個字的打起來,念到打架?後來我就建議,你們喜歡念六字四音的,那你再去弄一個道場,喜歡念六字四音的就去你那裡,喜歡念四字四音的就留下來三重淨宗學會。後來廖居士他也是另外成立一個道場,他那邊是專門念六字四音的,喜歡六字四音的就去他那裡念。你只要具足信願都能往生,你留在三重念四字四音,也可以往生。我們現在是依照圖書館韓館長她提倡的四字五音的,那我也念習慣了。

  所以那天大陸有一個居士來,她說她先生在流通念佛機,念佛機那個佛號好多種,好多種要念哪一種?要流通哪一種?我說這個看各人的喜歡。她就問這個問題。後來我就忽然想到海賢老和尚,海賢老和尚他往生要出殯就用我們現在在拜佛這個,就是拿這個,海賢老和尚就用這個。我就說海賢老和尚也用我們的,我們就用海賢老和尚這個。妳問我,我就跟妳這麼講。我就建議,那妳就流通這個,其他的讓別人去流通,不然妳現在心裡有很多疑問,到底要不要流通?那麼多,要哪一種?我們現在打佛七念六字二音、四字五音的,那我建議妳用這個。如果妳喜歡其他的,妳再自己去選。妳問我,我只能這樣回答。

  念佛,現在也有很多人,很多種念法,有的人說要怎麼念、怎麼念才能往生。後來我們師父上人在講經,你去看看海賢老和尚你就知道了。那些人講要怎麼念才能往生,那都是,不是這樣的。你真信發願,你念什麼調都可以往生的。如果你不想去西方,你念什麼調也都不能去,為什麼?你就不想去,就這麼簡單。阿彌陀佛歡迎你去,你就不願意去,你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那你念什麼調還是去不了,關鍵在你自己願不願意。你不願意,這裡講的深信,願作得生想,那個信要真實的,不是嘴巴講我願生西方,聽到說阿彌陀佛要來接了,嚇得腿都軟了,那你哪有願意去?你是假的,你在講假話騙佛,你根本就不想去,不願意去。為什麼不願意去?這個世間放不下。

  所以我們做世間的事情都要真心誠意才做得成,那往生西方這個成佛的大事,你說這個能作假嗎?一點假也做不得,你真信發願,願生西方,念佛馬上就相應了。所以很多,各種講法。還有毀謗淨土的,不修淨土的毀謗淨土,我們也不覺得,現在也見怪不怪了,他本來他就不相信的。現在修淨土的有很多種不同的看法、見解,還有修行的方法,還有念佛那個調,有的提倡這個、提倡那個。我覺得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用我們現在在拜佛這個四字五音也是阿彌陀佛加持的,讓我們心定下來。不然你現在聽人家念那個、念那個,我們這邊又念這個,你心裡又怪怪的,好像念這個就不能往生了。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證明了,我們念這個四字五音也可以往生的。我們邱董的母親邱老太太前年往生,旁邊念佛機就是用我們平常念佛這個四字五音的,人家也很自在往生。所以關鍵在信願之有無。我們現在聽到這個可多了,你自己心裡要有主宰,不要受影響,就是這一段所講的,不要被這些「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

  【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迴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這一段是一個比喻。『唯是決定一心』,你就一心這樣念,發願。『投正直進』,好像你過一個獨木橋,旁邊沒有欄杆,你專注前面這一條就是好好的走走過去,不要左顧右盼的,看來看去,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看到人家這麼講,聽一聽,那個那麼講,又聽一聽,聽到最後你就不曉得該聽誰的,就退轉了。所以,「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正就是正直的前進,不要再拐彎抹角。『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不要聽人家講這個、講那個,你自己就進進退退的,『心生怯弱』。像以前有人提倡說帶業不能往生,消業才能往生,聽了心裡就慌慌的,怎麼辦?這個就「心生怯弱」了。心生怯弱,『迴顧』,往後看,好像走獨木橋,一不小心掉下去了,『即失往生之大益也』,這一生能往生到西方去作佛這個最大的功德利益就當面錯過,非常可惜。這一段給我們講「迴向發願願生」,不能被這些種種不同言論、種種不同的修行方法,包括念佛種種的,現在很多,有的提倡這麼念、有的提倡那麼念,給你講你不這麼念你就不能往生,聽了,那怎麼辦?這些都是要依經為標準,我們才不會有懷疑。

