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五十四集)  2003/1/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54

  《太上感應篇》

  諸位觀眾,請看《感應篇》第九十五節:

  【毀人稱直。罵神稱正。】

  這是接上面「讒毀平人」下來,這有兩句。註解裡有幾句話我們念一遍,「士君子立身行己,要當行其在我者,必使正直無邪,斯為直矣。或身未能直,而但以毀人為直則良心已喪,烏得謂之直耶。且正直之人,心必忠厚,當言即言,使人知改,要在誠有餘而言不足,所謂直也。彼毀人者,污人之名,快己之怒,而乃自謂直道,豈不可痛可恨。老子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我們先看這一段。

  這是許許多多人,特別是現代人常犯的大病,就是毀謗別人,別人有過失,一定要把他的過失加重,就是他有一分的過失,把它講成十分,沒有那麼嚴重把它說得很嚴重,加很多倍;如果沒有過失,也要找個過失加在這個人的身上,這樣自己稱為正直,覺得自己講的話都很正確、很正直。毀謗別人,將過失加給別人,加在別人的身上,自己稱為正直,這就是這句講的『毀人稱直』,毀謗別人自己稱為正直。

  我們再看古德教導我們的,從前讀書明理的人,今天我們說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德行學問可以說在一般世間士人君子之上,佛弟子他的道德學問修養比世間一般知識分子還高,這是過去學佛的人,尤其是出家人的道德學問修養,確確實實都在世間一般士君子之上。這一樁事情,印光祖師常常責怪清朝順治皇帝,把出家人剃度要經過考試的制度廢棄了。古代出家人要出家剃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剃,要經過政府國家的考試,考試審查合格,國家才發度牒給你,就是剃度的證書。你拿剃度的證書,你自己要去哪家寺院剃度,這是你自己的選擇,看你跟哪家寺院的出家人有緣,你去那裡求寺院的法師大德給你剃度。如果你沒有度牒,在順治皇帝以前的制度,要是幫你剃度這是犯法的,這是違法的事情。所以在清朝順治皇帝以前,佛門的出家人都保持一定的素質。

  到順治皇帝,因為他自己出家了,他認為出家是一樁好事,何必要經過考試,要有這種限制,只要他發心出家,就可以為他剃度,不必經過考試。當時這位皇帝就將這個考試制度廢掉,以後凡是要出家的人,都不用經過政府的考試審查,不用發度牒,他要出家就去出家。在當時這件事情看起來好像是好事,人家發心要出家,沒有限制,能讓更多的人出家修行,在當時看起來好像是好事。可是這樁事情一直流傳到今日,流弊就看出來了,它的弊端、它的副作用都出來了,副作用就是佛門出家眾的素質一落千丈,就是遠遠不如古代,甚至有些作奸犯科的也能夠出家。

  如果在古代那種制度之下,像我們這些人想出家,不夠資格,你考試如果不及格,不能通過。出家人在經典裡面讚歎為「天人師」,不但在人間做人間的老師,也要讓天上的天人做老師,不止是人間的師範,欲界天、色界天天人的師範。為什麼?正直無邪,所以得到天地鬼神、社會大眾的尊敬,你的心真誠,你的言詞正直。如果自己身不直、心邪曲,你有什麼資格責備別人!

  你看新加坡,導師常讚歎的一位天主教的老修女,許哲居士,以後她也到佛教居士林皈依,雖然是位修女,但是修養我們一般人都比不上她。那時候,認識的時候,她一百零一歲,今年是一百零五歲,也曾經來過台灣,過去佛陀教育基金會有邀請她來台灣,在幾個地方表演她的瑜珈術。她這個人一生活到一百多歲,沒有發過脾氣,不曾發過脾氣,沒看過她發脾氣,也沒有責備於人。如果跟人不能相處,她回過頭來責備自己,感覺自己哪一點做得不好,為什麼別人對她會不滿,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才會讓別人嫌棄。我們聽到她的說話,她一生不記別人的過失,不記別人的惡言惡行,別人的惡言、惡的行為,她都不記在心裡,她一生心裡只記別人的好處善處,只有記別人的優點,別人的缺點她都不放在心上。從這裡你就能想到這個人的心多善良,行為多善良,所以人家一百零一歲,現在是一百零五歲,精神體力跟三、四十歲的人一樣。

