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二十一集)  2002/9/1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21

  《太上感應篇》。諸位同修,我們上一集講到:

  【推多取少。】

  第二十九段『推多取少』,「推多取少」就是說我們跟別人的往來,尤其是金錢上的往來,親戚朋友財富上的往來,我們前面講到借錢這個例子,我們錢如果借人,就要考慮自己是不是有這個能力借人,這筆錢借他,萬一他沒有還我們,不影響我們的經濟,也就是說我們有多餘的錢借他,多餘的錢借他,有沒有還都沒關係。如果是這樣幫助人,我們就後福無窮,以後的福報很大,養自己的厚道,盡心盡力去幫助人,錢借人也不要去跟人家要。你如果能常常這樣做,你在社會上建立了公信力,你辦事有很多人擁護,有很多人幫助你。你樂意幫助別人,這是因,種這個因,你有需要的時候,別人也會幫助你,這是你的果報,種善因就得善果,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要知道相讓。

  我們人生活在世間,實際上自己生活所需的非常有限。古大德常講,活在世間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就是說我們一天吃多少,三餐如果吃飽就吃不下了,活在這個世間也不過是吃三餐而已;晚上躺著睡覺,三尺、六尺這個範圍而已,給你更好的地方,你躺下去也是這個範圍,我們這個身體躺下去睡,夜眠六尺。這就是說我們在這個世間,我們基本上物質生活的需要實在講不多,只要我們能知足,你就能安安穩穩、舒舒服服過一輩子。不用跟人爭,跟人爭這是很痛苦的事情,我們要學相讓,盡量讓人家,為什麼不肯相讓!所以也有一句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人如果凡事會退一步想,我們的前途就無限的寬廣,相爭只有一點點,在一個範圍很小的地方計較、相爭。讓很重要。

  健康長壽最重要的因素是心地真誠、清淨、慈悲,這是健康長壽真正的原因,不是吃得很好,不是天天進補、天天吃補。現在人流行吃有機的蔬菜,有機蔬菜很貴又不好買,吃有機蔬菜,是不是每個人吃,每個身體都很健康?也不一定。往往我們看到有一些人吃有機蔬菜,對一部分有改善,但是另外一方面的毛病又出現。譬如說吃蔬菜比較降火,就一直吃,吃到最後火是降下來,但是太冷,體質太過於寒。所以改善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問題又出來,總是調整得不好。所以不是要吃得好或是進補。

  諸位再詳細去觀察,我們古時候帝王,歷代帝王將相都是大富大貴,論財富是很多,論地位也是很高,他們的生活條件富足,飲食起居講求,可以說世間平常人比不上的,但是我們看看歷史上當皇帝的、做大官的,有幾個長壽(歲數很長的)?我們看來很少。這些當皇帝的人,有的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就死了,佔大多數,活到七、八十,這就非常希有,反而不如民間的老農夫。農村裡面,做農事的人活到八、九十、一百多歲的,我們常常聽說。

  有一次我看電視裡面報導,報導中國大陸廣西有一個村莊在山上,那裡的人都活到一百五、六十歲,一百二十歲的人還挑擔子在路上走,還挑擔子!還有在刻印章的,一百多歲。這個節目是中國電視公司播送的「大陸傳奇」,我記得好幾年前看到這集報導。他們那個村莊的人說七、八十歲是年輕人,八十多歲在我們這裡是老伯伯、老伯母,在我們這裡覺得很老了,七、八十很老了。七、八十歲在那裡是年輕的。

  這個記者採訪他們,問他們吃什麼東西,沒有吃多好的東西,就是吃當地生產的東西而已,但是那裡的人各個長壽,確實是長壽村。我們仔細看他們的飲食起居,粗茶淡飯,也沒有吃什麼補,他為什麼那麼健康、那麼長壽?可見得健康長壽不是進補來的。補的東西多吃一點,好的東西多吃一點,這樣就能健康長壽?不是用醫療手段可以達到的。老農夫怎麼能夠健康長壽?主要你觀察他的心清淨,心地沒有雜念、妄想,他的心很誠懇,他慈悲,生活起居一切隨緣。而且生活起居是愈少愈好,心愈清淨,清心寡欲,自然就健康長壽,這是健康長壽的原因。

