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三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17/10/31  中國上海  檔名:WD19-028-0009

  《太上感應篇直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是講座第三天,今天第一堂課我們還是先來念一遍偈誦,大家跟著我念,我念完大家再念:「太上寶訓,感應之篇。日誦一遍,滅罪消愆。受持一月,福祿彌堅。行之一年,壽命綿延。信奉七年,七祖升天。久行不倦,可成佛祖。」

  請大家翻開《太上感應篇》第三十頁,第四行,從最下面一句看起,從「毀人稱直」這句看起:

  【毀人稱直。罵神稱正。】

  『毀』是毀壞,「毀壞別人的名譽和人格」,自己稱自己為正直,這個也是造罪業。『罵神稱正』,前面是對人,這句是對神,侮辱謾罵神明,自以為自己非常的公正,這個是對人、對神都大不敬。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不但現在已經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包括未來佛,一切眾生,還沒有成佛,都是未來佛,都必須要禮敬。所以,我們對人、對神、對一切眾生,都要有禮貌,要有恭敬心,不可以去毀罵。這個毀罵也是造惡口業,這屬於惡口,毀罵人、神明都是造惡口業。在《十善業道經》講「不惡口」,造了這個業就是惡口,不惡口是善業,惡口是惡業。所以跟上面講的,「造作惡語,讒毀平人」,這個四句合起來,都是屬於造惡口的惡業,屬於口惡業,口惡業也是果報很重。

  在《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先生也記載一個公案,好像他有個婢女一生都不罵人,為什麼不罵?她看到她的外婆很會罵詈人,到了晚年,無緣無故她把自己的舌根咬斷,沒有多久就死了。所以,她看到這個果報,這就不敢亂罵人了。今天,我估計我們大概有三堂課,這個《直講》可以講圓滿。還有一堂,我把這次在福州給我們華藏職工上課,我也請滿居士播了一個唐老師他在台灣製作的動畫江老師畫的地獄變相圖,那裡面也有拔舌地獄,大家看一下,我們大概就不敢再罵人了。以上這四句是講口的惡業,當然這個當中也包括妄語、綺語、兩舌、惡口,這四種惡業都有相關。我們再看下面:

  【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棄』就是離棄,『效』是效法,「離棄順天理的事,去效法逆天理的事」。那什麼是順,什麼是逆?什麼是順天理,什麼是逆天理?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佛菩薩聖賢都是教人要孝順父母,這個是順天理,孝順父母是順天理;如果有人教人不孝父母,你不要孝順父母,那叫逆天理。順天理的事我們背棄、不接受,去接受逆天理的事,就是去效法這些忤逆不孝的事情,這是舉出一個例子,這以此類推。因為以孝養父母做一個代表,還有跟不孝父母做一個代表,其他的事情我們可以以此類推。凡是順乎天理的事情就是順,違背常理的就是逆,逆就是去效法,他還去支持,這個都是很重的罪過。

  下面這句,『背親向疏』,跟上面這句是相關,「背離至親骨肉」,自己的親人,親人當然以父母親是一個代表,父母、兄弟姊妹自己的親屬,背是背離,就是好像跟自己的親人都不親,反而跟比較疏遠的人他比較親,跟自己的兄弟不好,跟別人外面的朋友比較好。在《孝經》裡面講,不敬父母而敬他人,是為悖禮。就是你自己的父母親,包括自己的至親,你都不孝敬,而去孝敬外面的人,跟你關係比較疏遠的人,這叫違背常禮,叫悖禮,違背禮節,悖禮。所以禮有分尊卑長幼、親疏遠近,至親應該是比較親,你應該是不會去背離他們的,現在反而自己親人有的都不往來,跟外面的人反而比較好,這個叫悖禮,不合常禮。應該自己親人非常密切,這個關係再向外推展,對外面的朋友、君臣也都很好,這才合乎常禮。所以「背親向疏」是個違背常禮的事情,因此我們如果有這樣的情況,也要把它改過來,不能背親向疏。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

  這個也是「存心不良」,自己,『鄙懷』的「懷」就是心裡的一個懷抱,我們一般講懷抱,你的存心,你的意願;「鄙」就是不好的。那種不好的懷抱、不好的事情就很多,還要叫天地,指著天地來給他做見證。『引神明而鑑猥事』,「猥」就是污穢的事情,做污穢的事情還要請神明來給他當鑑察,這個是對神明大不敬,也違背自己的良心。造這個業主要還都是愚痴,沒有智慧,所以才會造這種惡業,這些都要避免。我們再看下面: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

