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直講(第四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17/11/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30-0007

  《太上感應篇》。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諸位同修,諸位同學,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太上感應篇》,第二十九頁最後一行,從:

  【怨天尤人。訶風罵雨。】

  這句看起。『怨天尤人,訶風罵雨』,這兩句也是指我們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怨天尤人」,這個事情古今中外都有。一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怨天、不尤人,這個也必須有學問、有修養,有接受聖賢、佛菩薩的教育,更重要的就是要明瞭因果。如果不明瞭因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難免就會怨天尤人。

  我們看《了凡四訓.謙德之效》,江陰張畏巖先生,他考試總是考不上,他就罵那個考試官眼睛好像被什麼東西敷住了,瞇目,眼睛沒看清楚,他的文章這麼好,怎麼沒有被錄取。所以,他就大罵試官,罵那個考試官沒眼睛,他的文章寫得這麼好,怎麼都沒有被錄取。旁邊剛好被一個道者聽到,就在笑。看到那個道人在笑,轉過來去恨這個道人,他都在生氣了,他還在旁邊笑,他那個怒氣就轉向這個道人。這個道人笑一笑就慢慢跟他講,他說我知道你的文章一定不好。這個張先生就更生氣,他說你根本就沒有看過我的文章,你怎麼知道我的文章不好。道人就跟他講,他說看你生氣的情況,根據作文章,要心平氣和,作出來的文章才會好,我看你心不平、氣不和,心浮氣躁,看到你心浮氣躁,就肯定知道你作出來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巖先生畢竟是個讀書人,讀書明理,聽到道人這麼一講,他這個氣就降下來了,轉過來請教道人,道人再給他開示。後來把自己過去錯誤的習氣,心浮氣躁、傲慢這個習氣改過來,後來再去考就考上了。這是一個例子,我們在生活當中也常常會看到,這是古代的例子,遇到功名不遂,或者貧窮。

  我在大概十四、五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家也很窮,到台北市萬華,我母親去那邊做生意,賣菜。我們去租房子,租的那個房子是矮矮的、小小的,一個小房子有兩個房間,一個房間就住一家人。房間的隔間就是用一道薄薄的木板隔間,房間門口下來就是一個小走道,擺兩個小餐桌,一道牆壁。在我們隔壁這個房間是個賣肉包子的,我母親在賣菜,隔壁賣肉包子。這個賣肉包的先生他一個兒子跟我同年,他們信基督教的。有一天,我就問隔壁這個先生,為什麼你們會去信基督教?我聽他講,他說我們信這個神,拜祖先也沒有用,我們家還是這麼窮。他認為因為拜祖先才會那麼窮,所以他就改信基督教。當時在台灣,如果你去信基督教,把你家祖宗的牌位拿到教堂去燒掉,就可以換一袋麵粉。所以那個時候,聽我父母講,說那個叫麵粉教。麵粉教就是你祖宗牌位拿去燒,然後他給你一袋麵粉。他覺得拜祖宗牌位也沒有用,祖先也沒有保佑他發財,那麼窮。去信基督教,祖宗牌位還可以去換一袋麵粉,他覺得還比較實際。拜那個木頭也不會講話,又不會保佑他發財,他家祖宗就不要了,信基督教去了。他在賣肉包子,我看還是很窮。

  有一年,我們淨老和尚到加拿大去講演,這個也是大概二十幾年前,有個西洋人也去聽,聽完之後請問問題,問我們師父,他為什麼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們老和尚看他是西方人士,應該都是信基督教的,問他有沒有去問教堂的牧師?他說有。牧師怎麼說?說上帝的安排。他聽了肯定他心裡也是不能接受,有疑惑,才會再去請問我們淨老和尚。這個情況,沒有學習傳統文化,沒有學習因果教育,遇到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很難不怨天尤人,沒有儒道佛法的基礎這個很難。我們學了佛,如果不明理,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還是會怪別人,怪天公不公平。你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俞先生他也是很典型的怨天尤人。他怨天尤人,每年都要燒疏文,請灶神向上帝匯報,他做了那麼多好事,怎麼他的果報那麼悽慘,後來感應了灶神化身來給他指點。他的確也有善根。

  讀聖賢書比沒有讀的人當然要好,雖然還做不到,總是有那個種子,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他就會轉得過來,如果完全沒有讀,沒有一個概念,那就很難。我們現在雖然不懂,做不到,但是先薰習,將來這個種子不斷的增長,成熟了,我們就能做到。所以,學習,薰習還是非常重要,有這個因緣大家多薰習。我們看這幾個例子,你看俞淨意公、張畏巖、袁了凡,這幾位是一個代表,當然還有很多人,都是讀聖賢書,但是沒有真正讀懂,沒有真正讀通。所以,遇到事情還是會怨天尤人,但是他有這個底子,遇到高明的人給他指點,他就開悟了,開悟,他這個心念轉過來,他的命運就改了,這個問題才能解決。

  孔老夫子這些聖賢,我們讀聖賢書就是學這個,君子素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這個素就是安分,你是富貴,你就安於富貴,你是貧賤就安於貧賤,這個夷狄就是古時候被貶到邊疆地區,到外國去了,那你就安於夷狄,遇到患難就安於患難。所以,《禮記》、《常禮舉要》講,「遇難不苟免」,遇到災難也不會苟且去避免,總是安分守己,不怨天、不尤人,這個我們讀《論語》都可以學到這些學問,讀《禮記》、《論語》都可以學到。

