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10年新加坡衛塞節弘法大會—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0/5/28  新加坡博覽中心第一廳  檔名:WD20-012-0001

  尊敬的李總務,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諸位大德,大家晚安,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新加坡淨宗學會,舉辦千人念佛祈福消災繫念超薦法會的第一天。今天也是衛塞節,就是我們南洋地區佛教界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日子。學會在這兩年,每年在衛塞節都舉辦千人念佛法會,同時還舉辦浴佛,也就是我們佛教寺院道場慶祝佛誕節浴佛的活動。我們在此地浴佛的儀規很簡單,但是很隆重。今天上午我們除了念佛以外,同時也舉行了簡單的浴佛儀規。在晚上我們利用念佛時間結束之後這個空檔,也舉行了傳燈法會的儀式。這些活動、儀式,它裡面所表達的內容、意義,我們必須要有一個認識與了解,這樣才不至於被一般社會大眾認為我們佛教學佛的人是迷信,這一點非常重要。

  新加坡淨宗學會成立以來,在上淨下空老和尚講經教學,不斷提倡認識佛教,強調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也就是提倡佛陀教育。佛教它的本質是教育,這個教育是三世的教育,通三世的。在中國儒家,它是一生一世的教育,一個階段的。佛陀教育它是通十方三世,從時間來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從空間來講,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陀教育的所在,也就是佛陀教育遍一切處,遍滿一切處所。在任何時間、任何處所,佛陀教育都是時時刻刻在啟發我們、在教導我們。我們六根所接觸的都有佛的示現,佛菩薩這些示現來啟發我們,這在佛門裡面講,就是它有表法的意思在。我們早上舉辦浴佛,為什麼每年在這個日子裡要來舉辦這樣的活動?這個活動它主要的含義是什麼?這個活動的含義主要是教導我們知恩報恩,飲水思源,報本反始,是教我們這個道理。

  我們今天能夠接受到佛陀所教導的至善圓滿的教育,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在十九歲出家,到處尋師訪道,走遍了全印度,找這些善知識,各宗教的修行人,去向他們請教修學。學了十二年,沒有結果,後來他自己到尼連禪河的樹下去打坐,把十二年所學的這一切統統放下,結果在尼連禪河的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這個是一般講農曆十二月八日,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就是那一天他大徹大悟了。佛陀成道之後,淨居天人就啟請佛來講經說法,就展開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這個教學。可以說講經說法是天天不中斷,時時刻刻都在說法。佛的說法不止言說,身口意三業、三輪都在說法。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三輪當中以言說音聲做為主要的佛事。這個佛事就是教學,講經說法,以這個音聲為主,因為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的六根當中,耳根是最利的。因此我們很清楚明白了,佛陀他對我們最大的恩德就是天天給我們講經說法,這個經典記錄下來,現在翻譯成中文經典,一部《大藏經》,所謂三藏十二部經,內容非常的豐富。我們今天能夠學習到佛法,當然我們要飲水思源,我們做人不能忘本,就是要想到佛法是從哪裡來的,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世間來修行成道,講經說法,我們今天才有因緣可以聞到佛法。

  古大德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生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要輪迴到人間來,得到人的身體,這個機會是很難得的。這個佛在經上有比喻,比喻須彌穿針,須彌山是很高的,在高山上放一條線,穿到地上一根針的針孔。我們放個一萬條、一百萬條,能不能有一條穿得進去?這是機會非常渺小的。這是形容比喻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得人身這個機會是非常渺小的。大部分墮三惡道的時間長,所謂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這是給我們說明,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得到人的身體,到人間來是很難得的。到人間來,得到這個人身,能夠聞到佛法,那就更難了。我們可以調查一下,在這個地球上,全人類現在大概有六、七十億的人口,在六、七十億人口當中有多少人是學佛,他有遇到佛法?這個比例上來講,那就有限了。根據現在一般的統計,全人類就這個地球上信仰佛教的,聽說大概有七億的人口,六、七十億,七十億,七億的人口,那是十分之一了,就是十個人當中有一個人他信仰佛教。信仰佛教能夠遇到大乘佛法,那就更少了。現在在地球上信仰佛教的信眾當中,有一些只信仰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小乘佛法,他不承認大乘佛法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個信佛,能夠接觸到大乘佛法,人數又更少了。大乘佛法宗派,在中國也分了八個宗派,能夠遇到淨土法門的,那又更少。遇到淨土法門,能夠遇到善知識給我們詳細的講解說明,那又少之又少。這樣一層一層的比較,我們就可以體會到,真的古大德所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我們現在得到人身也聞到佛法,而且聽聞到最殊勝的淨土法門,我們不能不感恩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來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因此新加坡淨宗學會在每年衛塞節舉辦浴佛的活動,同時也舉辦了千人念佛會,來紀念、來報答本師對我們講經教學的恩德。這是我們談到浴佛節一個重要的意義,這個是第一個,就是報恩,知恩報恩,這是第一個意義。

  浴佛,我們也準備了一些香湯來沐浴悉達多太子。一般不了解佛經上裡面所講的道理、意義,看起來這也是一個宗教的儀式,一個宗教儀式,所謂祈福消災的一個宗教儀式。但是它裡面的真實義,我們淨宗同修長期聽淨老和尚講經的,應該對這個道理都能夠明瞭。還有一些剛剛來接觸佛法的,還沒有聽過經的,可能還不是很清楚。如果大家有時間,悟道在此地建議大家,請淨老和尚講解的這些光碟,講經的光碟,在外面都是免費來贈送供養大家,希望大家請回去自己聽。自己聽了之後,再輾轉的介紹給親戚朋友。大家來聽講,對這個佛經、佛教裡面這些儀式的內容、意義,自然就會明瞭了。

