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九集)  200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09

  《太上感應篇》

  前面我們講到: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這個道理一定要了解、要清楚,才會知道怎樣去做,而且是非做不可。這兩句是菩提心裡面的「深心」,深心好善好德,真正的好樂(就是歡喜),歡喜這樣去做,這裡面沒有加絲毫的勉強,造福、積功累德都從這個基礎上去發揚光大。所以不是這樣的存心,不要說修道困難,你在這個世間想要求個趨吉避凶、消災免難,都做不到。佛家無論哪個宗派,修行都講究從根本修,這兩句是大根大本,意思有無盡的深廣,我們要認真學習。這也是世出世間聖賢教導一切眾生的根本,這兩句話實在是做人的根本。

  第一重要就是教我們有能力辨別善惡。佛法教學的目標有三個階層,我們在講經當中常常提起,第一個階段是教人「斷惡修善」,第二個階段是教人「破迷開悟」,第三個階段是「轉凡成聖」。它的根本在現前第一個階段,如果我們對於善惡都不能認識,惡要怎麼斷?善要怎麼修?這個善惡都分不清楚,要怎樣斷惡修善?所以有能力辨別清楚什麼事情是善、什麼事情是惡,你要有能力去辨別。有能力辨別,這就是佛家講的開悟,真正開悟了。可是這兩個字實實在在不容易清楚,我們要是不在這上面下功夫,佛法修學第一個目標我們就很難達到。第一個目標達到,才決定不墮三惡道。

  這兩個字如何辨別?這本書裡面就是一個標準,是一個很好的標準,從原理原則上來說,它把善惡這兩方面都說盡了。但是我們現代人粗心大意,即使將這篇文章念上三千遍,也未必有能力辨別善惡。所以惡不容易斷除,善很難修積,道理在此地。我們念佛想要求生淨土,這兩個字要是不清楚,那是迷惑。心裡面迷惑,惡業還繼續造,你口沒有造,身沒有造,你意在造,念念與惡相應,與善不相應,這樣念佛對於往生西方,就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印光大師一生當中,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他非常重視,在民國初年那個年代,翻印流通了三百多萬冊,確實叫人驚訝。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目的無非是挽救劫運,幫助念佛人平平安安得生淨土。古德常常勸導人持戒念佛,你把這三本書(分量不大),能夠理解透徹,信受奉行,就叫做持戒,念佛才能往生。

  《彙編》裡面註解說得多,說得詳細,舉出很多的例子來證明,這些事例,說老實話是舉不盡的。這裡面所舉的一些人,不過是萬分之一、二而已。如果我們留意的話,就在現前這個時代,我們仔細觀察,善惡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心思細密的人瞭如指掌。我們有過失,什麼過失最嚴重?還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使我們對於是非善惡蒙蔽,看不清楚,把斷惡修善這麼重要的教誨疏忽了。所以這一生縱然緣分不錯,得人身、遇佛法,尤其遇到淨宗殊勝的法門,可是這一生當中依然不能成就,你說多麼可惜!世間再沒有一樁事情比這個更可惜了,我們自己心裡要明白。

  要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修行」這兩個字,它的意思首先我們要清楚,「行」是行為,佛法裡面把它分為三大類:身、語、意。身體的造作,一舉一動,身業的行為;語就是口,言語;意是我們心裡的思想見解,你的想法看法,這是意的行為。三業行為當中,最重要的是意業,起心動念。如果我們心念,念念為利益眾生,這是善;如果念念為利益自己,這就是惡;利益自己也利益眾生,這是惡中有善;利益一切眾生,這裡面還帶著自己,這是善中有惡。這都要能夠辨別清楚,斷惡修善你才有個入門之處。一定要曉得人生苦短,人一生沒多久,很短。佛在經上常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真正明白人,他會掌握這個機會,抓住這個緣分,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善惡是三界之內,三界之內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超越三界就不可能。諸位要知道,有些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好像什麼道理也不懂,臨終念佛能夠自在往生。不說過去,說現在,現在還有不少人,我們所聽到的起碼還有幾十個人,臨終的時候預知時至,清清楚楚,有的站著往生,有的坐著往生,還有的瑞相希有。看他們這些人好像對這些道理都不太清楚,實際上人家已經萬緣放下,你再仔細去觀察他,他心地一片慈悲,真的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所以才有這個瑞相。如果還帶著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往生也有,不是沒有,但是有這樣殊勝的瑞相就沒有了。感應這樁事情,微妙之極,我們要細心觀察、細心體會,認真努力的奉行,對自己決定有好處。