  請翻開第五十六頁,看第十九段。

  【十九、佛法不思議。隨出一門。即出一煩惱門。隨入一門。即入一解脫智慧門。】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個講『佛法不思議,隨出一門,即出一煩惱門』,這個「出」就是出離,出離什麼?出離煩惱。我們現在就是被煩惱這個門關著,鎖住了,出不去,這個門一打開,出去了。這個門就是形容法門,修學的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四弘誓願念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你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修成就了,你就出煩惱門了。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都是要斷煩惱的,你只要依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都能夠出煩惱門。所謂「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門門都平等,各人的根器不一樣,選擇的法門也不相同,但是只要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統統能成就。如果一下子修這個法門,一下子修那個法門,同時修很多法門,這個就很難成就。所謂「樣樣通,樣樣鬆」,每一個法門都懂一點,但是沒有深入。沒有深入,你就達不到斷煩惱這個效果。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選哪一部經、哪一個法門都好,你只要十年專攻,肯定會有成就。你十年攻十部經,平平常常,你十年攻一部經,那你十年後就變這部經的專家、這個法門的專家。所以法門沒有高下,是平等的,都是佛講的,都是不思議法。法門不能互相毀謗,要互相讚歎。『隨入一門,即入一解脫智慧門』,門入了,出煩惱門就入解脫門,這是形容、比喻,用出入做形容、比喻。因為你沒有煩惱就得到解脫,所謂煩惱輕智慧就長。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就是被煩惱障礙,你出離煩惱,入解脫智慧門,這是形容、比喻。下面講:

  【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必疾得解脫也。】

  『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為此」就是為這樁事情,「隨緣起行」,隨各人的因緣這樣發起修行。有人學禪,有人學密,有人學教,有人學淨,有人學戒律,隨各人的根器、因緣來生起修行的行門,各個都是要求解脫的,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修哪一部經,統統是要求解脫,求解脫就是要斷煩惱的。『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我愛就是我喜歡的,這個法門我喜歡,這部經我喜歡,這個法門、這部經就是跟我有緣;其他的經我沒有興趣看,生不起歡喜心,這個經就跟我沒緣。經是平等的,但是各人的因緣不一樣。我喜歡的,這個法門就跟我有緣;你所愛的,就是你喜歡的,也就是跟你有緣的修行法門,各人喜歡的就不一樣了。

  所以有人喜歡念,我們修淨土,念《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也有人念,比較少,但是也有人喜歡念,《彌陀經》、《無量壽經》比較多。還有人喜歡念《地藏經》、念《金剛經》、念《藥師經》、念《普門品》,還有很多法門,每一個人喜歡的不一樣,還有人念大悲咒。現在有人問我念經的問題,我就問他,你平常都念什麼經?有人說我念這個經、念那個經。我也是勸他,你就專持誦這個經,或者這部經你要持誦到一個階段。譬如說你念這部經你要念三千遍,然後再念其他的,用階段,或者念幾百部。不要同時一下念這個、一下念那個,念好幾種,這樣時間精神都分散了,效果就降低了,還不如一部經一直念。每一個人喜歡的,我們就勸他,那你就專修這個,你要往生西方,你迴向發願就可以了。阿彌陀佛也沒有規定說一定要念我這個經你才能往生,念其他經我就不接你們了,《彌陀經》,淨土三經,都沒這麼講,五經也沒這麼講。沒有,我們看到經文有一心三輩、三輩九品,你看修行各種法門,統統可以迴向發願,只是有專修跟雜修,但是迴向發願都可以得生,阿彌陀佛也接引。阿彌陀佛也沒有說,你不念我的經,我就不理你了。