  過去導師常勉勵我們這些弟子,我們師兄弟當中,那時候悟泓法師住在新加坡,導師就以他向我們大家做個教導。他說悟泓師四十歲,身體體力不如一百多歲的人,自嘆不如,要努力學習,向她學習。導師跟悟泓師講,就是跟我們大家講,要從這裡檢討,要從這裡學習。學佛真正的效果,過去導師常講起,如果你學得正確,真正在學佛,你不會老。你說你二十歲學佛,大概保持在二十歲那個相貌,三十歲學就三十歲,四十歲學就是保持在四十歲,不會一直老化,老化是有,不會很快很明顯,你要真肯學。

  如果自己心地邪曲、身不正直,毀謗別人,表現在外面以為我很正直,這裡面講你的良心已經喪盡,你造作極重的罪業。自己做得不正確,還要毀謗別人,認為自己很正直,自己都沒有錯,這就是造很重的業,果報在阿鼻地獄。佛經裡面講會墮拔舌地獄,以後墮入地獄會被夾子拔舌頭,刀山地獄、油鑊地獄(下油鍋),這都是這種罪業所感得的果報。現在造業造得很痛快,罵人、毀謗人,罵得很爽快,但是後面的果報確實是非常的可怕。

  地獄裡面的果報不是閻王設置的,是你自己惡心惡行變現出來的境界,自己的心變出來,不是外面來的,自作自受,自己造作,自己享受,不是別人給你的,是自己做出來。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回過頭來,從自己去檢討,從自己改變,這個問題才能解決。一味向外面對別人,這個問題永遠找不到,永遠都不能解決。所以佛法稱之為內學,就是向自己內心去學,向自己內心去改變、轉變,不是對外面,對外面是得不到結果。

  這個地方說得好,「正直之人,心必忠厚」,厚就是厚道。我們一般說這個人很忠厚,很厚道,厚就是心不會刻薄。對別人很刻薄,對自己很好,這種人就是不忠厚。我們看到這個,都是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不要去看別人,他這個人有沒有忠厚。我們聞到佛法,聽到聖賢的教導,第一要先回頭想我自己,我自己這個心是否正直?心是不是忠厚?是不是對別人刻薄,對自己比較好?如果是這樣要趕快改過,不然果報很嚴重。

  「忠」是什麼?忠是心正,一絲毫不偏,一絲毫不邪,這叫忠。忠是忠心,你看這個字,一個當中的「中」,下面一個「心」字,就是這個心正中,不偏左邊,也不偏右邊,不偏,不邪就是不偏。「忠」實在講就是「誠」,誠就是忠,忠就是誠。你心裡面有邪曲,有偏邪,你就不忠,也就不誠,你的言語自然輕薄,厚重就沒有了,你的言行自然輕薄。

  「當言即言」,言語要思考,《論語》裡面講「三思而行」,想開口說話,先要想一想,這個話應當說還是不應當說?一句話講出去就收不回來,應不應該說?

  佛的四攝法裡面教我們「愛語」,愛語是什麼意思?決定是愛護對方。愛語當然也不都是好聽的話,有時是忠言逆耳,不是諂媚巴結的話,是愛護眾生的言語。規過勸善,那是真正的愛語,使人能改。

  而言語點到為止,所以言語要在「誠有餘而言不足」,就是我們真的誠心誠意希望對方能改善,希望能對他有幫助,是存這個心,這個心就是真誠之心,真正是愛護對方的心,出自於真性。你內心真誠幫助別人改過自新,真誠心成就別人,你的心有餘,心有餘確確實實是真心,真正是這個心要幫助人。但是言語點到為止,話也不能說得太過分,說得過分可能會反效果,你的言語點到為止才能感動人,人家才會接受,這是直,直是這個意思。不是盡量罵人,不是這樣。也不是加重他的罪過,加重他的過失。所以毀謗人、侮辱人、罵人,這個地方說得好,「快己之怒」,快就是自己罵人罵得很痛快,罵得很爽快,以為這是直道,以為這是很正直,這裡講「可痛可恨」。

