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三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7/10/29  中國上海  檔名:WD19-028-0001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因緣非常的殊勝,我們上海和行道德講堂,和風來公司同修啟請悟道跟大家講一點佛法。這次我們採取的經典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直講》,剛才我們也聽到翌茹老師帶大家讀誦。這本善書也是道家的經典,是我們佛教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一生極力來提倡的。在《印光大師文鈔》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祖師為當時的佛教界居士,勸大家要受持《太上感應篇》,另外還有《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個三本書是印祖一生印最多的。

  昨天我們剛從蘇州回到上海。在蘇州有靈巖山寺,這個寺院也是印光祖師晚年居住的道場。在寺院下面,當年印祖他也成立一個弘化社,這個弘化社現在還在,就是專門印經典善書流通的一個社團,我們現在還是有很多經典委託弘化社來印行。在弘化社,印祖在的時候大乘經典數量印的不多,只有《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印的數量最多。

  印光大師,在我們佛教界大家都知道,根據傳記《永思集》這些紀錄的資料,我們看了,知道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二十五個圓通法門,大至勢是代表念佛圓通,觀音菩薩代表耳根圓通。大至勢菩薩他是念佛專家,在《楞嚴經.念佛圓通章》,我們在這一章經文看到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的方法,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句就是念佛的方法。念佛專家為什麼不在念佛方法極力提倡,反而教我們學這三本書?這些方面我們必須去深思,也是必須要深入經教,什麼叫都攝六根,什麼叫淨念相繼,我們常常聽,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深入的去理解。因此實在講,我們學佛幾十年,念佛念了幾十年,可以說都沒有消息,功夫也不能成就,煩惱伏不住,往生西方沒把握,這個問題在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特別是中國人,沒有接受我們老祖宗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沒有人天善法的基礎。現在不要說學大乘佛法,就學個小乘佛法都不夠資格。

  所以,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釋迦牟尼佛以神力示現十方諸佛淨土給韋提希夫人看,給她選擇,韋提希夫人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選擇了之後,請教釋迦牟尼佛,我們要怎麼修學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在還沒有教韋提希夫人念佛的法門之前,先給她講淨業三福。念佛法門在《觀經》講了十六觀,十六觀法都是念佛法門,從第一觀日落懸鼓,到第十六觀下品下生,臨終十念,持名念佛,這個十六觀都是念佛的方法。佛為什麼不直接給韋提希夫人講這十六觀法,而是勸她要先修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第二福,出世間二乘的福報。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福,大乘菩薩入世的福報。淨業三福我們如果做到第一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配《無量壽經》的三輩,可以下輩往生;能夠做到第二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可以做到中輩往生;能夠做到第三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可以上輩往生。所以,三福這個經典經文的內容,我們對照《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的條件,也就更為明顯。佛給韋提希夫人講了之後,後面說淨業三福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淨業正因,十方三世諸佛修淨業,正確的修因就這三條。不管修哪一個法門,不是說只有修淨宗才需要修三福,修其他的法門就不需要,不是這樣的。佛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包括所有的法門,修淨宗當然不例外,特別是《觀經》提出來的三福。

  這三福,過去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也常常提起,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但是我們修學並沒有進一步去深入,因此念佛念了幾十年,實在講功夫不得力。這個原因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的基礎我們都沒有,現在學佛大部分都是從第二福開始,從受持三皈,皈依三寶開始,去受戒,再來學大乘經典。這個好像蓋三層樓,第一層沒蓋,要蓋第二層、第三層,怎麼蓋也是空中樓閣,基本上是不可能蓋的。因此,學了很多大乘經典,學了一輩子還是沒有成就。所以祖師大德也看到這個問題,印祖他是念佛專家,他一生提倡的就是很平實,他不談玄說妙,很平實,就是講了四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是印祖一生自行化他的一個宗旨。

  我們看看現在淨老和尚提倡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我們修淨宗的人就是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印祖一生的教化就是這四句話。因此我們不能小看這本《太上感應篇》,因為我們佛教界的總認為我們都學佛,為什麼還要學道家的?如果不是印光祖師提出來,大概信佛的人不會去學《太上感應篇》。一般信佛的人他總覺得那是道家的,我們佛弟子應該學佛經,怎麼去學道家的東西?這個是必然的。祖師的提倡有他的道理,如果不是真正通達經藏,實在講一般人也沒有這個眼光去提倡,而且一般人的提倡也沒有人會相信、會接受。所以,祖師來提倡,我們學佛的人才知道去重視。

