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如子憶母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00/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1-0006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諸位同修,請看第四十一段:

  【佛是本覺之理,念即始覺之智。故知正念佛時,始本會合,理智冥契,能所俱忘,自他不二。】

  我們先看這一小段。大師在這段裡面把念佛、成佛的道理跟我們說出來了。這是很重要的,如果對這個道理不清楚、不明瞭,我們對於修學這個法門的信心很難建立。學佛的人往往學了幾年,很容易被其他的法門,或者是其他的言辭所動搖,而遭致退轉,或者說改學其他的法門,這都是對於這個原理沒有了解清楚,才會有這些現象。

  『本覺之理』,就是平常說的「真如本性」;換句話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真如本性的名號,它不是別的,我們念,念實在說就是恢復本性最好的方法。大乘佛法,無量法門它最後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有大乘共同一個目標,方法很多,都是要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所有一切大乘法門共同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有很多的方法,在這麼多的方法裡面,念佛這個方法是一切諸佛所讚歎的、所稱道的,這個方法穩當、容易、快速,而且確實是究竟圓滿。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為什麼念佛是因?因為阿彌陀佛這個佛號是真如本性的名字,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念即始覺之智』,這個念前面講得很多,要一心稱念,大勢至菩薩說的淨念相繼,這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智是能入、能證,理是所入、所證,能所是一不是二,這裡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以你只要真正做到淨念相繼,那就是修圓滿成佛的方法,這是很多人不了解、不明白的。整天在念佛,念什麼不知道,這樣念怎麼會成就?他怎麼會不受到動搖?真正了解清楚、了解明白,你信心堅定,決定不會動搖,這個念佛三昧就成就,可以成就念佛三昧。

  『故知正念佛時』,我們正在念佛的時候,『始本會合』,始覺智,始就是開始,我們始覺的智慧和本覺的理體,始覺智能證得般若智慧,所證的真如本性融成一體。這就是說我們開始在念佛,這一念就是始覺,就是當你念佛的時候就是開始覺悟了,這個覺就是我們本性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能入、能證,能夠入我們的本性,能夠證得我們本性真如理體。我們自己本性的本覺本來就有,本來就是存在。本來就有,以前沒念佛的時候迷,現在開始念佛,開始覺悟了,這個時候始覺,開始覺悟的這個智,跟我們本覺的理融合成一體,這就叫做始本不二,始覺跟本覺是一不是二。『始本會合,理智冥契』,「理」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我們自己本來的覺性,「智」就是能念的智,我們現在這個心在念佛,我們起這個心來念佛,這一念就是智慧。所以念佛是大智慧,沒有大智慧的人不會念佛。文殊、普賢這樣的大菩薩,他們念佛那叫做真念,真正念佛。為什麼真正念?他們對理論徹底明白了,所以他們念佛真念。

  『能所俱忘』,能念的是智,所念的是理。阿彌陀佛就是理,就是自性,我們的自性。『自他不二』,我們跟阿彌陀佛也是同一體,是不二的。這個「自」是我,念佛,是我,自己,「他」,我念的是阿彌陀佛,我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一,也不是二。不是說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我是我,兩個沒關係,我們如果這樣想就不對了。事實上,我們跟阿彌陀佛是同一個,同一體,這就是不二。不但跟阿彌陀佛不二,跟十方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乃至一切眾生,都是一,不是二,這就是我們自己跟佛融成一體了。我們跟佛融成一體,那成佛怎麼會不快?當然就快了,跟佛立刻感應道交,念一句,一句感應道交;念十句,十句感應道交。下面跟我們說這個事實。

  【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

  這就是說明能念、所念是一,能念就是我們自己。『能念』,我們現在能夠來念佛,這就叫做能念。我們現在的心、口,我們現在能念,我們現在能夠來念佛。我們念什麼?我們所念的是什麼?所念的是阿彌陀佛,我們是能念,阿彌陀佛是我們所念的佛,這就叫做能念、所念。能念和所念這是一,一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本性,前面說過,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就是真如自性,想就是八識,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從這裡來的。根源是一個,盡虛空遍法界,本來就是一體,所以能所是一不是二。如果我們把能念、所念分做二,把它分做兩個,這就迷了,這不是事實真相,就錯了。

  所以歐陽竟無大師說佛法不是哲學,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哲學,為什麼不是哲學?哲學裡面都有能所,也就是說都有對立的。佛法裡頭雖然說能所,說自他(說自己、說他人,自己跟別人),但是佛法說能所是一,能就是所,所就是能。所以說我們自己、他人,這都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不是二。二是從哪裡來的?事實就是從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所產生一個錯覺,錯誤的感覺,事實上是沒有分開的,是一體的。這個說法是哲學裡面沒有的,哲學所說的都是對立的,有我就有你,有你就有他。所以歐陽竟無大師他才說佛法超越能所,所以它不是哲學,他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

