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二十五集)  2002/10/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25

  《太上感應篇》。我們接下來再看第三十二節: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這兩句經文在此地是說布施達到真正圓滿的境界,佛家說「三輪體空」,這是三輪體空的前方便,也是三輪體空的初步落實,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施恩求報」,這個註解裡註得很好,「貪心未忘,與人追悔,吝心未化,貪而且吝,君子不為」,儒家講的最低的標準。儒家最高的是聖人,其次是賢人,再其次是君子。從前讀書人讀書志在聖賢,讀書要做什麼?就是立志要做一個賢人、聖人。讀書人要把自己的境界,最低限度要提到君子這個境界。三等,第一等是聖人,第二等是賢人,第三等君子,最低要達到君子這個標準,這樣你讀書才有得到受用。

  由此可知,儒家的君子雖然三毒煩惱沒有斷,他能夠伏得住,就是煩惱沒有斷,但是他可以控制,我們佛法講伏煩惱,能伏得住。煩惱習氣如果伏不住,君子以下這是小人,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白的。為什麼讀書?讀書的真正意義、目的何在?儒、佛所說的,無非是做個明白人而已。明白事理的人,就稱之為聖賢;懂得分寸的人,這是君子。

  所以布施決定不要求果報,佛在經上確實有說,佛門當中布施佛陀、菩薩、羅漢的果報不可思議,所謂是「施一得萬報」。其實那個「萬」是形容詞,不是數字,不是數字一萬的「萬」,是形容很多很多的意思,決定不只萬倍的果報。於是有許多人把這句話錯會了意思,以為佛門裡的生意很好做,一本萬利,大家都到佛門裡面來布施、來修福,目的何在?求發財、求升官、求佛菩薩保佑,都是為了貪心。為了貪心能不能得果報?實在講,施是因,布施是修因,你有修這個因,果報決定是有,有修因,哪有沒有果報的道理!決定有果報,不過果報就不像經典說的那麼大,因為你有所求。

  布施這個道理講起來很深,那就要講你是什麼動機布施?你用什麼心布施?你的動機如果是純善,你的用心廣大,你的果報就大了。你的動機要是為了求自利,心量很小,你布施的果報也就小了。佛家講的布施,少施得多的果報,就是說布施的很少,可是得的果報很多,得大的果報,那是說這個人的心清淨,真誠、清淨、廣大心修布施,這個果報就不可思議。同樣的,佛布施一塊錢,我們也布施一塊錢,我們布施一塊錢,我們凡夫可能就得一塊的果報,佛布施一塊錢的果報不可思議,跟我們就不同,什麼原因?佛用真心,佛的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怎麼跟他比!我們的心量一點點。所以佛家講「施一得萬報」,這不是假的,是真的。但是你要懂人家用的是什麼樣的心,才能得到無比殊勝的果報,這是關係著個人動機、心態大小不一樣,所以果報就不同。

  所以過去導師在講席當中常常教同學,如果人家跟你借錢,有人欠錢用,要跟你借錢,你如果有閒錢,你有能力借他,你歡歡喜喜借給他。錢借人之後,你決定不要想說他將來會再還我,借他就當作布施,不要想去跟他要,一定要他還我們。所以借他就跟送他一樣,他有來還很好,他沒有來還也很好,你就沒煩惱,如此你這個朋友的交情才會長久、才會深厚。你看看社會上有多少好朋友為了借錢財,到後來反目成仇,到最後翻臉,為什麼?錢借他,跟他要錢,他錢還不出來,惱羞成怒,翻臉了。本來是好事,到最後變壞事。這在歷史上有,我們現前社會上也看到不少。為什麼會這樣?就是錢借出去還想要回來,這在佛法的觀點來說,這是錯誤的。所以連借(人家跟我們借)都不求他一定要還,何況布施!人家跟我們借,我們就不一定要人家還了,布施不是借,那是要送你。

  所以布施,你還要求「我布施,希望得什麼果報」,這樣心就不清淨,當然也能得到果報,這個果報就很少、很小。如果是以清淨心布施,沒有希求的心布施,什麼都不求,如此果報就大了。我們現在講的無私的布施,沒有任何附帶條件的布施,這個果報就殊勝了。你如果送給人家附帶很多條件,人家要是對你報答,往往這些報都是不如意的,因為你附帶很多條件,雖然幫助別人,但是條件很多。現實上的例子也很多,諸位都能夠觀察,如果我們細細反省,你就可以觀察到。

