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18/1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25-0026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我們接著再繼續與大家一起來學習《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五十八頁。我們從五十八頁第六行:

  【人壽有古延今促之異。】

  我們這一節課,從這一句接下來學習。這一句給我們講人的壽命,有古代跟現代不同,『異』就是不一樣,古人的壽命長,我們現在的人壽命短。

  下面給我們引用佛經裡面講的,請看下面這個文:

  【經云。增劫之時。從人壽十歲後。每過百年。各增一歲。如是增之又增。至八萬四千歲而止。自後每過百年。各減一歲。如是減之又減。至於十歲而極。十歲以還。又復增益。猶之日永日短。循環無已也。】

  這一段文,就是給我們引用佛經經文裡面講的,來證明人的壽命,古代的人壽命長,現代的人壽命短。在經典裡面講增劫之時,『從人壽十歲後,每過百年,各增一歲』。這是講我們人的壽命,就是我們這地球上人類的壽命,有增有減,人的壽命最少是十歲,最長是八萬四千歲。增劫,就是人的壽命降到最低了十歲,到十歲不會再降了,已經最低了,這個時候又會慢慢增長,經過一百年又增加一歲,從十歲每過百年增加一歲。『如是增之又增』,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百年增加一歲,一千年就增加十歲,一萬年就增加一百歲,這樣一直增加、一直增加,過一百年增加一歲,過一百年又增加一歲,從十歲一直增加到八萬四千歲。

  在地球上,我們人類八萬四千歲這個壽命是最長的時候,也是到了頂端,不會再增加了,就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歲過了之後,每過一百年又再減少一歲,『如是減之又減,至於十歲而極』。就是我們人的壽命,從十歲一直增加、一直增加,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一直增加,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歲過了之後,每過一百年又減一歲,一直減、一直減,一直減到十歲。「至於十歲而極」,到十歲是最低的了,不會再低於十歲了。所以『十歲以還,又復增益』,到了十歲之後,過一百年又增加一歲,過一百年又增加一歲。這樣一增一減,在經典上講叫一劫,一劫的時間,就是從這個地方來計算。一增一減,一來一回這樣的時間叫做一劫,所以有增劫、減劫,一個增減就是一劫。

  『猶之日永日短,循環無已也。』「日永」,就是我們夏曆,夏商周這個曆法,我們中國傳統的曆法就是採用夏曆。夏商周都有曆法,我們現在一直傳到今天,我們一般講農民曆,其實是夏曆,夏朝用的曆法。這個傳統的曆法,就是一年四季都給我們寫得很清楚。如果我們去買農民曆來看就知道,一年春夏秋冬,立夏之後又會到夏至。一年有四至,春至、夏至、秋至、冬至。夏至這一天就是白天最長的,日短就是冬至,冬至是白天最短的。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冬至過了之後,慢慢白天又會長一點,一直長長到明年的夏至,最長了;過了夏至之後,白天又慢慢的短了,一直短到冬至,這樣一個循環。周安士居士用傳統用這個民曆,來給我們比喻人的壽命,佛經上講的增劫跟減劫,就像是我們的夏至、冬至一樣。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過了這個時間,冬至過了,慢慢白天又漸漸的長了,一直長到明年夏至那最長;過了夏至,又慢慢的短了,短到冬至是最短,這就是比喻我們壽命就像夏至、冬至一樣。所以我們人的壽命最長是八萬四千歲,最短是十歲,這個是有佛經根據的。我們下面看這個按:

  按【釋迦如來。人壽百歲時出。故成康之世。盈百者甚多。】

  按就是按照以上經典講的根據,來計算人的壽命,按照『釋迦如來』出現在我們世間三千年前,根據我們中國的算法,中國佛教的算法,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三千年前,在我們中國周朝那時代,距離我們三千年。外國人算的二千五百多年,這當中差不多差五百年。根據我們中國的算法,也有根據,外國根據的算法跟中國根據的有出入。黃念祖老居士也講過,可能外國以前那個紀錄有遺漏的,所以中國這個算法它的根據也是很明顯的。所以我們一般講都是三千年前,三千年前我們這個地球人類平均壽命是一百歲,『人壽百歲時』出,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當時人的壽命平均是一百歲。

