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15/1/1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8-0019

  《淨土集.觀無量壽佛經疏菁華》。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我們今天從第十五段看起,經文在五十四頁倒數第四行,第十五這裡看起。網路的同修沒有經本,注意聽就可以。我先將這段的文念一遍: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我們先看這一段。第十五,這一段我分作兩段來講,第一段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昨天也跟大家分享一心專念這個道理,我們念佛功夫得不得力,關鍵在「一心專念」這四個字。一心就是一心一意,沒有其他的念頭,專念這句彌陀名號。如果能夠做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的的確確,我們淨老和尚常講,最多三年,每天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老實念,三年達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伏煩惱妄想,伏住這個妄念;我們一般講伏惑,雪廬老人講伏惑,伏這個煩惱惑,是可以達到的。

  根據《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時間就更短了。有人念一天他就一心不亂,有人念兩天,有的念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最多七天,他就一心不亂。《彌陀經》講的是不是這個時間可以達到?根據經文為標準,我們三寶弟子總是依經做為一個標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法就是經典,佛不在世了,經典就是為主要的。經裡面講的,如果這個時間達不到,那佛不會講。這個時間達不到一心不亂,佛跟我們講若一日到若七日,那就沒有任何的意義,講了實際上也做不到。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佛不會講,講了沒有意義,變成戲論,沒有意義。在經文明顯的給我們講出來,那就是肯定在這個時間是可以達到;肯定可以達到,佛講了才有意義。

  我們現在打個佛七,念七天,念七個七天,念一百個七天,念一千個七天,好像一點消息都沒有,我們現在的情況這樣。念久了,念得沒有感應,念得沒有效果,這個懷疑就會增長,就懷疑到底我念了會不會往生?念到現在,不要說見佛,連佛的氣分也都沒感受到,伏不住煩惱。伏不住煩惱,念久了也就有懷疑;懷疑增長了,功夫就會退轉,有的人甚至他就不念了,或者改修其他法門,甚至於還有改信其他宗教的,這個也有。這個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沒有做到一心專念。我們現在要求七天達到一心不亂,斷惑是一心不亂,伏惑也是一心不亂,這是雪廬老人講的。伏惑的一心不亂比較淺;斷惑的一心不亂,斷煩惱,那個功夫深,我們只要伏惑就能見佛,不用達到斷惑。

  我們在歷史上,在《淨土聖賢錄》,我們看有沒有人念三天就見佛?在《淨土聖賢錄》,在宋朝有個瑩珂法師。瑩珂法師還不是說平常修行修得很好,平常是沒有修行的,喝酒吃肉的,是破戒的一個法師。這個人他有善根,知道自己這種行為將來必墮地獄(這個善根也就是他真正相信因果報應)。想到將來墮地獄他就害怕了,怎麼辦?請教這些同參道友有什麼方法,他平常常常破戒、犯戒,有什麼方法來修學,可以不墮地獄。同參道友就勸他,說你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墮三惡道了,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就拿過去念佛往生的這些紀錄給他看,勸他念佛求生淨土。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才永遠不墮三惡道;如果在六道輪迴,實在講,墮三惡道的時間很長、機會很多,生到人天善道的時間短暫、機會很少。為什麼?我們在六道裡面造惡業的機會多,幫助我們造惡業的環境多,加上我們自己內心的煩惱心所二十六個(善心所十一個,多出一倍以上),而且這個力量大、強烈,貪瞋痴的力量大。貪瞋痴這個力量大,造惡業也就大,機會也就多,造十惡業。「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都是貪瞋痴發動,指使身口造惡業。惡業造多了,惡業造重了,肯定要墮三惡道,這一點我們也是要認識清楚。

  我們自己可以反省檢點,也可以做個實驗,看我們是不貪不瞋不痴這個力量比較強,還是貪瞋痴比較強,你可以做個實驗。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比如說這個人對你有九樁的好處,但是他有一件事對不起你,你的反應怎麼樣?大概他對你那個九樁的好處都抹殺掉了,就記住那件對你不好的。所謂《太上感應篇》講的,「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受到別人的恩德他不知道,他沒有感覺,他還覺得理所當然,沒有那種感恩之心。別人對我們的好處他不知道,但是別人有對不起我們的,他謹記在心。我們是不是這樣?我們自己可以實驗看看,答案就出來了。如果是受恩不感,念怨不休,那種怨恨之心,那個瞋恨心,跟地獄道相應的。