  『施』是布施,『與』是給予。我們施捨給予財物幫助別人,後來又後悔了,這個也是有罪過。前面「積善章」給我們講,「與人不追悔」,我們給予別人的一些財物,不要再去追討、後悔,那是善業。與人不追悔,你就是淨施,修善。「施與後悔」,他心就不清淨,不清淨,你倒不如不要布施。布施了以後再來後悔:不對了,我去布施了,那個錢留著多好。還有布施以後放不下,還要到處去查問。在前面「積善章」也跟大家分享過新加坡談禪老和尚,福州人,他在新加坡城隍廟賣香賣燭,賺的錢都拿回來家鄉,他家鄉福州那個大覺寺是他修的,還有大陸很多破舊的寺院他都捐助修廟。捐了之後,他就是告訴這個寺廟的主持、負責人,這個錢給你修廟的,這個錢給你那就你負責,因果你要負責,他交了之後就不再過問。所以也得到我們淨老和尚對他的讚歎。

  還有人布施之後放不下。早年我還沒有出家,大概四十幾年前,那個時候我在聽經,聽我們老和尚講經。有一次,在台北火車站前面有一間李月碧講堂,那個講堂是一個李月碧居士提供的,它的名稱叫李月碧講堂,請我們老和尚去那裡講經。當時我們師父還沒有華藏圖書館,自己還沒有道場,住在韓館長家裡,到外面到處借地方講經,那次借李月碧講堂講經。同時在那個時候,在韓館長家也成立一個華藏法施會,還沒有圖書館之前,很早了。華藏法施會就是法寶布施的一個會,就是印經布施的,所以常常印經,在講席當中跟同修結緣。早年印經都會有徵信錄,就是收多少錢,印什麼經,印幾本,一本單價多少,然後總計收多少,印多少,剩下餘額多少。有一次印一本經,什麼經我忘記了,我記得那個餘額,在四十幾年前,剩下台幣十幾塊。就剩下十幾塊,就有一個居士看到,還有剩下十幾塊,就一直去追問,這個十幾塊到哪裡去了,問來問去都問不出一個結果。後來問到我們師父上人,我們師父就跟他講,那個十幾塊我吃掉了。後來師父在講經就把這個事情講出來,他說布施要清淨心,布施,那個十幾塊還放不下,那怎麼可以?布施就布施了,你就不要罣礙。我們要向談禪老和尚學習,布施了,告訴他這個錢做什麼的,交給你,因果你負責。給你修廟,給你指定了,修不修是你的責任,他就不再過問了,這個叫淨施。

  所以,「與人不追悔」,司過之神就記善;這裡「施與後悔」,他就給你記過。布施,反而還要記過,那這個就錯了。在我們道場的確也有人(同修)捐給我們錢又向我們要回去的,這個我也碰到過。要回去,只好還他。還他,實在講收據開出去、入了帳,也不能再從那個公帳退給他,我只好拿人家送我的紅包,我私人的退給他。所以大家供養我紅包,我都在應付這些沒辦法去報帳的,要不然怎麼辦?他就要向你要回去,你怎麼辦?也不能跟他講施與後悔,我看他也聽不進去。另外還有一個,也是在圖書館出家的,七十幾歲才出家,河南人,他俗家的姓姓師,老師的師,他的名字叫超然,師超然,那是當兵的,是大老粗一個,河南人。退休了,也學佛,學得非常執著,後來到圖書館去剃度了,師父給他取個法號叫悟超。他老人家也是非常執著,印經是執著得不得了,錢布施出去,一直追問,後來我們師父就罵他,罵他還是習氣很難改,因為老人家習氣不好改。但是他也是很發心、很用功,就是放不下,布施心裡還罣礙這個、罣礙那個,真的心很不清淨。所以這句我們要學習,布施就淨施,不要去追悔,與人不追悔,給他就給他,給他就是他的,不要再後悔了。這句是講布施給人不要後悔,後悔就是過失。

  下面這句是『假借不還』,跟人家借財物,是借的,借的跟布施的那個性質就不一樣,布施就是給予,不要你還錢的,借就是你要還錢的。譬如說我們去跟人家借錢,人家錢借給我們,那是他借給我們,我們要還的,不是他布施給我們的,那個不一樣。布施給我們的,他不要你還的,但是借就要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如果借了不還,下次再借就難了。

