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二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7/10/17  中國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  檔名:WD19-027-0001

  《太上感應篇直講》。諸位同學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我們台北社團法人中華華藏淨宗學會職工義工研習營。我們前面第一梯次已經圓滿,這次也跟上一梯次一樣,我們研習的內容是《太上感應篇直講》。《太上感應篇》是道家修仙的基礎,內容就是教我們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認識之後要勉勵去斷惡修善。這也是我們四方法人中華華藏淨宗學會永久名譽理事長上淨下空老和尚,是我們淨宗的導師,他最近這些年,這十幾年來,在海內外極力的提倡、推崇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的教育。這個教育必須要從根扎起,所謂扎根教育,就是指導我們淨宗四眾弟子以及全球的人類,大家必定要發心共同來學習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三本經典《弟子規》講的是倫理道德的教育,倫理就是教我們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五倫十義,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每個人都要認識自己的身分地位,彼此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應該盡什麼樣的義務跟責任,這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像四書講的,倫理裡面講的,認識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這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最高就是成佛。道不容易懂,講德;德再不懂,講仁;仁再不懂,講義;最後講禮,道德仁義禮,禮貌的禮。如果禮沒有了,天下大亂。我們現前處在這個世界是個亂世,不但是亂世,是亂到非常嚴重的時代。倫理道德《弟子規》它是根本,它相關的典籍也很多,這個是根。《太上感應篇》講因果報應,也是教我們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講因果,講鬼神。《十善業道經》講因果,涵蓋倫理道德,還包括現在世間講的哲學、科學,統統涵蓋在裡面。這三本書,這個書實在講也是經,經就是真理,真理它不會受到時間空間而有所改變,真理就是真的,它不會變。所以佛講的經,世間聖賢講的經,都有貫攝常法四個意思,貫是貫穿,攝是攝受,常是永恆不變,法是軌則。你不依照這個規則,那就天下大亂,就多災多難。我們人總是希望避免災禍,得到平安吉祥,沒有學聖賢的經教是求不到的,這個我們必須要明瞭。

  這三本書,印光祖師特別提倡,在世的時候,他是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印祖一生印得最多,比大乘經典印得多出很多很多倍,可能多出十幾倍,幾十倍都有。大乘經典印的數量不是很多,但是這三本書印的數量很可觀。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早年也常講,他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講《楞嚴經》,到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暢懷法師當館長,現在還是他老人家在當。在圖書館書櫃裡面看到一本《了凡四訓》,把它拿出來看,後面那個版權頁已經印了幾十版,一版最少都一萬冊以上。在民國初年,印刷術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估計當時這個書也印了幾百萬冊,《了凡四訓》、《感應篇》跟《安士全書》,印祖一生印了幾百萬冊,在當時可以說數量相當可觀。印祖為什麼這三本書印這麼多?在《文鈔》我們可以看到,印祖講,現在這個世界亂到這個樣子,如果再不提倡因果教育,他說這個世界縱然所有的佛菩薩、神仙統統降臨,也救不了這個世界。人心執迷不悟,埋頭造惡業,自己也不知道,惡業造多了,惡貫滿盈,災難就現前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們上一梯次開講前,也把《直講》,它有三篇的序,第一篇是印光祖師的序文,第二篇是李炳南老居士的序文。前面兩篇比較文言,道理也非常深,因為我們講這個《直講》註解很白話,也很簡短,所以採取第三篇唐湘清老居士的序論,「重印本書的宗旨」。大家翻到第十二頁,我們看序論,他這篇都是用白話寫的。

  「印光大師說:太上感應篇,攝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之議論,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為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且愚人之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者,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之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敢不勉為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由是言之,此書之益人也深矣。」這是第一大段。大家發心來這裡共同學習,也是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人生最難得的,是學習聖教,如果不學習,一生就空過了。我們看到這篇序論,我們在座及網路前的同學都應該感到慶幸,印光大師在前面序文給我們講,說《太上感應篇》,「攝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太上感應篇》給我們講的什麼是吉、什麼是凶,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至就是真理,事實真相就是這樣。現在人看到有關講到鬼神報應的事情都不相信,認為這是過去封建迷信帝王用這個來控制人民的思想去編出來的,沒有這回事情。這個是很大的誤會,誤解,錯誤了。現在科學發達,大家認為講到鬼神都是迷信,不符合科學的精神。但是事實上告訴我們,鬼神有沒有?我們如果常常看到附體的,你就明白有沒有了。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講科學,有幾個人他是科學家呢?科學家也不過少數幾個人。科學的原理是什麼?理論、方法、實驗,最後是證實。我們看到一些附體的,親眼目睹,親自見到的,那不科學嗎?你說你看不到的不相信,那你看到了你還不相信,那很不科學。所以現在的人人云亦云,人家講跟著講,實際他也不懂什麼叫科學。