  下面這句是對我們自然界的一個罵詈,「訶風罵雨」,這個訶風罵雨就是「風雨不調順,就訶責怒罵」,罵風、罵雨。風雨不調順,我們如果了解一點因果的道理,知道是這個地方上的人民造罪業,或者是當官的政策做得不好。古人,明理的這些官員,遇到風雨有變的時候,不正常的時候,那就要去懺悔、去反省、去改過。如果不是人去反省改過,反過來還訶罵,那就是造罪業,這個果報,自古以來這個公案也很多。遇到風雨不調順,在我們佛門現在做三時繫念去息災,總是我們人造惡業;如果人都造善業,必定感應自然環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果風不調雨不順、國不泰民不安,就說明人民多造惡業,要反省改過。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鬥合爭訟。妄逐朋黨。】

  『鬥合爭訟』就是打官司訴訟,「播弄是非,使人打鬥」,唆使人去「訴訟,從中取利」,從這個當中取得利益。這個在我們現代就是做律師事務所這一行的,這個行業很容易造這個業,希望別人去訴訟,委託律師來訴訟,律師要收費的,他在這個當中取得利益。有的人訴訟多年,那個案都結不了,這個訴訟時間久了,有的人就傾家蕩產,錢都花光了,那個案子還沒結,只是為了一口氣嚥不下來,去訴訟。如果遇到好的律師,會勸他們化解,不要去爭訟。為什麼要訴訟?就是在一個爭,「鬥合爭訟」,鬥爭,就是在這個爭。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今年在聯合國提出來的一個主題,就是放棄競爭、鬥爭、戰爭,有享不盡的福報;如果提倡競爭、鬥爭、戰爭,有受不盡的災難。所以,這個鬥爭不是好事,應該勸人放下。

  最近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帶同修看「六尺巷」,就是中央電視台播的「六尺巷」,六尺巷我記得好像在安徽,我去過,那個巷子還在。我們師父,有人去他就帶人家看電視,上一次他回台南,我去台南看他,晚上我要離開了,他說先看一個連續劇再走,我就跟他看「六尺巷」。「六尺巷」的內容就是講相讓的,不是鬥爭的,那個當宰相的自動讓,然後隔壁這家看到宰相讓,他也讓了三尺,他也讓三尺,所以就六尺。

  下面這句是『妄逐朋黨』,「逐」就是去參加,盲目去參加那些不好的幫派,在社會上有一些不法的幫派,去參加這些黨派,常常這些黨派主要都是做壞事的,這些黨派做壞事,如果去參加這些黨派,當然肯定也是跟著幹壞事,這個就造罪業了。這個兩句也是有相關,「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總是黨派與黨派常常會去打鬥,會有鬥爭,總是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社會上這些新聞也常常報導這些事情,這個我們就不能去參加。我們人一生不能沒有朋友,總是要選擇好的,讓我們能夠學習聖賢教育的一些團體,我們去參加、去親近,對我們才有好處;親近一些不好的團體,對我們就有損害。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用妻妾語。違父母訓。】

  這是一般人,如果修養不是很好,聖賢教育學得不是很好,也很容易犯這個毛病,總是妻妾的言語比較聽得進去,父母的教訓總是比較嚴厲,特別是年輕的妻妾,年紀輕,兒子聽妻妾的話,去違背父母的教訓。這樣往往就是我們常聽的一句俗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母總是年紀比較大,人生的經歷比較多、比較豐富,教誡兒子、兒媳,總是希望兒子、媳婦不要去犯錯,但是年輕的兒子、媳婦,如果不知道父母的教訓是正確的,而去採取妻妾講的話,這樣就出問題了。所以,還是要聽老人言,做父母的總是愛護兒女,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父母教訓的是合情合理的,聽起來雖然心裡會有難過,但是還是要接受,所謂「忠言逆耳,良藥苦口」,還是要聽父母的。父母不是講一些不合道理的,如果講一些不合道理的,當然像《弟子規》講,做兒女的要勸諫。「父母訓」,就是他講的是合乎正理的,我們就要接受,這就不能聽妻妾一些不合道理的話,妻妾的話甜言蜜語,比較聽得進去,父母教訓的話總是沒那麼好聽。從這裡來提醒我們,還是要聽老人言。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得新忘故。口是心非。】

  人總是有「喜新厭舊」這樣的習氣,人事物都有新、有舊,得到新的就把故舊不要了,忘記了,特別在人、事上,我們也不能喜新厭舊。古語講,「結新交不如敦舊好」,人舊,老朋友我們也要珍惜,有新朋友也不能把故舊,這些老的朋友、親友都給忘了,如果這樣的話,這個心地就不厚道,就刻薄了。所以,一個人常常念舊,這個人他的心地厚道,常常會懷念故舊。

  『口是心非』,「口是」就是口中講得頭頭是道,都是道理,但是心裡想的跟講的是不一樣,言行不一致。所以《論語》講,「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一個人講,還要看他怎麼做,他做的跟他講的是不是一樣。所以我們心口要相應,這句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不斷的提醒自己,不可以「口是心非」,我們講的跟心裡想的要相應,如果口是心非,這個也是罪過。我們看下面:

  【貪冒於財。欺罔其上。】

  冒就是沒入,「貪污錢財」。這個錢財可以說世間人大家都不斷追求的,大家都希望自己發財,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愛財就不擇手段。這個財物『貪冒』,沒入自己的手中,不是自己應該得的財物貪取。實在講,貪得的財物還是自己命中本來有的,命中沒有也得不到。命中有,現在用這種不法的手段取得,原來命中有的財庫就虧損了,本來他有一百萬的財富,現在用這種不法的手段,變成五十萬,甚至更少。如果明瞭這個因果,沒有人會做這個傻事。所以,讀《感應篇》有很大的好處,知道這個因果,他用不如法的手段取得錢財,不但自己沒得到,反而原來有的被虧損、減少了。如果用一個做生意的角度來講,虧本生意沒人做,砍頭生意有人做,誰去做虧本生意?但是不明瞭因果,常常用不法的手段去取得這個錢財,那就是在做虧本生意;明瞭因果,沒有人會去幹那個傻事,做那個事情就是很愚痴,沒有智慧。因此有些不法的錢財,我們不能起貪心,沒入自己手中。