  但的確也有人借錢他故意不還,他有錢他也不還,如果說他沒有錢不還情有可原,他有錢他也不還。我記得我十九歲那年,剛剛聽我們師父講經,那個時候我到台灣一個賣電鍋的,大同公司去打工。裡面有個同事就跟我借錢,大約四十八年前,借了二、三百塊,也算很大,現在二、三百塊是不值錢的,那個時候錢很大。跟我借,他說我領了薪水就還你。到領薪水那天,他就跟我講很多理由,他什麼什麼,還有什麼急用,現在還沒辦法還給我。那我也覺得說他真的有困難,就不要讓他這麼快還。當時我聽經,就開始念阿彌陀佛,念得很認真,掛了佛像,那個時候就很想去西方,我十九歲就很想去西方,感覺人生太苦了,很想去西方。在公司裡面,中午休息的時候,就有個同事,信基督教的,都會來給我傳教。傳教,當時我聽了一點佛法,他怎麼講都講不過我,他度不了我。他一講就把《聖經》拿出來,上帝創造萬物。我說那上帝誰創造的?他也回答不了。我說這個你不能回答我,我不接受的。他就針對佛法一直批評批評,我如果沒有聽經,真的就被他唬住了,因為我有聽了一些道理,比他懂得多,所以他度不了我。這是題外話。

  現在講到那個借錢的,借錢的這個同事,他就給我推來推去的,就說他沒有錢還,然後那時候我也以為真的,他真的是有困難,還不能還。但是,我記得那天念阿彌陀佛念得最攝心,心裡一直念佛、一直念佛。然後下班了,坐公交車要回家,我先上車,他沒有看到我上車。那個時候是上車才買票的,我已經上車票買好了,站著;然後他沒有看到我上車,他就衝上來,衝上來要買票,他那個口袋掏出來好幾百塊,要買車票。剛好他看到我站在那邊,他就很不好意思,只好把錢還給我。後來我一直想,可能我念阿彌陀佛佛號幫我把債要回來,不然他可能準備不還的,明明有錢跟我說沒有錢,他是存心不還的,「假借不還」的。所以,佛力加持,被我看到,他就不得不還。

  所以,我們欠人家錢要還,別人欠我們的有還沒還就隨緣。所以我們要借錢給人家,我們記住一個原則,像我弟弟、我弟媳婦,我弟弟是比較放得下,我弟媳婦(我弟弟的媳婦)她的弟弟要跟她借錢,我就告訴她一句話,我說妳有能力妳借給他,他有還就還,沒還妳也不要去向他要債;如果他沒有還,妳去向他討債,到時候他面子掛不住,你們兄弟姊妹就變仇家了,是不是這樣?我都碰到過,有時候他跟你借錢,他有困難還不了,再去跟他討債,他有自卑感,是不是這樣。所以我說妳斟酌妳的能力,不還就當作布施就好了。但是我們跟人家借我們要還,別人跟我們借他還不還就由他。也不要給人家擔保,擔保你也要考慮到你有沒有能力,萬一他沒有還錢,你能不能替他還?如果你可以替他還,那當然可以;萬一你不能替他還,那怎麼辦。所以擔保也要看自己能力,借錢給人也要看自己能力,但是自己親兄弟又是另當別論。

  總之,這句就是我們欠人家的財物就是要還,不能不還,這一生不還,來生要還,來生如果在人道還還好,如果到畜生道做牛做馬去還,那就麻煩了。真的是這樣,你看做牛做馬,我到雲南去旅遊,看騾子在替人拉很重的東西上山,主人就是靠牠來賺錢,那是什麼?過去生欠他的。如果你知道這些因果,還敢不還嗎?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分外營求。力上施設。】

  『分外營求』就是超過自己本分以外,去經營、去謀求這些名利富貴。超過自己本分,就是過分了,這個過分就是造罪業,應該以自己本分來經營、來營求。『力上施設』,「力」就是很努力,「上」就是向上,在設計上把精神財力都放在奢侈豪華的布置。好像看到人家有一棟別墅很漂亮,自己也要,甚至要超過,這個就是有些比賽的意思。我到福清去做法會,福清的同修告訴我,在做法會的寺院旁邊沿路都是很多別墅,好像都沒有人住。我說這蓋得這麼漂亮,怎麼都沒有人住?他說他們這邊的人就這樣,就去外面賺錢,然後回到家鄉就要蓋房子,不然就沒面子。覺得人家隔壁的蓋了一棟,我們也不要輸給人,我也蓋一棟,甚至蓋得比他好,這樣在比賽。蓋了,實際上自己也沒住,蓋得很好、很漂亮。「力上施設」,這些都是造罪業。

  這個特別在美國,在西洋文化裡面,他們都比較傾向這方面,「分外營求,力上施設」,都超過自己本分,沒有錢買車、買房子,貸款。現在住這個五十萬的房子,現在的收入剛好可以應付這五十萬,如果他的薪水提升了,提升到一百萬,然後他又要換房子,他也要換一百萬,現在身價提高了,這樣永遠在還貸款。如果他薪水提高了,他還住五十萬的,他不是很自在嗎?他就是要跟著提升,跟著提升,他還是要繼續付貸款。所以西洋文化它就是這樣,一輩子都是在負債,分外營求,力上施設,西方文化都是走這個方向。我們還是要守住老祖宗的傳統才是正確的。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淫欲過度。】

