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二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7/10/17  中國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  檔名:WD19-027-0004

  《太上感應篇直講》。諸位同學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九頁第四行,從「積善章第四」這段看起。請看經文: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有五句,是積善這章的第一段。這一段是給我們講『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兩句是這章的總說。總的來說,就是「是道」,這個道是正道,正道我們就「進」,就往前進;「非道」就不是正道,是邪道,我們就「退」。《直講》下面講,「合乎道義的事,應勇往直前去做。修道者,對於正道,亦應遵而修之」。道這個字,在中文「道」這個字含義很深,儒家講道德仁義禮,道是最高的。在《道德經》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兩句的意思就跟佛經講的不可思議,那是同樣的意思。真正的道不可思不可議,就在我們眼前。中峰國師開示,「分明在目前」,道就在我們眼前,在我們自己身上,但是我們不知道。所以道,我們常常講不知道、不知道,我們真的是不知道,知道的人很少,我們不知「道」是什麼。這個道講到究竟,就是佛經講的自性,自性本體就是道,這個講了一般人體會不到。所以道,離言說,離思議,不可思不可議。我們現在從本體的道演變出來我們能夠理解的,我們所理解的,如果深入了,就回歸到道的本體。好像我們在螢幕看到很多節目,森羅萬象,枝枝葉葉很多,你找到一個把它深入到本體,那你就見道了。

  所以這個道不懂,講德,道寂然不動,佛經講如如不動,我們一般人不懂,不懂講這個德。德就是一動,心本來是寂然不動,一動就是德,合乎這個德。德還是很難懂,德再不懂,我們還是體會不到,再講仁。仁就比較容易懂了,仁就兩個人,推己及人。儒家重點就是講一個仁。仁,一個人字旁一個二,就是二人,這個意思就是自己還有別人。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這樣的人他就有仁慈之心了。如果只有想到自己,不管別人,這個人沒有仁。仁還是不好懂,再講義。義就是義理、義務,我們一般講道義、道義,義也是從道出來的,這個德仁義禮都是從道發展出來的,從道生出來的,道是本體。這個愈講大家就愈不懂了,我們講得比較淺顯一點,這個道就是此地講的合乎道義。

  道義,我們現在的人你給他講道義,我看也是不懂。什麼叫道義?對我有利的就是道,對我不利的就不是道,現在人的標準是這樣的。這個跟經典、跟聖賢講的就不一樣,不能用現在人想法做標準,那個是不標準的、不正確的。應該以經典、聖賢這才是標準,我們不能聽現在世間人講的,大家都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跟《感應篇》、佛菩薩經典講的不相應,那個是非道,不是正道。所以我們講一個比較淺顯的,就是比較合乎道理的,簡單講叫合理的,你那個事情合理不合理,你道理講得通、講不通,合理不合理?合理的我們就去做,不合情理的我們就不能去做,那個是非道。這兩句是很高的境界,老子他的境界也是很高,他也是菩薩再來的。其實孔子、老子他們的境界在佛經講,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那不是一般人,只是他講得很含蓄,沒有佛經講那麼明顯、那麼詳細。大家如果深入讀《易經》,讀老子的《道德經》、《清淨經》,裡面講的跟大乘經講的是相通的,其實他們都是菩薩來示現的。我們從我們可以理解的去體會、去做,慢慢你深入,你就會體會到最高的道。所以《直解》講「不合道義的事,做不得,更應懸崖勒馬而不為。修道者,對於邪道,應退而弗修」,就是不能修。

