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三十三集)  2002/1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33

  《太上感應篇》。上一集我們講到: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這都是太上給我們舉的一些例子,這是惡行當中的大惡。『先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老師。註解裡頭說(這註解都是以古人所講的),「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先生就是給學生傳道,傳授學業,解除學生的迷惑,這就是先生(老師)他所做的事情。

  佛家常講我們生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生命從父母那裡來的;我們的慧命是得自於老師,我們的智慧是老師傳授給我們的。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生命跟慧命做個比較,慧命比生命更要重要。如果人有慧命,這個人生生世世決定不墮三惡道,不但不墮三惡道,決定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由此可知,慧命重於生命,比生命還重要,佛菩薩的恩德超過世間的父母,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

  可是現在在這個世間能夠真正讓我們得到慧命的老師,幾乎見不到了,這也是事實。佛家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為什麼我們今天發心要求法身慧命,佛菩薩不來幫助我們?我們學佛這麼久了,對於經教也了解一些,我們可以肯定佛菩薩的話是真實的,決定不是妄語。換句話說,佛菩薩決定不會捨棄我們,問題是我們求道的心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我們求道的心不是真切的,佛菩薩就不來了,來了也沒有意思;如果真的是懇切真心求,就決定有感應。

  由此可知,我們求法修行,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成就的早晚都決定在自己,不是別人給我們決定的。自己有個真誠的心,有個清淨的心,認真依教奉行,佛菩薩就來了,他有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在加持我們。如果有一絲毫的不誠實、不老實,就決定沒有感應。今人心之所感都是些妖魔鬼怪,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心裡頭有貪瞋痴慢,心裡頭有邪知邪見,邪與邪相應,真與真感應,這是一定的道理。

  現在我們自己不知道怎樣修學,這個誠心發不出來,父母也不知道,甚至於現在老師也不知道,這是非常可悲的現象。我們淨空導師講經的時候時常講起,提到他孩提時代接受教育的情形。古時候不像現在有學校,古時候是私塾,就是一個老師教七、八個學生,十幾個甚至二十多個,較大規模的二、三十個,都是私塾的教育,開一個館教學生。他說大概是七歲的時候,他印象記得非常清楚,這個私塾是在一家祠堂裡面,那個老師姓什麼,他說他太小了,七歲的時候到現在已經忘記了。但是拜老師這件事情,他記得非常清楚,就是他的父親帶著他,還準備一些禮物去供養老師,進到祠堂見到老師,先把禮物供上,他就站在他父親後面。裡面有一個禮堂,在禮堂的正中供一個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牌位,他們向孔老夫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跪三跪,頭叩九下,一跪叩三下,三跪九叩首,這是古代的禮節。先拜孔老夫子,他跟他的父親,他站在後邊拜。拜完之後,再請老師坐到禮堂當中,拿張椅子給他坐,也是一樣他父親站在前面,他站在後面,也是給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他說這個印象非常的深刻。家長把子弟付囑給老師,請老師嚴加管教,這麼隆重的禮節,父母要拜老師的,老師要是不好好的管教學生,你們想想怎麼對得起人家的父母?這樣尊重,現在這個禮節已經沒有了,沒人懂了。

  往年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辦了一個內典研究班,學生八個人,老師六個人,我們導師淨空上人他也是其中之一的老師,這個班的主任是李炳南老師。開學那一天,李老師請這五個教書的老師上座,這五個老師是李老師的學生,李老師他帶著這八個學生,他站前面,八個學生在後面,給這五個老師頂禮三拜,李老師說:我代表學生家長。大概我們現在只有看到這一次,以後就再見不到了。李老師代表學生家長,率領八個學生,這五個老師坐在上面,接受他頂禮三拜,這樣老師要不認真教導這些學生,對不起老師。現在的人哪懂得這個道理!不但沒見過,聽都沒有聽說過。

  所以古時候師徒如父子,真的比父子還親。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樣,一生都互相照顧。所以做老師的人雖然很辛苦,讀書人都很貧寒,但是他非常安慰,學生如果教好了,將來學生能夠出人頭地,他的子子孫孫都有人會照顧,他沒有後顧之憂。古時候的人有道義,現在的人沒有了,現在我們看社會的結構,人與人的關係是什麼?利害。今天對我有利就是朋友,就是親屬;對我沒有利益了,就是冤家,就是對頭,你說這是什麼社會!

