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14/9/1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8-0008

  《淨土集.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菁華》。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四十一頁倒數第四行,從八十六這一段看起。網路的同修如果沒有課本,就專心聽講就好。我先將這段文念一段:

  【八十六、觀佛身。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段比較長,我們分兩段來講。第一段是『觀佛身』,這個也是觀想念佛,或者觀佛像,觀像念佛。我們現在觀想功夫我們沒有,觀像也還沒得三昧,但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就是彩繪、泥塑、木雕這個佛像。觀佛的身相,『亦見佛心』,身跟心它是一體的,看到佛的身相,佛的心是什麼心?表現在這個身相就是佛心。我們看到佛像圓滿,佛像為什麼這麼圓滿、這麼莊嚴?就是因為有佛心。所以我們看到佛的身相,也要見到佛的心,也要知道佛是什麼心。

  『佛心者,大慈悲是』,什麼叫做「佛心」?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阿彌陀佛他給與眾生極樂這是大慈,給與眾生最圓滿、最究竟的快樂,慈能與樂。這個快樂不是世間一般人天福報的快樂,而是成佛得究竟圓滿的快樂,所以稱為極樂。阿彌陀佛建立一個西方極樂世界,讓十方一切眾生都到他那個世界去修行,到了他的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娑婆世界這所有的苦,所有的痛苦,在西方極樂世界聽都聽不到,聽都聽不到當然不會有這個事實。所以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悲能拔苦,大悲,阿彌陀佛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給與最究竟圓滿的快樂,拔除所有一切的痛苦、災難,《心經》講「度一切苦厄」,所有的苦都消失,幫助眾生解脫所有的痛苦,這是大悲。所以叫大慈大悲。佛就是這樣的心幫助一切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無緣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只要眾生肯回頭,懺除業障,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縱然曾經造過五逆十惡,臨終遇善友勸導,一念猛力回頭,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甚至地獄相現前,看到地獄了,遇到善友勸他趕快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眾生如果聽到善友的勸導,當下就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一意懇切發願念佛求生淨土,一念十念,佛都來接引。《觀無量壽佛經》第十六觀下品下生章,造作五逆十惡的眾生,臨終遇到善友肯回頭、肯懺悔,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一生不退成佛了。所以阿彌陀佛幫助眾生的慈悲真的是大慈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任何條件,沒有分對象、沒有分種族,所有一切眾生都要度。所以佛心心量他是無量無邊的,所謂盡虛空遍法界,有緣無緣,讚歎佛、毀謗佛的,佛都發願要度。

  這是佛的心,也是我們學佛的人要學習的,學佛就是學一個心量拓開。我們心量太小了,自己畫個小圈圈愈畫愈小。我們自己本心,本來的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現在自己畫了界線愈畫愈小,小得可憐。佛在經上講,好像這個大海是我們的本心,我們的本心就像大海一樣。我們現在不知道整個大海就是自己,在大海當中起了個小水泡,執著那個小水泡就是自己,起了我執,心量打不開了。這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產生了這些虛妄的執著,造成六道輪迴十法界。我們觀就是觀佛身也要觀佛心,看到佛的身就要想到佛是什麼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救苦救難。你常常做這樣的觀想,當然我們的心也慢慢的就跟佛一樣。

  『作此觀者』,作這樣觀想的人,『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捨身」,就是這一生我們這個身體捨掉、捨報了,這個身我們早晚都要捨的。「捨身他世,生諸佛前」,生諸佛前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生諸佛前面一樣,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任何一尊佛的世界你都可以去,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等於生一切諸佛淨土。「得無生忍」,無生忍,這是我們修學見到整個世界它是不生不滅的。忍是認可的意思,我們現在講同意,為什麼同意認可?因為自己見到了。以前是聽佛在經上講,這個世界動物、植物、礦物一切都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都是在生滅變化,我們聽佛在大乘經這麼講,當然是佛講的,我們佛弟子不會反對,但是也沒有辦法證實,因為自己還沒看到,還沒有看到是聽說,你沒有辦法去認可同意。真正認可同意,你自己見到,完全沒有疑惑。生到極樂世界必定能達到無生法忍這個地位,這成就相當之高。這一段就是給我們講,觀佛身也見到佛的心,佛的心就是大慈大悲,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攝諸眾生,諸眾生就是不分哪一類的眾生。只要眾生肯接受、肯回頭,佛都攝受,佛沒有分別,過去的冤親債主傷害過自己的,佛也一樣攝受,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