  老子這句話說得好,「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聰明深察是佛家講的「世智辯聰」,深察是什麼?觀察別人的過失。喜歡打聽別人的過失,喜歡蒐集別人的過失,喜歡聽別人的過失,這種人老子說這是「近於死者」,近於死就是這個人以後會遭遇不測災禍,不得好死。所以《菜根譚》也有一句話,你發現深淵的魚,這是不吉祥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喜歡挖人家的隱私,挖人家不好的事情。你想想看,那個人不好的事情,你一直打聽,一直蒐集,可能往往就會造成殺身之禍,這就是近於死者,不得好死,死的時候可能非常不好。

  程子說「君子於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不當於無過中求有過,而責己當反是」。怎麼樣對人?怎麼樣對自己?對待別人,要在別人有過失當中,去觀察他的無過失,也就是觀察他的好處;對自己恰恰相反,在自己無過失裡頭,要細心檢點,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

  末後這個結語好,「世間之人,口業無窮,故太上再三嚴戒也」。佛經亦復如是,第一句話「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天天造作罪業,尤其是一個出家人,出家人造罪業比在家人重十倍,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你穿上這件衣服,在外面你這個形象是代表佛菩薩,你造罪業就侮辱佛菩薩,佛經裡面常講毀謗佛法,破和合僧,你把佛教的形象破壞了,讓社會許許多多大眾,看到你的行為不敢學佛了,於是他們也毀謗佛法,謗佛、謗法、謗僧。他們為什麼毀謗?因為看到你不好的模樣才會毀謗,這都是你的過失,都是你的罪業,所以果報在阿鼻地獄,要出頭就太難太難了。諸位可以看《地藏菩薩本願經》,看《地藏十輪經》,《彌勒菩薩所問經》,裡面有詳細的說明。所以我們看到這些人膽大妄為,真有膽子,不怕墮地獄,不怕地獄苦,敢造罪業,我們要知道警戒。

  第二句是『罵神稱正』。註解裡面我們念一念,「聰明正直之謂神」,「神」這個字的本義是什麼?聰明正直,說得好。我們看「神」這個字的寫法,它的左面是「示」,示字是什麼意思?上面這一點一劃,古時候這個字叫上,上天;下面有三條,這是垂象,用我們現代話說是自然現象,古人講「上天垂象」。右邊這邊是「申」字,左邊是示,右邊是申,申是什麼意思?通達的意思。用我們現在最簡單的話來說,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叫神。哪個人能通達宇宙人生真相,我們稱他作神聖,聖也是這個意思。所以「神」這個字在六書裡面是會意,讓你看到這個字的形象,體會它的意思。他一切通達明瞭,這樣的人,「君子所當敬畏」,讀書人、知識分子對於這種人哪有不尊敬的!有學問,有道德。

  「乃有無忌憚之小人,自謂正直無邪,可以屈服鬼神」,這是小人,不相信有鬼神,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可以降伏一切鬼神。「不知其心術之微,鬼神早已窺破」,你的起心動念,鬼神早就看破了,早就看穿了,你在那裡造罪業。果報在這個世間,特別是在現在,報得太快,諸位只要細心觀察一下,你就明白了。你看造作罪業的人,如果諸位看天目山齊居士的報告,你看她經營道場沒有幾年,才四年多還不到五年,感應果報的事蹟太多太多,數不盡。

  我們今天造作一些罪業,好像果報沒有現前,這是經上講的,這是靠你過去生中所修的一點福德,你這一點福報還沒享完。等你福報享完時,惡報就現前,那個時候後悔莫及。人要明理,你們過去生中修福,造罪業不怕,還有餘福保護你,但是如果享福,要是不繼續修,福享盡時,那個時候要怎麼辦?