  浴佛,在此也簡單跟大家做一個報告。我們看洗浴,特別在南洋這個地方,天氣都很熱,幾乎每天都要洗澡洗一次,所謂沐浴就是洗澡。沐浴,我們都知道就是把我們身體這些污垢把它盥洗乾淨。我們知道要把身體洗乾淨,但是一個人除了這個身體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就是我們的心。一個身、一個心,更重要的是要把我們心裡這些污垢給它洗乾淨,我們心裡的污垢是什麼?就是煩惱。我們在懺悔偈裡面,在四弘誓願裡面念到「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就是把我們內心這些煩惱,用佛陀教育的法水把它刷洗乾淨,這也是浴佛主要的一個意義。以上把浴佛一點淺顯的道理,簡單跟大家做一個報告。

  我們晚上傳燈,這個傳燈在我們佛門裡面,在天主教裡面他們也有點燈。有一次我到西班牙去,去一個天主教的教堂,他們也在點燈,我進去也跟他點了一盞燈,好像也要丟一點錢,丟一點銅幣,跟他點個燈。我到天主教教堂去點燈,跟在我們佛堂點燈,是一樣的。為什麼說一樣?不管我們到哪個地方點燈,因為我們知道點燈的意義,燈是代表光明,到了晚上天暗下來了,我們必須借助燈的光明,我們才能看得見眼前的事物。如果沒有這個燈光,我們眼前一片漆黑,走路都會有困難,這是燈幫助我們照明的。它這個意義也就是我們的心燈,我們的心如果被蒙蔽了,黑暗,也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是是非善惡沒有能力去分辨。就好像晚上沒有燈,走路看不清楚方向,不曉得往哪裡走,摸黑,很容易出問題,有危險。佛教我們開智慧,佛陀教育主要教我們開智慧,開啟每個眾生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

  這個般若智慧,佛、菩薩有,每個眾生都有。這是佛剛成道的時候,在菩提樹下講了一句話,他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佛當年在印度成道講的第一句話。他說這個很希奇、很奇妙,他看到大地所有的眾生,這個眾生不但我們人類,包括蜎飛蠕動六道十法界一切眾生,他看到了,看到什麼?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具備如來智慧德相,絲毫的欠缺都沒有,都平等的。所謂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每個人都有。都有,但是我們現在好像沒有了,我們也沒智慧,德相也沒有,什麼原因?佛接著又講了一句話:「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原因就出在這裡。眾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為什麼不能現前?就是被這個妄想執著障礙住了。只要把這個妄想執著放下,這個障礙就排除了,我們就恢復本來有的般若智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

  佛在經上常常用燈來比喻我們的般若智慧,因為般若智慧啟發了,我們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所以佛在《般若心經》給我們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般若智慧是人人本具的。你修學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憑什麼去照見?憑自己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之光,智慧的光明來照,就像這個燈把黑暗照明了,這個黑暗就消除了,就沒有了,你就見到光明了。般若智慧現前,我們無明就破了,無明破了,我們一切苦厄就空了,就沒有了,這樣就叫度一切苦厄。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受這個大苦,原因就是我們般若智慧被蒙蔽了。佛的教學就是教導我們啟發自己自性的般若智慧,把自性的般若智慧光明啟發出來,這個就是心燈。

  佛陀的教育是一代傳一代,佛傳給他的弟子,一直傳,傳到我們現在。這個中國古人常講的,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師承,就是本師傳下來,一代一代傳給菩薩、傳給羅漢、傳給祖師大德、祖師大德傳給善知識,在家出家都有,傳到現代。這個傳就是師承,老師的一個傳承,把開啟般若智慧光明的心法傳承下來,傳到我們心裡。禪宗有一部書叫《傳燈錄》,在中國禪宗有一本書叫《傳燈錄》,這個是記載達摩祖師把歷朝歷代釋迦牟尼佛禪宗的心法,傳到中國來,歷朝歷代傳法的記錄。我上個星期還沒有到這裡來,在中國江蘇,蘇州有一個重元寺,同修帶我去那邊參觀。寺院的法師送我一套《景德傳燈錄》,線裝書,厚厚的這麼一套,《景德傳燈錄》。佛法除了禪宗傳燈,實在講,各宗各派又何嘗不是傳燈?就是一代傳一代,每一個宗派都必須要有傳人,要有傳人,要把這個心法傳給一個接班人,要有傳人。

  禪宗它需要傳人,達摩在印度是禪宗第二十八祖,他到中國來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他這個教外別傳的心法,一直傳到六祖才開花結果。六祖之前都是單傳,一代只有傳一個人,傳二祖、傳三祖、傳四祖、傳五祖。五代都是一個單傳,沒有第二個人。五祖傳給六祖,六祖下面傳了四十三個人,這四十三個再分派,再傳下去。所以禪宗傳到中國來,到了六祖那個時代才開花結果,傳得最多的。其他宗派也都是有傳人,教下也不例外,你看天台、華嚴、唯識、三論,這些都有傳人;包括我們淨土也不例外;密宗那就更講求傳承了,都必須要有傳人。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十幾年前,我記得是九五年來到新加坡,就開始建立,李會長辦弘法培訓班,弘法培訓班是教講經說法的。講經說法在中國大乘八個宗派屬於教下,這是屬於華嚴、天台、唯識,包括密宗、淨土,這些都屬於教下;禪宗是宗,教外別傳。一個宗門,一個教下。教下也是要傳,要傳人。所以在新加坡淨宗學會辦弘法培訓班,主要也是要把講經教學理論方法教下一代,希望把這一套講經說法的心法傳承下去。