  我們心裡還有沒有這些念頭?如果有的話,這個念頭比較強的話,那我們自己要覺悟,如果不生西方,真的就是去三惡道。因為臨命終,決定你往生哪一道,就是最後那一念。最後那一念是什麼念頭,是善念還是惡念、還是淨念,哪一個念頭冒出來,就是哪一個念頭比較強,那個會先冒出來,冒出來,你就會跟著那個念頭,業力牽引到哪一道去受生。如果臨終最後那一念,斷氣那一念,起了個瞋恨心,那就到地獄道去了;起了一念貪心,就到餓鬼道去了;起了一念愚痴心,就到畜生道去了。什麼叫愚痴?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他分不清楚,糊裡糊塗的,我們一般講糊裡糊塗的,那個心臨終顛倒了。心顛倒不是臨終才顛倒,平常你就顛倒,平常你對這個世間的人事物,你的看法、你的想法,是非不分,分不清楚是非善惡,就是不明理,這樣的心叫愚痴,愚痴就到畜生道去,跟畜生道相應。如果臨終起了一念善心,仁義禮智信這個心,跟五戒相應的,到人道來,生起十善到天道。五戒就是五常,跟儒家講的五常是一樣的。我們心的念頭主宰我們到哪一道去,如果臨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這一念頭起來,其他的念頭不起來,念佛這個念頭比較強,跟阿彌陀佛那個佛光就相應。我們自己的心光顯露出來,跟阿彌陀佛的佛光接上了,接引,接引往生就是這個道理,接上了你就去了。有的人臨命終,他最後一念生起念佛願生西方這個心,這個是有,但是不是很多。大部分到臨命終,如果平常功夫不得力,臨命終都做不了主的,會隨著我們的業力牽引。平常我們做不了主,臨命終就沒把握,這個是我們說真話。

  古大德講,說你平常念佛,我們晚上作夢是一個可以驗證我們功夫的。你夢中做得了主,你夢中遇到什麼恐怖境界,你還會提起佛號來念佛,這表示功夫得力了。你在睡夢當中做得了主,你在生病的時候就做得了主;生病的時候做得了主,你在臨終就做得了主。我們現在念佛,我們在夢中能不能做得了主?如果還做不了主,功夫要加強。生病的時候能不能做得了主,病痛來的時候?這個要真有功夫。往往我們病痛一來,我們這個心就沒有主宰,病痛一來,我們心神紛亂。如果功夫得力的情況,有病,他這個身體有病苦,但是他那個心有主宰,他不受病苦影響,到臨終他就做得了主。往往我們身有病,我們心就亂了,這是功夫還不得力。怎麼樣念到功夫得力?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靠平常練習。平常好像在練兵一樣,臨終好像在打仗,平常不練,臨終沒把握,這點我們一定要知道。平常練,我們現在如果一個人怕懈怠,所以提倡打佛七共修,依眾靠眾。一個人,你能夠提起用功當然是最好,如果一個人提不起來,或者環境上有很多干擾,我們就需要依眾靠眾,大家定期共修,對大家功夫提升有幫助,打佛七也是這個用意,就是共修。

  淨老和尚現在都勸我們大家看海賢老和尚光碟,一天看三遍,一天念一萬聲佛號,一年後往生就有把握。我們聽了這個話,有幾個人接受?接受不是說我點頭,我接受,這樣不算。接受是你有真照他講的話去做,每天真聽三遍,真念一萬聲佛號,這才叫接受。不是點頭就算接受了,點頭只是說我不反對,但是沒有去做,我也沒接受,也不反對也沒接受。所以我這次真的是下了狠心,因為我不帶頭,也不可能會有人帶頭。所以就我們這個佛七,聽這個光碟。聽這個光碟,縱然你回去了,你不會聽的,不會聽,來這裡參加佛七,不得已,勉強,來了你不聽不行,不聽又不好意思,只好坐在那邊,坐得很不舒服、很不願意,但是總是要坐在那邊聽,這個心情我也可以理解。這就是依眾靠眾的力量,起碼不要說一年聽一千遍,一年聽個一百遍,我們佛七來聽,其他時間就沒聽了,這樣就有比沒有好,就這樣。