  鬼神之說,就是《感應篇》講的,印祖給我們講,這部書講善惡報應,我們看明白之後,真的是掀天動地、觸目驚心。我們現在看了有沒有掀天動地、觸目驚心?大家讀了《感應篇》有沒有感覺?沒感覺。有感覺的舉手?難得,只有一個感覺,其他統統沒感覺。我們讀了《感應篇》沒感覺,就是沒有心得,還沒有明白,說明我們業障還很重。別人我不知道,我自己知道我自己業障很重,現在稍微有一點感覺,以前看了,也是沒感覺。我從小就聽我母親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後來學了佛,看到這個書,才知道這句話從《感應篇》來的,後面我們看到經文就知道。沒感覺,就是我們讀的遍數不夠,體會不夠,不夠深入,所以沒感覺。如果你讀到觸目驚心了,這個效果就出現,就會認真努力去斷惡修善。如果我們現在還沒有認真努力斷惡修善,就是業障還很重。很重怎麼辦?多念佛,這個書多讀。所以我們念到這句印祖講的觸目驚心之議論,我們一定要明瞭。

  下面講,「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為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作善有什麼善報,作惡有什麼惡報,這個書我們讀個三百遍,如果照我們淨老和尚的標準是三千遍,三千遍讀下來,大概沒感覺也都會有感覺了。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感覺?才讀三遍,遍數不夠,印象不夠深刻,常常忘記,所以沒感覺。這次山上的信師沒來,她以前在念西藏佛歌「唵嘛呢叭咪吽」,都是沒感覺、沒感覺。我們多讀,遍數讀多了,我們慢慢就會感受到。洞悉根源,明若觀火,所以我們,這個根源就是它根本的源頭,善惡根本的源頭;明若觀火,我們看到火就很清楚,就好像我們看佛一樣。「且愚人之不肯為善」,這個且就是而且,愚痴的人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者」,為什麼他不肯修善要造惡?「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就是這個自私自利,只有想到自己就不管別人,別人死活他不管,他只顧自己。「今之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自私自利,為什麼自私自利?就是想自己得到利益,現在知道因果了,明瞭自私自利反而自己損失大利益,得到大禍殃。自私自利對自己沒好處,只有壞處,這樣自私自利有什麼意義?沒有意義了。所以「敢不勉為良善」,就不敢不勉為其難來做個善良的人,做個善人。為什麼?「以期禍滅福集乎」,就是期待災禍消滅,福報現前。「由是言之,此書之益人也深矣」。由這個地方來講,這本書利益人也非常的深廣。

  下面印祖又講一段,又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薩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斷三惑,以證法身,圓福慧以成佛道,況區區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這段,書是道家的,道家最終的目標是成仙,本書後面我們會看到,欲求天仙要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要立三百善,所以他的目標是成仙,作神仙。「若以大菩薩心行之」,這個書如果以佛門大菩薩心,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發菩提心,以這個心來修這本書,「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斷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惑斷了就證法身,證法身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福慧以成佛道」。以大菩薩心來修行這本書都可以成佛了,何「況區區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那何況成仙?仙還沒有出六道,在人天道當中。《楞嚴經》講七趣,六道加個仙趣,《楞嚴經》對仙講得比較詳細。有人喜歡修長生不老,修仙,修仙有很多法術,但是這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修什麼法門也成不了仙。就像我們成佛,沒有斷惡修善的基礎,也成不了羅漢、菩薩、佛,成不了。