  『故成康之世,盈百者甚多』,「成康」是周成王、周康王這個西周。西周公元前一O四三年到公元前九九六年,這是我們中國在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盛世,就是太平盛世,政治清明,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第一個盛世就是成康之世。在那個時代,人的壽命「盈百者甚多」,盈百就是滿一百歲的人很多,也就是說平均壽命大概都上百歲。就是周成王、周康王那個時代,那個時代就是佛出現在世的時代,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壽命滿一百歲的人很多。下面舉出歷史記載的:

  按【如武王九十三。文王九十七。唐虞之世。在文王前千餘年。又當增十餘歲。】

  這是舉出周朝,周武王他壽命是九十三歲,周文王他是九十七歲,文王在武王的前面,所以文王九十七,武王是九十三,從周武王那個時候這樣往上推。武王後面就是成康之世,剛才講的周成王、周康王那個時候的盛世,人壽平均一百歲。周文王再上去就是唐堯虞舜,一般講唐虞之世,這是堯帝、舜帝那個時候,距離周文王前有一千多年。就是周文王那個時代,距離堯舜那個時代有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根據這個算法,一百年它是加一歲的,再之前一千多年,那就加十幾歲了,所以『又當增十餘歲』。

  按【故禹壽一百有六。舜壽一百有十。堯壽一百十七。帝嚳在位七十年。壽可知矣。】

  這個文王前一千多年,一千多年又增加十幾歲,所以從一百歲加十幾歲,那當然一百多歲。所以這個禹,大禹,大禹治水大家讀過歷史都知道,這個禹的壽命一百有六,一百零六歲,這個字念「又」,這個在這個地方不念有,這是破音字,這個地方念又,一百又六,就是一百歲又六歲。『舜壽一百有十』,舜帝的壽命一百一十歲,『堯壽一百十七』,堯的壽命又更長了,堯在禹舜的前面,所以他的壽命是一百十七歲。下面講帝嚳,就是堯之上,『帝嚳在位七十年,壽可知矣』。

  按【顓頊在位七十有八。視帝嚳復增矣。】

  堯的壽命有一百十七歲,堯的上面,帝嚳他在位有七十年,就是做皇帝坐這個位子有七十年。「壽可知矣」,那當然都是在百歲以上,這個都是超過一百歲了,一百歲、一百一十歲,甚至到一百二十,所以壽可知。他做皇帝都做了七十年,他幾歲開始做皇帝?如果五十歲做皇帝,那就一百二了。『顓頊在位七十有八』,做皇帝就比帝嚳又多了八年。所以『視帝嚳復增矣』,從這個地方去推算,顓頊壽命比帝嚳又長了。