  在還沒有講《太上感應篇》之前,我們先把唐湘清老居士他的一篇序文跟大家分享。我現在採取講解的本子是《直講》,《直講》註得很簡單的,前面有印光大師的序文、有李炳南老居士的序文,第三篇是重印這本《直講》的唐湘清老居士,他的序文比較白話,他也是根據印祖的序文給我們做一個比較白話的解釋,我把這篇序文念一念,大家可以參考。唐湘清老居士也是早年從大陸到台灣的老居士,他在台灣我記得好像有辦一個揚善雜誌社,我記得好像是個中醫,也是虔誠的佛弟子。我把序文跟大家念一念。

  「印光大師說:《太上感應篇》,攝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之議論,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為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且愚人之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者,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之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敢不勉為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由是言之,此書之益人也深矣。」這篇也是根據印光祖師這個序文來做一個比較白話的解釋。印光大師在序文上給我們講,《太上感應篇》,攝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這個吉凶禍福之至理,這個至理現在話講叫真理,也就是事實真相。發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之議論,讀了《太上感應篇》讓我們感到真的是為觸目驚心。但是現在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以前常常聽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勸我們,要把《感應篇》做早晚課,這個是很久以前,在我還沒有出家之前,四十幾年前。聽是聽了,但是也沒有認真來學習這本書,偶爾也翻一翻、看一看,覺得祖師大德講的總是有道理的,但是沒有認真來學習。因此,看了有沒有感覺到觸目驚心?實在講沒感覺。為什麼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看了還是沒感覺?讀了還是沒什麼感覺?對我們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還是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就是佛經上常講的,業障太重了。業障重,我們不能發現我們的過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所以雖然看了還沒有什麼感覺。這個感覺就是敬畏之心,這個心生不起來。

  今年在台北劍潭國際青年活動中心,我們也辦了一個因果教育的活動講座,兩岸三地傳統文化青年學習營,台灣、大陸還有其他地區的學生,我們講的主題也是我跟大家來學習《太上感應篇直講》。另外,請台北故宮博物院退休的唐瑜凌老師來講江老師畫的「地獄變相圖」,就是因果教育。我們開這個課第一天,就接到香港勝妙法師傳一個資訊給我,大概三十幾秒,不到一分鐘,勸這些幹部要有敬畏之心,舉頭三尺有神明,要有敬畏之心。所以在上課我就請攝影的人員把這段話先播給大家看看,剛好跟我們上的這個課的內容性質是相應的,敬畏之心就是此地講的掀天動地觸目驚心,有這個感覺才能生起敬畏之心。如果沒有這個感覺,就是我們業障還很重,這個我們要有警惕之心,特別我們念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

  我們念佛主要希望這一生能往生西方淨土,往生西方淨土要什麼條件?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彌陀經》我們也念得很熟悉,《彌陀經》修學的宗旨就是信願行,佛在這部經勸信、勸願、勸行。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裡面給我們講,信願行這個信,要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信我有往生之分,這是信。信而無行,則不成其信。我們信了,我們大家信不信?佛在《彌陀經》上講,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信很難的。似乎我們覺得信不難,我們大家都信了,不相信還會來學佛、還會來念佛嗎?當然不可能的。所以會來學佛、會來念佛,當然都有信心。但是這個信,還沒有達到經典上講的這個標準。我們信是信了,實在講半信半疑,信當中夾雜懷疑,不是真信。所以,信而無行,則不成其信,信你要透過行,才能證實你相信的這樁事情。那什麼是行?「行者,《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是《彌陀經》上的話。所以,信透過行。行而無願,則不成其行,行是行動,它推動的力量就是願,我們願生西方這個願,真正發願那才會去真行。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是不能分的,不可缺少的,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信行願,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一般講信願行,中峰國師他講信行願,行擺在中心,也有他的道理。