  佛法如果沒有傳人就斷絕了,這個傳人非常重要。俗話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講世間法,如果沒有後代去傳承他的家業,這個對祖宗是最大的不孝。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佛法如果後繼無人,沒有人去傳承,佛法到這一代就斷絕了,這是對不起本師釋迦牟尼佛,對不起歷代傳法的這些菩薩、羅漢、祖師大德、善知識。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儒家、道家,這個世間法重視傳承,佛教傳到中國來更是重視這個傳承,這個是傳燈主要的意義。所以傳燈是傳心燈,希望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要認真努力來聽經聞法。自己明白之後才能夠把佛法再往下面傳給下一代,這是傳燈最重要的一個意義。所以今天新加坡淨宗學會除了千人念佛,舉辦浴佛跟傳燈這兩個活動,它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明瞭,這樣我們來參加這個活動就有它實質的意義。

  好,我們今天利用念佛會晚上的時間,今天跟明天兩個晚上來跟大家一起學習印光祖師的「法語菁華」。這個資料是採自於《淨土集》,《淨土集》是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在美國摘錄的,它裡面內容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彌陀經要解》,還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的摘錄,還有「行策大師警語」,後面印光大師的「法語菁華」,這個資料是從《淨土集》裡面所採取的。晚上我們跟大家來學習印光祖師法語的菁華,《淨土集》裡面它重要的開示。因為今天要印資料給大家,時間來不及,另外一方面,打字時間也來不及。這個也沒有關係,摘錄的,它文字不長,我念,大家聽一聽,應該也能夠明瞭。下一次我們如果再學習,這些資料應該都可以印出來,或者打在螢幕上給大家來看,晚上大家都先聽我念。這個是分一段一段的,我們先念第一段:

  【一。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眾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貪心隨物質享受而激增。稍不遂。則競爭隨之。又不遂。則攻奪戰伐隨之。則死亡流離隨之。則疫癘饑饉隨之。則一切災禍隨之。瞋火熾然。世界灰燼矣。】

  這是第一段,第一段一開頭給我們講『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這個「世之變亂」就是講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現在這個世界,它的變,變就是災變,亂就是動亂,變亂。「之由」,由就是原因,它的由來,它怎麼來的。這個由來是在什麼地方,「奚在乎」,就是在什麼地方。這個世間、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有災變?為什麼會動亂?現在談到這個,我們大家都深有體會。如果早在五十年前,我們感受還不那麼深刻。現在是比五十年前對這個世間的變亂,體會、感受更為深刻。因為現在這個變亂比起以前變化實在是太大了,這個變化非常非常之大,這個變化所帶來的是什麼?就是亂,動亂。

  那麼變亂的結果給我們生活上是帶來什麼樣的情況?就是富而不樂,貴而不安。就是有錢的人他生活不快樂,有地位的人他沒有安全感,患得患失。還有現在全世界都很擔心的恐怖分子,其實我們仔細去觀察這個世間,一般世間人只知道少數的恐怖分子,但是說實在話,現在恐怖的事情,恐怖分子是到處都是。凡是會讓你身心不安的,不得安寧的,會干擾你,會擾亂你,讓你身心不得安寧,都是恐怖分子。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恐怖分子,大家現在只知道外面那些少數的恐怖分子,不知道自己家裡的恐怖分子。自己家裡誰是恐怖分子?自己的兒女就是。兒女怎麼會是恐怖分子?這個兒女不孝,在外面鬧事情,做父母的人操心不操心?他不聽話,常常出事情,你說做父母的人要不要操心?他要不要擔心?他心裡會不會恐懼?所以淨老和尚這麼一提醒,我們好像才在夢中驚醒過來,的確這個話沒錯。

  現在全世界這個問題,所謂家庭問題可以說愈來愈多,愈來愈普遍,也就是給我們說明這個變亂是愈來愈多。這個原因到底出在哪裡?下面祖師很簡要的給我們說明,說『一言以蔽之,眾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他說這個要講當然很多,但是如果用一句話來包括,就是從總的方面來講,「一言以蔽之」,一句話很簡要的包括。是什麼原因?「眾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根源就是眾生心裡面貪心跟瞋恚心所導致的。這個世間變亂的由來,就是眾生貪瞋的心所造成的,一句話很簡單給我們說明。

  下面再給我們解釋,『貪心隨物質享受而激增』,貪心它會隨著這個物質享受而激烈的增長,「激增」就是增長,就是現在講的快速的增長。現在我們看這個世間人,大多數都是在追求物質享受,追求這個物質的享受,我們的貪心會隨著物質享受的需求而增長。而且這個增長是快速的增長,快速增長就是不斷的去追求這個物質享受。追求有時候追求得到,有時候追求不到。『稍不遂』,稍不遂就是說有時候求,求不到。譬如做生意,現在大家又想盡辦法經商,做事業,總是想賺錢,希望錢賺得愈多愈好,經營這個工商事業。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我們冷靜去觀察,的確是這樣,大家都追求物質的享受,拼命在賺錢。經營工商業有時候順利的賺到錢,有時候也會不順利,稍不遂就是有時候稍稍不隨心,能夠順利的賺到錢。那怎麼辦?『則競爭隨之』。競爭這個名詞在全世界也是非常流行的。競爭,有些人認為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沒有競爭就不會有進步。這是有兩方面來講,如果是正面的就是佛法講的精進,精進就是進步。如果負面的,可能就會帶來災禍了。所以競爭不是只有進步,如果只有看到進步,但是只看到正面的,沒有看到負面的,這個不是事實真相。我們知道,各行各業都在競爭,這是西洋人他們的觀念思想就是競爭,做生意、做工商業,彼此互相競爭,「競爭隨之」,這是追求物質。