  按【少昊在位八十四年。視顓頊復增矣。】

  少昊又在帝嚳的前面,他做皇帝在位八十四年,壽命就更長,你看做皇帝就做那麼久了,當然他的壽命也相對的就更長了。所以少昊『視顓頊復增矣』,他的壽命又比顓頊要長。

  按【黃帝在位百年。視少昊復增矣。】

  黃帝坐王位有一百年,這個可能一百五十歲以上了。所以黃帝『視少昊復增』,黃帝那時代壽命比少昊那個時代的人又長了。

  按【炎帝在位百四十年。視黃帝復增矣。】

  炎帝又在黃帝的前面,炎帝他做皇帝在位就做一百四十年了,他這個壽命應該是超過二百歲,在位都做那麼久了。所以炎帝那個時代的人,比黃帝那個時代人的壽命又比較長。

  按【伏羲前有因提紀。循蜚紀。敘命等紀。】

  伏羲古代開天闢地,「人皇以來」,就是有人的時候開始,至魯哀公,在春秋時代魯哀公十四年,一共有二百七十六萬年,從有人一直到春秋戰國時代魯哀公,周朝末年魯哀公十四年,有這個記載一共有二百七十六萬年。這二百七十六萬年當中,它都有紀錄遺留下來,所以分為十紀,這個十個階段的紀錄。這十個階段紀錄,「九頭、五龍、攝提、合雒、連通、敘命、循蜚、因提、神通、疏訖」,這我們可以去找《廣雅.釋天》這個書,可以查到這個資料。這裡舉出三個,等就是包括其他七個紀,紀錄的,所以伏羲之前就有這些紀錄了。有『因提紀、循蜚紀、敘命等紀』,就是我們剛才跟大家念的這十個紀。所以:

  按【至人皇世。】

  就是我們這地球有人以來這個紀錄,人開始有這個紀錄。

  按【不知幾十萬年。】

  經過幾十萬年。

  按【故人皇兄弟九人。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人皇兄弟一共有九個人,就是開天闢地當時有這個紀錄,記錄人類,我們現代大學的學科叫人類學。這個『人皇兄弟九人』,九個人當時就有『四萬五千六百年』,這麼長的時間。人皇再往上,

  按【至地皇天皇。又不知若干萬年。故兄弟各一萬八千歲。】

  所以當時的人,『兄弟各一萬八千歲』,就是當時人的壽命有一萬八千歲。這是在伏羲之前有這個紀錄的,這樣根據這個資料去考證,人皇、地皇、天皇這個壽命又更長了,所以當時的人壽命平均一萬八千歲,這是我們中國有資料可以考證的。

  按【垂於史冊者。彰灼可考。】

  『垂於史冊』就是在歷史,記載在歷史史冊當中,彰是明顯,『彰灼』就是明白透徹。那不是說這些資料記得很含糊,不明白。根據這個史冊的資料,證明以前的人,愈早的人壽命就愈長。我們佛經講的,我們佛弟子以這個為根據,這個根據跟我們中國祖宗留下來的紀錄都相符合。所以這個很明顯的,這不用懷疑的,是可以相信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彰灼可考」,就是你可以去考證的,有這些資料證據可以去考證的。就是古時候的人壽命很長,人皇、地皇、天皇當時壽命都一萬八千歲。我們現代人講,我們現代人的壽命這麼短,看到這個就不相信了。不要說我們現代人,當時明清時代讀書人儒家的,有很多學儒的人,特別是當時的大儒。

  按【後儒。】

  後來儒家,學儒的人。

  按【見幾萬歲之說。以為荒唐。】

  後儒看到史書上的記載,說我們人的壽命最長是幾萬歲,以為荒唐,人哪有活那麼久的。因為當時他看到人只不過幾十歲而已,在清朝時代,大概就是七十多一點,人生七十古來稀。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到我們清朝、民國這個時代,到現在大概平均壽命七十歲上下。看到這個人的壽命有幾萬歲,後來學儒的人,讀書人認為是荒唐的,人哪有活那麼久的!我們現在看到就也不過活六、七十歲,以為這些都不是真的,所以:

  按【盡行刪去。】

  看到史冊這個記載,以為沒有那個事情,可能是人家亂編、亂說的,就把它刪掉。

  按【亦陋矣。】

  所以有些學儒的人把那個刪掉,以為沒有那回事,人哪有活那麼久的?周安士居士講『亦陋』,陋就是孤陋寡聞,他那個學問,實在講沒有學問,孤陋寡聞,所以把史記上記載的事實的紀錄就把它刪掉。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按【當日作史者。垂此必非無本。孔子生衰周。猶及見史氏之闕文。豈唐虞以前之史臣。妄入無稽之語於正史耶。噫。目不見熊。而謂之三足鱉。非物之怪。乃學識未充也。】