  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行就是念佛,念佛才能滿我們所願的,滿我們願生西方這個願望,才能證實我們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這樁事情,要透過念佛這個行來證實我們所信的、我們所願的。現在行我們大家都在行,我們大家念佛念了這麼久,我們信了沒有?我們願了沒有?我們如果仔細去反省,實在講信當中有懷疑,願是也想到西方,但是這個世界又放不下。這個是什麼原因?關鍵還是行的功夫不得力。行的標準,就是《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在功夫的層次它也分三層,最淺的一心不亂叫功夫成片,伏煩惱;第二個層次事一心不亂,斷見思煩惱;第三個層次理一心不亂,破無明煩惱。我們一般在修淨土能夠達到伏煩惱,功夫成片,我們這一生就有把握往生西方。具足信願,念到功夫成片,伏煩惱,就有把握往生西方。如果我們念佛,貪瞋痴的煩惱還控制不住,常常發作,臨終就顛倒。

  《彌陀經》講得很清楚,「心不顛倒」。心不顛倒,淨宗不要求斷煩惱,可以橫超三界。其他法門,你沒有斷煩惱,那是超不了三界的,那個標準高,業盡情空才可以。淨宗有這個方便,你只要伏住、給它控制住,沒有斷,暫時不要讓它發作,這樣就可以,這樣信願念佛,往生到西方再去斷。但是現前我們要做的功夫就是要先伏煩惱。這個是我們修淨宗,這一生想要求生西方淨土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必須要明瞭。如果這一生我們真的發願,就要真正來念佛,真正念佛就是要把我們現行煩惱先控制住。如果控制不住,臨終煩惱起現行,我們往生西方就被這些煩惱障礙了;心顛倒了,就被障礙。這不是佛不慈悲,是我們自己的業障障礙住。所以,敬畏之心就是我們修學這本書的一個重點,我們讀誦之後有沒有感覺。

  下面講,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為惡者得何惡報?就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伏煩惱要先從斷惡修善做起。我們現在為什麼煩惱伏不住?不斷的造惡業,起貪瞋痴,煩惱怎麼樣也伏不住。有一年,我到馬來西亞東馬古晉淨宗學會,前任的會長賴會長有一天他就跟我講,他說悟道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跟我講,他說我是六根不攝,煩惱相繼。我說什麼煩惱?兒子不聽話,生煩惱。他跟我講這個話,我也跟他講,我也很坦白跟他講,我說我也跟你一樣,我說你講這個話說明你有心得,起碼知道自己在煩惱相繼。但是還有很多人一天到晚生煩惱,他自己還不知道自己在生煩惱,還以為自己在念佛,念的功夫還不錯,這個就比較麻煩了。所以,我們能夠觀察自己,知道自己現在的境界,總是一個明白人,進一步要提升,不能讓煩惱相繼,要提升到淨念相繼。

  淨念相繼要從斷惡修善做起,我們現在為什麼做不到淨念相繼?沒有斷惡修善,一天到晚還是造惡業。沒有,我也沒有殺人放火。我們如果一講,很多人回答我們的答案就是這樣,我又沒有去搶劫,沒有去殺人,沒有放火,我很好。現在一般人你一問,大概就是這個回答。這個回答,為什麼他會這樣回答?因為他沒有學習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不知道,一天到晚在造惡業,他也不知道自己在造惡業,以為自己沒有在造惡業。讀了《感應篇》,我們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對照一下,才發現原來我們一天到晚都在造惡業,都是在起貪瞋痴的煩惱,你說這樣念佛功夫怎麼會得力?當然是不得力。

  我們學佛也知道善惡有果報,但是沒有深入,它就不起作用。所以,何者為惡、為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要先認識清楚,如果不認識,那你怎麼去斷惡修善。為善者得何善報?為惡者得何惡報?這是講果報,你為善有什麼好處,我們現在人講現實。現在人講現實,實在講沒有佛法講得那麼現實。現實就是什麼?你作善有什麼好處,造惡有什麼壞處,讀了這個書能夠洞悉根源,明若觀火。但是這個書我們要深入,深入的去讀才會有感覺。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勸同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少了,我們記都記不住;讀多了,印象深刻了,那個時候你就有悟處,經義自然就顯現出來,其義自見,我們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可以去斷惡修善。

  讀了這個書對善惡那就很清楚、很明白。且愚人之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者,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愚人就是說沒有智慧的人,為什麼作惡?都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目的總是希望自己得到利益,得到好處、得到利益,才會自私自利。今之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現在讀了《感應篇》,知道了,你自私自利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是得到大災禍、大災殃,那有什麼意義?造惡就沒有意義了。你造惡就是要得到利益,現在反而利益得不到,而得到的是災殃,明白之後還會去造惡嗎?他就不會了。會去造惡就是不明白,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會去造惡業。所以說,敢不勉為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我們人總是希望得福免禍。由是言之,此書之益人也深矣。由以上這些話來看,這本書利益人也非常深。