  下面講,『不履邪徑,不欺暗室』。「不履邪徑」,「不走入邪惡之路」。「不欺暗室」,「不明瞞、不暗騙」。邪惡、歧路,我們那個路不能走。不欺暗室,這是儒家講的慎獨的功夫,獨自一個人那就要非常謹慎。往往我們凡夫在眾人之前不敢為惡,因為大家都看到,就不敢去造惡;如果沒有人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可能心裡也會起一些不如法的念頭。所以獨自一個人在暗室裡面,都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也要如同很多人在旁邊看著一樣,那就不敢起惡念,做壞事。這是儒家講慎獨,這也要功夫的。我們如果能夠做到慎獨的功夫,我們現在念佛人、修行的人,你自己一個人去住茅蓬修行可以,一個人念佛可以。如果我們做不到慎獨的功夫,我建議還是要共修,你不能自修。你自修會怎麼樣?你不是在修行。過去我剛出家的時候,我們師父上人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也知道我們的毛病,我們一出家,很多人就想住茅蓬自修,去念咒、念佛、坐禪。所以日常法師就給我們講,那個不是在修行,是在修我,修一個我。怎麼說修我?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那你修怎麼會進步?可能都退步了。而且一個人自修,沒有同參道友在旁邊提醒,互相提攜,很容易退轉。因為自己修,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自己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會進步的。放縱自己,不會進步的。如果跟大眾共修,那就有個約束,就比較有幫助。如果能做到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的人,他有這個功夫,有慎獨的功夫,他自修也可以,共修也可以。他自己一個人也不敢放縱自己,就好像很多人跟他在一起,他還是戰戰兢兢的,不敢隨便,這樣他自修就沒有問題。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功夫,我建議不要離開僧團,要共修會比較好。因為僧團總是很多人在一起,依眾靠眾,互相依靠,依眾靠眾。像我這種根器的都要依眾靠眾,我自修,一個人很容易懈怠,所以我就要製造一些依眾靠眾。像這次我也是找大家來,找大家來幹什麼,我一個人也可以看《感應篇》?那不一樣,找你們來,你們眼睛都盯著我,我起碼也要稍微正經一點。自己一個人,反正沒人看到,你很自然會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真的是這樣。所以日常法師講的沒有錯。不欺暗室就是慎獨的功夫,儒家講慎獨我們要能體會,你一個人不敢放縱,你自修當然沒有問題。你自己一個人還會警惕自己、提醒自己,你一個人修沒有問題。如果你沒有這個慎獨的功夫,你必須要依眾靠眾,互相提醒,互相幫助,這樣我們才會進步。

  《感應篇》這四句,跟《地藏經》第八品講的一樣,第八品佛在這個經也是給我們講,用比喻來講,有一條惡道,裡面有蚖蛇虎狼獅子,都是毒蟲猛獸。有一個人他不知道要誤入那個險道,那很危險的,一進去不是被獅子虎狼吃了,就是被毒蛇咬、毒死了,非常可怕的一個險道。有個人要進去,進去就有生命危險。他為什麼進去?他不知道那是險道,把那個險道看作是好道,看錯了,他不知道,要進去。正要進去的時候,忽然遇到一個人給他大喊一聲,告訴他那是險道,你不能進去,裡面都是毒蛇猛獸,你有什麼辦法去降伏這些毒蛇猛獸,你進去不是就有生命危險了嗎?這個人聽到,突然驚醒過來,知道這是一條險道,趕快回頭去走另一條好道。阻止他這個人就是比喻菩薩,佛菩薩,要誤入險道這個人就是比喻我們凡夫,不知道,跟這個地方講「不履邪徑,不欺暗室」、「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是同樣的一個道理。

  下面這句講『積德累功』,「力行好事」。「積德累功」這個是正道,這個是好道,我們要「多積陽功陰德」。從這句積德累功,這句是這章第五句,是總說。那下面積什麼德、累什麼功,下面講的就是,下面講的這個就是善事,這個是「是道」,這是正道,正確的,應該去做的,應該去累積的。好,我們看下面,是道則進,下面講的就是正道,正確的道路,我們應該往這個正路上去走,積德累功,要累積這些陽功陰德。陽功就是做好事大家都知道,社會大眾讚歎,這是陽功。陰德是做好事,社會大眾不知道,默默的做好事,但是人不知道,天地鬼神統統知道,這叫陰德。在《了凡四訓》講,「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陽善就是做好事社會大眾大家都知道、都讚歎、都表揚,某某人是大善人,做很多好事,這個叫陽善、陽功,陽就是明顯的。陰德就是人家不知道的,做好事人家不知道,他也不出名,做很多好事,但社會大眾沒人知道,這是陰德。陽善享世名,陽善大家都知道你做什麼好事,人家會讚歎你、會表揚你、會恭敬你,得到世間的好名聲,世名就是世間的好名聲,好的名聲也是福報。陰德沒有人知道,那果報是什麼?天報之,天地鬼神都知道,會回報給你更豐厚的果報。甚至有人累積陰德很多,做很多好事,社會大眾不了解他,不知道,有的做善事的人還常常遭到人家的欺負、毀謗,他也不怨恨,這樣的人他的後代都很發達,果報比陽善殊勝很多很多倍。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多積陰德。陽功,如果人家知道了,那就知道,不知道,也不要自己去宣傳,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你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好事,唯恐天下不知,這樣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累積的善事就報掉了。大家都知道了,這個人做什麼好事,給我們讚歎讚歎,我們得到的就是這個好的名聲,這個果報比較不殊勝,人家不知道那個果報才殊勝。所以知道這個道理,也不要刻意的要讓人家知道,也不要刻意不讓人知道。所以過去我們道場同修聽老和尚講經,陽善,人家一報導、給你一讚歎就沒了,有很多同修就要想積陰德,偏偏讓人家知道,人家就給他讚歎,他說都沒了,所以就很煩惱。其實只要不是你自己刻意要去表揚自己,要讓人家知道,那個也都有陰德。人家知道是人家知道,不是你故意要讓人家知道的。