  這個一段,周安士居士就再補充給我們說明,說『當日』,就是伏羲以前就有人做這個史記的記載。『垂此』就是流傳下來這個記載,『必非無本』,就是必定不是沒有依據的,不是沒有基本上的依據的,它是有依據的。也就是說不會都沒有根據的,憑自己的想像亂寫、亂記,不是這樣的。所以「垂此必非無本」,並不是沒有它基本的證據,都是有依據的,這樣才記錄下來。沒有依據,那記的那就不是真的,這個都有它基本的證據。

  下面給我們講:『孔子生衰周』,周朝末年,孔子生在周朝末年那時代,那個時候周朝末年在政治上就很亂,所以有春秋、戰國,那時候很亂。生於衰周,周朝已經衰落了。在孔子那個時代,『猶及見史氏之闕文』,周朝周太史令,史役之後,所以以官為姓,現在我們看到有姓史的,歷史的史。史氏流傳下來的闕文,這是一個說法,這個史也就是講歷史。這個歷史,就是記載上古時代那些紀錄的文章,那上古時代當然不完整,有欠缺,但是他還看到(孔子還看到)。看到雖然那個不完整,就像我們現在故宮看到的有些書不完整的,有欠缺的,但是它還是有一部分紀錄的文章看到,流傳下來了。所以這個闕文,這個時候孔子還看到,以前這個紀錄都是真的。『豈唐虞以前之史臣』,唐堯就是堯帝,虞就是舜帝,唐以前那些記錄歷史的大臣,『妄入無稽之語於正史耶』?「豈」就是豈是,堯舜以前寫歷史的大臣,他自己妄自加入無稽,無稽就是沒有辦法去考證的,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把這不是真的把它寫入正史。這個話的意思就是這些記錄歷史的大臣,他不可能去做這個事情,他把不是真的事情把它記錄下來,欺騙後代的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就是給我們做一個說明,因為都有資料、有證據可以看到的,連孔子那個時代他都看到,看到就有這個資料、有這個證據。所以這就不是堯舜以前那些記錄歷史的大臣,他們自己妄自加入的、自己去編的,絕對不是這樣的。這樣怎麼可以入正史?正史都是正確的紀錄,那才叫正史。

  『噫』,這是一個感嘆辭,也是一個驚嘆詞,「噫」。『目不見熊,而謂之三足鱉』,沒有看到這個熊,看到以為是三足鱉。「三足鱉」,好像鱉是四腳的,怎麼變成有三足?三足鱉是很罕見的,很少見到的。我們看到大概都是四隻腳的比較多,四隻腳、一個尾巴,好像烏龜一樣,鱉。鱉有時候變有三隻腳,最早是在先秦,先秦就是秦朝,早期的秦朝,那時候有人看到三足鱉,當時就有人吃這個鱉。現在吃鱉的人還是很多,海鮮店吃鱉的還是很多。在秦朝早期有人看到這種三足鱉,當時有人就去吃了三足鱉,吃了這個三足鱉體化而亡,吃了之後人就死了,整個身體不但死了,人的身體就融化掉,就沒有了。這是根據資料上的記載,三足鱉。有沒有三足鱉?的確是有,但是我們沒見到。『非物之怪』,不是說那個是怪物,怎麼可能有那個怪物,鱉四隻腳為什麼變三隻腳?大概是人自己去編的。周安士居士跟我們講,『乃學識未充也』,學就是學問,識是知識、見識,未充就是他還沒有擴充,他所見所聞,他的學識範圍還很小,還很侷限,所謂孤陋寡聞,「學識未充」。

  所以實在講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我們沒有見到的事情,但是的確有那些事物的事情,那太多了。我們自己學問、見識不廣,孤陋寡聞,就去否定,這個態度也不對。如果我們有疑惑,我們可以持保留態度,也不要馬上否定,等到以後慢慢自己去深入、去了解,再做個結論,這樣是比較客觀的一個態度。何況這些都有資料、有證據的,所以這些都不是隨便講的,這叫做如是我聞。佛經講的「如是我聞」,就是不是自己編的,真正自己親自見聞的事情,不是自己杜撰的、自己去編的,無中生有的,不是這樣,是事實有這個事情,歷史才能記錄下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按【若夫周昭王至今。又閱三千年。又當減三十歲。故目今年高者。類以七旬為上下。】