  從這些地方,我們真正體會到聖賢教育的重要,失掉聖賢教育,那真是夫子所說的話,人與禽獸哪有什麼兩樣!人也是動物,跟一般動物差別在哪裡?就是人懂得道義,能夠明瞭道德仁義禮,其他動物不懂。人為什麼能懂得道德仁義禮?老師教的,所以對老師怎麼可以輕慢!

  「慢其先生」,說老實話,老師都是讀書人,都是明理人,對於這些名聞利養看得很淡,也不需要求人恭敬。學生對老師的恭敬是敬什麼?是敬自己的學,自己要修學的,這個道理在此地。老師教學生,對學生關懷確實是有差別的,這是什麼原因?老師觀察學生,這個學生一分恭敬,教他一分;兩分恭敬,教他兩分。什麼原因?決定不是對老師恭敬成分多少,不是,是老師觀察你能夠接受多少。

  印光祖師在《文鈔》裡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如果只有一分,教你兩分,那一分是多餘的,是浪費了。你這個容器只有這麼大而已,譬如要盛水,你拿一個小小杯子,水倒進去就是這麼多而已,不能再多了,再多就滿出來了,沒用了。你有十分誠敬,你如果拿個大鍋來,你的器就大了,就多給你裝一點;一分誠敬,小的,只好給你這一點,是這個道理。不是老師喜歡你,你恭敬他、巴結他,他就教你,不是這個道理。他是看你能夠接受多少,能接受多少是從你的態度看的,你態度如果有誠敬,有十分的誠敬,老師如果教你九分就對不起你;你一分誠敬,教你兩分是多餘的,多餘的你不能接受,接受不了,是這個道理。如果老師要是貪圖人家恭敬他,他是凡夫,哪裡是聖人!所以誠敬,確確實實把我們好學的心,喜歡接受的心,依教奉行的心,顯露在這上面了,人家看到的時候,他不能不教你。所以修學的關鍵都是在學生的態度。

  小註裡說的幾句話很好,「父母生我之身,尤必先生成我之學」,「尤必」這兩個字很好,就是必須要老師成就我的法身慧命,就是說父母生這個身體給我,只有我們這個身體,如果沒有老師教導你,你不懂得道理,做人做事的道理都不知道,這樣跟一般的禽獸哪有什麼差別!所以必須要老師來教導,成就我的法身慧命。

  「故其尊與親君並重」,所以對老師的尊重,跟自己的父母,君是以前的帝王,古時候的人民沒有一個不尊敬帝王,說到皇帝沒有一個不尊敬的,尊敬國家領導人。現在由於聖賢教育廢棄了,對於君長那個尊敬的心也沒有了,可惜!

  「今人延師教子,往往多出虛文」。《彙編》的註解,寫這個書是清朝末年,已經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實在講,西方文化傳到中國,把中國古老的傳統破壞掉了,所以我們國家民族這一百多年來,將近兩百年,遭受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沒有過的痛苦。我們也不能怪別人,怪自己無知,怪自己迷信,迷信西方物質文明,把自己傳統固有的好東西廢棄掉了,這一點我們遠遠比不上日本。日本人比我們聰明,他知道中國傳統有價值,所以他從中國學過去的東西永久保留,西方科技他也要學,他們是並重,所以這個國家不是很大,能那麼強大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中國是完全把自己的東西都忘記了,都不要了。只看到別人的好,認為自己的東西太舊、古老、不合時代,完全要丟掉了。為什麼日本人不肯丟?這是我們跟不上日本的地方。這是清朝末年的現象,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請老師來教子弟,那個心就不夠真誠了。

  「吝財虧禮」,對老師的供養非常微薄,禮節沒有那麼真誠。「甚或言詞不遜,體貌反常,有心夷落」,就是輕視、瞧不起老師,看老師家境清寒,當老師的人多半生活清苦。這裡講這些人眼光短淺,跟禽獸沒有兩樣。可是做老師的人,決定不能因為學生家長對你沒有禮貌,輕慢你,你就不肯認真教,那也錯了,這樣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你還是要認真教,盡到你自己的本分責任,你這個老師如果這樣做,是有道德的,是真正明理的。如果貪圖學生家長的供養,供養多了,你就認真多教他;供養少了,對學生也就不太認真,這樣這個老師就不是好老師,這個老師將來也要負因果責任,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因此我們真正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只要做到自己的本分,將自己的本分做得盡善盡美,全心全力去做,好的果報決定在後面。積功累德,教書的人教學,在教學裡頭積功累德。