  好,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

  以上講就是『是故智者』,「是故」就是因為是這個緣故,你觀佛身也見到佛的心,從觀佛身見到佛的心,我們做這樣的觀想,捨身他世就能生諸佛前,得無生法忍,這個功德利益太殊勝了。因為是這個緣故,有智慧的人,『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會念佛的人、願意念佛的人,都是有大智慧、大福德的人。沒有大智慧的人他不相信,他也不肯念佛。所以有智慧的人應當怎麼樣?「繫心」,把心繫在觀這個佛身上面,「諦觀無量壽佛」,這個諦就是要仔細去觀無量壽佛。我們淨老和尚在《大經科註》也講到觀佛這樣的一個功德,就是你觀佛念念之間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縱然佛像刻得很小,像米刻,雕刻在米上面的,微雕,要放大鏡來看,那個功德都不可思議。所以諦觀,就像你看微雕一樣,看微雕你要很仔細看,要放光鏡仔細看,仔細看才看得清楚。我們看大的佛像也是一樣,跟看小的一樣,要仔細看。這個諦就是要仔細專心,來觀無量壽佛,把佛這個相好莊嚴深深印在我們腦海當中。

  你只要『見無量壽佛者』,你看到阿彌陀佛的人,『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你只要見到「無量壽佛」,同時你也能見到「十方無量諸佛」,一尊佛都不漏。所以我們念佛是不是要念很多佛?不需要了,你念一尊阿彌陀佛念成就了,所有的佛你都見到了。『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那見到佛,佛一定給我們授記的。授記是授我們什麼時候成佛,你成佛在哪一個世界,你度多少眾生,你講經有講幾會,事先給我們授記,這個非常殊勝了。這八十六段是講觀佛身,只要觀阿彌陀佛觀成就了,我們就見到十方諸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見到十方諸佛就得到諸佛授記。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八十七、眾生憶念佛。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既見諸佛。即於定中得蒙授記。】

  這一段是給我們講,眾生憶佛念佛,這個「憶」就是心裡想佛,憶想,心裡想的就是佛。念佛口稱念,或者默念,念佛主要是心念,心念就是我們心中有佛,心真有佛,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般念佛人對念佛的道理意思不是很清楚,那總是覺得我口中有念佛,我就是在念佛。但是真正念佛主要還是在心念,口念還是在幫助心念。所以過去有人要把念佛的念這個字,左邊再加個口部,加個口。印光大師他就不贊成加這個口,他說不可以加的,加這個口把念佛的意思會給人家誤會了,加一個口好像你口念就好了,心不一定要念,變成有口無心。有口無心,口中念佛心裡沒有在想佛,這個不能感應,感應主要還是心為主,口念還是幫助心念的,心口都要念佛。如果口念佛,心不念佛,這是口善,你這口業善,意還是起貪瞋痴種種妄念,這個意(心念)不善,心念不善不能感應。心不念佛,口念佛,但三業當中起碼修個口善,這是有,總比去罵人好,罵人造口惡業,念佛是善業、是淨業,口的淨業。口念佛當然也重要,不是說不要,但是總是心念是主要的,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印祖不贊成加那個口,怕人家誤會,口我嘴巴念就好,心裡還是胡思亂想,想東想西的不是在想佛,這樣就不是真正的念佛了。

  所以我們看這句的開示,關鍵在憶念。憶念,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起。過去,他講我們圖書館一個老同修,那個老同修老和尚沒有講他的名字,但是現在他往生了,可以講,他已經往生了,就田瑤平老居士,他是山東人,田瑤平。跟那個韓居士,韓居士前天還來參加法會,韓居士跟他們是山東老鄉。他以前在教育部開車的,後來退休了,七十幾歲去出家。韓居士他的個子小小的,那個田瑤平個子很粗大。然後去出家,館長說你七十幾歲,你剛出家你是小沙彌,他剃了頭,她說去給老和尚當侍者。他田居士以前沒有出家來圖書館共修,也感覺滿自在,現在出家了反而不太自在,他說我是老沙彌,七十幾歲老沙彌了。出家的年資比人家晚,那總是覺得有點彆扭,他就覺得在家裡我是當爺爺,來這裡當老沙彌,他常常在我面前講一點牢騷話。館長就請他去當老和尚的侍者。有一年到達拉斯去,他出家都還沒有三個月,但是頭一剃僧服一換,他那個子又高又壯,臉又大,然後美國的同修有人第一次去找淨空老和尚,他做侍者,第一個出來接見的,人家一看到他就一直拜,就把他當作是淨空老和尚,老和尚在旁邊沒有人去拜,就拜他。他說不是、不是,我不是淨空法師,淨空法師在那邊。就對他一直拜。