  這段周安士居士又給我們算出來,『若夫』,說如果從周昭王那個時代,『至今』,它這個今就不是我們現在,它那個今是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年間。康熙在位六十年,他皇帝就做了六十年。康熙年間,大概現在算公元大概一六五O年那個時候,公元一六五O年,我們今年是二O一八年,是指那個時候。那個時候,『故目今年高者』,就是年壽一般,這個都是講平均年齡,也有少數的壽命很長,當然不到七十歲就死的人也不少。所以這個計算都是以平均年齡來計算,不是計算一部分的,是平均年齡。所以類以七旬上下,大概七十歲出頭,七十上下。康熙距離我們現在大概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我們現代的人大概六、七十歲平均壽命,六十九、七十這當中,這個計算起來也有相應。

  按【博覽群書。方知佛語有驗。韓昌黎《佛骨表》。謂上古無佛而壽。後世有佛而夭。豈識正值減劫之際乎。】

  『博覽群書,方知佛語有驗』,「博覽群書」就是我們讀了佛經,再看世間這些典籍,這些史記的記載,然後再把它拿來跟佛經裡面講的,佛當年講的經典,講的這個事情給它做個對照,的確是這樣的,佛講的一點都沒錯,「有驗」就是應驗,實際上就是這樣。佛當年講人的壽命,我們現在是處於減劫,所以佛當年出世的時候,人壽平均一百歲,到現在三千多年了,減掉三十歲、三十一歲這當中,我們給它做個對照,的確佛語有驗。所以你看了很多書,學問很淵博,再對照佛經講的,的確沒有錯,佛講的是真實的。

  下面講『韓昌黎』,韓昌黎就是唐朝大文豪韓愈,昌黎是他的外號,韓昌黎他大文豪,韓愈也曾經闢佛。就是他也學佛,但是就像後來宋朝程朱一樣,學了佛又闢佛。韓昌黎他有《佛骨表》,他講『謂上古無佛而壽,後世有佛而夭』,他這個書這樣講法。他說那個上古佛還沒有出世的時候,那個時候人壽命比較長,反而佛出現在世間,人的壽命不斷的減少,他的《佛骨表》裡面這樣寫的。他寫的意思就是說沒有佛的時候人壽命長,有佛反而以後的人壽命短了,意思是這樣的。

  周安士再給我們說明『豈識正值減劫之際乎』?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現在是減劫,不是增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三千年前,就是我們這個時期是減劫的時期,不是增劫。如果增劫,現在佛出現在世間三千年,我們人平均壽命也就增加三十歲了,那是增劫。那現在是減劫,減劫是減少不是增加。所以韓愈寫的這個,他就不知道這個事情,沒有讀到佛經講的現在是減劫。所以學佛沒有深入經教,造成這樣的一個錯誤。你看,當時的大文豪都有這樣的錯,可見這學問不簡單。像周安士居士這樣的人一定不是普通人,一定是菩薩再來的。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按【人壽八萬歲時。五百歲而婚嫁。周初之制。三十而有室。今則年未成童。便思少艾。總角稚子。口出穢語矣。】

  這是根據佛經上給我們講的,我們人的壽命八萬歲,八萬歲那個時候結婚是幾歲結婚?五百歲,人五百歲才結婚的。當然『人壽八萬歲』,增劫、減劫都有八萬歲,總之就是人壽在八萬歲這個時候,他結婚是五百歲,『而婚嫁』。周朝,就是周初,就是周朝剛剛建立,它的制度就是國家法令的制度,法規就是男子三十而有室,就是三十歲結婚。三十有室,就是三十歲結婚,所以我們一般講三十而立,就是三十歲成家立業,結婚了有妻室是三十歲。『今則年未成童』,「今」就是講周安士那個時代康熙年間,三百多年前。「則年未成童」,就是還沒有成年的童子,我們一般講童子是從十四歲到十九歲,一般男子是二十歲成年。十四歲到十九歲這叫童子,還沒有成年。還沒有成年,都還不到二十歲,就『便思少艾』,「少艾」就是年輕貌美的少女,就是還沒有成年他就想要結婚,會想這個年輕的少女,還沒有成年(童子)。