  這裡還引用《佛遺教經》的一段話,這是佛說的,佛講「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佛這句話我們聽起來不難理解,聽起來我們都懂,欲望多的人貪心重,沒有得到的想得到,所得到的又怕失掉,心理負擔就太重了,煩惱太多了,患得患失,他短命的原因就在此地。諺語所謂「憂能使人老」,這話是古人的經驗之談,一個人如果憂慮太多,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容易衰老、多病,壽命自然就不長了。

  從這些事實真相、這些道理來觀察,我們就曉得儒家、道家、佛家這些真正聰明人,他們懂得怎麼養生,盡可能把憂惱的事情丟掉,身心自在。教化眾生是他們的事業,雖然做這分事業認真努力去做,但是決定沒有希求,為什麼?有求就有煩惱,無求無煩惱,多求多煩惱。教導學生,教導子弟,對學生、對弟子決定沒有希望,為什麼?有希望就有失望。你能有成就,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好,你會成就,我們看到歡喜。你如果不能夠依教奉行,不能夠接受教誨,還是造作一些罪業,他們看到也點頭,這煩惱習氣太重,也不能放在心裡。所以心裡頭,佛菩薩連一點痕跡都沒有,這樣才真正懂得養生之道,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就是學這一點。所以你收學生,你也不要希望他能得到多大的成就。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要有這個態度,這是養生之道。不然你常常會為這些事情患得患失。

  我們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做一些好事,有緣去做,有緣分、有機緣我們盡量去做,眾生有福報,我應當做,多做一點。有這個機會,我們盡心盡力多做一點,盡量做,替眾生造福、修福。如果沒有這個緣分,眾生沒福,我們能得清閒自在,決定不攀緣。攀緣,我一定要這樣做、那樣做,沒有這個能力也硬要做,那你就有憂惱,有憂愁、有煩惱,你就有欲望了。

  諸佛菩薩在十法界,我們在經上讀到「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是不是他自己想到這個地方來教化眾生?不是,不是他自己有意要去哪裡,不是的。如果他這樣想,是凡夫,不是聖人。佛菩薩怎麼來的?眾生有感,他是有應來的。「應」就是我們今天講應聘、應邀,我們應什麼人的邀請,這個應是被動,不是主動。我們眾生有感、有希求,他就來了。眾生沒有這個念頭,他不會來,他來幹什麼?他來不是找麻煩嗎?眾生不需要你來,你來造成他的麻煩、他的困擾,所以佛菩薩就不來了。

  所以諸佛菩薩,連儒家、道家教學,或者是說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全是被動,決定沒有主動。我要怎樣怎樣,我要製造一個機會要怎樣怎樣做,哪有那麼多的事情?這種作法、這種念頭違背了自然的法則,自然的法則就是自性的性德。儒、釋、道心地都是清淨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那是感應。

  像我們講經也是這樣,人家要聽經,人家請你來講經,我們就來了。如果沒有請,你沒有找,我絕對不會來,這是我們導師過去也表演給我們看。過去在香港,早年七0年代去香港講經,有一位姓雷的雷太太邀請(香港的雷太太邀請,每年都邀請),每年邀請我們導師到香港講一個月,那是雷太太她發心。雷太太過世之後,沒有人再請他去講經了,所以他有好幾年(這期間差不多十幾年)沒去香港了。一直到香港回歸大陸,我們導師才又去一趟,去那裡參觀,又遇到一些老同修,過去的老聽眾,這些聽眾說:法師,你好幾年沒有來了。老和尚說:有那麼久嗎?很多年了,七、八年以上。他說:你們沒有找我,當然我沒有來,你們沒有邀請,我怎麼能來?以後又有幾位同修邀請。最近這幾年又去香港,現在香港也有買兩、三間的道場。這也是一種感應、一種緣分,這都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習。釋迦牟尼佛一生都是被動的,永遠不是主動的,主動的有煩惱,主動心不清淨,完全是被動的。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被動的,攀緣是主動的,所以這句話意思就深長。

