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07/11/24  日本東京增上寺  檔名:WD19-015-0012

  我們再看第三十八頁第四行「戒貪欲」,我們剛才講到第三個自在,「戒貪欲得成五種自在」,講到第三「福德自在,隨欲物備」。我們接著看第四:

  【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

  「王」是代表各個階層的領導人物,每個人也都具有領導的地位,在家裡一個家長他是這一家的王,這講代表領導的。你開個店,你是老闆,那你就是王,這個店你是最大的,你是領導人。『王位自在』,就是你的社會地位永遠受到群眾的擁護愛戴,你沒有貪欲,恩惠遍及一切眾生,眾生哪有不擁護你、不愛戴你的道理!無論我們是什麼身分地位,決定要斷貪瞋痴,才能得大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因為你得到群眾的愛戴擁護,群眾當然他會把一些珍奇之物供養你,由於你沒有貪欲,你決定是回饋布施供養一切眾生。這個因果是循環的,你布施給別人,別人當然也會布施給你,這個因果是循環的,這個果報無比殊勝。

  如果一個領導人自己享受珍奇寶物,不肯供養大眾,這樣群眾所有的珍奇寶物也都會各自藏匿起來,他也不拿出來,不肯奉獻出來。於是這個世間的珍奇寶物都被淹沒了,不能發揮其德用,這是罪業,什麼罪業?不能物盡其用,每個物品都有它的作用,你不能去充分的利用,讓這個物發揮它的作用,這就是罪過。我們自己有能力、有智慧,不願意教別人,這是吝法。如果障礙別人的才華智慧,使他不能發揮,比自己吝法罪過還要嚴重,會得到愚痴的果報。佛法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都空了,因果怎麼會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所以因果永遠在轉變、循環、相續,就是循環不空,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好像我們吃水果,吃到的是果,水果的核你再丟下去,它又變成因,它又會長成果。所以我們不要自私自利,短視近利,只顧自己的果報,應當擴大心量,轉變念頭像諸佛菩薩一樣,念念為眾生著想,量大福大,愈轉就愈殊勝,不要怕。犯了貪欲:

  【王位不自在。珍奇難皆奉。】

  珍奇寶物別人也不肯奉獻出來給你。所以貪就是造成障礙,不貪,我們這個受用永遠沒有窮盡。我們再看第五:

  【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

  這是離貪欲得到的第五種自在,獲是所得之物超過自己所求。『百』是形容詞,不是數字,不是說只有一百倍,意思就是說你所得到的福報與你所修的功德決定是相應的,你有多大的功德,福報就有多大。佛的功德最大,滅度到今天都三千多年了,世間人對佛菩薩的恭敬奉獻依舊不減,什麼原因?『由於昔時不慳嫉故』。他不慳吝,也不會去嫉妒障礙別人,慳就是吝嗇貪惜,自己有的不肯施捨,不肯幫助別人。菩薩念念成人之美,念念當中希望幫助別人,決定在這個地方沒有貪心,也沒有吝嗇、嫉妒。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多數都能夠傳十幾代,因為他做帝王的時候積德修善,接受聖賢的教誨,做臣子的也奉行聖賢教誨,所以他的子孫能夠綿延十幾代。像《了凡四訓》講的有一世之德者就有一世子孫保之,有二世、三世之德者就有二世、三世子孫保之,有十世、百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百世子孫來保之,就看他積功累德積的多少、多大。

  我們要積德不要積財,積財就喪道。有智慧的人積德,積德給子孫,不要積財給子孫,果報不一樣,不要等到來生來世,你現在就看得到。你積財給子孫,那子孫怎麼樣?他會不會好好的給你保持這個家道?很難講,我們現在看到社會上很多分財產,兄弟反目成仇,兄弟姐妹大家沒有錢,大家都很好,一旦分財產,他分得多,他分得少,就爭了。爭了之後怎麼樣?親兄弟骨肉就變怎麼樣?變冤家仇敵,甚至到法院去打官司,這都非常多,變仇人了。

  佛給我們講的,「世間好話佛說盡」,佛給我們講的都是真實語,絕對不騙我們。如果你知道像范仲淹他有錢就趕快救濟這些窮苦的人、需要的人,他積德給他子孫,雖然沒有錢,但是有德、福報給子孫,他子孫沒有錢,但是自然因緣到了,他就發達了。到現在八百多年,他的子孫後代都還一直很好。范仲淹他是學佛的,以前讀書都到寺院,借寺院去讀書,他很窮的時候挖到黃金,他都沒有動心。到了他做了宰相,以前讀書那個寺院住持跟他化緣,他才說出來。可見得他是學佛的。所以學佛的人一定接受佛菩薩教導,聖賢、佛菩薩的教導。他知道離三毒煩惱,離慳吝嫉妒,一生自己很勤儉,又能夠救濟貧苦,興辦義學,為國舉才,為國家培養人才,他的子子孫孫都效法祖宗行善積德,所以他的家道到現在八百年了不衰,代代有賢人繼承。

