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西方確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14/1/1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6-0015

  《西方確指》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接著再來學習《西方確指》,我們現場的同修,請翻開課本第四十六頁,我們從第四行看起。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

  【定茂欲捨持咒而念佛。請問。菩薩曰。汝欲捨持咒而念佛。一志專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為持齋好善之人。不得名念佛之人。】

  昨天我們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是一位定茂居士,原來他修的是『持咒』的法門,就是持咒語。一般「持咒」,專持咒就屬於密宗,密宗的修學就是專門持咒語。這位定茂居士遇到覺明妙行菩薩,也發心要捨持咒來念佛,來請問菩薩。菩薩回答,『汝欲捨持咒而念佛,一志專修,最妙』。這個開示,我們同修聽過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提到,古大德也講過,說誦經不如持咒。為什麼?因為經文總是比咒語要長,在誦經的時間,一部經誦下來不起一個妄念,這是比較困難,因為時間很長。我們不要說太長的經,就是一部《彌陀經》,我們一般念,這個中快的速度也要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念一部《彌陀經》。那如果你念往生咒,十五分鐘大概念個超過一百遍,那一個往生咒你念了,念得快的人大概一遍不會超過一分鐘,可能三十秒就可以念一遍。

  念經、念咒、念佛都是修定的方法,這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方法實在講也是因人而異,一般知識分子妄想比較多,要勸他念經,妄念比較多,勸他念經。念經是修定,用念經這個方法來修定。念經的時候,不能一面念一面去想經裡面的意思,不可以去想,只要至誠恭敬,每一個字、每一句不能念錯,不能念漏掉。這個念的過程當中,如果忽然明瞭經義,你沒有刻意去想,那個叫悟,有悟處了。有了悟處也不要去理會,還是要這樣至誠恭敬的念下去。這樣念久了,心得定了,他會開悟,根器比較好的可以達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念經是修定的一個方法,念咒也是修定的方法。咒語很多,有長有短,最長的咒大概是楞嚴神咒,五會楞嚴神咒。但是怎麼比還是經比較長,你看一部《楞嚴經》多長?超過楞嚴神咒超過好幾倍。那更大的《妙法蓮華經》,那《華嚴經》就更大了,這個《涅槃經》也是相當的分量,就大部頭的經。但是古人真的有人念這個大部經,我們在《六祖壇經》看到法達禪師,他持《妙法蓮華經》持了三千部,那個一天念一部,念得慢,恐怕一天念一部都念不下來。那三千部,我們估計他一天念一部也要十年的時間。無盡藏比丘尼她念《大涅槃經》,跟《妙法蓮華經》的分量也差不多。那古人真有人這個經,大部的經,他念這麼多的遍數,比我們現在《無量壽經》多了起碼有二、三倍。所以念經修定,持咒也是修定的。

  我們在《了凡四訓》看到雲谷禪師教了凡持準提咒,那準提咒不長,只有兩行,不長。雲谷禪師跟了凡居士講,說你這個咒,他教他念咒的方法是無記無數。有的善知識他教人念咒或者念佛要記數,或念經也要記數,看你念幾部,咒念幾遍,佛號念幾聲,要記數,有的不用記數。都可以,這是方法不一樣。有記數,他可以自己定一個數字,達到他自己要持的這個數字。雲谷禪師教了凡,他就教他不要記數,你就一直念,有空就念,念到持咒當中是在持咒,如果沒有刻意持咒,這個咒語也一直從心裡出現,持而不持,不持而持。這個持咒,他說念到你這個念頭不動,這個妄念不動了,就像我們念佛說功夫成片,這個妄念控制住了,這時候你念的咒語就靈。根據這個標準,我們現在念這個咒不靈,就是念咒的當中你夾雜妄念,夾雜一個妄念進去就不靈了,念經也是一樣。

  你看這個《金剛經持驗記》,明朝戚繼光將軍,他是學佛的,他平常持誦《金剛經》,誦得也很有功夫。他有個部下往生了,給他託夢,請他這個長官,這個現在大陸叫領導,為他誦一部《金剛經》迴向給他,幫助他超生到好的地方去,就是超生到人天善道。第二天,這個戚將軍醒過來,夢到這個夢很清楚。因為他每天早上都要持一部《金剛經》,好像我們做早課一樣。然後那天早上他就念這個《金剛經》給他的部下迴向,念到一半,他一個婢女端茶進來,端茶進來要給他喝。他看到,他在書房那邊念,看到門口婢女端茶進來,他心裡動個念頭,沒有出聲,給她比個手勢說,「不用」,沒有講話,就心裡動個念頭說不用,沒有講出來。