  『淫』這個字有三點水,跟一個女字旁的「婬」,如果是女字旁的婬,是專指男女之間的邪婬,婬欲。三點水的「淫」它是廣義的,除了男女之欲之外,凡是過分的事情都叫淫。好像下雨下得太多叫淫雨,就是三點水的淫,淫雨,就是雨下得太多、太過了,那就造成水災。這句是廣義的,三點水的淫是廣義的。所以,任何事情太過分,過分的欲望,欲望太超過,過度就是太超過,這個都是造罪業。所以「淫欲過度」,除了男女婬欲不能過度,所有的事情都不能過度。吃飯也不能過度,吃飯吃太多了,胃腸就鬧病了。什麼事都不能過度,這是講我們的欲望不能太超過,適可而止。下面這句:

  【心毒貌慈。穢食餧人。】

  『心毒』就是「內心惡毒」,外面這個面貌表現得非常慈祥。這樣的人就很恐怖了,我們以為他很慈悲,其實他心很毒的,這個一般人就看不出來。這個也是太上教誡我們,凡是我們讀到這個,就是從自己,觀察我們自己,先不要去看別人,先觀察自己,自己有沒有這樣,有沒有「心毒貌慈」。如果有這樣的毛病,要趕快改過來,要避免,心跟貌要一樣,心慈,貌也慈。所以誠於中,形於外,內心要真誠,表現在外面的慈祥才是真的。如果心有毒害,外貌那個慈祥是假的。這裡這個「心毒」,如果套用我們佛法來講,我感覺我心也滿毒的。為什麼?貪瞋痴不是三毒煩惱嗎?我們自己有沒有三毒煩惱?有。所以用佛法來解釋就是貪瞋痴。這裡它主要是指心常常想去毒害別人,心很惡毒,就是這個人心很惡毒,但是外面他又表現得很慈祥,讓人家看不出來他的心那麼壞,這裡意思是這樣。我們學佛的人讀到這句,我們反省自己,我們要把貪瞋痴三毒煩惱要把它壓住。所以下午這個課,我估計大概上完還有一點時間,跟大家分享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壓三毒煩惱的方法,我現在請隋總去印了。現在不發給大家,發給大家,大家會分心,就看那邊了,就沒有心聽我講了。所以,一定要把這個講完,一門深入,這個學完了再去學那個。

  『穢食餧人』,「穢食餧人」就是「把變質髒腐的食物,拿給人吃」,這個也是罪過。早年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也有這樣的事情,有人送我們很多味精、乾糧這類的食品,送了很多來。我們當時也沒有去留意這些事情,送了這些食品、食物來,我們也是非常感謝他們的發心,他家開雜貨店,賣很多食品,送來,我想我們就不用花錢去買。後來韓館長來,她就檢查,看看那個食品有沒有標日期,結果一看,全部過期的。過期的食品送給師父吃,大概師父功夫比較好,吃了沒事,送到道場來。實在講這個也是沒有學,也不能怪他,可能沒有人跟他講。實在講你供養三寶的食物,你自己吃剩下的,或者不要的,不能供養,這個供養就不恭敬。應該要好的、新鮮的,要供佛法僧,怎麼可以把過期、自己不要吃的,拿給三寶吃,這個是不恭敬。我們凡夫僧吃了,肯定會進醫院的;如果聖賢僧吃,就沒問題。如果金山活佛吃就沒有問題,他吃什麼毒藥就變成甘露,那沒有問題。所以在道場也常常有,我們在台灣也有道場,就是人家送了很多新鮮的食物來,管廚房的人她就放著不煮,等到壞掉了再煮給大家吃。所以,莊嚴師她管廚房,她也一直去勸負責人,說妳要煮給人家吃都要好的時候煮,不要等到壞了才煮出來給大家吃,這個是不對的。妳新鮮不煮,等到壞了再拿出來煮,這個就是這句講的,「穢食餧人」,這個也是有罪。下面講:

  【左道惑眾。】

  這個就是旁門左道,「以妖法邪術迷惑大眾」。這個在歷史的典故很多,在《竹窗隨筆》、《閱微草堂筆記》都有記載這些事情。現在旁門左道很多,現在在台灣流行養小鬼、找五路財神就會發財。實在講,你用這種旁門左道去得到財富,能夠得到還是你命中有的,你命中沒有,你用什麼方法也得不到的。你用這種方式去取得,反而減損你原來的福報,被扣掉了,司命之神記過,你都扣掉了,比原來有的減少了,自己還很高興,原來可以得一百萬,現在變成五十萬,他還沾沾自喜,不知道這個因果。