  「又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薩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斷三惑,以證法身,圓福慧以成佛道,況區區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這也是印光大師序文的一段話。這本書講到最高的就是成仙,因為道家他修學的目標就是成仙。在《感應篇》裡面講,有天仙、有地仙,成仙。成仙就是長生不老,修長生之術,這是道家的最高目標。如果以大菩薩心行之,我們學佛的發菩提心來修學《感應篇》,不是只有成仙,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斷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以證法身,還可以破無明,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圓福慧以成佛道,還可以成無上佛道,況區區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何況只有區區成仙,仙還在六道裡面,不出六道,算是人天的小果。所以這本書我們以大菩薩心來修行,它就是菩薩的六度萬行,不是只有成仙,還可以成佛。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也不能疏忽這本書,以為是道家的。

  「從上述寥寥數語,可知印光大師對於《太上感應篇》的價值,是如何的讚揚,如何的推崇!」印祖的推崇,我們從他的開示,還有印這個書的數量,就可以知道印光祖師對這本書的重視,而且極力勸我們四眾同修來修學。「可是佛教中高深的經典太多,大家不免輕視這本淺近的書,因而忽視印光大師的遺教,佛教徒很少有誦讀《太上感應篇》的人了。」這個事情的確是這樣,我們信佛的人、學佛的人當然都是學佛經,而且佛經高深的經典太多,是我們嚮往的、去學習的,看到《感應篇》講的就是斷惡修善,大家也難免輕視這本淺近的書,因而忽視了印光大師的遺教,佛教徒很少有誦讀《太上感應篇》的人了。這是真的,我自己也是這個樣子。

  以前早年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的大經大論,我第一本經聽的,四十八年前聽我們師父上人講的就是《楞嚴經》,那是大經,那不是小經。昨天我們到海寧參觀安國寺,在淨空講堂我也跟湯總講這個事情,喜歡聽大經大論,因為師父講什麼經我們就聽什麼經,師父講我們就聽,那就疏忽掉這本書了,也就沒有去重視這本書。這裡唐老居士也講,「我也不能例外」,唐老居士講我自己也不能例外。所以我看到唐老居士講這個話,我也深有感觸,因為我自己也沒有例外,也是師父講是講,也不反對,但是實在講也沒有認真去學習,總是喜歡大經大論。所以唐老居士講出他的經過,他說我也不能例外,「早把這本好書束諸高閣」,束諸高閣就是放在書架。這個也是我幹的事情,就放在書架,擺得很好看,從來沒有把它拿下來翻一翻、看一看。很少,偶爾,也不是沒有,偶爾看一看,沒有認真去學習。

  「直到一九六四年,曾患嚴重的目疾,坎坷之中,不免煩惱叢生,自愧學佛三十年,對於洶湧而至的煩惱,竟無法控制。」他這個體驗我也感同身受,我們學了佛,我們身體有病痛來了,我們自在不自在?我自己的經驗,平常我也聽了這些大經大論,聽到師父上人講這個經,我也能夠重複去講幾句給別人聽,也會去勸別人。特別我們修淨土法門,我也會勸人家你要放下,去給人家助念,勸臨終的人要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總是覺得自己很有把握放下,等到自己生病的時候,原來不是那麼一回事。實在講,放下,並不是我想像當中那麼簡單。在沒有生病的時候,講得會很輕鬆;病痛一來,情況完全是不一樣的。當我們病痛的時候,你說念佛念佛,你能念嗎?你有辦法念嗎?我是沒辦法。諸位我是不曉得,但是我是沒辦法。唐老居士他也是一樣,他嚴重的目疾,就是眼睛生病,眼睛是靈魂之窗,一生病也是很嚴重的,在這個坎坷之中,不免煩惱叢生。不過唐老居士也是很有善根,他也自己慚愧學佛三十年,對洶湧而至的煩惱,竟然無法去控制。