  那天晚上他又夢到他的部下來給他託夢,他說長官,將軍,你今天這個經我只有得到半部。他說得到半部。他說我是念一部,怎麼會半部?他說你念到當中加一個「不用」進去就變成半部,我只得到半部,這還不夠,還不夠超生的功德。所以請他這個戚將軍明天再給他念一部。第二天,戚將軍就交代他們家人,說今天早上要給他的部下誦《金剛經》迴向,我在誦經的期間你們都不要進來。第二天,《金剛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不起一個妄念。那天晚上又夢到他的部下來給他謝謝,得到一部《金剛經》的功德,他要到好地方去超生了。這是在《金剛經持驗記》這個紀錄裡面。

  《了凡四訓》講這個持咒,雲谷禪師跟了凡居士講,就是持咒當中不可以夾雜一個妄念。比如說念一遍往生咒,或念一遍大悲咒,你念這一遍,這個過程不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咒就靈。他引用道家的畫符,道士畫符,道家有一句話說,不會畫符,做道士的人不會畫符,會被鬼神笑話。鬼神會笑話他,做一個道士不會畫符。符要怎麼畫?平常要練,練得很熟悉,正式在畫的時候,從一筆點下去,混沌開基,一直這道符畫完,這個過程不可以起一個妄念。如果你快畫完,我要起一個妄念,那無效,再來,就不行了,要重來,那道符不靈。不起一個妄念,那道符就靈。

  所以以前我小時候看那個道士畫符怎麼畫那麼快?後來才知道他有一個要訣,就是時間愈短,他就起妄念的機率會降低;如果時間拖得太長,那個妄念突然冒出來了,不靈了,畫得要很快。念咒、畫符,同樣的原理,就是你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妄念沒有起來的時候,這時候心最清淨,這個時候就靈了,就能感應。這是持咒。念佛也是這樣的道理,說念一部經,經長,我們說《彌陀經》十五分鐘不起一個妄念都很困難,更長的經那就難度就更高。念一遍咒就比較短,在短時間不起妄念比較容易達到。所以念經不如念咒,這個道理是在這裡。又說念咒不如念佛,那佛,一句佛號時間就更短,在一個很短暫的時間,這句佛號不起一個妄念,這個大家比較容易做到。

  過去我聽,有台中蓮社的蓮友講,以前李炳南老居士,他也定這個早晚課,給蓮友定一個早晚課。聽說他的早晚課也是很簡單,就是念一百零八句的阿彌陀佛,晚課也是念一百零八句,念完就迴向,拜三拜,就功課做完了。那我們想一想,這一百零八句很快,這個很快就念完了,這個功課不難做。但是它有個條件,就這個念珠一百零八顆,念一句佛號撥一顆,念這個一百零八句當中不准起一個妄念。如果你念到一百零七句起一個妄念,重來。我說那這個功課也是有相當的條件。不過如果念得習慣了,在念佛的過程,一百零八句當中不起一個妄念,念得有功夫了,那是可以,一遍下來不起一個妄念是可以達到,這平常要練。

  所以誦經不如持咒,持咒就不如念佛。所以這裡講,你捨持咒而念佛,一志專修是最妙,最妙的一個法門。『但汝未知法要』。因為這個念佛法門是最妙,所有法門是最妙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要念佛,念佛也念不下去。很多人喜歡做法會,你看我們每次這裡做三時繫念法會,這裡都滿滿的,坐到這邊來。念佛兩排,今天我算一算,大概六、七十個。那為什麼做法會人那麼多,念佛人那麼少?他不知道這個念佛是最妙,他不知道。為什麼念佛的人少?這個我可以理解,因為沒有念出味道。沒有念出味道,沒有感應,所以他念得提不起那個法喜,沒有法喜,所以他念得就沒味道,沒味道他就念了會累,不想念。這當中念佛也是相關的,比如說我們共修、個人修,這個方法上也有很多不是很理想,比較不如法。不如法當然得不到這個好的效果。所以一部《淨語》裡面,夏老居士講的就念佛的方法,這個講得實在是太好了。如果真的會念,那我看你什麼都不要了,你會選擇我只要念佛就好。

  念佛的功夫還不得力,還不知道念佛是最妙,先念經、念咒,或者是做做法會,來慢慢再接引。因為念佛如果你沒有念出法味,他說念了會很單調,他念了沒法喜。所以我在世界各地,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一樣,不是說台灣才這樣,所有的地方都一樣。所以這是念佛要知道法要,那念了就不一樣了。不知道這個法要,『只可名為持齋好善之人』,你吃素、戒殺、放生,做善事,『不得名念佛之人』,念佛的人還有條件的,不是說我們會念佛就是念佛人。那從這地方我們看這是有條件的,不是我們會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念佛人,不是這樣的。

  【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大舟。欲馳千里。必擇良馬。】

  這是用比喻跟我們講。這個念佛,像大海一樣,你要在大海航行,那個船就要大了,你不能用個小船,你用個小船走不遠。『欲馳千里』,你要跑一千里這麼遠的地方,『必擇良馬』,如果你那匹馬不是很好的馬,牠沒有辦法跑那麼遠。這是形容比喻念佛人。

