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14/9/1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8-0006

  《淨土集.觀無量壽佛經疏菁華》第一集。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今天晚上我們在三重淨宗別院,利用我們每個月例行性佛七前一天晚上的空檔,繼續再來跟大家學習「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菁華」。最近這幾個月,也都是應海內外淨宗道場的邀請做繫念法會,因此也中斷了有二、三個月的時間,沒有在這個道場跟大家念佛共修以及學習分享《淨土集》。今天晚上利用這個空檔我們再來複習一下,前面上一次講了幾段,我們簡單再複習一下,我們晚上這個講座時間還是一個半小時。上次我們都是利用佛七每一支香當中止靜的時間,跟大家分享《淨土集》五分鐘。在止靜的時間,時間很短,只能很簡單的跟大家消文釋義,來讓我們大概對「觀經疏菁華」,我們淨老和尚節錄的精要、菁華的,有一個概念。因為時間很短,每一支香只能有五分鐘的時間,止靜十分鐘,五分鐘講國語、五分鐘講台語,實在講只能很簡單的介紹。今天晚上時間稍微長一點,我們可以比較詳細一點的來跟大家學習分享。我們還是從前面這幾段再簡單複習一下,因為這幾段是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很重要的一個原理原則。請大家翻開《淨土集》第四十頁第二行,從八十段看起:

  【八十。是心作佛。依自信心緣相如作也。是心是佛。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現。即是心佛也。離此心外。更無異佛者也。】

  這個兩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兩句是《觀無量壽佛經》經文,這兩句經文也可以說是一切佛法它修學的理論依據。所以佛,我們總是首先要認識什麼是佛。在家師淨老和尚他也寫了一本《認識佛教》這本書。此地經文跟我們講「是心作佛」,首先我們了解佛的意思,心跟佛是什麼關係?我們首先要知道,佛是覺悟、智慧的意思,印度梵文翻成中文音譯叫佛陀耶,菩薩是翻作菩提薩埵。我們中國古人使用語言文字要求的標準就是簡要詳明,要簡單、扼要,又詳細、又明瞭,要求的標準是這樣的。所以佛陀耶這個尾音就省略了,就簡稱為佛,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這是中國古人要求語言文字的一個標準。我們對於佛這個定義,簡單講就是覺悟跟智慧,覺是破迷的,智慧能夠決斷解決生活上一切的問題。解決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佛徹底的明瞭,所謂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樣的人就叫佛。所以佛我們不能給他想作神,把他當作一般宗教對神的觀念來看待,如果我們這樣去看佛菩薩那就錯了。

  所以佛是什麼?是心作佛,下面這句是「是心是佛」,是心是佛,簡單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你說什麼是佛?我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們的心。《中峰三時繫念》中峰禪師的開示更具體,他說「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兩句話很簡單、扼要、明瞭告訴我們,更具體。你說阿彌陀佛是誰?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跟此地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同樣一個道理。為什麼我們要先提到這個?因為你知道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我們現在要作佛,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佛,你要作佛當然是理所當然,應該要作佛,因為你本來就是佛。為什麼說我本來是佛?因為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心,總沒有離開我自己的心。一切宇宙森羅萬象也離不開我們的心,如果離開我們的自心,這一切也不存在。

  這好像作夢一樣,整個夢境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整個夢境。夢境當中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有大地、有好人、有壞人,形形色色,森羅萬象,跟我們醒過來看到這個世界一樣的。我們現在眼前看的也是一場夢,晚上睡覺是一場夢,白天你看到的還是一場夢,夢境。所以《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整個夢境就是我們的心變現的,我們心在哪裡?整個夢境都是。所以離開我們的心什麼也沒有,這一切都是從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所有的一切,自己、別人,都離不開自心。這個原理我們明白了,原來整個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從哪裡來?就我的心變現出來的。

  我們現在變現出這個宇宙現象,我們為什麼稱為凡夫、稱為眾生?為什麼有稱佛、稱菩薩的?那不都是心嗎?《中峰三時繫念》也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就是佛,眾生也是心,自心現的,有什麼兩樣?三無差別沒有兩樣!我自己的心跟現在的十方諸佛、跟一切眾生沒有差別,是一體的。為什麼會有這些稱呼不一樣?為什麼他叫佛,我們叫眾生?我們大家不是本來都是佛嗎?關鍵在覺悟跟迷惑,關鍵在這裡。覺,我們也不要講得太深,我們從一個粗淺的觀念來說明,大家也比較容易明白。比如說我們學佛的人看到佛經、讀到佛經,或者聽法師講經說法,知道了、明白了原來佛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佛,我本來就是佛。那我們知道了,但是沒有學佛的人他不知道,那不知道叫做迷,我們知道了叫做悟。我們跟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來講,那我們是覺悟,他還不覺悟,因為他還不知道自己是佛。這是用一個比較來講的。當然我們現在雖然知道,但是還是凡夫,跟已經證得圓滿佛果的諸佛如來,當然跟他們是比不上,但是比一般人,我們覺悟比他們認識了這一層。