  所以導師講席當中也常講起,他說:我在年輕的時候,有很多看相算命的給我算命。算他的命前生沒有修福,這生沒有福報,所以年輕時候過得非常苦的日子。他學佛,有很多同修知道,學佛過程中也度過十五年非常艱難的生活。也有一些出家的朋友,到台中蓮社去看他,看他過那種生活,看得都搖頭,任何人不能忍受。所以他說前生不修,這生沒有福報。現在這一生弘法利生好幾十年,到了晚年,到現在大家都看到了,他的生活還不錯,確實命運的改變,改變的幅度太大了。他說這是他這一生學佛以後才懂得修福,所以他的福報是現世修,現在這一世修的,晚年有福報是現世報,現在這一世修,現在這一世有果報。他說看到其他的人是過去生中修的餘福,這一生沒修,他說要是你們肯再修福,你們的晚年決定超過他太多太多了。

  人為什麼不知道要修福,而去造罪業?太上跟我們說的,《文昌帝君陰騭文》裡也跟我們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佛給我們說有兩個神一生跟著我們不離開,一個叫同生,一個叫同名,這兩個神住在我們身體當中,形影不離,我們造善造惡,這兩個神立刻就到上天去報告,我們起心動念,甚至於自己還不曉得,他已經知道了,所以人不可以不存善心。

  導師一生自己修學、勸告別人,存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面,落實在應酬、處事待人接物,不管別人用什麼心對我,我用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對他。他說別人造惡,我也不會記在心裡,不會記他的惡,總是想人家的好處。人家對我有一天的好處,一個小時的好處,極其微細的好處,都記在心裡,感恩戴德。別人對他的害處,毀謗、侮辱、陷害,他統統不記得,他是這樣修,修自己圓滿真實的善心,沒有一絲毫不善夾雜在裡面,讓自己一生生生世世永遠生活在善的境界裡。

  我們跟佛菩薩學,我們跟聖賢學,學的是什麼?就是學這些。在這個世間一生一世,我們認真努力學習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遠離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讓自己煩惱不起,使我們自己的煩惱不要生起,我們的修學就有了成就。如果每天還是起煩惱,每天還是看到別人不對的地方,我們就錯了,我們就不像佛,不像菩薩了。不像佛,不像菩薩,那像什麼?就變羅剎。

  淨宗學會的成立,導師為了勉勵同修的修學,提出修學的五個綱領,又將《無量壽經》上佛陀重要的教誨,節錄六十幾條,將《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的教訓,節錄了四十幾條,印成一本小冊子,這本小冊是《淨宗同學修行守則》。這個小冊子是屬於行經,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可以違背,那我們就真的學佛了,我們發願求生淨土必定往生。這個小冊子印得很多,分發得很廣,可是幾個人認真修學?幾個人認真天天把它看一遍,拿它來反省,一條一條反省,我有沒有做到?

  現在三重廖居士他們的淨宗學苑,他們每天用「百過格」反省,天天反省,用這個反省改過,你是世間的好人。我們淨宗學會,我們要用導師編的《淨宗守則》,每天一條一條反省,你就是真的學佛,你是如來第一弟子,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如果違背了,你就是魔子魔孫,你是來破壞佛法的,你是魔王波旬派來的,來破佛法的。破佛法沒有好處,死了之後必墮阿鼻地獄。請再看《感應篇》第九十六節:

  【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這都是惡行。註解裡面引用古人的教誨,「周衛石碏曰,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六順也」,說順、說逆都說得非常具體,這是儒家所說的。佛家則說得更深,說得更透徹,佛家是以法性為標準,儒家則是以「道、德、仁、義、禮」為標準,這是我們一般講的世法與出世法差別在這個地方。人能夠順世法,得世間福報;能順法性,得出世間無比的福報。出世間佛講得太多太多了,我們要懂得出世間不離世間,決定包括世間,但是世間法不能包括出世間。這裡頭有淺、深、廣、狹的差別,廣能包狹,深能包淺,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佛陀常常教導我們,修行的根本是三福、六和,這是大根大本。三福裡面十一句,我們能夠隨順,這是向道,向菩提大道;如果我們違逆,不但世間善法不能成就,往往墮在三途。這些理事我們同修都非常清楚。順逆的根在孝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給我們的根本,隨順法性,隨順「道、德、仁、義、禮」,諸佛如來教化一切眾生從這個地方開始,也在這個地方圓滿,孝敬達到圓滿就成佛了。