  以前他在家的時候,他在家的時候就跟我們到美國去參加佛七,因為退休了沒事情,參加佛七。有一天他就跟師父講,去參加佛七,身在達拉斯,心在台灣。他就跟師父講,師父,我現在退休,兒女也長大了,孫子也都出來了,我現在什麼都放下了,我沒有什麼牽掛。但是現在唯一的還有一樁事情我沒有放下,就我那個小孫女很可愛的,我一回家就爺爺、爺爺、爺爺,我的心都被她拉跑了。他說我那個小孫女我都放不下,就那小孫女,其他我都放下了。到美國達拉斯打佛七,他心裡想是台灣的小孫女,不是想西方的阿彌陀佛。老和尚就跟他開示,他說你現在把你想小孫女那個念頭轉成想阿彌陀佛,你怎麼去想念你的小孫女,把想念小孫女的念頭轉成念阿彌陀佛,那你就成功了。那我們現在就知道什麼叫做憶念阿彌陀佛了。田居士去那邊他不是憶念阿彌陀佛,他是憶念家裡的小孫女,嘴巴是在念阿彌陀佛,但心裡是在憶念家裡的小孫女,他也很坦白給老和尚講出來。所以老和尚這個開示也非常重要。

  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什麼那就現什麼,想佛,佛就現前;他想孫女,當然他心中孫女的相就現前。想阿彌陀佛跟想孫女,我們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也開示過,那個果報不一樣。你想阿彌陀佛是果報在極樂世界,去作佛了;想孫女,他說很可能來生又到你孫女家去投胎,可能孫女變成他的母親或者祖母,這個果報就不一樣了。我們想一想,我們念佛就是想要去見佛。所以憶念佛這個意思不能不懂。你明白之後,才知道我心裡到底在念什麼比較偏重,你哪個念頭比較強。因為這是關鍵我們臨命終往生到哪個地方的,最後關鍵就是最後那一念哪一個念頭起來最強,所謂強者先牽。這個古大德有一個比喻講,說像討債的,欠錢最多的他優先去討債,比較少的照排隊,排在後面。

  我們人臨終的時候,特別那口氣斷的時候,我們這個心識阿賴耶識那個善惡種子,什麼念頭都會自己跑出來,自己會跑出來,你控制不住。最後一念哪一個念頭最強的、最大的,那個先跑出來,那個念頭出現,就是牽引你下一個階段你去哪裡投胎。比如說那個最後一念,瞋恨心起來,那個念頭最強,那就到地獄道去了;最後一個念頭,貪心起來,捨不得,放不下了,到鬼道去;最後一個念頭,糊裡糊塗的愚痴,到畜生道去;最後一個念頭,如果好勝心起來,墮阿修羅道;最後一個念頭,如果善心念頭比較強,就到人天善道,這善心比較大的到天道去,一般的善心起現行,你再到人道來。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一般在戰爭當中死亡的大部分墮地獄,為什麼?兩方面在戰爭,你要我死,我要你死,彼此那個瞋恨心達到極點,最後一口氣斷,瞋恨心起現行,那個最強,所以統統到地獄去。如果患傳染病死的,會大部分生到天道去。為什麼患傳染病死的會到天道?同病相憐,互相同情,你患那個病,我也患這個病,互相會同情,善心所生起來,所以他臨終善心所起來,他到人天道去往生。最後一念,那一念如果是阿彌陀佛,那六道裡面都沒有,十法界也沒有,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那我們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念佛他往生西方它的原理就是在這裡。

  所以為什麼強調這個憶念?因為牽引你去往生哪一道的就是最後那個念頭。但是最後那一念,你要哪一念起現行,你平常要練習,你平常看哪一念比較多、比較重,比較常常想的,那個念頭就比較強,臨終的時候那個念頭它就會先起來。如果想其他的念頭比較強,臨終就被那個念頭牽著走。所以『眾生憶念佛』,「憶念」是很關鍵的一個字,我們一定要明白。不能這樣念過去,有,我有在憶佛,我也在念佛,不知道憶佛念佛他是要做到什麼樣才叫憶佛念佛。像老和尚給田老居士開示的,那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從這個例子我們以此類推你去想,你就知道什麼叫憶念佛。我們現在來打佛七,我們心裡有沒有憶念佛,自己就明白了。實在講我們現在做到憶念佛的人還是不多,還是少數,大部分憶念世間事比較多,憶念佛的人比較少。