  我們看到世間人有這個競爭,在各行各業裡面都有競爭,現在連寺院道場也是會有競爭。所以佛在三千年前就講了,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末法時期是鬥爭堅固,所以這個競爭的情況就很普遍,包括我們這些修行的道場也很多都變成競爭場所。為什麼會有競爭?實在講就是貪心所引起的。貪心為什麼會起來?因為隨著物質的享受而起來的。物質享受要追求愈多,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個貪心欲望是沒有止盡,愈貪愈多,不知足。因此佛教學,特別對我們初學功夫還沒有成就的這些同學,他讚歎修苦行,就是人生活,物質生活缺乏一點、苦一點,這樣好修行。如果你太講求了,就避免不了競爭,會跟人家爭。你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世間,他的物質生活是什麼?我們今天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定要想到他老人家當年在世,他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他的物質生活就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件衣服一個缽,吃飯的時候去托缽,向人要飯;印度跟新加坡是一樣,熱帶地區,三件衣就夠了。每天住在一棵樹下,一天換一棵樹。這個物質生活可以說降到最低水平了。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的這些學生,他們也過這樣的日子,因此大家雖然有貪心,貪心就生不起來了。

  佛在《沙彌律儀》十戒裡面第十條戒,不准出家人拿金錢,在佛門講不持金錢戒,佛為什麼要訂這個戒?怕拿了會起貪心,所以佛規定不可以。如果你有定慧了,拿了這個錢可以去弘法利生,自己不受影響,那個可以,那個佛允許,菩薩定慧成就了,可以。如果初學定慧還不成就,還會起貪心,佛就不允許我們去抓持金錢。拿金錢對你修道會有很大的障礙,所謂「積財傷道」,錢愈多,累積愈多,你的道心就沒有了。每天心裡就是為那些錢在操心,就沒有心情去修行辦道,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是講追求物質享受,追求得很高,稍微不順心就跟人家競爭,就去爭了。我們出家人有道場,也會爭,爭什麼?爭信徒,也是常常會患得患失,怕信徒跑到別人道場去,心裡患得患失。為什麼?因為沒有遵守佛陀的戒律,必定會有這個情形。如果大家都不拿錢了,都是過得很清苦的生活,這些貪心,他就生不起來了。持這個戒,你貪心不生才能得定。

  下面講貪心的發展,一開始不順心就競爭,『又不遂』,競爭又得不到。得不到怎麼辦?『則攻奪戰伐隨之』,競爭爭不到,那用什麼?用戰爭。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西洋人教導人都是競爭,教競爭,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你看印光祖師在此地給我們開示,也是這樣,競爭、鬥爭都得不到,用什麼?用戰爭的手段,用搶的,所以「則攻奪戰伐隨之」。你看現在這個世界上那個戰爭,其實他為了什麼戰爭?為了錢。那些政治,政治是為了什麼?為了經濟,為了錢,為了賺錢。賺錢為了什麼?滿足他的物質享受,滿足他的貪心。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心,不惜去傷害眾生,所以發明這些種種的武器。現在核武、化武,這個武器都非常厲害,都是毀滅性的,而且是大規模毀滅性的武器。為什麼人類要發展這些毀滅性的武器?這些人知不知道這些毀滅性的武器?知道,不是不知道。知道又拼命在發展,為什麼?為了貪心,為了賺錢。所以這個世間戰爭,這是一個主要的因素,競爭爭不到,用戰爭,用搶的,所以「則攻奪戰伐隨之」,攻是攻擊別人,奪取別人的土地、財物,就用戰爭討伐的手段,就隨之而來了。

  那麼發生戰爭之後的結果是怎麼樣?『則死亡流離隨之』。發生戰爭的結果,戰爭的結果是什麼?死亡。弄的人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戰爭的結果就是這樣,就跟著來了。有了戰爭,人死的死,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這些災禍。這些災禍接著又是什麼?『則疫癘饑饉隨之』,後繼跟著就是「疫癘」,疫就是傳染病,瘟疫。在中國講的瘟疫,現在話叫傳染病。戰爭人死很多,接著就是傳染病。傳染病接著就是什麼?「饑饉」,糧食短缺,甚至水源都不夠,這個又跟隨著來了。你看饑饉、疫癘,這些傳染病跟在戰爭後面,這些災難出現了,『則一切災禍隨之』,一切就是所有的災禍都跟隨著來了,這個原因就是貪,貪心所引起的。

  『瞋火熾然,世界灰燼矣』,為什麼會瞋恚?你貪不到就瞋恚,不能滿足貪心,這個瞋恚心就起來了,所以這個瞋恚心跟貪心是有連帶關係的,所謂貪瞋痴三毒煩惱。貪不到,他就起瞋恚心,起瞋恚心,他就去搶,就去奪,引起戰爭。特別現在核子武器如果一爆發,真的是世界的大災難,「世界灰燼矣」,世界就變成灰了。這是講人禍、天災,所謂天災人禍。其實自然災害也是人為的,人心造成的,人心不善造成的自然災害。因此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現在為什麼地球上氣候不正常?現在科學家也常常給我們特別提出這些資訊,給我們報告全球氣候暖化,南北極冰山快速的融化,再加上火山爆發、地震、海嘯、颱風、龍捲風,這些天然災害是層出不窮,愈來愈頻繁。以前是很長時間才發生,現在發生的時間都很密集、很頻繁。