  我們看這個世界,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戰期間當中,大戰之後,美國對全世界的經濟援助,有的是借,有的是贈送的,對全世界許許多多受災難、戰爭(受到戰禍)的國家,他都有採取經濟的援助,來幫助這些困難的國家,這就是佛經講的布施,過去台灣說的美援,美國的援助。但是美國幫助別人都有附帶許許多多的條件,就是說他不是無條件布施的,他有很多條件,許多條件的布施。結果所受贈與的國家,沒有一個不討厭美國人的,沒有一個不埋怨美國人的,什麼原因?求報。如果美國人要是念《太上感應篇》,他要是懂得佛法,他今天確確實實可以統治全世界,全世界的人對他沒有一個不感恩戴德的,沒有一個不擁護他的,大家都擁護他,為什麼?布施不求報,這是布施恩德能感動人,人家真正無條件幫助你。他們不懂這個道理,你今天有困難,我錢財幫助你,附帶很多條件,當然你要接受,為什麼?接受解決現前的困難,但是心裡不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附帶條件太苛薄,怨恨心永遠化解不了,這是沒有智慧,沒有讀聖賢書,沒有接受佛菩薩教化,不懂這些大道理,他才會這樣做法。

  佛家講的統治世間的這些帝王,佛經裡面講最大的是金輪聖王。轉輪聖王有四種,金輪聖王是統治一四天下,我們今天都被他統治,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也沒聽說過。正如同我們這個國家土地太大了,住在農村裡面的一生也沒有出過門,鄉下人哪裡知道什麼皇帝、什麼總統,他不知道,他天天過他太平的日子,他這個範圍是國家統治的,但是他不知道。

  金輪聖王,佛經告訴我們,他統治的範圍多大?一個單位世界。從前我們認為這個單位世界是太陽系,他統治一個太陽系。地球是整個太陽系其中一個小星球,其中一顆小星球。所以有人看到飛碟,我們在報紙時常看到,電視也曾報導過,飛碟很可能是金輪聖王派人來這裡巡察。佛經講為什麼稱他作輪王?他有輪寶,這個輪就跟車輪一樣圓的,圓形的。這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兵器,像我們現在講的戰鬥機一樣,也是他的交通工具,他的輪寶。飛碟是圓形的,看起來就像經典講的輪王坐的輪寶。飛行的速度非常的快,佛經裡面講他一天當中能夠飛行巡察我們現在科學家發現的太陽系,一天整個太陽系就走完了,這麼大的範圍是金輪聖王統轄的,他管轄的。這是從前依我們的見解。

  要是依據黃念祖老居士的解釋,那個範圍就大了。黃念祖老居士的解釋,一個單位世界是現在科學家講的銀河系,一個銀河太大了。現在科學家發現,科學家計算一個銀河裡面大大小小的星球,至少有一百億個星球,我們這個地球在整個銀河系裡面還算是個小星球,不算是大顆的,算小的,不大。

  這是佛經講的最大的國王,福報最大的,金輪王統治一四天下。其次是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統治四大部洲,銀輪王統治三大部洲,銅輪王統治兩大部洲,鐵輪王統治一大部洲,這是我們世間的國王(地球上的國王)都還算不上的。這個人的福報大,無論是人間天上。富是財富,貴是地位,那都是果報。富貴壽考都有因緣的,如果不修因,你怎麼能得到這個果報!地位愈高的人,聰明智慧超過平常人,德行也超過平常人。他從哪裡來的?不是天生的,都是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出來的,培養出來的。

  過去我們導師在新加坡,新加坡演培老法師還在世的時候,我們導師淨空上人到新加坡弘法也時常去拜訪他老人家,因為演老早年在四、五十年前,在台灣善導寺也講經,他那時候還沒出家都曾聽過。以後演老移民到新加坡,在幾年前已經圓寂了,在世的時候,我們導師到新加坡一定會去看他,當然見面免不了就會談論一些佛法、世間法。有一次,好像是我們導師第二次到新加坡的時候,大概是一九七九年當中,演老請他吃飯就問他:淨空法師,你是贊成民主制度,還是贊成君主制度?就是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們導師淨空上人。