  但是我們如果沒有依照老和尚指導,真正踏踏實實這樣修,一年後老和尚是沒有保證的。你不要說,他說聽一千遍,每天念一萬聲佛號,一年後才有把握往生;你做不到,你不能說怎麼師父講的,我有聽了,怎麼還沒有把握?因為你做得不到位,不能怪老和尚,要怪我們自己,自己要負責。如果你真這樣修,你才有理由再去問老和尚。所以我問都不敢問,你沒有聽那麼多遍,你沒資格講話。現在東北劉素雲居士她聽了一千多遍,半年多聽一千多遍,她真老實、聽話、真幹,這是我們的榜樣,她做給我們看。她一個人在家裡,她的善根深厚,真的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對象。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在行住坐臥。海賢老和尚他也做一個示範給我們看,行住坐臥,他在佛堂念佛,出了佛堂他還是念佛,在田裡工作還是念佛。坐車走路、晚上睡覺,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環境,他這句佛號真的做到念念不捨。所有的大風大浪、巨風巨浪這些環境,他面對這些境界,這句佛號始終他沒有捨棄。我們一般人就做不到。你看他,環境最惡劣的就是文革那個時代,那是規定不能念佛的,也不許拜佛的,你要吃素也沒得吃,你要跟大家去吃那個都是有肉的,在那樣的環境他還是念念不捨,人家不許念,不許念他心中默念,人家聽不到,不知道他在念佛,他還是念。文革整整十年,不是短時間,十年,他十年來佛號有沒有斷?沒有。不准拜佛,他就一大早起來偷偷拜。所以遇到這麼大的這種逆境,也正是考驗他念佛功夫,真的做到念念不捨,這是我們的榜樣。所以我們現在,他那麼惡劣的環境,他能做到念念不捨,我們現在還有什麼理由說我家環境不好、哪個不好,不能念,我們大概沒理由好講了,沒有理由講了。他在那個大環境裡面,他都還能念,我們現在遇到的逆境不會比他嚴重,頂多是家裡的人反對而已,他是整個大環境統統是反對的。

  可見得,這裡講的是真正念佛的人,不管在什麼環境,不管時間長久還是很短暫,「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念念不捨就是這句佛號念念沒有忘記掉,心中的念頭就是這句佛號,其他就放下,這個就是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順彼佛願就是順阿彌陀佛的願。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第二段給我們講助業。一句名號念念不捨,行住坐臥,念念不捨,這是正定之業。這一段就是我們《彌陀經》講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這是正定之業。正定之業就是我們修淨土法門,修淨土宗的同修,這是我們修淨土宗的正定之業,因為這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跟他的本願相應。『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禮誦」就是禮拜、誦經。比如說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做法會,還有誦《無量壽經》,禮拜、誦經,包括講經、聽經,這個叫助業。講淨宗經論,像我們老和尚現在講《大經科註》,我們聽這個經,這都叫助業。助就是幫助,幫助我們這個正業。

  助業需不需要?如果你這個正定之業,你沒有辦法做到一心專念,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助業就需要。為什麼?念不下去,也就是說不能做到老實念佛,不能做到老實念。有些人他自己認為我很老實。我也常常聽到,在家、出家的同修都有,都是說他要閉關,他要老實念佛。以前傳師還沒有出家,他在宜蘭,他自己有一塊地,蓋個鐵皮屋的念佛堂,去請我們師父,我們老和尚給他寫五個字,「老實念佛堂」。那時候他還沒有出家,他也請我去,去過一次。我說老和尚給你題這個字用意很深。他也聽到我們師父常講老實念佛,所以那個念佛堂,他也希望老和尚給他題「老實念佛堂」,那個招牌做上去了。我說這個老實要真老實才行,不老實不行。我說老實念佛堂,你要學鍋漏匠,人家鍋漏匠念三年,大門都沒出去一步,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念三年,他沒有出去,沒有亂跑。後來不曉得念多久,我沒有給他計算,他那個地賣掉了,老實念佛堂收起來了,那個招牌沒地方放,我拿到現在宜蘭念佛堂去掛起來,那塊招牌就放在我那邊。有很多人說他要念佛,他要老實念佛,但是對老實念佛的標準他不清楚。興致來的時候,高興的時候去念個幾天,念念念,念得沒味道他不念了,或者念一念打妄想,想要去哪裡,又想要做什麼。所以他出家了,傳師他出家了,一下要老實念佛,一下要百七做到圓滿,一下要學《弟子規》,一下要講經,現在又回宜蘭去種菜,我說這個老實真不容易。他是我們最近的一個例子。看得很多了。