  所以這個方面我們就套《金剛經》來講,《金剛經》大家懂一句二句,你修的不是此地講的陽功陰德,那是無相布施,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六道,斷煩惱、破四相的。你統統不要執著,人家讚歎你不執著,不讚歎也不執著,那就對了,「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樣就超越了。你抓住這句,你就超越了。如果住相,修就是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有陽善、陰德,果報不一樣。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品講的,「校量布施功德緣品」,這品講的有人布施一生受福,有二生受福、三生受福、十生受福,百生、千生受大福報,不同,果報不一樣,主要用心不一樣。如果你不著相,你布施一分錢,三輪體空,你布施一點點,就跟整個虛空法界相應。那個不一樣,那個就是離四相,《金剛經》講的離四相。布施,那些事是一樣的,你布施一塊,我也布施一塊,各人的心態不一樣,果報就不一樣。所以在放小蒙山,第一句就是引用《華嚴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我們心造的。十法界心造的,一真法界也是心造的。這裡我們從淺顯的來修就好,積德累功,知道不知道我們都做。不要人家知道了我才要做,你沒有給我表揚我就不做,這樣功德就很小。人家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我們都一樣,該做的好事我們就盡量去做。人家知道很好,不知道就更好。好,下面就是給我們講什麼是善,就是道:

  【慈心於物。】

  這句就是講要有仁慈心對於萬物。這句四個字,每一個字我們都不能輕易看過,慈,儒家講仁慈、仁愛;一般宗教講愛心,愛心博愛,就是仁慈的意思;佛法講慈悲心,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這個『慈心』就是佛法講的慈悲心,慈給予眾生安樂,悲拔除眾生的痛苦,這叫慈悲。要有這樣的心,關鍵是這個心。這做為第一句,我們要留意「慈心」,跟佛法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不是同樣的意思?也是一樣的。關鍵我們是用什麼心?用心就很關鍵了。我們用什麼心對於萬物?用什麼心態來對萬物?要用慈心,慈悲心。這裡講一個『物』,這個「物」涵蓋的就是全體。我們生活上的萬事萬物,這個物有動物、有植物、有礦物,統統是物,精神、物質、宇宙森羅萬象統統是物,就涵蓋一切了。所以這裡他不是講慈心於人,他講慈心於物,意思是不一樣,你對人要有慈悲心,對動物也要有慈悲心,不能對人有慈悲心,對動物你就沒慈悲心,這個就不符合這句的義理。所以《直講》講「發慈悲心,愛護生物」,這個生物就人以外的統統包括在裡面,就是動物、植物、礦物,都要以一個慈悲心來對待。不能對人有慈悲心,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上,沒有學佛、學道的人他不懂,知道對人要有善心,要幫助人,做善事,當然這也很難得了,但是殺生吃肉。他對眾生,人以外的眾生、生物,他就沒慈悲心了。我們世間人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大部分是這樣的,對人他會幫助,會去救人,對動物他就不會去救了。現在人的愛護生物的意識也提升了,所以現在世界上也有保護動物的協會,不但保護動物,保護礦物、植物,保護自然環境這樣的協會。這統統包含在這一句裡面,物這字就涵蓋所有一切。所以對人要慈心,對動物也要有慈悲心,對植物也要有慈悲心,對礦物也要有慈悲心。所以後面講「昆蟲草木,猶不可傷」,那個蟲很小,螞蟻、蟑螂,昆蟲草木也不可以傷害,那個都是物,所以這個字涵蓋一切。有了這個心,就是下面表現出來的,關鍵在慈心,能夠慈心於物,接下來就能:

  【忠孝友悌。】

  這是從做人倫理道德開始。《直講》講:「盡忠國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忠孝友悌』。古代講「忠臣出孝子之門」,你要替國家找一個忠臣,來替國家人民服務,那你必定要去找那個孝子的家庭。哪一家出了孝子,你找那個孝子出來為國家社會人民服務,他就能盡忠。在家能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姐妹友愛照顧,他對國家社會就能真正替人民服務,對社會國家他一定會有貢獻,對國家會盡忠。凡是對國家不盡忠的,他在家一定不孝父母,對兄弟姐妹他也不關心、不照顧,自己最親的父母、兄弟姐妹他都不關心,他還去關心別人嗎?當然不會。如果會去關心,這個一定有目的,有利害關係,不是真心的,不是真的。真心的一定是在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對國家他就能盡忠。所以找忠臣於孝子之門,這是有道理。所以《論語》也講,一個人在家如果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他在社會上不會犯上作亂。犯上,就是冒犯上面的領導人,他不會去冒犯;不會作亂,也就是說不會造反,這樣的人他不會造反。會犯上作亂,那一定在家是不孝的。這個是慈心於物下來的第一句,這句也是根本。世出世間法都是從孝道,教孝開始。這些道理都很深,這裡只能做簡單的這樣解釋。簡單的我們能體會,也就馬上能夠去奉行。下面這句講:

  【正己化人。】

  「先端正自己,然後勸化他人」。這句在現在是特別重要,『正己化人』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身教。身教重於言教,自己沒有做好,我們用口去勸人,人也不會接受,他也不聽,唯有自己做好,才能感化他人。自己做好,才能感化別人。所以這個「化人」它有身教、有言教,身教是為首,言教是其次,你做好了再去勸人。過去蔡老師也講,在廬江講《弟子規》我也聽過,就是先做到再說就是聖人;說了之後去把它做到,叫賢人;說到做不到,叫做騙人。這個講法沒錯,但是可能有很多人因為不敢騙人,所以乾脆也不要說了,是不是這樣?我們要勸人為善,我們就不要講那麼嚴重,可能大家還會來說,雖然做不到,還會口頭上說一說,總比連說都不說要好。所以我把這句話調整一下,做到再說是聖人,說了就去把它做到是賢人,說到又做不到是凡人。這樣用的字眼不一樣,聽了比較不會那麼刺激。可能他的講法是為了激勵大家去把它做到,是這個用意。有些人聽了之後會發憤,我會去把它做到。也是兩種現象。另外有一類的人,反正我也做不到,乾脆說也就不要說了。我也是勸這個,你能說到就去做到,當然是最好,但是你說到做不到,我建議還是要說。為什麼?你常常說,說久了,你自己都沒做,你也會不好意思,對不對?都一直在勸人,自己還這麼幹,你講久了,你自己也會良心發現,到時候慢慢他就會去做了,所以比不說還好。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講,講了做不到,騙人,打妄語,都是假的。但是你講久了,自己印象深刻,佛力加持,慢慢良心發現,你自己改過來,假的就變成真的了。從凡夫修成佛,不都是這個過程嗎?所以我建議大家還是說跟做都要,當然你能先做再去說是最好。那說了做不到,我們也鼓勵他繼續說,說到你做到為止。講經說法不就是這樣嗎?講經說法是勸誰?勸自己。所以過去老和尚常對我們學講經的人講,講經,講台上的是學生,講台下的是老師,我們是上台學習的,我們是做學生的。講經勸誰?勸自己,第一個就勸自己。這也是真話,這不是假的,所以我們也鼓勵大家都發心來勸自己。自己勸自己,自己覺悟了,自然會去做到,就能夠感化別人了。這句也是總說,就是下面講的,就是自己先做,再去勸人,這樣最好。如果你先勸人再去做,那也很好。縱然勸人,自己還做不到,那也要繼續勸。勸誰?勸自己。勸到自己去做了,那就成功了。我們看下面這一句:

  【矜孤恤寡。】

  這個就是善事。忠孝友悌是對家庭、國家,俗話講「百善孝為先」,所有的善事都是從孝道發展出來的,所以百善孝為先,首先講忠孝。忠也是從孝提升的,從孝提升到忠,孝友提升到忠。有忠孝友悌,對社會的這些鰥寡孤獨的人,你對他才有同情心,「憐惜和救濟孤寡、無依無靠之人」。孤兒寡婦,『矜孤恤寡』,會幫助他們、會救濟他們,這是好事。所以我們看到社會上一些孤寡,我們能力能做得到的,就去幫助他,我們財務做不到,也要精神上的慰問,去關懷。下面這句是:

  【敬老懷幼。】

  『敬老懷幼』,「尊敬老人,愛恤他人的幼兒」,這個幼兒是外面的,別人的孩子。在千佛懺有尊佛叫敬老佛。過去台北華藏圖書館韓館長在世,每年都要拜三千佛懺,過年初一到初三拜三天,一天拜一千佛,我記得有尊佛叫敬老佛,「南無敬老佛」。可見得「敬老」是道德,是好事,我們一般講敬老尊賢。「懷幼」就是關懷他人的小孩,別人的小孩也要關懷,不能只顧自己小孩,別人的小孩你就不關心,這個不對。關懷別人的幼兒跟關懷自己的幼兒是一樣的,這是慈悲心,也是仁慈心的一個表現。特別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彌陀村,就是敬老。現在的老人院叫養老院,養它只有物質上的供養,沒有精神上的供養,現在世界上的養老院缺乏精神的供養,只有物質的供養。養老院,外國西方國家,在物質生活的照顧是最好的,辦得最好。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參觀美國的養老院、澳洲的養老院,有些國家地區的養老院辦得都相當好,物質生活的照顧有的是照顧得無微不至。像美國的養老院,有自己的房間,三餐飲食,每個月還有五百塊的美金可以領,自己睡覺的地方有個紅色的按鈕,有緊急可以按一下,護士馬上來。物質照顧就非常好,但是缺乏精神的照顧。所以我們老和尚看看這些老人,雖然物質生活沒問題,但是精神生活很苦悶,不快樂。為什麼不快樂?坐吃等死。坐在那裡每天吃,人家照顧好好的,剩下來幹什麼?就等死。今天看這個老人扛出去了,明天看那個老人被抬走了,就想想哪天輪到自己被抬出去?那個心情不好,心情肯定不好。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他提倡彌陀村,就是現在講的養老院,對老人要有恭敬心,不是說給他照顧物質生活就好,還要供養他精神生活。因此這個彌陀村裡面很多設施,不像現在一般的養老院,一般養老院那個設施都不足。在台灣的養老院我也去過,在桃園有養老院。有一次,桃園的居士帶我去看,那個養老院死氣沉沉的,我進去感覺就氣氛不好,死氣沉沉,大門深鎖,沒有生機。現在人講養老院是無希望工程,就是坐吃等死,沒希望。所以住在養老院的人,他決定不快樂,心情不好。因此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彌陀村,有很多娛樂的設施,看老人喜歡什麼娛樂,下棋、看平劇、看耍雜技,聽戲、聽歌,還要聽他那個年代的歌。所以以前我們師父叫我去買一些大概我這個年紀以上那個時代的歌曲,因為他去老人院看到有很多年輕人去表演唱歌給老人聽,老人聽了一點表情都沒有,因為那些年輕人唱的歌他聽不懂。我現在聽年輕人唱的歌我也聽不懂,如果在我面前表演又跳又唱的,我也跟那些老人一樣,因為我也老了,我已經領老人年金了,我也跟他們一樣,我也看得呆呆的,不知道在唱什麼。所以要那個時代的,他聽了才會歡喜。另外老人有身體比較好,還要組團可以出國旅遊,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那邊坐吃等死,當然行動不方便就沒辦法,沒辦法也要做些娛樂給他。