  所以念佛,我們要把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原來很熟悉的,我們現在念世間這些拉拉雜雜的,是非人我這些事情,都在念這些,哪個人對不起我,常常會有這個念頭起來,我們凡夫總是起這些念頭。但現在這些念頭起來,我們就用念佛來給它代替,不斷的給它代替。剛開始還是念這些比較多、比較強,我們常常提起念佛就是在這上面念。所以你二六時中,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念佛,心裡默念,有一些場合不適合出聲我們就默念。關鍵你那個心的念頭真正有在憶佛念佛,真正在想佛,在什麼環境、什麼地方對你都不產生障礙。像海賢老和尚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文化大革命連念阿彌陀佛念出聲都不行,他是不是就不念?不能出聲他心裡默念,默念他聽不到,別人不知道他在念佛,他一出聲念這下就要被人家勞改,他就默念。不允許拜佛,晚上起來偷偷拜,人家還沒有起來他就去拜了。所以知道這個原理原則,我們在任何環境,再怎麼惡劣的環境,也都不妨礙我們念佛。關鍵心要知道怎麼憶佛、怎麼念佛。我們現在你不念佛就是念這些煩惱、妄想,就念這些,念這些製造六道輪迴,造輪迴業。念佛是造淨業,那就不一樣!

  我們憶念佛,『佛亦憶念眾生』,這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佛憶念眾生,「如母憶子」,用這個世間母子來給我們形容比喻佛念眾生。世間的母親常常憶念自己的子女是一生一世的,這一生過去了,來生來世忘記了,沒有辦法再繼續了。但是佛憶念眾生他是生生世世的,不管這個眾生在哪一道,佛念念不捨。所以佛憶念眾生,他是沒有中斷的;我們世間的父母憶念子女只限於一生一世,這一生結束也就中斷了。用如母憶子我們一般人比較容易去體會,為人父母的人就知道自己對子女那種憶念是什麼樣的心情。這個兒子再不好,總是自己生的。不在身邊,在很遠的地方,心裡總是掛念著子女。

  像我們淨老和尚他來台灣四十幾年,四、五十年沒有跟他母親見過面。好像這個民國七十六年,那個時候剛開放,在香港,安排在香港碰個面,五十年沒見面。見第一面她就講,她說她想他想了五十年,不知道是生還是死,生死都不知道,沒有音訊。做母親的人常常想這個兒子,不知道他怎麼了?現在還在不在?她想了四、五十年。看到老和尚,見面的時候他已經出家了。老和尚就跟她講,妳現在不要想我,去想阿彌陀佛,我們永遠就不會分散。妳想我,還在六道輪迴,我們這一生過去了,來生再碰面也不認識。人在六道輪迴總是非常孤單的、非常孤獨,他這一輪迴一轉世,前生的事情也都忘了,因為沒有宿命通,真的來生來世碰面也不認識。所以《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我們人生在這個世間,獨就是單獨的,很孤獨的,生我們自己來,死也我們自己走,沒有人陪伴我們。所以佛講了,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無有代者,沒有人可以代替。只有念佛往生淨土大家都無量壽,那就永遠沒有愛別離苦。

  所以佛憶念眾生,《楞嚴經》佛把這個比喻說「如母憶子」,母親憶念子女,做子女的人他也憶念母親,那就感應。好像曾子的母親想他,手指咬痛了,他的心就痛了。他們為什麼會有這個心電感應?因為母親想她兒子,兒子也想他母親,所以他會有感應。如果兒子不想念母親,只有母親想兒子,《楞嚴經》也講,「如母憶子,若子逃逝」,兒子他跑掉,他也不想母親,那母親想死了也沒用,也沒感應。所以現在如果兒子不想母親,母親想兒子,她那個手指頭咬斷了她的兒子也沒什麼感覺;他如果互相想,那就會感應,他會心電感應。如果一方面就沒有感應,所以要兩方面的。這是講我們念佛,佛念眾生他是這方面,就像母親念子女她永遠不會有中斷。但是子女常常會忘記父母,把父母給忘了。如果想到父母,他也念父母,那就母子就相逢,雖然沒見面,他那個心也接上了,好像電腦它連線接上了。

  所以佛念眾生,眾生也念佛,『彼此三業不相捨離』,身口意三業就在一起了。『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我們念佛人大家都很想見佛,我們真的願見到佛那就要念佛。念要專,要怎麼念?這就是心了。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他記載一個公案,古時候有個人修道的,他不是學佛的,修道的。他每天都望著崑崙山,大陸有個崑崙山,他每天都觀想崑崙仙人現在他目前,每天就看那個崑崙山,求崑崙仙人現在他目前。被他想了三年,果然崑崙仙人被他想來了,就現前了,跟他修仙去了。所以《竹窗隨筆》蓮池大師說,「想見崑崙」,他想見到崑崙真人,真的被他想來了,真的他就現前了。蓮池大師講,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點都沒錯,他想這個真人,真人就現前了。他說這個人他是修道的想仙,仙還在六道裡面,他如果觀想那種心這麼懇切想阿彌陀佛,他肯定是上品上生。