  有的人說我要找個地方去老實念佛,這個都不老實。你真能老實念佛,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文化大革命他都能老實念佛,那樣的環境,他一句佛號都可以不放棄,那是真老實。他有沒有找個地方去閉關?沒有。他還被紅衛兵逼的要去生產隊做隊長,不是幹寺廟的事情,你看他在那種環境。他真是一個老實念佛的榜樣,老和尚叫我們看一千遍,就是要學他那個老實念佛。真正老實念佛,在什麼環境他都能念;如果不老實,在什麼環境你都不能念,這是事實告訴我們。所以要做到老實念佛真的不容易,善根福德因緣要非常深厚的人他才做得到,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做不到。做不到,正定之業你做不到,那你就要依禮誦等來做一個助業,就是助修,這個助修就很需要。就是在助修當中,慢慢給你提升到正修,助業幫助你提升到正業,正業就是一句佛號,能老實念,放下了,放下萬緣。

  現在需要助業的人比較多;正定之業,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個人比較少,這個我們很多地方的道場都實驗過。早年在新加坡,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我們師父在新加坡講經。韓館長往生一年後,一九九七年下半年就去了,一九九八年正式去住在新加坡,住到二OO一年,大概前後三年半的時間住在新加坡。當時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就開放念佛堂是二十四小時,用那個念佛機,四字四音的,我們師父上人提倡都是繞佛。剛開始一段時間,幾個月,念的人很多,也有很多人念得很歡喜,但是念念念,大概念個一年,人就愈來愈少。當時念佛堂只有一句佛號,其他什麼都沒有,就是繞佛,跟著念佛機念;分三區,繞佛一區,靜坐一區,拜佛一區。後來師父看到這個情況,不行,還是要聽經,就定說念佛堂一天最少聽兩個小時講經,不然人愈念愈少,後來就定兩個小時。現在不曉得怎麼樣我就不太清楚,但是聽同修講,也是人愈念愈少。為什麼愈念愈少?因為他念得沒味道,念得枯燥無味,念久他就累了,他就念不下去,是這樣的。如果念到有法味,你嘗到法味,你就得到法喜,得到法喜你就不累了,你就愈念愈起勁,不累,不疲不厭。

  因此我們這個助業對大多數人都需要,禮拜、誦經,像我們現在打佛七有誦一部《彌陀經》,然後「讚佛偈」。如果真正打佛七,照《彌陀經》講,那只有一句佛號,念七天七夜,「阿彌陀佛」四個字念七天七夜,那就一心不亂了。念七天七夜,大家可以試看看。有人試過,過去用念佛機,四字四音的,念佛機,那個是念一天一夜,那個時候我們師父上人他提倡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最早一些開計程車的司機、居士,他們就一個月念一次,在佛陀教育基金會,還有在樹林借光明寺。後來聽說也有增加到三天兩夜的,一個許居士他住桃園,他開晚上環保局那個垃圾車,念了三天兩夜他還去開車,精神好得很!但是念了三天兩夜,念了三天三夜,甚至念到七天七夜,現在還有他們一些計程車司機在中和那邊,有一個居士,他們家以前那個地被軍方借用做彈藥庫,現在還給他們,他們就把那個彈藥庫做成念佛堂,他們修般舟三昧,那不止七天七夜,他是九十天九十夜,都是這樣繞佛。但是有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這個效果,預期的目標?我去看過,沒有。我看到這麼多,三、四十年來看了這麼多,才知道你要一句佛號這樣念下去還真是不容易。

  這句名號,功夫得力跟不得力,它的關鍵在哪裡,我們一定要清楚。不是說你念得多,你念了幾天不睡覺,就表示你功夫得力,不是在這個地方上論的。這個地方論,只能說你的體力比較好,你身體比較強壯,三天三夜不睡覺,這樣可以撐下來。我年輕的時候,我當兵之前不會打麻將,當兵退伍之後學會了,我曾經真的打了三天三夜沒睡覺,年輕有體力。我身體不是很好,但是年輕就是本錢,可以三天三夜不睡。這個是代表功夫嗎?這不代表功夫,代表你年輕,或者身體比較好,有體力,你能夠撐。功夫在哪裡論?在你伏煩惱、斷煩惱去論的。你念了,用了功夫下去,但有沒有達到效果,你那個貪瞋痴的煩惱有沒有壓住,不發作了,那就是功夫得力了。

  如果不知道這個標準在哪裡,往往用功用功,用到最後煩惱增長,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功夫很了不起。從哪裡看?我慢心一直增長,愈念那個眼睛就愈高。為什麼?我念了三天三夜,你才念一天一夜,不夠看,他就瞧不起他。看那個沒有功夫的,他就不看在眼裡,他那個貢高我慢的心一直增長,那個怎麼叫功夫?他一點功夫都沒有。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往生品位的高下在功夫的淺深,他沒有講念佛多少。念佛你有沒有功夫,功夫淺還是深,功夫淺是功夫成片,功夫深是一心不亂。功夫是從這個地方論,就是伏煩惱、斷煩惱這個地方去論的,不是說你念了多少,你念了幾天沒睡覺。他說三天兩夜,我現在看他們都念超過九十天都不睡覺的。我常常碰到般舟三昧,有一次人家介紹我去扎針,我看那個法師也去了。用功不如法,身體也會出問題的。