  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自己在行善,以為自己已經離開惡業,這種錯覺常常看到,普遍的存在。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各個階層,真是古人所謂的「積非成是」,大家都錯了,大家都錯那個錯就變成對的,在世法裡面,勉強可以這麼說,可是在因果、在佛法裡面,決定錯誤。對就對,不對就不對,不是大家錯了就變成對了,不是這樣,因果絕對不會錯誤,天地鬼神也不會饒恕你的。

  註解裡面舉的例子很多,譬如財,錢財正當的用途是幫助社會,尤其是苦難的眾生。我們看古往前賢,他是怎樣面對這個問題?你的財多寡,是你所修的福報。有的人比較有錢,有的人比較沒有錢。一個明白人、覺悟的人,只取所需,取自己所需要的,這樣就好,不要超過。而且一個有慈悲心的人、有愛心的人,自己的生活都非常節儉,自己很節省,多餘的財富都能夠拿出來幫助別人,幫助需要的人,社會人士尚且如是,何況學佛的!

  但是世間學佛的,好人也有,譬如修財布施,像印光祖師,印光祖師一生印經布施,在那個時代。現代比過去那個時代,科學技術進步很多了,除了佛經之外,我們現在看到還有錄音帶、錄影帶,現在還有CD、VCD、DVD,這都算是流通佛法的工具,佛弟子稱之為法寶。印光祖師接受四眾弟子他們的供養,供養的錢財自己一分都沒有用,專門拿來做這個事情,一生就做這一樁事情。他做的方式很好,他辦弘化社,流通也有一個辦法(我們想這個辦法可能不是他老人家訂的,一定是他下面辦事情的人訂出來的),他的辦法是流通有完全免費贈與,對於那些沒有力量買書的人,生活比較困難的人,完全免費;生活稍微富裕一點的人,他收半價流通,照成本價收一半,收一半回來;很富裕的人,他是成本流通,照成本流通。半價是成本的一半。由此可知,成本流通,他也不在那裡賺一分錢。為什麼這樣作法?其目的不外這是一個種福的機會,給你種福的機會,不讓你錯過,是這個意思,決定不是在這裡要賺錢。

  現在有些信徒有這種錯誤觀念,「我們把賺來的錢做成本,再製作,再印刷流通」,這個念頭你說對不對?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完全對。世俗的眼光,做生意買賣這個概念是對的,以做生意的角度來看是沒錯。如果在佛法裡面來講,這就是不對的。佛法裡面,諸位要知道,財用是用不完的、用不盡的,財富是無窮無盡的,你何必去賺這一點小錢!我們自性裡的福報無量無邊,我們佛法後台是諸佛如來,那個福報,世間沒有一個人能夠相比。諸位都不必看別的,也不要看別的地方,我們只要冷靜觀察,我們淨宗學會的導師淨空上人他一生,像我們現在學會流通的這些經典、這些錄音帶、錄影帶、CD、VCD,現在還有DVD,都完全是免費流通,我們沒有收半價,也沒收成本,完全是免費流通,不要說成本,我們一分也沒有收,但是我們每年收入印經,也不知道從哪裡來,都把它做到空空的,到時自然就會有人送來,源源不斷一直做,這當中就是諸佛如來神力的加持,所以我們對這點要有信心。

  我們供齋也一樣,也不要怕人吃,如果你在這裡愈計較,你得的福報就愈有限。如果我們放開心量,不管誰來吃都歡迎,你的福報也是無量無邊。跟佛的願力相應,就得佛力加持,這是一定的。這是三寶威神加持,所以佛法流通,愈流通愈多,不可思議。如果我們連這點信心都沒有,我們就錯了。