  『欺罔其上』,「欺」是欺騙,「罔」是瞞著上司,這個跟上面這句也有相關的,貪污也怕上面的人知道,總是要想盡辦法去欺騙、去隱瞞。這兩句在《戒經》講,犯偷盜跟妄語這個罪業。我們再看下面:

  【造作惡語。讒毀平人。】

  『造作惡語』,就是「捏造不利人的壞話」。「惡語」就是壞話,去捏造。

  『讒毀平人』,就是「造謠毀謗平白無辜的人」。這個在現前社會上也非常多,有些人的確他就是會去捏造一些不利人的壞話,事實上沒有這個事情,但是他會去捏造,去造謠、去毀謗。這在幾年前,這個事情我們道場也遇到過。有人去租了一部小貨車,外面寫著標語,那就是衝著我來的。我們信義路華藏淨宗學會新的道場成立,我也遇到很多人,社會上講來踢館,來找我麻煩,有在家人、有出家人,來找我麻煩,遇到很多件。前幾年,有人去租了一部貨車,外面就好像我們台灣在選舉那個廣告,他畫上圖,地址就寫我們淨宗學會的地址,就是衝著我來的。他畫古時候裝銀子的袋子,那個銀子還會發光,他外面寫著,說我印《大藏經》,錢拿到哪裡去了。就停在那邊好幾天不走,他質疑印《大藏經》的錢被我吃掉了。後來,當然那個時候我也不在,回去我也看到了。後來停在那邊,停在門口,就是說我們這個錢拿到哪裡去了,印《大藏經》都沒印,錢都被我拿去吃掉了。後來我們總務就是叫警察來,警察把開車那個人,車子跟人都帶到警察局去,去做筆錄,問他,你為什麼來這邊攻擊人,造成毀謗的這種罪過。

  這個事情我也跟我們師父上人報告,當時這些人就是常常來,是誰搞的我也大概知道。後來那個警察就跟我們講,說你們可以去告他毀謗。他就是抓住我們老和尚說出家人不跟人家走法院,會讓人家看笑話,他就抓住這一個,所以他就光明正大的來那邊,放在那裡。這個毀謗罪它是屬於告訴乃論的,有人去告了,它才能成立的,如果沒有人去告,反正他要怎麼罵,他愛罵什麼就是怎麼去罵。所以,那個警察問我們說要不要告?本來想師父都叫我們不要去跟人家訴訟,後來我就想到《了凡四訓》,現在莊師在講《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我就想到不是有個公案嗎?呂文懿公宰相退休,有一天,有個鄉人喝醉酒,到他家裡去罵他,這個呂文懿公宰相肚量很大,宰相肚裡可撐船,表示肚量很大,不會跟他計較,他覺得這個人喝醉了,不理會他,不跟他計較。第二年,這個人犯了重罪,被判死刑。後來呂文懿公聽到這個消息就很後悔,他說當時我錯了,我只是一味說這個人喝醉了,不理會他。他說當時我如果把他抓去公門,稍微給他警誡一下,今年可能他不至於犯這麼大的錯誤。去年他來罵我,如果把他抓到公門去警誡一下,他就會比較收斂,今年不至於犯這麼大的錯,被判死刑。他覺得錯了。

  我就想到這條,想到這條,這個人實在是很無理取鬧,我們社團印經都要開收據,要向政府報帳,每年要叫會計師,帳都要做得很清楚的,我們也沒有兩本帳,只有一本。人家指定印經的,那肯定是指定專款,不能夠隨便給人家挪用。後來我們總務說,那要不要去告他?我說給他一個警惕也好,把他送到法院去。後來那個人又寫信去給我們師父告狀,說悟道法師要去走法院。他就是抓住我們師父這個,他怎麼敢那麼囂張?師父不是說不能走法院嗎?所以他們就很放心的來了。後來送到法院去,後面那個主使的人都沒有出面,他也是找一個居士做他的替死鬼。那個司機也是莫名其妙的,人家錢給他,他就開過去了。後來律師就問我們,要不要去告他?我說嚇嚇他就好,不要告。後來也就沒有再來了。不然我看到今天,天天都給我擺個車子在那邊,說我們錢拿到哪裡去了,這個事很麻煩。後來我們師父在講經的時候也講,如果質疑我們印《藏經》,你有懷疑,你錢不要給我們。如果有人布施這個錢拿出來,他也不信任我們,這個心不清淨,心不清淨這個錢也是不清淨的,這個不清淨的錢我們也不收,也不要。所以,我們布施就要淨施。這句主要是說捏造不利人的壞話,造謠毀謗。《大藏經》有印沒有印我最清楚,別人不清楚,我最清楚,我們的帳簿也都可以看的。所以,造這個罪業也很不好。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毀人稱直。罵神稱正。】

  『毀人稱直』,就是「毀壞別人的名譽和人格」,說自己很正直。這句也是跟剛才我講的那個一樣的,開個廣告車來罵我,不知道的人多多少少還是會受他們影響,如果不了解我們的人,當然也會受他影響。這個是毀壞別人名譽、人格,他自以為我是很正直,把你這個都抖出來了。這是對人,毀壞人的名譽,自己以為是正直。