  所以這就是我們願見佛,你心要定、要專。他心很定,關鍵心要定,要清淨,心不能浮躁,不能雜亂,不能胡思亂想,關鍵在這裡。你心清淨了佛他就現前,所謂心淨佛土淨。我們的雜念、妄想,亂七八糟的念頭一大堆,佛在《四十二章經》有個比喻,好像那個水你給它攪混了,那一盆清水你給它攪動,攪得像混水一樣,那照外面的景像照不清楚。那一盆水你讓它沉靜下來,你讓它定下來,平靜下來,外面景像它照得清清楚楚。那個水就比喻我們的心水,心就像那個水一樣,你給它攪亂了、攪混了,變成很混濁,你就見不到這個真相。所以你要見佛,你問什麼條件可以見佛?你心清淨平等,平就是不起波浪,清了,清淨平等你就見佛,自然就現前。那佛在哪裡?就在你眼前。眼前我們怎麼見不到?因為我們的心很亂,亂七八糟,胡思亂想,心不定,不清淨。不定就不平等,心不平,起的波浪太大。所以願見佛,你就要念佛,念到心淨,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應念就是應你的念,你想見佛,佛就應你的念他就現在你的眼前給你看了。

  『既見諸佛,即於定中得蒙授記』,你既然見到諸佛了,「即於定中得蒙授記」。見佛這個關鍵得定,你在「定中得蒙授記」,所以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都要得定,觀到三昧就能見到佛,在定中見佛就得到佛的授記。下面講:

  【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稱念』,就是講我們持名念佛這個方法,持名念佛,我們現在修的這個方法叫持名念佛,口中念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心裡念的也是六字佛號、四字佛號。我們不是採用觀想、觀像,觀想、觀像的確難度很高,為什麼?心要很細、心要很定,這樣的人他才能修得成就,也不是多數人有辦法修,心要很清淨,心要很定,心很細,這樣的人可以修觀想,或者觀像。如果我們心不是很定、很細,適合修持名念佛,持名這個方法方便,大家都能念,這個方法可以說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用這個方法你不用觀想、觀像,用持名,執持名號,我們是用《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提倡的是「執持名號」,提倡持名念佛。因為持名念佛它的方便,而且它的成就又是最高的,又通實相,所以古來祖師大德大多數提倡持名念佛。觀想、觀像這些理論祖師大德是常常講,但是修大部分還是採用持名這個方法。用觀像、觀想有人修,但是不多,不是很多,用持名的這個比較多。因為觀想、觀像,如果不如理、不如法也容易著魔,往往魔變一個佛的樣子,把他看作真佛,他不懂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是道理,不知道要見如不見,那很容易著魔,所以不如持名念佛來得穩當。持名念佛它的成就又是跟實相相應,那就最殊勝了。

  持名念佛也是出在第十六觀,《觀經》,《觀經》第一觀到第十二觀統統是講觀想念佛,第十三觀講觀像念佛,十四、十五、十六這個三觀講九品往生,包括修學其他大乘小乘,持戒、念經、修善,到這個造惡業臨終懺悔念佛往生的,九品。第十六觀,就下品下生這一章,第十六觀,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念十念這樣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地獄相現前了,看到地獄,遇到善友勸他趕快念佛求生淨土,這麼緊急的時間,他怎麼可能去跟他講怎麼樣觀想?那不可能,沒時間,你勸他念經,給他講一段開示,沒時間,只有趕快念佛,發願求生淨土,不要再遲疑,很緊急了。像唐朝張善和一生殺牛,臨命終牛頭人來討命,他看到這個地獄相現前了喊救命。剛好有一個出家人從他家門經過,怎麼裡面有喊救命?進去一看,他說他看到很多牛頭人要向他討命。這個出家人趕快點一把香給他,你趕快念南無阿彌陀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一聽到馬上就接受,就念佛。念了十句佛號,他說牛頭人不見了。那出家人說趕快再念,求生淨土,不然你就要墮地獄,那是地獄相。他再念十聲,說佛來了,他就走了。《淨土聖賢錄》有這麼一個公案。

