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18/11/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25-0025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五十七頁,「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五十七頁,我們從第四行這裡看起:

  【人須知十二因緣法。】

  因為這三天六堂課也講到人,文昌帝君「於是訓於人」,這個人字,周安士居士根據佛經各種典籍,來給我們說明什麼是人。實在講我們沒有讀《安士全書》,沒有讀佛經,沒有讀古書,我們現在人都知道我們是人,人這個字學問可大!所以我們讀了之後才知道,我們做為人都不知道怎麼樣才是一個人,從儒家、道家、佛家引經據典,給我們詳細的分析說明什麼是人,人應該具備什麼條件、人有幾種,種種的,人的長相。包括我們上一節課上的,四大部洲的人,臉相都不一樣的,是根據我們生長在哪一洲,我們是南閻浮提南贍部洲,我們人的樣子跟地球差不多。所以其他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人這個人頭、面、四肢、身體形狀,跟我們有些差別。北俱盧洲的人是方形的,因為他的土地是四方形的。東勝神洲它地是圓形的,所以他們人的頭、臉是圓的。西牛貨洲他們人形如半月,好像那個月亮一半,前面突出來,後面是削平的,腦部後面削平的,因為他們那邊的地就像半月一樣。所以周安士居士也引用,鳥都棲息在樹木上,所以鳥的羽毛就長得跟樹木一樣,因為牠們住的地方都是樹,所以羽毛類的,像雞、鴨羽毛類的,牠那羽毛的相好像樹枝一樣。野獸都是在野外草裡面行走,所以野獸的毛長得像草一樣。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的,學習到「人有六根六塵六識。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也;以眼觀色,以耳聽聲,根塵相對,而識存乎其中矣」。我們六根對著六塵,這當中就產生六識,這我們一般在經典看到十八界,三六十八,十八界。「同一六根也,凡夫用之,則為六情、為六入、為六受、為六愛、為六賊」,這我們凡夫六根的作用是六情,情是情識;為六入,入就是入六塵;為六受,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六種感受;為六愛,愛是貪愛;為六賊,這個六根變成賊,這賊的意思就是偷我們的功德法財。「若菩薩得之,則為六神通矣」,菩薩就變成六神通了,菩薩的六根跟我們凡夫的六根那是一樣的,沒有兩樣,在菩薩他是六種神通;在我們凡夫就是上面講的,我們一般講變成六煩惱了,那不是六神通。關鍵在迷跟悟,悟了,煩惱就變成菩提;迷了,菩提就變成煩惱,實在講同樣是那個六根,沒有差別,關鍵在迷悟不同。

  這個《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得很明白,「只因迷悟之有差」,所以才有凡聖迥異這個差別。實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夫跟佛都有心,都一樣,從本體來講都一樣的,沒有差別,現在的差別就是迷跟悟。所以這個當中六道裡面凡夫,六根對六塵裡面境界千差萬別,無量無邊。所以舉出「不可悟天人以水為琉璃」,天上的天人他看到水是琉璃,琉璃就是透明的寶,水清澈青琉璃色。水如果清澈結成像冰一樣透澈的、透明的,那就叫琉璃。大家如果有到九寨溝去旅遊,我去了兩次,九寨溝的水非常乾淨、非常清澈,都青綠色的。如果修水觀,我覺得去九寨溝修是最好的,有一個境界給我們觀。《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是日觀,觀太陽,太陽快下山的時候。第二觀就觀水觀。這一觀第三觀就是觀琉璃,就是那個水變結冰,冰變成琉璃,琉璃是透明的,青琉璃色的。

  天人看水是琉璃,我們人看到,那就是水。但是天人看到水是琉璃,餓鬼看到水是膿血,同樣一個東西,怎麼每個人看的不一樣?這個我們可以從經教裡面,《占察善惡業報經疏》蕅益祖師他註解這個,註解得非常詳細,就是同樣一個東西,每個人心態不一樣。他就舉出我們現前人間的例子,他說如果一個美女在前面,有欲男子,欲望很盛的男子看著那個,貪愛心、強烈心就起來了。有欲的男子如果他的老婆看到,跟她先生肯定不一樣的,嫉妒心就起來了。他舉出這個例子,他說同樣是一個人,為什麼每個人看的感覺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心不一樣。外面境界是一樣平等的,「境界無好醜,好醜起於心」,統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把這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實在講真的是天下本無事,套句東北人講的話,啥事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出來,那事就多了。