  【故念佛人。先須具大手段。】

  念佛的人也要『具大手段』。什麼叫「大手段」?下面跟我們講:

  【割絕牽纏。打開塵網。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離即離非。頓入如來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為念佛人也。汝應善解此義。】

  覺明妙行菩薩給定茂居士的開示,這是很直接要他『入如來大光明藏』。那怎麼入?必先具大手段,『割絕牽纏,打開塵網』。這個「牽纏」,我們凡夫實在講這個牽纏是講不完的,「塵網」,這個形容比喻像魚網一樣密密麻麻,就是太多了,我們牽纏的事情太多了,所謂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這是淨老和尚講經常講的,就是沒看破放下,他放不下,對這個世間放不下,牽纏的事情太多,放不下。所以這樣講,念一念好像很簡單、很容易,實際上我們自己可以回頭觀照我們自己,我們放下了多少?我們也常常聽要放下,我們到底放下多少?看破多少、放下多少?如果我們不回頭去檢點,往往我們沒放下以為放下,這個真是大有人在。

  具大手段,你要一下子頓捨頓放,這也不是普通人馬上能做到。我們現在實在講如果能做到漸漸捨、漸漸放就不錯了、就很好了。一下子叫我們全部放下,恐怕也不容易。但是如果你真能放下,『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跟佛就相應了,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現在雖然念佛,心中牽纏掛肚的事情還是太多,還是放不下。所以念佛當中夾雜這些,我們就很難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所以關鍵,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再幫助看破。我們如果能夠有一個漸進式的、慢慢的提升,就有進步。我們總是要朝這個方向來修學。這方面還是要多聽經,聽經是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一分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又幫助我們更看破一分,相輔相成。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從凡夫到成佛,章嘉大師教他的,沒有別的,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這兩方面相輔相成,一直到成佛。所以這一段就是看破、放下、念佛,就是我們常聽的,這樣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你真能放得下,就『頓入如來大光明藏』。你看六祖他就是「頓入如來大光明藏」,他聽到人家念《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全部放下了。這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子同時放下,他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我們念佛人有的人他真能放得下,但是我們看看還是少數。不但世間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放不下,這個經教你就不能不聽,不能不薰習。如果你能放下,那就不用聽經,不需要,你能老實念佛,不需要。如果心中懷疑,疑問一大堆,又不聽經教,那不可能放得下,這樣念佛很難有成就。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經一直講,他常常舉出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佛成道了,四十九年他沒有做別的事情,天天講經說法,為什麼?他也沒有帶人家打個禪七、打個佛七,或者帶人家念咒念個一個禮拜,也沒有,在經典上也沒看到。都是看到佛在講經說法,為什麼?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了解不透徹,所以我們當然放不下,當然疑問很多,懷疑、疑問一大堆。所以這個經教,我們講經說法,聽經聞法,它的目的在哪裡?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你這個疑給它斷掉了,你的信心生起來了,那我們這個念佛法門要多久成就?最多七天。《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七天是那個最差的才要七天,根器利的一天、二天就一心不亂了,根器比較差的才要念七天。這樣講起來不難,時間也不用太長,那關鍵就是你要真放得下。真放得下就可以,真正沒有懷疑,就能達到經典上講的預期的效果;如果我們放不下,懷疑、疑問一大堆,那就達不到這種預期的效果。但是雖然達不到這個預期的效果,我們來參加佛七念佛,總是幫助我們提升,這是有幫助的。我們也不能因為這樣那就不念了,那就更難了。所以在念佛當中,進一步來求解,所以解行相應,幫助我們念佛功夫的提升。

  『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為念佛人也。汝應善解此義』,「善」,要善於去理解這個真實義。如果不能善解,那對菩薩這段開示也體會不到,可能有時候會錯解、誤解、曲解,那就更麻煩。好,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再看下面:

  【有年少僧四人進謁。菩薩曰。諸年少。眾生無始時來。因於恩愛。故成眷屬。而眷屬中父母於子。又為恩之至重。愛之至切。難割難捨。今爾等出家離俗。得為比丘。當知父母於爾。又有恩上之恩。非言所喻。故應趁此壯年盛力。勤辦道業。答父母最初割恩斷愛一片苦心。方不愧出家兩字。】

  這一段主要對有四個年紀很輕的出家人來拜見菩薩,菩薩對他們開示。『諸年少』,就你們各位年輕少年的僧人,對他們講,『眾生無始時來,因於恩愛,故成眷屬』,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無始劫以來,因為這當中有恩愛,所以成為家親眷屬。『而眷屬中父母於子,又為恩之至重』,這個眷屬當中父母親對於子女,這個恩又是最重的;『愛之至切』,這個愛心也是很至誠懇切的,所謂天下父母心。這種恩愛在我們世間人來講真的是『難割難捨』,很難割捨,很難放得下。