  聽到念佛就會老實念的人,這樣的人是過去世他修的善根非常深厚,如果善根沒那麼深你就做不到。你看人家念,好像很簡單,就這句佛號,哪有什麼困難?人家念得下去,你念不下去。人家念得伏煩惱、斷煩惱、破無明,我們念得煩惱還伏不住。為什麼伏不住?我們不能做到老實念,做到一心專念,我們妄念太多,伏不住,不老實、不聽話。現在老和尚常講老實、聽話、真幹,我們就是不老實、不聽話、不真幹,那你就沒辦法。沒辦法,那你助業就需要了,「禮誦等」,禮誦等就包括其他的,包括我們現在說聽經,對我們不老實的人就要聽經,老實人不用聽經。如果我們不老實,又不聽經,這就不行。不老實又不聽經,這樣的人大部分是覺得他很老實了,他覺得不需要,但是實際上,他不知道老實的標準在哪裡。因此我們淨老和尚講《大經科註》就是幫助我們,這個是助業,幫助我們。老實的標準就是真能放下萬緣。老實念,你就會相應,而且時間還不用太長。一旦相應了,你信心就會增長。真正能做到老實念,經不用聽了,也不用讀了,禮誦等這些助業都不需要,一句佛號就可以了,一直念下去就可以,不假方便就自得心開。但是你做不到老實念,這些助業就很重要。

  以上是講正業、助業,正業也就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佛就是教我們執持一句名號而已,這是正業。「若依禮誦等,即名助業」,禮拜、誦經,包括講經、聽經,包括其他助修的行門,就是修淨土的,像《觀經》講的,這個就很多了,修淨土的,這都叫助業,助修。念佛是正業。下面這段是總結: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以上講的正業、助業,除了正業、助業二行以外,『自餘諸善』,「餘」就是其他的,其他做種種善事、善業都叫『雜行』。雜行就不是專修,修得比較多、比較雜,這叫雜行。雜行如果迴向發願,也能往生淨土。他不是專修,他修其他法門,或者修其他的經典,做世間種種的善事,這是雜行。但是本宗就是念佛,主要就是念佛。我們接著再看第十六段:

  【十六、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我們先看這一段,『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無間」就是沒有間斷。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他就是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其他,他也不認識字,你叫他念經他不會念,他看不懂,咒也不會念,教就更不用談了。就像諦閑老法師他那個鍋漏匠的徒弟一樣,不認識字,他師父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說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再念,你這樣一直念下去,對你一定有好處。他真老實念,老實念他就「心常親近,憶念不斷」,沒有間斷。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繼續念,緊緊抓住這句佛號,沒有間斷。念了三年,站著往生,還站了三天,連他的師父都不如他。諦閑老法師在民國初年,他是講經大法師,印光大師很讚歎。寧波觀宗寺,他是天台宗的祖師,倓虛老法師就是跟他學經教的。諦閑老法師講《妙法蓮華經》講到舌頭出蓮花,你看他是什麼境界。但是臨終還是有病苦,不如他那個鍋漏匠的徒弟,不如他。經教這麼通達,一代的祖師,講經大法師,不如他那個補鍋補碗的徒弟,就只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三年,站了三天,他臨終還有病痛。倓虛老法師是他的學生,東北人,他去學天台經教,後來他到香港主持佛七,講出這個公案,他的學生記錄下來,我們看到了,知道這個事情。

  倓老生前講經常常講,念佛人他看了很多,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倓虛老法師他在家的時候是中醫,開中藥鋪的。他在香港往生,好像年紀很大,九十幾歲。要往生的時候還是生病,生病躺在床上,躺在床上他的徒弟說:師父,你這下沒辦法坐著往生、站著往生,你可能要躺著往生了。倓虛老法師說怎麼不能坐著往生?你們把我扶起來。扶起來打坐,坐著往生,但是總沒有鍋漏匠那麼瀟灑、那麼自在。為什麼?這段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了,鍋漏匠他沒有夾雜,他就一句佛號,他什麼都沒有,你看他站著往生還站三天。師父功夫都不如他徒弟,諦老是當代講經的大法師,講經大法師不如他這個徒弟。因為講經就是有夾雜、有間斷,他那個徒弟三年沒間斷,你三十年都不能跟他比,他三年不間斷,密集的。

