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18/6/3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WD19-025-0013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十頁,第四行,從大字:

  【救人之難。】

  我們接著昨天晚上講的地方來細講。我們前面再重複念一遍,前面我們昨天講到「發明」這一段。

  發明【難有多端。約言之。不出七種。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盜賊。五刀兵。六饑饉。七疾疫也。在水火者。以拯拔為救。在官非者。以昭雪為救。在盜賊刀兵者。以脫離為救。在饑饉者。以財帛為救。在疾疫者。以醫藥為救。救均發於至誠。見人之難。如己之難。盡其智謀。竭其財力。使救之之念。十分圓滿而後已。】

  前面這段昨天也大概跟大家講過,可能有今天才來的同修,我們把昨天講的這段,再簡單講一遍。《文昌帝君陰騭文》,「陰騭」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陰德,積陰德、積陰功。這個陰功殊勝,完全在存心。在我們這個世間,災難很多,『難有多端』,很多。把它歸納起來,『約言之,不出七種』。第一個就是『水』災;第二個『火』災;第三『官非』,就是法院訴訟,打官司;第四『盜賊』,遇到強盜小偷;第五『刀兵』,就是戰爭;第六『饑饉』,鬧饑荒,沒有糧食可以吃;第七『疾疫』,疾病,遇到重病、惡病、傳染病。歸納這七大類,這是歸納,當然災難不止這七種。你看包括其他的災難,風災(颱風、颶風),地震(海嘯、山崩地裂),地層下陷,這些統統包括在這裡面。這裡是把它歸納起來講,實在講「難有多端」,很多。我們以此類推,舉一反三,凡是這些天災人禍,統統是災難。

  災難主要講的都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有形的。水災、火災,當然要拯救,要去救拔。人掉到水裡面,要去把他救起來;房子失火了,要去滅火,救人滅火,『以拯拔為救』。『在官非者』,打官司,『以昭雪為救』,替他主持公道,替他洗刷冤情。在政府法院當法官的,或者在民間當律師的,這方面他們專業,他們只要有仁義道德,就會幫助人解除這些官司的災難。在法院裡面,我們每年到司法院,七月份去做繫念法會,有些學佛的法官,我聽他跟我講,有人要訴訟,他盡量勸他們和解、化解,這是正確的。實在講,打官司,打贏也好,打輸也好,最後都是雙輸,花時間,花精神,花金錢。『在盜賊刀兵者,以脫離為救』,幫助他脫離災難的險境。『在饑饉者,以財帛為救』,饑荒,缺乏物資,當然要以財物來救助。『在疾疫者』,疾病,『以醫藥為救』。這些舉出七個例子,其他可以以此類推。

  『救均發於至誠』,救人之難都要發自於至誠心。什麼叫至誠心?下面給我們講,『見人之難,如己之難』。看到人家遭受到災難,不管哪方面的災難,就如同自己遭受那個災難,感同身受。有這樣的存心,當然去救難,就會『盡其智謀』,盡自己的智慧能力,以及盡自己的財力、物力,盡心盡力去救助。『使救之之念,十分圓滿而後已』。救難的心念是十分圓滿,發自於至誠心,盡心盡力,功德就圓滿。這是給我們講救難,「救人之難」。

  發明【難至而救。救之有形者也。】

  災難到了,我們去救助、去救濟,這是救有形的災難。譬如我們台灣每年發生颱風、水災,大家都會去救濟;地震,這些大家也會去救濟;水火,這也常常有發生這樣的事情。去救已經發生的災難,是『救之有形』,有形的災難。我們一般社會大眾講到救難,都是屬於救有形的災難。

  發明【孔子所謂聽訟吾猶人也。復有一法。使人自然無難。其功更有倍焉。則孔子所謂使民無訟矣。】

  這段就是再給我們舉出,為什麼講救難,「難至而救」,是救有形之難?給我們說明。我們一般都是救有形的災難,周安士居士舉出孔子說的話,『孔子所謂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民無訟乎!「聽訟」就是訴訟,法院打官司。聽到人家訴訟打官司,不管打贏打輸,總不是好事,總希望他們能夠和解,希望不要去訴訟,這樣是最好的。所以能夠化解,不要去訴訟,那是最好的。不要鼓勵人家去訴訟,訴訟也是不得已的,能夠化解盡量化解是最好。『則孔子所謂使民無訟矣』,讓這些人民不要上法院去訴訟,那是最好的。如果已經在訴訟去幫助他,總不如沒有訴訟的好,這是必然的。這一段重點就是給我們講,我們一般人救難都是救有形的災難,另外還有一個方法,『使人自然無難』,就是讓他不要遭遇這些災難,那不是更好嗎?