  天台宗天台大師用六即佛來說明,我們就更容易明白。六即佛第一個是理即佛,第二是名字即佛,第三觀行即佛,第四是相似即佛,第五分證即佛,第六是究竟即佛,即就是,即是佛,就是佛。第一個叫理即佛,從理論講、從理體講,一切眾生都是佛。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有心,每一個眾生都有心,那有心就是佛。這從理體上、理論上講,基本的理論,都是佛。但是理即佛,一切眾生沒有學佛的,他沒有聽到佛法,他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是佛,他不知道,他不承認。為什麼不承認?因為他不知道,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現在學了佛,跟一般沒有學佛的人,我們可以排在第二個名字即佛。因為我們明白、知道了,比一般人我們比他提升一層,我們名字即佛,他還是理即佛。我們知道我們本來是佛,他還不知道,那我們叫名字即佛,他們還停留在理即佛。雖然不知道,他還是佛,只是他不知道,他自己不敢承認。我們明白了叫名字即佛。當然名字即佛層次也很多。就是理即佛來講,那也是千差萬別,同樣是理即佛,一切眾生都是理即佛,一切眾生有善人、有惡人,那這就很多了,同樣是理即佛,在六道裡面他的層次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名字即佛,聽經聞法你明瞭道理的深度,修學的功夫,在名字即佛,天台宗講這名字初心,名字後心他功夫就比較高了,這個當中也有很多層次。

  第三個就觀行即佛,行就是身口意三業的行為,觀行就是觀照修行的功夫得力,就叫觀行即佛。觀行即佛它的標準在哪裡?就是伏煩惱,煩惱還沒斷,但是他的功夫能夠把現行的煩惱控制得住。觀行,修觀照,這是一個原理,觀照修行這是個原理,方法就很多了。佛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各宗各派的每一部經典都有它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很多,原理原則總離不開修「觀」這個字。你看一部《心經》講的重點就一個字觀,「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那就是觀照提升到照住,再提升到照見,修行就修這個。我們初步修一個觀念的修正、認識,不要有偏差錯誤,從這裡開始。觀行即佛伏煩惱這個功夫也有伏得淺、伏得深,總是他煩惱不會發作、不會起現行,但是沒有斷,這當中功夫淺深差別也很多。

  但是如果有觀行即佛,縱然功夫最淺的,在我們修學淨土法門來講,帶業往生是決定有把握。功夫比較深的,臨終都不需要人家助念,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因為煩惱他控制得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他決定有把握這一生往生到西方淨土,有這個功夫就有把握。還沒有到這個功夫就沒把握,還沒有到觀行即佛這個功夫,在我們淨土講,念佛往生還沒把握;如果到觀行即佛,那是有把握了。在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來講,你有觀行即佛這樣的一個功夫就算成就了。雖然煩惱沒斷,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保證你不退轉,斷煩惱、破無明只有進步,不會有退步,皆是阿惟越致菩薩,在淨土法門來講算及格了。但是修學其他法門,不管你修哪一宗哪一派這還不及格,因為還脫離不了六道。因為佛法它的標準,起碼你要脫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這才算初步的及格。

  要脫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這個果報,必須要把見思煩惱,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使,斷得乾乾淨淨才能出離六道,有一絲一毫斷不乾淨還是出不去,這是個最低的標準。第二個標準要破塵沙惑,在十法界裡面提升到菩薩。十法界最高的法界佛就斷塵沙,塵沙煩惱、塵沙煩惱的習氣斷盡。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六道法界他超越了,他就生到四聖法界聲聞法界阿羅漢。再把見思惑的習氣也斷了,連習氣也斷了。阿羅漢斷見思煩惱,習氣還沒斷;緣覺,就是辟支佛,他連習氣都斷了,所以他又提升一級了。十法界的菩薩他塵沙惑斷盡了,但是塵沙惑的習氣還在,所以十法界,他是十法界的菩薩法界。十法界的佛就是把塵沙煩惱的習氣也斷盡了,他就在十法界最高了,在十法界成佛了。但是這個佛不是真正的佛,因為還沒有破無明,還沒有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是很接近了、很相似了,所以天台宗講叫相似即佛。四聖法界從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統統叫做相似即佛,因為他們還沒有轉識成智,還是用阿賴耶識在修行。但是他的阿賴耶識用得很正,雖然沒有破無明,但是他能夠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迴。這個相似即佛,天台宗講相似即佛,這個層次四聖法界。