  【超情越見。】

  『情』是情識,『見』是見解。世出世間聖人,出世間的聖人像諸大菩薩。世間聖人像孔、孟,他們雖然稱為大聖,稱為大智,可是他的情識、他的見解還沒到達究竟圓滿;換句話說,也是有範圍的。真正到佛的果地,那才達到究竟圓滿,情見沒了、融化了,這個不存在了,就是六袓所講的「本來無一物」;有情、有見,還有一物存在。這種情見都沒了,完全融成真實的智慧,完全融化於真如自性之中。就好像古人經典也有譬喻,經典上所說「百川之水」,好像我們看陸地上的河流,河流還沒入大海的時候,它有分別,像大陸上最出名的一條黃河,一條長江,那兩條不同地方,水不同位置,若流入大海,黃河的水和長江的水若流入去大海,到大海就成一片了,都合在一起了。到大海去,黃河也沒了,長江也沒了,所有的水都合在大海裡了,都融成大海,融成一片,這就可比這個意思一樣。還沒入大海以前,有情、有見,這還有分別,入了大海就沒有了,入了法性的大海,自性的大海,就沒有這些分別。由此可知,只要有情、有見,你就入不了自性的大海,也就是說你沒有辦法見自本性,你自己的本性你就看不到。襌宗說「明心見性」,見性的條件,有情有見沒辦法見性。如果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明白了,你雖然功夫不夠,我們平時也可以判斷某一個人說他開悟了,他說他開悟了,他說他明心見性了,可是他還有執著,還有分別,還有情見,我們拿這個標準一對照,他還沒有入大海,還沒入。真正入了,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他的心是清淨的,他是平等的。所以說超越了情,也超越了一切境界。

  【離句絕非。】

  這一句話是大乘佛法上說的「四句百非」。這個四句是什麼?都是前面說的情見,我們凡夫的一個錯誤見解,四句都是情見。第一句是有,認為這個世間的一切是有,有。第二句是無,就是沒有,一個有,跟一個無就是對立的。第三句是亦有亦無,也有,也沒有。第四句是非有非無,沒有有,也無,連這個沒有也沒有。這四句是根本的,說得出來的,我們說得出來的、想得到的,就是這四句。從這個根本裡面,你如果再把它展開,就變成一百句了,一百句再展開,那就是無量無邊句了。這些東西,凡是我們說得出來的、想得到的,用我們的妄想想得到的,這都不是真實的,全部都是情見,真如自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離四句,絕百非」,那就是後面禪宗所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就是說,你用話說都說不出來的;心行就是我們的心去想,你怎麼想也想不到。不但理說不出,事也說不出,那個事實真相說不出來,想不到。可以說得出來的都是在這四句百非裡面。所以佛說一切法,佛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全部都叫做方便法,不是真實的。我們根據佛的方便法入真實,佛的意思是這樣。進入真實的境界,真實的就說不出來。古人古大德也有譬喻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譬如說我跟你說這杯水,這杯水是冷的還是熱的,我說這杯水很熱還是說很冷,你聽了你有一個概念,水是熱是冷的,但冷到怎樣的冷,熱到怎樣的熱,那個感覺你感覺不到,我說給你聽,你感覺不到。感覺最親切就是你自己來喝,你自己喝這是最親切,熱是如何的熱,冷是如何的冷,你自己就很清楚、很親切,聽人家說總是隔一層。

  佛用這個譬喻告訴我們,我們的本性,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你自己明心見性的時候,你自己就清楚了。現在佛跟我們說的,總是隔一層,那是佛他親證的境界,我們還沒有證到那個境界。我們聽,我們如果沒進入那個境界,聽跟真正證入那個境界,那當然是不同,所以這個事情還是要各人自己去親證,這樣就清楚了。這個事情就是說不出來,事實說不出來,說得出來都是方便法,真實的說不出。不但說不出來,連想也沒辦法去想,你也想不到,你一想就錯了,你一想就落到第六意識,我們現在心在想的這個念頭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意識這個情識是迷,當然沒有辦法看到事實真相,所以你一想就是迷、就是無明。《楞嚴經》上講,無明從哪裡來?佛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就是覺,就是本覺,立知就是增見,我們自己以為知道了,我知道很多,但是我們知道的都是錯誤的,就是你心裡已經有一物了,已經不清淨了。所以這裡說的,這才叫真實法。所以念佛的人,你看,在理論上跟禪完全相同,這兩句是禪宗的,完全相同,方法比參禪容易太多了。參禪用觀心、參話頭,那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我們念佛人就這一句佛號,方法簡單容易,效果比它還要殊勝,比禪還要殊勝。只要你用功得法,你說我道理不懂,只要老實念,一樣會成功,一樣明心見性,所以這個法門殊勝在此地。下面說讚歎:

  【直捷圓頓。】

  『直捷』,是凡夫直捷成佛的法門。大乘法成佛不是直捷的,你看在修行過程當中有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要經歷這麼多位次,那就不是直捷的。這個念佛法門是直捷的,就是說很直接,換句話說,在這個當中,這五十一階級不用一級一級去經歷,直接成佛。譬如說我們要上五十一層的大樓,五十一層的大樓不用一層一層去爬,就好像現在的大樓有快速的電梯,我們念佛就像你去搭快速的電梯,一下子就到第五十一樓了,到最高樓去,不用一層一層去爬。一層一層,爬一層休息一層那就不是直捷的。用搭電梯和爬樓梯來做譬喻,這是把念佛法門和其他法門做一個比較,念佛是直捷的。更難得、更究竟的是它雖然直捷,並且是圓滿,圓證,圓滿的證得,不像其他法門是逐步逐步的證,一階段一階段的證果。十信位再上去證到十住位,十住位再上去證十行位,十行位再證十迴向位,十迴向位再上去證十地位,它是慢慢往上面去證得的,階位慢慢來提升,經過這個次第。這個是一下就成佛了,當中沒有階層,圓證、頓證,頓是快速,圓是圓滿。頓證就是說不用經過那個次第。這樣的法門要去哪裡找!禪家雖然說圓頓,要跟淨土一比,禪的圓頓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淨的圓頓是真正圓滿。這話怎麼說?華嚴會上,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都是圓頓的證入,他的圓頓要究竟圓滿,要怎樣?他為什麼還要再依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導歸極樂,就是他要達到究竟圓滿的這個時間比較快。由此可知,華藏世界圓頓就不如西方極樂世界圓頓,假如它是一樣,文殊、普賢沒理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這個圓頓是究竟圓滿的圓頓,達到最究竟,超過華藏。超過華藏就是超過一切法門,包括禪與密,這個超過一切法門,不但超過,圓滿含攝一切法門。

  【無過此者。】

  這念佛法門到極處了,沒有再超過念佛的。超過禪的有,超過密的有,超過淨土的沒有了,這已經到達最顛峰了。我們對於這些事實真相,對於這道理是真的明白,真的清楚了,無量無邊法門你就不會再一下子要修這樣,一下子修那樣,你就死心塌地老實念佛去了,絕對不會再動搖了。凡是還會動搖,就是對這個理論、對這個事實還沒清楚,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不知道這個法門的圓滿,他才會動搖。

  【除卻念佛外,豈別有妙觀可成耶?】

  這句是行策大師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前面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都說出來了,最後勸告我們,除了念佛法門之外,還有什麼法門可以叫你在這一生圓滿成佛?這話就是這個意思。想要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只有這一個法門,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再看下面這一段:

  【餘光有幾?】

  『光』是光陰,『餘』就是說我們這一生還剩下的光陰有多少?就是說我們的壽命還有多長?還有多少的時間可以來修學?中年以後的人,對於這句話特別有感觸,年歲愈大,感觸就愈深。我們中國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可以活到七十歲的人,自古以來就不多。醫藥,這是不是醫藥的原因?不是。醫藥只能醫病不能醫命,他壽命到了,再高明的醫藥也沒辦法來醫治他,這是我們中國人相信的。人有命運,醫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壽命如果到了,再高明的醫生、再好的醫藥都沒用,沒有用處。所以這個一定要懂。現在的人,人壽比較長了,是業報的關係,現在的人好像比過去的人壽命有比較長。現在醫藥發達,有很多人說以前醫藥不發達,有些病治不好,現在醫藥比較發達,一些病治得好。有一部分是比較長,但是你若照佛經是用平均的壽命來說,還是沒有比較長。佛經上說我們現在的人壽平均是七十歲,這是平均壽命。當然有一部分的地區,有一些人壽命有比較長,有的比較短。但是在這個時代,壽命比較長實在講也沒有什麼好處,如果不懂佛法,在這個世間多活幾天,就是多受幾天的罪而已,多受折磨,這都是事實。尤其是人老的時候,我們看美國,在美國這個國家,做兒女的都沒有在照顧父母,父母年老就送去老人院,送老人院就是坐吃等死。人到晚年很寂寞、很無聊,心裡很苦悶,苦不堪言,所以活比較久沒有好處!這些事實我們都要清楚、要明瞭。在現在這個社會有幾個人出好子孫,在晚年的時候侍候你、照顧你,在現代可以說很少很少。如果年老也沒有人照顧,統統沒有,那種老實在是很難過,真是可悲!多活一天,多受一天罪而已,沒有什麼好處,這個一定要知道。