  我們再看下面,「從上述寥寥數語,可知印光大師對於太上感應篇的價值,是如何的讚揚,如何的推崇!」以上這兩段是印祖講的,在序文講的。印光大師一生這個書印很多,印光祖師是我們中國佛教淨宗十三祖,他是十三祖,根據《傳記》的記載,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大勢至菩薩代表的是念佛圓通。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二十五個圓通法門,每個法門都可以達到圓通。觀音菩薩代表耳根圓通,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圓通。大勢至菩薩是念佛專家,《念佛圓通章》裡面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為什麼念佛專家還勸我們修《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因為我們沒有這三本書的基礎,你六根攝不了,淨念也沒辦法相繼。有一年我到馬來西亞,是東馬古晉淨宗學會,第一任,不是第一任,好像第二任、第三任的會長姓賴,賴會長。有一次我到那裡他請我吃飯,他跟我講他兒子不聽話,他看到就生煩惱。他說:悟道法師,我現在不是淨念相繼,我是煩惱相繼,一天到晚生煩惱,佛號壓不住煩惱。為什麼古大德出家在家他念佛壓得住煩惱,我們現在壓不住?沒基礎。從清朝末年民國成立以來,中國人就不要老祖宗了,自己老祖宗的東西都不要了,認為那個是封建專制、糟粕,都不要了,統統丟掉。清朝末年慢慢就開始了,一些送到外國留學的留學生回來,統統要全盤西化,自己的都不要了,過時了。所以我們從小沒有受到聖賢、佛菩薩的教育,這個都沒有。在民國之前清朝,從漢朝到滿清,小學都要念經典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以儒家思想做為國家主流的教育,民國成立就沒有了,不要了。這種做人的道理我們完全不懂。

  我讀小學的時候,真的教科書就是教我們「小貓叫,小狗跳」,他怕我們不知道小貓會叫、小狗會跳,教我們看那個。做人處世道理完全不懂,所以現在的人很無禮,人跟人相處都不和諧、不好,不懂得做人道理。不能怪大家,怪這個大環境造成的,怪這些留學生沒智慧。這留學生去留學回來,外國好的東西沒學到,不好的照單全收了,自己老祖宗好的東西統統不要了,就學得變四不像,中不中,西不西。所以清朝末年去外國留學生那種素質,不如唐宋那個時候的留學生。你看玄奘大師到印度不是去留學嗎?義淨法師,唐宋,在早漢朝以前就有了。而且中國的留學生去外國留學回來有沒有罵老祖宗?有沒有?玄奘大師有沒有罵老祖宗?沒有。所以留學生到外國留學回來,就像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講的,中國文化接受外來文化,外來就是指印度佛教文化,豐富自己本國的文化,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吸收人家好的,但是豐富自己,自己原來好的相得益彰。所以清朝末年、民國,現在的留學生就不用談了,唐宋那個時候的留學生有智慧。清朝末年那些留學生對自己本國的文化不懂,為什麼到外國留學回來都要把老祖宗統統去掉不要了?因為他對自己本國文化不懂。看到外國科學那個好用,他不懂,自己對科學了解也是認識不夠,只知道它的好處,它的副作用根本沒有去想到那麼多。為什麼不懂?我怎麼知道不懂?因為最近我讀了李炳南老居士講的《論語講記》,我才知道那些明清的讀書人為什麼老祖宗的東西不懂。從元朝以後,這些讀書人也是讀四書五經,他不是為了這個聖賢。古人講「讀書志在聖賢」,明清那個時代讀書人讀書志在做官,志在功名,為了考功名,就是現在講的,要考試,應付考試,他的心態不是為了學道、為了學作聖作賢。在儒家講,最起碼的標準是做一個君子,不是在這上面,為了考試,考功名。

  所以大概二十幾年前,我到高雄淨宗學會去講經,有一個吳媽媽,現在還在,阿桃就知道,我們阿桃會長有來。有一次她帶我到她們祖先的那個老房子,她拿了一個清朝時代去考進士的,在台灣,早年清朝時代考進士,她說她們一個先輩考進士,那個時候考試就有作弊的,她拿那個作弊的給我看。就是那個毛筆字寫得很好,寫得很小,我們現在就是好像卡片這樣,寫得很小,藏在袖子裡面帶進去考場。她說這個就是以前她們先人去考試作弊。我說怎麼會去作弊?不是讀的都是聖賢書?我那個時候也疑惑不解。後來看到李炳南老居士講《論語講記》,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明朝、清朝那個時候讀書人,大部分讀書為了功名,不是為了學道。好像我們學佛一樣,不是真正在學佛,不是真正要了生死,為了名聞利養,心態就不對了。如果讀聖賢書的人,他怎麼可能去作弊?心態就不對,違背孔老夫子的教導,是不是這樣。《感應篇》也沒有讀通,讀通了他也不敢作弊。《感應篇》後面講,你作弊,要被記過的,反而損掉你的福報。你要得到利益,反而損失了,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還會去幹那個傻事嗎?不會了。為什麼會幹那些傻事?因為他不知道。