  佛又說「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這是佛教導我們,我們要怎樣在這一生當中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幸福。常言說得好,「心安理得」,道理明白,心就安了。道理明白之後,欲就沒有,欲望就沒有了。跟一切眾生相處,他要的我們盡量給他,他要名,名給他;他要利,利給他;他要財,財給他,跟眾生結歡喜緣。我們所需要的,他不要;他所需要的,我們不要。他需要的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東西我們不要;我們要的是清淨心,清淨心他不要,所以我們跟一切人相處沒有衝突。世間人為什麼相處有衝突?彼此互相競爭,所以不能相處。我們跟一切眾生能相處得好,就是可以讓人,不求。

  我們跟人在一起,「推多取少」,給別人多一點,我們自己比較少,這樣就沒事情了。我們生活所需要的很有限,很容易滿足。所以古人講得好,「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人到了無所求,品行自然就清高、提高。所以生活所需要愈少愈好,我們所需要的愈少,貢獻給別人的就愈多,這是好事,對自己決定有利,對別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

  一定要知道謙讓,人與人交往要知道謙讓、禮讓、忍讓。居於領導地位也要懂得謙讓、謙虛,樣樣讓人。我們與一切眾生交往,沒有利害衝突,這裡面就不會有任何的矛盾,不會有任何的誤會,就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對於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的福祉自然能夠圓滿成就。接著我們看第三十句,也是一句話:

  【受辱不怨。】

  三十一句是:

  【受寵若驚。】

  從「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這三句話,如果配佛法的名詞來說,就是佛家講的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推多取少」就是我們跟人家分東西,還是各方面像剛才說的,人家愛名,我們讓人家;愛利,讓人家;別人拿多一點,我們拿少一點;別人得多一點,我們得少一點,這就是推多取少,這就是教我們不要貪,沒有貪心。世間人大家都想自己得多一點,愈多愈好,這就是貪。「推多取少」就是教我們不要貪,我們得少一點,讓別人得多一點,這就是三善根的無貪。

  『受辱不怨』,受別人對我們無禮的侮辱、欺負,心裡不生怨恨之心,這就是佛家講的無瞋,不生瞋恨心,這就是無瞋。

  『受寵若驚』。我們受到別人對我們的寵愛,別人對我們的愛護、支持、讚歎,我們要用什麼心態來面對?「受寵若驚」,自己非常的謹慎,怕自己德行不夠,當不起別人對我們的讚歎、對我們很好的待遇。別人對我們很好的待遇要受寵若驚,時時提高警覺,不能得意忘形。往往受寵,別人對我們的賞識、對我們的讚歎、對我們的禮遇這種種,往往我們自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傲慢心、貢高心就增長,這樣就墮落、退轉。你能保持「受寵若驚」的心態就是無痴,你有高度的智慧能提高警覺,不會在這當中迷失。

  佛告訴我們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以這三個原則、這三個根本而生起的,換句話說,三善根能生無量無邊的善法。反過來,貪瞋痴這是三毒,三毒煩惱能生無量無邊的惡法。這一句話也是老生常談,哪個學佛的同修不知道!雖然各個都知道,哪個人肯認真去做?不能夠認真去做,換句話說,對三善根真正的意思並不清楚。三毒、三善根是我們切身的利害,跟我們有切身的利害關係,這是對一切法的認知,可以說是最低的一層,我們對一切法的認識,最低的。高等的智慧,能夠辨別宇宙人生的真妄、邪正;中等的人能夠辨別是非善惡;下等的人要懂得利害,利害關係。分成三等,我們起碼要認識這個利害關係,跟我們切身的利害關係。

  說句實在話,我們在整個佛法連下下根都沒有,都說不上,原因在哪裡?連自己切身的利害關係都不知道。利害關係都不知道,要如何能夠趨吉避凶?你怎麼能趨向吉祥,避免凶災?這個問題很大。所以佛對我們說的就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就是教我們認識,認識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得失,認識這些,認識之後我們才知道要如何趨吉避凶。

  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災難很多,全世界每天你如果稍微留意,在電視廣播、報紙報導,你就會感受到,這波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發生的大災難,我們現在的人說磁場很不好,人心浮動,人與人相處不和合,不能相讓,你會感覺很不安。這就是佛跟我們說,我們住在這個環境(實在講現在是很不好的環境),佛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住的環境是依報。依報的環境不好,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正報不好,正報就是我們的人心,人心不善、人心動亂所引起的,引起環境不好,所以使我們感到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發生大的災難。