  『今爾等出家離俗,得為比丘』,就是說你們現在出家,離開這個俗家,受了比丘戒,應當要知道父母對於你們,『於爾』就是對你們,『又有恩上之恩』,原來在世間就有恩,現在父母又讓你們出家,那就恩上再加恩。『非言所喻』,就是不是言語能夠形容比喻的。『故應趁此壯年盛力,勤辦道業』,因為這個緣故,父母對你們有恩上之恩,所以應該趁現在年輕,「壯年盛力,勤辦道業」。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開示。現在我們看到年輕的出家眾也有,但是是不是出家能夠勤辦道業?這我們就不得而知。如果年輕出家不利用這個黃金時間來勤辦道業,那個時光都空過了,就非常可惜。所以一定要勤辦道業。

  『答父母最初割恩斷愛一片苦心』。以前我在圖書館,真的子女出家,父母那種「割恩斷愛」,那真的是「一片苦心」,這很難割捨。我出家,我父親沒有學佛,所以他在世不准我出家,我去聽經他都有意見。那時候我在家,風雨無阻,聽了十五年的經。有一天我父親跟我講,他說,你是不是跟那個法師有簽合約,非去不可?他說是不是跟他簽合約?他看到我哥哥他們結婚,我弟弟一當兵退伍沒半年也結婚了,他一天到晚要給我相親。但是我也是要順他,但是沒人要,不是我不結婚,問題是沒人要。人家,也沒有錢財,也沒有人才,什麼都沒有,那當兵回來,光棍一個,人家不要。人家那個父母女兒要嫁了,問他家有沒有房子,一個月收入多少錢,人家才要嫁。我什麼都沒有,買一部機車還要去用標會,他怎麼,人家不要。也不是說我不孝順,真的是人家不要,所以也就沒辦法。那我也不是很積極,就是比較興趣,有興趣聽經。所以有一天我父親生煩惱了,他說你是不是跟那個法師簽合約,風雨無阻?

  我們一些小學的同學那就更替我擔心,每次同學會都是要我去交女朋友,他們還製造機會,他們結婚都叫我去陪伴。但是還是沒人要,沒辦法!那些我也不會,他們那些什麼去交女朋友那些,我真的是不會,也不懂。那喜歡聽經。所以我們那些同學都勸我,他說,你學佛我們不反對,但是不要太迷。叫我說不要太迷。學得那麼迷,迷得都不交女朋友,哪有學得那麼迷的?他們人多,我只有一個人學佛,他們全部都不學佛,這個寡不敵眾,所以我只有坐在那邊隨便他們講。我心裡在想,到底是誰在迷?以後我們來看看。

  所以我出家是我父親往生,滿七第四十九天,我們老和尚,那時候我在家的時候到佛陀教育基金會去做義工,師父他說,那你一個人也沒成家,你來出家,將來弘法利生,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你父親,比你去打水陸法會功德還大。那時候日常法師,老和尚請他到基金會教戒律,日常法師他也勸我出家,他說你父親過世了。我母親比我早出家,她也不會障礙我們,我們兄弟都學佛,他也不會障礙。那時候我還在考慮。後來被那個簡豐文居士,提供佛陀教育基金會這個房子的簡居士,被他罵,我是被他罵。他說我出錢出力蓋了這個道場,提供給你們,現在要給你出家,你還在考慮什麼?你是光棍一個,你考慮什麼?被他臭罵一頓。我說好好好,出家就出家。所以我的出家,我父親在世的時候是免談,我聽經他都生煩惱,提出家那還得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父親往生第四十九天,就是滿七,那時候我虛歲三十四歲,這樣才出家的。

  我們華藏圖書館有很多,我出家之後,後來基金會到圖書館,很多年輕的來圖書館出家男眾、女眾,我就看了很多。像以前有一個悟修師,他跑來出家,他現在是還俗了。跑來出家,他大哥支持他出家,他二哥、三哥、姐姐、什麼都反對,他的父母也反對,祖母也反對。我們師父跟館長給他剃一剃,他們飛機一飛就到美國去了,就剩下我一個在看圖書館。他們全家興師動眾,要把他帶回去,不准他出家,聽說他在出家,全家人要把他抓回去。他大哥聽到這個訊息,提前一天跑來圖書館通知說,你趕快跑,明天我們家裡的人全部興師動眾要把你抓回去,你今天晚上趕快跑。他那天晚上就趕快跑,跑到南部去。