  所以印祖對這個書他的推崇,是有他的道理。「可是佛教中高深的經典太多,大家不免輕視這本淺近的書,因而忽視印光大師的遺教,佛教徒很少有誦讀太上感應篇的人了。」這是真的,現在佛教佛教徒也是凡夫,也是沒有智慧,這個書你拿給佛門,沒有人會看的,那是道教的,我們是學佛的,看那個幹什麼!如果不是印光大師提倡,可能我們信佛的佛弟子我們也不會看。我們現在信佛的弟子會看,大部分是修淨宗的,因為我們是修淨宗,淨宗十三祖提倡的,那我們應該要接受,淨宗以外的可能接受的就很少了。這本書大家就不重視了,以為那是道教的,我們佛教經典那麼多,為什麼要去看那個?所以忽視印光大師的遺教,佛教徒真的很少人去讀《太上感應篇》。現在佛教徒沒有讀,道教徒有沒有讀?我看也很少。道教徒現在大部分讀什麼?老子《道德經》,這個很流行,連外國人都學的。《道德經》五千年,讀這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喜歡這個。就像我們佛教徒喜歡讀《六祖壇經》、《金剛經》一樣,講的都是空,行的都是有。所以印光祖師講,言時句句皆空,行時步步著有。講的時候每一句都是空,空來空去,嘴巴講是空,但是遇到事情,樣樣都是有,都很執著。所以我們還沒有真正不著相,要從斷惡修善開始。實在講,斷惡修善才能幫助我們離相。如果你不從斷惡修善,去修《金剛經》,保證你修不成,你不是著法相,你就是著非法相。所以《金剛經》佛講後五百世,若有人持戒修福,他就能夠懂《金剛經》,就能夠去落實《金剛經》。這是講現在人,信佛的人。現在連道教徒都很少讀《太上感應篇》了,這個也非常可惜。在我俗家家鄉台北汐止,從小我母親帶我去拜的拱北殿,是仙宮廟,這個廟是三教的,有道教、儒教,有供呂祖、孔子、釋迦牟尼,裡面有個牌位我看也是放一百多年了,「太上感應神」,但是這些人都沒有去讀《太上感應篇》。所以成立一百一十週年,那個老董還在,請我上去協助他辦這個活動,慶祝這個廟建一百一十週年,就是七年前,到今年是一百一十七年了。我就請周泳杉老師去講《弟子規》,我自己講《太上感應篇》,我找順師講《十善業》,就是三個根。因為這三個根就很符合它那間廟,它前面就供的儒釋道三教,沒有這個教育內容,這些老人家去拜拜,唱唱念念、拜斗祈福,都只有做這些,內容完全不懂,所以提倡這個書也是當務之急。

  我們再看唐老居士他講他個人的遭遇。「我也不能例外,早把這本好書束諸高閣。直到一九六四年,曾患嚴重的目疾,坎坷之中,不免煩惱叢生,自愧學佛三十年,對於洶湧而至的煩惱,竟無法控制,才把久束高閣的太上感應篇拿出來細讀,出乎意料的,連讀數日,竟平息了平日無法控制的很多大煩惱。從此每日讀誦,精神日益爽朗,身心愉悅,得未曾有。因此我更欽敬提倡這書的印光大師,確實具有真知灼見,不愧為我國佛教界第一流的高僧,成為一代祖師,實非偶然」。唐老先生以前早年在台灣他也辦一個好像是揚善雜誌社,我記得他好像是個中醫,現在可能不在了。我們學佛如果生病,他患了眼疾,眼睛是靈魂之窗,我患過我知道,那個很痛苦。這舉出一個例子,不管你身上患了什麼病,我們學佛,我們一生病,你煩不煩,你心能平靜得下來、逆來順受嗎?這個都是很嚴肅的問題;甚至就怨天尤人,怪佛菩薩不靈,是不是這樣?所以唐老居士也給我們做一個證明。

