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常禮舉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11/1/21  台灣台南華藏蓮社  檔名:WD20-014-0002

  《常禮舉要》,諸位觀眾,諸位同修,諸位大德,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這一集繼續來學習《常禮舉要》,上一集講到「學儒學佛,約之於禮」。去年七月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舉辦學習六和敬大會,悟道去參加,主辦單位也希望我講十五分鐘的話,給他們一個題目,就是跟六和這個「和」有關係的題目。當時我就想到,和,大家都想要和,我們佛門裡面講和合僧團,世間任何一個團體都需要和合。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大家都希望能夠和平,可見「和」這個字是大家都需要的。我們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亂萬世窮」。我們一個家庭如果不和,吵吵鬧鬧,你想這個家庭會興旺嗎?一個公司、一個團體,一天到晚鬧意見,不和,這個公司團體會發達嗎?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如果不和,常常打仗,這個國家會興旺嗎?會富強嗎?整個世界要是不和,怎麼會和平?這個道理相信世界無論哪個民族的人,大家都知道,大家也希望要和平,可是想歸想,實際上很難做得到。

  為什麼做不到?這當中就是缺一個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禮就是禮節、禮貌這個禮,敬是恭敬的敬,諸佛是三世一切諸佛,包括未來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恭敬。恭敬是我們的心,恭敬心。恭敬心表現在我們的身口就是禮。如果不講禮,沒有一個具體,沒有一個標準,這就很難達到和。所以古人說,「禮以和為貴」。禮節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使人與人相處能夠達到和諧,這是禮的作用,所以禮以和為貴。如果講和,你不講禮,很想要和,做出來卻很不和,常常得罪人,常常跟人發生衝突,為什麼?沒禮,沒有具體的標準。禮是要達到和,它的目的是和。如果不和,我們就知道自己無禮,現在的人沒有學習,所以我們不懂禮。所以現在都不懂禮貌,為什麼?沒有人教。家師淨空上人常說,全世界現在的學校,從幼稚園到博士班沒有人教這個,沒有這一門的功課。所以他老人家呼籲,全世界的宗教界發心來補這個缺失,補這門的功課,補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門的功課。當然我們佛門要發心帶頭來做起,所以學儒、學佛要約之於禮。

  我們繼續來學習李炳南老居士的講記,李老居士說,以前的和尚真正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師,在社會上有很崇高的地位,有學問、有道德。但是現在的和尚確實很慚愧,我們沒有達到那個條件。《三時繫念》讚歎僧寶的讚,就是做天人師,堪為人天功德主,這就是天人師,能夠做人天的一個模範、一個榜樣。現在出家人我們這個形象、這個表現是不是能夠做人天功德主?這就值得我們去反省、去檢討。以前是讀了中國文化才學佛,現在是先學佛再來學中國文化,這就是家師常講的,他說補習,現在學佛了,要補習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佛說十善業道經》這叫補習。這個功課實際上我們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具體的做法就是這三個根。這三個根,儒家《弟子規》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前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具體的做法。如果沒有讀《弟子規》,以前常常聽家師說淨業三福,不知道怎麼做?要怎樣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要從何做起?怎麼做?不知道。《弟子規》就講得很詳細,我們沒有學習就不知道怎麼做。「慈心不殺」,具體落實在道家《太上感應篇》,講因果教育,不殺生。現在的人怎麼殺生那麼多?他不知道因果,如果知道因果的人,自然就不會造這個惡業。《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告訴我們,地藏菩薩說「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多病、短命的業因是從殺生來的。我們如果想要不短命、不多病,要身體健康長壽,你就不能殺生。這就講到因果,因果很現實,講利害得失,你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所以是因果教育。十善業,修十善業具體做法就是《佛說十善業道經》,這也有講因果,也有講到大小乘修學佛法的理論,也是大小乘佛法、人天乘佛法最基本、最基礎的就是十善業。

  所以佛告訴我們,十善展開就包含一切善法,十惡一展開包含一切惡法,我們如果有這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標準,有一個標準在。過去蔡老師講《弟子規》,他說這三個根就像照妖鏡,這三個根就像一面鏡子,你拿來對照,社會上這些人,他腦子裡在想的,他嘴裡所講的,他講出來那些話,身體做出來那些動作,你用這三個根去對照,他是善還是惡就很清楚了。這都不用辯,不用爭辯,以聖賢佛菩薩的標準才是正確的。你聽第四台講的都是胡說八道,所以這些人都被第四台教壞了,不但一般世間人,連淨宗的同修也被第四台洗腦洗到頭暈,不聽佛菩薩的,聽那些人胡說八道,說那是名嘴,這就是愚痴,你去聽那些人講的,聽到最後,本來有智慧聽到變沒智慧。要聽誰說?要聽祖先說。祖先在哪裡?《弟子規》、《三字經》、《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是聖賢佛菩薩講的,這才正確!我們來學這個,對我們學佛才有幫助。