  譬如說你念《藥師經》要迴向發願求西方,阿彌陀佛一樣來接。這《藥師經》有,有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不切,後來又改念《藥師經》、念藥師佛,臨命終藥師佛送他去哪裡?藥師佛派八大菩薩送他去極樂世界,這《藥師經》有明顯的經文,那阿彌陀佛他都歡迎、接受。你看念藥師佛,藥師佛要把你,你想去東方,藥師佛就先把你送到西方來,阿彌陀佛也歡迎。阿彌陀佛不會說,你念藥師佛,你就找藥師佛好了,不要來找我,就生氣了,佛肯定不會這樣的。佛如果這樣,那跟我們凡夫就一樣了。你念他,你去找他好了,你不要來找我。佛佛道同,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都讚歎,他怎麼會這樣?不會,一定不會的。所以《藥師經》有經文給我們做證明,證明說十方諸佛讚歎是真的。所以你修跟你有緣的法門,你所喜歡的,我修我喜歡的,互不相妨礙。我們也不要要求別人,我念這個經,你一定要跟我念這個經。所以現在有人問我,我都會問他,你念什麼?我念《金剛經》。他很喜歡念《金剛經》。我說那你就專念《金剛經》,然後經念完了,再念佛,再迴向西方,這樣就好了,將來統統能往生。這個淨土經都有,不是我講的,三輩往生,一心三輩,九品,這個經文都很清楚的。

  『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必疾得解脫』,「是故」就是這個緣故,各人隨各人所喜歡的,修你這個行門。你參禪你可以迴向發願,像蕅益大師《梵室偶談》,這本書是蕅益祖師寫的,他說你參禪的人也不用改變你參禪來念佛,你還是參你的禪,但是把你參禪的功德迴向發願求生西方,一樣可以往生。我們淨老和尚現在講這個經,他講得更廣,不但佛教不同的法門,你修哪一個法門、修哪一部經,迴向發願統統可以往生到西方,就是其他宗教的,信耶穌的、信穆罕默德的,你迴向發願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關鍵在信願,信天主教的、信其他宗教的,你想要去西方,具足信願,彌陀會大慈大悲接引。它的條件就是信願行。這個講得就更圓滿了。所以各人隨各人所喜歡來修,這樣的行門,就「必疾得解脫」,疾就是很快,你就會得到解脫。不要你不喜歡的,然後硬勉強你修這個法門,你修起來就很吃力,心也不歡喜,這個就會有障礙。這一段主要是給我們講法門平等,隨各人喜歡、興趣選擇修的,一門深入就好。不管哪個法門、哪一部經典,只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都很快速可以成就,所以疾得解脫,就是很快你就會得到解脫。如果你不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一生就很難有成就。

  我們再看下面二十段:

  【二十、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這個一段,『行者當知』,「行者」就是修行的人,我們念佛人,修行念佛法門的人,或者修學其他法門,也都包括在裡面。『若欲學解』,「解」就是,我們佛法修學四個步驟信、解、行、證,解就是解義,了解經義,解門。解門,『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這一段善導大師給我們講,如果你要求解,從凡夫到聖人,乃至到成佛究竟圓滿的果位,就是成佛了,一切沒有障礙,都可以學的,所謂廣學多聞,這個求解。但是這個解要跟你那個行要相應,不能不相應。你求這個解,你會歸到你這個行門來,這樣可以,歸到你修行這個法門。也就是你這個經,你多學幾部經,甚至世間的經典善書,包括其他宗教的典籍,都是回歸幫助你修行這個法門,這個沒有妨礙,善導大師講,這個沒有妨礙,不影響你修行這個法門。不能學了很多,解很多,修行法門也很多,一下修這個,一下修那個,一天修好幾種,修到最後實在是毫無頭緒,那就不能成就,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根據善導大師這一段,你求解可以多學。