  我們再看《彙編》註解裡面也註得很多,前面介紹過的意思很深很多,言之不盡。這兩句實實在在說,也是我們現前所犯的過失,雖然犯了,自己沒有辦法覺察,總認為自己做得沒有錯,自己做得都很好。《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實在說我們智慧達不到,見識達不到。「非義」是不應該做的叫做非義。「義」就是我們的本分,應當要做的。我們不應當做的就叫非義(應當做的就叫義),在現前好像是應當要做的,這一類是「非義之義」。眼前好像是對的,實際上它的後果影響是錯誤的,不好的。譬如今天講尖端科技,尖端的科學技術,製造核子炸彈,製造這些尖端的武器,一般國家認為需要,我們國防需要,應該做的,如果你想到這個東西,那個後果是毀滅整個人類,這是錯誤,不應該做的。

  中國古人有智慧,為什麼中國不發展科學技術?如果要發展的時候,應當在兩千年前就要發展了,就會發展。中國要是兩千年前發展尖端科技的話,可能現在地球就沒有了,毀滅了。我們在古籍裡面研究飛行,就是天上飛機飛行,很早中國就有人在研究。在王莽時代(王莽篡漢,東漢、西漢,這是漢朝當中有一個政變,王莽就是政變的主角),在那個時代古書就有記載有人做滑翔機,就像現在飛機一樣。你想想漢朝時代那是多早,一、兩千年前就有人在做這個。像指南針、火藥,諸位曉得是黃帝時代發明的,這是差不多四、五千年前,更早更早。可是中國做這些東西只是止於娛樂而已,沒有把它發展做為戰爭的武器。中國古人,明理的人,有眼光的人,他知道,他懂得,知道這個東西如果發展下去,負面的作用太大了,眼前好像有一點利益,但是後面的負作用太大太大,這是古人他有智慧看得遠,眼光看得遠、看得深。什麼是應該?什麼是不應該?現前有利益,將來沒有利益,後世沒有利益,這就不應該做;眼前好像是沒有利益,可是你想到將來後世有利益,這個事情應當要做,這要真實智慧才能看到。

  底下說「非禮之禮」,意思也是如此。禮節是人與人交往一個規則,這個規則表達我們的真誠,表達我們的愛心,這就是禮節。「非禮」是什麼?這裡頭沒有真誠,虛偽的,沒有愛心,是手段的,這我們不應該做。為了我們現前的利益欺騙別人,虛偽、欺詐,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國際上開會全是虛偽的,沒有一個真誠,各懷鬼胎,會議終了之後大戰爆發,這種國際上的,國際之間這叫「非禮之禮」。我們人與人之間,特別是有求於別人幫助的時候,總是看別人的臉色,用種種手段來欺騙,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手段是不是真的能達到目的?不是這樣的,不是說你用手段就能達到目的,達到目的都是一種因果報應。你用真誠,決定不欺騙,一樣能達到,人家還特別樂意幫助你。你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表面上禮貌再周到,也會失信於人,以後人家不相信你了,你要再建立信用那相當不容易,這個我們要知道。

  這上面加上一個「非」,都是欺詐,都是沒有誠意,慈悲心也是假的。世間做慈善事業的人很多,幾個是真的、幾個是假的,我們要辨別清楚。諺語裡有所謂「慈善家,慈善起家」,那是諷刺的話,從事於慈善事業,他名利雙收,名是大慈善家,利是得大富大貴。到外面去勸化、去募捐,捐了一萬塊錢,做多少好事?做兩、三千那是很有良心的,三分之二自己享受,這叫慈善起家,像種情形就叫「非慈之慈」,這種事情在我們佛門很多。