  如果把無明破了一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超越十法界,入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破一品無明,無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明心見性的菩薩一品無明破了,但是後面還有無明習氣,無明習氣要經歷四十一個位次,慢慢讓這個習氣淡化掉。所以這有四十一個位次叫分證即佛。習氣破一分他就提升一個位次,再減輕一分他又提升一個層次。提升到最後到等覺,再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那個習氣也斷了,也沒有了,就入了究竟即佛,圓滿了。從分證即佛他就是真佛了,他用真心,不用阿賴耶識,真心,究竟即佛。

  所以佛,天台宗這樣給我們分析,那我們就比較清楚,知道我們現在是在哪個層次的佛。我們現在學了佛,皈依三寶,但是煩惱一品沒斷,功夫也不得力,也常常發脾氣,貪瞋痴常常還會發作,那還是名字初心,還不是後心,後心是功夫比較高了,名字初心,名字即佛。我們最起碼要修到名字後心,我們修淨土的,就可以算是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如果還沒有伏煩惱,煩惱還常常會發作出來,還控制不住,那往生就沒把握。那個關鍵要看臨命終他那因緣好不好,臨命終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怎麼樣。如果善根福德因緣在臨命終那個時候它成熟了,因緣好,遇到善知識,自己頭腦又清楚,在這關鍵的時刻這善知識蓮友給他提醒,勸他放下,他就真放下,這個時候他真信發願,一念十念他也能往生。這要看臨命終那個時候的情況。

  在古代、近代,在臨命終關鍵時刻,他的因緣好,他有善根福德因緣,遇到善友提醒,他自己也真能夠明瞭接受,真能放下身心世界,他也可以往生,但是品位比較低。所以一般我們講助念,就是怕平常念佛功夫不得力,臨終需要有助緣來幫助。好像身體比較虛弱的人爬山爬不上去,爬得氣喘如牛一直要掉下來,後面有人給他推一把,他就上去了,那個助念就是這個意思。當然你自己有能力爬上去是最好,我們總是希望做有把握的事情。佛也是勸我們要好好的修,平常你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好好的修,這樣臨終萬一沒有人助念,對你往生也沒有影響,你自己可以有把握往生淨土。像海賢老和尚這樣,有人跟他講,看到老和尚年紀那麼大了,說你往生的時候我們來給你助念。他說助念靠不住。那的確是這樣,因為人要往生,不曉得什麼時候往生,不曉得在什麼地方往生,要怎麼往生都不知道,的確是沒把握。

  我們首先一部《觀經》,就是講學佛它的理論基礎就是這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這兩句話是所有一切佛法立論的一個基礎。離開這兩句話,大概就沒有什麼佛法好談了。為什麼?離開我們這個心,我們什麼都沒有,這一切都心變現出來。你說你離開這個心談了半天,現在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就是離開這個心,心外求法,不知道外面這個境界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在作夢的時候不知道整個夢境就是我們的心,不知道,往外面去找,永遠找不到。所以佛法說一切學術、宗教都叫外道,這個不是罵人的話,是說他尋找的方向、他修學的方法不對了,應該往內去找,不是往外面找。因為外面是你內心變現出來的,你往你內心去找你就找到了,你就找到答案了;你往心外找,你永遠找不到答案。所以外道不是罵人的話,是說他心外求法,他修學的方向不對,要向內不是向外。所以佛法叫內學,佛經叫內典,道理就在這裡,就是這兩句話。

  善導大師跟我們講,『是心作佛,依自信心緣相如作也』。自信心,自信心從哪裡來?蕅益大師在給我們註解《彌陀經》,一部《彌陀經》講的就三個字,信願行三個字。蕅益祖師把這個信給我們分析六種,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講了六個信。第一個就是信自,這是最關鍵的,如果沒有第一個,那後面都不能成立。就好像沒有我們的心,你這一切從哪裡來?所以第一個要信自。信自是什麼?自信心是什麼?你要相信這個一切就是我自心變的,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心。這個心覺悟的,對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徹底明瞭,這個人就叫佛。所以佛你不能給他想成像一般宗教,拜上帝,拜那個神,不能想到那裡去,想到那裡就變成宗教了。佛法它本質上不是宗教,但是現在一般人不懂,也把它變成宗教,這就錯了。