  過去有人聽家師淨老和尚他的開示,我們老和尚常常強調,一部經一門深入。有一些同修就問了這個問題,一部經夠不夠?要不要再有其他的經典來幫助?這個問題也是因人而異,而且每個人每個階段也就不一樣,因人、因時、因地有所不同,這個就不能一概而論了。有的人的確他一部經就夠了,他就成就了,有的人他持一部《彌陀經》,他就夠了,他修行功夫得力了。有的人一部《無量壽經》,或者你持兩部經,《彌陀經》、《無量壽經》,或者再加《觀無量壽佛經》,有的人要三經;三經還不夠,再加上《普賢行願品》,四經;還不夠,再加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五經了;還不夠,再加上一部《往生論》,那已經相當多了。這個還不夠,還有其他經可以補充,《金剛經》,像我們老和尚講了很多經,《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楞嚴經》、《圓覺經》、《地藏經》、《法華經》、《華嚴經》,很多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我們聽經往往,過去我們師父常講,聽經死在言下,學戒律死在戒條之下,把那個話聽死了,那他就不能活用。其實那個話都是活的,沒有一句是死的,但是聽的人把它聽死了,他就有障礙。所以一部經能不能成就?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一部經成佛足足有餘。不要說一部經,就是一首偈,或是半偈,你真懂了,你成佛都有餘。

  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他還不是自己念經,自己不認識字,聽人家念《金剛經》,他就大悟了,但是還沒有徹。他砍柴賣柴,聽到客人念《金剛經》,他聽得很有意思,念的人沒開悟,他聽的人開悟了。去問他念什麼經?客人說念《金剛經》。他說《金剛經》很好。那個客人聽他講,把《金剛經》的意思講出來,這個人發現六祖不是一般人,勸他趕快去黃梅參五祖,還支援他安家費,還拿十兩銀子給他安家費,安頓他的母親,勸他趕快去黃梅參五祖。他說你去那邊參五祖,必定會大徹大悟的。他就去參五祖。五祖傳他衣缽,也是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聽到這句就言下大徹大悟。大悟就給五祖心得報告,講了五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講了五句。講了五句,五祖說行了,可以了,下面經不用再講了,全懂了。懂了,三藏十二部,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的,全通了,貫通了。他一部《金剛經》才一小段,他就大徹大悟。

  《金剛經》你只要懂一首偈,四句合起來一首偈,你真會修了,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你會觀了,那你成佛就有餘了。甚至半首偈,兩句就是半偈,半首偈,「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會了你就成佛了。能老實念佛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六個字、四個字比半首偈字更少,都成佛有餘。海賢老和尚念南無阿彌陀佛,鍋漏匠也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而已。半首偈還八個字,他六個字他就作佛了,一部經也不會念。他連一部經統統不用,就一句佛號,夠了。但是他行,我們行嗎?你試看看。他為什麼行,我們不行?他老實,我們不老實,就這麼簡單。我很老實。很老實早就去作佛了,不會在這裡了,就是不老實。自己不老實還不知道自己不老實,還以為很老實。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講了一部《大藏經》,講那麼多,統統是為不老實的人講的。大家想是不是這樣?如果老實人,像海賢老和尚,一部經也沒聽過、也沒講過、也沒念過,就叫他念一句佛號,他就老老實實念,他就作佛了,老實人他一部經也不需要。我們不是像他那麼老實的人,妄想一大堆,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這個看不慣、那個看不慣,那你學他學得來嗎?學不來。所以佛才要天天講經說法,天天講經說法是為那些不老實的人講的,老實人根本就不用講,他也不用聽了,你就勸他念一句佛號,他就成佛了。這個說明什麼?我們這個世間不老實的佔絕大多數,老實的人很少,很稀有。如果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人大家都像海賢老和尚那麼老實,他來這裡示現成佛就很簡單了,也不麻煩,不用講經,就拿一把引罄每天帶大家念佛就好了,大家統統去西方作佛了,還要那麼麻煩嗎?不需要了。像禪宗講的,明心見性了,那不用再講了,「舌頭掛牆壁」,舌頭掛在牆壁,不用講了,你全懂了,你全做到了。那你不懂就不行,不懂你就要講,要循循善誘,要誘導他進入開悟,這個就要求解。所以有的人一部經,有的人兩部經,有的人三部、四部、五部,不等。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念《無量壽經》會集本念三千部,那很多同修念了三千部,有的超過三千部,有的念了一萬多部,師父說這個念三千部就開悟了。有一次,我在三重陳春芳她那個小佛堂講《無量壽經》,講台語的,有一個女眾,大概四十幾歲,她就跟我講,悟道法師,老和尚勸我們念三千部《無量壽經》,我念完了,但是我還沒開悟,不念了。我說妳沒開悟,還要繼續念,不能不念,妳開悟了,可以不念;妳現在沒開悟,要繼續念。後來很多人也是念了三千部,沒開悟,師父說會開悟,沒開悟,去問師父。後來師父他就解釋這個開悟,他說什麼叫開悟?發現自己的毛病叫開悟,把這個毛病改過來叫修行。那讀《無量壽經》,你有沒有發現你的毛病?沒有。那這樣沒開悟,要繼續念。《無量壽經》念了三千遍,我一個毛病也沒有,我都是對的,都是別人錯,我沒錯。師父說沒開悟。如果哪一天發現我有哪個毛病,我又有那個毛病,這個小悟了,發現大毛病就大悟了,所有毛病都發現就大徹大悟了。所以還要繼續念。