  所以我們現在用六根就是平等,不起心、不動念它就平等,什麼境界現前照得清清楚楚,但是如如不動,《金剛經》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修就修這個。實在講我們說一個真話,我看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頗有感觸,我們雖然修念佛法門,但是放不下。我們講真話,有幾個放得下的?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沒有看破,事實真相我們並沒有深入去觀察。不要說觀想、觀照,觀想要有定力,觀照要離心意識,我們先用觀察都沒有,所以你沒有看破的功夫,自然就很難放下。看破他一定放下了,如果還放不下,就是肯定沒看破。我們平常講看破、看破,我們要看破,但實際上講,沒有去用功,沒有用功修看破的功夫,所以還是要修的。

  所以《金剛經講義》也講得很有道理,講般若,我們念佛人實在講也是不能缺少的。我們為什麼現在往生西方的信願生不起來?就是放不下。我們是講實在話,不要講好聽話,講好聽話實在講也沒有意義。我們要真修行就要聽真話,我們一定要承認,我們雖然念佛修淨宗,但是並沒有放下這個身心世界,牽掛的事情千頭萬緒,這樣我們願生西方那個心生不起來。所以夏老在《淨語》裡面講,「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如此念彌陀,佛在西方外」。我們一天到晚「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口說極樂邦,但是內心是留戀這娑婆世界,捨不得離開,捨不得放下,這樣的心來念彌陀,佛在西方外,在十萬億之外了,這就是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沒有發願,那個要往生西方你要願意捨,就是願意放下娑婆,願生極樂這樣才能去。你要搞清楚,不是說你念佛就能去,要信願行,你沒有信願,念得再多還是在娑婆世界。這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給我們講,如果沒有真信切願求生西方這個心,我們佛號念得「如銀牆鐵壁」,也沒有得生之理,也沒有往生的道理。我們為什麼心戀娑婆界?為什麼放不下娑婆世界?沒看破!

  別人我不知道,我現在是根據我個人講的,你們我不知道,你們可能大家統統放下了。因此我念佛念了那麼久,怎麼搞的,一點消息也沒有?煩惱重重,伏不住煩惱。《金剛經講義》以前在家的時候聽師父講,師父沒講我也沒有在看,實在講也是很不用功。那個時候煩惱重重,道場人事物煩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就很煩的時候,我就想到《金剛經》不是講這些嗎?我就把《金剛經講義》再翻一翻,跟三十幾年前在家的時候看,感覺有不一樣。所以《金剛經講義》,如果我們還沒有放下的同修,我建議還是要學,如果你放下了那可以不用。但是你不要沒放下以為放下,那可能這一生又去不了了。所以《金剛經》也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金剛經》這些,我們念佛人還沒有放下的還是要學習。那個不是說只有禪宗在學的,以為說那個是六祖學的,那不是的。其實那個般若是佛法的中心,離開般若就不是佛法,就變世間法。

  大小乘佛法、顯宗密教,它的中心就是般若,你看佛講經四十九年,般若講了二十二年,這個很明顯就是告訴我們,般若是佛法的中心。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講,「般若不可須臾離也」。有時間這個經還是要學習,實在講現在都是時間問題,我是很想跟大家來修《金剛經》,這個我們淨宗也是需要的。《金剛經講義》我們老和尚以前有講過節錄,也講的分量相當多。但是節錄,我覺得還要深入《講義》就更好,我們根性比較差的,還要深入《講義》,分量當然就更多,但是有需要的。《金剛經》如果有一首偈我們真明白,會修了,那真的成佛有餘。因此我們看這些祖師大德他們都修過,你看蕅益祖師、蓮池大師、印光大師,哪個祖師大德不通宗通教的!雖然我們並不是要求要到通宗通教,但是我們起碼要要求我們這一生,真的要生起信願行,我們只要求說這一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看『人須知十二因緣』,做一個人,前面講了很多,沒有聽過的同學也可以聽光盤。我們人必須知道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一般講說是緣覺修的法門,聲聞修四諦法,緣覺修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其實也是一乘法,這個在《法華經》裡面講,看下面。《法華經》就是《妙法蓮華經》,簡單講叫《法華經》。

  【《法華經》云。無明緣行。】

  我們看下面小字:

  【無明者。宿生煩惱痴暗也。緣。猶生也。行。即所造之業。謂宿世因愚痴昏暗。所以造業也。】

  佛法講根本煩惱都是從無明生起的,此地小字給我們註解無明者,什麼叫無明?『宿生煩惱痴暗也』。「痴」是愚痴,「暗」是暗昧,不明白。所以不明白叫無明,如果明白就明了。這個無明還有根本無明跟枝末無明,像緣覺修的就是他破枝末無明,可以證緣覺果位;大乘菩薩修的是破根本無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無明也有分根本無明跟枝末無明,如果根據枝末無明講,就是緣覺修的十二因緣法。『緣』這個字,『猶生也』,緣就是生起的意思,如同生一樣。無明它就生起行出來,『行,即所造之業』,「行」就是造作的意思,我們身口意三業造作,那個造作就叫行,造作的意思。我們三業有了造作,因為有無明,起了身口意三業的造作,行就緣識。

  【行。緣識。識者。謂初起妄念。欲託母胎也。】

  無明產生這個行,這個行就是開始造作,造作的根本從起心動念開始。在《唯識》裡面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因為大乘講的無明跟小乘講的無明,那個層次不一樣,大乘講的無明就是最初不覺,無始無明。這個最初不覺,一念迷了,就產生這些問題出來了。講到無明,我早上也跟我們老師分享,我在十九歲的時候,剛剛聽我們老和尚講經講《楞嚴》。我在大同公司打工,有個同事基督教徒,中午休息的時候都會給我們傳教。他講的,我都反問他,他也不能回答我,所以我也不能接受他的。我跟他講,這是無明,他說你們佛教就講無明。他說人是上帝造的,我問他上帝是誰造的?他也說不出來。他就說你們佛教都講無明,無明從哪裡來?怎麼會有無明?

  我們講無明,最初不覺,我們讀中峰國師《三時繫念》「最初不覺」,最初,哪個時候最初?一年前嗎?十年前嗎?一百年前嗎?還是一萬年前,還是無量劫前?什麼叫最初不覺?大家三時繫念做這麼多場了,有沒有聽過中峰國師這句開示?好像大家都沒有聽到,只有我一個人在念,只有我知道,你們都沒聽到,在下面打瞌睡。所以上台講經有個好處,就是自己必定要聽到,坐在下面可聽、可不聽,可以聽到,也可以打瞌睡不聽的。什麼叫最初不覺,考一考,什麼時候開始不覺的?最初不覺,就是我們當下這一念就是最初不覺。你不要給它想的無量劫前,什麼時候、什麼時候,你這樣想你永遠不會開悟。《華嚴經》講是念念成形,一念一念,我們師父講,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最保守的估計就是一秒鐘彈四次,四乘以三十二,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有一千二百多兆個念頭過去了,每一個念頭那一念就是最初,每一念都是最初,你才找到根本無明那個源頭。念念都是最初一念,你不要想我剛才那一念是第一念,現在是第二念,下面就第三念、第四念,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念念都是最初一念。最初一念,那一念不覺就產生這些出來。

  所以禪宗參禪他快,他單刀直入,他的道理就是在那一念當中給它切斷,那你就大徹大悟。它那是念念成形,每一念都是獨立的,所以每一念都是最初一念。所以念念相續它不是真的相續,如果真的相續你就斷不掉了,它念念都是獨立的。所以蕅益祖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疏》裡面,註解講相續叫相似相續。我們師父講經也是這麼講,叫相似相續相,你這一念跟前一念很接近,但是不一樣,不同了。念念都是獨立的,你只要把那個當作一念給它切掉,禪宗就用這個參話頭,單刀直入把這個妄念那一念切掉,你就頓悟了,你就全明白了。所以做三時繫念,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你念佛會念到理一心不亂,就理念;不明白這個道理也沒關係,我們用事念,念到心清淨了也會開悟。理念、事念都會開悟,各人的根器不一樣。當然如果你懂這個道理那是更好,更幫助我們念佛功夫提升。所以無始無明,無始就是它沒有開始,所以才叫做無始。如果有個開始就不能叫無始,無始劫來,無始就是沒有一個開始。