  十六觀我們淨老和尚講席當中常講,把世間表演演戲的,說壓軸好戲,放在最後面,最精彩的。這一般過去,現在的戲劇我是不太清楚,過去一般傳統的戲劇,地方戲,真的就是壓軸好戲擺在最後面,最精彩。這個十六觀也是一樣的道理,最後面最精彩的,持名念佛,你看時間很短暫的,而且造作五逆十惡這麼重的罪業,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你說這個方法哪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提並論,能夠跟它比較?大概沒有了。所以這個持名是壓軸好戲,放在最後面。因此古來祖師大德都提倡持名念佛,不管你罪業深重,或者業障很輕的,智慧很高的,上上根的、下下根的,統統可以修,這個法門就非常方便。所以「稱念」就是持名念佛,也是出在《十六觀經》,第十六觀下品下生章這一觀。

  「稱念,即除多劫罪」。我們打佛七大家在這裡念佛,能夠消除多劫罪。我們念了很久,好像沒什麼感覺有消罪業,那是不是念了沒有消罪業?實際上真的是消除多劫罪。但是我們為什麼沒有什麼明顯感覺?因為我們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又在造罪業,這個淨業跟罪業,往往罪業超過淨業。我們想一想,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晚上睡覺給它扣掉好了,八個小時睡覺扣掉,十六個小時,我們念佛時間多還是心裡打妄想的時間多?我們想一想答案就出來了。我們一天念多少,打妄念的時間多少,這時間一對照、一比較,那你就知道了,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念佛的時間比例太少。我們念佛,不一定說什麼事情都沒有才能念佛。其實你不念佛,你什麼事情都沒有你也不會念佛,還是在打妄想,在起妄念,而且往往自己起妄念自己不知道。

  有一些人,這個環境不能念佛,我再去找一個環境,找來找去有沒有念?一樣沒有念。問題不是在那個環境,是在他自己心裡,他自己沒有回頭去觀照他心裡是什麼樣的念頭。所以修行念佛一輩子功夫不得力,原因也是在這裡,我們自己要明白。所以常常有人講,我們要去找個什麼地方來念佛,那有一個地方給你了,那你能在那邊長時間去念佛嗎?也未必,念了一段時間,也念不下去,跑了。所以關鍵不在環境,關鍵在自己心裡知不知道怎麼樣才叫念佛,關鍵在這裡。我們講得比較明確一點的,不知道怎麼念佛,不會念佛,不會念,你不會念你走到哪裡還是一樣的。

  會念的像海賢老和尚,我們看他那個光碟,我看的是不多,但是從他的光碟裡面,聽到我們老和尚的介紹、讚歎,那我們也多少體會一點。你看文革那個時代念出聲都不行,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出聲那就會被人家打。在那種環境,如果一般人就很有理由說那沒辦法,這個環境逼得我們沒辦法念佛,這個理由也非常充足。但是海賢老和尚有沒有影響他念佛?沒有,他不能念出聲,我心裡默念。念出來會被打,心裡默念,人家聽不到,他一樣念,他還是沒有中斷,你不讓我念出聲我心裡默念。不讓我拜佛,我等你們睡覺,不吵到你們,我去拜,我拜好了,你們醒過來我就去工作,我就不拜。這個是非常非常好的一個示範,一個念佛的榜樣。我們環境有沒有比他更惡劣?大概沒有!我們就沒有理由說哪一個環境我們不能念佛。你看海賢老和尚他那個環境,他一樣可以念佛,關鍵你是不是真的念佛?所以文革的時候,出家人也是跟人家去吃大鍋飯,都是煮肉的,不允許吃素,吃素又要被打。那就吃什麼?吃鍋邊菜,吃肉邊菜。這個老和尚的確是我們念佛人的好榜樣,他一生也沒有聽過經,也沒有講過經,也不認識字,就是鄉下的農夫,種田種菜,供養大眾。

  所以老和尚勸我們一天這個光碟聽三遍,念一萬聲佛號念一年,你就有把握往生。他說這個比《無量壽經》快,看這個光碟,好像《無量壽經》的濃縮。真想去極樂世界的人,對這個世間什麼都好,他都不在乎,對他來講都沒有障礙,什麼樣的環境對他來講不構成障礙。如果不會念佛的人,你再好的環境提供給他,他也念不下去,他還是在念妄想、念煩惱,不是在念佛,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白。所以我們有個佛堂、有個道場,主要幫助大家提起念佛的。幫助大家,就是道場有這些設施,大家也願意真正發心來修、來念,那才有幫助。如果不想修、不想念,他來這個道場,這個道場對他也幫不上忙。因為他不願意學、不願意修,你這些硬體的設備、這些法寶提供得再充足,對他來講也沒幫助。真正想學、想修的人,對他就有幫助了;不想修、不想學,只是結結緣,結緣的性質。