  【至穩至易之途。】

  這個『途』是修行的道路,『至穩』是最穩當,沒有比這個還要穩當。『至易』是最容易,沒有比這個更容易成佛,沒有比這個還快、還簡單之道了。這個「途」就是成佛之道,最容易、最穩當的成佛之道。

  【僅以六字真言勸勉。】

  這個方法簡單、穩當,太容易了,「南無阿彌陀佛」,就這六個字,這六字就是『真言』,這六字就是無上的成就。我們導師講《心經》,講到後面講到「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導師他就說這個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

  【此是海上奇方。】

  中國古代認為海島上有仙人,那個地方有不死藥,那個藥吃了人不會死。所以秦始皇當時派徐福到外海,到海島去採藥,要採長生不死藥,徐福去的那個海島就是現在的日本,就沒有回來了。所以日本的袓先就是徐福帶去的,是中國人到那邊去的,這個在日本現在的歷史都有記載。這是說『海上奇方』,就是指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海上奇方」。

  【能療急病。】

  『急病』,什麼最急?就是生死大事,輪迴不斷的病,這個病對我們現在六道凡夫來說,是最緊急的一個大病!

  【標本齊治。】

  這六字就是念佛法門,不但治本也治標,標本都治。本是永脫輪迴,標是現在得到清淨自在,所以念佛的好處立刻就可以得到。

  【緩急咸宜,貴在深信、力行、專持耳。】

  『緩急』,就是說要較慢、較快,你高興用什麼方法念,你就用什麼方法念,有人念得很慢,這個音調拖得很長;有人念得很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急在念,都可以,沒關係,只要念得自己煩惱輕了,智慧增長,心地很愉快,這樣就好。我們所謂你念到法喜充滿,你只要能夠念到這個效果,念得快、念得慢隨各人的習慣,這都沒有關係。還是說你要大聲念、小聲念、默念都可以。貴在要深信、要力行、要理解、要專,決定不能雜,決定不摻雜。

  【若其心念念厭離五欲,繫想阿彌陀佛,願樂親近,如子憶母,不為業境之所牽,不為他岐之所惑,決之西方,定於極樂世界蓮華化生,見佛受記。】

  這些開導確實是非常要緊,念佛人的心要捨離五欲六塵,我們平常講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裡頭決定不能有,心裡只想阿彌陀佛。『繫』,繫念,就是說牽掛,我們世間人說的掛念。我們心裡掛念什麼事情,只掛念阿彌陀佛,其他的事情都沒有掛在心裡。心裡不要牽掛別的,只牽掛阿彌陀佛,這就叫做繫念,這樣就好。願意親近阿彌陀佛,歡喜親近阿彌陀佛。『如子憶母』,就好像孩子,很小很小的孩子要依靠母親一樣,時時刻刻都不離開母親,時時刻刻掛念著母親,二、三歲孩子就是這樣。

  『不為業境之所牽動』,「業境」是環境,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不會被它所動搖。『不為他岐之所惑』,這是說佛法的法門,我們遇到參禪的、遇到學密的、遇到持戒、遇到學教的,不會被他所動,不會被他所動搖,無論遇到任何法門,我們還是一句彌陀念到底,這就是「不為他岐之所惑」。『決之西方』,那這樣你決定會生西方,決定會往生西方。『定於極樂世界蓮華化生』,「定」是決定,他這個字辭都非常肯定,我們看起來絲毫疑惑都沒有,非常肯定的語氣。為我們授記作佛,我們見到佛,佛為我們授記,跟我們說我們還有多久會成佛,成佛的國度叫什麼名字,就是你住的那個世界叫什麼名字,你會度多少眾生,事先、預先告訴我們,這就叫做授記。

  【必不雜人天渴愛。】

  『渴』是譬喻,渴就是說口渴,像我們口很乾沒有喝水,口若很乾就趕緊要找水來喝,這是把人天的貪愛,譬喻好像口很乾一樣,急著要得到飲水。這個要離開,不可以把人間的情與愛夾雜在念佛之中,這個不可以。實在講,這一句就是解釋前面「念念厭離五欲」、「不為他岐之所惑」,就是解釋這兩句。