  下面這句跟上面這個,一個是對人,一個是對神,對神也罵。『罵神稱正』,「污罵神明,自以為公正」。你看連神他都敢罵,他就自以為很公正。所以,這個神也不能去罵的,你看孔老夫子也講,「敬鬼神而遠之」,對鬼神要恭敬,遠就是你不是去親近他,但是對他要恭敬,那怎麼可以去罵?不能去罵。對神明我們可以效法《安士全書》裡面周安士居士他的做法,他每過一個神祠、神廟都會上一炷香,然後給這個神皈依三寶,勸這個神不要接受那種殺生來祭拜,就是給神說法。我們佛弟子,四眾弟子,這個方式也可以效法。我們念佛人你到神廟,我們也可以上個香、念佛,也勸這個神念佛發願求生淨土。我們到教堂去,也是可以請上帝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大概一、二十年前,我到西班牙去講經,同修就帶我去看一個西班牙的教堂,那個教堂是有夠大的,築在山洞裡面,非常高大。那個十字架非常高,你開車很遠的地方就看得到。到那邊,進去就是教堂,很高,我也去跟他們做彌撒,因為西班牙都是信天主教的。像我們這個佛堂也是天主教堂。做彌撒,當然我進去是念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老和尚他做給我們看,我們跟任何宗教都能夠往來,都沒有衝突,都可以交流。所以,對不同的宗教也要尊敬,也要尊重他們,不能互相去罵,特別對神明去罵,那就不恭敬,自己造罪業。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棄』是離棄,「離棄順天理的事」,捨棄順天理、情理的事情,「去效法逆天理的事」。譬如說,什麼是順天理?聖賢佛菩薩都教人要孝順父母、奉事師長,這個是順天理。逆天理就是教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那個是逆天理。順天理的不要了,去效法逆天理的,那就是這句講的,『棄順效逆』。以孝親尊師做個代表,凡事順乎天理的,像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福講的就是順乎天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順乎天理。違背這個就是逆天理,教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沒有慈悲心,一天到晚殺生,造十惡業,那是逆天理。「棄順效逆」,當然就造罪業。

  跟下面這句,『背親向疏』,也是有相對的。「背離至親骨肉,反而向外人獻殷勤」,這個就是違背常理。應該是向親背疏,因為有親疏遠近,人的關係總是有親疏遠近,現在背離至親的人,去向一些疏遠的人,這個就不合乎常理,我們也要避免。在任何團體,這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家庭、在一個公司行號團體,或者在一個國家,都有親有疏,有親疏,我們應該向親背疏,現在反過來「背親向疏」就錯了。我們再看下面: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

  『鄙懷』,「懷」就是心裡想的,我們叫胸懷,心裡想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存心不良」,反而叫天地神明來給他做見證,證明他那些不好的事情,他自己存的心不好,還要叫天地來給他作證。

  『引神明而鑑猥事』,「猥事」就是污穢不清淨的事情,還要迎請神明來給他鑑定,這個「鑑」就是鑑定,鑑定他那些不好的事、污穢的事情。這個兩句,天地神明,要天地神明作證,要天地神明來鑑定都是不好的,事情不好的、存心不好的。我們再看下面這兩句: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

  前面「積善章」給我們講,「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這句講的跟前面那句是剛好相反的。前面「積善章」講的,布施恩惠給人不求回報,我們不要指望他報答我們,也不要去給他討人情。與人不追悔,你給予人的財物也好,或者什麼東西都好,不要後悔。這裡講『施與後悔』,跟前面講的是相反。布施財物,我們佛門常講要淨施,淨施就是清淨布施。我最近到大陸去做法會,常常有些菩薩供養我紅包,都會跟我講一句話,說師父我這個是淨財。他講的淨財意思就是說我這個錢不是去偷來、去搶來的,是我自己去賺來的,是淨財。淨財,這是一個意思。但是另外一個意思,淨財,就是施與不後悔。不要布施了我們心裡又後悔,剛才那個錢不要拿出去多好,留著自己用多好,這個就後悔了。

  後悔也會有果報,在《安士全書》裡面講,有人為什麼他一生,在年輕的時候發財,到中年以後就破產,就沒有了。《安士全書》裡面引用佛經裡面的經文來給我們說明,這樣的人過去生就是布施以後後悔,布施他有果報,財布施得財富,他就會得到財富,後來他又後悔了,所以後面又沒有了。所以那個財富不能保持一生,前半生得到財富,後半生就又沒有了,這是「施與後悔」。如果他不後悔,那他一生都有財富。如果這個福報修得好的,你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校量布施功德緣品」,那個校量布施,果報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報,各人的存心,他得的福報就不一樣。

  所以,布施不能後悔。我們在佛門也碰到,早年我還沒有出家,聽我們師父講經,那個時候還沒有華藏圖書館,我在家的時候,有一次在台北車站對面有個李月碧講堂講經,這個大概四十幾年前。當時都會印經,印經我們師父,以前還沒有圖書館有一個華藏法施會,就是專門印經布施的,叫華藏法施會。有一次印了一部經,叫什麼經我忘記了,以前印經都要徵信的,一個人出一塊、十塊、五十塊、一百塊,都會把名字打上去,總共收多少錢,印多少經。有次印經,好像餘額,印經印完了,餘額在版權頁打上去還剩十幾塊台幣。就有一個居士,看到剩下十幾塊,可能他也有出錢,他就一直追查那十幾塊到哪裡去了,怎麼都沒看到。後來問了很久,後來問到我們師父那邊去了,我們師父就跟他講,那十幾塊被我吃掉了。本來我也不知道這個事情,是師父講經,在講經時候講出來,我才知道的,師父說被他吃掉了。後來師父講經,他講布施心不清淨。所以,布施要淨施。有人布施以後他又後悔了,好像我那個錢不該拿出去。你看,這個布施,施與後悔,都列在「諸惡章」,是算造惡業,那要記過的。布施,不但沒有得到功德,反而有罪過,那就很冤枉了。