  所以稱念即除多劫罪,我們打佛七,我們現在正在打佛七,佛七我們稱念佛名,的確除多劫罪。但是我們無始劫以來造的罪業太多了。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也講,一念就能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但是我們無量劫來造的罪業是無量無邊的,我們現在念的佛還不足以完全消除掉,但是消一部分這肯定有。如果要完全消除,蕅益祖師講,你念到一心不亂就完全沒有業障。他用個比喻,好像被千軍萬馬重重包圍,那一個勇士,一個人單槍匹馬這樣衝出重圍。千軍萬馬就比喻我們內心無量無邊的煩惱妄想,現在念這句佛號像單槍匹馬衝出這個重圍,達到一心,那業障就突破了,沒有了。如果你還沒有念到一心,還是會有這些罪業,那有罪業還是要多念多消。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伏煩惱、斷煩惱,我們這個法門你只要念到伏煩惱就及格了,就能帶業往生極樂世界,修其他法門還不及格,這個淨土法門,我們有這樣的一點點功夫就及格了。那你念到心清淨,你有一秒鐘清淨,佛就現一秒鐘給你看;你有一分鐘的清淨,佛就一分鐘給你看,見佛。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這我們稱念佛號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命欲終時,佛與聖眾來迎接」,靠的是發願,信願。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給我們開示,你只要真信發願要生極樂世界,這個世界統統放下,你念佛功夫還沒有達到一心不亂,也就是你縱然還沒有達到功夫成片也能往生。換句話說,如果你功夫念到一心不亂,你沒有信願,你不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那也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不是佛不願意來接,因為你不願意去。前面講如子憶母,如母憶子,母子要相憶他才感應。你念佛你不願生淨土,不願意去西方,那當然不能往生。這個念佛的功夫,如果你念到功夫成片,將來一定生人天善道,決定是不會墮三惡道,來生來世繼續修行。四十八願也有這一願,你沒有發願往生西方,阿彌陀佛也加持你,來生生尊貴家,生到有佛的世界繼續修,你會再遇到佛法繼續修,再繼續提升。你不想去,佛也很慈悲,你現在還不想來,那先幫助你在六道,在娑婆世界裡面,生到有佛的地方,有佛法的地方。

  佛經上講,有佛的地方,有佛法的地方,有聖賢文化教化的地方,叫中國。中國不是指現在的中華民國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它是有佛法的地區,有佛法的地區就叫中國,就是你生到有佛法的地方。現在在兩岸的中國都有佛法,算中國,那其他國家有佛法也叫中國,佛經上講那也叫中國。但是它的國號不叫中國,佛經講那是中國,因為它那裡有佛法,這是以佛經以中國這個定義來稱的。所以中國這個名稱是佛經上講的,稱為中國是非常好的一個地方。

  我們有信願念佛,縱然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臨終也能感應佛與聖眾來迎接。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攝取十方念佛眾生這樁事情?相信,我們遇到這個法門,我就有往生之分,我就能往生,不懷疑了。信之後發願,我相信這樁事情,也相信自己可以往生,那我現在發願,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那必然要願捨娑婆,願生極樂,你要放下娑婆世界,這個身心世界你統統要放下,願生淨土。如果這個世間有一樁事情沒放下,像田瑤平老居士跟老和尚講,我什麼都放下,就小孫女還沒放下。那個小孫女就是一條繩子把他拉住,拉住他不能到極樂世界去,還在娑婆世界繼續六道輪迴。也要放下,全部要放下,這樣才是真正發願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具足了,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蕅益祖師講,如果沒有信願,這個佛號持得像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念得像銀牆鐵壁那麼堅固,也沒有往生的道理。這個道理很簡單,你不願意去。阿彌陀佛歡迎我們去,隨時歡迎我們去,我們還不想去,當然不能往生。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