  【不混凡夫之濁。】

  『濁』是污染,貪瞋痴慢疑這些是煩惱、是污染,這個不能有。

  【不沾魔外之惡。】

  在佛法當中,將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的時候,魔王外道就常常擾亂佛法,這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魔王也來聽,魔王波旬也來聽,聽了以後怎麼樣?他也點頭、也讚歎。後來他破壞、他擾亂,末法時期當然這個魔障就更多了,就更厲害了。經上跟我們說一樁事,魔王波旬有一天跟釋迦牟尼佛說,他說他要把佛法破壞。佛就跟他說:佛法是正法,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破壞佛法。魔王波旬就說:等到你末法時期,我就叫那些魔子、魔孫統統出家,都披上袈裟來破壞你的佛法。釋迦牟尼佛聽了之後,一句話也沒說,流眼淚了。所以這就好像「譬如獅子蟲,還食獅子肉」,這個獅子是百獸之王,這個獅子譬喻佛法,這獅子所有的野獸都怕牠,但是這隻獅子牠自己身體長蟲,還回過頭來吃牠的肉,這就沒辦法了。這是譬喻佛法,所有的邪魔外道都沒有辦法破壞,但是佛門裡面的出家人,魔王波旬派他的子孫在末法時期都示現出家披袈裟。示現出家人,他也講經說法,說的都是不正確的,都是邪知邪見,這樣來破壞佛法。一般人不懂,聽到出家人在講,以為他講的是正確的,就被他迷了,被他騙了。這就是說末法時期魔王波旬派魔子、魔孫來佛門出家,他也來講經說法,講的都不是正確的,都是錯誤的,這樣來破壞佛法,要把佛法毀滅掉,要來把一切眾生錯誤的引導,引導到歧途去,引導這些眾生走錯路,一生當中沒辦法了生死、出三界。

  現在這種情形嚴重到什麼程度?佛在《楞嚴經》上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就是魔王波旬的子孫,現在混進來佛門裡面,佛門裡面的四眾弟子,出家、在家的魔王波旬的子孫就像恆河沙那麼多。這個麻煩大了!我們今天說要在佛門當中修福,要修一點福報都不容易,如果你修福,去魔王子孫冒充的出家人那裡修福,那就糟了,不但福修不到,反過來還造罪業。所以這難了,連要修一點福都非常困難,很難辦得到,一般人無法辨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他分不清楚。佛實在說也是真正慈悲,替後世子孫,不能說他照顧不周到,《楞嚴經》的四種清淨明誨,這過去我們導師也說過,《楞嚴經》全部的經文我們沒有辦法讀,這一段經文要熟讀。熟讀的好處在哪裡?我們就有能力認識佛跟魔,他到底是佛是魔,四種清淨明誨是標準。

  所以過去我們導師講《楞嚴經》,講四種清淨明誨。我記得在台灣高雄元亨寺講過一遍,有留錄音帶下來。導師說了,說《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這一種經文就好像照妖鏡,你若對這章經文熟透了,所有的魔、妖魔鬼怪在你面前都逃不過你的法眼,你都會認識他。你認識他就不會被他騙,他也不敢來擾亂你,因為他的身分暴露了,他就沒有能力了。所以那一章經非常非常重要。佛經上也講了,《法滅盡經》,將來佛法會滅掉,滅掉第一個滅是滅《楞嚴經》,《無量壽經》是最後滅。第一部是滅《楞嚴經》,這很有道理,因為《楞嚴經》裡頭有照妖鏡,《楞嚴經》滅掉了,妖魔鬼怪沒有人可以認識了,都會把這些妖魔鬼怪當作佛菩薩來看待,都會聽他的話,換句話說,都會被他騙走。所以這一章經文非常非常重要。

  【不墮二乘,不同權教。】

  『二乘』是小乘,小乘人是自利,而不肯去利他,心量小。『不同權教』,權教菩薩,權教就是還沒明心見性的菩薩,不是圓頓,明心見性的菩薩。

  【決擇善法,修習令滿,止於至善。】

  這就是念佛法門,所以我們要會選擇這個至善的法門,就是念佛往生西方的法門。第四十五條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的念佛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註解,就是這兩句話的註解。什麼是都攝六根?你看這裡就是都攝六根。

  【眼常瞻佛相。】

  眼睛常常看佛相,眼根就是,攝這個眼根。

  【耳常聞佛教。】

  常常聽佛經,我們耳朵常常聽經,耳根就是。

  【鼻常觸佛香。】

  我們佛前供的香,常常聞佛香。這個香,好香一支不用點太多,點香要點好香。因為我們現在住的房子都很矮,尤其是公寓的,都沒有很高,香你若燒太多會造成空氣不好,所以一炷,最多三炷。但是這個香要買好一點,不要買化學香,化學香聞了對身體也不好。

  【舌常稱佛號。】

  我們的口常念佛。

  【身常禮佛像。】

  我們這個身根常常禮佛、拜佛,每天都拜佛。

  【意常緣佛法。】

  我們心裡常常想到經典裡面的教訓,這就是都攝六根。

  【六根所注,無非佛境。】

  所以我們會問,這個都攝六根要怎麼攝法?行策大師在此地講得很好、很圓滿。下面兩句就是淨念相繼。

  【如是相繼,無間無雜。】

  不可以間斷,不可以夾雜,不夾雜就是淨,不間斷就是『相繼』。所以這一段裡頭就是解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是念佛最重要的綱領,這個念法。