  像現在美國又積極要對中東伊拉克發動戰爭,這個戰爭一定會傷害很多人的生命財產,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這個事情照目前看起來,美國是一意要發動戰爭,使我們感覺有很多國家反對,我們也感覺到非常不好的預兆,恐怕這個戰爭發動,以後冤業愈結愈深,引起全球各地的戰亂,這真正就是西洋人講的世界末日。在現在這個時候,這個地球上的人遭遇到空前的大災難,我們稍微冷靜就可以觀察得出來,感受到確確實實我們現在是處在一個動盪不安,大災難將來臨的時代,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

  也有很多人說災難來的時候怎麼辦?要去哪裡,要去哪裡避難?實際上災難是眾生的共業,佛告訴我們共業當中有別業,共當中有不共。災難就是大家眾生共同造的惡業所得的果報。如果是覺悟的人,他斷惡修善,盡量做好事,他也能避免這個災難。所以什麼地方最安全?就是我們盡量修善斷惡,這才是真正安全。不是刻意跑去哪裡躲,如果這個業報沒有消除,跑到哪裡一樣受災難,一樣要受這個果報,沒辦法避免。

  所以你要是有這個業報,你跑到再好的地方,跑到好地方,那個地方就變成壞的;如果你修福,福報修多一點,去到不好的地方,你去那裡,那個地方也變好的,這就是依報隨著正報轉的道理。像中國古代(現在也是有,現在更多)看風水地理的、算命的,算命卜卦,算命的也常說「相隨心轉」,看風水的人常說「福地福人居」,說好的地理、好的地方就是福地,福地也要有福報的人才有辦法居住,才能住。你要是把這些話合起來仔細想想,我們消除災難就有辦法。有災難現前,這不是福地,為什麼不是福地?我們這些人沒有福,如果我們這些人肯修福,這塊地就變好的,變好的地,福人居福地,福地怎麼會有災難!

  所以諸位把佛菩薩的話、古人的話綜合起來看,我們就找出一條非常有效的消災免難的方法。斷惡修善從哪裡斷起?從心地上斷起才真正有效果,真正發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可是善惡的標準要清楚,《感應篇》這三句話就是佛經說的三善根,我們能不能做到?佛告訴我們善惡最淺顯的標準就是五戒十善。

  從事上講,每一條真正做到,十善業道那個道就是幸福之道。我們想求福,福從哪裡來?福從善來,修善得來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要修十善業才行,這是從事。從理上講,凡是為自己、為個人、為家庭,這個念頭是惡念,這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自私自利的念頭是惡念,不是善念。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這個念是善念。把理跟事結合起來,我們發心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修學十善業道,這是真善。為我自己、為我家庭、為我小團體修十善業,轉不了業,換句話說,消災,轉變災難,做不到。個人可以得福,因為你那個福報太小了,抵不過你的業力。大乘經上常常講,眾生造的貪瞋痴業力,業力之大,能敵須彌,能深大海,這是《地藏經》講的。我們小小一點五戒十善就能夠避過,沒有這個道理,因為這個業力太強、太大了。所以一定是理論跟事相結合成一體,才產生巨大的力量,這個力量能夠消業障,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

  你的心量愈大,你的福報就愈大,中國諺語也常說「量大福大」,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度量小的有什麼福報?一定要拓開心量。佛菩薩的福報大,因為他的心量大,經上常常講他們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福報大,什麼樣的災難他都沒有。所以量小的縱然修福,要想免除這個災難也很困難,但是修總比不修一定是更好,這是可以肯定的。

  古老有那些傳說、預言預先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這個世界上會發生什麼事情,這就是預言、傳說。傳說也不是完全沒有依據,也有依據的,種種的依據不外乎三大類。最高明的是定功,禪定的功夫,在禪定當中可以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禪定當中還沒到的事情,你就能事先看見到,這是最可靠的,自己親自看到的。禪定功夫深的人能夠突破虛空,可以看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最可靠,這在佛經說「現量境界」。現量就是現前見到、看到的,這不容易,你如果沒有禪定的功夫,當然你看不到。