  二十幾年前,有一年我到美國西雅圖淨宗學會,這個淨宗學會也是我去擔任第一任會長,老和尚要我去當會長。莊行法師就是在西雅圖剃度的,在淨宗學會剃度的,從那裡開始的。後來我也沒時間,我把會長職位交給趙居士去當會長,趙居士請我去講經,我一下飛機,吃過晚餐,馬上就上台講經了。講席當中,趙會長他就提出,我們這邊同修有些問題,大家不曉得怎麼辦,請我給他們解答。什麼問題?就是他們星期天都有念佛共修,他們租一個佛堂,念佛共修。另外有些佛友、蓮友,也是學佛的,他們都在做慈善救濟的工作。慈善救濟是好事,這些做慈善的蓮友,就勸這些念佛的蓮友,你們應該要發慈悲心,世界災難那麼多,應該跟我們一起去做慈善救濟。你們自己關在念佛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享福,都沒有慈悲心,都沒有發慈悲心,要來幫助這些受災難的人。這些念佛的同修聽到,也覺得有道理,好像我們太自私了,自己念佛要到極樂世界去求享福,都不管這個世界苦難眾生了。有些人就不敢念佛了,好像念了就沒慈悲心,不敢念;有些來念,念了心裡也怪怪的,好像我們在這裡自私自利,都沒有去做慈善救濟的工作,念得他也覺得怪怪的。這個造成他們星期天念佛共修的困擾,問我這個怎麼辦。後來,問了這個問題,我上台去講,講佛學問答,這屬於佛學問答的。我說災難發生,當然要去救,救人之難,災難發生,當然要救。念佛跟救難有什麼關係?我就給他們進一步的分析。

  我就講「救災」跟「息災」兩個性質不一樣,一個救災,一個息災。救災,就是災難發生了,我們趕快去救,去處理善後。息災,就是災難沒有發生,我們化解這個災難,讓這個災難不要發生,這個叫息災。我說救災跟息災兩個概念不一樣的。後來我就問大家,我說:有災難發生我們去救比較好,還是有災難把它化解不要發生比較好?他們想了半天。我說:這個還要想嗎?後來他們想通了,當然不要發生比較好!大家有沒有聽懂?有災難讓它化解不要發生比較好,還是讓它發生我們去救比較好?哪個比較好,哪個比較重要?大家還有智慧,說明大家還不糊塗,還很有智慧。當然不要發生比較好!就像孔子講的,訴訟你打贏了,縱然是打贏,也是受傷了,不如你就不要去訴訟,不是更好嗎?好像災難發生了,去救、去處理善後,如果讓它不發生,不是更好嗎?就這個概念。後來我跟他們講,我說念佛不是對這個災難沒幫助,念佛是息災。

  所以我們老和尚提倡做三時繫念,百七繫念護國息災大法會,就是把大災難化小災難,小災難化沒災難,是息災。息災就是預防的,災難還沒有發生,預防讓它不要發生,先做預防工作,預防工作就是息災。所以我說你們念佛是息災,慈濟是救災,兩方面都需要。實在講,息災更為重要!大家都是佛教徒,大家合作,各司其職。我們念佛堂負責息災,他們負責救災,如果還有點災難,他們來救,分工合作。後來我講一講,大家聽懂了,才安心繼續念佛。不然他們念得都怪怪的,到底念好還是不念好,坐在那邊念心裡不安。所以大家記住,念佛是息災。世間一般人他知道救災,不知道息災。你看救災很多人發心,社會大眾有善心的人士還是不少,全世界都一樣。看到有形災難,大家都有那種憐憫心,會發心去幫助。社會大眾他們知道,這個是應該要做的,但息災就沒什麼人做了。我們老和尚勸我們在台北雙溪做百七繫念護國息災法會,你看多少人去?小貓二、三隻。因為社會大眾他不知道要息災,他沒有聽經聞法,他當然不知道。不要說沒有學佛的,縱然學佛的,他沒有聽經聞法,對這個道理不懂,他也不會去做息災的事情。因為他不知道,不知道做這些,這樣坐在那邊念就能息災嗎?他也不知道。我們跟他講,他還是有懷疑,他有疑問。會去做的,大部分都是有聽過經的比較多,當然沒有聽過經的也有,去隨喜的。有聽經明理的人,他信心比較堅定,就沒有疑惑,他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他沒有疑惑。沒有聽經的人,他總是有疑惑在。