  他就是看到世界上民主的潮流很流行,提出這個問題來問他:你贊成民主還是古代過去帝王那種君主,這兩種制度你是贊成哪一種?導師就跟他講:我贊成君主制度。演老跟他說:那你落伍了。導師回答:我並不落伍。導師就說了,君主制度的帝王希望保持他的傳統,希望他的朝代子子孫孫都能夠維持下去,他要有這個心來培養接班的人,所謂的繼承人。所以對於繼承人的培養可以說用盡心血,因為有好的繼承人,他的政權才能保得住,如果他後面沒有這樣的人,他的政權就失去了。如果他的兒子是個敗家子,一定是搞得家破國亡。所以對於繼承人的培養、繼承人的教導,都是請國家第一流有德行、有學問的人來教導,來教太子,換句話說,太子是受最好教育的。這個就太難得了,別人沒有這個機會,他有這個機會,他只要不被財色名食睡迷惑顛倒,他統治這個國家決定不至於到敗亡的地步。

  國如是,一個國家是這樣,一個家庭也如是。從前做父母的人全心全力教導子女,這種現象在民主社會裡面已經沒有了。民主裡頭說老實話,責任心絕對比不上從前帝王,責任心比不上過去。譬如民主,現在當總統一任三年、四年,下一任是不是能選上還不知道,所以他的責任多久?三年、四年。他如果沒選上,選不上,沒當總統就沒有這個責任了。所以現在的民主社會,他不會想很遠,大概只想他任期裡面要怎麼做,沒有想長遠,所以我們導師他才說他總覺得民主還是比不上君主。

  尤其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跟西方不一樣,西方確確實實那個帝王都是獨裁。中國說老實話,中國政治制度可以說在周朝時候就相當的健全,到了漢朝時候就確立了。你看看古時候,諸位讀歷史,君權跟相權分得很清楚,就是皇帝跟宰相的權職分得很清楚。君權跟相權那種關係就像現在公司一樣,君權是董事會,權力的機構;相權是辦事的機構,總經理。宰相等於總經理,皇帝好像董事長,權責劃分得很清楚。皇帝並不是完全專制,還要聽別人的意見,接納別人的意見。這都是從小就教的,不能接納別人的意見,不能夠尊重別人,你這個皇帝的位子一定做不久,一定有人取而代之把你推翻。所以中國的政治制度非常好。

  過去方東美先生至少給我們導師講過十幾次,這些我們導師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起,導師說他對這個沒興趣。方先生叫他讀《周禮》,周朝的禮記,方先生跟他說《周禮》是全世界最好的憲法制度,周公制定的,如果周朝後代的子孫都能夠遵行、不違背,他說可能到今天還是周朝天下。子孫不照這樣做,那就沒法子,那就亡國了,商朝商殷因為紂王敗亡,在於妲己,女人,寵愛女人;周幽王的敗亡,他也是寵愛女色。這不是別的原因,他每樣都聽他寵愛那個人的話,其他人的話都聽不進去,真正忠心謀國的這些大臣跟他建議、跟他講,他都不睬不理,不但不理會,有的時候還討厭,還要把他殺掉,他怎麼會不亡國!所以諸位要曉得,一個朝代的滅亡不是制度的問題,而是末代帝王昏迷它才會亡。他要能守住祖宗的成法就不會滅亡,守住聖人的教誨就能得到天下人,這是心悅誠服。

  聖人的教誨,居高位的人對天下人要布施恩德。你看佛教菩薩,第一個布施;第二個持戒,就是守法,守法這個意思深廣無盡;第三個教我們忍辱,要有耐心,要能忍;第四個精進;第五個禪定,禪定就是心裡有主張,不輕易被外面境界動搖;末後是智慧。什麼是智慧?不求報是智慧,不追悔是智慧,幫助別人不會後悔,沒有附帶很多條件。如果幫助別人附帶很多條件,這是沒有智慧。所以唯有高度的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個註解後面引《金剛經》上一句話,「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這個境界比這兩句又要高得太多,無所住是完全不住相,真的做到三輪體空。所以經上又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話都是真實話。解決這個世界的紛爭、領導世界、主持這個世界,佛家的六波羅蜜就行了。

  所以我們導師過去也常常說,講了很多次,他說你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海灣戰爭,我們現在買這些影片來看,這些VCD都可以看到歷史的記錄片,戰爭對世界問題有沒有解決?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不但不能解決,愈來愈複雜。戰爭要能解決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就解決了,不可能再有第二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問題還是解決不了,接下來還有第三次,後頭還有第四次、第五次,無數次,這就是說明了戰爭不能解決問題。