  【短尺狹度。】

  這個就是量布匹,買賣度量,包括現在土地的測量,都包括在這句裡面。這是舉出一個例子,就是你買布匹,現在應該還有,量布匹,量尺寸。這個就是做生意買賣的要公平,不能用這種欺騙的,不公平的,尺度不公平,買進來量的比較長,賣出去量的比較短,這樣去賺取暴利,這個是造惡業,造偷盜的惡業,偷盜業。下面這句也是:

  【輕秤小升。】

  這個『秤』,在我們中國傳統用「秤」來秤東西。江老師畫的「地獄變相圖」,有一個地獄叫磅秤地獄,就是指造這個罪業的,也是「秤升不平,賣出稱輕,買入稱重」。在《感應篇彙編》裡面記載古時候一個公案,有個商人他就是用偷這個秤來致富的,灌水銀。他灌了水銀,秤給人家,譬如說一斤,實在講它只有八兩,他給人家看它是一斤,實際上是八兩;但是買進來,看的是八兩,實在是一斤。這樣賺取財富,後來很有錢,臨終的時候告訴他兒子這個祕密。他兒子就覺得很怪異,父親怎麼做這個事情?商人就勸他兒子,你這個要繼續做下去,這個是你父親致富之道。他兒子表面答應,他父親往生以後,就把假的秤燒毀。沒有多久他兩個兒子死了,他心裡就很不平,他說我父親一生都是用『輕秤小升』騙人,得取這個暴利致富的,他在世用這樣他還發財。我現在買賣我回歸到公平,怎麼反而把我兩個兒子收走了,他心裡就很不平。那天晚上睡覺夢到神來跟他講,他說你父親他用「輕秤小升」去奪取暴利,他得到的財富是他過去生修的,還是他命中有的財富,但是被折損了。你現在發現這個不對,把它毀掉了,用真的秤來做生意,他說你死去的這兩個兒子是上帝派下來,是兩個凶煞,要敗你家的,要把你家弄到家破人亡,財產都散盡為止。現在因為你把你父親的假秤毀掉,用真的,所以現在上帝把要敗你家的兩個兒子收走,再沒多久就送兩個好的給你。他夢醒來之後,果然過沒有多久,他夫人又生了兩個兒子,後來這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輕秤小升。

  以前我母親,我大概十五、六歲,我母親在賣菜,我也常常去幫忙看看菜攤子。我們對面一個賣菜的,他賣菜,我們也賣菜,他賣得比我們便宜,菜跟我們一樣。你說你是買菜的,你要跟他買還是跟我們買?當然去跟他買。我們就覺得很奇怪,後來我們倒閉了,我母親的菜攤倒閉了,賣不過他。去市場批發的價錢是一樣的,我們一直想,不可能,砍頭生意有人做,虧本生意沒有人做的。做生意虧本,你還做那個幹什麼,殺頭的生意有人做,只要有錢賺,殺頭的生意都有人做。虧本生意肯定沒人做的,我們看看,他怎麼可能去做虧本生意?後來我們調查才知道,原來他一面去批發,一面偷一些菜,那些菜不用本錢的,當然我們賣不過他。所以我們家倒閉了,沒人買。一樣的菜,我們賣十塊,他賣五塊,你會去哪裡買?當然去他家買,一樣的,我們就倒閉了。後來倒閉,我母親就去出家了。後來我想一想,我就跟我母親講,也不要難過,如果他不這樣,讓妳倒閉,妳也不會出家。她想一想也對,放不下,如果很賺錢,放不下。他讓我們倒閉了,我媽媽說乾脆出家算了。我說那也不是壞事,現在想一想還要去感恩他,讓我們倒閉,不然妳就出不了家。這裡講輕秤小升,就是買賣要公平。下面:

  【以偽雜真。】

  『以偽雜真』就是假的摻在真的裡面,裡面真的有摻雜假的。我三哥福定法師在世的時候,他的道場在阿里山。大陸同修旅遊常常會到阿里山去,台灣有個阿里山,大概大陸的人都知道,其他的山不知道,我們雙溪靈巖山很多人不知道,但是阿里山大家肯定知道的。他的道場就在三分之二的高山,他們道場自己也種茶。我三哥在那邊,他茶喝得很內行,所以附近那些茶店、茶商、茶農他很熟悉。觀光客很多,那有些,我們不能說全部的茶農都是會這樣,有些就是會。因為生意好,他真的不夠賣,他就加一些,真的、假的摻在一起。我說他怎麼摻?我說我們去茶行,人家老闆說,來,泡茶。大家喝喝,這個茶不錯,跟你買。跟他買,他也是從那個桶抓起來的,我說都是那個桶,泡給我們喝也是那個桶子裡面的茶,賣給我們也是那個桶子裡面的茶,他怎麼去摻雜假的?我三哥跟我講,他說你不知道,他那個桶很大桶,那裡面一半是假的,一半是真的,真的抓一點,假的抓一點。然後帶回家去泡,怎麼跟那裡喝的不一樣。當然,有這樣的事情,但不是全部的商家都這樣,我們也不能冤枉人。所以這個事情就是有這樣,但是並不是全部的,這樣才公平。因此,我們去買阿里山的茶都要透過我三哥去買,因為他去全部阿里山山上到山下的茶店他都認識,沒有人敢騙他。這個在現在賣貨品的,用真的摻雜假的那就太多了,特別是食品類的,那造的業也很重。「以偽雜真,採取奸利」,就是「以不正當方法獲取利益」。再看下面這句:

  【壓良為賤。謾驀愚人。】

  「仗勢恃財強迫清白人家操守賤業」。自古以來到現在都還有這樣的事情,在現代社會上新聞報導都還有這樣的事情,壓迫這些善良人家去操守一些賤業,不好的行業。『謾驀愚人』,「欺騙愚笨的人。」對沒有智慧的人再去欺騙他,那就真沒有良心。

  【貪婪無厭。咒詛求直。】

  「對名利財勢貪得無厭」,這叫『貪婪無厭』。俗話講,人心不足蛇吞象。在《佛遺教經》佛也給我們講,要知足常樂。人能夠知足,就像在天堂;如果在天堂,不知足,他也不快樂。所以知足就常樂了。我們現在為什麼過得這麼辛苦?就是不知足。知足,我們生活就過得很自在、很快樂。所以,早年,在三十幾年前,我剛出家沒多久,出家二、三年,那時候我們師父出門都是坐出租車。有一次,坐了出租車,跟那出租車的司機談話。出租車有些司機看到出家人也會問一些佛法,看到師父坐上車,問一些佛法。師父跟他講:你們生活應該還可以?他說:生活不好過。師父就問他:賺多少錢?他說賺了多少錢,生活是過得去。但為什麼會說不好過?師父就跟他開示,就說你只要不跟人家比賽,你就很好過了。你要跟人家比賽,人家買進口車,你也要去買,你又買不起,還要去貸款借錢負債,那你生活壓力就大了。你只要不跟人比賽,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三餐吃得飽,穿得暖,不欠人家的錢,這樣就很自在了,知足就快樂了,知足常樂。所以,現在苦就苦在要跟人比賽,那就苦了。世出世間聖賢都是示現給我們看知足常樂,不跟人比賽財富。貪婪,想要得到名利財物,能不能得的到?命中有得的到,命中沒有,你用什麼方法也得不到,貪也得不到。所以要知足,這句就是勸我們要知足,不要「貪婪無厭」。

  『咒詛求直』,對天地神祇發誓詛咒,證明自己有道理,很正直。過去在台灣,每次遇到選舉,那這種事情就很多。在十幾年前,一、二十年前,我還看到報紙報導的,候選人互相罵,互相挖瘡疤,互相罵,罵到最後,兩個人就拉到廟裡面去斬雞頭,請神明來證明他沒有這個事情,這是屬於「咒詛求直」。那個時候流行在斬雞頭,到廟裡面去斬雞頭,這個也是造罪業。下面這句講:

  【嗜酒悖亂。】

  這句就是講『酒』,『嗜』就是嗜好,「嗜酒如命的人,容易做出違反德性的事」。所以五戒,佛把酒戒列為重戒。酒這條戒是屬於遮戒,遮是什麼意思?預防的。前面這個殺、盜、邪淫、妄語,這四條在五戒裡面是性戒。酒這條戒,犯這條只有遮罪,它沒有性罪,因為酒它本身的性質並沒有罪過,酒都是植物釀的,它不是殺生,它本身性質沒有罪過。因為喝酒喝多了亂性,佛制這條戒主要怕你喝多了,去造前面的殺盜淫妄這四條重戒。犯前面四條是性罪,如果受戒就加一條破戒罪,沒有受戒的人他只有性罪。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罪,受了戒,再加一條破戒罪。酒,現在開車都不能喝酒,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交警常常會酒測,全世界都有,不可以喝酒駕車。因為酒這條戒是遮戒,預防你喝多了亂性,所以佛才要制這條戒。