  我們過去在新加坡,我們老和尚很讚歎談禪老和尚。他是福州人,後來到新加坡去,去城隍廟賣香賣燭,他賺的錢都拿回到大陸。在福州,我上個月去,我每次去福州大覺寺,就是他拿錢回去把它興建起來。在福州市裡面,每次都請我去講開示,那個老比丘尼是談禪老和尚指定她來當住持的,人很厚道。他賣香燭的錢,賺的錢他拿到大陸修很多寺廟,舊的寺廟。他這個法師,錢交給住持(負責人),就交代他,我這個錢是給你修寺廟的,錢交給你就是你負責,因果是你的,後面他就不再過問。你要不要做那是你的事,因果自負,因果是你的,他就不再過問,他這個是做到淨施。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對他非常讚歎,也是我們的一個好榜樣,我們布施給人就不要後悔,做不做是他的事情。如果你不信任他,你就不要去布施給他,或者他做得不如法,你就不要布施給他,布施就不要後悔。

  『假借不還』,這個「假借不還」就是借錢他是故意不還的,他不是沒有能力還,他是故意不還。以前我十九歲的時候,那時候聽我們師父講經了,我記得那年我也去打工,去一個大同公司,做電鍋的,去打工,去打臨時工。有一個同事跟我借了二、三百塊台幣,四十八年前,二、三百塊也算滿大的。他跟我說領薪水就會還給我,到領薪水那天他就跟我講,他的錢剛好用到哪裡、用到哪裡,沒有辦法再還我,也就沒有還我。我也相信他的話,他講得那麼困難,也就不再跟他要錢。那個時候我就常常念阿彌陀佛,工作的時候我也一直念,聽師父講經也懂了一點道理。在公司裡面,有一個同事信基督教的,每次中午休息的時候都拿《聖經》來跟我傳教。我聽了一些佛經,我懂得比他多,他怎麼說都說不過我。所以度不了我,他可以度其他的人,度不了我。他要跟我講一些,我給他質疑問了兩句,他都沒有辦法回答我。所以,跟這些同事認識。跟我借錢的這個,下班了,我坐公車,上公車了,我先上去,他不知道我先上了公車。以前我們上公車都是到車上有一個車掌在賣車票,現場現金給他買車票,我買好了我就站在旁邊。給我借錢那個同事他不知道我上車,他一上來,他就從口袋掏出錢,我看他掏好幾百塊,就拿一張買車票。剛好他看到我,看到我他就很不好意思,只好把那個錢還給我。後來我在想,我也沒有要他還錢,他講的話我也都相信,我只是一直念阿彌陀佛,大概阿彌陀佛加持,他上了車被我看到,他就只好還給我。剛才還跟我說沒錢,怎麼現在掏出來那麼多錢,分明就是假借不還,就是給我借錢他就打算不還給我,還好佛力加持。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分外營求。力上施設。】

  『分外』就是超過自己本分以外的,去經營去求這些名利富貴,經營謀求名利富貴,超過自己本分。超過自己本分去營求,這個就很辛苦,因為有些人,實在講是「分外營求」。『力上施設』,「力」就是努力向上,把精力都放在奢侈建設、豪華的這些日常用品,房子、汽車。我出家第二年去受戒,受戒回來,在台北市四維路有個戒兄弟,他有個佛堂,他有拿張名片給我,有一天我就去他們佛堂參觀,跟他聊天,也看到很多信徒開進口車,開賓士的進口車來,信徒來,又走了。後來我們這個戒兄就跟我講,他說有很多信眾開進口車來,開到他這個佛堂來,都在那邊哭。我說都開進口車應該很高興,怎麼開來哭?他跟我講,他去跟人家借錢買的,借錢還要付利息,有時候還不起,人家要討債,所以到佛堂來哭,求佛菩薩。我說我明白了,原來是哭這個事情。

  這個使我想起來三十幾年前的事情,以前到現在都有,有些人真的就是「分外營求,力上施設」,你沒有那個錢你借錢去買,然後為了面子,跟人家比賽,借錢要付利息,如果還不起,利上加利,那不是債務累累嗎?這個就是造罪業了,現在果報就不好。所以,不能做超過我們本分的事情,應該安分,也不要跟人家比賽,力上施設,這些都不對的,有些錢應該多做好事。我在福清做法會,那邊鄉下的別墅一棟比一棟漂亮,都沒人住,我就問同修,那怎麼都蓋一蓋沒人住,是不是要賣?他說不是,他們那邊的人都到外地去賺錢,賺錢回到家鄉,你家蓋一棟別墅,我也蓋一棟,大家在比賽,你蓋得很漂亮,我蓋得比你更漂亮;你買進口車二百萬,我買三百萬。這個就是此地講的這兩句,這我們要避免。我們再看下面:

  【淫欲過度。心毒貌慈。】

  『淫欲過度』這一句,這個「淫」是三點水,這個淫跟女字旁那個婬意思不同。三點水的淫是廣義的,女字旁那個婬是狹義的,指男女情欲,那是狹義的,這個淫是廣義的,是包括所有的欲望超過了叫淫。這個淫三點水,好像下雨下得太多了,叫淫雨,雨下太多就變水災。這個是來形容比喻凡事過分,太過了,這個欲望太超過了,像下雨下太多一樣,過度。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度,要有節制。所以,我們人都有欲望,凡夫都有欲望,但是不要太超過,這是方方面面的。譬如說我們買東西也好,吃東西也好,或者衣食住行,不要太過了,要有節制。做什麼事都要節制,不要過度,過度的去享受欲望,這損自己的福報。