  依這個字很關鍵的,依就是依據,「依自信心緣相如作也」,依我們的自信心去緣相,緣這個佛相,如理如法來作佛。為什麼我們要緣相如作?因為我們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你去找一個人來叫他來念佛、來看佛、來想佛,他不來,為什麼他不來?他不相信。不相信,他沒有這個信心,沒有信心他就不會去做這些事情了。所以中壢的盧居士,他常常開車,請他來當義工,常常開車,坐他的車,他就跟我討論一些佛法,還有講他家人情況。他說他兒子現在讀了大學,有時候他也想跟他講一、二句佛法,他還沒有開口,他兒子說你們學、你們學,你學你的,我學我的。他還沒有開口,他已經跟他保持一個距離,最好不要來跟我傳教。為什麼?他對這個沒有信心。他對什麼有信心?他學校學物理那個他有信心,學物理他有信心,他對那個有信心,他就會去學那個東西。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依自信心,連那個小偷、強盜他也有自信心,他知道他一定能偷得到、搶得到;他如果不相信他不會去,不敢去幹。他相信可以搶得到,他相信這樣可以得到財物,他信這個。

  個人自信心,信善的、信惡的、信邪的、信正的、信佛、信其他宗教,你說這個世間哪一樁事情離開自信心?沒有。所以盧居士跟我講,他母親九十幾歲往生,他說他母親很鐵齒。他媽媽是安徽人,他爸爸是山東人。然後他說他媽媽是信天主教,他信佛,信佛說有六道,有鬼道、地獄道。他媽媽跟他講,你去找一個鬼來給我看。她沒有看到鬼她就不相信有鬼。為什麼不相信?因為她沒看到,她相信她自己沒有看到就是沒有,她相信這個,所以這個她也是自信心,她自己相信她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你這樣一分析,你說哪一樁事情離開自信心?如果離開自信心,世出世間法,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成就的。我們這裡是講到我們要回歸自性,我們要作佛,因為我們本來是佛,所以「依自信心緣相如作」。

  下面講,『是心是佛,心能想佛』,我們憑什麼去想佛?離不開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心在想的,我們的心能夠去想佛。如果沒有我們這個心,那你用什麼去想?所以「心能想佛」。佛怎麼出現的?『依想佛身而現』,你想佛,佛他就現佛身現前給我們看,因為你想佛。『即是心佛也』,因為這個佛是從你的心想出現的,你想出來的,你心想出現的,沒有離開你的心。「即是心佛也」,佛就是你的心,是你心想的,不是其他的。從這個原理原則我們就知道,你想佛,佛就現前;你想菩薩,菩薩就現前;你想緣覺,緣覺就現前;你想羅漢,羅漢就現前;你想天,天人就現前;你想人道,人就現前;你想阿修羅,阿修羅就現前;你想畜生,畜生道就現前。想畜生就是什麼?愚痴。現在想畜生的人還真不少。我這樣講大家可能還體會得不具體。你看有的人他特別喜歡那個貓跟狗,那不一天到晚在想畜生嗎?比想他的父母還想,他不會想他的父母,想那個貓跟狗,甚至也不想兒女。那不是是心作畜生嗎?

  所以元朝有一個畫馬的畫家,他就是要畫這個馬,一定要去觀想馬的形狀、馬的姿態、馬的表情,你要畫得很逼真,你就要深入去觀察、去觀想,想,一天到晚就想馬怎麼畫。有一天睡午覺,他的太太蚊帳一拉開,突然發現一匹馬怎麼躺在床上?後來驚叫一聲,他醒過來,那個馬不見了。她說怎麼我剛才看到一匹馬躺在床上?他就,沒有!後來他想想,他說因為我為了要畫馬,所以我連睡覺都在想馬。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想到很入神,他那個身體就變成馬,身體是我們的心想變現出來的。現代的人喜歡學西洋人想動物,過去幾年前,我們有同修發心畫《弟子規》,用螃蟹,用狗、貓,用那些動物來代替。後來我就依蔡老師講的,我說這是教人的,不是教貓跟教狗、教螃蟹的,你畫那個,你要教這些人去當畜生嗎?這是教人的,不是教畜生的,對象不一樣,你搞錯了。他們就是喜歡去學西洋人那種教兒童去看那些動物,看那野生動物,那些統統在想畜生。心想就跟那個感應,他一天到晚在想那個,他將來他的形狀就變成那個。