  那第二天來,就剩下我一個,他那個三哥氣沖沖,陳光誠給我走出來。我說沒人。怎麼沒有人?我找負責人。我說負責人去美國了。那去美國,總是還有人!我說就剩下我一個。那我就找你。就找我。我那時候打方便妄語。他說去哪裡?我說我不知道。我也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他離開,但是又不能跟他講說是你大哥來通風報信,又不能這樣講。我說他跑掉我也沒辦法。後來他們就,好,那我們就去派出所報失蹤。那就回家,就回去了。

  然後這個修師去躲躲躲,躲到去受戒,頭上點三個疤,回來了。被派出所的警察看到,你家人給你報失蹤。他去報失蹤,他就有權力給他拘留二十四小時,叫他家人來。那就去通知他家人來。他家人來,那時候老和尚跟韓館長回來了。他們家人就說他不可以出家。他的祖母來哭哭啼啼,說他如果不回去,她要跳樓。他祖母要跳樓,這個問題可大了,不能讓她跳。她說一定要跟她回去。師父說,好,趕快回去。當場換牛仔褲,當場那個袈裟脫起來換牛仔褲,頭上還點三個疤就帶回去了。然後回去了一個禮拜,這個修師又帶他祖母來。他不曉得怎麼跟他祖母講,講了帶他祖母來看,他出家也不錯,怎麼樣。後來回去,大概二、三個星期,他們家人看看,心就不在家裡,留他也沒有用,好,去去去。就讓他又回來,又換這個出家人的衣服。但是後來又還俗,館長往生又還俗,這個人的因緣。

  另外一個悟超師,他家他爸爸跟媽媽來才厲害,一來就要跳樓。因為他是在國小教書,當老師,一出家,一來他們就要跳樓。館長說我看他是不會跳,看他手那個鑽石戒指戴得那麼,跳下去,他怎麼會跳?所以我們看到,我在圖書館看到出家的,那父母來真的是難割難捨,這我可以理解、可以體會。因為他沒有學佛,他辛辛苦苦給你養大成人,他指望你在社會上有一個美好的家庭、有一個好的事業,這是一般人的想法。當然我們也不能怪他,因為他對佛法不了解,不知道出家要幹什麼?

  像我父親他就不知道,他說出家。以前我放念佛機,他說你到底懂不懂?我都還沒死,你就給我放那個,他說你懂不懂?那個是人死的時候人家在念的,我現在還好好的,你就幫我念。他的意思就是說,你是不是叫我趕快去死?那是死人才在念,我還活著你就幫我念。沒辦法,念佛機要關掉。那出家,他說,我母親那時候六十幾歲出家,他說你母親可以,那個寺院就是養老的,老人他就兒女長大了,退休了。他的意思,出家是去養老。說那個年紀再去,你年紀輕輕,你懶惰,就是怕賺錢養家活口,你一個人,自己一個人飽,全家都飽,逃避現實,很奇怪,別人都是傳宗接代,你怎麼會跟別人要不一樣?他用這個世間法來跟我講,我也是沒辦法,當然世間人的確都是這樣。但是我的因緣是跟世間人是不太一樣,沒辦法,他不了解,他也就按照世間世俗的這個看法。所以這一段,現在看到這段,我也是感觸良深,真的是難割難捨,真的是這樣。

  父母願意讓這個兒女出家,除非他已經證阿羅漢果了,不然的話,雖然兒女出家,他還是要一番掙扎。像那個悟全師他出家,他爸爸也是放不下,他媽媽也是放不下。他爸爸就跟他講,我都快要死翹翹了,他說你出家了,那我死了以後沒有人送我上山頭。後來我就跟全師講,我說習慣就好,你就先剃再說,你剃了之後,每個禮拜回家一次,讓他看看。後來真的看習慣,也就這樣了,剛開始真的是很難割捨。

  重要的就是說有這個因緣出家,這個辦道業是最重要的,出家不是懶惰,不知道的人以為是懶惰。出家,我有一個表哥看到我出家說,你現在改做這一行,這一行聽說不用繳稅金,賺的都很實在。這無法跟他講。所以他們的想法,就是說你改行了,改做這一行。這樣要勤辦道業,就是這一生要了生死。像我父親要死的時候非常痛苦。所以當時我就,可能跟當時我發這個願也有關係,我說這一生一定要了生死。看我父親要死的時候實在太痛苦了,我在照顧一個星期,照顧到他往生。所以這個勤辦道業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這個生死苦實在是太苦了,這樣才『不愧出家兩字』。

  【若復放逸懈怠。以致終身廢墜。是不孝中之不孝。為天地間極重罪人矣。當因吾語。猛生痛念。】

  菩薩這是很慈悲、很懇切的一個開示,特別針對出家人。出家人這一世、這一生如果沒有成就道業,真的是比在家人還不孝,是不孝當中的不孝,天地間極重的罪人。所以俗話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也是實在話。你「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出家這一行飯真的不是很好吃。好,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段開示:

  【菩薩又示眾曰。諸善男子。人之一身。父母所生。父母所育。現前爾等種種營謀。種種受用。即使父母不曾與得一錢。也還是父母生卻你身。故有今日。萬事身為大。身為本。從本而推。豈不是父母之恩難言難盡。】

  這一段菩薩又對大眾開示,前面都是有人請問,這是菩薩主動為大眾開示。『諸善男子,人之一身』,說我們人這一個身體是父母所生的,父母所養育的。『現前爾等種種營謀,種種受用』,就是現在你們大家經營種種的事業,你們有得到種種的享受。『即使父母不曾與得一錢』,就是說你的父母親從來沒有給你一分錢,『也還是父母生卻你身』,這個身體還是你父母生給你的。『故有今日』,你今天有再大的成就,也是父母因為生這個身體,你才有今天這種受用。所以『萬事身為大、身為本』,你沒有這個身體那什麼都談不上了,所以萬事以這個身最大、以這個身為最根本。你沒有這個身,你這些受用從哪裡來?誰去受用這些?這個身怎麼來?父母生育的。所以『從本而推,豈不是父母之恩難言難盡』,就是父母從來沒有給你一分錢,他生我們這個身體,這個恩德就「難言難盡」了,因為你沒有這個身你什麼都沒有。

  【所以佛言。於父母邊出一高聲重語。尚獲罪無量。況今有甚於此者耶。】

  所以佛就講,在父母邊你出一個『高聲重話』,就講話回應口氣不好,這獲罪就無量了。那何況『今有甚於此者』,何況現在比這個更嚴重?這是明朝時代,菩薩這麼講,那到我們現在殺父殺母的都有。下面講:

  【若言父母或以不堪相加。不得不諍。則是視父母如路人矣。】

  如果說父母他們不講理、不合理,不得不跟他爭。如果是這樣,就好像看作父母好像外人一樣。

  【只可歡然順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決不得爭個你非我是。做逆天背倫之人。】

  所以父母有不合理的,做子女『只可歡然順受』。這是古人可以這麼講,現代人要給人家這麼講,大概現代人都不會接受。但是《弟子規》現在我們淨老和尚一直在推,《弟子規》的確是這樣教我們的。天下父母心,如果對父母都能夠讓父母得到歡心,他講的都可以順,所以說孝要順,孝順。人之常情,你孝順了當然他就歡喜。歡喜,做父母的人他也是有佛性,自然『有感悟之日』。這在中國歷史最具代表就是舜,大舜,他的父親、他的繼母想盡辦法,不但是打他、罵他,而且還要把他害死。但是他總是「歡然順受」,後來把他的父母、一家人真的感化了。『決不得爭個你非我是』,父母有不是,也不要跟他爭,我對,父母不對,不要跟他爭。如果爭就『做逆天背倫之人』,就忤逆了。

  【按先儒謂弒逆之人。只因見父母有不是處。蓋小不平則小計較。大不平則大計較。積漸所至。勢固然也。然則人子日用尋常之事。有與父母計較短長之心。便已陰在弒逆路上著腳矣。可不畏哉。】

  你看這個殺父殺母忤逆的人,剛開始是從小地方,就是因為看到父母有不是的地方,不對的地方。『蓋小不平則小計較』,父母有小的過錯,這個計較比較小,有大的不平就大計較。『積漸所至』,累積漸漸愈來愈大,這是必然的。『人子日用尋常之事』,如果有跟父母計較短長這樣的心態,那已經暗中在『弒逆路上著腳』了,這個「弒逆」發展到最後就是像現在的殺父殺母,計較。現在我們最常看到計較的就是財產,那我們真的是看太多了。你說父母生我們這個身體,也留一些財產給子女。子女有的人,他如果覺得父母分了財產他覺得不公平,他就要去計較。

  所以有一年我在圖書館,以前韓館長請那個蕭律師做法律顧問。蕭律師的太太有一次跟我講,悟道法師,我們這個律師事務所常常接到兒子告父親的。我說兒子告父親。她說很多。我說真的?我說為什麼告?就是他父親分給他的財產他不滿意,覺得他分得不夠、分得不公平,就去告父母。現在這種案件很多。我們想一想,那個父母留那些財產,真的,如果聰明一點的父母趕快布施,都沒事,你留給他,他會計較。所以外國也有很多那種富豪他的遺囑,沒有留給兒女,他都捐給慈善機構。這也是對的。所以我們中國古時候有一句話講,這個積財產給子孫,不如積陰德給子孫,你替他修陰德。有一些明白這個因果道理的人,他這個錢財做好事,那好事,他的兒孫將來有福報,他還是會發達。如果你留財產給他,他能不能守得住?這個問題就很大。如果守不住,你錢愈多留給他,他造的業(惡業)就更重。真的是害他,不是幫助他。