  經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的,斷除疑惑。有很多同修,特別是超度這樁事情,他的家親眷屬往生了,總是希望為自己的家屬做一些功德,不知道自己做的這些功德到底對自己的家屬有沒有幫助?他的家親眷屬現在不曉得在哪裡?很多同修有這樣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來問我,我也不能隨便跟他講,你的父母兒女、家親眷屬往生了,他現在在哪一道我也沒看到,我也不能跟你瞎掰,不可以跟你亂講,我也不能用猜的,也不可以。我們是凡夫,沒見到,我們就要依照經典來跟你講,看哪一部經有講到你現在問的問題。那《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講這個問題就講得最詳細了,我就請你來聽《地藏經》、看《地藏經》。《地藏經》講得很清楚,你家人往生了,他現在往生,在中陰身情況怎麼樣、心情怎麼樣,佛都講得清清楚楚,四十九天,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給他修功德。凡夫不知道,有障礙,佛知道,佛看得清楚,大慈大悲給我們說出來。你問這方面的問題,我就不能隨便給你回答,我要依照經典,請你來聽這個經、讀這個經,那你的問題統統在裡面了,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你做超度、做超薦,他心就踏實了,知道怎麼做,對他的家屬就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讀經典讀了三千部,放不下,那還造業,講是非、種種的,造作罪業。後來我們老和尚看到人家念三千部,問題還是一大堆,後來才再講一部《金剛經》,《金剛經講義》他又節要,我們在那個結緣架都有,都有結緣的,是到美國、新加坡兩個地方講。《金剛經》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你們念了《無量壽經》還放不下的就去不了西方,這部經來補充說明《無量壽經》。《地藏經》也是補充說明《無量壽經》,所有的經都是補充說明我們這部經的。我們這部經是主修,其他的經都是補助,有賓有主,這個就沒有牴觸了,每個人他需要的不一樣。後來又有人講是非,講得可難聽了。像海賢老和尚給人家誣衊、毀謗,講得可難聽了。老和尚也是給人家講得很難聽,有些居士經怎麼念到最後,為了爭名利什麼話都講得出來。後來又講一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就講破事障,專門講是非的人,讓他知道不可以這樣造這個業,這個業果報很重。講《金剛經》破理障,對道理不明,放不下。所以講了這麼多經,統統是回歸淨土,這個叫求解。最近這些年又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出家眾再加上《沙彌律儀》。求解多,沒有關係。