  心想餓鬼就變成鬼道,鬼是什麼業因?貪心。所以有人講,人死了就去做鬼。其實我們根據佛經上講的,佛跟我們講有六道,十法界裡面還沒有出三界的六道法界,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有六道,不是只有一道,有六道。不是人死了統統去做鬼,有六道,六條道路,讓你去走的,所以人死不一定去做鬼。看他生前的業因,善惡業因來定的,善多那就來生到人天善道,惡多來生就到三惡道去。但是說人死了做鬼也不無道理,這個講法是我們世俗的講法,世俗這個講法也是有根據的,這個根據是說大多數,不是說所有的人死了統統去做鬼,不是,是大多數都墮到鬼道去了。鬼道的業因是貪,慳貪,我們想一想,這世間人哪一個沒貪心?太多了。一天到晚在看股票市場,那個貪心一直在浮動,貪心一直在增長,追求物質享受,貪財、貪色、貪名、貪利,統統是貪。那想一想,這個世間人這樣,有貪心的人太多了,而且一直增長,這個跟鬼道就相應了。說死了去做鬼是多數,在比例來講比較多,所以一般人才講人死了去做鬼,就大部分。

  但是有少部分的人他不是到鬼道,如果惡業造得特別重的就到地獄道去,鬼道還比地獄道好一點。但是地獄道,同樣每一道都有它的差別,千差萬別。在每一道裡面也有比較好的、比較不好的,就像我們人道來講,有人做總統,有人做乞丐,那同樣是人。這個當中光講一個人差別很大,他人的長相不一樣,皮膚顏色不一樣,個子不一樣,骨骼不一樣,生活習慣不一樣,環境不一樣,思想見解不一樣,統統是人。你看不要說別的星球的人,光我們這個地球的人,你看差別就有多少?《十善業道經》佛跟我們講,這怎麼來的?因為眾生他的心善不善所致的,還是在心,關鍵在這個心。地獄道是瞋恚,瞋恚心。所以心想什麼就現什麼。我們知道這個原理,為什麼不想佛?佛是大智慧、大覺悟,得到大解脫、大自在的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為什麼不回歸我們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為什麼要在三界六道受這些冤枉苦?那是不覺悟的人,他不想解決生死問題。想要解決生死問題的人,這個人是開始覺悟了,跟一般人他的人生觀就不一樣。

  所以下面這句總結,『離此心外,更無異佛者也』,離開你的心哪有佛?什麼都沒有。那也沒有地獄、沒有天堂,什麼都沒有,沒有這個心那什麼都沒有。這個宇宙它就是我們自心現出來的,天堂、地獄統統是心。所以我們傳統佛法有一幅圖,叫十法界圖,當中放一個心,這就是根據經典來畫的,道理在這裡。所以「離此心外,更無異佛」,哪有什麼其他的佛?沒有了,離不開我們的心。我們這個理論基礎認識之後,這個就不是迷信,它有個根據、有個依據,不是隨便講的。所以佛講一切經也是依這個理論來做基礎,不是隨隨便便講的。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八十一、今此觀門。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善導大師跟我們講《觀經》,『指方立相』,為什麼特別給我們提出這條?因為我們修西方淨土,它有一個明確的方位給我們,就是西方。西方在哪裡?《觀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太陽下山那個地方就是西方。這叫「指方立相」,給你明確的指出來,指示出來它的方位、它的相狀。『住心而取境』,「住心」就是你心就住在這上面,我們就是心就定在上面,就是一個方向給你,你心就定在這個方向,不要東張西望,你就專看西方就好。「住心而取境」,就是讓你這個心定在一個方向,這樣專心不分心。這是淨土修學它的一個特色,指方立相。『總不明無相離念也』,一切大乘法講到最後就是「無相離念」,你才能明心見性,才能見性成佛。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就是講這個,從《大般若經》挑出精華的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簡稱《金剛經》。

  這在中國佛教,自從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大徹大悟傳法之後,《金剛經》在中國佛教名氣就很大,在六祖之前《金剛經》的名氣還不大。為什麼《金剛經》在歷朝歷代,不但學佛的人,一般讀書人有兩部經他們一定會去讀的,一部是《金剛經》,一部是《楞嚴經》?《楞嚴》是很好的一個文學作品,讀書人會去讀這兩部經,一個《金剛經》、一個《楞嚴經》。他不是學佛,學儒或者學道,這兩部經他們都會去讀。就像學佛的人也會去讀道家的《老子》、《莊子》,《道德經》。《道德經》在全世界,外國人也很喜歡讀,僅次於《聖經》。外國人翻道家的《道德經》,《老子》,還有孔子儒家的。學佛的人也學儒、也學道,學道的人也學佛、也學儒,學儒的人也學佛、也學道。在中國儒釋道三家它已經是分不開,大家已經互相學習了。