  『心毒貌慈』,這個「心毒貌慈」是內心很惡毒,外貌很慈祥,這個人就很可怕,我們不認識他的人以為這是好人,這樣的人我們很難去防範,他心裡在想什麼我們不知道。總是心惡毒,都是想害人的,損人利己,但是面貌他表現得又非常的慈和,讓人看不出來,那這個人就很可怕了。所以,有些人心善貌惡,那個人看了我們會不舒服,但是他都寫在臉上。我們一看就知道他在發脾氣,或者他講話很利,但是這樣的人不可怕,因為他都表現在臉上,你都看得一清二楚,他就這樣。反而心毒貌慈的人這樣的人可怕,他在後面去捅你一刀,你怎麼死的都不知道,那這個就很恐怖了。

  讀到這句也是給我們警惕,我們在生活上也會遇這樣的人。但是我們讀《感應篇》,最主要是修自己,我們不能心毒貌慈。這句如果用佛法的標準,我們就有得修了,佛法講毒是什麼,大家知道嗎?我們不是常講貪瞋痴三毒煩惱,那我們有沒有貪瞋痴?我們心裡有貪瞋痴,那就有毒了,這是佛法的標準。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伏這三毒,《十善業道》講,不貪、不瞋、不痴,降伏我們心裡這個三毒煩惱,這學佛的標準。在此地講的是一般的,就是害人的心,毒害人的心,面貌表現慈祥,這個是惡業。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穢食餧人。】

  『穢食』就是骯髒變質污穢的食物,『餧人』就是給人吃,拿給人家吃。這個變質骯髒的食物不可以給人吃。我們過去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我記得有一次也是有人送給我們一些食品、食物,後來館長看那些食品日期打的都是過期的,館長很重視這個,就全部丟掉,麵條那些食品類的,過期了,送到道場來。大概他們知道這是過期,吃了對身體不好,那些法師大概比較厲害,吃了大概都不會中毒,所以送給我們。本來,我那個時候也有輪流煮飯,不過莊師她們來我就好命了,就不用煮,以前妳們還沒來我都要煮的。過期的東西不能給人吃,也不可以拿去道場給師父吃。有些居士他是知道還是不知道,我們也不明白,總是曾經有收過那些東西,過期了就拿到道場給大家吃,這個就犯了這一條「穢食餧人」。我們自己也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給人,所以我們道場供養大眾的食物最好都用新鮮的。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左道惑眾。】

  『左道惑眾』,我們一般講旁門左道,「以妖法邪術來迷惑大眾」。這個在《閱微草堂筆記》記載的公案很多,用這種邪術去迷惑人的,符術。自古以來,學這些妖法邪術的,現在還是不少,還是很多。現在流行,我是聽說有什麼養小鬼的,在新加坡、南洋有這種降頭的,有符咒的,符術的。以前小時候,我父親的朋友常常到我家來喝酒,跟我父親喝酒,以前也沒有電視,也沒有收音機,聽到大人來講故事,那個就是我的娛樂,我就坐在旁邊聆聽大人講故事。以前我們家請客,我母親規矩很嚴格,小孩子不准上桌的,是要坐在旁邊的,不能跟大人一起坐著吃飯的。坐在旁邊吃,大人在桌上吃,講故事,我就在旁邊洗耳恭聽。

  聽到我父親一個朋友講,以前我父親那個時代很多人去學符咒。有一次,我聽到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人偷了一個客人的雨傘。掉雨傘這個人會符術,一直問,雨傘誰給我拿走了,都沒有人說,他就很生氣,回家之後他就念火燒符。他那個符咒念念念,去咒他那把雨傘,他那把雨傘就起火了。結果給他偷雨傘的那個人家裡就失火了,因為他把雨傘藏起來,然後雨傘就著火了,莫名其妙著火了,他家就失火了。有這樣的符術。過去我聽這些大人講,說要學這個害人的符咒要發誓的,沒有後代的、會貧窮的,還有什麼,總是發三種毒誓。我聽一聽,學那個不好的而且是去害人的,自己還要發那個毒誓,何苦來哉?但是就有人很愚痴,要去學那個。

  但是這個符咒也有好的,我大概十五、六歲,我也很喜歡去路邊去買藥。去買藥,以前年輕不懂事,也被騙了不少,賣藥的講得就像仙丹一樣,我被騙了不少。但是也有好的,也有一個道士都勸善的,他也教人家一些符咒,以前醫藥不發達,醫院也沒有,像小孩子吞到銅錢,還有吃雞肉、鴨肉,還有魚肉,那個骨刺會哽在喉嚨,以前醫院沒有那麼方便。還有在外面不小心皮肉割傷了,他教人有化骨符,還有止血符,我記得這兩個符,還有一個幫助人家安胎符,婦女生產也很危險,安胎符,不要難產。止血符,那個咒語很簡單,我忘記了,就在郊外如果你割傷了,然後沒有什麼藥膏,現在藥膏很多,他就拿一片綠的樹葉貼在傷口,然後念念念,他血就止了。化骨符,也就是符水喝下去,那個骨頭會化下去,會消化掉。所以也有好的,我們學就要學好的,對人有幫助的,不要去學害人的咒,害人就是「左道惑眾」。現在我們佛門裡面也是有些人真的用左道,打著佛教的招牌,左道惑眾。我們再看下面:

  【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

  『短尺狹度』就是「尺度不公」,這是買布匹量那個尺寸,「買入量長,賣出量短」,買進來就量長一點,賣出去量短一點,這個是「短尺狹度」,買賣不公平。

  『輕秤小升』,以前有這個秤,賣出去秤得就比較輕,買進來、買入秤得重,總是要佔人便宜。所以,在《彙編》裡面也有一個公案,明朝時候有一個商人,他這個秤錘就灌水銀,灌水銀就作弊,賣出秤的就很輕,賣給人家一斤,看那個秤是一斤沒錯,但實際上不到一斤,可能只有十兩。一斤十六兩,現在大陸一斤是十兩。我們俗話講,半斤八兩。現在台灣還是半斤八兩,一斤還是十六兩,如果大家到台灣來買,還是半斤八兩。這個商人臨終的時候就跟他的兒子講,他說你父親這一生發財,給他兒子講這個祕密,就是秤頭灌水銀,買入秤重,賣出秤輕,他做手腳,他教他兒子繼續這樣做。他兒子很有善根,知道自己父親怎麼做這種不公平的生意,這個不好,表面答應他父親,他父親死了之後,他就把假的秤毀掉了,用真的,不騙人。但沒有多久,他兩個兒子就死了。他就心很不平,他說我父親在世都是在騙人,他一生就是發財;我現在不用我父親那個騙人的秤頭去騙人,要做公平的生意,反而我兒子死掉了,他覺得很不平。後來晚上睡覺夢到神來給他託夢,他說你不要心不平,你父親他那個錢財也是過去生他修的,他命中該有的。這一生因為他無知,用這樣去騙人,他得到的還是他過去生的財富,應該他這個財富可以延續很多代的,就是因為他去騙人,所以上帝派了兩個煞星到你家來,就是你現在死掉這兩個兒子,將來要把你們家的財產弄到家破人亡。他說現在你把你父親那個錯誤改過來了,現在上帝把那兩個敗家子收走了,沒多久會送兩個好的來。後來他夢醒過來,真的沒有多久,他的夫人又懷孕了,後來生了兩個兒子非常好。

  「輕秤小升」。以前跟我母親賣菜,現在用磅秤,那個磅秤的確是可以做手腳的。我們對面也有個賣菜的,他賣的,一樣的菜,我們一斤賣十塊,他賣五塊,結果我們這家倒閉了,我母親這個菜攤倒閉了。他就在我們對面,他一樣的菜,他賣五塊,我們一斤賣十塊,你會去哪裡買,你當然會去買五塊的,怎麼會來我們這邊買。我們就一直在研究,奇怪,我們是同樣一個市場買的,不可能差那麼多,你說差一點那還可以,反正少賺一點,虧本生意沒人做,砍頭生意有人做。我們也是暗中去調查,後來我們查出來了,他怎麼能賣那麼便宜?他去市場採購的時候,一面採購一面偷,一面偷那個不要錢的。後來我才明白,原來偷的那個不用本錢,當然他可以賣很便宜。所以我們就倒閉了,我們這攤就倒閉了,收起來了,收起來我母親就去出家了。後來我跟我媽媽講,我說妳要感激他,他讓妳倒閉,如果妳沒有倒閉,妳很賺錢,妳肯定放不下的,妳怎麼會出家!還要感恩他。這個主要是說做生意買賣不公平,偷斤減兩。

  下面這句是『以偽雜真』,就是把假的摻雜在真的裡面去騙人。現在聽說大陸,我聽黃念祖老居士講《報恩談》,好像我有聽他講,他說茅台酒賣那個空瓶子現在價錢很好賣。他買那個空瓶子幹什麼?裝假酒,他裝假的當真的去賣,那這個是一本萬利。所以他收購那個空瓶子,有人專門在收購那空瓶子,收購空瓶子他放假酒進去當真的酒在賣,他不就賺死了嗎?這個就是「以偽雜真」。把假的摻雜在真的裡面,那目的是什麼?『採取奸利』,就是以這種不正當的方法獲取不當的利益,「奸利」就是不當的利益。我們再看下面:

  【壓良為賤。謾驀愚人。】

  『壓』是欺壓,『良』是善良,把善良人家給他壓迫,讓他去操守賤業,不好的行業。這是仗勢,仗著他的財勢去強迫清白善良人家去做那些賤業,不好的行業。

  『謾驀愚人』,這是欺騙愚痴的人,愚痴的人他都沒智慧了,再忍心去欺騙他,那真的也是很沒有良心。對於愚人應該是要去幫助他、去輔導他,怎麼可以再去欺騙他?你欺騙一個正常的人都不應該,何況欺騙愚人?

  【貪婪無厭。咒詛求直。】

  這句是講「對名利財勢貪得無厭」,『貪婪無厭』。俗話講「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也是沒有止境。我們一個人在世間能夠知足就常樂。實在講,在現代一個人如果能夠知足,他生活過得很快樂、很自在,不要跟人家比賽,他真的就像神仙一樣。如果要跟人比賽,貪心不斷增長,得到的名利再多也不快樂,他總是感覺到不足,「貪婪無厭」,這樣就很苦了。所以,佛在《遺教經》講,知足的人他就生活在天堂,如果在天堂的人不知足,他也不快樂。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的,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就不貪了,物質的享受到最低。

  所以,蓮池大師勸我們出家眾有兩部經一定要讀,一部是《佛遺教經》,一部是《佛說四十二章經》,他在《竹窗隨筆》講,這兩部經出家眾一定要讀,不可以不讀。後來蕅益祖師再把《八大人覺經》加上去,我們也有印過,它的名稱稱作《佛遺教三經》,就是《佛說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這三部經出家人必定要學、要讀。所以,佛在《遺教經》講,就是講知足。

  『咒詛求直』,就是「對天地神祇咒詛」,證明自己有道理、自己很正直,這是對天地神明不恭敬。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嗜酒悖亂。】