  所以師父他有拿很多書給我看,我是一個很不用功的人,他的書,他看書,師父很喜歡看書,看書他晚上都可以看得很晚,我比較沒有那麼用功,師父看完了,問我你看了沒有?不好意思,還沒看。現在師父,上次拿給我《湯恩比的中國觀》,師父看完了,看完他後面有簽字,「全文閱竟」,就是全部看完了,再簽一個名,「空」。這次香港寄來,我拿到一本,我一本,我那天看了序文,裡面內容還沒看,四月份去香港之前,我趕快看完,萬一師父問起,我說我也看了一遍了。海賢老和尚,我看三遍。師父說你看幾遍?我說三遍。他說我看三十遍。他已經看三十遍。所以我都不敢講話。所以現在我自己看比較會懈怠,所以找你們一起來看,對不起,找你們一起看。我看到你們這麼多人看,我就覺得自己一個人看比較有伴,不然我自己一個看太孤單了,所以找你們一起來看。所以我還配台語的,還有台語的,還想配客家話的。求解,過去師父拿很多書給我看,實在講,我現在都不敢去講這個,他拿方東美教授《華嚴哲學》上、下冊,十幾年前就拿給我,放在書架,連翻也沒有翻一下。還有拿其他宗教的書,基督教的《聖經》、天主教的《玫瑰經》、伊斯蘭教的《可蘭經》,拿了五、六本給我,我也是擺在書架。那麼多書要我去看,我不但佛門各個法門的經典要讀,連其他宗教的經統統要讀。那我承認我是一個很不用功的。

  這一段也就是說你求解,多了解一些,這沒有關係的。但是你一定要善學,善學你才不會學雜、學亂了,學到最後,你沒有一個目標、方向,學到最後不曉得要修哪一個,那就不對了。你學解,統統要回歸到你這個行門。所以你看上面講,「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都可以學的,這個學,求解,求解義,沒有妨礙。『若欲學行』,你看解跟行它就不同了,『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行」就是行門,你修行的法門,修行的方法,必須藉有緣之法,有緣就是你喜歡的,你有興趣的,那你這樣你就很省力了,就少用功勞,多得益也。現在我們四種念佛,可以說持名念佛是最省力的。你要觀想很難,你心沒有相當的清淨、相當的定,很難作觀,你要很注意,專注去作觀,才觀得起來。如果心很散亂,心不定,觀想、觀像都難。那實相念佛就更難,只有持名念佛對我們來講最方便了。愈簡單愈好,愈方便愈好,行住坐臥就是念一句佛號,像海賢老和尚、鍋漏匠一樣,你看這個多方便,一句佛號,也不會很辛苦。你念累了,現在又有念佛機,就聽念佛機,心裡跟著默念也是可以的,這個對我們來講就很方便。

  特別現在的人,他時間很少。像我們師父以前在馬來西亞看到回教徒一天拜五次,一次三分鐘。他開計程車,他開開開,開到時間到了,就往麥加那個方向就拜。回教國家的旅館房間,它都有一個箭頭,它那個箭頭就是朝麥加的方向,那如果是回教徒他住在房間,時間到了,他就根據那個箭頭,天花板那個箭頭,朝著那個地方拜,一次大概三分鐘。師父看到他們一天拜五次,一次三分鐘,時間都不很長,只要時間到他就拜,他就觸動了他的靈感,就是提倡九次念佛。早上起來,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早餐吃飯前念十句;上午上班的時候,還沒有工作,念十句;上午下班,要休息吃中飯,再念十句;吃中飯的時候再念十句;下午上班再念十句;下午下班再念十句;晚上吃飯之前再念十句;睡覺前再念十句,這樣一共九次,一次不超過三分鐘,大概一分鐘就差不多了。很多同修這樣念也很有受用,因為它次數多,密集,但是每一次的時間很短,大家修起來也覺得不累,很方便,覺得很方便。

  所以在十幾年前,有一次我到美國,從洛杉磯回來,那次飛機誤點,在飛機場附近,在一個同修家裡過一夜,本來那天晚上的飛機,那天誤點。第二天一大早,搭長榮的班機,沒什麼客人,因為誤點,客人很少。我進去,空姐在那個門口就包一個紅包給我。我說怎麼這麼好,一上飛機就有紅包。後來飛機飛了一段時間,那個空姐說她們這些空服員,那沒什麼客人,沒有幾個,人很少,她說她們要皈依。我說在飛機上怎麼皈依?她說二樓,那個飛機是兩層的,她說二樓空空的,沒有人,我們去上面皈依,她們統統要皈依。我那個時候,剛好我那個衣還有帶張小佛卡,我拿上去,然後她說上去二樓皈依,十幾個就來皈依了。皈依完了之後,就問我,她們一天到晚飛來飛去的,怎麼做功課?我就把師父這個九次念佛的告訴她們,我說這個對妳們都很方便的,她們聽了就很歡喜。這個對現代人就很方便。所以「少用功勞,多得益也」。持名念佛最方便,最適合我們現代人,你有時間你就多念,沒時間,你一天念十句,十念法,也可以。只要信願具足都能往生,這個彌陀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講得很清楚。