  酒這條戒開緣很多,譬如說藥用的,還有《五戒相經》裡面,弘一大師、蕅益大師都有註解,它的開緣就是你煮菜做料酒,酒性已經煮得沒有了,喝了不醉人的,那可以用。另外就是藥用的,當藥用的,這個可以用。小乘戒以這個戒自己的開緣就是這兩方面,一個藥用,一個做菜做料酒,喝了不醉人的,可以用,這叫開緣。如果大乘菩薩戒的開緣,那就以利益眾生為一個前提。像我們老和尚講經時候也講過,有一年他到北京去,住在一個賓館,在電梯碰到一個老同修,他的兒子結婚,太太是娶日本的女孩子。老同修看到師父非常歡喜,怎麼這麼剛好,就臨時請師父去做證婚人。臨時請去,也沒有煮素菜,中國人無酒不成席,席沒有酒就不叫酒席,所以一定要有酒。證婚人,大家在那邊慶賀,也倒酒給我們師父,師父也就喝了三杯。師父看一看,請我去當證婚人,證婚人還要致詞,他說機會難得,很多領導、海內外嘉賓齊聚一堂,平常我們哪有辦法去找這些人來聽經,這個時候剛好是弘揚佛法最佳時機,所以他就喝了三杯,介紹佛法。這個就是饒益眾生,要利益眾生,你要開緣,不開緣也叫犯戒,這要懂。我不喝,我不去,那你犯戒。所以這些開遮持犯,受了戒的同修要去學習,不是受戒就沒事了,受了戒你不學,你不懂得什麼時候要開,什麼時候要遮,什麼時候要持,在什麼情況你喝就是叫犯戒。所以,酒以不過量為前提,現在我們在社會上也沒有辦法完全禁止大家不喝酒,但是要適量。

  【骨肉忿爭。】

  至親兄弟「爭執不忍讓」,這個父母,特別是兄弟裡面至親骨肉在忿爭,忿怒、爭執,做父母的看了心裡就非常難過,也是不孝。所以,《弟子規》講,「兄弟睦,孝在中」、「言語忍,忿自泯」。為什麼忿自泯?就是大家都要講到贏,如果有一方面他就忍一口氣不講了,忿自泯,忿怒自然就平息下來。如果大家那口氣忍不下來,互相爭執,那這個爭執就沒完沒了,這個就造罪業了。所以,總是要有一方面退一步、忍一步。

  【男不忠良。女不柔順。】

  「男人不忠實、不行善」,這是罪業,沒有把男人該做的事做好。『女不柔順』,「女人不溫柔和順。」『忠良』是男子之德,德行要忠良;女子之德要柔順,不柔順就沒有女德。現在我們傳統文化常常有老師講女德,如果不柔順就沒有女德。現在社會上流行女強人,現在我碰到的大部分也都是女強人,好像還沒有碰到女弱人,都是女強人,一個比一個強。女子強勢不是女子之德,要柔順。女子柔順,現在去日本還可以看到,年紀比較稍微大一點的,年輕的我不太清楚。比較大一點的,你仔細去看,她的表現、她的言語、她的態度,我們去看看、去觀察。她內心怎麼樣我們不知道,但是她表現的態度,的確是柔順。有一年我們到日本去做法會,法會做完同修招待一日遊,到一個鬼怒川去旅遊,住在一個賓館,溫泉賓館。我們大巴車還沒有到的時候,還距離有一段路,賓館的兩個日本小姐,女子穿著和服,傳統的,就站在門口九十度鞠躬,就一直等到我們車子停下來下車。莊義師看到說,《弟子規》她們這邊都做得比我們到位。其實那個都是中國的古禮,現在在中國看不到,去日本還看得到。所以,女子柔順在日本可以看到。過去早年我年輕的時候,就聽人家講,說住要住洋房,娶老婆要娶日本的小姐,吃飯要吃中國菜。所以,現在女強人看到這句,應該要改柔順一點,如果不柔順,司過之神會記過的。男子也不要高興,要忠良,如果不忠良,男子記過;「女不柔順」,司命之神也記過。我們再看下面: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

  這兩句跟上面這兩句是相關的,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室」就是房室,夫妻同住在一個房間叫室,「不和其室」就是夫妻兩個人不和,丈夫不善待妻子,對妻子無禮,這個做丈夫的;做妻子的人也不尊敬她的丈夫。夫妻應該是相敬如賓,我們老祖宗教我們就是這樣的,做丈夫的不能不尊敬妻子,做妻子的人也不能不尊敬丈夫,要互相尊敬,相敬如賓,這才是對的,這樣家庭才能和諧。如果有一方面不和、不敬,這個家庭都會出現問題,特別現在傳統文化講的就是這些,夫妻是最關鍵的。我們再看下面:

  【每好矜誇。常行妒忌。】

  『矜誇』,夫妻之間說話不實在、誇張,或者沒有講真話,夫妻之間可能都會有嫌隙,互相會猜疑。『常行妒忌』,做妻子的人「時常起嫉妒疑忌之心」,常常疑心病太重,這個也是業障。我母親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到我們汐止彌勒內院當義工,煮飯。當時有一個老居士,年紀也七十幾歲了,他的太太也七十幾歲,都老了。老人家到寺院去住,他們也去做義工,這個男的老居士也會當維那,做早晚課,那個時候寺院沒人。有一次我上去掛單,就住在那裡。我母親也很好意,做義工在廚房,就煮一些點心。因為這個老先生老居士他也在幫寺院做一些泥水匠的工作,就煮一些點心給他吃,就端這個點心給他吃。他的太太就很吃醋,就一直鬧情緒。我說那麼老了,你那個老先生老得那個樣子,你們兩個老夫妻都這麼老了,還在吃醋,實在是我也想不通。因為在中國的《禮記》講,七十歲以上的男女他共住就可以,因為他年紀大了,那又不是年輕人。但是那個習氣我看大概是從年輕就這樣了,一直到老。戴著一付眼鏡近視眼好幾百度,看都看不清楚,還在吃醋,還不懂得念佛求生淨土。所以看到這句,真的,有這個毛病要改,疑慮心不要太重,多念佛心才清淨。再看下面:

  【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

  『無行於妻子』就是「先生對妻子兒女有不得體的言行」,這都是家庭問題,這個都要靠教育。這裡講『失禮於舅姑』,這不是講舅舅、姑姑,這裡講的舅姑是「媳婦對公公婆婆不孝敬」。現在媳婦對公婆不孝敬的太多了。我在很多地方,在台灣,早年我也看到很多,有同修的女兒嫁出去,沒有多久離婚又回家。女兒嫁出去,受了什麼委屈,就回來家裡跟她的爸爸媽媽訴苦,她爸爸媽媽就去找親家算帳,親家都變冤家,這個都是不明理。所以,女兒嫁出去,印光大師講,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你這個女兒沒教好,妳嫁到人家家裡去,破壞人家家庭。娶到好的媳婦旺三代,娶到不好的媳婦衰三代,是真的,這蔡老師講的。所以,傳統不是這樣。你教女兒妳去要服侍公婆,有什麼事情妳要忍耐、妳要擔待,這個家才會幸福圓滿,女人很重要的。對公婆不孝敬,自古以來媳婦跟婆婆能相處得好都很難,傳統文化教也都是教這些,怎麼對公婆,婆媳之間怎麼相處,這個都要學習。「失禮」就是沒有禮貌。再看下面:

  【輕慢先靈。違逆上命。】

  『先靈』就是祖先、神靈,「對去世的父母祖宗,安葬時違禮制或祭祀不虔誠」。我們清明節掃墓,我們現在在祭祖,祭祀主要要虔誠,虔誠祖先他就來享用我們的祭祀。如果不虔誠,那沒感應。所以去掃墓,如果沒有對父母、祖父母這些祖先有尊敬心,去掃墓拜拜,沒有這種懷念之情、哀思之情,去那邊好像去郊遊踏青,那個就是有「輕慢先靈」這個罪業。那現在的人更離譜,根本就不去掃墓,墳墓都被草淹沒了,這個很多,這個司命都會記過的。所以,有墓要去掃,掃了以後要祭祀、要拜。我們學佛的人就是不要掃墓在那邊嘻嘻哈哈的在那邊玩,那個就輕慢先靈了。我們學佛的人去掃墓,應該拜拜或念佛,最好念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往生咒、佛號來迴向給祖先,不要去那邊玩。對先靈要尊重,對祖先要尊重。如果家裡沒有拜牌位的,我建議大家要做個祖宗牌位來拜,不然你就犯了輕慢先靈這條過。

  過去在台北有很多同修,他家的祖宗牌位,問我說:悟道法師,我們祖先牌位請到道場來好不好?我說:不可以。你家祖先牌位你家裡要拜,你還要列入交代,教你的子孫去拜,怎麼可以拿到道場來叫我幫你拜,那不合理的。然後捐給我五百塊,悟道法師你替我拜我們家的祖先,這個合乎道理嗎?不合理。牌位拿到道場來的是沒有子孫的,沒有後人的,像有些老兵到台灣去,他一個人去,死了,沒有後代,沒有親友,所以他才送到寺廟。現在都有子孫不拜,送到寺廟那些法師去拜,這個就是輕慢先靈。所以,大家趕快去立祖宗牌位,初一、十五上上香、念念佛,迴向迴向,而且還要列入交代,教你的兒孫拜。我們民族不會亡就是靠那個牌位,不是拜木頭,要懂。

  【違逆上命。】

  「違背長上的教令」,叫『違逆上命』,這個也是過。

  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段。下面「作為無益」,我們下節課再繼續來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