  這個瞋火,瞋恚的火,我們人心,這個地球全人類七十億人口,瞋恚心、貪瞋的心不斷的增長,這個激增就是快速的增長,影響到地球的自然環境,氣候暖化了。過去我們講這些,根據經典上講這些道理,一般世間人都認為是迷信,沒有科學根據。但是現在有了科學根據了,日本東京江本勝博士,他在十幾年前做水結晶的實驗,他已經實驗了十幾年。透過科學的儀器來實驗,證明了水能懂得人的意思,人善意給它,它呈現的結晶就很美麗,很好看。如果人惡意給它,罵它,用不好的言語跟它講,它也懂,它呈現的結晶就很醜陋。如果你去讚美它,去關懷它,去愛護它,跟它講這些原理,它呈現的結晶就很好看。他做了十幾年的實驗,每次的實驗都沒有差錯,證實了這個水它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知道水是礦物質,在這個世間有動物、植物、礦物,礦物可以說反應比植物更遲鈍,礦物都有這樣的一個反應,那植物、動物就更不必說了。

  因此我們現在根據經典上講的道理,根據江本博士的水結晶科學實驗,我們人心好壞會影響我們自然環境,是有科學依據,現在不能再說沒有科學依據了,的確會影響。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氣候會暖化?因為瞋恚心屬於火,你看「瞋火熾然」。我們在經典上也常常讀到火燒功德林,把這個火燒功德林形容比喻瞋恚心就像一把火。功德林是比喻我們修定,這個功德是我們心清淨、心定,我們的心得定,這是功德。我們念佛或者念咒,或者念經,或者參禪,或者修止觀,修種種法門,無非都是修定,你得定就是功德。你還沒有得定之前,先修這個方法,依照各種法門這些理論方法來修學,讓這個心定下來。往往我們念佛念一段時間,感覺心也滿清淨的,遇到一樁不如意的事情,或者聽到我們不喜歡聽的話,生氣了,發脾氣了,瞋恚心起來了,就像一把火一樣,把我們修積的功德一下子就燒光了。我們修這個定不容易,但是要燒很快,一頓脾氣一發,全部被它燒光光了,這個叫火燒功德林。這個林就像森林一樣,你要修這個功德好像造林,要花很長時間很辛苦才能造一片森林,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培養一片森林。這麼長時間的培養,一把火一下子就可以把它燒得光光。這是形容比喻我們定不容易修,一個瞋恚心、瞋恚火一發作就都燒光了。所以這個瞋火是比喻形容。

  我們也根據《楞嚴經》講的,我們心理這些煩惱會反應在我們身體的生理上,心理會反應在生理。貪心屬於水,過去我們也常常聽到,有人貪吃東西,想到那個東西還沒有吃就會流口水,那個身體生理的反應就會流口水。所以貪這個煩惱太過分了,引起水災。瞋恚心,這個瞋,人一生氣,一發脾氣,面紅耳赤,臉都紅了,脖子也粗了,講話聲音也大了,就像一把火在燒,反應在我們身體上,面紅耳赤。因此根據這個煩惱起現形,在身體上的生理反應,這個身體反應影響到我們居住的環境,那就是溫度會上升。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現在全球氣候暖化,就是現在這個地球上的人類脾氣太大了,容易發脾氣,動不動就發脾氣,稍微有一點不如意就發脾氣,這個瞋恚的火太大,影響到整個地球溫度的上升。所以我們要發脾氣的時候就要想到,我一發脾氣就幫助這個地球的溫度上升,會幫助這個溫度上升。我們希望這個溫度不要暖化,就從我做起,從我們自己內心做起,不要發脾氣。要發脾氣的時候趕快把念頭轉過來念佛,讓瞋恚的心、瞋恚的火平息下來,這樣對我們周遭的環境也就有幫助了。所以瞋恚的火要讓它止息下來,從我做起。我們做好才能影響別人,如果大家都不把瞋恚火熄滅,不但不熄滅,還不斷的增長,結果這個世界就灰燼了。你看現在歐洲也有火山爆發,冰島火山爆發,我們一定要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道理,境隨心轉,心能轉境。心跟境它是一體的,它是相關的,不是沒有關係,我們一定要相信佛講的,這是事實真相。好,第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接下來看第二段:

  【二。惟我如來。闡苦空之諦。以治眾生之貪。宏慈悲之旨。以治眾生之瞋。】

  第二段就是接著第一段。第一段給我們講世界的變亂,它的由來是在哪裡,就是從這個貪瞋,眾生貪瞋的心不斷增長所導致的。第二段給我們開示,『惟我如來,闡苦空之諦』,「惟」就是惟有,惟有「我如來」,如來就是釋迦如來。這個「闡」就是闡揚,給我們說明「苦空之諦」。苦空,在四聖諦裡面講苦集滅道,此地簡單的講苦空,我們就苦跟空這兩方面來講。我們這個世間只有苦,沒有快樂,在《法華經》裡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三界統苦」。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只有苦沒有快樂。在欲界有苦苦、壞苦、行苦,這三大類都有。在色界它沒有苦苦,它有壞苦、行苦。在無色界它沒有苦苦、壞苦,它有行苦,所以叫三界統苦。

  我們人間是在欲界,欲界從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一直到阿鼻地獄,這個欲界六層天,天以下就是人道,再來就是阿修羅道,再來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個欲界六層天以下一直到阿鼻地獄,都屬於欲界。欲界有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苦都有。我們人間,我們都知道人有生老病死,人跟一切動物在生理上基本的這四種苦,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這個苦。在我們的心理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在精神方面有這四種苦。有求,求不到,很失望、很痛苦,求不得。愛別離,親愛的人偏偏要別離,生離死別,非常痛苦。怨憎會苦,冤家債主不想見到,偏偏做一家人,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報仇的,怨憎會。五陰熾盛是一切苦的根源,從五陰來的,這個是八苦,所謂三苦、八苦。