  善導大師這一段也是給我們有一些人他想多學一點的一個解答,就沒有這個疑惑了。有一些人他並不是想知道太多,那他少一點,甚至一部經也就可以了,那就隨個人的。我們也不要給他硬性規定,你一定要看多少、看多少,隨個人。我們多多少少在學講經弘法,師父當然希望我們多了解一點,這樣對我們弘法利生就有幫助。那如果不是要弘法利生,自己修行,你解自己夠用的就可以了。這一段講解,你可以多學一點,這沒有妨礙,你要少學一點也可以。但是行門你就不能太多了,一定要愈簡單愈方便,這是才能得力。這一段非常重要。下面第二十一段:

  【二十一、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

  這一段也就是我們平常經典上講的貪瞋痴。這個『愛』就是貪愛,『能染污善心』。這個愛心不是我們講的仁愛之心,這個不一樣,這個貪愛之心跟仁愛心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佛門他不講愛心,講慈悲心,其實慈悲心就是仁愛之心。翻譯經典的法師怕大家誤會,把貪愛誤會做慈悲,所以用慈悲心不用愛心,主要是怕誤會。其實慈悲就是愛心,仁愛之心。這裡講的愛心是貪愛之心,貪愛之心是貪瞋痴,貪。貪愛之心常常生起來能夠染污我們的善心,善心是不貪、不瞋、不痴。『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瞋嫌」就是瞋恚心、瞋恨心,瞋恨心常常生起來,我們一般講火燒功德林,這個功德就是清淨心。所以功德不好累積,為什麼?我們只要心裡不高興,發脾氣,這個功德就燒掉了。所以你說你有多少功德,就是說你前面什麼時候發脾氣,發過了沒有再發,到現在這個階段都沒有發脾氣,這段時間有功德。如果再發一頓脾氣,又燒掉了。如果常常發脾氣,就常常燒,火燒功德林,功德很不好累積。

  福德就沒有影響,福德,譬如說你做好事,你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這個福德,有福報。像安士高的同學,他明經好施,很明通經典,道理通達明瞭,又很喜歡布施,但是他有瞋恨心,托缽托到不好的飯菜心裡就不高興。後來死了到宮亭湖做龍王,就是大蟒蛇。凡是經過牠那個湖沒有去給牠殺生祭拜,牠就要起風浪把那個船翻掉,造的罪業很重。後來安士高知道了,去勸牠,把牠那個宮亭廟的財物拿去布施,去造寺院,迴向給牠,後來他這個同學才脫離蟒蛇身,生到天道去。安士高傳記公案都有。可見得瞋恨心,火燒功德林。但是他福報很大,墮到畜生道當龍王,福報大。所以他修的福報沒有影響,但是功德常常被燒掉,不好累積,所以修功德不容易。這一段就是說貪瞋痴這個煩惱,我們凡夫總是被貪瞋痴的煩惱所障礙,障礙我們的功德法財。

  因此,我們修行沒有別的,我們念佛就是沒有斷煩惱,但是要伏煩惱,要把貪愛、瞋恨這個心用念佛佛號把它控制住,讓它不要發作,這樣我們就能帶業往生了。修其他法門是不行的,修其他法門,你一定要斷惑。我們淨土,你只要能伏惑就及格了,其他法門,不管哪一個法門,統統要斷惑才能了生死。所以這一段善導大師給我們提出來,我們也要留意這一段,我們起心還有這個煩惱,一定要提高警覺,用功就在這個上面用。你說你功夫,什麼功德,你念佛的功夫念得怎麼樣,就是看我們伏這個煩惱伏到什麼程度。伏得愈深功夫就愈高,伏得淺功夫就比較淺,如果還伏不住,就是表示我們念佛功夫還不得力。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