  要明心見性,我們看《金剛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它的一個原則標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切相在眼前它如如不動,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本來就是如如不動的。現在動的那個是妄心,我們現在是把那個妄心當作是我們的真心,我們錯就錯在這裡。但是我們錯太久了,無始劫以來時間太長了,現在聽佛講、聽法師講,知道,知道還是改不過來,還是繼續用妄心,還不習慣用真心。那怎麼叫真心?你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真心它本來就在你的眼前。但是我們這個習慣沒辦法,這個習氣太深,沒有看到相也都在動,還是取相,這個當然有它的難度。但是自古以來能夠修這個的人也有,但是不是很普遍,不是很多。這個心總是定不下來,動。

  淨土它就是一個方便,叫你不要動很難。所以『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這句話是真話,叫你「立相住心」你都做不到,那何況無相離念那就更難了,更困難了。有一個相給你看你都定不下來,那現在都沒有,叫你都不動,這個當然有它的困難了。「末代」就是我們現在,罪業很重,「濁」就是濁惡,《彌陀經》講「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濁惡世。現在我們是生在末代罪惡很深重、五濁這個污染很嚴重的時代,我們在這個大染缸裡面,我們擺脫不了這些污染,內心有煩惱,外面有誘惑。我們淨老和尚講,現在最大的干擾就是手機,還有電腦網路。這些科技產品,你說我們的心不受它影響,大概你《金剛經》那個功夫成就了,你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過去我們淨老和尚,那個時候在華藏圖書館,請我去做貼紙,圓圓的,大概這麼大,透明的。把《金剛經》偈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個字用紅的印在那個貼紙上面,然後那個貼紙再貼在電視角落。就是叫我們看電視要看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的,不要被它騙了。貼那個用意就是當我們看電視你要提起觀照功夫,不要被那個假相牽著跑。

  但是這個真的要很作意,你很專注提起,功夫才會得力。如果你不提起,你不知不覺看看看,看到那個歡喜的時候你會笑,看到生氣的時候可能電視機都會被砸壞了,就隨那個境界轉了。這個功夫能夠用得得力,看電視、看電腦都會成佛;但是功夫用不上,不得力,不會用的,愈看愈迷惑。所以如來就說你現在其他的不要看,就有一個東西給你看,西方極樂世界,立相住心,你就專想西方,把這個相來代替其他的相,是用代替性的。叫我們現在放下我們做不到,那替代性的,替代這個,這修成了,當然還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可以帶業往生。如果你修得伏煩惱了,你可以帶業往生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那個環境幫助我們有進無退,只有每一個人他精進的速度、時間、快慢不同,但總是不會退只有進,只是進得多、進得少,總是三不退。『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我們再看下面,八十二段:

  【身四威儀。眼之開合。見一金像。似現目前。常作此想。若欲教人。即教此法。恆持莫失。名守定心。令與修多羅合。至得念佛三昧。現蒙利益。】

  『身四威儀』,就是我們平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眼睛張開,『合』就是閉起來,你眼睛張開、閉起來,眼睛張開看到眼前一尊『金像』,金的阿彌陀佛像,『似現目前』,「似」就是很像,就現在我們眼前了。這個方法叫做觀像念佛。一部《觀無量壽佛經》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當然也包含實相念佛。實相念佛它的方法就是前面講的「無相離念」,那個念自性天真佛,那跟禪宗、一般大乘經典的方法是一樣,實相念佛比較困難。但觀想心要很定,那也不容易,你心太粗,那個觀想也觀不起來。觀像比觀想要容易。因為觀想,你沒有看到極樂世界,你要觀想極樂世界它的依正莊嚴。但在十六觀前面十二觀都是講觀想,第一觀我們比較可以下手的,第一觀就是你觀落日懸鼓,觀太陽要下山紅紅的。因為我們常常看到太陽要下山紅紅的,有的很漂亮,那個陽光不刺眼,就觀那個太陽就在我們眼前。你要常常去想太陽的樣子,一直想,心要很專、要很定。