  第二種是數理,數理就是數學,根據數學的理論來推算。數學是科學之母,數理從數學裡面推斷,從數理上去推斷,也能推斷得相當準確。但是如果那個數學推斷的時候,數字上差一點點,小數點後面幾個零稍微一點,就差很多了,真正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從數學裡面推斷準確性可能可以達到百分之七十,還有一部分算的疏忽掉了,疏忽掉就不準了,並不是完全百分之百的準確,這是第二種根據數學。像《了凡四訓》孔先生就是算數,他依據《皇極經世》數理來推算個人的命運吉凶禍福、推論國家的興衰,這是數理。像孔先生那樣的人也很難得,他的數理可以說算得很準確,他替了凡居士算他一生的命運,一天當中會遭遇什麼事情,一生吃多少、穿多少、賺多少,什麼時候能得到什麼,都很準,都沒有差。這是數理,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是鬼神。我們知道,我們讀過佛經都知道,鬼道的鬼神有報得五種的神通,六根的能力比我們人還強,我們人看不到的地方,他能看到,我們不知道的,他能知道,這就是通靈,我們現在一般講通靈。鬼神附在人的身上,說一些吉凶禍福的預言,這個通靈的人就是跟鬼神往來,鬼神借他的身體說這些事情。鬼神講的話靠得住還是靠不住?這很難講,有些事情是很可靠、很準、很正確;有些事情,比較遠的事情、比較大的事情他就不知道,可能他就跟你開玩笑,隨便說說,那就不準。

  所以古老傳說的根源不外乎這三大類,第一就是說禪定的功大,真的有禪定的功夫,能看過去、現在、未來;第二就是《了凡四訓》說的,像孔先生用數理來推算,真正高明的人也能推算得很準確;第三種就是通靈,鬼神附身,鬼神有報得五種神通,他說一些事情有時候也很有應驗,但是也不完全。這是預言、古老傳說不外這三大類。

  鬼神我們在佛經讀到,他有五通,除了漏盡通他沒有,他也有天眼,也有宿命,也有他心。鬼神雖然有五通,但是能力並不是很大。但是天道天神的能力比鬼神就高得很多,但是人與天神往來這種情形比較少,有是有,非常少。我們大部分看到跟鬼神往來的例子很多,在中國、外國記載傳說裡面,我們看到很多。所以了解傳說的來源,也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完全都沒有根據。

  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絕對不迷信,孔老夫子教導我們都是實事求是,都實實在在。儒家教我們趨吉避凶,就是觀察禍福要來之前必定有預兆,觀察這些預兆。儒家所講「上天垂相」,上天垂相不是神的指示,是自然現象,看自然界的現象叫做「上天垂相」,「上天」意思指自然,自然的現象。看到這個自然現象,就曉得後面有什麼事情要發生。

  風俗人情也是一個自然現象,所以看看社會大眾,他們心裡在想什麼?他們所說的是什麼?他們現在做的是什麼?你從這裡仔細觀察,就知道這個地區到底是吉凶禍福,這就很正確,這一點都不迷信。這個地區的人,如果大家心地都很善良,所想的、所說的都是善福,我們一般講心善、心厚道、人忠厚,這個地方的人一定有福,一定是個好的地方。這個地區的人如果所思不善,他心裡所想的都是不好的;所言不善,講的話也不善,都說壞話;所行不善,所做的行為都是惡的,這個地方一定會有事故發生。所以聰明智慧的人他就避開,造惡的地區他就會閃避,所謂是「危邦不居,亂邦不入」,這個地方有危,有危難,有動亂,我們就不要去那裡。都是看人心的思想、言語、造作就知道了,自己應該要怎麼作法就知道了,趨吉避凶,哪來的迷信!

  所以我們今天同樣用很冷靜的眼光來觀察世間人的思想、言論、造作,我們處在這個環境,多數人這樣做,我們也受到牽連,佛法講「共業所感」。共業裡還有不共業,就是別業。如果我們別業的力量強,他干擾我們,我們也可以干擾他,念佛能消業障、能化解災難,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建立的。

  在所有一切善念當中,念佛最善,沒有比佛更善的。可是我們今天念佛效果並不顯著,是因為我們對於念佛了解得不透徹。如果了解得非常透徹,佛號的力量不可思議。《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的十八願就是說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力量、念佛的效果。怎麼念才能產生極大的效果?理跟事了解得不夠透徹、不夠徹底,我們雖然念,成果還是很有限。所以佛在經上常常勸勉我們,要讀誦大乘,教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話世尊四十九年不只講一萬遍,真是苦口叮嚀,我們要記住,要能體會佛的意思。四十八願有幾願對於我們念佛,尤其是現前消除災難有很大的幫助。所以理還是要明,要明理,你如果明理,效果就不可思議。