  我們這個世界的形成也是一念頓現的,念念頓現的,我們現在看到好像現得很久,不是,它是相似相續相,剎那在變化,我們凡夫沒有感覺。它是很快速的念頭相似相續,這樣很快速轉動連接起來,那就形成這個現相出來了。如果動的念頭停下來,那就沒有,它就沒有生滅相,就是不生不滅了。動了就看了好像有生滅,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用以前舊的電影膠卷。以前我們小時候去看電影,播放電影的以前在野外看,後來電影院有電影播映室。以前小時候就是露天的,放一個布幕,播映的機器就在轉那個膠卷,就打上銀幕,人事物都在動。二十四張的膠卷,就是一秒鐘給它轉二十四次,打在銀幕上看起來人都在動了。事實上它每一張都是獨立的,每一張都是靜態的,如果你轉的給它停下來,它就都沒有了。還有現在這個動畫,以前畫卡通(畫動畫),有一次我在網路上也看到一個動畫,他是拿便條紙,便條紙有這樣一疊的,然後這樣好像數鈔票一張一張的。他畫一個人,每一張都畫、每一張都畫,然後這樣像數鈔票很快,這樣一直一直跳過去,現在銀幕上那個人就在跑了,其實那紙張是靜態的,但是你給它弄得很快,你看起來它就跑了,這些是動畫。我們現在看到這些宇宙萬象,佛給我們講是動畫,這是大動畫;我們現在看到科技發展出來這些動畫,小動畫。我們現在整個統統是動畫,動畫怎麼來?我們的起心動念速度太快,我們沒有感覺。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大經科註》、講《華嚴經》的時候,講念頭起心動念,是指根本無明那個起心動念。一秒鐘一千二百兆,那個我們怎麼可能會知道?不知道它在起心動念,那個速度太快。所以,我們形成人有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我們妄念現出的幻相,虛妄的境界。虛妄的境界它就不是真實的,就是《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句你會了,你念佛功夫就得力。我們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不要說什麼事一心、理一心,連功夫成片我們都沒辦法,為什麼?因為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就著相,就取相了,貪瞋痴煩惱就生起來了。《金剛經》這個兩句,「不取於相」,是對外面這些境界相你不要去取,這是對外的。你觀察外面的相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是虛妄的,虛妄你就不要去取。

  所以大概在三十年前,我們師父叫我去做圓圓的(大概就這麼大),透明的貼紙。我說師父做那個幹什麼?他說你要做透明的,把《金剛經》的經句印上去,印紅的。透明的貼紙,用紅色的字把它印在那個貼紙。我說這要貼哪裡?他說給人家貼電視。就是透明的貼紙不影響畫面,電視一打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居士要看電視,電視一打開就會看到那一句,就是提醒你們看電視不要取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電視裡面那個相也都是虛妄的、假的,哭不要跟著哭,笑不要跟著笑,不取於相。另外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但是貼電視,我記得那個印很多。其實那個現在也可以再印一些,現在可能要貼手機,手機一打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提醒提醒,提起觀照功夫。但是你會用這個功夫,你看手機是在修行!

  所以我那天跟我們同修講,開心法師我去他那裡掛單,他在看電視,看歌仔戲。我說師父,你怎麼在看歌仔戲?他說我是在修三止三觀,我在修止觀,空假中。我們師父也常講,你會修,真的,你看電視也會開悟,看手機也會開悟。但是你不會修,我們是愈看愈迷惑顛倒,因為不會修才不准你看;你會修了,那就不用限制你,那個對你沒有影響,反而變成你修行的一個增上緣,關鍵都在會跟不會。以前參禪的人去找禪師,要跟他學,禪師教他參「你會麼」,會參嗎?你懂不懂、會不會?我們念佛也要會念,也不是說我們念阿彌陀佛聲音很大、很標準,那叫會念,那也不見得就會念。這些道理總是要懂。

  我們再看下面,『緣識』,「識」就是『謂初起妄念,欲託母胎也』。「初起」就是剛剛起這個「妄念欲託母胎」,這個小字的註解,這是屬於緣覺修的,這個識初起妄念就要託母胎了。我們為什麼跑到母親胞胎來?我們起心動念迷了,就入那個胞胎,情動入胎。我們在前面,「文昌帝君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他講了每一世的經過。我們前面講到做雪山大仙,這個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玉皇上帝派他在那裡做大仙。那個山神白輝跟他講,多寶如來過去在那邊修行成佛,修了八年成佛了。他看到那邊風景很好,這個雪山範圍實在包括西藏這些地方。我有些空檔我就會看看風景,電腦打開看「西藏發現」,看那風景非常好。所以他在那邊修行。後來他有一世也是到一個山做山神,做山神他也很自在。但是有一對夫妻去那邊向山神求兒子,他們沒兒子,然後他受了感動,同情這個婦人要個兒子沒兒子,他就情動入胎,他動了感情就跑去投胎了,做那個婦人的兒子。所以這裡講的就是初起妄念,你的念頭一起來就去投母胎了。我們來投胎也是看到父母在相交,起了念頭就進來,進到母胎裡面去了。如果你不起心動念那不會的,一起心動念就迷了,就入胎了,這就是行緣識。