  在《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感應的故事很多,我摘錄一小段:「休寧方時可,自幼多疾。遇一異人曰:汝形貌當貧,且無子無壽,須多種善根。因發願刊此篇施勸。後病頓愈,家漸豐,生三子皆貴,以壽終。」休寧是一個地名,這個地名現在網路都可以查的。這個人是休寧方時可,自幼多疾,從小就疾病很多,在佛法講這是業障。我也是從小就很多疾病。他遇到一個異人,就是跟一般人不一樣,這個人應該是會看相,看到他那個形貌,說你這個形貌就應當一生貧苦,貧,沒財富;而且沒有子孫,沒有後代,壽命也不長,無子無壽,壽命很短,又沒有兒子,又很貧窮,必須多種善根。古時候這個書在民間普遍的流通,那很多人知道怎麼修善,他有個依據,所以他發願刊此篇施勸,刊就是去印,來布施還勸人。勸人也是勸自己,我們要勸人必定是先勸自己,像我現在這裡講要勸大家,第一個就是先勸我了。如果我不勸人,大概也不會勸自己,自己也沒有那麼用功。所以我們這個修學,還是教學相長,自利利他,利他也是自利,你要幫助別人,同時也是幫助自己。如果你不想幫助別人,那也幫不了自己。所以,你看他發心布施勸勉,後病頓愈,後來病它就好了,身體體質改善了。所以現在遇到同修有什麼病,很多,勸大家要修《感應篇》。所以莊嚴師這裡痛、那裡痛,找什麼醫生都沒有用,我勸她讀《感應篇》三百遍,勸人家修,病就好了。現在看她信不信,她不信,找人怎麼炙怎麼炙沒有用的,那個是治標不治本。我是生病專家,我是久病成良醫,從小病到老,病得很有經驗。也看過很多醫生,中醫、西醫的,什麼樣的醫生也看過,從小不是打針就是吃藥,實在是業障深重。這個都是業,病由業生,業由心生,如果你不從《感應篇》去修,治標不治本,因為你那個業沒有轉。你這病弄好了,沒有幾天又發作了,解決不了。

  所以要修《感應篇》,修就是你自己去勸人,我建議大家這麼修,你去勸人,你勸人當下就是勸你自己。你去教人,看到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那你用這個去教他,教這個同時也就是教自己,原來自己也是有這些毛病,就發現了,這樣才能解決問題。不然我們自己錯在哪裡,真的自己都不知道,果報現前也莫名其妙,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所以有很多人得了癌症,第一句話都是說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是你?都有因果的,那個不是偶然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都有因果報應的。所以,你看休寧方時可,他接受這個異人的勸告,發願布施勸人家修《感應篇》,後來他的病就好了,頓愈就是很快就好了。家漸豐,家庭慢慢有錢了;後來生三個兒子皆貴,貴都是做官、都有地位,在社會上有地位;以壽終,而且壽命長。因為《感應篇》就是修仙,仙就是修長生不老,我們要長生不老,要修這個,不修這個,不聽祖師的話,那很難改造我們的命運。