  另外就是幼兒園,要辦幼兒園,有年輕人、有小孩,老人看到小孩就有生機,看到了未來。在中國古代的大家庭,三代同堂、五代同堂住在一起,老爺爺看到小孫子,孫子、曾孫,他看了心情很好,有後代了,享受天倫之樂。現在送到老人院,沒有天倫之樂。所以你說現在人有福報,還是古人有福報?古人有福報。所以現在我們彌陀村養老院要像個社區一樣,大家住在一起,年輕人去工作,工作回來,這有幼兒園、有小學,老人天天看到小孩,心情就不一樣了。所以現在「敬老懷幼」要怎麼做?就是要這麼做。所以這個念了,我們也知道要怎麼去做,這個是好事,善事。以上,「慈心於物」,這句是總說。接下來,「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這個都是對人來講的,對人的慈悲心,慈悲心的表現就是這樣。下面就是對物: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這兩句是對物,動物、植物,當然也包括礦物。這個大地是礦物,植物也是從礦物產生的,從地生長的,所以這就涵蓋這個意思。『昆蟲』,「昆」,像蝴蝶、蒼蠅、蚊子,這是昆,有翅膀會飛的;「蟲」是在地上爬的,螞蟻、蟑螂,這個小蟲。這就包括最小的動物,那就涵蓋大的動物了,以這個來代表。講到最小的,那當然涵蓋大的,這個不可以去傷害。就是佛家五戒十善講的不殺生,不可以去傷害這些小生命。小生命都不能傷害,那何況大的生命?這句就是不殺生。『草木』也不可以任意去損傷,因為草有草神,木,樹木有樹神。上一梯次跟大家講過,北京陳曉旭在世的時候,她也夢到她家的庭院的草木神來給她託夢,叫她趕快澆水,不然它們會枯死了。《華嚴經》講,草木神,樹神、空神、夜神,這個神眾太多了,我們肉眼見不到的,事實上都存在。樹木有神,在戒律上講,出家眾要蓋茅蓬,以前都要去砍樹,只要超過一個人高的樹都有樹神,樹神住在那裡。你要去砍,三天前要去給他念咒,給他迴向,請他搬家,三天後你才可以砍。如果你都沒有去給這些樹神通知,一下子就把它砍了,好像你家裡人家要給你拆了,事先沒有通知你搬家,你就把它砍掉了,他就生煩惱。所以要事先跟他通知,三天後才能砍。我們幾年前,我們淨老和尚也講,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有一棵大樹要移走,所以三天前我們那些出家眾也去給它念咒、念經迴向,結果那個樹神來託夢,說三天不夠,要一個星期。後來這個事情給我們老和尚報告,我們老和尚想想,對!因為澳洲人工作速度很慢,不像中國人效率那麼好、那麼快。中國的樹神三天可以,澳洲的樹神要一個星期,因為他們要周休二日,他們要放假,他們工作時間一到,不會再繼續工作,不像中國人,努力賺錢、加班,所以他們時間要比較長。所以樹神託夢要一個星期,那一個星期就一個星期。「昆蟲草木,猶不可傷」,這就包括自然環境這些小動物不可以刻意去傷害,有時候誤傷也要迴向。《沙彌律儀》也有一條戒,我們每天下床的時候要先念個咒迴向迴向,今天如果不小心被我踩死的小動物,像螞蟻、蟑螂這一類的,往往我們不小心一腳下去,那不曉得踩死多少。就是不是故意被踩死了,我們念這個咒就迴向給牠,求佛力加持接引往西方。有這一條,這一條我們也可以學習。這個也不能隨便去傷害。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這個『憫』是憐憫。別人有不吉利的事情,應該有同情心去憐憫他,不可以幸災樂禍,不能幸災樂禍,要有同理心。人家發生不幸的事情,一點同情心都沒有,那個就不對了,那個就是沒有慈悲心。我們想一想,如果那個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那我們怎麼樣?所以要『憫人之凶』,他有凶災就很可憐,我們要同情他,要憐憫。『樂人之善』,別人做善事,我們替他高興,做好事,對社會大眾有幫助,要「樂人之善」。別人做好事,只要對社會大眾有幫助,我們都要隨喜,佛法講隨喜,不能夠去嫉妒障礙。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這個是六句,『濟人之急』,「別人有急需時,慨然濟助」,這叫「濟人之急」。人總是有緊急困難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迫切需要有人來幫助,一般講要救急,去救濟這個緊急的人他的需要。在我們生活上,緊急的事情也很多方面,很多方面是很迫切需要的。在物質上,有時候像生病,過去台灣花蓮慈濟證嚴法師她以前在家的時候,她為什麼辦那個慈濟?她也是一念慈悲心。過去台灣早期醫院也沒有保險,所以生病你要進醫院要先付保證金,如果沒有保證金,醫院它就不收了,反正病死就是你去病死,不收了。有次她看到一個婦人要生產,很急,但是沒有保證金,醫院就不收。她看到這個,她才發心做這個慈濟,幫助這些緊急需要的人,人家的急難。或者他家庭有困難,緊急需要金錢的支援,很迫切需要,我們遇到了,就要去幫助他。人家生病,或者緊急的,生活上方方面面有急難,我們能幫助就趕快去幫助,不能幫助也可以勸有能力幫助的人去幫助,因為這個是他很迫切需要。所以你口渴的時候,一杯水那就比什麼都好。所以以前,我小時候,看到我母親,我們住在馬路旁邊,我母親每天都要燒一壺茶放在路邊,寫兩個字「奉茶」。以前日據時代,那個時候交通不便,有很多從中南部走路到北部來的,用走路的,有火車坐那是很好的,走路要走好久。以前人少,也沒有現在商店那麼多,有時候你走路,夏天口渴要找一口水喝都很難。所以找到有住家,有人放一壺茶,你說那真的好像荒漠甘泉,是不是?他看到那個,就像在沙漠裡面遇到泉水了,那個都是急。