  所以息災、救災是兩個概念,此地講的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你看周安士居士講,「復有一法,使人自然無難,其功更有倍焉」。你災難發生去救,還有一個方法,讓人家沒有災難,那功德不就更大!災難發生,你去救效果有限,實在講,是處理善後。所以下面的文就說明這個道理,為什麼讓人家自然沒有災難,功德就更大、更殊勝?

  發明【何則。】

  『何』就是為何,什麼原因?這講個理由,是什麼理由?

  發明【人之患難。皆前業所致。】

  這講到因果了。人一生當中遭遇患難,遭遇到災難,這是果報。果報怎麼來的?前生造惡業所導致的。前生造的業,不善的業因,這一生果報成熟了,要受這個惡果。

  發明【今世不種苦因。來生自無苦果。】

  我們知道這一生遭受的患難是前生造惡業所致的,如果這一世我們明白了,這一世我們就不種苦因了,來生自然沒有苦的果報。

  發明【若能勸人不造殺盜淫妄之業。則救人之難亦多矣。】

  這個難社會大眾不知道要去救!如果能夠勸人不要造殺盜淫妄這些惡業,那真是救難於無形,救人之難,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現在實在講,遇到水災、火災、地震、風災,天災人禍,這個是災難,現在還有更普遍更嚴重的災難,世間人還沒感覺。現在當父母的常常感嘆子女不聽話、叛逆;當老師的,感嘆學生不聽話、不好教。這是不是災難?做父母的一天到晚操心兒女,操心到死還在操心,是不是災難?這個災難,一般人就不懂了。還有現在社會上邪知邪見充滿了世界,這個思想的毒素到處都是。《楞嚴經》佛給我們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中了邪知邪見的毒素,錯誤言論的誤導,這個災難現代人不知道,這個災難是形影不離。你看那個有形的災難,發生一下也就過去了,也就是這樣。但是你精神受的這個災難,生生世世跟著你,如影隨形。這個災難世間人不知道,正在受這個災難,他也不知道,他也不覺悟;不覺悟,將來都到三惡道去了。三惡道那個災難,我們人間怎樣大的災難,都沒有三惡道那個災難那麼嚴重,去做畜生,墮餓鬼道、墮地獄道,那個災難世間人他不知道。所以這裡講,『若能勸人不造殺盜淫妄之業』,「業」是惡業,『則救人之難亦多矣』,不但救現前這些災難,還救他來生不墮三惡道,能生到人天善道。你看這個跟救有形之難,當然這個功德不能相提並論。

  發明【是故救難於已然。所救有限。救難於未然。其救無窮。】

  『救難於已然』,就是已經發生的,你『所救有限』。『救難於未然』,就是還沒有發生,『其救無窮』,要讓它不要發生,救這個難就無窮無盡,這個功德才是最殊勝、最圓滿。

  發明【救難於已然。凡夫之善行。救難於未然。菩薩之修持。二者並行不悖。】

  兩方面沒有衝突,就是我剛才講的西雅圖淨宗學會那個例子,你去救濟跟你念佛,一個救災,一個息災,『兩者並行不悖』,沒有衝突。此地講的,『救難於已然,凡夫之善行』,因為凡夫只知道災難發生去救,這是凡人的善行。『救難於未然,菩薩之修持』,菩薩有智慧,眼光看得遠、看得深,菩薩「救難於未然」,就是災難還沒有發生,讓它化解。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他的家鄉廬江提倡百七繫念護國息災大法會就是「菩薩之修持」,他才懂得去化解這個災難,用什麼方法來化解災難、來止息這個災難。這個不是菩薩,一般凡夫他不知道,智慧達不到。一般凡夫看得到的,他才知道要去救難。因此這兩方面,我們學佛人更要深入的救難於未然,防範,讓它不要發生,這個更為重要;已經發生的,必定要去救助。這段就是給我們發明救人之難這個道理,救什麼難。