  李老居士在那裡有教《論語》,《論語》是四書裡面的一篇,古時候宋朝時代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全世界的政治人物搞得一個頭兩個大,沒有辦法。所以西洋人一直要到東方來找辦法,但是來東方現在也找不到,現在東方人也沒人要學了,他來也學不到。其實《論語》裡面教我們做人做事這些善惡是非的標準,表演給我們看,不但講還做出來給我們看,就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不但講還帶表演。其次,我們學佛,大家都知道以戒律為本,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不在了,則以戒為師。「戒律,知道的人有幾個?我也受過戒,對於戒我也很不外行,可是我知道我的戒是有名無實」,這是李老師說的。李炳南老居士他說他也受過戒,但是他對戒是內行的不是外行的,他知道受這個戒是有名無實。

  這個戒在淨業三福是第二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第二福。從三皈依就是第二福,出世間福,出世間二乘所修的福報,聲聞、緣覺。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福。我們從三皈依、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是在第二福。這三福就像三層樓,有第一層才有第二層,有第二層才有第三層。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沒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基礎,你說你三皈依,那個三皈依也落空了。三皈依在第二層,好像這三層樓,它是第二層樓,第一層樓還沒有蓋,怎麼會有第二層?皈依都沒有了,你說有五戒,五戒也落空,什麼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那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現在從三皈依到受戒都是一個形式。

  我這趟到印尼,有一位女眾,印尼淨宗學會,這位女眾是從佛光山出來的,現在發心到印尼淨宗學會,在那裡發心領眾。印尼淨宗學會的會長請我去做三時繫念。這位法師,她也很發心在那裡幫忙。她說,要我跟大家說鼓勵大家來受五戒,她說要勸人受五戒,大家都害怕,沒人敢受,要我鼓勵一下,看要怎麼幫他們受戒。後來她就來問我,我看她很誠意去那裡煮點心給我們吃,真的很發心。我想她這麼好心來學佛,不跟她說幾句真實話,對她很過意不去。我說受戒,我們要傳授這個戒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這個戒,要拿什麼傳授給人家?就好像自己沒有錢,要拿錢給別人,空口說白話,你要拿什麼給別人?我們要傳授戒給別人的人,自己本身對戒都不認識,外行,你要幫他授什麼戒?我出家到現在二十七年,還不敢幫人家授戒。但是現在出家三天,他就要幫人授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三壇大戒,他也去幫人授,那是外行的,不懂的教不懂的。你跟他說真的,他反而半信半疑,不相信。

  後來我告訴她,我說弘一大師有聽過嗎?她說弘一大師的名聲很響亮,民國初年中國佛教公認律宗的祖師。弘一大師他在《講演錄》裡怎麼講的?他說他是出家多分優婆塞,五戒受持不完全,能夠受持一條、兩條叫做少分優婆塞,能夠受持三條、四條叫做多分優婆塞,能夠五條都受持叫做滿分優婆塞。弘一大師說他只能做到多分優婆塞,他說不偷盜這條戒,他沒有把握。我們的道德學問,對戒律的學習研究,我們有沒有法子跟弘一大師相比?弘一大師他自己都說五戒他都不能完全做到,我們現在說幫別人受五戒,我說這太過狂妄了。我跟她講這些話,她聽不聽得進去不知道,但是我是跟她說真話。我勸她去讀弘一大師的著作。愈內行的人就愈不敢亂來。

  所以現在很多人幫人授戒,授什麼戒?以前我記得在家的時候,我大哥把我拉去高雄有一間叫做圓通寺還是圓照寺,我忘記了,在高雄縣。我不敢去受戒,硬拉我去,我知道這是受形式的戒。那時候慧本法師當戒師,都是一些老菩薩,去受戒的人就我最年輕,都是老菩薩,歐巴桑、老菩薩。慧本法師教他們儀規,老菩薩有的都聽不懂,授到最後慧本法師說,你們不要受一些煩惱戒回去,說這一句確實很實在。現在受戒是什麼戒?煩惱戒,他說的沒錯,受煩惱戒。去受戒回來你還有煩惱嗎?心裡還有貪瞋痴嗎?如果有,慧本法師講的沒錯,受煩惱戒。