  至於工商業老字號有的也能傳幾百年,所謂百年老店,生意興隆不會失敗,不管怎麼改朝換代,他的店他的子孫就是能夠給他綿延下來,原因是什麼?出了好子孫。那個子孫就是被他救濟的、被他幫助,來報恩的,因果就是這樣,來了一定維持他的家道。如果到處想佔人家便宜,非愛子就來了,不要什麼百年老店,恐怕幾年就沒有了。你看有一些老字號的商店,它為什麼能夠維持那麼久?什麼原因?為社會、為眾生服務奉獻,他不是為了貪利貪財,自己生活只要能過得去,他就非常滿足,多餘的回饋社會,因此他的生意可以綿延很多代。凡是違背聖賢的教誨,作惡而不知道修善,縱使前世修福再大,這一生不懂得繼續修福,這一生福報用完了就沒有了,甚至連這一生都保不住,不用到晚年就敗了。才知道世出世法總不離因果,這是「所獲之物過本所求」,你要求的超過你需要的。「百倍殊勝」,這是由於過去,「昔時」就是往昔,這個時候,你以前修的不慳吝、不嫉妒,也不去障礙別人,這樣得這個果報。

  我們老和尚也做個榜樣給我們看,他的著作沒有版權,現在的人他寫了一本書、註解都有版權,我看印光祖師《文鈔》,印祖也是說凡是流通佛法的經書不能寫「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應該「歡迎翻印,廣為流通」。佛經,佛也沒有賣他版權,釋迦牟尼佛的,著作權是釋迦牟尼佛的。所以把佛經拿來做為他的版權,是盜釋迦牟尼佛的版,這個罪過就很重。縱然自己的著作也不要有版權,你有版權你得到的有限,賺了幾個錢。所以不要有版權。人家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過去也有同修去大陸看到有一些商店,還有寺院,在賣老和尚的《認識佛教》,他是在賣錢的,不是免費的。然後就去報告老和尚,「師父,有人把師父您的書拿去賣。」老和尚他講一個原則,只要我沒有賣他版權,我是歡迎大家流通,有一些人發心出錢去做出來,免費的贈送供養大眾,他也很歡喜。他說有人拿去賣,那也沒關係,幫助他發財,財布施。但是他不能寫版權所有,只有他能賣別人不能賣,不可以這樣。誰要賣,你要免費流通,這個他不干涉。這邊有免費的,那邊在賣的,都有,看他要拿錢去買,還是要去拿免費的,讓人家去選擇。

  大部分去買的人都是不知道、初學的,他去逛書店看到有在賣,看了也歡喜,有人買,花錢去買他一定會看;不要錢送給他,他不一定看,但是他自己花錢去買就會看。所以我們也不要怕,也不要擔心,一擔心就不自在。怕人家拿去丟垃圾桶什麼,也不能因噎廢食。有人的確他拿了亂丟,也有有心人他回收,然後整理整理再去送給需要的人。我們也不要因噎廢食。但是我們只是告訴他,當然你需要再來請,不需要就讓給別人,不要去設定有版權、智慧財產權,設定這個,將來來生就沒智慧了,因為他有慳貪、吝嗇、嫉妒障礙。所以我們老和尚也做個榜樣給我們看,效法,我們應當這樣來學習。以上講的是離貪欲得到這五種自在,有這麼多好處。因果明瞭之後,那我們就要努力來修學,離貪欲一定從布施來下手。我們再看下面第三十九頁第五行,我們從戒瞋恚看起:

  【戒瞋恚。得八種喜悅心法。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犯瞋恚。不得八種喜悅心法。一有損惱心。二有瞋恚心。三有諍訟心。四粗獷諂曲心。五得凡害心。六不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不端嚴。眾共不敬。八以粗獷故。速生惡趣。】

  這是離瞋恚跟犯瞋恚不同的果報。我們戒了瞋恚能得到『八種喜悅心法』,這個「喜悅」就是法喜充滿。中國人講求養生之道,有很多養生的理論與方法。但是如果只懂得養生,不懂得養心,病根不能拔除,體質就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得不到轉變。你的心地清淨平等慈悲,自然身心健康,百病不生。反過來,心存貪瞋痴,這是萬病的根源,無論如何保健養生都無濟於事。我們人在六道生死輪迴也是從貪瞋痴來的,如果把三毒煩惱拔除,不但身體健康長壽永遠不生病,連六道輪迴也沒有了。《十善業道經》這部經是大乘小乘、各宗各派法門修學共同科目,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離開了十善就不是佛法。佛特別囑咐我們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十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樣就能超越六道,成菩薩、成佛,轉凡成聖。如果十惡多過於十善,念佛也不能往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但佛家重視十善,世間所有的宗教沒有不講十善的。所以十善也是世間所有宗教共同修學的法門,這怎麼能疏忽?