  下面這是提出公案,就是過去歷史上發生的故事,在佛門叫公案,這個叫歷史故事。實在講,這些歷史故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新聞報導,哪個地方發生什麼事情,記者把它記錄下來。下面舉出一個公案,過去歷史上發生的事情:

  徵事【奇冤立判】

  冤情很奇特,一般法官沒辦法去辨別的,因為這個冤太特別了。『奇』就是很奇怪,很特別的,很特殊的,這樣的一個冤情。

  徵事【帝君曰。】

  『帝君』就是指文昌帝君。我們台灣文昌廟很多,我到上海城隍廟,城隍廟後面它也有一個地方供奉文昌帝君,另外一個地方供奉關聖帝君,一個文一個武。我們沒有讀《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註解,實在講,一般人去拜文昌帝君,都是迷信。我昨天在網路上查,宜蘭的文昌廟,學生考試都要去拜。去拜你就考得好嗎?如果我去拜一拜就會考得好,那大家都去拜就好了。不是!去拜文昌帝君,你要知道文昌帝君,你要認識文昌帝君,第一個你要先認識他。就好像我們學佛一樣,你學佛,你第一個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佛在經典給我們介紹的十方諸佛,我們要認識阿彌陀佛,認識藥師佛,怎麼認識?如果佛在世,我們去請問佛,他給我們講;佛不在世,只有經典在,就在經典裡面。你要認識藥師佛,你要請《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來讀,你就知道藥師佛到底發什麼願,它的內容都在經典。你要認識阿彌陀佛,你要讀《無量壽經》、讀《阿彌陀佛》、讀《觀經》。你要認識觀音菩薩,要讀觀音三經。你要認識地藏菩薩,要讀地藏三經。如果你不學習經典,就是只是拜拜,真的拜到最後都是迷信。所以我網路一看,都是寫怎麼去拜、什麼時候去求,就是那樣。文昌廟過去不是這樣的,文昌廟就是要講解《文昌帝君陰騭文》,講現在這個《安士全書》是最好的。到那邊,好,你要兒女考好的學校,帶你兒子來聽《文昌帝君陰騭文》,照文昌帝君的開示去修學,你就會考好了。這才是正信,才不是迷信。文昌帝君的事蹟,現在文昌廟香火鼎盛,沒有人在講解,如果有講解也是很簡單的。一般人對文昌帝君還是不認識。「奇冤立判。帝君曰」:

  徵事【龜山之下。】

  這個『龜山』,不是我們那個龜山島,這個「龜山」是在大陸上的。文昌帝君他示現在蜀,蜀就是現在的四川省。「帝君曰:龜山之下」,就是有座山,它的形狀應該像烏龜,所以稱為龜山。像我們的龜山島,它的形狀就像烏龜。這座山我們顧名思義,稱作龜山,當然它那座山的形狀就很像烏龜,稱為龜山。龜山的山腳下,住有人家。

  徵事【有何志清者。】

  有一個姓『何』的,人可何,「何志清者」。何志清這個人住在龜山下面,他生了兩個兒子。

  徵事【生二子。長曰無方。次曰良能。】

  生兩個兒子,長子就是大兒子,他的名字叫『無方』;次子,第二個兒子叫『良能』。

  徵事【長男娶侯釜女。】

  他大兒子娶了『侯釜』的女兒,姓「侯」,單名一個「釜」。

  徵事【逾年。】

  過了一年。

  徵事【釜疾。】

  侯釜生病了。

  徵事【女請歸寧。】

  『歸寧』就是回娘家,聽到她爸爸生病了,這個女兒就要回去看她爸爸。

  徵事【與夫偕往。】

  與她的丈夫,跟她先生一起回娘家去探望她的父親。

  徵事【而忘其所欲持歸之金環。】

  她本來要帶回家的金手環忘記帶了,出門走了一段路,才想到忘記了。

  徵事【正徘徊間。】

  發現忘記帶金環回家,正在徘徊要怎麼辦?