  我們這個世間只有苦,沒有快樂,我們現在感覺很快樂是這個苦暫停,就感覺很快樂,其實這個也不是真正的快樂,這個樂叫壞苦,這時間過去,這個苦就來了。佛給我們講這個世間都是苦的,你一直追求、一直追求,那是什麼?結果還是苦。苦是真的,快樂是假的。說沒有錢的人很苦,一天到晚想要賺錢。有錢的人他苦不苦?有錢的人也苦,有錢的人怕這個錢失去了,想盡辦法保住他的財產。如果他的財產有一天失去了,恐怕他就受不了,他就不能接受了,就非常痛苦了。所以在我們這個世間有錢的也苦,沒錢的也苦;有地位的很苦,沒有地位的也苦,哪一個不苦?都苦。根據佛給我們講的這個道理,我們再去觀察我們現實的世間的確是這樣。

  空,空就是說我們得不到的,也控制不住的,也不能去佔有,這個也是事實真相。我們人在世間總是想擁有一切,想要控制,要佔有,但是能不能控制?不能控制。能不能佔有?也不能佔有。不要說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我們無法控制佔有,就連我們自己這個最親近的身體,我們都控制不了,都佔有不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我們這個身體,我們能控制它嗎?我們不想讓它老,還是老;不想讓它生病,有時候還是會生病;不想死還是得死,沒辦法控制。你能佔有嗎?佔有不了。不要說人死了,我們沒辦法佔有,就連我們每天晚上睡覺,我們一睡過去就跟死了沒有兩樣。我們晚上睡覺,眼睛一閉,睡著了,白天看的這一切還存在嗎?白天你的房子、你的車子、你的財產、你的家親眷屬,自己這個身體,白天看到的這些,晚上睡覺一睡過去,白天這一切都不存在了,你又到另外一個法界去了,作夢。

  我們仔細想一想,晚上睡覺的時候,白天我們看到這一切,那又何嘗不是一場夢?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白天這一切就是夢。像我現在坐在這裡跟大家講話,等一下我睡著了,我今天白天來參加這裡的法會,參加這裡的活動,到了晚上是不是變成一場夢?明天早上醒過來,昨天晚上做了一場夢。其實我們晚上跟白天都是夢,所以佛在《金剛經》給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夢幻泡影總的講是作夢,幻泡影是附帶講的。主要給我們講這個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的,有變化的,這一切精神的、物質的統統叫做有為法。這一切有為法,佛給我們講實際是什麼情況?如夢幻泡影,就像你在作夢一樣。我們大家想一想,佛講的這個話有沒有道理?我們冷靜去想一想,的的確確就是這樣,就像作夢一樣。作夢有好夢、有惡夢,就是這個差別,統統是夢。

  我們晚上作夢,白天醒過來知道這個是一場夢,夢就是什麼?一場空!它不是真的。如果我們參透了這個道理,也知道我們白天這一切也是一場夢,也是一場空,那就不會執著了。這個妄想、分別、執著,起碼執著你可以放下了,進一步可以放下分別,再放下妄想。《金剛經》給我們講就是從這個夢幻泡影,讓你去體會這個事實真相,放下。放下執著,執著愈來愈輕,執著都放下了,放下分別,再放下妄想,那你就明心見性了,就大徹大悟了。如果你能夠像六祖那樣,妄想、分別、執著一次放下,那你一下下就頓悟了,跟六祖一樣,這個燈就可以傳給你了,那盞燈就真管用,你再去傳那個心法。如果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那就沒有辦法去傳這個心燈,所以我們要放下。

  放下是從看破來的,看破就是這世間的事實真相,我們慢慢的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我們沒有辦法一時頓放,也要學習漸放,漸漸的放下。漸漸的放下,我們從哪裡做起?從布施,布施做起。我們淨老和尚這一生的成就,的確是章嘉大師奠定的,他這個學佛的基礎,章嘉大師給他奠定的。他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就教他「看得破,放得下」。他想這個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可以很快的入進去,契入佛法,請教章嘉大師,章嘉大師給他講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怎麼做?再進一步請教大師,大師講從布施,從布施做起。怎麼布施?先從身外之物,財物布施,先布施外財。然後再布施內財,內財就是我們這個身心。放下這個,先從外財布施。

  我們淨老和尚年輕的時候也是很窮的,聽到布施就想到要錢,沒有錢怎麼布施?就請教章嘉大師。章嘉大師給他講,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有,多就沒有。那你就一毛、一塊去布施,先從這個身外之物先布施、先放下。修了之後,剛開始就很勉強,剛開始很不習慣,為什麼?我們世間人都盡量要去貪、要去得,得到又不肯布施,所謂慳貪。現在反過來要把它放下,要布施出去,要捨掉,當然一開始在修就像割肉一樣,很痛苦。但是他接受老師的指導,勉為其難的不斷的修,修了三個月、半年,慢慢的習慣了,而且愈修愈有心得,愈修愈有感應。所以在大概三十幾年前,我就聽老和尚講,那時候我還沒出家,有一次聽他講經,他說他能夠預知。他布施三年之後,有一些事情還沒有發生,事先就能預先知道。為什麼?這個也沒有什麼希奇,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具足的本能,本來都有這些能力,這佛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老和尚為什麼能夠這樣?因為他去修,修的心比我們清淨,當然他的能力就不斷的透露出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也這樣修,那我們也是一樣,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也是不斷的透露出來。這個沒有什麼希奇,你也不要羨慕別人,你羨慕別人,不如回頭自己好好來修。