  過去(這也是我們導師講起的)早在三十幾年前,我們導師在台北講經的時候,在木柵韓館長家附近也成立一個「華藏法施會」,那時候還沒有道場,這個法施會就是專門印經布施供養。當然印經常常會跟印刷廠往來,印經譬如說印一萬本,後面的版權頁就印某年某月恭印一萬冊,印五千就印五千冊,印一千就印一千冊,你印一萬本實際上就是印到一萬本,這樣才打上去。有一次他去印刷廠要印經,那很早期了,他說:法師,你要印經印一萬本,你這是真的要印一萬本?我們導師就很驚訝問他:難道印這還有假的?印刷廠就坦白跟他說:有,也有人後面版權頁說印一萬本,實際上只印兩千本。印兩千本,他給印刷廠只有二千本的錢,但是他叫印刷廠後面版權頁要打印一萬本,版權頁是印一萬本,但是實際上叫印刷廠印兩千本,這樣他只有付給印刷廠兩千本的錢,後面八千本的錢哪去了?他自己吃掉了。這是以前聽說有這個事情。

  所以印刷廠的老闆那時候問:法師,你是不是真的要印這麼多?可見當時就有人這麼做,甚至還不少。我們導師就跟他說:我們跟他不一樣,我們這都是真的,版權頁打多少就是印多少,打一萬就是印一萬,打五千就是印五千,一本都不能差,絕對不會假的。印刷廠的老闆跟他說現在假的很多,所以這當中我們才曉得台灣佛法雖然興,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災難,這裡面有很多假的在。就是連印經,一萬本只印兩千本,這怎麼會不遭難!這是屬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印經後頭的版權頁是徵信,徵信不是真的,也作弊了。這幾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今天講「慢其先生,叛其所事」,也是這些事情:輕慢老師、欺騙老師、陽奉陰違。我們在工作上欺騙上司、欺騙同僚、欺騙眾生,自己以為所作所為都正確的,自己利益達到了,現在的人都是認為我要不這麼做,我怎麼能得利益?現在整個社會風氣都是如此,哪有什麼辦法!今天這個社會,好像不做欺詐的事就活不了,做生意不逃稅、不欺騙顧客就不賺錢,好像一切你既得的利益一定要靠欺詐、要靠手段,如果沒有手段,這個人是笨人,跟不上時代。你說每個人如果都有這種觀念,這個世界還能太平?社會還能安定?災難還能避免?我們要明瞭,我們要相信佛菩薩的話,要相信古聖先賢的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吃多少、穿多少、賺多少,莫非都是前生我們所造的業,這一生所遭受的定數。積德累功決定正確。

  對老師要尊敬,對老師的尊敬並不限於表面,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這是真尊敬。對於我們的工作一定要負責任,負責盡職,盡心盡力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這是報恩。佛家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報恩、濟苦就在我們自己,能夠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這就是報恩、濟苦。

  《彙編》註解裡頭引用的這幾段講得好,都是我們的好榜樣。漢明帝,佛教傳到中國,漢明帝的功勞不可沒,是他派使節到西域迎請過來的,這個人就是尊師重道的人。能尊師重道一定能孝順父母,這是孝親尊師的好榜樣,身為帝王做出來給大家看。他的老師桓榮,對老師誠敬,對老師的禮遇,都能叫別人看到受感動。

  下面註解又提到岳飛,岳飛的老師是周同,我們在歷史上都讀過。岳飛的武藝是跟周同學的,周同將他自己最心愛的一張弓箭送給岳飛,這張弓是很強的弓,三百斤重,拉開的時候有三百斤,普通人拉不動的,你就曉得那個箭射得很遠。周同死了,每年到忌日這一天,岳飛一定要去掃墓,祭拜的時候,一定用這張弓射三支箭。念念不忘老師,老師教導的東西,要在墳墓前面一樣表演出來給老師看,這就是「事死如生」,對死去的人就像在世一樣的奉事,你說這個情多厚,恩德多厚!不能夠孝親尊師,不會有成就,縱然有成就也不是善人,果報決定在三途。後面引用古禮的一段,諸位可以自己看。