  這裡講正助二行,像海賢老和尚、鍋漏匠,他只有正行,他連助行都沒有。因為經一部也不會念,不認識字,也不會做什麼法會,統統不會。他就是一句佛號,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就這樣一直念,他沒有間斷,他的功夫就得力。他只有正行,連助行都不需要,真的符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符合這個條件。

  這裡有講到助業,助業就譬如誦《彌陀經》、誦《無量壽經》、誦《觀無量壽佛經》,或者祖師大德增加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善導大師那個時代是淨土三經,你讀淨土三經,再念佛,也是「名為無間」,沒有間斷。在《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有提倡一種修法,就是一天念十二部《彌陀經》;就是念一部《彌陀經》就念一千聲佛號,然後接著又念一部《彌陀經》,再念一千聲佛號,一天念十二部。這樣一部經、一千聲佛號大概一個小時,十二部就十二個小時。佛號念快一點,四十幾分鐘念一千聲,四個字的,就沒有問題,十二個小時;如果念慢一點,那時間加長,延長到十四個小時。他有這樣的修法,這個就是誦經、念佛。海賢老和尚跟鍋漏匠,那是只有一句佛號,一部《彌陀經》他也不會念。

  我們認識幾個字,我們現在講叫知識分子。什麼叫知識分子?就是妄念比較多的叫知識分子,妄念比較多。現在知識分子很多,不是說要讀到大學、博士才是知識分子,現在那個沒有讀書的都是知識分子,因為現在新聞媒體報導,他好像懂得很多、知道很多。知事多時就煩惱多,識人多時就是非多,妄念很多。現代傳播媒體發達,不一定說讀到博士、教授才是知識分子,一般人都是知識分子。連鄉間那些農民都是知識分子,他聽第四台的聽多了,但是他那個知識是善知識還是惡知識就很難講。這些人就不老實,不能老實了,不能老實那就比較麻煩一點,不聽經、不學習就不行。老實人他真的不需要,很簡單,就像禪宗講的單刀直入、頓修頓證,快速的,不拐彎抹角的,老實人的確可以達到;不老實就不行,做不到你就要這些輔助的。

  「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正助二行。比如誦《彌陀經》,我們心裡也都是念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一部《彌陀經》也是沒有其他的,也是很純的,就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念《彌陀經》也是無間,過去古代也有人專念《彌陀經》往生的。我們現在打佛七念一部,一天念一部,其他時間念佛號。念《彌陀經》、念《無量壽經》、念《觀無量壽佛經》,這個都是屬於我們本宗本修的,淨宗本修的,正助二行。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行後雜行』就是修其他的,夾雜。像諦閑老法師、倓虛老法師,這些講經說法,經教的法師,講了很多經,有的人他學了很多法門,很多法門就是有夾雜,叫「雜行」。雜行是怎麼樣?『心常間斷』。這個間斷就是跟西方極樂世界間斷,沒有長時間連接在一起,就是間斷間斷,間斷了再接上、間斷了再接上這樣,這個叫間斷,沒有長時間連接在一起。長時間連接在一起就是念佛,念佛不斷,我們這邊一直念佛,就是信號發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發過去。但是我們現在一直發,發過去好像都沒有接到阿彌陀佛回應。其實有回應,我們沒有感覺,因為我們念的這個心裡還有夾雜,夾雜妄念。如果你心裡沒有妄念,你這個信號發過去,馬上跟阿彌陀佛這個線就接上了。你只要不斷的念,這樣心,如果你有一點點,暫時有一點,妄念暫停一下,你就感受到了,你就感受到他的氣分。如果妄念很多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明顯的感受到,但是佛力,佛光還是注照、還是加持,這是冥應,冥就是不明顯的。我個人讀經我有經驗,大家如果聽到我念經念錯了,就是我在想事情,想到明天什麼事情,突然想到明天什麼不能忘記,這就夾雜、就間斷了。所以念錯了你就知道,你不要問我在想什麼,就是有在想事情。如果我不想事情,專心在念就肯定不會念錯。你想事情就會間斷。有短暫的,我短暫的沒有想事情,念念也感受到西方那個氣氛,你馬上就可以感受到,感受到你感覺上就不一樣,平常那些顛倒妄想,那個感覺上就沒有了。