  現在我們來這裡學先修班,很多同學可能才十幾歲,就是講的還沒成年,你還沒有滿二十歲都算童子。你看在三百年多前,周安士那個時代,康熙年間那個時候社會的風氣就這樣了。你看還沒有成年的童子,他就會去思念年輕的少女。『總角稚子』,「總角」就是以前童子頭上頭髮都綁起來兩個角,現在我們看古裝戲看他綁兩個角,那個叫總角,「稚子」就是幼兒,年紀還小。這個小孩年紀小,頭髮還綁著兩個角,就『口出穢語矣』,「穢語」就是髒話,講那男女的這些髒話。我們想想三百多年前,當時社會就有這樣的風氣,我們今天那是更嚴重了,所以現在小孩子小學都在談戀愛。

  以上就是跟我們講人壽命,古時候的人壽命長,現在的人壽命比較短,愈來愈短,因為我們現在是處於減劫。減劫的時候就是世間人都造十惡業,福報一直減少,壽命一直減短,惡業愈造愈重,所以人壽才會一直減少。增劫,人都是一直修十善,一直增長十善,一直減少十惡,所以不斷的增長壽命,增長福報。所以這個增減劫就是整個人類,修善業多,還是造惡業多,這都離不開善惡業因果報。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這個頁碼在六十頁第四行: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這是講我們人的身體,前面是講人的壽命,古人的壽命長,我們現代人壽命短。這裡講身體,古人的身體高大,今人身體就是矮小,比古人矮小。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人壽當減劫時。每過百年。其身短一寸。千年則短一尺。釋迦如來出世時。人身皆長八尺(佛之化身。一丈六尺)。今已過二千餘年。當短去二尺。故今世之人。大抵以六尺為上下。總之壽增。則其身隨時而大。壽減則其身隨時而小。至疾疫災後。壽命愈促。身形愈小。或二傑手。或三傑手。所可資食。稊稗為上。人發衣服。以為第一。資身之具。皆作刀杖之形。】

  這個一段是給我們講身體,講的是人的身體,人的壽命當減劫時,過一百年,前面是講過一百年少掉一歲,身體的長短過一百年就短了一寸。古時候這個寸,比我們現在的寸要小一點,現在我們一般很多都用公尺、公寸的,幾公分的,這個可以去查資料。如果要比較明白實際的古代、現代的尺寸,中國、外國的尺寸,現在電腦上資料都可以查的。弘一大師他有編了一本書,叫《周尺考》,他找周朝尺的長度,一直到唐朝,一直到現代,《周尺考》,有一本書。人在減劫的時候,身體一百年短了一寸,一千年就短一尺。

  釋迦如來出世時,人身高皆長八尺,『佛之化身,一丈六尺』。當時佛的化身,應化身他的身高是丈六,我們一般在經典上講,丈六金身,比一般人要高,高很多,丈六。一般人都是差不多八尺,八尺也大概比我們現代一般人高,可能大概是一百八十公分以上到二百公分。現在的尺如果用台灣的台尺,六尺大概一百八十公分這個高度,我們現在看到身高一百八就也相當高了。現代我們也有看到有人很高,超過二百公分的也有,是比較少,但是有,我們都碰到過。二百公分以上的,我們現在看起來那個人那麼高,佛當時出現在世間,那個時候我們人的身高大概都差不多那麼高。因為到清朝康熙那個時候,佛滅度已經二千多年,所以當時平均大概八尺,到清朝那個時候大概少掉兩尺,所以在清朝那個時代,大抵以六尺為上下,六尺大概是一百八十公分。到我們現在大概又減少一點,大概五、六尺這個上下,大概一百六十以上到一百八這個當中,像我的身高是一百七十六。