  徵事【良能持環至。】

  她的小叔,她先生的弟弟『良能』這時候趕過來了,拿著金環到了,知道他嫂嫂忘記帶了,拿過來。他拿過來,不只專為送這個金環來:

  徵事【且言母亦有疾。】

  原來他趕過來,就給他哥哥講,他說媽媽現在也生病了。

  徵事【望兄亟歸。】

  他說母親希望你趕快回去,她也生了病。

  徵事【兄遂囑弟送去。】

  他的哥哥無方就囑咐他弟弟良能,送他嫂嫂去他岳父家裡。

  徵事【而自亟返省母。】

  他自己很快的,就趕快折返回去看他母親。

  徵事【移時。】

  就是沒有多久。

  徵事【嫂悔曰。】

  他的嫂嫂就很後悔,說:

  徵事【吾家不數里可到。何煩叔送。於是良能亦返。】

  她說我們家又不是很遠,也沒有幾里路,很快就到了,何必勞煩小叔來相送?聽到她的婆婆也生病了,勸她小叔良能也趕快回去照顧媽媽,路途不是很遠,她一個人回去就可以了。她這個小叔良能也就回去了,回家了,就剩下侯釜這個女兒一個人回娘家。

  徵事【而是夜侯家望女不至。】

  侯釜知道他女兒要回來看望他,但是那天晚上沒看到他女兒回來。

  徵事【明晨侯於途。見女死而無首。】

  到第二天早晨,侯釜就去找,找他女兒,他女兒明明說要回家的,怎麼昨天晚上沒回來?沿著這個路途去找。在路途,看到他女兒死了,就在路旁邊,但頭沒有了。

  徵事【釜遂物故。】

  因為看到穿的衣服是他女兒穿的,身材也像他女兒。因為頭沒有了,但是他一看到就認定是他女兒被殺了。

  徵事【而釜家疑良能之逼嫂不從而殺也。】

  侯釜他們家人就懷疑了,你送金環來,然後說你媽媽生病,要他哥哥趕快回去,是不是趁他哥哥回去,要逼迫他嫂嫂,他嫂嫂不從,就把她給殺了。所以侯釜他們家人就懷疑,這一定是良能他殺的,把他女兒給殺了。

  徵事【乃控於所治。】

  就到官府裡面去控告、去告狀了,告良能殺害他的女兒。去控告,良能就被抓去了。

  徵事【良能不勝刑。】

  那個縣官也是個糊塗官,不是清明的官,就把他抓來用刑,說你有殺你嫂嫂嗎?他說,沒有。說沒有,他就用刑罰逼供。人在受極度的刑罰,他受不了就屈打成招,就承認是他殺的。

  徵事【遂誣服。】

  『遂誣服』就是被誣衊,認罪了。認罪,你殺人,殺人要償命,就判死刑。

  徵事【將就戮矣。】

  『戮』就是殺。那天就是要執行死刑了,良能要被殺,要執行死刑了。

  徵事【時龜山神。艾敏。以冤來告。】

  這個時候龜山有一位山神,叫『龜山神』。佛經上講,山有山神。《華嚴經》講,《地藏經》講,那個神眾很多,山有山神。龜山有一位山神叫『艾敏』,祂的名字叫「艾敏」。時龜山神,艾敏,『以冤來告』。這個事情人沒看到,神都看得清楚,龜山神以冤來告,他來到文昌帝君這邊告狀,告這個良能被冤枉了。

  徵事【予察之。】

  文昌帝君就去查這個案情了,結果查出來了。查的結果:

  徵事【蓋其夜有強賊牛資。】

  就是他女兒回娘家,那天晚上她勸她小叔也趕快回去照顧他母親,只剩她一個人回娘家,還沒有到家天就已經黑了,天黑就遇到一個『強賊』,很強的一個賊,這個賊叫『牛資』,姓「牛」,名字叫「資」。牛資:

  徵事【與妻毛氏有隙。】

  跟他的妻子『毛氏』兩個人不和,有口角,有衝突,夫妻兩個就是吵吵鬧鬧的。

  徵事【路逢侯氏。】

  他剛好在路上碰到『侯氏』,無方的妻子要回家,一個人。牛資看到,她只有一個女人,趁這個機會:

  徵事【劫而逼之。】

  搶劫她的財物,還逼迫她。

  徵事【取侯之衣。與毛相易。】

  然後把她的衣服換下來,跟他的妻子毛氏互相換衣服。

  徵事【毛與侯。年相若也。】

  毛氏和侯氏年齡差不多,長的樣子,相貌也差不多。所以這個牛資:

  徵事【梟毛之首藏之。】

  就把他的妻子毛氏給殺了,而且這個頭也把它砍下來藏之,藏起來。

  徵事【棄屍於道。而私攜侯氏歸。】

  他私自就帶著侯氏回到他家裡。

  徵事【故人皆莫識。】

  他們家鄉的人都不認識,怎麼帶了一個女人回到他家,不知道是誰?因為沒有看到毛氏。大家認識他的妻子毛氏,但這個女人大家不認識,『故人皆莫識』。侯釜看到路邊死的,那個不是他女兒,是牛資的妻子毛氏,因為衣服把它換過來,換成他女兒的,所以他就誤會了,誤會那個屍體是他女兒。因為那個身材也差不多,穿的衣服又是他女兒的,所以他沒有進一步去了解,一看就認定是他女兒被殺了。文昌帝君查明白了:

  徵事【予為追毛之魂。附資之體。】

  文昌帝君就下令去追毛氏的靈魂,毛氏被牛資殺死了,追她的靈魂,把她追來。追來,把她的靈魂附在牛資的身體,我們現在講附體,附在她先生的身體。

  徵事【藉資之口。吐毛之辭。】

  藉牛資的嘴巴,講出他妻子毛氏被殺的這些經過。

  徵事【自陳而得實。於是資戮於市。】

  牛資自己口中講出來,他殺了他的妻子毛氏,毛氏附在他的身體把這個冤情到縣官那邊講得一清二楚,實情查明白了。於是牛資戮於市,真正的殺人犯是牛資,不是良能,所以牛資被判死刑,被處決了。

  徵事【女歸於侯。】

  侯女就是回歸到娘家去了。

  徵事【而良能之冤始釋。】

  『良能』他的冤情大白才得到釋放。文昌帝君幫助人,救難。下面:

  注【肉眼但能見人之身。鬼神則能見人之心。故陽法有枉而陰譴無逃。】

  周安士居士再做一個註解,註釋。說我們肉眼,我們肉眼凡夫,只能夠見到人的身體,鬼神能夠看到人的心,人心起心動念,鬼神就看得很清楚。『故陽法有枉』,陽間法律有時候會冤枉人的,因為人有時候會看走眼,如果沒有明察,常常造成冤獄。鬼神是見人心,這個就不會有差錯了。所以「陽法有枉」,陽間法律有冤枉人的;『而陰譴無逃』,陰間譴責是無法逃避的。我們再看下面這段公案:

  徵事【除暴佑良。帝君曰。北郭富室智全禮。仲春修祀。一室盡醉。暴客王才劫之。縛其男女九人。婢妾七人。唯全禮之妻。與二女舜英。舜華未繫焉。二女抱母而泣。才欲逼之。幼女罵曰。餓賊犯吾家。張神君知汝矣。語畢。其家司命崔瑄。與智之祖禰。告急於予。予立遣功曹輔興。領陰兵百人治之。全禮以下。繩皆自解。盡執其賊。聞於郡而誅之。】

  這是另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是文昌帝君『除暴佑良』,除掉暴徒,保佑善良的人。『帝君曰』,,文昌帝君講,他也就講出他曾經幫助過『北郭』這個地方的一個富人。「北郭」是個地名,一個地方。『富室』就是一個很有錢的人,這個有錢人他的姓名叫『智全禮』,姓「智」,名「全禮」。『仲春修祀』,「祀」是祠堂。過去在我們中國每個姓氏都有他們自己家裡的祠堂,祠堂就是每年要祭祖用的,要祭祀,拜祖先。「仲春」是春天第二個月,修理他們的祠堂。修好了,『一室盡醉』,全家人大家都喝酒,喝得醉醺醺的。這個時候『暴客王才劫之』,「暴客」這是強盜來了,強盜來搶劫了,這個強盜叫「王才」,來搶劫,到他家來搶劫,知道他們全家都喝得醉醺醺的,利用這個機會去搶。『縛其男女九人,婢妾七人』,「縛」就是把他們綁起來,男女九個人都被綁起來,因為喝得醉醺醺也沒能力去抵抗,婢妾有七人都被綁起來了。『唯全禮之妻,與二女舜英、舜華未繫焉』,只有智全禮他的妻子沒有被綁,他兩個女兒一個叫「舜英」、一個叫「舜華」,她們兩個也沒有被綁起來。