  往生品位的高下在持名念佛功夫的淺深,你念佛的功夫比較淺,你生到極樂世界那個品位你比較低,最低的是下品下生。那功夫成片它層次也很多,功夫比較深的他品位就比較高,你念到事一心的又更高,念到理一心的那是最高的。所以念佛功夫淺深關鍵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品位的高下。能不能往生的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信願是關鍵。所以這裡講,如果你沒有念到一心不亂,具足信願也能往生。你念佛功夫比較差,就往生品位低一點,你真想去,你這樣念佛一念十念佛都來接引,真是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沒有講,你功夫還很差,我不來接你。不是,你真願意來,你真發願,願意來,佛就來接。你念佛功夫差一點沒關係,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補習,再提升。所以命欲終時,佛跟聖眾,這我們讀《彌陀經》都看到了,佛與聖眾現在其前。佛跟聖眾現前,『諸邪業繫,無能礙者』,佛現前,這些業障也都不能去障礙我們往生。下面講: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校。是故諸經廣讚念佛功能。經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自餘眾行』,就是念佛以外的各種修行的法門,『雖名是善』,雖然都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跟念佛這個法門來比較,它是無法去比較的。那念佛它是最方便、最殊勝的,其他法門雖然都很好,但是跟念佛法門比,特別是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念佛法門還是我們末法時期這些眾生修學比較有把握的,比較有把握成就的。其他法門我們條件不夠就沒辦法修,如果夠那個條件,那當然修學也一定會有成就;如果不具足那個條件,那修學就很難有成就。念佛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什麼樣的人都能修,反正他就聽一句佛號,他不想念他也有功德。『是故諸經廣讚念佛功能』。不念佛的人,他常常聽,聽久了,他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印光祖師在《文鈔三篇》裡面也講一個公案,一個人給寺院請去做廚師,他的兒子十四歲病得快死了,那兒子就跟他父親講,他說你佛很多,你送一些給我,我就會往生到好的地方去。他父親聽了莫名其妙,我哪裡有什麼佛?天天到寺院給人家廚房煮飯做菜。

  第二天到寺院告訴其他的人,他說我兒子都快病死了,一直向我要佛,說我佛多一些給他,他就能往生到好的地方去,我哪有什麼佛給他?有一些比較明白佛法道理的居士就跟他講,他說有,你佛很多。他說我哪有什麼佛,我一天到晚都在廚房燒飯煮菜?他說寺院在打佛七,念佛那個佛號聲音你天天都聽到。他說那這個倒是有聽,我天天都有聽到。他說有聽到那你佛就很多了,你一天聽了不少,雖然你沒有進到念佛堂念佛,有聽到佛堂念佛聲音傳出來的念佛聲,你這個聽到了。他說這倒是有聽到。那天天去做飯做菜天天聽,你佛很多,真的是不少,你可以給你兒子,多給他一點。他說那就沒問題。回家他兒子又向他要了,向他父親要佛了。他說好,你要多少統統給你。他兒子一聽就斷氣就走了。所以印光祖師在後面講,他根本就沒有心去念佛,他只是被人家雇到廚房去做菜,天天聽人家念佛他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何況我們自己來念,當然功德就更殊勝了。

  我們現在末法時期,眾生的罪業深重,你捨棄這個念佛,其他真的我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一面造罪業,那也一面念佛也一面消,你有念比沒有念好,你沒有念就拼命造罪業,罪業累積愈來愈重。那還好還有一句佛號幫我們不斷的消、不斷的消,不然我們真的是不曉得讓怎麼辦。所以佛真的大慈大悲,那很方便,現在念佛機聽佛號也好。所以印光祖師強調聽,念佛聽,心裡默念聽。晚上睡覺就放念佛機,大家不要忘記,念佛機放在你的床頭。我每天晚上都是念佛機給我助念的,很好很好,大家都要放,有放就好。這個特別交代,現在念佛機很方便,我走到哪裡都放念佛機助念,因為不曉得哪一天要死。那三更半夜半夜死了也沒人知道,你請誰助念?就靠那一部念佛機,所以這也很方便。發明念佛機的人功德也很大,不可思議。你聽佛號聽久了也會消業障。

  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念佛的力量超過我們的業障,所以你還不能感應佛現前。如果你想見到佛,一定你要念到心清淨平等,不要胡思亂想,你就見到了。你有一分鐘的清淨心,佛就會現一分鐘給你看,那是真的。如果你亂七八糟的心看到,那你不要高興,那是魔變的。魔變的,如果你能見如不見,如如不動,像《金剛經》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見如不見,你也不要高興,也不要到處給人家講,那個魔變的對你也有幫助,提升你的定功,等於給你考驗,考試一下,及格了你功夫就提升,也有幫助。那如果真佛現在面前,你心又動,一生歡喜心,那佛又不見了,那你又退轉了。所以見到真佛、見到假佛你都心要保持清淨平等,好像那個水保持不要再起波浪。你見到真佛,心一歡喜就很激動,那也不見了,因為你那個心又開始亂了。你要平靜、平常,見如不見,佛就會現前,常常現前。關鍵在我們的心。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段。所以這個持名念佛諸經廣讚,十方諸佛給我們證明,我們在《彌陀經》、《無量壽經》都看到,真的是不可思議。好,今天我們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這一段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