  所以我們人身體不健康都是業障,那各人的體質不一樣,像我怕冷,有人很怕熱,這個都是比較偏。如果仙,仙是怎麼樣?仙是不怕冷也不怕熱。我前兩天到福鼎山上昭明寺去做三時繫念,又颳風又下雨,又冷,山上的溫度比山下低,回到這裡,昨天下午就感冒了。仙他就不會了,仙就比我們厲害了,他的身體比我們好,不怕冷,不怕熱。那個「仙」字就是一個人字旁,再一個山上的山,你人住在山上就叫仙。如果身體不好,住在山上一生病,他就住不了、就趕快下來,那就變成凡人,仙做不了。所以要住在山上也有他的條件。像我們台北的道場在山上,跟昭明寺差不多,都是靠海邊,都潮濕,住在山上很多人都身體不好。如果修《感應篇》就好了,就不用一天到晚去看醫生,這個叫修。所以唐老居士講,平常學佛三十年,你看眼睛生病了,他那個心就很不平衡,煩惱就起來了,控制不了。我們想想,我們念佛你在平常一個病就受不了,臨終那個苦不是跟我們平常一樣的,你受得了嗎?你不生煩惱嗎?生了煩惱怎麼去西方?佛不現前,閻羅王現前,這個問題很嚴肅。所以唐老居士他這個經驗提供我們很好的參考,我們生病,這個先把它讀個三百遍;三百遍不夠,三千;三千不夠,三萬。人家讀一遍就夠了,我們不行,我們就十遍,讀到你有感覺為止。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感應篇的特色,是以敬畏天地神明為基礎,發揚善惡因果的至理。印光大師生前創辦的弘化社,每年大量流通太上感應篇。」這是印祖生前辦的弘化社,現在弘化社還在,在江蘇蘇州,我也去那邊印過經,現在還有在印經,弘化社是印祖創辦的。「或許有人要問:學佛的目的,是要出離三界,太上感應篇的天地神明,尚未出離三界,怎麼值得我們尊敬呢?」這是學佛的人都有這種看法。學佛我們要超越三界,《感應篇》這些天地神明都還在三界裡面,這個怎麼值得我們尊敬?如果這樣想,我們要先回頭想想自己,我們自己出三界了沒有?你跳出三界了嗎?還是在三界裡面?所以下面講,「不錯,佛法是要眾生出離三界,印光大師是一位傑出的高僧,一生說法弘化,也是上承佛旨,救度眾生出離三界的苦海。可是我們要明白,並不是教我們廢棄三界的一切,或藐視三界的一切。我們學佛,在沒有出離三界以前,還應尊重三界的秩序,遵守三界的法紀。倘若認為學佛可以藐視三界中的一切,那麼請問你在馬路上行走,是否可以輕視交通警察是三界中的凡夫,因而橫衝直撞,不尊重交通警察的指揮呢?這樣豈不要造成交通秩序大亂,車禍橫生的惡果呢?」這樣豈不是造成交通大亂了嗎?用這個來說明也很恰當。「生存在三界之中,交通警察尚且要尊重,何況維繫宇宙間無形秩序的天地神明,比交通警察更高出萬倍,怎可不知萬分的尊敬呢?」這個也說得很好。天地神明是維持三界秩序的,不維持就亂了,怎麼可以不尊敬。「可怪少數學佛的人,自己還沒有出離三界,竟要排斥天地神明,藐視天地神明,以致印光大師提倡讚揚的太上感應篇,幾乎已被逐出佛教大門」,這個真的有很多佛教界的很反彈的,但是他不了解祖師用心良苦。

  「影響所及,從一九五O年至一九六O年,短短十年之中,佛門內轟動社會損害教譽的不幸事件,層出不窮,這證明排斥或藐視天地神明,不僅不能改善社會風氣,連佛教內部的風氣,也有發生不良影響的後果。」這個是真的,你沒有從這個地方去學,說我們學佛講得那麼高,都做不到,而且還造很多惡業,讓社會大眾對佛教的形象感覺就不好。「很多人不肯行善,偏要作惡,最大的原因,是由於天良泯滅。所以要敬畏天地神明,激發天良,才能使人不敢作惡,樂於行善。試觀歷史上的德育故事:漢代的楊震,因敬天而拒收賄賂;宋代的王日休,因敬天而拒絕邪淫。種種美德,都由敬天而來。所以敬天畏天,是百善的根基;無法無天,是萬惡的禍源。因此印光大師的遺教,是以敬畏天地神明作為做人修養的基礎,進而上求佛道,念佛求生淨土,出離生死輪迴的苦海。」印祖以這個來勸導念佛的人要以這個為基礎,這個也符合《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還是要有三福的基礎,最起碼要具備第一福的基礎,這樣信願念佛才能往生淨土。可見得這個很重要,對念佛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很多人輕視太上感應篇,認為僅是人天乘而已,殊不知佛乘雖高,應以人天乘為基礎,做人沒有做好,如何能成佛?行遠自邇,登高自卑;萬丈高樓,應從平地做起。博士雖高深,倘無讀過小學,又如何成為博士?所以太上感應篇即使僅是人天乘,我們也絕對不能予以輕視,因為從此可以奠定成佛的初基礎。雖然基督教、回教等各種宗教,或許也可視為人天乘,但他們都是不肯接受佛法,人們信了基督教等各種宗教,將永斷學佛的機緣。」這句上次也講過,這是以前在台灣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意識形態。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基督教、回教,什麼拜火教、興都教、天主教,都有學佛的因緣了。自從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現在各宗教都有因緣接觸佛法、認識佛法。而且我們淨老和尚也講過天主教的《玫瑰經》、基督教的《聖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還有猶太教的,現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也是跟當地五大宗教都有交流。所以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以前那個時代沒有因緣接觸佛法,他們不知道,現在都知道了,原來佛法是教育,並沒有影響他們信仰的宗教。而且學了佛,更能夠豐富他們自己的教義,這樣何樂而不為呢?所以他寫這個序,我們一定要知道他的時代背景,他當時社會上的意識形態,當時的情況,讀了我們一定要了解。