  觀想要怎麼樣才能觀得成?就是要放下萬緣。那放下萬緣是什麼樣子叫放下萬緣?善導大師在註解講就像失意人。失意人就是,比如說他做生意做失敗了,現在年輕人談戀愛失戀,跟太太離婚了,家破人亡了,種種不如意的事情他已經心灰意冷了,沒什麼好想的,完全放下,那真的放下萬緣。那像失意人一樣,每天就是他專想這個,不想其他的了。像袁了凡先生他如果來修這個,他也可以修得成。袁了凡他不是修觀想念佛,他是被人家算命算得很準,他乾脆不要想,因為想了沒有用。我命中有的到時候它就是有,就是這樣,該賺多少,今年賺多少就是多少,明年賺多少就是多少;你要遇到什麼事情,到時候就是遇到什麼事情,大事、小事統統被孔先生算得很準,這還有什麼好想的!他為什麼相信命運?他也不是說,孔先生給他排流年算了他就馬上相信。你說他是個讀書人,一個知識分子,他就這樣相信了嗎?當然不是,算了之後,他還要去對照,到時候是不是這樣?對照了十幾年的確就是這樣,那這時候就真正相信。因為事實已經告訴他,你算的跟你的遭遇是相應的,他的信心是從這裡建立的。

  建立什麼?相信人有命運,不假,不是你打妄想你要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他真相信了。所以他能夠跟雲谷禪師對坐三天三夜,眼睛都沒有合起來。雲谷禪師以為他的禪定功夫怎麼這麼高,問他修什麼法門?他說我也沒有修什麼法門,就是命被人家算得很準,一點辦法都沒有,乾脆不用想了。所以在這裡跟你坐了三天三夜什麼都不想。因為想了沒用,他那個日子過得非常消極。如果袁了凡來學淨土法門,他這樣去觀想他就能成就。但是他只是不想,他沒有去想佛,如果他把它轉成想佛,那他這個觀想他可以觀得成就。因為他像失意人一樣,人生已經沒什麼好想的,你想是這樣,不想還是這樣,那想它幹什麼?想的那些都沒有意義了!這樣也才能修得起來。我們現在這個金像還是觀想不起來,譬如說我們現在電腦都有放一尊佛像,放金色的圓滿佛,或者白色的像。那幾個人打開電腦就看那個佛像、就想那個佛像?大概不會,那趕快把它轉掉,看看有什麼,他在想那個,想那個有什麼新鮮的事情,現在是想那個,心裡在想那個。為什麼想這些?因為沒放下。

  所以老和尚教我們淨宗同修,說你功夫要得力第一個先把手機丟掉。但是現代人好難、好難!但是廣東潮州謝總這個方法倒還是可行。因為他辦這個聽光碟傳統文化教育,一天聽八個小時,吃住都在他那裡。我有去,今年有去他那裡參訪過,就問他你這個怎麼做的?做得滿成功的,老和尚非常讚歎,也勸很多學傳統文化的老師去那邊參學。他沒有老師,因為請不到老師,他的老師就是光碟,把蔡老師《弟子規》,陳大惠老師錄的「和諧拯救危機」,老和尚講的《了凡四訓》,他看那個。時間多久?七天,就像我們打佛七七天,一天聽八個小時,就上課。他的條件就是什麼?吃住就在那邊,都是吃素的,每天幾點起床,幾點聽課,一天一定要聽八個小時,起居坐息。關鍵就是每個人手機要收起來櫃台保管,等到圓滿了再還給你,七天他接不到電話。他說一開始辦,地方上的那些企業家,那些老闆、那些領導,他說我們來上因果教育,他說那些領導聽到因果頭就痛。剛開始大家很難受,用手機用習慣了,現在一下收起來了,好不習慣。但是大家勉為其難的就收起來,這個一收起來,大家就沒有什麼好想了,收起來了。收起來,只好乖乖聽課了,心沒有什麼好想的!這七天聽下來,嘗到法味了,法喜了,原來很壞的人他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整個觀念大轉變。後來在這七天當中效果比較好的,提升到二十一天的,那二十一天出來,那就又大大不一樣,更提升了。

  他這個方法我很早就想過,但是關鍵要有一個人帶頭坐在那邊,定在那裡,他們不好意思跑。所以這次在劍潭,我看到那些學生,我怕他們跑光光,跑去逛街,我只好定在那邊定五天,大家就不敢跑,關鍵要有一個人帶。那我現在就是很沒有時間,都要做法會,不然這個我很早就想過了。我們辦個七天的或者五天的,這個效果會很好。因為大家真的手機收起來,然後一個禮拜,這樣效果就出現;你沒有七天的時間,效果還嘗不到。古時候的人八關齋戒一天的還可以,古時候環境沒有這麼污染,所以佛定一天的。現代人一天大概不夠,最少要七天,像謝總這樣實驗下來,現在這個時代最少手機收起來要七天,你才能嘗到,那個心靜下來,才能感受到,嘗到那個法味。有了法味你就有法喜,有了法喜你就不累,你就不會枯燥無味,你聽出味道了。為什麼枯燥無味?你沒聽出味道。好像咬甘蔗,你還沒有咬到裡面那個,總是在外面那個皮一直咬。所以這個方法很好。