  【識。緣名色。名色者。謂初託胎後。諸根成形也。】

  這個『名色』有它的名稱,有它的色相出來了,就是初初託胎,進入母胎這個六根慢慢就成形了。

  【名色。緣六入。】

  『名色』就再演變成『六入』。

  【有此六根。將來必入六塵。故云六入。】

  名色慢慢『六根』就形成了,六根耳眼鼻舌聲意,這個六根有了,有了六根將來必定它會『入六塵』,根塵相對「入六塵」,所以叫『六入』。

  【六入。緣觸。三四歲時。對塵無知。故僅名觸。】

  六根就是入六塵,觸是我們出生三、四歲對這個六塵無知,『故僅名觸』。就是有接觸,但是他還不知道,很天真,童年很天真他就不懂事。在一般,就是一歲到十歲是屬於童年,童年小孩不懂事,所以就很天真的,所謂天真無邪。為什麼天真無邪?不懂事,所以有童年、有天真,他只有觸,他不懂。但是現在小孩可不一樣,你看到這裡,你再去對照現在的小孩,才生出來幾個月就會玩手機,電腦上有看到,他很會玩,開關在哪裡都知道,那就不是只有觸。但實在講現在小孩童真、童年,天真沒有了。

  那懂事是什麼?懂事就有煩惱了。不懂事什麼都不知道,他沒煩惱,所以小孩玩、玩,沒煩惱。三、四歲,四、五歲,還嘻嘻哈哈的玩,他不懂事,他有真正的童年。現在的小孩沒有童年,以為是進步,實在講是很可憐,他童年的這種天真都被蒙蔽了,所以小孩現在他就能察言觀色。我聽蔡老師講的《弟子規》,他說現在五、六歲的小女孩唱那個情歌,表情很投入,很痛苦,那真的是這樣,我們電視常常看到。大家鼓掌好好,好什麼?這麼小就生煩惱,好,好什麼!不懂,現在小孩不懂,大人也更不懂!所以這是講一般正常的,現在的小孩是不正常的。三、四歲時,『對塵無知』,「故僅名觸」。以前的小孩三、四歲時無知,現在三、四歲那可懂事了。下面講:

  【觸。緣受。】

  你有接觸了,接著就有感受。

  【受者。五六歲後。至十二三。能領納前境。】

  五、六歲以後慢慢就能領納眼前這些境界。

  【受。緣愛。愛者。從十四五。至十八九。貪著聲色。即起愛心也。】

  這個六根對六塵有感受了,有感受之後他就進一步緣這個愛,從十四、五歲到十八、九歲,這個幾年貪著外面的聲色,對這個六塵即起愛心,就起貪愛那個心,從十四歲到十九歲,這個階段就是緣愛。

  【愛。緣取。取者。從二十歲後。貪欲轉盛。馳求不息也。】

  取就是要取得,要去取得,從二十歲後這個貪欲的心愈來愈熾盛,對外面馳求,追求這些欲望就不停止,就是開始去取,要去賺錢、要買車,要討個漂亮的老婆,要住好的洋房,什麼、什麼這些,這就是取。

  【取。緣有。】

  你有了取,就會去緣那個有。

  【三界謂之三有。既有善惡境界。來世復有生死。】

  就有這個事情,有這個現相出來了。下面講:

  【有。緣生。生者。未來之世。復當生於六道。】

  你有了,也造這個業了,那就要受生死,造善惡業在六道就有生死輪迴的現象。所以有緣生,生未來之世,來生來世,『復當生於六道』,來生來世還是再到六道來,還是從前面這樣一直又再輪迴。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有了生,出生了那就『緣老病死、憂悲、苦惱』。生緣老死,就是我們身體上就有生老病死,我們這個身體就有這個苦受。我們每個人身體都有生老病死這苦受,心裡有憂悲苦惱的感受。