  「才把久束高閣的《太上感應篇》拿出來細讀,出乎意料的,連讀數日,竟平息了平日無法控制的很多大煩惱。」這個時候也是因緣到了,才把這個久束高閣的《太上感應篇》拿出來細讀,細細的讀,可見得以前讀是讀了,沒有細讀。我也是這樣的,讀是讀了,囫圇吞棗,沒有仔細的去讀誦、去力行。讀了數天,平息了平常無法控制的很多大煩惱,這個讀了就有心得,讀了有心得。所以,我們讀這個《感應篇》,讀到你感覺平息很多大煩惱,平常我們看到很多事情就要生氣,貪瞋痴就要起來,現在可以平靜下來,不像以前那麼衝動,那效果就出現了,還要繼續用功提升。

  「從此每日讀誦,精神日益爽朗,身心愉悅,得未曾有。」所以,唐老居士從這個時候每天讀誦,精神愈來愈好,身心愉悅,得未曾有。所以,我們生病,我們看到唐老居士這個心得報告,我們要學習。我們生病,我也是生病專家,從小病到老,現在還是病很多,今年還去住院,病很多。病怎麼來的?病由業生,業由心生,病從造業來的,造什麼業?造惡業,貪瞋痴。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懺悔一遍,「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我們念得很熟悉,但是我們有沒有懺悔業障?沒有,只有口頭在念。為什麼沒有懺悔業障?因為不知道什麼叫貪瞋痴,你讀了《感應篇》才知道原來這個統統是貪瞋痴,貪、瞋、痴、慢、疑、惡見。所以讀了這個書,就是幫助我們懺除業障,斷惡修善就是懺除業障。所以,我們有很多病,我建議大家讀三百遍,不然你找這個醫生、找那個醫生,實在講神仙下來也沒辦法,佛菩薩下來也沒辦法,因為你一直在造惡業。佛只能勸導我們,他也不能代替我們修行,他只能教我們你怎麼修,把理論方法告訴我們,他也不能替我們修。如果能夠代替我們修,那事情就好辦了,我們大家現在都成佛了,佛也不用講經說法了。

  所以,唐老居士他的心得報告,值得我們來效法。我今年又生病了,六月初去住院,住了五天,所以我七月就趕快講《感應篇》,因為我就跟唐老居士一樣,病了之後躺在那裡,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生病,現在有很多人都不能公開,不讓人家知道的。我是唯恐天下人不知道我生病,所以住在醫院,長庚醫院,旁邊有個人,他問我你以前有什麼病?我說我有四高。他說旁邊有人在,方便給他聽嗎?我說我都公布的,我就恐怕沒有人知道我生病。現在有很多人生病還怕人知道,有失尊嚴。我說沒有什麼尊嚴,躺在那裡還有什麼尊嚴,任人家宰割,那有什麼尊嚴,一點什麼尊嚴都沒有,生病就生病。所以,我二O一二年,那個時候醫院檢查有四高,到美國、加拿大去做法會、巡迴演講,我事先就把醫院的檢查報告列印,發到請我去講經做法會的淨宗學會,在全美、在加拿大,我統統印出去了。我說我現在有四高,醫生說隨時會心肌梗塞,會往生的,我說不好意思,如果我走到你們哪一站剛好在那裡往生,那你們要幫我助念處理善後。大家接到我這個報告,那邊同修壓力特別大。

  所以,生病就是業障,要懺除業障。這個《感應篇》,我們如果有什麼病,我建議大家讀三百遍。當然,如果像我們老和尚講的三千遍,那更好。三千遍,不但你病好了,大概也成仙了,沒有成佛,起碼也成個仙,長生不老。這個大家要不要?或許大家覺得現在賺錢重要。你現在身體好好的,覺得賺錢重要。我告訴你,生病躺在醫院,你就會覺得什麼都不重要,身體健康比較重要,對不對?這是真話。因為我們大家都是老同修,也不需要講一些什麼客套話,這是事實真相。所以,身體健康還是第一個。你看現在有很多人企業做得很多,錢也賺得很多,三、四十歲,四十幾歲,得重病就死了,你說賺那麼多錢它意義在哪裡,他也用不到。不管年輕,不管年老,身體健康還是第一重要。要身體健康就是要讀《太上感應篇》,為什麼?因為《太上感應篇》,道家他修學就是要成仙,成仙就是長生不老,怎麼樣才能長生不老?他一定身體健康才能長生不老,如果一天到晚病哈哈的,他怎麼長生不老,大家想一想這個道理。道家修的就是要長生不老,就是身體健康,沒有病痛。道家它還有天仙修得比較高的,他還能駕鶴西歸,超居洞天。所以他這個法術,練這個長生不老的法門要《感應篇》的基礎,沒有《感應篇》的基礎,修什麼辟穀法,練什麼氣功,練什麼,沒有用,修不會成就的。