  我們淨宗,大家都知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佛還沒有教韋提希夫人修十六觀法之前,先給她講要先修淨業三福。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基礎;第二福才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我們淨土宗淨土三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日本淨土宗跟《觀經》的緣很深,在中國淨宗二祖善導大師他註解《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你看我們這個增上寺,大家中午如果到大殿去拜佛,當中阿彌陀佛,右邊就是善導大師,左邊法然上人。我們淨土淨業三福,佛在《觀經》講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第一福就講到修十善業,十善業具體的說明就是這一部《十善業道經》。所以我們念佛人要往生西方,這個也不能疏忽。

  在《無量壽經.往生正因》這一品裡面,也講到修十善,你修十善然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臨命終就會不驚不怖,心不顛倒,這樣自在往生。可見得這個十善是助行,念佛是正行。如果我們有十惡這個惡念,念佛就達不到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什麼我們念佛不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因為有十惡業,這個惡業在障礙。惡業去掉了,你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不難,這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眼光一定要放大,也不要怕死。講到死大家都會怕,但是學佛的人,特別是念佛的人,就不能怕,這是早晚的問題,有生就有死,問題是死了以後要到哪裡去,這個問題比較大,我們絕不貪圖眼前的享受,造成將來痛苦的根源,這個我們念佛人眼光要大。

  煩惱裡面三毒第一個是貪欲,瞋恚是第二個,我們為什麼瞋恚?貪不到就瞋了,你得不到,你想要佔有,貪欲就是想要佔有、控制,佔有不到、控制不到就生瞋恚心。所以貪瞋痴是邪知邪見,這是我們自性本來沒有的,可是眾生無量劫以來迷失了自性,長劫輪迴染上了這些毛病,養成了習氣,要戒除當然很難。如何能戒除?唯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回頭是岸。靠每天讀經還不夠,還要天天聽經,聽經之後還要研究討論、詳細講解,我們才懂得怎麼去依教奉行。經念了,念了不懂得怎麼修,這還是沒有效果。所以每天讀經,還要聽經,還要講解,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知道怎麼去依教奉行,在生活當中知道怎麼去做,而且還要有人做給我們看。

  老和尚他這幾十年,他講跟做都要表演給我們看。如果只有講他沒有做,我們也不曉得怎麼修。比如舉一個例子布施,要怎麼布施?布施兩個字我們看得懂,怎麼做法?然後他就做給我們看,他沒有版權,這個就布施了,很多人都要版權。那就具體了,我們知道要這樣做。他有錢就是回饋,就是布施。剛開始就是很痛苦,拿出來像割肉一樣,慳吝那個心很強,但是要對治,要布施。我聽經之後我也開始學,我學了我也是一樣,好痛苦,那個錢不要布施多好,放著我可以用好幾天。以前我在家就是也是學,聽了經,老和尚就這麼做,我們也去學,我就多少布施一下,印經。布施之後就要放下,不要罣礙,就是布施。我們布施出去也就不要去煩惱那個錢,如果有人他拿去做好事,我們也就不要放在心上。不然布施之後,心都不清淨,又要去管他的事情,這也是心不清淨。

  以前我們圖書館有一個出家眾,他是個退伍軍人,有些退伍金,常常要來印經,印經就這個經送到哪裡,有沒有讀怎麼樣,我看他一天到晚非常煩惱。後來老和尚給他講,你這樣布施的這麼痛苦,有什麼意義?更早期有人布施就是印經,我們當時印經都有徵信,我們收了多少、哪些人收了多少,印經功德芳名都打在版權頁。那一次有一個居士他負責,那時韓館長已經護持老和尚,後來經印了剩下十幾塊台幣。那個居士就「這十幾塊台幣到哪裡去了?」然後去問師父問了好幾次,十幾塊到哪裡去,實在講師父他也不知道。後來師父被他問得大概受不了了,他講經的時候,大概三十年前,我就聽他在講,那個時候還沒有華藏圖書館,師父就說那十幾塊被我吃掉了。師父到最後沒辦法,問得實在他受不了,他說那十幾塊被我吃掉了。