  【老死者。謂未來之世。老而復死也。】

  這一生老死,死了之後再去生,生了之後再去老、再去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真的是沒完沒了。我們這一生要了,只有念阿彌陀佛,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別無他路。橫超三界,這個是最重要的,要把這個事情當作第一樁大事。我們再看下面: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這是講『無明滅』,你從無明滅了行就滅,行就沒有了,因為都是從無明產生的。無明沒有了,無明滅掉沒有了,無明滅了行就滅,你就沒有造作。『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沒有生就沒有死了,生死就了了!這個是緣覺的修法,這就滅。這個修法從愛取有去把它斷了,也就所有的都斷了,從愛取有去斷,貪愛或者從取,或者從有,「有」那個斷的功夫就比較高了。

  實際上講,修得最直接切入的還是《金剛經》,為什麼叫金剛?實在講,《般若經》六百卷都能破這些煩惱的,但是《金剛經》,般若再加上金剛,它是《般若經》的精華,無堅不摧叫金剛。所以要滅這些煩惱,可能沒有《金剛經》還真不行。這是我個人修行是深有感觸,不是只頗有感觸而已,深有感觸,這個的確我們要來深入。我們修這些實在講也是依眾靠眾,大家有緣在一起互相的提升,互為依緣,依眾靠眾,叢林共修建道場,它的作用在這個地方。如果一個道場你沒有在共修共學,那沒有必要道場,買一個房子我們自己可以住就好,沒有共修,道場那麼大幹什麼?派不用上場。或者是辦辦活動,實在講,我們這一生學了佛,我們第一重要就是哪樁事情,我們要去想清楚。我現在常常思考這些問題,我們的生死大事都還沒辦好,實在講辦什麼活動?那是什麼活動?六道輪迴的活動。以輪迴心造輪迴業,不就這樣嗎?但是我們有些緣來了,也無法去拒絕。所以有些緣它現前了,我們去隨緣;沒有這個緣,我們決定不可以去攀緣,但是隨緣當中也要懂得怎麼修。

  江味農老居士他在註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為前面一首偈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對外境界相不取,我們就能斷煩惱,不著相了,這個對外的一個觀照。如如不動是對內心的觀照,內心觀照那個難度比較高一點,你對外面就比較容易一點。對內觀照,如如不動就是說我們的自心本來就如如不動了,你要觀照那個心,你那個心本來就沒動。你現在在妄動,這個妄心當中它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它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佛法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那個本心,就是六祖開悟的時候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如如不動,什麼叫自性?本就是它本來都沒動。它本來都沒動,我們現在看這些好像都在動,那個動不是真的,那是虛妄的,其實它根本就沒動。我們見到自性,你就在虛妄當中見到一個真如不動的自性,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明白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性,性是什麼?六根裡面的根性,如如不動。

  《金剛經》觀這個如如不動,你如果可以觀得起來那更好了,本來你的心就如如不動,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所以滅無明,用《金剛經》這個來修是有很大幫助。江味農老居士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前面那個沒辦法修,後面佛再加上這一句,前面那個修得有困難再加上這一句。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有變化的,物質的、精神的,心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統統叫有為法。所以在唯識《百法》裡面,九十四種是有為法,後面六種是無為法。無為法,只有最後一個真如無為是真正的無為法,其他五個無為是相似的無為法。譬如說虛空,虛空沒有生滅,三千年前是這樣的,三千年後還是這樣,它沒有生滅,沒有變化,那個叫虛空無為。但是它不是佛講的那個真正的真如無為,那個是相似無為。

  佛在《楞嚴經》給我們講,這整個太虛空當中,十方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整個宇宙太虛空,在我們自性裡面,就像我們現在看到天上那個天空的一片雲彩。我們現在看的十方的虛空,在我們自性裡面,就像我們現在看到太虛空當中上一片雲彩。所以虛空無為它是叫相似無為,不是真的無為。真正無為只有一個,是我們真如自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江味農老居士也是一直修這個觀,他說修了二十年沒感覺。後來有一天他讀到這一句,忽然有所悟處,怎麼修?他說每天我們從早到晚,遇到的這些人事物,有讓我們順心的,有讓我們不順心的,有順境、有逆境,這個境緣那很多很多。他突然悟到就用這首偈來觀,他說極小的事情,極微細的事情,他都時時刻刻提觀照,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不去取那個相了,不執著。這個也是需要下一點功夫,雖然我們聽了這樣,我們可能現在用目前還使不上力,但是使不上力還是慢慢加工,慢慢會得力。譬如說人家突然罵我們一句,我們第一個反應:你怎麼這樣?這個時候就趕快提起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是夢幻泡影,假的不要認真,不要計較。所以他說用這樣在生活當中祕密的去觀照,他說從那個時候開始,念佛心也踏實了,以前念佛伏不住煩惱,看經眼睛也比較亮。所以這個我們可以大家來修,對我們念佛有幫助。下面講按:

  按【但知身為母之所生。而不知父亦有分者。童稚是也。但知身為天地父母所生。而不知因宿世業緣生者。庸眾是也。】

  按就是按照以上這個經典講的道理,但知道身體是母親所生的,而不知道父親也有分,實在講這是父精母血才能合起來,才有我們這個身體,所以「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必定陰陽合和它才生。這個身體母親生我們,但是父親也有一分。所以不知道父親也有分,這個人就很童稚,我們一般講很幼稚。『但知身為天地父母所生,而不知因宿世業緣生者,庸眾是也。』只知道這個身體是天地父母所生的,而不知道因為這身體是我們宿世造的業,這個業緣所生的,那叫庸眾,庸就是一般庸俗的人他不懂,他不知道。我們再看下面:

  按【余最不喜天生聖人之說,如天果能生聖人,則當常生聖人,既已生堯舜,何為復生桀紂?若不能禁桀紂之不生,則亦不能保堯舜之必出,尚謂天地能生人乎。】

  這一段周安士居士他講余,就是講他自己,當時有很多人講,某某人他是天生的聖人,他天生下來就是聖人。譬如說孔子,聖人是天生的,天生的聖人。周安士居士講,他最不喜歡聽人家說天生聖人,他覺得不合道理,不合理。所以他下面舉出來了,為什麼他不喜歡聽人家說天生聖人這個說法,他說如果天能夠生聖人,那應當天常常生聖人,我們這個地球上個個都是聖人,應當都是常常生聖人。『既已生堯舜』,堯舜是聖人,堯帝、舜帝是聖人,『何為復生桀紂』?生了堯舜是聖人,為什麼還要生夏桀商紂?這兩個是暴君,無道昏君,既然生了聖人,又為什麼生了暴君?可見得也不能不生。

  若不能禁桀紂之不生,你沒有辦法禁止說不生桀紂這樣的人,你禁止不了,則亦不能保堯舜之必出,也不能保證你就能生出堯跟舜。『尚謂天地能生人乎』,所以這個說天生聖人,「天地能生人」,這個講不通。這是周安士居士講的,道理講不通的。他這個講法非常合理的,那講不通的,天能夠生聖人,為什麼不常常生聖人,生了那些壞蛋幹什麼?這些都是眾生各人業緣所生的,前面講宿世業緣所生的,造善造惡都是自己造的,不是誰生誰的,這個都是眾生所謂自作自受的。下面給我們講,又另外舉出一個例子:

  按【納妾者。多方求子而無子。】

  『納妾』,就是古人,古禮有這個禮,如果娶了大老婆不能生兒育女,照這個禮,他可以透過這個禮去納妾。這個古禮,比較明理的老婆有,但是不多,如果她不能生小孩,她會建議她先生再納個妾。中國人傳統就很注重有後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建議去納妾。納妾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大老婆不能生子,納妾希望有子女有後代,所以納妾主要是為這個。所以納妾者『多方求子』,為了求個兒子,『而無子』,但是天不從人願,納了妾還是沒兒子。

  按【私奔者。唯恐有胎而有胎。】

  『私奔』,就是私下發生關係的,發生關係當然就怕人家知道,也恐怕有懷孕、懷胎,懷胎就被人發現。所以這個私奔她就不想有這個胎兒,不想有胎兒,偏偏她就會懷胎,這個也很奇怪的。所以現在墮胎的很多,現在私奔的可多!還沒有結婚就懷孕,那以為好玩,玩一玩,然後最好不要懷孕,不要懷孕她偏偏懷孕。那納妾要求子反而沒子。

  按【則生育亦不獨父母之故矣。】

  所以生兒育女,也不是只有你父母這單方面的緣就可以,還要兒女這個緣他來了,這樣聚合起來了,才有這個子女。這個當中各種因緣的聚合,缺一個就沒有。所以這段給我們講,都是業緣所生,前面講十二因緣,這樣下來,所以不能偏在一種說法。偏在一個說法,那就不正確了。給我們說明這個非常合理的,也是事實真相就是這樣。

  【人壽有古延今促之異。】

  這我們明天上午十點二十分再來錄,明天講開示我就講這個,因為利用這個時間來錄,我錄一集是一集,人家催著我要這個光盤,所以很不好交代。這邊是有請開示的,這邊還有幾分鐘時間,這有三個問題,我這邊做個解答。

  問:第一個問題,就是因目前已學習英文課程,如何學習並不被課程所影響?