  唐老居士有這個經驗,很值得我們參考。所以,我們現在哪裡痛哪裡痛,莊嚴常常講這裡痛、那裡痛,我就勸她讀三百遍,妳要把去找醫生那個時間來讀這個,保證好。我勸她她說好,但是有沒有去落實我就不知道,還是痛。所以,我們同修有病痛的,建議先讀三百遍,我不要要求我們老和尚那麼高,我們老和尚是三千遍。三千遍,這個《感應篇》不是很長,我們老和尚讀的是《無量壽經》三千遍。你這個先讀三百遍,再來讀《無量壽經》,那就不一樣。但是讀這個經,我們也要恭敬至誠來讀,才會有效果。不能像讀一般小說那樣的讀,不恭敬、不專心,讀一讀,聽個手機講講話再來讀,那個效果都不好。讀經的時候你要放下萬緣,這樣專心讀才會有效果,摒棄萬緣;不要讀一讀心裡又在想手機,這個就沒效果。這是讀誦的原則。

  所以,唐老居士得到這個效果。「因此我更欽敬提倡這書的印光大師,確實具有真知灼見,不愧為我國佛教界第一流的高僧,成為一代祖師,實非偶然。」這個是讚歎祖師的真知灼見。「《感應篇》的特色,是以敬畏天地神明為基礎,發揚善惡因果的至理。印光大師生前創辦的弘化社,每年大量流通《太上感應篇》。」這弘化社現在還有,在蘇州。弘化社是印光祖師創辦的,大量流通《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或許有人要問:學佛的目的,是要出離三界,《太上感應篇》的天地神明,尚未出離三界,怎麼值得我們尊敬呢?」這個話也是我們學佛的人的一個疑問。

  「不錯,佛法是要眾生出離三界;印光大師是一位傑出的高僧,一生說法弘化,也是上承佛旨,救度眾生出離三界的苦海。可是我們要明白,並不是教我們廢棄三界的一切,或藐視三界的一切。我們學佛,在沒有出離三界以前,還應尊重三界的秩序,遵守三界的法紀。倘若認為學佛可以藐視三界中的一切,那麼請問你在馬路上行走,是否可以輕視交通警察是三界中的凡夫,因而橫衝直撞,不尊重交通警察的指揮呢?這樣豈不是要造成交通秩序大亂,車禍橫生的惡果呢?生存在三界之中,交通警察尚且要尊重,何況維繫宇宙間無形秩序的天地神明,比交通警察更高出萬倍,怎可不知萬分的尊敬呢?可怪少數學佛的人,自己還沒有出離三界,竟要排斥天地神明,藐視天地神明,以致印光大師提倡讚揚的《太上感應篇》,幾乎已被逐出佛教大門,影響所及,從一九五O年至一九六O年,短短十年之中,佛門內轟動社會損害教譽的不幸事件,層出不窮。這證明排斥或藐視天地神明,不僅不能改善社會風氣,連佛教內部的風氣,也有發生不良影響的後果。」

  這個也是真話,我們學了佛也要從這個基礎學起,不能認為這個是人天善法,我們學佛就要出三界、了生死,還學這個幹什麼?問題我們還沒有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這些統統要去遵守。就像我們在馬路上也要遵守交通警察的指揮,要遵守交通的秩序,不然就大亂了。佛門如果不從這裡學起,從人天善法做起,超越六道實在講也沒指望,沒有基礎,提升不了,想要提升也提升不了。所以,我們還是要從這個做起。印光大師提倡這個書也有很多佛教界不以為然,但是我們現在看看社會風氣,真的,包括佛門裡面的,如果不依照祖師這個指導來學習這個書,的確不但社會風氣不能改善,連佛門裡面都問題很多。