  【了知生佛一如、心土不二。】

  這兩句是理,是真理。

  【託彼依正,顯我心性。】

  下面說的是事,我們要託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用這個方法顯現自己的真如本性,用這個方法。所以念佛見佛,念佛見性。

  【既不迷性外有佛,亦不執彼土非心。】

  如果以為心外有佛,為我們所念,這就錯了。雖然錯,但是他真肯念也能往生,也會往生,這個法門好就是好在此地,好在這裡。往生的品位比較低,品位不高,但是畢竟是能夠往生。如果沒有這個執著,一心稱念,這樣往生品位就高了。所以有這個念頭就有夾雜妄想在裡面,夾雜妄想還是專念,也能夠得生。夾雜妄想而不能專念,那就靠不住,往生就沒把握,這個要知道。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這兩句都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不藉任何方法來幫助,就是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就完全正確。

  【最勝極異方便。】

  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這是最殊勝的法門,異,是不可思議。『極異』,不可思議到極處了。這是說念佛法門。

  【普攝行人,歸於淨土。】

  多人稱讚法門的殊勝,法門真實不可思議。

  【為末世對治重障。】

  『末世』,就是指我們末法時期,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的障礙、煩惱都非常的重、非常多。

  【以煩惱雖多,惟淫欲為生死根本,最能障往生法。】

  這段是說念佛人,所謂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不能往生?這個念頭沒放下,還存在,那就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你沒辦法擺脫掉。所以你念佛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這個是必定要記得的。下面所說的,那是很高的境界,這都是《楞嚴經》上的,這個是見性以後的境界,也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若是修到這個階段,那就是法身大士了。

  【故令行人觀凡夫身內淫火,即如來藏性空真火。循業發現。】

  這兩句我們在這裡沒辦法詳細講,若是詳細講,兩小時也講不完。這是《楞嚴經》裡面的精華,這是《楞嚴經》裡面非常精彩的經文。諸位如果要明瞭,看《楞嚴經》圓瑛老法師的註解。這是《楞嚴經》所有註解裡面註得最淺的,我們看得比較懂,我們現代人來看,看得比較懂,深入淺出。圓瑛老法師的《楞嚴經講義》,一般的佛教書局、佛經流通處,很多都有在流通。我們若是要進一步了解,可以去請《楞嚴經講義》,看圓瑛老法師的註解,你就可以進一步的明瞭了,我們在這裡就不再加以解釋。這段就是對治我們淫欲的念頭,『凡夫身內淫火,即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指我們的本性。『性空真火,循業發現』,這若是深入《楞嚴》,修觀法可以破除淫欲的妄念。如果能夠如理如法去修持:

  【非唯不障往生,且能將送行人托上上品。】

  《楞嚴經》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佛在《華嚴經》上講的,這就是事事無礙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理事無礙?為什麼事事無礙?這個道理《楞嚴經》裡面說得很多、說得很長,這個是最重要關鍵的幾句經文。所以密宗修行,我想很多同修也聽過修雙身法的,是這個境界的人可以修。如果不是這個境界,修雙身法果報都在阿鼻地獄,那才叫可憐。為什麼?他不是這個境界,沒達到這個境界,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密宗的雙修法,我們若不是這個境界,就不可以去學,這我們要知道。所以修學一定要依照經文,如理如法,如果不是如理如法,錯誤的修學,那就墮落了,這點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淨名讚淫怒痴。】

  『淨名』,是《維摩經》,《維摩經》另外一個名稱叫做「淨名」,就是維摩居士所講的。維摩居士是佛再來的,維摩所現的是在家成佛。釋迦牟尼佛所現的是出家成佛。所以在那個時候,同時在這個世間是兩尊佛,一個是在家佛,一個是出家佛,那當然都沒問題。淨名『讚淫怒痴』,就是我們一般說貪瞋痴,貪瞋痴就是戒定慧,它融成一體。

  【以其體即藏性。】

  就是如來藏性,就是真如本性。

  【而染淨功用,在反掌間耳。】

  『反掌』就是說,你若翻得過來,這就是如來藏性,如來藏性你見到了,也就是禪宗說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反過來,你若翻不過來,就要老老實實,依照淨宗這個修行的方法去修,這才是真正叫做穩當、可靠。如果你翻不過來,不是這個境界,那就是講的境界講得很高,實際上做不到。像密宗為什麼這麼流行?密宗的口號,不要斷淫欲也能成佛。大家聽了之後,這就方便了,這就很容易了,太好了,正適合我們眾生。但是他沒有真正了解它裡面的意思,所以只有聽到這樣就去修,修到最後修錯了,不是密宗它本身不對,修學的人他對這個理論、方法、境界沒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了解,修得不對,修到最後都修到阿鼻地獄去了。真正修到這個境界,確確實實人家在淫欲裡頭,確實這個心裡一點淫欲的念頭都沒有,那個心到了那麼清淨,那就成功了。如果還有一念,那就要落阿鼻地獄,你說這有多困難!這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這我們要認識清楚。像我們導師初學佛的時候,親近密宗善知識章嘉大師,那個人確實是好老師,他就沒有教他這些。教他從哪裡做起?從持戒修起,嚴持戒律。所以密宗的常識,章嘉大師跟導師說很多,他也了解很多。了解,但是修行要按部就班,從持戒,從顯教再入密教,密乘是上上乘的佛法。再看下面這段:

  【諸經廣讚淨土。】

  『諸經』是指一切經。古人檢查《大藏經》發現,在《大藏經》裡面,佛講經附帶讚歎淨土,勸人往生這樣的經文,他們查到的差不多有二百六、七十部的經典。這就是說明了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的時候,時時會提到淨土,時時都會勸人求生極樂世界。其他法門,佛沒有這麼廣泛來講,『廣讚淨土』。

  【曰:不可思議功德。曰:世間難信之法。曰:一切佛護念。曰:無上深妙襌。曰:勝異方便。】

  這個『勝』是殊勝,『異』是跟所有一切法門都不同,顯示它是真正特別法門。

  【曰:三昧中王等。】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佛在《無量壽經》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這個讚歎,就是代表所有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都是這樣的讚歎。

  【奈末世眾生,偏於念佛法門好起疑惑。】

  『奈』,是奈何,這是感嘆的話。奈何末法時期,這些眾生偏偏對於念佛法門起了疑惑,他不能相信,他不能接受。

  【乃至破他淨信。】

  不但自己不信,還勸別人不要信。這個我們在佛門當中,我們都曾看過、曾遇到,他自己不相信念佛法門,他還勸別人,看到別人在念佛,也勸人不要念、不要相信。勸人說你不要修念佛法門,修他的那個法門好,他還要破壞別人。自己不接受不要緊,反過來還要去破壞別人,這是我們現前常常看得到、常常聽得到的。

  【障他善行。】

  念佛是至善,善中沒有比這個還要善的,自己不修,還要妨礙別人,還要去障礙別人。

  【薄福少智人,往往習氣如是。】

  這是一種什麼人?大師在此地他說得很清楚,沒福報、沒善根、沒智慧,自己誤自己,那沒話說,他還要去障礙別人,那這個罪過就深了。所以知道這是沒福報、沒善根、沒智慧。就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修學這個法門確實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下面這一條:

  【蕭然若寄,長齋事佛,淡泊無欲,操修問道。】

  這是四句偈,我們應當嚮往、應當學習。第一句這意思就是一切放下。『蕭然』就是平常講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要放在心裡。『若寄』,好比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好像來玩的,這個「寄」就好像是寄託,來玩的,住客棧一樣,住旅館住沒幾天就要走了。寄居在旅館、在客棧,沒幾天就離開了,這個地方不是我的,什麼都沒有,一切與我都不相干,統統放下。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就是要以這個心態,將這個世間看作是客居,來玩的。

  『長齋事佛』,「事佛」就是念佛,依教佛的教訓去做,這就叫奉事師長,老師的教訓都在經典裡面。佛就是我們的老師,特別是淨土三經,佛在經上教我們做,我們就老老實實做;佛在經上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就老老實實不要做,依教奉行,這叫事佛。所以事佛不只是指念佛,是要把佛的教訓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統統要做到。「長齋」,這個齋在此地是說吃長素、素食,與一切有情眾生不要再結惡緣,這是粗淺的意思。如果從深義來說,從真實義來說,齋是心清淨,齋是齋心,齋是清淨的意思,心清淨就叫做齋。我們雖然吃素食,心不清淨,只能夠叫做吃素,不能叫做吃齋。吃齋,不吃素,吃肉食的時候,他心清淨,他也可以叫做吃齋,他心清淨。所以齋是從心地清淨來說的。

  佛門裡面日中一食,這叫做齋,我們一般人叫做持午。持午這句話是有問題,為什麼?午時是從十一點到一點,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這兩個小時都是午時,而佛在經上講持齋是過中不食,不是過午,是過中。中是日中,太陽在正中的時候,若過了這個正中,那個時間就不能吃了。日中的時間每天不一樣,你要在日中以前吃,不能超過日中以後才吃。我們知道有時差,每天都有時差,所以如果真的要修八關齋戒,持八關齋戒,要這樣持齋,我們現在最好用天文日曆,去天文台買一本天文日曆來看。天文日曆每天的日中的時間是幾點幾分幾秒都寫得很清楚。今天日中是幾分幾秒,過了這個時間,如果吃東西這個齋就破掉了,就破齋了,所以用天文日曆最適當。假如沒有天文日曆的話,最好每天吃飯在十一點,差不多上午十一點就吃午餐,這絕對是不會過中,不會超過時間。十一點半以後,有時候會超過;在十一點的時候吃就不會。這個是發心要修學這個法門,這樣來做是最理想。但是實在講,這個齋的用意,目的是要讓我們的心達到清淨,一定是修清淨心的。