  我們可以這麼說,佛家的教育徹始徹終就是「孝敬」而已。佛將孝敬擴大,戒經裡面常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把「孝養父母」擴大了,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在《華嚴》上看到,一切眾生,情與無情,皆我善知識。《華嚴》上講的善知識就是老師,不但虛空法界一切有情眾生是我的老師,無情眾生也是老師,這是把「孝親尊師」講到究竟圓滿,講到究竟處。我們能把這樁事情落實,這個人就成佛了。認真努力去落實,還沒有達到圓滿,這個人叫菩薩。落實到究竟圓滿就稱為佛;違背這個教誨,這個人叫凡夫。

  六道眾生講孝敬,不能達到一切眾生,止於自己的父母、尊長,甚至於說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境界不錯了,講到這裡往往只限於我們自己一個國家、一個族群,不能達到像《華嚴》裡面所說的「不分國土」,它那個地方講的國土大,它是講諸佛國土,每一尊佛教化區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不分國土,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真誠、清淨、平等的去盡孝,去修敬,這是大乘佛法。

  因此學佛要學得跟佛一樣,念佛常常想著佛,佛是存什麼心?佛動什麼念頭?佛是怎樣生活?佛是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能常常這樣想,就叫做念佛。念佛絕對不是口頭上止於佛號,止於佛號像唱歌一樣,什麼意思茫然無知,你怎麼會得受用!念佛的名號,想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誼,想佛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叫真念佛。觀像念佛是看到佛像也要想到這些,這是觀像念佛。所以我們要會念,會念念久了,我們的念頭就轉變成佛的念頭,我們的心就變成佛心,我們的行就變成佛行。佛的心是孝,佛的行是敬,這兩個字把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全包括盡了。

  我們做佛的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曉得,我們是佛的形象,是佛的代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到底有幾分像佛?我們能夠做到一分、兩分就不錯了,百分之百你就成佛了,大概你能做到個百分之三、四十,你是真菩薩。必須依教奉行。

  我們淨宗同修現在大多數都受持《無量壽經》,導師講《無量壽經》的時候多次勸勉同學,我們能把《無量壽經》上講的理論明白了,通達明瞭,智慧開了。能把經中所有的教誨都落實,百分之百落實,你將來往生決定是上上品往生,有把握,有信心;你能夠做到百分之九十,上中品往生;最低限度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下下品往生。至於西方世界講的四土,那是菩提心的問題,上上品菩提心是常寂光土,上中品菩提心是實報莊嚴土,中品的菩提心是方便有餘土,下品的菩提心是凡聖同居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我們面前。

  經不是止於念,經不是念念即可,念給佛菩薩聽,錯了!在佛菩薩面前讀經是修孝敬,如同佛菩薩在我面前,我讀經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我真的懂了,聽懂了,我真的發心照經典教訓去做。從哪裡做起?《無量壽經》真正是圓滿到極處,序分裡面就把答案告訴我們,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淨宗修學的總綱領。經文一展開介紹聽眾,聲聞眾、菩薩眾、在家菩薩眾介紹完了,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淨土宗修什麼?這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從哪裡下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教我們從哪裡下手,首先要善護三業,三業把口業放在第一。今天社會為什麼這樣的動亂?就是大家都不懂得「善護口業」,造口業。身語意三業都造業,身語意三業最容易造的是口業,所以一般講的是身口意,身是第一,再來是口,再來是意。《無量壽經》把它調換過來,講「口、身、意」,把口擺在第一,意思就很明顯,就是跟我們講三業當中口業最容易犯,時時刻刻都犯,擺在第一就是跟我們提醒,這個業很容易犯,要提高警覺。所以講話要小心、要謹慎,往往你無心講一句話,一般人講「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你講話的人是無意中(無意,沒有那個心)講出來,但是往往聽話的人就很在意,很在乎你那句話,所以講話口業不得不謹慎。

  我們身如果能夠守住「不失律儀」,律儀引申就是法律,我們一個人生活在世間,一生不做犯法的事情,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遵守社會上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我們一切都不違犯,這個人是好人,是個守法的人。「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就是你心裡保持不生貪瞋痴慢的煩惱,心地保持清淨,不受煩惱污染。煩惱一起,我們的心就受污染。所以《無量壽經》經典一開端,就把修學的綱領告訴我們。