  所以真正明理的人,就是積陰德留給子孫,這是最正確的。你留錢財給他,你看我們現前都看到很多,讓他造惡業,去告父母,這大不孝。你說不留錢給他他還不告,留錢給他他才去告,這就很沒有智慧。他不但不會感恩你,他還恨你。因為現在沒有這個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做父母的辛辛苦苦的賺錢,累積錢留給自己的兒孫,萬般計較為兒女,兒女有沒有替父母想?有沒有感恩之心?很難!我們常常看到,特別現在做父母的把兒女培養到大學畢業,然後再送他到國外留學。我只要聽到說送到國外留學,我說你這個兒子已經跟你再見了。送到國外留學,做父母的感覺很光榮,我兒子是留學的,但是要哭沒有眼淚。好像名聲很好,去拿個洋博士,覺得家裡很光榮,但是心裡要哭沒有眼淚,哭不出來。台語叫做「欲哭無眼淚」,要哭沒有眼淚,哭不出來,不知道怎麼哭,很可憐!因為我們看太多了。

  兒女送到外國,他是接受外國西方那種教育思想,他沒有孝養父母這種觀念,他也沒有責任去扶養父母。所以最近,昨天我聽老和尚在《大經科註》講,他說現在最可憐的還不是那些沒有兒女的老人。為什麼?沒有兒女的老人,社會國家慈善機構會去照顧,他沒有兒女照顧,會去照顧。他說最可憐就是有兒女那些老人。為什麼最可憐?你有兒女、你有錢財,那國家政府說你都有兒女照顧,也有錢,那我們就不用照顧你了。實際上他兒女根本就不照顧,死了可能人家都不知道。現在這個很多。所以現在老和尚發起一個不是去照顧沒有兒女的老人,是要發心去照顧那個有兒女的老人,而且那個錢很多的老人,那都最可憐的,那些人很可憐的。他不知道那個辛酸,一般人不知道,他兒女不會照顧他的。大家也可能都有兒女,那找幾個真的孝子賢孫是有,不是說完全沒有,很少,現在很少。如果有的話,也是他真的是來報恩的,你不用教他都很乖,但是這個比較少,來報怨的比較多。

  所以我們中國老祖宗就知道這個教育的重要。你先天有報恩、有報怨來,過去世的。這一生教育可以改造命運,報怨的,他可以教他改變,變成報恩的,這要教。這是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很大的問題,就是老人問題。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大慈大悲,在二十幾年前就一直提倡彌陀村,彌陀村就是照顧老人晚年的生活,讓這個老人,辛苦一輩子,晚年有一段幸福的日子,將來他心平氣和的往生,會往生到善道。如果這個老人他心不平,滿腹的怨氣,這樣往生都墮三惡道,那更可憐。為什麼墮三惡道?他會埋怨,辛辛苦苦的養兒育女,到最後,結果是什麼?就冷落在一邊,兒女也不會去關心他。所以有很多這個老人他兒女送到外國去,他也不回來。什麼時候會回來,大家知道嗎?分財產,有錢拿他就飛機會飛回來。平常連回來過年過節,連回來看一次都沒有。這都發生在我們眼前的,從來沒回來。那你說你那個兒女送到美國去讀書很光榮嗎?很榮耀嗎?這是很悽慘,不是很榮耀。

  所以現在我看大陸也是學台灣,兒女送到英國,我兒子讀英國倫敦大學。我說以後你就知道,以後你就知道。那他真的欲哭無淚,要哭沒有眼淚。現在聰明的父母送他們去哪裡?老和尚現在提倡的這個傳統文化,那個父母真的是有智慧;那個笨笨的父母送什麼英國、美國,好像很光榮,以後你就知道。所以上海有個同修送他兒子到英國念書,我說你兒子將來給你討一個洋媳婦回來,看你怎麼辦?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冷靜的去思考。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老和尚現在辦的這個漢學院、這個佛教大學,還有傳統文化這個學校,兒女要送去這個地方,他以後才懂得孝順父母。有的父母很不明理,我不要兒女孝順。真的嗎?哪天給他忤逆了,看他會不會如如不動?如果你有這個功夫是可以,如果沒有《金剛經》這個破四相的功夫,這個大話不要講,大聲話不要講太快,大話不要講太快,你碰到了,那你就知道。這兩段都是講到孝這方面,這個佛法跟世間的聖賢,這是中國世間的聖賢,都是提倡孝道,以孝為根本。所以《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就是教我們要孝養父母。不懂孝養父母,在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會有成就。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菩薩曰。諸弟子。當知十方諸佛是眾生心。十方眾生是諸佛心。是故憶佛念佛。則十方諸佛現汝心內。然亦非諸佛之入於爾心。亦非汝心出於諸佛。皆是覺妙本明不可思議。】