  答:如何學習?就是專心學,要學英文就專心學把它學好。不被影響,主要你不離佛法的薰習,就不會受影響。我們這邊有講經,你就一定來聽。學了英文就不要去看那些什麼電影,那就不會受影響。聽經聞法你不斷,或者讀經這個不斷,這就不會有什麼影響。年輕人多學一種語言,或者能夠學兩種、三種,那當然是更好。但是我們學個一種也就不容易了,學習英文我們做為一個輔助的課程,我們生活上的需要,或者是我們講經弘法的需要,做一個輔助的課程。英文要學得很好,可能也是要有時間,各方面的因緣條件,盡心盡力就好,也不要有太大的壓力,這樣就不會受到影響了。

  問:第二個問題,如果逆緣現前,如何保證不退心?並怎麼進?這個叫什麼鏡?打這個字是眼鏡的鏡,是不是打錯字?

  答:不退怎麼進,應該是怎麼精進!這打錯字也沒關係,我也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個沒有關係的。這個如果逆緣現前,人家欺負你,人家罵你,人家侮辱你,人家陷害你,人家毀謗你,種種的這個統統叫逆緣。逆緣還有很多種,你生病也是逆緣,身體不舒服也是逆緣,遇到一些家裡發生不如意的事情、什麼事情,統統是叫逆緣。逆緣如何保證心不退?剛才講了,我建議你去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才能不退,不然你就肯定會受它影響,你會生煩惱。所以這個可以學江味農老居士的觀法,這個觀法實在講,我們有時間深入這個會有受用的,我偶爾翻來看看,也會有一點受用。好,有受用就要像江老居士他們專心去深入,那有受用。我為什麼沒有受用?因為懶惰懈怠不用功。用功就是說你要用心的,專注在這上面來下功夫,這叫用功。這是一個觀法,這是最直接的。如果再不行,我建議你去看《占察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你為什麼遇到逆緣?這有因果的,一般人從因果教育來切入,是比較容易一點。

  跟你講最直接的,從《金剛經》切入,像六祖一樣,你這個逆緣來,你能觀得起來,就明心見性,就見性成佛了。他切入這個它的殊勝,它的頓就是非常殊勝的,禪宗達摩傳來這個祖師禪,它不是世間禪定,它不是小乘禪,那也超越這個大乘止觀。《妙法蓮華經》講三止三觀空假中,天台宗的,《華嚴經》講五止六觀,這是一乘的觀法。你看,世間禪定、小乘禪定、大乘禪定、一乘禪定,這統統是屬於教下。禪宗叫教外別傳,教外別傳它就是單刀直入,直接切入,它的定是什麼?自性本定。「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你本來就定的,他就不用那麼辛苦修修修,修到最後你還是要入這個自性,才能永遠不生不滅。不然你修世間禪定,禪定退了又沒有了,辛辛苦苦的修,好不容易修成了,時間到了又沒有了,變成無益的苦行。修小乘定不能明心見性,修大乘也要修到像,再提升到一乘《華嚴》、《法華》,那才能夠徹悟,所以你要懂得禪定。每個法門、每個經典都有它的特色,所以這要了解。

  問:三、在三時繫念中念佛會有妄想怎麼辦?如何提起真誠清淨心?

  答:不要管它就好了,你一直管它,那個妄念就愈多了,既然它是妄想你理會它幹嘛?所以古代禪宗大德講,「不除妄想不求真」,永嘉大師講的。你要去除妄想,那妄想就更多,不理會就好;你只要理會阿彌陀佛,這樣一直念一直念就好,這樣我們心就慢慢它能夠定得下來,常常薰習。好,那我們解答就到這裡,文言文先修班同學問的問題,我們簡單解答到這裡,這樣可以嗎?如果不可以再說。

  等一下我們念佛迴向之後,有同修要皈依,請到佛堂。好,我們明天上午十點二十分,再繼續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