  所以講到文裡面的『不履邪徑,不欺暗室』,「邪」跟「暗」的意思很深很廣,非常微細,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要從微細的地方做起。真正的善行,真誠的善心,為佛菩薩工作,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自然能得佛力加持,自然得到天龍善神幫助。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一切苦難眾生,希望這些眾生都能因此而得度。

  講到修學的根本,就是如何真正做到誠敬之心,對於是非、邪正、善惡、利害,要有很清楚的辨別,這樁事情本來就不容易。古時候有很好的教育,雖然古代學校並不普遍,但是做父母的都會教導兒女,責任感跟現代人不一樣,古人一般都非常重視,社會的風氣淳厚,普遍存在著倫理道德的觀念。中國古時候聖賢人的教導,我們在《五種遺規》裡面可以看到。

  可是民國以來,古時候教學的理念被否定,普遍的接受西洋人的觀念,西洋人是功利主義,對於倫理道德他們認識不清楚,中國受這個影響很大,於是這一代的年輕人,從小就沒有人教、沒有人講,社會也不注重,也不提倡。在這個情形之下,一個人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這是在心裡面,心裡有煩惱,外面五欲六塵在誘惑,怎麼能不動心!怎麼能不起念頭!在這個環境當中,真正不起心不動念,那就不是凡夫了,這個人決定是佛菩薩再來的。如果是凡夫,不可能!一定會起心動念。所以這樁事情,只有少數讀古書的老先生他們偶爾還談談,偶爾還談起;佛門裡面老和尚講經說法,也偶爾會提到一點,往後就很難講了,是否有人會談起,這就很難說了。從這個現象我們真正體會到,世尊為什麼法運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正法、像法、末法。我們現在是末法,一個階段不如一個階段,這個原因我們總算是明白了。善法沒人教導,實在不是沒人教,有人教,沒人肯聽,沒有人肯學,沒有人肯接受。所以諸佛菩薩幫助眾生,不得已要用另外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極高度的智慧,而且難度高,效果也不大,就是「四攝法」裡面的「利行、同事」,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

  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業,就是繼承這個理念,繼承這個道統,捨己為人,這是就世間一般人的理念來說。自己要做重大的犧牲,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五欲六塵,為什麼?為求一切眾生的幸福。

  這幾年我們淨空導師在海內外各地方講經說法,說法的總題目採取北京師範大學,這些老師提出的兩句話,「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兩句話確實就是菩薩心、菩薩行。「師」是表率,「範」是好模樣。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給現代世間人做個好模樣?要為別人做好模樣,自己一定要遵守倫理道德,要遵守聖賢人的教誨。所以經要讀熟,理要深思,然後將聖賢的教誨落實。

  世間人可以過富裕的生活,可以享受世間人所謂的快樂,這個快樂的後果如何,有沒有人想到?他們沒有想到,我們想到。如果這種享受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諸位要知道,這個享受是短暫的,但是後頭那個苦報是很長久的。佛經裡有個比喻叫「刀口舐蜜」,就是一把利刀,香蜜很甜、很好吃,蜜抹在刀口,為了要吃那個蜜,當然舌頭要靠近,蜜是吃到了,但是同時舌頭也被利刀割破了。佛用這個譬喻,就是說你享受這個世間的欲樂,就像「刀口舐蜜」一樣,不值得。所以諸佛菩薩為我們的示現,都是示現苦行,很有道理。示現苦行的目的,給諸位說,是為了末法時期的眾生,佛在正法時候,就給末法時期眾生做好榜樣,告訴我們唯有過這種生活、這種行持,我們的德行才能保得住。

  欲不可縱,不能縱欲。古人講情欲從極微之處生起來,剛剛生起來比較容易控制。淨宗的祖師大德教給我們念阿彌陀佛,把這個微細的念頭用一句「阿彌陀佛」的念頭換過來。要知道利害得失,這在經上常跟我們說,我們無量劫在生死裡面輪轉,求出無期,苦不堪言,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佛法裡面最殊勝的淨宗法門,這就是說明在這一生當中,有機會超越六道輪迴,有機會脫離十法界,這個機會遇到不容易。遇到之後,我們能不能脫離?關鍵在一念之間,這一念要保得住,念念覺悟。為什麼教你念佛?念佛就是保持念念覺悟。念佛的人多,成就的人畢竟是少數。為什麼多數人不能成就?他不知道利害,利害得失他沒看清楚,所以他的念頭還是繫在五欲六塵上,不能徹底放下,這樣把一生的機會又再錯過了,非常可惜。