  『嗜酒』,「嗜」是嗜好,「酒」就是飲酒,嗜酒如命的人他就會亂性,『悖亂』就是亂性。這個酒在佛門五戒列為重戒,酒本身沒有罪過,因為酒都是植物釀的,它也不是殺生的。佛為什麼列為重戒?就是這個酒喝多了會亂性,亂性就會造前面殺盜淫妄這個罪業。往往一個人沒有喝酒他很老實,一喝酒就變一個人了。以前我在家的時候,我俗家的二哥很喜歡喝酒,我們兄弟就他會喝,喝了酒他就鬧事,回到家裡也鬧。那個時候他跟我、跟我弟弟住在一起,我小弟,我們三個住在一起。有一天他喝酒,去鬧警察局,警察局晚上十點多打電話到我家,說某某人是不是你們家裡人?我說是。他說他喝醉酒,來我們派出所鬧,你們趕快來把他帶回去。我就跟警察講,我說拜託你把他關一個晚上好不好,讓我們比較好睡,我說你慈悲慈悲。那個警察說不要,喝了酒亂七八糟的。我講什麼他都不給他關,實在是沒辦法,後來沒辦法只好跟我弟弟去把他扛回來。扛回來我們就不用睡覺了,他就鬧到天亮。他沒喝酒的時候有夠老實的,一句話也不講,酒喝下去什麼話都講,他說酒醉吐真言,平常不講的喝了酒統統講出來。「嗜酒悖亂」。

  同修現在我也遇到有一些喝酒的,河北有個居士,他喝了酒就去給人家砸車子。我在山東做三時繫念,他就去找我,他的同修就來跟我講,她先生就是喝酒就去砸人家的車子,酒沒喝,人真的是一個好人。後來我就勸他不要喝酒,我說你現在一天拜六百拜佛,誦《地藏經》,消業障。他也聽話,每天都磕六百個頭,《地藏經》也誦了二千多部。我說誦三千部,求地藏菩薩給你加持。現在比較好了,不然他同修講,他一喝酒回來,他們母子在睡覺,她說他一回來就給她們講開示,在床鋪前他就講開示。他平常聽經聽了之後,平常不講,酒喝了之後,她們母子要睡覺,他就講開示。所以我到他家去,他同修就給我告狀,說他喝了酒就講開示。後來我就跟她講,我說以後就換妳跟他講開示。現在也改變不少了。所以,酒不能過量。下面講:

  【骨肉忿爭。】

  這句總是出在一個『爭』,這個『忿』就是忿怒,與家人,『骨肉』就是兄弟姊妹,自己至親,「忿」就是忿怒,「爭」,爭執,不能忍讓。所以,在兄弟之間,《弟子規》也教我們,「兄弟睦,孝在中」、「言語忍,忿自泯」。這個忿爭,有時候都是言語,如果我們忍一句不要說了,氣消下去,那也就好了。如果彼此都不相讓,要爭到贏,那這個就沒完沒了,可能兄弟骨肉都變仇人,就在一個爭。所以,這句就是《弟子規》講的,「兄弟睦,孝在中」、「言語忍,忿自泯」。大家言語忍一句,有一方面忍下來,也就止息了。如果一直忿爭,那就造業了。

  【男不忠良。女不柔順。】

  這個兩句,「男人不忠實」、不善良。所以,男子的德行就是忠良,忠實、善良。女子的德行是『柔順』,溫柔、和順。這兩句是男人不忠實、不善良,「女人不溫和柔順」。現在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講,女強人,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女強人?的確我遇到不少都是女強人。「柔順」是女子之德,我們要看柔順,現在可以去日本看,日本學中國傳統文化,他們還是保留了不少。現在年輕人我比較不清楚,但是年紀比較稍微大一點的女子,她的確有柔順之德,大家可以去看看她的表現,她的威儀。

  有一年,我到日本去做法會,法會做完都會有一日遊,就玩一天的,去一個鬼怒川,去住一個賓館,同修招待我們去。我們那個大巴車開到那個賓館前面,還有幾十公尺,兩個日本的小姐就穿和服九十度鞠躬,鞠躬在那邊等了大概幾分鐘。所以,我們道場的莊義師講,人家這個《弟子規》做得真好,九十度鞠躬在那邊,我們車還沒有到,她頭都沒有抬起來,《弟子規》做得真好,我們看到都感到很慚愧。所以,大家可以到日本去看看。

  我在日本東京,我那個小精舍,在我們同一層的有一個女學生,高中生,大概你們現在來參加這個年紀,那個女學生我也不認識她,我住在那邊,她看到我都會鞠躬。還有在岡山鄉下,那更有禮貌,那個孩子、那個兒童看到我都會敬禮,過馬路看到我都會敬禮。所以,這個禮可以去日本看,日本是哪裡學的?跟我們中國學的,他們做得很到位。他做得到位,我們中國是禮義之邦,現在變成很不懂禮貌,所以人家就瞧不起我們,就是這樣。我們自己要趕快改過來,要依照老祖宗教的好好來學習。下面講: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

  這兩句,『室』是指妻子,「丈夫不善待妻子,造成家庭失和」;太太對丈夫也不尊敬,『不敬其夫』。這兩句所講的現在也很普遍。

  【每好矜誇。常行妒忌。】

  夫妻之間講話也誇張、不實在,做妻子的常常有嫉妒心、猜疑之心,這個家庭肯定就不好。

  【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

  「先生對妻子兒女有不得體的言行」,亂罵、亂打,那是『無行於妻子』。這裡『舅姑』就是講公公、婆婆,不是舅舅、姑姑。這裡「失禮於舅姑」是指「媳婦對公公婆婆不孝敬」。

  這節時間到了。我們晚上還有兩個小時,後面晚上就可以圓滿,因為今天加上一堂。晚上七點開始,今天有溫馨晚宴,溫馨晚宴同學要洗碗,聽說要洗到六點半。所以六點半開始太趕了,七點,我們七點再繼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