  『二女抱母而泣』,這二個女兒看到這樣,就抱著她母親一直哭。『才欲逼之』,王才又要逼迫她們母女。『幼女罵曰』,他這個小女兒就罵王才,『餓賊犯吾家』,她說你這個「餓賊」來侵犯我們家裡;『張神君知汝矣』,「張神君」,文昌帝君姓張,弓長張,姓張,她說張神君知道你幹這個壞事會來懲罰你,講的話就是這個意思。張神君知道你來侵犯我們家裡,張神君會出來主持公道,就是文昌帝君會來主持公道。『語畢』,這個話講完,他這個小女話講完。『其家司命崔瑄』,就是他們家裡,智全禮他們家裡,「司命」就是灶王爺,灶君。在我們民間,在台灣、在福建閩南,民間都有拜灶王爺,在江南一帶也有。你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就是拜灶王爺。我小時候,我母親都會拜灶君。我外婆對灶特別恭敬,不能亂擺東西的,打掃得乾乾淨淨,拜這個司命,灶君。司命就是他管這一家人的命運,灶王爺管一家人的命運。

  在智全禮他們家的這位司命灶君,他的姓名叫「崔瑄」。『與智之祖禰』,與智全禮的祖先,他的先祖、先父。『告急於予』,他們家的司命灶神,以及智全禮他的先父先祖,就是他父親過世了,還有他的祖父,也一起去文昌帝君那邊告狀,而且很緊急,「告急於予」。「予」,這個予就是文昌帝君自稱。『予立遣功曹輔興』,「功曹」就古代漢朝一個官職的名稱,叫功曹。這個功曹叫「輔興」,『領陰兵百人治之』,帶領陰間的兵,帶領一百個陰兵去抓王才。『全禮以下,繩皆自解』,被綁起來的,智全禮以及被綁的這些家人,十六個人,繩子沒有人去解開,自己就掉了。『盡執其賊』,就把王才抓起來,『聞於郡而誅之』,告到郡裡面的地方官,搶劫殺人這些罪就判死罪,就被「誅之」,就被判死刑。這是除暴佑良,把地方上強盜、暴力的人除掉,護佑善良的人民。這是第二個公案。下面:

  【按】

  按照以上講的案例,周安士居士再做個結論說明,按照這個案例做個評論。

  按【王才所以敢於劫者。止因一室盡醉耳。】

  他說王才為什麼敢去搶劫?因為看到他們全家都喝得醉醺醺的,都躺在那裡,所以他才敢去搶。

  按【一室所以盡醉者。必因全禮先自沉酣耳。】

  『全禮』是他們這家的主人,他們全家人大家都喝醉了,必定是因為智全禮他自己先喝得醉醺醺的,『沉酣』就是喝到都睡覺打呼了,躺在那裡動彈不得了。當然強盜看到這是搶劫的大好機會,所以才會招致強盜來搶劫。下面講:

  按【向使主人惺然不亂。則家中大小。猶知警惕。何至自招外侮乎。】

  這就是在評論。『向使』如果一向,這個主人他『惺然不亂』,他頭腦都很清醒,精神很好,都不亂;『則家中大小,猶知警惕』,那家中大小大家也跟著知道警惕了。所以一家之主,一個帶頭的人,就非常重要了。這個主人自己就先亂了,下面的人都跟著亂了。主人醉了,大家跟著醉了。如果主人他自己惺然不亂,家中大小沒有人敢喝醉酒,這樣他怎麼會『自招外侮』?他怎麼會招感外面的人欺侮自己?當然就不會了。所以受到人家欺侮,必定是自己沒有振作起來,自己家裡有問題,所以才會招感外面的欺侮。

  按【甚矣。主人之不可不常惺惺也。】

  這是再給我們進一步提醒。『甚』,這個很重要!主人不可以不時常保持清醒,『惺惺』就是很清醒的,這個精神狀態很清醒的,常常提高警覺。下面就給我們講得更深入:

  按【人無正知正見。則六種劫功德賊(眼耳鼻舌身意)。各引其徒。】

  其徒是誰?