  為什麼天天要讀經、天天要講經?實際上道理很簡單,就是怕我們忘掉,就是怕我們一時大意又把事情做錯了,天天講,所以才要天天講,天天講天天提醒我們,天天研究討論。我們繼承諸佛菩薩的使命,把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介紹給一切大眾。我們想要幫助別人,首先自己要先清楚、要明白、要透徹,這樣才有能力幫助人。這個事情,佛家常講做這個事情是無量功德。如果我們自己不明白、不透徹,怎麼能幫助別人!所以我們要天天講,天天學習、薰習。天天薰習,對我們的煩惱習氣還壓不住,這才曉得自己的煩惱習氣有多麼深重!這個時候怎麼辦?再繼續努力、繼續精進,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間薰修修學,要有長遠心。

  這是講德行的修養,一定要靠自己,這樁事情別人無法幫忙,別人只能在弘法技術上協助我們,最多只能這樣。修養自己的德行,這都要靠自己。修養德行,經論裡面講得太多了。大家現在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自始至終每一品都說到,說得最多、說得最具體的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些教誨在佛法裡面叫「行法」,佛法有四大類:教、理、行、果,這是行法,行法一定要落實。修行的方法如果不落實,那就是白說了,不落實,決定得不到受用。唯有落實之後,你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那是「果」。所以「教理行果」雖然說的是四樁事,實際上是一樁,一而四,四而一。《感應篇》底下一句教我們:

  【積德累功。】

  小註裡面第一句話就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德、什麼叫功。存心是德,落實在事相這叫功。所以德不積就不厚,功不累就不大。我們看諸佛菩薩,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他們所做的,這四個字包括盡了,他們所做的就是「積功累德」。為誰積功?為誰累德?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這才真正是大德大功,我們要效法諸佛菩薩。諸佛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們自己,與我們自己是同一體,所以他才這樣做。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才有妄想分別執著,只顧自己一身,不顧大眾,總以為一身跟大眾是沒關係,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他,不曉得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實實在在是自害,只有利他才是真正自利,自利之害就是六道輪迴,就是三途惡道。

  這一部《感應篇彙編》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註解引證,這個本子也是經過好幾代不斷的增加。今天我們看到這個本子,是相當完善的經本,要多讀多想,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學佛、學菩薩從這個地方學起,我們的心像不像菩薩?我們的行為像不像菩薩?常常這樣想,起心動念立刻就知道,我這個念頭佛菩薩許不許可?我這個話該不該說?我這個事情該不該做?這是《感應篇》裡面講的標準,這是最低的標準,學佛就是從這個地方學起。印祖一生極力提倡,道理就在此地,這是最基礎的。

  『積德累功』這一句,《彙編》註解第一段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人都喜歡做好事,也都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有所建樹(建樹就是建立),有所成就,往往都是自己耽誤,不能夠奮發而墮落了。所以此地教導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訂一個期限,必須在這個期限之內完成,這樣子才有進步。

  譬如讀書,我們這一部書要用多少時間把它讀完,這樣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是無限長的時間,人心就渙散了,就退轉了,時間不知要多久,遙遙無期,精神意志就不能集中,時間不能拖太久、太長,所以很多人失敗就是這個原因。所以學,它有學期,有期限的,我們上學念書也是如此。你念大學四年的期限,你要把它念完才能畢業。世出世間一切事,都要立一個期限,如期完成。「積德累功」也是如此,一天能做一件善事,三年就可以完成一千樁善事,這就是所謂「日行一善」。如果能夠精進努力,希望每天多做一些善事,像了凡先生最初發願做三千件善事,十幾年才完成;第二次發願,行三千件善事,三年就完成了,愈來愈快,這就是一定要有一個期限。