  戒是什麼?戒是清涼戒。我們念三時繫念,「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什麼叫清涼地?不是冷水澆下來很涼快叫清涼地。清涼地是指心地沒有煩惱就清涼了,沒有貪瞋痴,你就不會起煩惱,你就解脫自在了,這才會清涼。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你去受戒,你有得定嗎?你有開智慧嗎?你有息滅貪瞋痴嗎?如果有,你就是真正清涼戒。戒是幫助你得定,戒是清涼的,你如果得到戒體,如理如法的持戒,你心一定會定下來,我們念佛一定一心不亂。定久了智慧就開,煩惱就沒有了。煩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照見煩惱皆空,《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智慧開,自性般若智慧顯露出來,你的煩惱煙消雲散,都沒有了。所以現在說他受了什麼戒,他也幫人授戒,自己也去受戒,他說他得到什麼戒,你罵他一句看他會生氣嗎?如果氣到跳腳,這就證明他那是煩惱戒,慧本法師說的煩惱戒,不是佛菩薩說的清涼戒。所以三皈五戒,我們看了好像很簡單,其實我們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你沒有做人的基礎怎麼提升到聲聞、緣覺這個階層?這是淨業三福第二福。從三皈依,弘一大師在《演講錄》裡面說,如果有三皈依就可以出家了,不用受戒,你受三皈依就可以剃度了,真正受三皈依就有資格剃度。所以李老師說,他受過戒,知道受這個戒是有名無實,這是內行人。

  中國文化、孔子這一套,大家聽了,「博我以文」,博就是廣博,範圍很廣、很大,就是說教你很多學問,這些學問浩如煙海,《大藏經》裡面三藏十二部,儒家《四庫全書》一千五百冊,看的完嗎?《道藏》我也買一套,《四庫全書》我也買一套,《大藏經》我們也有,你要怎麼看?要怎麼學?從哪裡學起?要怎麼學法?也就是說要用什麼方法來學。李老居士告訴我們,「約之以禮」,從禮上來實踐。在佛門就是以戒律來實踐,三藏十二部經講了那麼多,具體表現要怎麼做?就是戒。儒家叫做禮,佛門叫做戒。禮是世間的善法,戒是出世間的善法,這樣才不會落空。如果說學佛沒有持戒,學儒不學這個禮,不去實行這個禮,這都落空了。會講,沒有用。講得天花亂墜,我也很會講。但是該起煩惱的時候一樣起煩惱,對治貪瞋痴煩惱沒有效果、沒有作用。

  所以《弟子規》,淨空老和尚也常說,不只要講跟念,除了講跟念還要理解,重要是要去行,我們淨宗也說信願行,行就是去落實。我們淨宗如果有信願,沒有行,那個信願也是落空。沒有信願去行,都行錯了,方向不知道要往哪裡去,所以信願行三資糧都要。《華嚴經》說,「信解行證」,這都有連帶關係,不能分開的。所以這是說從禮來實踐。「這本《常禮舉要》就是咱編的」,這是李老居士他編的。他說,諸位果然能懂這本《常禮舉要》,現在受益就不小。也就是說,你如果能懂這本《常禮舉要》,我們現在大家看這本薄薄的,我在山上有一個出家眾跟我說,這個大家自己看一看就知道了。我說我看了幾十年還不知道,你一看就知道,你真高明,我要拜你為師。這重點在哪裡?要懂,我們現在看了,字我們會念、會講,你是不是真正懂了?古時候禪宗大德考驗學人都說,你會嗎?不是這本拿來,大家會念、會講,你就懂禮了,不是這樣的,你要學習。

  要怎麼學?下面這句很重要,「約之以禮」。什麼叫做約之以禮?我們學禮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和。人跟人相處能夠和諧,家庭如果能夠和諧,夫妻就不會鬧離婚,是不是這樣?現在離婚率很高,為什麼會離婚?不和。為什麼不和?大家都沒有學禮,難怪會不和。他不懂、不知道,你有你的想法,我也有我的想法,想法意見不同,怎麼會和?當然不和,當然會起衝突。所以「約之以禮」是什麼?就是能懂人情世故,不致於在社會上妨礙別人。現在有幾個人懂人情世故?什麼叫人情世故?現在中國人都向西洋人學習,祖先傳統教我們的就是情理法,情是什麼?人情,理是道理、理論,法是法律。我們現在學西洋人,只講理跟法,不講情。只講理講法,不講情,結果是怎麼樣?結果就傷感情。傷感情會怎麼樣?就不和。不和會怎麼樣?就會鬥爭、會起衝突,以佛法來說就是造惡業,結果就是這樣。原因從哪裡來的?沒有學習禮,不懂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是我們的感受。