  我們再看「受辱不怨」。前面我們講「推多取少」就是無貪,這句「受辱不怨」是說無瞋,斷貪瞋痴,無瞋。「辱」侮辱的辱,中國人自古以來看得非常重,古人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在古代的中國讀書人講求的是道義。「士」現代的話就是知識分子、讀書人,古時候說讀聖賢書的人。讀書人殺他的頭無所謂,但是如果侮辱他,這是古代讀書人不能接受的,把侮辱看得非常嚴重,比殺頭還嚴重,殺頭還沒關係,不能受侮辱,不能受別人的侮辱,所以說「士可殺,不可辱」。

  佛法傳到中國,佛教菩薩(就是教學生,佛家的術語「菩薩」就是佛的學生,教學生)修養德行有六條綱領,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六度,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度」,六度。這六個綱領就是學生的守則,你既然做佛的學生,一定要遵守這六條。這六條是布施、持戒、忍辱,裡面就有忍辱這一條,實際上,佛經原來不是講忍辱,佛講的是忍耐,忍是忍耐的意思。

  翻譯經典的大德到中國來,看中國人的國情、中國人的習俗,尤其讀書人把侮辱看得這麼重,所以翻譯經典他就沒有翻成忍耐,把「耐」改成「辱」,忍辱,加個「辱」字。所以翻「忍辱」是專門對中國人講的,這種翻譯符合世尊教學的原則,就是應機說法,針對眾生他的毛病、他的執著說法,這個翻譯適合中國人的根機,也就是說適合中國社會的需要,翻得非常好。侮辱都能忍受了,最嚴重的都還能忍受了,其他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其他就好忍了,最難忍的都能忍了,其他當然比較簡單。所以翻譯經典的大德,翻「辱」是專門針對中國人,所以沒有什麼事情不能忍。

  而且「忍」是修學成功必要的條件,《金剛經》上佛說「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不管我們在家出家,我們這一生如果要有成就,忍是主要的因素。古人所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事情我們如果不能忍受,對大的事情就會影響,會亂到大的事情。這是古人在世間法來說,每樣事情要成就都要忍,小忍小成就,大忍大成就。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法成就的大小,完全看你忍耐的功夫,你忍耐的功夫大,你的成就就大;忍耐功夫小,你成就也小;不能忍耐的,什麼成就都沒有。這些事實都擺在我們面前,諸位只要冷靜觀察我們周圍這些人物,你看看哪些人有成就的,哪些人不能成就的,都在眼前。

  佛菩薩的教訓,我們讀了、聽了,細細思惟,再仔細觀察周邊這些人,成功、失敗的人物,再看看歷史上記載,歷史上記載那些成敗的人物,對照一下就能證實佛菩薩的教誨、古聖先賢的教誨是真實的,對我們有大利益。尤其是這裡教得好,「受辱不怨」,這是真實的德行。怨是怨恨,一般人受辱,受人侮辱,說實在話,縱然能忍不加以報復,但是怨恨的念頭多少還在心裡。這種怨恨的念頭,說實在話,是將來報復的業因、根源。這一生沒有報復,讀聖賢書忍過去了,來世下一次碰到,業因在阿賴耶識裡面遇到緣,它又發作了,那時候發作可能就要報復了。

  所以學佛,諸位都能夠相信,人決不是只有這一生,人還有來生。人如果只有一生,來生沒有了,事情就好解決了,也不用修行了。麻煩的就是人有來生,來生還有來生,這個事情不簡單。現在在西洋,我們在美國、加拿大弘法多年,外國人對於前世、後世,現在外國人相信,對於佛經裡面講的六道輪迴他們承認。承認的是哪些人?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從前不相信六道輪迴,現在相信有六道輪迴,根據很多科學的依據證實人確實有六道輪迴。尤其現在催眠術,在外國催眠很流行,將人用到深度催眠,能使這個人說出他前生是從哪裡來,前生的事情,現在西方人證實,確確實實佛經講的有六道輪迴。這一集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