  這一段我們聽得懂就懂,不懂也不要去想,你就愈想就愈遠,想不到的。為什麼想不到?他跟你講不可思議,你還要去思想、還要去議,要懂這個。所以『十方諸佛是眾生心,十方眾生是諸佛心』,這是我們《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也開示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故憶佛念佛,則十方諸佛現汝心內』,這還是中峰國師那一句最直接,「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就是這個意思。那阿彌陀佛是誰?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然亦非諸佛之入於爾心』,也不是說諸佛入到我們心裡面,也不是我們這個心裡面出現於諸佛,這到底怎麼一回事?『皆是覺妙本明不可思議』,後面這一句,「不可思議」,你不要去想,你只要念佛念到明心見性你自然就明白了。再看下面這一段:

  【菩薩曰。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眾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髮。若汝等能綿密加工。使此心無些子空隙。方得幾分相應。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處。切宜慎之。】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講『心行處滅』,這是禪宗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不可思議,心行處滅就是不可思,言語道斷就是不可議,這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那就是我們現在眾生『生死業心』。這當中『不容絲髮』,這絲毫不能有差錯的。這要能善於體會,這屬於是禪機的話,機鋒話,禪宗叫機鋒話,你要懂的人他才有辦法這樣修。所以禪宗這個參禪,你看那個禪師用種種的手段逼這個學人開悟,不准他想、不准他講。但是要那種根器的,那個一下子他可以頓悟。

  禪宗這個公案裡面很多。有一個公案,一個參禪的人來,那禪師一看到他進來,問他從什麼地方來?他才要回答,就把他的嘴巴給他堵住,他當下就開悟了。他當下悟什麼?悟不可思議,議就是議論,你講話。那又有一個禪師,他是問問題,他一回答,香板就打下去,一直回答就一直打,那就乾脆不要回答,不回答也打。打到最後他不曉得怎麼辦,突然他就悟了。他就用這樣的手段去逼他開悟。但是禪師他會觀機,他用,這個人這個根器,他是可以幫助他開悟的。那個禪宗手段太多了,還有南泉斬貓,貓抓來把牠砍頭,那個人開悟。那我們可不能學,不是那種根器的,打死了也不會開悟。這是向上一著,不准你去想的,你也講不出來的,叫你頓悟那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凡是能講出來都落到俗諦,就落到著有了。

  下面就是這個屬於參禪的,如果能『綿密加工』,這個「加工」就是禪宗講的提起那個疑情,參那個話頭。提起那個疑情,它那個妙處就是在那個疑情參破了之後,他就開悟了。這也是跟念佛一樣,讓這個心沒有什麼空隙,這樣才有『幾分相應』。不可以說做了半年十個月,便說我能夠『苦心修道』,不知道這時候正是『障道之處』,要謹慎。

  【又工夫雖加。】

  如果工夫:

  【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處。猶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是為半途而廢。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此又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應盡形修習。造極為則。切莫作容易想。】

  這個用功一定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程度,不可以自滿,有一點點功夫就覺得很好,就不再進步了。所以這個功夫有增長、增加,如果還沒有『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這個還不是打成一片。所以玉琳國師在這個《佛門朝暮課誦》講,古人四十年他才打成一片,這個功夫用得深。所以不可以看到有一點點這個影響,那就不再用功了,這樣就半途而廢,就前功盡棄,就得不到利益。所以這是學道人的大病,這不可以不知道。佛法像大海一樣,愈入它就愈深,不是我們小小的知見所能盡的。應該『盡形修習』,「盡形」就是盡我們這一生的壽命,來努力用功的修學,達到『造極』,登峰造極為原則。『切莫作容易想』,但是也不能做很難想,做容易想我們就會懈怠、就會疏鬆,如果看得太難,又退心不敢學了。所以看得太難也不可以,看得太容易也不可以。這一段主要是向上一著這個功夫,特別是參禪的,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菩薩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爾等念佛。晝夜不能如一。亂想猶復間真。皆是用心不得力處。】

  菩薩接著又開示,這個『念佛三昧』,就是我們自己這個心『大勢力』之所成就。所以我們聽到大勢至菩薩,那現在我們就知道了,那誰是大勢至菩薩?還是自己,還是自己的心。怎麼成就「念佛三昧」?還是自己的心,我們自己這個心的「大勢力」所成就的。『非由他致』,也不是從別人那裡來的,還是自己。『今爾等念佛,晝夜不能如一』,就是你們現在大家都念佛,「晝夜不能如一」,就是這當中,一天二十四小時,這個心念佛還達不到功夫成片,還沒有達到成一片。在這個念佛當中『亂想猶復間真』,這些雜亂妄想還會夾雜在裡面,這都是『用心不得力處』,我們用功用得不得力。有時間,我們這個《淨語》可以多多來大家分享、學習,對我們念佛得力有很大的幫助。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