  什麼能解決問題?『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問題就能解決了。美國人打韓戰,花了一百八十萬億美元,一百八十萬億。這一百八十萬億要是拿去布施南北韓,這個問題馬上就解決了,無條件的布施。你布施之後再來調解,哪有人不尊重你?一定尊重你,誰不聽你的話?一定聽你的話,你是好人。越南戰爭多花了十倍,一千八百萬億美元,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永遠結冤仇,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誰願意做這種事情?這一千八百萬億美元送給越南,相信越南人對美國人感恩戴德,都叫他老祖宗,這是一定的,大恩人。所以我們冷靜想想,無私、無條件幫助別人,真正是為別人利益著想,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今天這個世界紛爭解決不了,為什麼?任何人他考慮問題,第一個觀念:對我有沒有利益?第一就是想自己。所以我們常常在報紙上看到,美國人處理問題的時候,跟外面交涉的時候,第一個就是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這一念就解決不了問題,問題就是在這裡,無論用什麼手段都解決不了問題。解決問題,聖賢教誨告訴我們,你要考慮為他人的利益,是不是符合他們的利益?符不符合大眾的利益?不要把符合我的利益擺在前面,我的利益擺在前面是自私自利,人怎麼會服?念念想到他人的利益、社會大眾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拋棄掉,給諸位說,自己真正得最殊勝的利益。於是我們就明白過來了,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聖賢的教誨。

  我們中國人講話,現在真的是人微言輕,沒有人相信,英國人湯恩比(歷史學家)說話人家就相信。他話說得很好,一點都沒錯,他說「真正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大乘佛法跟孔孟學說」,這是他講出來的,湯恩比博士講的。大乘佛法是什麼?孔孟學說又是什麼?到哪裡去找?現在找孔孟的書不難,找大乘佛法也不難,找到之後不懂,佛家常常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找到了看不懂,或者把意思看錯了、曲解了,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所以總結這是一個教育的問題。

  要解決教育問題,頭一個是師資問題,如何來培養師資?今天這個世間第一等的大功德是培養師資,諸位一定要明瞭。今天亡國滅種不怕,小事,道統如果斷絕這才是大事。佛家講的「法身慧命」,這個不能斷,這個如果斷了的時候,這個世間人苦難無邊,道統不能斷。能有一、兩個人傳下去,續佛慧命,繼續佛的慧根,一切眾生就有得救的希望,就有一線光明。這個機會也是不容易遇到,我們遇到了要珍惜。

  綿延諸佛菩薩聖賢的道統,要擔負起這個使命,這個使命是世間第一等偉大的使命。你能不能做這個工作?那就在你的發心。你真正發心,一定要具足清涼大師所說的「信解行證」,這四個字統統具足,你都能夠做到,你就能承擔這個使命,無論你現在過的是什麼生活,無論你是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都做得到。貧窮淪落的乞丐也能做得到,乞丐裡頭也有佛,也有菩薩,也有聖賢,問題就是你有沒有這個心?你肯不肯去做?還是我們現在講經那個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自己總是要想想,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為別人做好榜樣?果然能夠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你就是聖,你就是賢,你就是佛、就是菩薩。這些話我們導師講席中講得很多很多,諸位一定要細心去參究。

  聖人他的心行與性德相應,性德是什麼?性德是真誠、清淨、平等,決定沒有高下。所以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認真體會學習的。我們導師也講到,曾經有幾個同學跟著他一起參觀澳洲雪梨的一個電視公司、廣播公司,總經理來接待他們,總經理就告訴他們,這個公司從總經理到下面員工,一直到清理清潔的工人,他說都是第一,都是平等。因為去的時候,正好清潔工人拿著清潔工具在那邊掃地,他第一掃得很乾淨,第一;櫃檯裡面站的服務員,接待這些顧客親切,辦事認真負責,這也是第一;作經理的第一。他說我們公司各個都第一,這是正確的,這是對的。所以總經理進了門,正在掃地的親切打招呼,彼此打招呼,為什麼?各個第一,沒有第二的,這個公司叫第一公司,大家都第一。每個人把每個人自己本分工作盡心盡力做好了,他是第一。人人都第一,每一份工作都是第一,這個公司才真正叫第一公司。所以我們導師就帶一些佛法贈送他們,佛的教誨跟他們所想的、所做的相應,等於給他們一個印證,佛經就是這樣教我們的,他們真正做到了。