  所以我們布施,你把那個因果講清楚,他拿去,因果是他的事情,比如說你要印經或者做什麼功德,你跟他講清楚。就像新加坡談禪老和尚,他賣香燭賺的錢,他自己也沒有吃得好一點,他都拿去大陸寺院布施。然後就跟那個主持講,我這個錢是要給你恢復寺院的,因果就是你的了,你做得如理如法,那你有功德;做得不如理不如法,罪過你要負責,要負這個因果責任,交給他就不再過問了。這樣我們心才會清淨、才會自在。如果你布施出去,一天到晚去調查,那不是更麻煩,你就乾脆不要布施,自己去做就好了。所以我們委託人家做,你就要信任他;如果你不相信他,你就不要給他,這樣你才會自在。這都是教給我們一些比較具體的做法。

  所以有一些居士拿錢給我,我也是跟他講清楚,我說這個公歸公,私歸私。如果你供養道場、印經或者護持道場做什麼,我們都一定要開收據,你不要我也要開,你不要,我要把那收據開了放在觀音菩薩面前,然後給你迴向一個月就給它化掉。人不知道,佛菩薩都知道。我說你紅包給我,我沒有收據,我只能給你說謝謝;如果你不怕我吃掉就給我,如果怕我吃掉就不要給我,你自在我也自在,彼此沒有壓力。你一旦給我,你就不要管我要怎麼做了,我吃掉我要下地獄是我的事情,你就不要管。如果你相信我,那你就給,不相信就不要給。我都是跟人家講清楚的,給我紅包我沒有收據,對不起。我們明白這個因果,我們就知道怎麼去做。

  我這些年跟著師父這樣修,我沒有他修得那麼好,但是這樣修也是有一點感應,也是有一點效果。本來我也是不想要有道場,但是我們為了做這些跟大眾結緣的事情,也是別人不做我們撿起來做。我們做當然就要付出,你要犧牲、要奉獻。如果有人做,那真的是很好,真的是要跟他頂禮磕頭,好事他要做,我們只要隨喜功德,我們功德跟他一樣,這樣我們又輕鬆又有功德,何樂而不為?他做的人還要做得辛辛苦苦。所以明理的人他怎麼樣都好,有人做就讓他做,沒有人做只好我們來做。別人有人發心做了,那是最好,我們一定要隨喜功德,不要生瞋恚心。我們大家在一起共修,每天共修研究討論,道理愈清楚、愈明白,才有能力應付現前社會這些複雜的思想,在滾滾紅塵裡不失清淨心。

  貪欲之害它是時間長,緩慢;瞋恚之害時間短,很猛烈。印光祖師在《文鈔》記載,有一些無知的婦女,以前的人都吃人奶,如果發脾氣餵奶給小孩吃,那個小孩往往就被毒死了。在西洋也發生過這個事情,後來有醫生拿去化驗,這個人生氣她那個奶去化驗,血液就變的有毒素在裡頭。所以印光祖師特別慈悲開示,他說以前醫生都沒有講過這個事情,他看到西洋有個婦人生氣發脾氣,餵奶,把那個孩子毒死了。他知道很多婦女不知道發脾氣的時候不可以餵奶,那個奶有毒,孩子吃了會死。一定要等到心平氣和,你的心完全平靜下來,這個時候又恢復正常,才可以餵奶。可見得瞋恚也非常可怕,對我們身心有非常嚴重的傷害。

  那要怎麼修戒瞋恚?要修忍辱,忍辱對治瞋恚。佛法講如果我們不修忍辱,常常發脾氣,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佛又說火燒功德林,火是瞋恚、發脾氣。這個功德就是清淨心,修功德如果發了脾氣,這個功德就被瞋恚火燒光了,什麼功德都沒有了。所以我們有多少功德,要看我們什麼時候發脾氣,然後心平靜下來到現在,一直都還沒有發過脾氣,這一段時間就叫功德;如果還氣呼呼的,那個沒有功德,那個功德都燒了。所以要累積功德不容易,福德就沒有問題,福德是福報,功德是清淨心,不起瞋恚心才是功德。

  『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發脾氣,這個也是我們平常要修的。對治瞋恚心,佛經上也講了很多方法,在五停心觀講「多瞋眾生慈悲觀」,要修慈悲觀。也可以求佛力加持,《普門品》講多念觀音菩薩,念觀音求觀音菩薩加持,讓我們貪瞋痴這個煩惱可以慢慢減少。這些都是方法。最近至善多元文化教育印了一部《忍經》,百忍,忍耐那個忍。這個書我們可以多看看,這對幫助我們戒瞋恚,應該是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看了之後,還是要實際上去修,特別要從明理(明白道理)這個方面下手。如果不明道理,境界一來,我們那個習氣自然就發作了,控制不了。一方面我們多聽經明理,多修定,你的心愈定就愈容易壓住瞋恚;如果心浮氣躁,人就容易發脾氣。所以每一天最好能夠靜坐、念佛,這心定的時間愈長愈好。