  所以現在新加坡淨宗同修,大家都很希望請老和尚來,老和尚來的時候人就會比較多,老和尚的徒弟來,就少一點,其他的法師來就更少,你說這樣是不是符合老和尚的心願?我記得在十幾年前,老和尚在新加坡辦弘法培訓班,老和尚也常常勸勉我們同修,你栽培下一代年輕法師講經,比聽他講更重要,為什麼?他就是要傳燈,傳什麼燈?他一生學了經教,傳給下一代,下一代要人栽培,要人護持,誰來栽培、誰來護持?就是我們四眾,四眾同修大家同共發心來栽培。他也舉了一個比喻,你想要吃水果,你要去種樹,要去栽培才有得吃。我們想要聽經聞法,希望這個法輪常轉,要培養後繼人才。如果你一直指望只有淨老和尚,那淨老和尚如果往生了,那你怎麼辦?如果沒有培養後繼人才,那不就斷了嗎?大家想是不是這樣?所以這個傳燈的意義,我們要明白,要培養傳人、接班人。好像你家的事業如果沒有人給你接下去,傳承下去,那這個事業到你這裡為止。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所以我們講到這方面,大家也是要有這個觀念,這個觀念一定要建立起來,我們佛法才會後繼有人。

  這個空的道理,我們在生活當中就是根據這個《金剛經》來講、來修是最實際的。佛法講這個空,並不是叫你很消極去逃避,什麼事情都不要做,那是錯會了意思。講空是叫你不要去執著,不是叫你什麼事情都不幹,不是這個意思。你什麼事情該做的,一定要做,而且要把它做好,但是你不要去執著,這個執著就是什麼?你不要有控制、佔有的念頭,因為你控制不到,你也佔有不到。為什麼控制佔有不到?因為它是空。所以一場空,那你怎麼能控制佔有?我們現在這個現實生活的情況,是什麼樣的一回事?就是我們只是暫時有支配的權利。你說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現在我們可以使用它來做一些事情,來弘法利生,這個身體是暫時給我們支配使用的。現在利用這個身體,怎麼來使用,但是我們得不到它,也控制不了。所以佛勸我們,你不要去執著,你一執著就錯了,因為它當體是空。

  所以佛這個《金剛經》四句偈,我們如果真體會到了,參透了,我們就會得解脫,得自在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應該常常做這樣的觀照、觀察,這一切有為法的確就是這樣的。既然是如夢幻泡影,那好不好都是夢幻泡影,還有什麼好執著的?還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去貪?因為貪也得不到它。所以一部六百卷《大般若經》講到最後,我們淨老和尚給它歸納三句話,「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一部《大般若經》六百卷講那麼多,就這三句話。《金剛經》那首偈也是這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註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要觀這個空。所以「惟我如來,闡苦空之諦」,這個世界是苦,這個世界是空。這個「諦」就是真理,現在人講真諦、真理,它是事實真相。既然這個世界是苦又是空,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這個貪心自然就不起了,就不會再起貪心。為什麼?你得不到,你貪不也是白貪,何苦去生這個貪心的煩惱來折磨自己,那就放下了。

  但是這個道理雖然明白,甚至我們也可以講給別人聽,這個世間是苦、是空,我們經教聽多了,我們也會講,但是遇到事情了,我們還是放不下,還是照樣起貪心。因此這個道理,理跟事,事就是事相,要能夠兼顧。這個道理懂了之後,這個事要去做。事要怎麼做?大家應該知道,這個事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章嘉大師教他的,從布施下手。如果我們講得頭頭是道,這個世間是苦又是空,自己一些錢財又抱著,又放不下,嘴巴也很會講,布施也都拿不出來,這個還是貪心。這個貪心還是沒有辦法轉變,還是照樣慳貪,捨不得就是慳,貪就是希望多得到一點,愈多愈好,多多益善。所以佛在大乘經教菩薩,其實我們發菩薩心,大家都是菩薩,在家菩薩、出家菩薩。菩薩的修行標準是什麼?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第一度就給我們講布施,一部《金剛經》,布施講最多,布施就是什麼?教我們放下。你不能只有嘴巴在講,你還是要付諸行動,要實質去落實,就是在生活當中從布施做起。因此章嘉大師教我們淨老和尚,「看得破,放得下」。一個字教他修一年,六個字叫他修六年,從哪裡下手?從布施下手。從身外之物先布施,由外而內,外捨六塵,內捨六根,我們先從這裡下手。那麼你會愈修愈有心得,愈修愈歡喜。

  現在我們為什麼不敢布施?總是對因果報應這個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因此不敢布施。所以印光祖師在世的時候,他提倡因果教育,一生印最多的三本書,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講改造命運,修什麼因得什麼果。第二本是《太上感應篇》,也是講因果報應。第三本《安士全書》,也是講因果報應。所以他老人家一生提倡因果教育。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了,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你還擔心什麼?不用擔心了。你布施的愈多,回收的就愈多。如果全部都布施圓滿了,那你就成佛了,整個虛空法界都是你的了,你還有什麼缺乏的?還有哪一樣不圓滿?我們現在慢慢的這樣修,這個果報慢慢就感受到。你感受到這個果報,有這個效果了,那你愈修就愈有信心。我們老和尚為什麼他敢布施?因為他得到這個效果,他得到這個效果,他信心就堅定,不會動搖。所謂信解行證,我們要透過這個行去證實這個效果。證實之後,你就不懷疑了,你的信心就堅定了。所以我們信解之後,還要透過這個行,去實行,透過實行證實了這個效果。