  在佛法裡面,念佛法門是剋期取證,經上給我們舉的例子,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大乘經往往講十日、百日(百日就是三個多月),這樣才能見到明顯的效果。淨宗,諸位常常聽到佛七的法會有七天,實際上佛在經上講的七天是七晝夜,「七日七夜」,日夜都沒有休息。我們現在七天念佛,依舊感覺到非常的鬆散,原因就是沒有完完全全做到,不是七天七夜。七天七夜專心一致,一定會有感應,會有成就。要真正萬緣放下,功夫才能夠得力;稍稍有一點夾雜,功夫就不得力了。不得力的原因,大部分就是夾雜,再來就是疑惑。

  我們現在聽經的機會很多,現在有VCD很方便。如果是常常聽經的同修,疑惑的問題不大,夾雜的問題較大。只要有一絲毫的夾雜,心裡頭沒有放下,就有許多障礙,我們所講的魔障,魔障現前。徹底放下,在念佛堂裡面七天七夜,如果能像袁了凡他那樣做,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這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所以關鍵要放下,放不下我們吃虧就大了。所以要發勇猛心,真正信心精進努力。

  在日常生活當中,這裡勸導我們不要吝財,什麼叫吝財?有錢捨不得布施。勸我們要修布施,要歡喜布施。布施就是把「吝財」這個念頭放下了,歡喜布施。不怕別人譏笑,不怕別人講我們這些錢拿去做好事布施,別人笑我們這個人怎麼那麼傻,錢也不會放著自己享受,拿去布施,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拿去布施。如果人家一譏笑,你就不敢布施了,你就懷疑了。有些人不明瞭這個道理,這種譏笑是屬於誤會。另外有一種人是屬於嫉妒,看你修布施,有意來障礙、來破壞,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存心,用的是什麼心,我們一概不予理會,不理他。我們所依據的是經教,是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到我們真正有成績拿出來的時候,這些人看到自然慚愧,所以絕對不怕別人譏笑,動搖了我們的信心,應當更努力的奮發。

  實在講,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是私欲,自私自利,愛欲、嗜好放不下,這才是我們真正的障礙。我們要常常反省,我們這個障礙究竟在什麼地方?找到之後,要徹底把它放下,要有勇猛心來對治,我們在菩提道上障礙就減輕了。

  佛經裡面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遇到佛法機緣相當不容易。自己一個人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所以古大德提倡共修,共修是依眾靠眾,靠大眾來勉勵自己、來警策自己,這是對治的好辦法,所以才有大眾一起共修。

  註解裡面有幾句話,我們在這裡念給大家聽聽,「不要空為美言而實行不副」,這就是希望我們都能夠說到做到,要有恆心,要始終如一。很多人一開始修得還算不錯,但是時間久了,就懈怠,就放逸了。我們不避嫌疑,也不避冤枉,不因循,不間斷。

  世出世間法,諸位都要曉得,你要做一樁好事,障礙很多,所謂「好事多磨」。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就跟佛陀說得很清楚,魔王有意思要破壞佛法,用什麼方法?末法時期魔王叫他的子孫都出家,披上袈裟來破壞佛法。世尊聽了這個話之後流眼淚,一句話都不說。所以我們今天想要真正用功、真正修行,障礙你的人很多,包括我們佛門自己的人。自己人是誰?我們曉得是波旬的子孫,他們出家不是為別的,就是為了破壞佛法,我們心裡清楚,心裡明白。佛告訴我們,對於這些人要用什麼態度?默擯,「默擯」就是不理會,我們自己用自己的功,不理會他就好。

  不因循、不間斷、不求名、不求利,老老實實,也不求果報。凡是遇到一切利益社會的事,利益眾生的事,我們很認真努力去做,有的時候還要委屈婉轉去做,避免障礙。近代的大德教導我們,低姿態去做。為什麼一樁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情,還要低姿態去做?避免一些嫉妒障礙,這有很深的意思,我們要好好去體會。詳細去想古聖先賢的教訓,真是大學問,真實經驗之談,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做什麼事情,姿態盡量放低,愈低愈好。