  上次我也跟大家報告過,我如果一天讀七部《無量壽經》,那瞋恚習氣,在過去十幾年前,看到一些不順眼的事情就不會生氣了。如果今天修定的時間不夠,心就煩,心浮氣躁,就容易發脾氣。所以修定多靜坐,修定多念佛,用念佛的方法,靜坐念佛,修身養性,讓整個氣平下來,你的定功愈深,遇到境界愈能承受一些逆境。所以我建議大家修定的時間、靜坐的時間可以加強。古人就是收攝這個浮氣,心浮氣躁這個氣,讓它降服下來,給它沈澱下來,然後你就比較不會發脾氣。如果你忙得團團轉,心浮氣躁,看那個忍是看,看了那個忍還是照樣發脾氣。

  我們悟忍師,現在在馬來西亞古晉,老和尚給她取個法號叫悟忍,那忍不過她就發脾氣,就是會發脾氣,所以老和尚他就「這要妳忍!」有一次她在香港,住在一個電影明星的家裡,那個電影明星以前是演武打片,我也去看過。然後電影明星他的媽媽去告老和尚,悟忍師在她家手插腰指著她鼻子罵。老和尚就去罵悟忍師,妳怎麼住在人家家裡還手插腰去給人家指鼻子罵?悟忍師受了滿腹的委屈哭,打電話給我,她說,「二師兄,我住人家家裡,我可能去插腰然後指著她的鼻子罵?」我說不要傷心、不要傷心,師父在磨鍊妳,師父不是給妳取個法號叫悟忍嗎?就是要妳忍,妳忍得過就是妳的,忍不過就是別人的。

  所以也不好忍,一把刀插在心上,講的時候很容易,境界現前是該發脾氣就發脾氣。平常你沒有做這個功夫,境界一來,真的,我自己也試過好幾次,在還沒有逆境來的時候,我也會講要忍辱,也勸別人忍辱。自己碰到的時候,管他什麼忍辱,先發作再說,就會這樣。現在我想起來,我經過這些經驗,多修定,靜坐,每一天定的時間愈長愈好。戒治貪,定治瞋恚,慧破愚痴,戒定慧。戒定慧就是息滅貪瞋痴。我們如果離開瞋恚,我們臨命終功夫就會得力。臨命終最怕在最關鍵最後一念發個脾氣就完了。所以為什麼臨終不可以,人在斷氣後的八個小時不能動,連床都不能碰,就怕碰了他會有痛苦,他的瞋恚心就起來;瞋恚心起來,他就墮地獄了。所以這個不可以。如果你念到一心不亂的人,那你怎麼動他也沒有關係,拿刀割他,他也無所謂。如果沒有那個功夫說要捐器官,當然你現在人好好的,捐什麼都可以。但是你一旦生病,那個時候沒有給你打麻藥,給你割下去你會不會痛?那個時候痛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痛是真的。痛的時候就怎麼樣?起瞋恚心,墮落了。所以我們淨土就是強調這個不能動,最少八個小時、十二個小時,能夠念到二十四個小時最好。最少八個小時他的神識才會離開身體。所以我們平常如果有能力伏煩惱,不起現行,這一生求生淨土才有把握。

  離瞋恚第一種喜悅心法,歡喜,『無損惱心』,「損」是損人利己,「惱」就是讓人煩惱,所作所為令別人討厭。要真正做到無損惱心就要離瞋恚,反過來就是常常去損惱別人。第二『無瞋恚心』,表現在臉上叫「瞋」,氣在心裡不說出來叫「恚」,這都沒有。有了瞋恚心就不能跟人和睦相處,常常跟人家有衝突,這些都是瞋恚的現行。世間人稍不如意就生氣、就怨恨,瞋恚心一起來,我們的理性智慧都被蒙蔽了。有這個瞋恚,跟人家結冤仇,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他就跟我們講,過去生就是跟人家結冤仇,所以每一生每一世報復愈來愈長,也給我們做一個示現。這是無瞋恚心,反過來就是有瞋恚心。

  第三『無諍訟心』,「諍」是爭論,諍訟、訴訟。凡是在法院告來告去,一定是心不平,心極端不平衡,存有怨恨,才會去訴訟,訴訟就是希望贏對方,這都是諍訟心,爭論訴訟。離瞋恚就沒有這個心,如果沒有離開瞋恚,這個諍訟心是難免的。所以我們看看有些人在打官司,告來告去的,雙方面都一定有瞋恚心。如果一方面他沒有瞋恚心,他就不會去諍訟了,就是讓他了,他就忍下來,這事情就化解了。《弟子規》也講,「言語忍,忿自泯」,在言語上就是退一步,忍一忍,憤怒自然就沒有了,就不會有諍訟,反過來就是常常會有諍訟。