  「事師之道」,學生跟老師學習的道理,「如子弟之事父兄」,這在從前行,現在不行,現在我們對父母也沒看在眼裡,這講不通。從前的社會有家教,現在尤其是富貴人家,做父母的都忙著應酬,沒有時間照顧兒女,兒女教育給誰照顧?家裡請的傭人,請人帶小孩,一個星期當中難得跟兒女見一、兩次面。他自己這一生成就了,事業有成就了,但是下一代就完了。兒女跟父母沒有親情,都是別人在帶,自己沒有帶,出生就是別人帶,沒有親情,他怎麼不懷疑!怎麼不猜忌!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確實有家教,父母要做兒女的榜樣,讓他從小常常看到、常常聽到,他會記在心裡,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懂得怎樣事奉父母、怎樣事奉兄長。現在這種教育完全廢棄掉了,完全沒有了,所以我們今天讀古書,人家說「事師之道,當如子弟之事父兄」,誰懂?誰聽得懂?都不懂,不知道。

  下面舉出幾個例子,「行隨於後」,就是長輩走在前面,晚輩跟在後面。現在兒女行在其前,父母在後面跟著他,顛倒了。所以現在有人說孝子,「孝子」現在的意思怎麼講?孝順兒子,孝順自己的兒子,父母孝順自己的兒女,世界顛倒了。

  「坐列於旁」,坐的時候,坐在長者的旁邊。「路遇則正立拱手,言譚則傾耳虛心」,這是古禮,古時候弟子事奉老師、父母,如果在路上遇到長輩就正立站挺、雙手抱拳,這就是拱手,這是古代的禮節,在佛門是雙手合掌。「言譚則傾耳虛心」,「言譚」就是長輩如果講話,晚輩要靠近一點,長輩講話就不用講那麼大聲,用很多力氣,這就是言譚則傾耳虛心。有的年紀比較大的,就要再靠近一點,他講話就不用費這麼多力氣的,這是做晚輩尊敬長輩的一個態度表現。這是我們今天念念,看看古時候的社會狀況,再看現在這種狀況,你就見不到了,不但見不到,連聽都沒聽過,我們要不讀古書,哪裡會知道!

  我們把這個文念下去,「悔吝憂虞而不易」,這句話就是說無論在順境逆境,對於老師恭敬的心態永遠不變。「吉凶禍福以與同」,跟老師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跟老師同患難。

  「生則禮嚴跬步,死則心喪三年,若此則庶幾矣」,老師活著時候,要以真誠恭敬心照顧老師,照顧老師一輩子,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沒有兩樣。所以從前做老師的人願意教學生,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學生怎麼明白的?父母教的。父母教子弟事師之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相互教。做父母的沒有辦法跟兒女說「我是你的爸爸媽媽,你要孝順我」,說不出口,兒女也是會說「我為什麼要孝順你」。這要怎麼講?這就是要有第三者來教。同樣一個道理,老師對學生,也不能說「我是你的老師,你就要尊重我」,這也說不出口,若學生反過來說「我為什麼要尊重你」,這就要父母教。父母教自己的兒女要尊重老師,老師教學生要孝順父母,兩方面配合,老師跟父母互相配合,配合得很好,才能把這個人教成就,兩邊缺了一邊都沒有辦法教好,必須要雙方面很好的配合。

  這裡頭一些小故事,諸位如果能看文言文,可以自己看。這裡說有個農家,一個務農的家庭。中國古人存心厚道,凡是不善的,就是一些公案故事不好的、不善的,就不寫他的名字,寫他的名字怕對他有傷害,所以雖然為了要記載這事情,事情是記載下來,但是在當時不寫當事人的名字,這是存心厚道,這是中國古人的心厚道,雖然人家做錯事情,怕去傷害人。這故事是說有一戶人家,一個家庭,這是務農的,這一戶人家生一個兒子,古時候請先生來教書,教他的兒子。他的意是很切,很希望老師將他兒子教成就,這個意思很懇切,很希望如此,當然這是做父母的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人之常情。但是這戶的家長對老師非常的簡慢,沒有恭敬心,「簡慢」是很簡單、很潦草,慢是怠慢,心對老師不尊敬、不恭敬,沒有恭敬的心。可是這個老師也不錯,確確實實是個讀書人,明理,雖然這戶的家長對他不恭敬,老師還是盡心盡力教誨他的兒子,這樣教他。可是他的小孩長大之後還是一事無成,學業還是沒有成就,老師是很認真、很努力教他,這個小孩學不會,一事無成,最後還是去務農,在學業上沒有成就。這是說明輕慢先生的果報,先生還是很認真教,但是這個學生還是發展不起來,沒有成就。這是說果報的事情,這個地方講的果報很多,這個故事公案發生過的事情記錄下來,這就是真實的事情,說明因果確實就是如此。