  職務上有階級,人格上是平等的。階級是職務不一樣,人與人之間平等,沒有兩樣。階級有沒有?有。平等有沒有?有。正是《華嚴經》上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有高有低,圓融就是平等。行布就是階級,有董事長、有總經理、有科長、科員,一直到下面員工,這有階級的差別,這有行布,《華嚴經》說這是行布。但是這中間有平等,無論在什麼場所當中,你看到他們都是平等親切的。所以職務有高下,職務並不妨礙平等,平等不妨礙職務,我們要去哪裡看?想不到在他們公司裡看到了,看到《華嚴經》的落實。所以我們導師很讚歎,看了非常佩服,這種精神理念希望能夠推廣,推廣到每一個政府的機構、私人的機構,能推廣,澳洲是第一,世界第一。所以你一進去的時候,一個祥和的氣氛,團結的氣氛,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他們總經理領導有方,這是智慧。智慧真正落實在生活裡,落實在工作裡,值得人讚歎。

  「施恩」這兩個字要注意,是布施恩德,與人為善。我們在講席中常常講,總是要存一個純善的心、純善的念頭,念念為別人著想,這是布施恩德。布施恩德是他的想法、是他的說法,如果我們自己還有一念布施恩德的心,這樣就錯了,錯在哪裡?我們著相了。著相就不圓滿,著相是三界六道裡面的善因,與性德不相應。這個道理很深很廣,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的清淨心得不到。

  諸位要曉得,清淨心才是真善、大善,所以要清心。清淨心也是過去古聖先賢教我們的「清心寡欲」,心裡沒有絲毫的欲望,心就清淨。清心寡欲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做,很熱心的做,很認真努力在做,做了怎麼樣?不著相。如果刻意去做,念念不忘,這個不行,這就著相。所以「清心寡欲」如果依照我們導師的解釋,他也是以佛經的標準來告訴我們,就是放下分別執著。聽都懂,但是要做,難!不容易做到。實在講,困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沒有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難在這裡。對我們自己,對我們的生活環境,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沒有徹底明瞭。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為我們開示,無非就是說明這個事實。事實明白了,這事就不難,沒有困難。

  事實是什麼?能得、所得都不可得。今天我們在這個世間可以得到什麼?我們所得到的是什麼?你如果仔細去觀察,沒有一樣能得到的,能得、所得都是空。佛家常講「萬法皆空」,空就是沒有一樣東西你真正能得到的,只是暫時借你使用,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這個身體是我們的嗎?也不是,暫時借我們用,用到有一天壞了,不能用了,還要換,你得得到嗎?得不到。如果你知道萬法皆空,無一法可得,你還會打妄想嗎?

  為什麼打妄想?就是以為我們能得到,所以去貪、去求,求名聞利養,求這一切一切,總是以為我得到了,其實你哪有得到!實際上是暫時借你使用一下,借你保管一下,讓你支配一下這樣而已。譬如這間房子是你的,我得到這間房子,你得到什麼?得到暫時借你使用,讓你支配。你這間房子如果不住,能租人、能賣人,這樣而已,有使用支配而已,實際上怎麼會得到?實際上一樣都得不到。別說死後一樣帶不走,還沒死的時候還是得不到。我們想想,晚上睡覺的時候,當你睡著的時候,連這個身體都不是你的,你睡得很熟的時候,人家把你丟到海裡,你也不知道。連自己身體,我們睡著都不是我們的了,何況是身外之物哪一樣是你的!所以佛跟我們說的都是事實真相,我們要從這裡覺悟過來。

  袁了凡先生明白這個道理,他明白的還不是甚深的道理,他明白的不過是因果報應的道理,他還沒有深入佛經的道理,這是事上的事相他明白。「一飲一啄」,就是說吃多少、穿多少,「莫非前定」。你這一生當中,功名富貴、夭壽貧賤,都是過去生中所修的,這一生中感得的果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是事相上很粗淺的真相,他明白了,明白之後他就如如不動,妄想分別執著雖然沒有斷,輕了,比一般人還輕了,輕得很多。他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打一個妄想,什麼原因?明白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放下了。這還不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的人,心才真正清淨。