  你有跟佛光接到了,肯定你對死不恐怖了,因為沒有生死了,接上就沒有了。其他法門是要斷煩惱才行,這個法門你只要伏煩惱,跟佛光接上了你就沒有,你現前就感受到了,臨終當然你就不怕了。如果臨終聽到阿彌陀佛就嚇壞了,那肯定跟佛沒有接上線的。平常好像念得滿用功的,臨命終,聽到有病腳都軟了,不要說死對不對?那這個就是還沒有接到,如果接到了,你真的什麼都不怕,真的像《心經》講的,遠離顛倒恐怖妄想,那是真的有把握了。這個功夫不得力,那些助行就很重要。你沒有發願要去西方,功夫不得力,其他的經典你就不能說不要,那就很需要。真正願生西方,念佛功夫得力了,真的什麼都不需要,不但其他經不需要了,連《無量壽經》、《彌陀經》統統不需要了,就一句佛號就夠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有些人問說需不需要這個經,要不要那個經,我說這個因人而異,因時因地因人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你真正發願要去西方,真的其他就用不上;如果還不想去,那這些輔助的經典就需要,起碼幫助你來生不要墮三惡道,來生來世再修。所以佛講這麼多經,是不是需要、需要幾種,各人不一樣。

  這裡講,「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這個心常間斷,你看諦閑老法師、倓虛老法師都是講經的大法師,天台宗的祖師,還不是一般的,但是他有間斷,臨終表現得不如那個不認識字的鍋漏匠,鍋漏匠他沒生病,還站著往生站了三天。海賢老和尚也是,他沒生病,往生前一天還在種地,還在爬樹。我們不要說一百一十二歲,五、六十歲就全身不對勁了。真的有功夫,那不是假的。海賢老和尚他示現的,往生前一天做到很晚,他的徒弟說:師父,這麼晚了,不要再做了。「還有一點點,做完了我就不做了。」大家一聽好像沒感覺,後來第二天往生了,他再想一想,那天晚上師父講這句話,他說這些做完我就不做了,原來他要走了,才恍然大悟。這兩位是我們近代的,民國到現在的,我們現在講到正助二行,有一個例子給我們看,我們就比較清楚。

  講經說法、通宗通教,這個雖然可以迴向得生淨土,比如說諦閑老法師、倓虛老法師也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可能品位沒有徒弟那麼高,因為他的徒弟,補鍋補碗那個徒弟功夫深。所以佛法的修學,我們淨老和尚最近講席當中常講,跟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像六祖惠能大師他不認識字,他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跟什麼有關係?跟放下有關係,他真能老實,真放得下,他真的很快就入進去。老實,放下。我們今天還聽到老和尚一直提到六祖,他到黃梅八個月,在碓房舂米,寺院那麼大,沒有到處去走、去逛,他就是老老實實。五祖叫他去舂米,他就乖乖待在那裡,都沒有出去,所以要去看神秀寫的偈子,他還請人帶他去看在哪裡。老和尚講,換作我們,八個月,寺院拐拐角角統統知道了。為什麼?不老實!他老實,他就在那邊,他就沒有亂跑。五祖叫他在那邊,沒有叫他去哪裡,他什麼地方都沒去,他就老實在那邊待八個月,在那邊舂米。鍋漏匠,他的師父叫他在寧波鄉下的小廟,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念三年,什麼地方都沒去,真老實。所以我跟傳師講,你那個老實念佛堂,一天到晚亂跑,怎麼能老實念佛?所以那個招牌被我收回來,現在放在宜蘭。講經說法的大法師,不如真的老實念佛那個人往生得自在。

  這個都可以迴向往生,但是『眾名疏雜之行』,跟本宗正業、助業,這個就有疏雜,疏就是比較疏遠,比較遠。但是往生,迴向發願都能往生,都可以往生。「疏雜」就不是專修淨土經典的,修其他的經典,還有修其他法門的。比如說參禪的人,他也可以迴向往生;修密的,他也可以迴向往生;學教的,修止觀的,不管修哪個法門,統統可以迴向西方。九品往生,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修任何一個法門,甚至你修世間的善法也能往生。還有下三品,那是造惡業的,那個造惡業的他也能往生。九品往生,它涵蓋的就是無所不包。但是本宗正修、助修就是淨土三經,或者現在講的五經,一句佛號,這個是正助。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第十七:

  【十七、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

  這段給我們解釋什麼叫『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心這段,這幾段都是講上品上生的,從前面一直到這裡,這些段落都是屬於「上品上生章」這一章的。上品上生,修很多不同的法門都可以上品上生,只是有正修、雜修這個差別。這是講迴向發願心。『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過去跟今生,我們總是有修一些世間的善根、出世間的善根。世間的善根是不貪、不瞋、不痴,我們都有,只是這個善根淺深的差別。出世的善根,什麼叫出世善根?出世就是要出離六道,你有這個心想要出離六道生死輪迴,想要解決生死輪迴這個事情,想要了解生死這樁事情,這個叫出世善根。我想大家都有,大家來這裡學佛了,都想要了生死,生死是怎麼一回事。但是修世間善根的人比較多,修出世善根的人,有出世善根的人比較少。像現在你勸他來做做世間的慈善事業,這樣的人多,人非常踴躍;你說我們了生死、出三界,念佛求生淨土,他說你這個人太消極了,逃避現實。不學佛的人,有的人他一輩子,甚至生生世世他都沒有起一個出世的念頭,都沒有,看到出家人他就敬而遠之,從來沒有動過一個出世的念頭。所以這個出世的善根非常可貴。

  佛有一次遇到一個喝醉酒的人,那個喝醉酒的人喝得醉醺醺,然後跑到釋迦牟尼佛面前說他要剃度。佛就跟阿難講:趕快,剃頭刀趕快拿來,衣服拿來!他要給他剃頭,換上袈裟。阿難說:他喝醉了,他是亂講的,師父你怎麼幫他剃度了?佛就跟他講,我觀察這個人,他生生世世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要出世出家的,今天他因為喝醉酒看到我,看到我是出家的,要跟我出家。他現在好難得,無量劫來現在這麼一個念頭,我就趕快給他剃了,給他種個善根,跟他結結緣,阿難才明白。喝醉酒那個人酒一醒,怎麼我剃光頭了,換上袈裟?趕快脫掉,又跑回家去了。這個說明什麼?出世善根很稀有、很難得。有的人他根本就不會想到這個事情,這樣的人是大多數,你去調查一下,真的。我們自己現在總是有這個善根,只是說善根多少,深不深、多不多,這個都有,沒有你不會進來這裡。不要說太遠,你去隔壁樓下,你看他要不要來,你叫他要不要來?他連走進來都不想走進來。甚至有人看了害怕,趕快跑掉了。這是世出世善根。

  『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隨喜」就是看到歡喜,看到人家做善事我們也隨喜,看到歡喜,這個隨喜,看到人家修出世間法也隨喜。世出世善根,「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身體的造作、言語,還有心裡的思想,我們都隨喜。『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你只要修這個善根,你迴向發願。關鍵能不能往生是「真實深信心中」,就是你這個信心是真實的,而且深信不疑,信心很深入。不但相信,而且深信,這個信心有一定的深度。在深信心中來迴向發願,把這個功德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達到上品上生。可見阿彌陀佛真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不是說你專修才能上品上生,修其他的就不能上品上生;都可以上品上生,你只要具備他這個條件,都可以達到上品上生。這個是修隨喜,隨喜凡夫聖人身口意業世出世間的善根,修隨喜功德。是別人修的,我們去隨喜,你就有功德,你這個功德就可以迴向,在真實深信心中迴向,你就可以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條件要深信,深信因果他能上品上生;後面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亦信因果就是有相信,但是沒有那麼深度,上品下生。上品下生也不錯了。我常常聽師父講,蕅益大師人家問他:你往生什麼品位你才滿意?蕅益大師說:我下品下生就很滿意了。現在我看看《觀經》下三品,我想一想,我要求高一點,下品中生,我現在下品中生就很滿意了。老和尚常講「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就是我們要求高一點。蕅益祖師他是示現的,我是真的凡夫,如果定在下品下生,萬一達不到又落榜了,這真去不了,所以我定在下品中生,萬一落下去還有下品下生。所以這個九品我們多看看,我們常常念「九品蓮華為父母」,九品的因果我們了解得清楚,你這個信心會增長,你就不會懷疑。

  你看深信因果跟亦信因果,亦信就是相信,但是沒有那麼深,上品下生,深信因果那就上品上生,品位就不一樣。所以這個九品,講的它涵蓋所有一切法門,包括所有世間其他宗教,你看連五逆十惡都包括了,還有什麼不能包括的?統統,只要你願意去,迴向發願,統統得生。修學的功夫淺深,就是論你品位高下。當然專修,這個是最有利的,專修那個功夫會深入,品位會增高,上上品往生。像鍋漏匠,那個真的是上上品,他師父都不如他,師父的功夫不如他。師父的經教懂得多,深入經藏,徒弟不懂,但是功夫比他深,原因就是他正修,不是疏雜之修。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的,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