  所以教學,我們出家人所從事的工作是師道,是一個從事社會教育的工作者,我們必須要認清,就是認識清楚自己的身分比一般學校擔任教職的責任還要重。世間這些教師(我們講現代的,不說從前的)偏重在技術的教學,佛法的教學偏重在智慧的啟發,真的是法身慧命。我們今天選擇是這一個行業,顯示的是這樣的身分,這個工作要是做不好,就是誤人子弟,就是欺誑眾生,也欺誑佛陀,你說這個罪名有多重!所以出家難,李老師一生不敢勸人出家,勸人皈依,不敢勸人受戒,不敢勸人出家。印光大師一生不給人剃度,什麼道理?知道從事這個行業不容易,如果做不好,罪過太大了,何必幫助一個人造這麼重的重罪!但是這件事情要是做好了,功德無比的殊勝。所以我們一定勉勵自己,縱然自己初出家的時候沒想到這問題這麼嚴重,糊裡糊塗出家了,出家之後,你現在知道了,就要認真努力,一定要把教化眾生的事情做好,老老實實要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榜樣,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佛菩薩。我們再看下面《感應篇》第四十二節,它只有八個字,也是兩句:

  【誑諸無識。謗諸同學。】

  這也是屬於大惡。《彙編》裡面說得很好,它說「無識之人,正當隨事曉醒,警之以義理,動之以善惡,使至覺悟而不墮於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能夠因為這個人愚痴、沒智慧,你就欺負他。後面引用《楞嚴經》的一句話,《楞嚴經》說「衒惑無識,疑誤眾生,死後當墮入無間地獄」,人在世間有意無意造作極重的罪業,自己並不知道,也不曉得果報的可怕。《感應篇》裡面舉的這些例子,我們細細反省,這些過失自己也常常在犯,但是從來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嚴重的果報,自己總以為這些都是小事,甚至於微不足道。

  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重的過失?愚昧無知之人,我們不讀佛經,不了解事實真相,這些人過去生中,多少世以來造作許多不善之業,感得這樣的果報。佛菩薩看得清楚,這一類的眾生正是佛菩薩救度的對象,而且把他們排在最優先,為什麼?這樣的人如果不趕快幫助他,轉眼就墮入地獄。所以佛菩薩幫助眾生,最苦,果報最嚴重的,一定是列入第一優先度他;造作罪業比較輕的,不至於墮落得這麼苦的,稍微緩一點不要緊,這是合情合理。另外一種情形比較特殊,這也是佛在經上常常講,根熟的先度。什麼叫根熟?成佛的機緣到了,這個也要優先幫助他,幫助他快成佛,他成佛之後就能廣度眾生,優先的道理在此地。

  世間人畢竟愚昧無識者佔多數,我們再想想自己是不是屬於無識這一類?細心的思惟,反省檢點,我們自己確實是屬於無識。為什麼?雖然天天在學經教,依舊時時在犯過失,這不就是無識嗎?所以要隨事提醒,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如果不提醒又犯過失了,言語造作的過失縱然不犯,念頭常常在犯,起心動念。為什麼佛菩薩要天天講經?就是為這樁事情。幾個人能夠聽一次經、聽一部經,就能回頭,就能覺悟,就能證果?這種人不是沒有,太少了,幾百年當中,我們才看見有一個,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聽一遍經就開悟證果,這是很難得很難得。

  由此可知,多數人,像我們自己也是屬於這一類,業障習氣非常深重,所以要善知識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到哪裡去找這樣的善知識?實在找不到,古大德教導我們供養三寶。

  我們供養佛像,供養菩薩像,用意何在?就是要藉著這些形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見到佛像就想到佛菩薩的教訓,見不到佛像就忘掉了,供佛像的用意在此地,不是把它當神明看待,不是祈求它保佑升官發財,是用他的形像常常提醒自己。提醒第一個是讀經,見到佛像就要想到要讀經,讀經就是聽佛菩薩講經說法,使我們明瞭義理。「義」是什麼?該做的。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這叫義。「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所說的一切經,它的內容歸納起來不外乎就這兩樁事情,「義」者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應該做的;「理」是明心見性。不但自己也學,還要幫助別人,怎麼幫助?要做出榜樣給人看。時間也到了,這一節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