  下面這句講『救人之危』,「別人有危險時,立刻救他」。危險的事情也很多方面,譬如說有人掉到水裡,你不會游泳,那你也應該跳下去同歸於盡嗎?這個就不對了,你去陪他一起死有什麼意義?你死了,他也活不了。應該你要找能游泳的人去救,或者通知警察、救生單位去救。或者發生車禍,你打個電話去叫救護車,那也是「救人之危」。現在電話很方便,也是舉手之勞。這些遇到人有危險,立刻救他,自己不能救,找能夠救的人來救,不能見死不救,那就沒有慈悲心了。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看到別人有得到功名富貴,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樣,這個就是十大願王講的隨喜功德。我們不能夠去嫉妒障礙別人,不能。看到別人得到,如同自己得到一樣,這個心態才是正確的。『見人之失,如己之失』,看到人有損失了,譬如說有人做生意虧本,就好像我們自己損失一樣,我們對他也是很同情,就好像自己損失一樣,就是人我一體,視人如己,這個就是慈悲心。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這兩句也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處世的道理。『不彰人短』,就是不宣揚他人的缺點,不去報章雜誌,現在還有電視、網路媒體,都是去宣揚他人的缺點,把他人的短處彰顯出來。「彰」,就是去公開、很明顯的去宣揚別人的缺點、短處。這也是缺德不好的事情,我們去公開別人的短處,這個是錯誤的,不應該這麼做。『不炫己長』,也不公開去誇耀自己的優點、長處,不誇耀自己的優點、長處。現在人都學錯了,盡量挖別人的短處,炫耀自己的長處,顛倒了。應該不要彰顯別人的短處,也不炫耀自己的長處,這樣才對,應該要這樣做。這兩句是待人處世的道理,在世間與人相處,這個非常重要。

  【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遏』這個字是阻止的意思,有人要造惡業,我們知道了,要去勸阻他,勸阻,勸他不要造那個惡事、惡業,要遏止。這個「遏」是遏止的意思,就是阻止,阻止不要讓他造這個惡事。那什麼是惡、什麼是善?這個惡,後面會講到一百七十條,那個就是惡。我們認識的人,跟我們有關係的人,我們知道他要造惡,我們勸他不要造那個惡,造那個惡,後面會有惡報。『揚善』,就是「表揚善事」。他做了好事,我們要跟他表揚表揚,這在現前社會也很迫切需要。現在的社會剛好顛倒,現在的社會是遏善揚惡,剛好顛倒了。所以社會風氣愈來愈不好,就是這個道理。你看媒體報紙報導的,你看報導好事多還是壞事多?你看現在報紙一買一打開,幹壞事的,頭版第一條的,字又放得很大,唯恐天下不知。那個做好事的,我看都是在第十版、第十三版,然後要很仔細看才看到,我才發現小小的一小塊,沒有注意看都還看不到。那個幹壞事、殺人放火的都頭版,那個照片都這麼大,唯恐你看不清楚,那社會風氣怎麼會好?現在要改善社會風氣,媒體實在講造罪業,但是反過來講,他要修功德也比我們大。他如果把它顛倒過來,那不是修大功德了嗎?好事盡量報導,報導大一點,壞事,小一點。所以俗話講,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現在就是這樣。所以這個還是由我們做起,盡量去表揚人家的好事,人家的惡事,遏惡,不要說。讓社會大眾他接觸到的都是正面的,接觸到正面的他就會學習這個正面的。如果負面的他看得太多,不知不覺他也受影響,就學壞了。