  第四『柔和質直心』,「柔和質直心」,佛經上講直心就是道場。心柔和質直,離瞋恚才能得到,反過來就是心不柔和,也不質直。第五『得聖慈心』,聖是指三界以上,四聖法界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他們的慈悲心。如果明心見性是法身大士的大慈悲心。六道的天人他們也有慈心,他們慈心不能算大慈悲心,是有慈悲心。所以色界天人就要修慈悲喜捨。此地講聖哲當然是指超越六道。如果把這個標準降低,起碼世間人天道的聖賢。如果出世間的聖賢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以上到佛,聖哲的慈心,有慈悲心,就是離瞋恚。這個慈悲心,慈心自然就流露出來。如果你想一個人正在生氣,他怎麼會有慈心?恨不得把你剁成肉醬,怎麼會有慈心?慈心就沒有了。所以慈心要離瞋恚才會現前。慈心每個人都有,本來就有,被瞋恚的煩惱障礙住了。如果不離瞋恚,當然就得不到聖哲慈心。

  第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常作」是指一切時、一切處,無論順境、逆境,利益眾生從不間斷,令一切眾生得到平安,這是大慈悲心的落實。我們老和尚也做一個榜樣給我們學習,真的是年紀這麼大的,還真的是「常作利益安眾生心」,希望這個世界災難能化解,起碼也要延緩一天發生災難,就是無量功德,希望災難能夠減輕。要利益眾生,眾生沒那麼好度,眾生你利益他,他還會懷疑你,你到底有什麼企圖?你這些佛法不要錢,人家都要賣錢,你不要錢,你的目的在哪裡?去年我們老和尚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衛塞節,就是紀念釋迦牟尼佛聖誕二千五百五十一年,然後他演講。他就講,很多人懷疑我有什麼目的、有什麼企圖。他說我們的確有目的、的確有企圖。什麼目的、什麼企圖?希望把壞人教成好人,希望這個世界和平,我們企圖是這一個。

  眾生不好度,眾生因為煩惱很多、嫉妒障礙,你要做一點好事,好事多磨,他都會來障礙你。你好意對他,還要遭受眾生的侮辱、毀謗、糟蹋,然後給你打個問號,時時刻刻懷疑你什麼企圖。遭受到這樣的對待,我們一般人,算了,我們做得那麼辛苦幹什麼?對你有好處,你還一直在懷疑我,還要給你們毀謗,還要侮辱,還要障礙這個、障礙那個,算了,不要做了!但是老和尚表現給我們看,還是做,他說有一天他們會明白的。有時候我自己跟著師父在做,師父手沒有軟,我先軟了。但是看到師父在做,我們還是要提起來。不然老和尚他說,現在他在澳洲,澳洲政府發給他榮譽公民,他在精舍裡面很自在,何必去受這些苦?他是為了眾生。所以我們做一點弘法利生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要怕遇到障礙,這個障礙時時刻刻等著。所以現在碰到多了,也就比較習慣。走到哪裡,不是我遇期事情。老和尚遇到那麼多障礙都能忍了,我們這一點就不算什麼。所以無論順境、逆境,利益眾生從不間斷,這叫常作利益安眾生心。

  如果有瞋恚心,當然就做不到了,一氣之下不要做了,誰怕誰!對不對?何必受那些苦?窩窩囊囊的,何必!但是離瞋恚就不在乎了,有障礙就不怕。所以老和尚教我們遇到障礙怎麼辦?他說要學老子,中國老子講「上善若水」,那個水往下流,水碰到石頭怎麼辦?它這樣直的流不過去,它轉過彎還是繼續流。這以前在華藏圖書館老和尚他真的在修忍辱波羅蜜,他如果沒有在圖書館給館長這樣磨鍊三十年,現在遇到這些境界一定會退心,在那邊磨的。館長有時候到美國去要逛百貨公司,女眾在買什麼胭脂,比丘,買女眾這個?我就看師父他怎麼樣?師父都很自在,無所謂。館長的兒子他沒有吃素,我跟悟德師就站在旁邊,老闆一面舀肉羹,「出家人也在吃這個?」我就不曉得從何說起。如果在日本的和尚應該是沒有這個問題,但是在台灣,你們出家人也有吃肉羹?什麼時候出家人開始吃葷的?站在那裡我實在不曉得該怎麼辦,也不曉得說什麼,就乾脆不要回答。這都是修忍辱,不好修!所以忍辱六度擺在第三個,要破瞋恚,要通過這一關。這個講一講比較快。

  我們看第八種喜悅心法,『以和忍故,速生梵世』,你能夠和,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忍,能夠承受一切善惡順逆境界。如果你不念佛求生淨土,你很快速的往生到梵世,這個梵就是大梵天,色界天。因為能夠忍辱才能得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才能得禪定,如果你受不了就沒有定,定是治瞋恚的。修忍辱我們就講到此地。我們再看最後一條:

  【戒邪痴見。得成就十功德法。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損身命。終不作惡。三惟皈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犯邪痴見。不成就十功德法。一失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不信因果。寧損身命終作惡。三惟皈依外道餘天等。四曲心邪見。難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惡趣。不更善道。六無量邪慧。轉轉增勝。七永離正道。行於非道。八常起身見。捨諸善業。九住有礙見。十常墮諸難。】

  這是反面的。戒邪痴見就是離愚痴,可以得到成就十種功德法,第一個就是『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這個「真善等侶」就是真正的善知識、善友,這要離愚痴。如果不離愚痴,他不認識什麼叫真善知識,把假善知識當作真善知識,當然他就喪失真善意樂,他得到的意樂不是真的。有些人學到邪法,錯了他不知道。這第一種功德。愚痴,實在講,貪瞋還比較容易對治,因為貪跟瞋這兩個煩惱我們比較容易分辨,貪心、瞋恚發脾氣,大家比較容易分辨。愚痴比較麻煩,愚痴就是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他顛倒了,他不明白,他沒有辦法分辨,錯的當作對的,對的當作錯的。你給他講,他說是你錯了,不是他錯了,這個就很麻煩。如果說貪心,我們跟他講,對,貪心不對;瞋恚心,發脾氣,這是瞋恚心,發脾氣不好,這個比較容易分辨,愚痴就難了,愚痴比貪瞋更難。

  對治愚痴一定要讀聖賢書,要遇到真善知識。這個也要自己有善根。自己善根怎麼培養?多讀經、接近善友。所以愚痴比較麻煩,比貪瞋更麻煩,邪知邪見,他自己學錯了。以前我的親家,我大嫂的母親,她去信了一個教,要發誓,不可以違背,違背會被雷打死。後來我大嫂學了佛吃素,勸她來學佛受菩薩戒,每一次天上打雷,她就嚇得趕快躲進去。就跟她講不會,保證不會被打死,妳不要怕。到最後她也不是被雷打死的,是念佛助念她往生的。有些人跟她講,她不相信,騙她的她就相信了,聽騙不聽勸,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愚痴很麻煩。錯了給他糾正,他不接受,他還說你錯了,不是他錯了。

  第二『深信因果,寧損身命,終不作惡』。不邪見的人他對因果深信不疑,當然寧願命沒有了,他也不會去造作惡業,他知道造作惡業有果報,這個身命沒有了,頂多換個身,他來生不會墮落;如果你造作惡業,來生就墮落了。有愚痴的人當然他不能相信因果,你跟他講這個因果報應,他不相信,所以他寧願損身命還是要造惡。

  第三『惟皈依佛,非餘天等』。佛是三界導師,遇到佛法知道皈依佛,就是依照佛在經典的教導來學習。天人的智慧比我們人間要高,但是他還沒有出六道,當然天人的智慧不能跟佛相比,佛的智慧是究竟圓滿,天人的智慧不究竟、不圓滿,我們當然以佛為標準,所以「惟皈依佛,非餘天等」。知道佛是三界智慧最圓滿的,天人有智慧,比我們智慧高,但是跟佛比他是不圓滿、不究竟。你信仰其他宗教來學佛,天人也會讚歎,因為天人、上帝也是佛的學生。你看《地藏經》佛升到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忉利天宮的天主就是一般我們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西洋人講的上帝,欲界第二層天的天主,他是佛的學生,你來皈依佛了,他也會很高興讚歎你。愚痴的人他就不懂得皈依佛,你拿佛經給他看,他不接受,這就沒有智慧了。

  第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直心正見」也是要離愚痴。怎麼離愚痴?《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給我們講,我們學佛第一個條件要親近明師,對佛法真正通達明白的老師來給我們指導,你學了才不會學錯了。你學對了,永遠離開「一切吉凶疑網」,對吉凶禍福你就沒有懷疑。這個「網」是形容密密麻麻的,疑惑太多了。《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一個具體的經典,阿難尊者請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有的人學佛得到吉祥如意,有的人學佛得到凶災?到底學佛好不好?是不是因為學了佛才遭到不如意的果報?佛答覆了他這個問題,講了一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怎麼學他得到吉祥,學錯誤的當然他的果報是相反的。這都是靠智慧。智慧我們從老師那裡來學習,第一個條件從明師受戒,真正的善知識,接受他的指導,你才不會學錯了。

  第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離邪見的人,不邪見的人,他的知見正,當然他不會造惡業。縱然在六道他也不會墮三惡道,總是在人天善道。愚痴容易造惡業,當然墮惡道的機會很多。第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智慧它是輾轉的,一直增長,愈來愈殊勝,你學對了一定是這樣。如果反過來就沒有福慧了,智慧愈來愈差。第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邪道」是什麼?就是錯誤,他修學的方向錯了,這個邪就是偏邪的意思,這個邪跟斜斜那個斜意思一樣,你斜這邊或斜那邊,不是在當中,那個叫邪道。「行於聖道」,聖道,佛菩薩、聖賢之道,這條是康莊的大道、光明的大道、成佛之道。反過來就是學了邪道,違背聖道。