  現在縱然是持八關齋戒,我們也看到很多人都是形式,為什麼?全部都破了,晚上雖然沒吃,他也吃一點軟的東西,像牛奶、豆漿、果汁。凡是會沉澱的東西都不能吃,吃了就跟吃飯一樣。只有蜂蜜的蜜水和茶、水可以喝,會沉澱都不可以吃,果汁會沉澱,豆漿會沉澱,牛奶也會沉澱,那都不能吃。所以可以喝糖水、喝茶、喝開水這樣而已。也還有人吃水果,吃水果那就更加破齋了。所以現在實在講,真正有名無實,尤其吃的時間如果超過,那就沒有持齋的意義了。我們看人家持齋,也沒有去講究,只有重形式,也不如法、不如理,當然我們看到也不好意思去跟人家講。講也沒有那個必要,何必跟人家講,講得讓人家心裡難過,這個我們要知道。

  我們要知道這個齋的意義,最重要的是要修清淨心,不是說你只要照這個形式做,心一天到晚起煩惱,心不清淨,這也沒有達到持齋的效果。我們中國古人也常常說,說早上吃好一點,早上吃好一點,中午吃得飽,晚上吃較少,你晚上吃得少,睡眠也好,精神也好,這是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外國人的習慣跟我們完全相反,外國人是晚上吃比較飽,晚上他們這一頓就吃很飽,不像中國人主要的一餐是在中午。所以我們平常說外國人講究衛生,現在我們去外國看看,好像不是很講究,他們還不如中國人。我們中國古人對於生活、飲食、起居非常講究,大家如果去讀《禮記》你就知道。看月令,每一個季節,每一個月的月份,古人吃的東西都講究,確確實實對於身體的健康,身心修養有很大的幫助。這是講到長齋,我們明瞭齋的意思、明瞭齋的道理。

  『淡泊無欲』,我們平常講,我們隨緣不攀緣。做好事、做功德也是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心裡就很苦了,隨緣就自在。隨分隨力,決定不超過,我們就做得很自在;超過了你一定要去攀緣、要去強求,你的心就不清淨了。沒證果的人,最低限度這個果位,小乘是四果羅漢,大乘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性。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地位之前,一定要記住,先度自己,是以度自己擺在第一位,不可發心菩薩。自己沒得度先度眾生,菩薩發心,自己未度先度眾生,那是菩薩。我們現在還不是菩薩,人家經文寫的字沒有寫錯,是我們把意思看錯了,自己以為自己是菩薩,大錯特錯。諸佛菩薩都教我們,我們在自己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那個程度就是實教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不是權教菩薩。我們受菩薩戒之後,那叫權教菩薩,那不是真的。真的菩薩,《金剛經》上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就不是菩薩,你有四相的存在就不是菩薩。這個還沒有度自己,先度眾生,那是什麼樣的菩薩,起碼就要明心見性的菩薩,不是我們現在觀念當中的菩薩。我去受個菩薩戒,我現在是菩薩了,我菩薩發心,我就要先度眾生再度自己,我們還沒有到那個程度,所以要先度自己。

  所以《金剛經》的標準,你要破了四相、破了四見的菩薩,那可以。菩薩他自己不急著要成佛,他要先趕緊度眾生,他有那個能力,可以,那沒問題。為什麼?他在六道裡面自由往來,沒障礙,生死自在,他有這個本事。我們今天還沒有這個本事,沒有這個本事要先度自己,至少要把自己度到圓教初住,度到這個菩薩的地位,然後你說我不要先度自己,那個不度自己就是說不急著成佛,我自己成佛晚一點沒關係,我有能力度眾生,有能力自己不退轉,有能力度眾生,成佛晚一點沒關係,那才叫做菩薩發心。不是我們現在的狀況,我們現在要是度別人,沒有度自己,將來自己就墮落了。所以在我們這個地位先度自己,一切要先度自己,那就是我們度自己是主要的,度眾生是附帶的。所以度眾生,我們要隨緣隨分,絕不強求,這個就對了,這就是「淡泊無欲」,這度自己。『操修問道』,「操修」,你要真實,要真實修行,要尋師,找善知識參訪。假如自己有問題、有疑問的話,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要向善知識請教,這樣才不會有錯誤。

  【往生證悟之後,又當睠此娑婆,再來僑寓,將護眾伴,誘掖群迷。更於異域,殊方分身,應跡往來三界,終不疲厭。】

  這段,我們今天時間到了,這段就留在下一次再繼續跟諸位報告。我們再一次就圓滿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多謝各位。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