  『總之壽增,則其身隨時而大,壽減則其身隨時而小』。這個「總之」就是總而言之,因為要詳細講當然就很多。總而言之,總體來講,我們人的壽命如果增加的時候,那身體就隨時而大,身體也隨著增高加大,高大;「壽減則其身隨時而小」,壽命減少的時候,身高也減低,身體也縮小了。『至疾疫災後,壽命愈促』,如果再遇到有疾病,「疫」是瘟疫、傳染病,或者遇到天災人禍之後,人的壽命就愈促,「愈促」就是愈短,這是屬於我們說的災難。你有災難來,不是說你活到七十歲才會死,沒有到七十歲的,甚至小孩都會死,所以就遇到災難老的也死、小的也死,壽命就愈促。遇到有疾病、瘟疫、災難,壽命就會更短促,身體的形狀就愈小。『或二傑手,或三傑手』,「傑」是張開的意思,在佛經記載,一傑手就是二尺四寸,但是這是古時候的尺。二尺四寸這是講小尺,不是講我們現在的公尺,唐尺是一尺六寸七分,人身材就是短小,一個手伸出來,或兩個手或三個手,也就是我們一個概念,就是人的身愈來愈矮,體形愈來愈小。

  可以吃的,隨著這個飲食,『稊稗為上』,那個時候吃的真的是,人愈沒福報,吃的東西愈不好,相對的吃的就更不好,我們現在講沒營養。沒營養,不但沒有營養,還有毒那更不得了!「稊稗」就是好像稻草,但是它不是稻草,是一種害草,不好的,等於說不好的稻草。不好的稻草大部分是長在濕地,是草本植物,不好的稻草。不好的稻草長出來的稻米,當然那個質量也不好,也就沒營養。所以有稊稗,就是有害的稻草,不好的稻草。人壽命愈短,身材愈小,吃的東西就愈不好,這個也是互相有關係的。好像你吃的那些沒有營養的東西,你身體當然不好,愈來愈小、愈來愈短。所以以後壽命愈短的時候,人身體愈短小的時候,所吃的東西都是那些不好的食物,沒什麼營養的,以那個為最好的。我們現在看那是不好的,但是到以後那個時候沒得吃,那是最好的,這個我們可以理解。你看中國、外國鬧飢荒的時候,你哪有什麼吃的,不要說什麼營養,連要填飽肚子的東西恐怕都沒有。所以過去在我們大陸上,自古以來遇到荒年,災荒、飢荒沒得吃,真的就是沒得吃,吃樹皮、吃黃泥土這是一點不假,連稊稗都沒有。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理解,人遇到災難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有這個稊稗它就是最為上,是最好的,比吃泥土、吃樹皮好,所以稊稗為上。

  『人發衣服,以為第一』,人穿的衣服很一般的,我們現在講很粗糙的,就以這個為第一好的,因為沒有了,所以那個不好的衣服也變成最好的。『資身之具。皆作刀杖之形』,「資身之具」就是我們用的一些工具,生活上用的工具,工具就變成都可以拿來做刀、做杖,好像做武器這樣。小字講:『今婦人簪珥已有作刀斧形者』,就是在康熙年間,當時的婦人,「簪」就是婦人她固定頭髮的,插在頭髮上把頭髮固定起來;這個「珥」就是耳環,固定頭髮的簪、耳環,那時候已經有做刀斧那種形狀,好像武器一樣。下面周安士居士又按照這一段,再給我們發明。