  身語意三業修到最極清淨之處,這個人就成佛了。我們常常看到佛像,特別是畫像,畫像你看佛頭部有個圓光,圓光頂上寫了三個字,「唵、阿、吽」,「唵阿吽」是什麼意思?就是身、口、意,身口意三業做到究竟清淨圓滿,這就成佛。所以佛陀的教誡,教初學從十善開始,《十善業道經》到最終極是十善圓滿,十善圓滿是「唵阿吽」,就是無上的果覺。千經萬論是講細節,這是講總綱領,我們掌握著總綱領,然後慢慢再學細節。細節在大乘裡面講,五十一個菩薩階位,每個階位境界不相同,無論在理論上,在行持上,有淺深廣狹的差別。由此可知,最低的階位是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最低的階位。

  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什麼是菩提心?經論裡面講得太深,不好懂。佛有無量無邊的方便,佛教我們發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每一願都包含著《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無量壽佛經》裡所說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四願,願願都具足。所以真正發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無量無邊,度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幫助他,為他服務,要發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心,這個心一發,你就真的成菩薩。凡夫念念是為自己服務,為我的家庭服務,這是凡夫,增長身見,增長我執。增長身見、增長我執,怎麼能脫離六道輪迴!

  我們現在懂得六道怎麼形成的,六道就是我見、我執形成的。破我見、破我執,六道就沒有了,就超越六道。所以人一發菩提心,六道就超越了。我們這個身,現在在六道,在六道不是我的身,我這個身是為眾生服務的,為眾生服務的工具,不是我。

  如何為眾生服務?下面三條就說出具體的辦法,第一個斷煩惱,斷煩惱是不是為自己?不是,為眾生,做給眾生看的,是為眾生斷煩惱。學法門,也不是為自己,是給眾生做謗樣,好學,希望他看到這個樣子,他也能好學,看到你這麼認真的學習,他也效法,他也認真的學習,做給他看。「斷煩惱」是培養自己的德行,「學法門」是成就自己的學術,「成佛道」是轉凡成聖,這些一切都是為了做給眾生看,幫助眾生。大家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

  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是轉惡為善,「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轉迷為悟,「佛道無上誓願成」是轉凡成聖。我們真的明瞭、真正肯修,我們就像佛,就是代表佛的形象。佛菩薩在哪裡?佛菩薩就在我們這個形象裡頭。自己每天去塑造這個形象,這個形象總有一天會被你塑造成功,那個時候你就真的超凡入聖了。佛家講得圓滿,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經要多讀、要多聽、多思惟、多體會,然後把它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行為,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才是真正學佛。第九十六節:

  『棄順效逆,背親向疏』,這一篇文字,從第九十節到這一段都是屬於「無忌憚之惡」,就是造作惡業都沒有顧忌。在現前社會可以說已經形成一種風氣,大家把造惡業這些事情都看作是正常的,我們在社會上每一個角落都能夠看到。大的來說不順真理,從大方面來講,人都不順真理;小的來講不順禮義,沒有禮節,人不講道義。註解裡頭,諸位看看就知道了。

  後面這一句「背親向疏」。儒家教學必定是從親及疏,從自己最親近的才達到疏遠,逐漸擴大服務的範圍,從小範圍擴大服務的範圍,由近而遠,由親而疏,擴大服務的效果。佛法雖然講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但是在行門也不例外,佛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從哪裡開始?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父母跟我們是最親近的,師長也是我們最親近的,從這裡做起,然後再把「孝養、奉事」擴展到社會一切眾生,從這裡為出發點。可見得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教人,都有一個親疏,親近跟疏遠的,不違背這個順序,這裡面的意義很深很廣,我們要能夠細心去體會。

  這兩、三年導師弘法走向多元文化,也跟很多不同的宗教族群交往,於是有些人就批評這種作法是不是「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拿這些話來批評。曾經也有人當面向李木源居士質問這個問題,李居士把我們自己所作所為的事實真相告訴他,這個人了解了,也不錯,當面懺悔,承認自己錯了,錯怪人了。

  所以我們對於中國人、對於佛教做的事情很多很多,沒有宣揚而已。不是對自己的國家、對自己教內都沒做,有做,做很多,沒有宣揚。做一點好事,何必到處告訴人!與外人交往,有一些媒體報導,那是他們的事情,我們也沒有希求他們來報導。事實我們要了解,不要產生誤會。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