  所以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雲谷給他開示,他發心讀書求取功名,改造自己的命運。這是世間人的好榜樣,六道眾生的好榜樣,不是學佛,雖不是學佛,它是學佛的好基礎,學佛確實從這個基礎上建立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佛法是出世間的大善,大善一定建立在小善的基礎上,這個道理現在懂的人少了,古時候懂的人多。懂得未必能做到,為什麼做不到?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懂是懂,懂得不夠徹底;第二個煩惱習氣放不下,禁不起名聞利養的誘惑,原因在此地。

  我們明白了,明白之後要曉得怎麼做法,要依照佛的教誨去做,決定不錯。以善心善行幫助別人,人家欺騙我們,我們還是以善心善行待人,決定不能因為人家欺騙,我就迴避,就不要理他,那我們還是起心動念,還是落在分別執著上。人家是誠意對我還是欺騙我,我們不能不知道,人家是真心對我們還是騙我們,我們都不知道,那就變成愚痴了,不知道就是糊塗、愚痴。樣樣都清楚,一點都不糊塗,以真誠心待人,這是佛菩薩,菩薩行,這是真正的施恩。

  施恩,自己還沒有施恩的念頭,就是說「恩德是我布施給你的」,連這個念頭都沒有,他怎麼會求回報!所以幫助別人、成就別人、布施供養別人,決定沒有後悔的意思。前面我們說過了,有求報的念頭,貪心沒斷,布施沒有圓滿。布施波羅蜜,你有布施,沒有波羅蜜。你給人以後還會後悔,你的慳吝心還有,吝嗇沒化掉,吝嗇的心還沒有化掉,這是三毒第一個貪吝、貪心,貪煩惱不能斷。佛用布施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拔除慳貪。如果你有求報的心、有後悔的心,慳貪煩惱不能拔除,雖然有布施,這個布施不能稱為布施波羅蜜。菩薩修的是布施波羅蜜,我們凡夫修布施而已,還達不到波羅蜜的標準。可是不修布施波羅蜜,我們決定不能超越六道,決定不能斷煩惱、不能開智慧。

  智慧是本有的,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何以不開?就是被這些煩惱蓋覆住了,所以智慧不能現前。佛教給我們把煩惱除掉,智慧就現前,煩惱最嚴重的就是慳貪。這兩句話教給我們,要很認真、很努力去學。

  我們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很重,求報後悔的念頭常有,這是我們凡夫。所以以凡夫來說,常常有這個念頭,布施之後想想又後悔,「那筆錢我如果不要布施出去,放著自己用,不知道可以用多久」,開始後悔了,這是一般凡夫常有這種心。如果能天天聽經,對道理事實逐漸明白了,這樣才不會後悔。所以不容易,要一段時間。所以這個現象是正常的,如果沒有這個現象,那你的善根福德不是平常人能比的。肯布施已經就不容易了,你如果肯布施就不簡單了,求報、後悔是很平常的現象。但是我們要曉得,如果還有這個念頭,煩惱沒斷盡,智慧不能現前,要常常想到這個事實。貪瞋痴慢、是非人我都放下了,你的心地才清淨,清淨心生智慧。然後你就曉得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生煩惱,不生智慧。我們想要開智慧,這兩句話就太好了!要常常去做施恩的事情,常常去做幫助人的事情,以智慧幫助人,以勞力幫助人,以財力幫助人,統統要捨。

  財,諸位曉得愈捨愈多,不是捨財就沒有了,愈捨愈多。捨是因,得的財愈多是果,修因哪有不得果報的道理!但是不可以有求果報的念頭,為什麼?求果報的念頭是貪心,果報現前那是真理,因果一定相應。然後你就曉得,布施我們的體力,你的身體愈健康;布施你的智慧,你常常有好的念頭、好的思想、好的主意,幫助別人解除危難,你修這個因,增長智慧。佛的智慧為什麼那麼大?佛天天講經說法,布施好主意,教人破迷開悟,所以智慧就那麼大。我們自己有一點好的東西,怕別人學去了,哪裡會有智慧!所以把我們知道的,盡量供養別人,布施給別人,這樣我們的智慧不斷的增長,為什麼?修因,這是法布施。法布施是因,得聰明智慧是果;無畏布施是因,得健康長壽是果;財布施得財富,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這是一定的。所以不要怕我們的才智學問被別人學走我們有損失,這樣想就錯誤了,一定要布施。這集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