  按【有人發隋唐以前古墓。有骨粗大。較今時人骨。長二尺許。嘗考《天人感通記》云。蜀都舊址。本在青城山上。今之成都。乃大海也。昔迦葉佛時。有人從西耳河邊回。舟過於此。見岸上有兔。引弓射之。不知兔乃海神也。大怒。遂踏翻其船。而壅沙成地焉。後至晉朝。有僧見地上多裂。掘之。得人骨船底。骨皆長三丈餘。以迦葉佛時。人壽皆二萬歲故也。】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按就是按照上面講,根據經典講的,人的身體有古大今小的差別。『有人發隋唐以前古墓』,「發」就是去挖掘。現在我們在新聞報導上也常常看到,去發現古代的墳墓,特別是一些當官的、皇帝。也有人譬如說建房子,挖土機去挖到,挖到那就請國家的考古學家來鑑定,這個挖出來要小心挖,保存這些古物做研究、做考證。有人就發現隋朝、唐朝以前的古墓,古墓被挖出來就有骨頭,因為古時候都是土葬的,不像現在說用火葬的。所以古墓挖出來,這個骨頭很粗大,這是清朝康熙那個時代,有人發現隋唐以前這個古墓,有這個骨頭很粗大的。比較康熙年間那個時候的人骨,大概長了二尺許,長了兩尺多。根據這個資料,就可以證明以前的人身體比較高大,因為身體比較高大,他的骨頭也一定要比較長、比較大,他的骨架也一定比較長,所以『長二尺許』,到我們現在大概二尺許又多一點。

  『嘗考《天人感通記》云』,「《天人感通記》」是一本書,也是我們佛門講經法師也必須要準備的工具書。《天人感通記》,這個是講感應記載的一本書。「考」就是考證,「嘗」是曾經,周安士居士他曾經去考證《天人感通記》這本書,看到這本書裡面有講到『蜀都舊址』,「蜀」就是現在的四川,「都」就是首都,四川省的首都,「舊」原來舊的地址,『本在青城山上按』,「青城山」是成都市都江堰市的西南邊。青城山也是道教的一個祖庭,青城山。青城山我也曾經去過,那邊是一個道教道觀的祖庭。

  『今之成都,乃大海也』,青城山山上以前是四川的首都,四川的首都以前是在青城山上的。現在四川的首都是成都,在清朝時代就是以成都為蜀的首都,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叫省會。當時這個成都是在大海裡面,現在的成都在以前是在大海裡面,這是《天人感通記》裡面記載的。以前成都是在大海,但是現在成都浮到水面,變成省會了。再給我們講為什麼成都當時是在大海,『昔迦葉佛時,有人從西耳河邊回,舟過於此,見岸上有兔,引弓射之,不知兔乃海神也』,「昔」就是過去迦葉佛這個時代,迦葉佛是過去七佛,過去劫的七佛,第六尊佛,那個時候人的壽命二萬歲,人的壽命二萬歲的時候他示現成佛。有人從西耳河邊回來,河就要坐船,「舟過於此」,經過這個地方看到岸上有兔,有一隻兔子,就拿著弓箭射那個兔子。不知道那隻兔子是海神,就觸怒海神,海神就大怒,『遂踏翻其船』,這個船就給踏翻掉了。『而壅沙成地焉』,就是這個海河變成地了,沙給它堆成地,我們現在講的填海,把它堆成地了,所以變成現在的成都,成都以前是海。

  『後至晉朝,有僧見地上多裂,掘之,得人骨船底,骨皆長三丈餘。以迦葉佛時,人壽皆二萬歲故也。』後來到晉朝的時代,有僧,有一個出家人看到地上很多裂痕,「掘之」就把它挖,挖了挖出來有得到人的骨頭,還有船的船底。也就是說,那就是當時墮在海底的一些遺物,有人的骨頭、有船的船底。那個骨頭「皆長三丈餘」,那個骨頭有多長?三丈多。為什麼?因為那個時候是迦葉佛那個時代,人的壽命二萬歲,所以那個時候人身體,根據這個比例就是高大。這個也是在考據上的一個證據,我們現在說考古學,考古,考據上的一個證據。所以這個都有根據的,這都不是隨便講的,有經典根據,又有實際上這些遺物做為證據。

  好,這節課我們時間到了,我們下面還有一段,我們下一節課再來學習,下一集我們是從「又嘗讀《孔履記》」這裡學起。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