  昨天美國同修打電話給我,他們也是佛力加持,買一個五十八甲的,在賓州。它那個裡面很多房子,買得很便宜,一百多萬美金,台幣才三千多萬,它那個設施又很多,地又大,五十八甲。一百多萬美金不過台幣三、四千萬,他們有幾個人買下來了,要簽約了,昨天打電話給我。上次王居士回來,他有拿那個資料給我看。昨天又一個雷居士,他們五人小組。我說你們來找我,你不要找我們出家人去管,我們沒時間。我說你們在家人你們自己組一個管理委員會,人不要太多,太多,意見太多,等一下就散掉了,至少不超過五人。他就聽我的話,去找五個人。昨天打電話給我,雷居士說悟道法師,我們不敢奢望你來,你能不能有莊字輩的法師來?我跟他講了很多,後來我說你們有沒有請問老和尚?他說有,老和尚也是叫我們說學謝總那種方法。我說你們可以去看看,因為你去看看了解一下,對你這樣要辦這種方式的講座會提升你的信心。因為人家有做出一個成果給你看,你信心會比較提得起來。如果自己再做出有效果了,那信心就增長。

  這倒是我們現在一個非常好的,可以從階段性的,一個禮拜,像謝總一個禮拜,然後修得比較好的,效果比較好的,那就提升到三個星期的,那三個星期出來就不一樣了。如果三個星期再提升到七七四十九天的,一個多月出來看就會不一樣了。這當中關鍵就是一門深入,你這個心專在一門東西上面,這樣效果比較好。這次我們劍潭辦的是一個結緣的,我的理想還是朝這個方向,因為這個方法我很早就想過。但是謝總他先做了,他也做出效果,讓我更對這個增長信心。但是關鍵要有人帶,那個帶的人自己要聽,自己要定在那裡。那個帶的人他自己本身要聽出有法味,那個帶的人他聽得出,不然帶的人自己就跑掉,其他的人那不是跟著跑了嗎?所以那個帶頭的人很關鍵。我能帶,我能定在那裡,我能感受到法味,也才能帶動別人去感受到法味。如果我自己感受不到,我自己就跑第一個了,那還能帶別人嗎?不可能的事情。

  那謝總他為什麼能帶?他自己嘗到法味了。所以我問他,說你為什麼做這個?他說我以前是大壞蛋。我說大壞蛋怎麼改變這麼大?他說我們什麼壞事都幹的。我說看不出來。說你現在看不出來。是看不出來,因為改變了!從他的談話當中,知道他在當地,因為大壞蛋一定是黑白兩道都有,我們都知道。然後他自己回頭了,也是把以前那些人找來,他找的就是那些人,度那些人。那些人聽到要吃素,還要聽經,這些人實在是很不能理解,都覺得說你是不是頭腦有什麼問題?但是被他帶動,大家也感受到,大家也跟著改變了。他跟我講,他是聽到老和尚在深圳講的《了凡四訓》光碟,他還是講大意,不是細講。他說聽到那個光碟,他整個人生轉捩點就從那個轉過來了。他知道人原來是有命運的,命運是自己製造的,自己製造自己能去改,他聽到這個非常震撼的,所以他整個人生觀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個光碟,還有陳大惠老師那個「和諧拯救危機」,我聽到很多人都是從他那一片來學佛的,度了很多人。

  這個觀像,就是『常作此想。若欲教人,即教此法。恆持莫失,名守定心。令與修多羅合,至得念佛三昧,現蒙利益』。如果要修這個法門還是要學謝總那套,收手機,一個禮拜不看電視、不看電腦,你心靜下來。修到你感受到那個法喜了,以後你自己就自動的會這樣做了。因為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享受到了,你世間那些享受跟這個都無法去相比的,你還會去找那些世間的刺激嗎?不會了。為什麼還會找世間的刺激?因為這個真正最高的享受你沒有嘗到滋味,你才會去找那個世間的享受。那世間不是享受,那只是一個刺激而已,不是真正享受。這是真正人生最高的享受,嘗到了欲罷不能。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明天先做三時繫念,後天晚上禮拜一,我們同一個時間再來跟大家分享。祝大家福慧增長,六時吉祥,法喜充滿,我們後天晚上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