  按【(色聲香味觸法)。自劫家寶矣。獨全禮乎哉。】

  這更進一步講到我們每個人自己。智全禮是遇到外面那個賊,現在講我們六根裡面,自己裡面這個賊。一個人他沒有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那就是邪知邪見,邪知邪見,那『六種劫功德賊』就來了,這六種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自己劫自己的功德法財。『各引其徒』,就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外面的誘惑。我們裡面的邪知邪見,加上外面的誘惑,就把自己家裡的財寶都搶光光了。『獨全禮乎哉』,「全禮」這是外面的賊,現在講是我們自己六根裡面的賊,這個很多人他不知道。所以周安士居士特別在這裡給我們提出來,讓我們回光返照,回頭去觀察自己這個六根在六塵境界,有沒有被這些賊徒來搶劫我們的功德財寶?所以就進一步引申到佛法了。我們再看下面:

  【濟人之急。】

  這在三十三頁第四行,我們看:

  發明【急與難不同。難以遭遇言。急以財帛言。世人以財為命。於資生也。莫急於衣食。於疾病也。莫急於醫藥。有子女者。則以婚嫁為急。遇死亡者。則以喪葬為急。必隨力隨勢周之。斯之謂濟。】

  這一段就給我們發明『濟人之急』,「濟」是救濟,救濟人緊急的事情。『急與難不同』,前面是講「救人之難」,這句是講「濟人之急」,給我們分析「急」跟「難」它的性質不一樣。『難以遭遇言』,災難是遭遇到了,天災人禍,這是「難」。『急是以財帛言』,指財物,物質的需要,而且這個需要是很緊急的需要。『世人以財為命,於資生也』,我們世間人以財物為我們的身命,因為財物是我們資生唯一的依靠。『莫急於衣食』,「於資生」就是我們要生活,生活什麼最重要?衣食住行。衣食,要有衣服穿,要有食物吃,要照顧三餐,這就是於資生,「莫急於衣食」。我們每天忙忙碌碌,也是為了最基本這個需求,就為了衣食來忙碌。

  『於疾病也,莫急於醫藥』。人有生病,這個也很急,就趕快去就醫,或者提供醫藥來解除疾病。『有子女者,則以婚嫁為急』。生兒育女,這是人倫的常道,子女長大了,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有兒女的長大了,就著急為他們找對象結婚,男婚女嫁。『遇死亡者,則以喪葬為急』。人死了,入土為安,就趕快要處理他的後事,這個是很急需要去處理的。『必隨力隨勢周之,斯之謂濟』。「隨力隨勢」,就是隨我們的力量,隨我們的財勢,來周濟、來幫助他,這個叫「濟」。下面是:

  發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又曰。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這是孔子講的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人不能只有想自己,也要想到別人,不能只有為自己,都不顧別人,這個不可以。

  發明【誠明乎此。則急雖在人。不敢視為人之急。而直視為己之急矣。】

  別人有緊急的事情需要幫助,就要看作好像自己的急事一樣,不能漠不關心。

  發明【夫至同於己之急。此生生世世所以不急也。】

  我們現在看到別人的急事,就好像自己的急事去幫助、去關心,這是種善因。我們將來生生世世,我們就不急了,我們幫助人,人也會幫助我們。如果自己不幫助人,到時候自己有急難,人家也不能幫助,不會來幫助。

  發明【陳幾亭曰。諺稱富人為財主。言能主持財帛也。家業雖不可廢。然須約己周人。今之多財者。皆役於財者也。能惜能用。方為財主。但惜不用。不過財奴。】

  『陳幾亭』先生也講,諺語稱有財富的人叫財主,為什麼叫財主?因為他能『主持財帛』,他財物很多,他能夠分配,他能夠主導這些財怎麼去用。『家業雖不可廢』,也必須約己周人,自己要省一點,去幫助需要的人。『今之多財者,皆役於財者也』,現在有很多有錢的人,都被財所勞役,為財在操心。『能惜能用,方為財主』,能愛惜財物,也能夠適當的去運用這些財物,這樣才叫財主。『但惜不用,不過財奴』,只是會保護自己財物,也不會去做好事,那叫守財奴,那就不叫財主。所以給我們說明財主跟財奴不一樣,財主他能主持財物,能夠幫助需要的人;財奴自己錢很多,不會去幫助人,就守在那裡,叫守財奴。

  這一段我們下次有因緣,我們再來繼續學習。我們今天就先學到「濟人之急」,我們下一次就從這一句再開始接下去。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來念迴向偈,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