  「太上感應篇不但不排斥佛法」,這個是真的,「且內容很與佛法相合。現在的社會上,民眾的宗教信仰很複雜,除了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等等正式宗教以外,還有很多似佛非佛的外道,五花八門,名目繁多,其信徒之眾,聚會之盈,往往超過佛教。我們檢討各種外道蓬勃滋長的原因,由於物質文明發達的工業社會,人們對於宗教信仰的需要日益迫切,但佛教的理論太高深,多數人難以領悟,因此渴求心靈修養的人們,勢必紛紛投入各種宗教之門。今天我們要遏阻各種外道的滋長,只有弘揚印光大師的遺教,以敬畏天地神明,作為戒惡激善的做人基礎,進而上求佛道,念佛求生淨土。人人易懂,人人易行,使大多數根基淺劣的眾生,不致望佛門而興嘆之苦。五戒十善,就是佛教中人天乘的基本修養,但事實上,因為多數人缺乏自我約束力,難以實行。所以要敬畏天地神明,激發天良,才能增強自我約束力,使五戒十善易於實行。例如前面說的漢代楊震,宋代王日休,他們雖然沒有受戒,但因敬畏天地神明,前者竟能見財不貪,後者竟能見色不淫,沒有受戒,竟能守戒。這樣說來,敬畏天地神明,大能有助於五戒十善的實行。太上感應篇這本書,在一部分佛教徒看來,或許也只是一種平常的書而已。退一萬步說,感應篇即使僅是一種平常的善書,也與基督教等各種宗教的教學,大大的不相同。因為基督教等等各種宗教,只能止於天道,阻斷了佛法明心見性的發展。」這段剛才講過,現在也不會了,現在也都有機會能夠與佛教交流了。

  「而太上感應篇這本善書,並不妨礙學佛,且可以這本善書作基礎,有利於佛法修學的完成。所以印光大師提倡太上感應篇,意義十分深遠,值得我們深切體會的。佛教的各宗,好比大學的分系,一定要有小學中學的良好基礎,才能進入大學專攻一系。人天乘好比中小學,一定要有人天乘的良好基礎,再進而修學佛教任何那一宗,才可得到學佛的實益。好高騖遠的人,人天乘也沒有學好,即侈談學唯識、學三論、學禪、學密,往往佛未學成,連人身也不能保持。」這是真話!「好比一座根基不固的大廈,隨時傾倒。」這個比喻也非常好。「不亦大可哀哉!今日世人對於各宗教的評價,常視各宗教事實的表現而定,如果那一宗教惡事發生很少,善事做得很多,就能博得多數人的擁護信仰。」這個也是事實。「反之,那一宗教惡事發生很多,善事做得很少,不論其學理如何高深美麗,也會被世人所唾棄,漸漸至於滅亡的。」這些都是事實。「明乎此理,我們要使佛教發揚光大,事實上的止惡行善,比理論更重要。」這就是我們要務實,不要講一些談玄說妙的,不務實際。

  「太上感應篇這本書,語雖淺近,大益身心,對於止惡行善的促進,冀能發生較大的作用。乃遵循印光大師的遺教,印贈這本《太上感應篇直講》,希望大家誦讀奉行,奠定人天乘的基礎,進而念佛求生淨土,了生脫死。」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寫於台北。這是四十幾年前寫的,四十六年前寫的。這篇我們有空常常看看,再把前面印祖的序文、李老居士的序文,再多讀多深入,我們對這本書的信心會更增長。好,現在我們下課休息,我們十點半就來正式學習《感應篇直講》的正文。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