  『推多取少』,「把多的讓給人,自己取少的」,這個特別是合夥做生意。實在講,合夥做生意很難,沒有學傳統文化、沒有學《感應篇》,他也不懂,兩個人做生意,縱然是親兄弟都會爭,何況外面的這些朋友!如果很計較,如果你推少取多,這個合作關係可能不能持久,你都要佔多的,少的都給別人,這個合作關係不能持久,合夥做生意這樣不能持久。如果合夥做生意要能持久,必定是要「推多取少」,賺的利潤我拿比你們少,你拿的比我們多,大家就很樂意跟你合作,因為他佔便宜。過去我弟弟跟人家合夥做模板生意,他有學佛、聽經,這一條他倒是有做到這條,跟他合夥的人,做得比他少,拿得比他多,所以跟他合作的人都很喜歡跟他合作。這條,我們現在講股份這些合作關係,這條要記住,我們推多取少。一般人總是認為推多取少我不是吃虧了嗎?實在講,你從因果論來看,吃虧就是佔便宜。懂得因果的人,就不怕吃虧。所以弘一大師講,他學到些什麼?他學個吃虧,學會吃虧。如果我們修行人,甚至出家人,只學會佔便宜,一點虧都不吃,那不是真正在修道。

  【受辱不怨。】

  受到別人的欺負、侮辱,不生怨恨心,不怨恨。忍辱,中國讀書人說「士可殺不可辱」,把這個辱看得很重。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翻譯經典的法師把這個忍耐翻作忍辱。道家也是講『受辱』,受侮辱,不生怨恨心。這條就是佛家菩薩修六度的第三度,忍辱度。我們受到侮辱受不了,我們一定會生瞋恨心,生瞋恨心就會去報復,報復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所以我們老和尚現在都帶大家看六尺巷,我去看他老人家,也帶我看六尺巷,到台南去看六尺巷。宰相肚裡可撐船,隔壁跟他爭,如果依照他的地位、他的權勢,他不肯讓,隔壁也沒辦法,但是他自己先讓,隔壁看了不好意思,他讓三尺,他也讓三尺,就變成六尺了。這個古蹟還在,那個六尺巷我去過,在安徽我去過,真人真事。現在中央戲劇台有在表演這個,我們有空檔大家可以看看。

  【受寵若驚。】

  受到寵愛我們要有驚畏之心,不要得意忘形,要加緊積功德。受到別人的讚歎,我們要『受寵若驚』,不要得意忘形,可能後面就出問題了。所以「受辱不怨,受寵若驚」,這個心態就對了。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施恩不求報』,我們給人恩惠不求報答,不要指望人家你要對我報恩,我對你有恩德,我們不求。別人對我們有恩,我們要報,別人對我們有滴水之恩,要湧泉以報。我們對人有恩不求報,別人對我們有恩,我們要報答,不要忘恩負義。所以我們老和尚早年在新加坡寫一個「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對我們有恩的要報,對我們有怨的,也要感他的恩,他也是從反面來幫助我們成長。實在講,就是佛門講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第一個父母恩,父母養育之恩;第二個師長恩,師長有教導之恩;第三國家恩,沒有國就沒有家,國家對我們有恩德,不能不報效國家;第四眾生恩,每個眾生對我們都有恩,我們喝一滴水、吃一粒米,多少人的辛苦,才能到我們口中。所以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對人施恩不求回報,別人對我們施恩我們要報,怎麼報?自己斷惡修善,念佛迴向來報恩。

  『與人不追悔』,施捨給別人沒有後悔的心理。佛經上講,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在《安士全書》裡面也引用佛經講的公案,有人這一生前半生發財,後半生他就破產了,什麼因果?過去世修財布施,布施之後又後悔。布施之後又覺得那個錢不布施多好,我留下來用多好,有這個後悔的心。所以這個因果,前面布施,來生的果報會得財富,但是後面又沒有了。為什麼沒有?因為他後悔了。所以「與人不追悔」。縱然我們借錢給別人,別人不還也不要去追討。所以古人有做善事的,人家給他借的債券,他都燒掉不要了。不要他有沒有吃虧?從因果論來講,沒有吃虧,他欠你的,他這輩子沒還,來生來世他還是要還。但是我們不要存心去追討,存心追討,自己就生煩惱。所以布施要淨施,清淨心來布施。「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如果最圓滿就是《金剛經》講的不著相布施,你就不會求人家回報,這樣就超越六道十法界。

  好,這章我們就學習到此地。「積善章」我們學習到這裡,下面「善報章」我們明天上午再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