  就像很多人把自己的小孩送到美國,去外國留學,讀博士,覺得很光榮,我的孩子是某某大學的博士。博士他就懂得人情世故嗎?不懂。在中壢善果林的總幹事陳國順居士,他家住在中山科學研究院旁邊,他說:悟道法師,我跟你說,我的鄰居住的都是博士,但是修養很差,亂停車,人家跟他說,他還很兇,那都是博士。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事實,博士他也沒有學禮,他也是不懂,不懂人情世故。以前這些老人雖然沒有讀過書,但是他懂得人情世故,懂人情世故就不會失禮,不會去得罪人,不會妨礙別人。還有父母送子女到外國讀書,他父母到那裡,吃飯還跟他算帳。沒錯!照算帳,講道理、講法律都有依據。但是父母吃了心情會快樂得起來嗎?一定很難過。這就是沒有講情,應該要講情理法,這才是圓滿的。所以如果你有把小孩送到國外念書,不要太高興,以後欲哭無淚,我不騙你。我們到國外久了,看多了,很多人欲哭無淚。如果自己能看破趕快念佛求往生,放得下是最好,如果放不下就很悽慘了。所以李老師說,如果不懂禮,不懂人情世故,在社會上常常妨礙別人。縱然你把中國的《四庫全書》都念通達了,念通達了怎麼樣?處處對別人有害,處處妨礙別人,他說這個書不如不念。為什麼?念愈多害人愈多,念那個書要做什麼?所以無論你學什麼大學問,不管你學什麼大學問,一定要知道,這個世界是群眾世界,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而已,是群眾的社會,你跟我一律共享共榮,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樣才可以。

  所以去年九月份我到澳洲住了兩個多月,住到十二月初才回來。十一月的時候,師父就邀我發心,說我要發心住台灣,跟台灣共存亡,叫我要發心,如果台灣沉下去,我要回來一起沉下去,要死也要回來跟大家在一起。師父發心跟香港共存亡,他說這樣我們都可以去西方,所以我趕快回來,有災難不能自己逃,不能跑,要回來共存亡。這是什麼?《禮記》講的話,之後師父解釋,他說這是《禮記》講的,「臨難不苟免」。「臨難不苟免」是說這地區有災難,不能自己一個人跑,這樣就太自私了,不能自己跑,要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才是禮,這樣才可以。李老師說,我們要一律共享共榮,這樣才行。

  下面這段,李老居士告訴我們,學常禮受尊重,學習這個禮,在社會上受到別人尊重。我們學習這個禮最起碼的效果是什麼?就是你走到任何一個地方,人家不會討厭你,人家會歡迎你,這樣你做人就成功了。如果你不懂禮節,走到哪裡,別人看到你就頭痛,大家很不歡迎你,為什麼?不懂禮節。所以這本《常禮舉要》,李老居士說,還是他自己來講,雖然是他編的,但是他編是根據古書抄下來的。「舉要」是指把重要的地方舉出來,都是以前就有的,不是他自己發明、他自己編的,他只是把重要的地方編出來跟大家說。大家要記住,在社會上最低限度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別人看了以後會說這個人是真正的君子。李老居士說,現在有一些人看我們這些人就是不一樣,很特別,就是看學佛的人很特別。他說怎麼特別法?那些人會去殺人、去害人,我們不殺人也不害人,所以別人看我們就很特別,你怎麼會這樣?跟別人不一樣。現在的社會確實是如此,好像你不騙人、不害人,今天在社會上大家都這樣,你怎麼跟別人不一樣?所以他看這些人覺得很特別。我們多少比一般社會上的人要規矩一點,最起碼不像他們那麼過分。

  下面說,如果你約之以禮,學佛也會進步。譬如你受了戒,要常念戒。念戒是怕你忘記,但是念得很熟,沒有照做,有什麼用?這就是約之以禮。你學習這個禮學得有心得,你學佛也會進步,因為禮跟戒是相通的。我們受戒要常常念戒,念戒是什麼?怕我們忘記,要念。念的作用是提醒,如果沒有常常提醒就會忘記,忘記了在生活上就不會去做。但是念得很熟也要照做,如果不照做也沒有用,所以這兩方面都需要。要念,也要理解,也要行,行幫助解,解幫助行,信解行證,它是相關的。

  下面的課程就是《常禮舉要》。我們這一集的時間到了,下一集就正式來學習李炳南老居士他所編的《常禮舉要》第一篇。今天就跟大家講到這裡,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福慧增長,謝謝各位,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