  在古代,中國民間都曉得有一個竇燕山,《三字經》上有「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這個人是五代時候的人,他在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兒子,這在古人就起煩惱了,結婚多年沒有生小孩,古人對這個很重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到他的祖父告訴他:「你命裡應該是沒有兒子,而且你的壽命很短,短命。」他祖父在夢中就教他:「你要修善,你要積德、要累功,要修積功德。」他自從夢見他祖父教導之後,就非常認真努力修善積德、做好事。他命裡本來沒有兒子,以後有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都很好,這是他這一生修善積德求來的。就像袁了凡先生一樣,袁了凡先生,算命的算他命裡也是沒有兒子,以後有兩個很好的兒子。這證實了「有求必應」,本來沒有,後來求到,這才是求得。所以求,要以善心善行,要以真實功德做求的本錢。你沒有善心善行,沒有功德,你拿什麼去求?決定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天天磕個頭,燒幾支香,供養一點香花水果,這樣就能求得到,沒那麼便宜!一定自己要認真修行。

  「有求必應」這個道理,是因果的道理,所謂是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惡因一定有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有求必應」是這個道理。佛法也不能違背這個道理,佛教導我們求,都是教我們發心,發菩提心,教導我們去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不要去做利益自己的事情,這樣才是真正的斷惡修善。為自己利益是惡,為社會、為眾生那個利益才是善,斷惡修善的意義我們才能體會。能夠損己利人這是大善,犧牲自己,利益大眾,這是善。

  你修善,果報不需要求,自然現前,善因後面一定有善果。如果我們所作所為,對社會、對眾生是不利的,是有害的,對自己眼前是有利益的,眼前你雖然得到一點小利益,大災難就在後面,最大的災難是死後墮落三途受苦,決定不能夠避免。這些道理,現在懂得的人愈來愈少。這些事實真相,佛在經論裡面雖然說出來,現代人展開經卷看看,笑笑這是迷信,他不能接受,等到自己死了以後墮落三途,那個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所以「積德累功」,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我們應當相信,相信的人,奉行的人,有福。

  在《彙編》解釋裡面,引用了《了凡四訓》裡面「積善」這一段話。這一大段,過去雖然講過很多遍,還是要常常講,為什麼?雖然講過,我們沒有做到,講歸講,還沒做。為什麼做不到?我們要多想想,要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來,把做不到的原因消除,我們才有救。否則的話,眼前看我們的前途一片黑暗,就是走向三途,走向地獄,這些都是事實,而我們往往把它疏忽了,我們沒有走菩提道,我們是走三惡道。所以這一番開示就非常重要了,節錄的文很長,我們只採取辨別善惡的幾條,跟大家再一次的研究。

  《了凡四訓》裡面講「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你要修善,這也有學問,要不然這善有真有假。「端」就是端正,「曲」就是委屈,不端正。「有陰有陽」,「陽」是講你行善大家都知道,受社會大眾的讚歎;「陰」是你做善事沒有人知道,天地鬼神對你的報答非常豐厚。「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你看《了凡四訓》裡面,中峰國師講得很詳細。可見首先我們要是沒有認識清楚,往往會把假的善當作真的,以為自己在做善事,實際上是在造惡業,這就很冤枉。他說得那麼多,是幫助我們辨別,辨別真正的善惡。

  所以「善惡」兩個字,看起來好像很容易,一講大家都知道,實際上很難辨別,你要是沒有深入去了解,很難辨別。往往善惡都看錯了,善看作惡,惡看作善,所感得的果報,吉凶禍福非常微妙,這我們要知道。

  前面我們讀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個人一生,生生世世,就是一個因果報應。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今天我們講到這個地球、這個世界,諸位細細去思惟觀察,又何嘗不是因緣果報!所以佛家用「因果」兩個字,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世間法是因緣果報,出世間法也不例外。經論裡面常講「佛法因緣生」,透徹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迷而不覺,這個人就叫凡夫。

  了凡先生就他自己一生修學的心得,寫了這十條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我們必須要細讀深思,奠定學佛、做人的根基,善莫大焉。他有幾句話說得很好,「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業,枉費苦心,無益也」,這幾句話說得好,這是真實的教誨,是他自己一生真實的心得。你想斷惡修善,你對於斷惡修善的道理不透徹,不能明瞭,往往自己以為是做了好事,其實是造業。這種現象,古今中外時時可以見到,尤其是近代,近代人不讀古書,更加不能了解。這節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