  所以信解行證,《華嚴經》講的修行步驟,四個階段。這個信解行證也是相關的,都是相關的,缺一不可。第一個我們信的時候,最初是迷信,對這個道理不明瞭,我們就來信佛了,這是過去世的善根。進一步我們來聽經明理了,這時候是正信。你有正確的認識了,這時候你的信心叫正信,不是迷信,因為道理你明白了,跟一般人還沒有聽經,不明白道理的人,他就相信,你這個信,層次比他高,他是迷信,你是正信。這個信透過解,正確的理解就是正信。解了之後,你再去行、去落實,這個信就深入了,深信。透過這個行,你去證實了這個效果,那個時候的信叫真信,真的,你就不會懷疑了。所以後面這個解行證,是幫助我們信心的,這個信是貫穿後面的解行證。所以這個信從迷信、正信、深信、真信,透過解行證就達到真信,這是要修。不然我們闡苦空之諦,道理明白了,我們怎麼去對治眾生之貪?『以治眾生之貪』。如果我們沒有在實際生活當中去修這個布施,菩薩六度第一度布施就是對治眾生慳貪之心,治這個慳貪。所以治慳貪從布施做起,布施就是放下。布施,我們不要擔心布施就沒有了,一定要相信因果報應,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就敢去做了。

  『宏慈悲之旨,以治眾生之瞋』,這個是弘揚如來慈悲的宗旨,來對治眾生的瞋恚之心。「宏慈悲之旨」,具體的落實就是六度的持戒。持戒我們不要講太高的戒,這個戒,我們都知道有三大類,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這三大類。律儀戒,我們從五戒,三皈五戒。我們後天也有舉行一個三皈五戒的儀式。五戒我們都知道,第一條不殺生,跟十善業道、《沙彌律儀》、八關齋戒的第一條都是不殺生。不殺生也就是不吃眾生肉,不殺生,是慈悲具體的落實。我們殺生主要它的煩惱是瞋恚心,貪瞋,貪心也有,但是瞋恚心的成分比較偏高、偏重,瞋恚、殺生。所以佛在《十善業道經》就給我們講,如果永離殺生,可以得到十種離惱法,就是遠離這些煩惱的方法、惱亂的方法。其中有一條就是永離瞋恚,永斷瞋恚習氣,你能夠永離殺生,永遠離開殺生,不造殺生業。殺生這條善業修圓滿了,這十種離惱法,其中有一種就是永斷瞋恚習氣,你永遠把這個瞋恚習氣斷掉了,可見得殺生跟瞋恚這個習氣有密切關係。

  現在佛教我們從事相上,先不要殺生,但是瞋恚習氣還是在。慢慢由外而內,從外面事相上先給你禁止,你不要去殺生,然後進一步的把內心的瞋恚習氣再放下,那你不殺生這條善業就修圓滿了。這是我們根據《十善業道經》還有五戒第一條不殺生。所以說「宏慈悲之旨」,如果不從不殺生去落實,你說我很慈悲,這個還是只有口頭上慈悲,事實上並沒有去落實,去做到這個慈悲的實際行動。所以佛給我們講的這些道理,也教我們具體落實的方法。比如說對治慳貪,你要從布施下手,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具體的做法。對治這個瞋恚,你要從持戒。持戒,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菩薩戒第一條都是不殺生,具體的落實慈悲心,從不殺生做起,不殺生就是要幫助你斷瞋恚心的。

  你先從事相上不殺生,再深入到內心,連起心動念都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這個善業就圓滿。要修到都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這提升到忍辱了,六度第三度忍辱,忍辱就是對治瞋恚具體的落實。但是這個忍辱,如果你沒有持戒,你也做不到。所以這個六度還是有層次的,第一你要先從布施,布施就是教你放下,如果你放不下,要你持戒也很困難。先從布施下手,再持戒,再忍辱。你有布施、持戒、忍辱,那你才有精進。你有了精進才能得禪定,得了禪定才能得智慧,才會開般若智慧。實際上講布施一度就可以涵蓋後面五度,後面五度任何一度也都可以涵蓋其他五度。具體的講,布施一度都可以涵蓋了。這個是講到這一段,我們把這個道理深入一層,跟大家來學習,對治貪從布施,對治瞋從持戒、忍辱。我們再看第三段:

  【三。復說淨土法門。示眾生以離苦得樂,方便橫超之路。】

  第一段就是佛跟我們講世間的變亂它是怎麼來的,是眾生貪瞋的心所導致的。第二段,我佛如來為我們闡明苦空的真諦來對治我們眾生的貪心,弘揚慈悲的宗旨。對治眾生的瞋恚心,具體的落實就是持戒忍辱,持戒從不殺生開始,這個就是具體的落實慈悲的宗旨。

  第三段,佛再給我們說明淨土法門,來為我們眾生開示『離苦得樂,方便橫超之路』,這個是世尊對我們眾生最大的恩德。無比的恩德就是給我們說淨土法門,講解淨土經論。為什麼這個恩德是最大?我們眾生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很難超越,佛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為什麼有六道,我們為什麼會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六道是怎麼來的?就是我們有見思煩惱,起惑造業得到這個果報。現在我們要超越六道,原因知道了,要把見思惑斷得乾乾淨淨,這個因斷除了,那果報就沒有,六道就沒有了。但是斷見思惑,我們一生當中要達到這個目標,實在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特別在末法時期這個環境,在《彌陀經》佛給我們講是五濁惡世,這個世界的精神污染,環境污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了。我們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之下,我們靠自己修行,在短短的一生,幾十年當中要斷見思惑,那談何容易!因此佛大慈大悲給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法門。這個法門它可以帶業往生,是橫超之路,橫超三界,不用斷見思惑。我們只要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就能帶業往生,這個對我們來講,人人都有分。特別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這一生想要超越六道生死輪迴,我們有希望了,人人都能做得到。叫我們斷惑,一生當中的確是不容易達到,所以這個是淨土法門它的殊勝功德。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了前面三段的法語菁華。明天晚上還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再來學習後面祖師的開示,今天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各位來參與。祝大家衛塞節快樂,六時吉祥,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我們來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