  第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我們的邪見第一個錯誤的見解,就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真正的我我們反而迷失了,忘失了。第一個要破的就是身見,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才不會為這個身造諸惡業。如果「不起身見」,我們這個身就「捨諸惡業」,不會為這個身自私自利,造了很多損人利己的事情,就不會了。反過來,執著這個身見,惡業就沒有辦法捨離,惡業也愈來愈多。所以我們學佛第一個破除身見,就是這個見解不要執著。也不是說叫你去自己破壞自己的身體,就跑去自殺了,那個錯了,佛沒有這樣教我們,絕對不能夠錯會。不起身見就是不會為自己享受,不會只想到自己去享受,自己有時間、有精神替大家服務。像大家來這裡聽經,來這裡做義工,那你就是沒有享受,你這個身就奉獻出來,把你的時間、把你的身體來為弘揚佛法,這個讓大家知道。

  大家不要想坐在這裡好像沒什麼,你如果懂這個道理,你坐在這裡修了很大的功德,佛在《堅意經》講的,上一節課也跟大家講過。我們東京淨宗學會辦這個法會,也是我們給日本的寺院潛移默化帶動聽經的風氣。我們的翻譯,我那天看到這裡《了凡四訓》有翻成日語的,非常好!最近也有同修翻老和尚的《認識佛教》,在結緣架,這次我們印了一些,比較通中日文的,也請大家多多指教參考,有什麼地方可以提供寶貴的建議。這個都是要幫助日本佛教的。大家有這個心,因為老和尚帶我們來,他就交代我這個任務,我也要朝這個方向去做,這個事情大家要同心協力。我們在這邊講座,大門口也有標題《佛說十善業道經》,凡是走過的人他也種了善根。縱然他沒有聽,他看到也給他種了善根,他知道有這部經。那個寺院門口不是寫一個牌子很大嗎?放在那裡給人家看,就像貼阿彌陀佛一樣,給人家看,他也種了善根。大家來做影響眾,無量功德,功不唐捐。

  第九『住無礙見』,「無礙見」就是沒有障礙。他的見解,像《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對事、對理一切的見解他沒有障礙,沒有疑惑。反過來就有礙。『十不墮諸難』,這個「難」就是遭遇困難,佛在經上講八難,八難三惡道就三種了,地獄、餓鬼、畜生三種,還有盲聾瘖啞、長壽天、北俱盧洲、佛前佛後、世智辯聰,一共八種,我們離這個邪見就不會墮在這八種難裡面。你這一生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正知正見,皈依三寶,來生你再去投胎,還會生到有佛法的地方繼續聞法修學。但是我們修淨土當然希望我們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這是最殊勝、最圓滿的功德。

  我們這一次講座到此圓滿了,這個經我們就把蕅益大師《十善業道經節要》,這一次跟大家介紹到此地。這個經我們要長時薰修。我們同修有參加全程的,我們發一個證書,是鼓勵的性質,不是畢業了,畢業就是十條都做到叫畢業,那就不用我發,佛菩薩會發給你。那我們發的是一個鼓勵的性質,就是說我們大家發心來學習。因為老和尚現在最強調的就是《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學佛的人,《十善業道經》,特別我們修淨土的,淨業三福第一福佛就教我們要修十善業,我們這一門功課要先把它修好,然後我們才能提升。這門功課還沒修好就是還沒有畢業,還要補習。這次我們就講到此地。

  剛才有同修問下一次什麼時候再來,我說因緣成熟的時候再來。會長也有問我六月有沒有可能來?這個要看這裡寺院,我們要給他們租借地方,要看看寺院他這邊時間怎麼樣,我們要租借地方總是要配合他們,這個再研究。有了消息,我們這裡淨宗學會會把這個訊息跟大家報告。最重要大家平常還是要在家裡多薰習,特別老和尚的光碟多聽,現在聽這個都很方便,機器也不貴,光碟你自己有時間在家裡你要聽哪一種,要聽第幾片都很方便。不然網路電視也可以,衛星電視也可以,或者看書,這都好,總是我們要長時薰修,一門深入,這一生才能有決定性的成就。希望我們大家一起來共勉。大家在一起是依眾靠眾,我也依靠你們,我們互相依靠。因為你們沒有請我來講經,可能我在遊山玩水。你請我來講,我只好要來這裡,坐在這裡,大家是互相依靠。

  好,我們來念佛迴向,謝謝各位,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