  再下面,我們把它念一念:「很多人不肯行善,偏要作惡,最大的原因,是由於天良泯滅。所以要敬畏天地神明,激發天良,才能使人不敢作惡,樂於行善。試觀歷史上的德育故事,漢代的楊震,因敬天而拒收賄賂,宋代的王日休,因敬天而拒絕邪淫。種種美德,都由敬天而來。所以敬天畏天,是百善的根基;無法無天,是萬惡的禍源。」這個也是真的。「因此印光大師的遺教,是以敬畏天地神明,作為做人修養的基礎,進而上求佛道,念佛求生淨土,出離生死輪迴的苦海。」這段話也是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一個基礎,也是印祖他主要勸念佛人也必須有一個做人的基礎,這樣念佛求生淨土才會有把握。「還有很多人輕視《太上感應篇》,認為僅是人天乘而已,殊不知佛乘雖高,應以人天乘為基礎。做人沒有做好,如何能成佛?行遠自邇,登高自卑,萬丈高樓,應從平地做起。博士雖高深,倘無讀過小學,又如何成為博士?所以《太上感應篇》即使僅是人天乘,我們也絕對不能予以輕視,因為從此可以奠定成佛的初基礎。」這個基礎非常重要,也就是我們《觀經》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屬於第一福,我們淨老和尚把這個列為第一福的第三句「慈心不殺」,這個講因果。

  這個後面,我這個結語念一念,其他比較長,大家有時間自己看。「《太上感應篇》這本書,語雖淺近,大益身心,對於止惡行善的促進,冀能發生較大的作用。乃遵循印光大師的遺教,印贈這本《太上感應篇直講》,希望大家誦讀奉行,奠定人天乘的基礎,進而念佛求生淨土,了生脫死。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寫於台北。」唐老居士他寫的比較白話,比較長,講的比較多,我們讀這個序論就是知道它的一個重點,主要是他把他的經驗提供給我們,讀誦學習這個《感應篇》的一個心得。

  這節課還有六分鐘。大家現在用的課本是這一本,是不是這一本?我用的是這一本,我用的這一本是《直講》,是印光大師跟李炳南老居士作的序。這本是三本合刊的,有《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三本合刊的,這個裡面沒有註解,《直講》它有簡單的註解。下一次我想排版把《直講》用大陸的簡體注音來流通。現在我是有把《感應篇》的原文,還有正體字的旁邊註簡體字、還有拼音的,方便大陸同修來認識我們老祖宗的文字。我們中國人不能不認識老祖宗的文字,這個是不可以的。我們現在提倡中華文化,中國文化它的載體,它的基本就是文字,你這個文字不要,那談什麼中國文化。所以我們在提倡,一定要從文字學提倡,要從文字學,我們學習傳統的經典才會有感應。正體字的經跟簡體字擺上去,磁場不一樣,你們沒感覺,我有感覺。但是如果你接觸傳統這個文字久了,你就會有感覺,你就能分辨出來。還有,豎版跟橫版的磁場不一樣。現在這個有做豎版的,已經有恢復一部分,但是文字沒有恢復。

  我們老祖宗教人都是依照道家講的道法自然,天地人,道法自然。什麼叫自然?我們人是站著,直立的,所以我們人,我們祖宗跟我們講,頭頂著天,腳立著地,叫頂天立地。人是不是這個樣子?中國人是這個樣子,外國人是不是這個樣子?一樣。這是什麼現象?叫自然,它是這樣,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文字用直行的。外國是用橫的。那什麼是橫的?我們看動物,貓、狗是橫的,對不對?這是自然,牠橫的。橫行霸道就墮畜生道,這是佛經講的。現在你要提升,還是要把人降到畜生道去?我們是有文明的國家民族,外國沒有,他們要向我們學。

  所以,這幾天我從福州到蘇州,英國威爾士大學校長夫婦來,他就是來學傳統文化的。昨天才跟他分手,他去蘇州固鍀看得非常讚歎。而且我們前天晚上,蘇州吳董還帶我們去聽昆曲,我第一次聽昆曲,實在講我也聽不懂。所以去聽了昆曲,去老街聽昆曲。我們一些傳統文化,現在外國人他們在找的,我們中國是東方文化的代表,竟然帶頭不要了,這個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套句佛經來講,不可思議。因此我們大家同共發心,來配合這個政策,因為十九大之後也訂了這個政策,大家要來響應,要來配合。這個非常難得,我們國家民族出現曙光了,希望我們同修大家同共發心。現在我知道你們看得不習慣,看搖頭的習慣,看點頭的不習慣。我們老和尚常講,點頭好還是搖頭好,大家要去想一想。好,我們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