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07/11/24  日本東京增上寺  檔名:WD19-015-0010

  【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告訴我們親近明師,明是明心見性,真正在修學上有修有學有證,縱然沒有證果,也是真修實學,我們親近這樣的老師、善知識,決定得到利益。自古以來善知識總是可遇不可求,學養愈好的善知識愈是謙虛,絕對不可能自讚毀他,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真正善知識絕對不會這樣。因此凡是自讚毀他,任何場合都喜歡站在別人前面、喜歡出風頭,決定不是善知識。真正修道人的態度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所以只有我們去找他,他不會來找我們。求學,學問要自己去求,他不會主動來教你。佛法是師道,求學的態度要真誠、恭敬、謙虛,否則諸佛菩薩來教也得不到利益。自己能不能有成就,能不能遇到善知識、善友的幫助,全靠自己,自己要有真因才有好的助緣,因緣都具足,果報才會現前,這是我們親近善知識的一個條件。

  『不壞善知識』,就是你親近善知識的這個緣絕對不會有人破壞。親近善友,一般嫉妒、障礙、毀謗是在所不免。如果輕易的聽信別人的挑撥,心就動搖,對於這個善知識信心就喪失,這是自己沒有善根福德。那些毀謗的話是不是真的?不經查證就輕易相信,這是愚痴到了極處。對於一個善知識,我們有沒有調查的必要?有這個念頭心就不誠了,為什麼?對這善知識已經有了懷疑,心不誠不敬。對這個善知識、好老師真有信心,聽到別人講什麼話必定是聽而不聞,不至於受別人的妨礙。所以『不誑惑故』,「誑」是欺騙。最重要的是不自欺也不欺騙別人,我們沒有造這個因,也不會受到別人給我們誑惑。這是離兩舌第五種不可壞法。反過來就是:

  【得能壞善知識。常誑惑故。】

  這是反面的,這是因為過去造兩舌,也去破壞別人親近善知識,自己這一生親近善知識的緣也遭到人家的破壞。以上我們把戒兩舌跟犯兩舌這五種不同的果報簡單介紹到此地。接下來我們看「戒惡口」:

  【戒惡口。得成就八種淨業。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

  我們接著往下看:

  【犯惡口。不成就八種淨業。一言常乖度。二言不利益。三言不契理。四言詞粗獷。五言難承領。六言不信用。七言多可譏。八言盡不樂。】

  這是戒惡口跟犯惡口各有八種不同的果報。惡口就是說話粗魯,音聲、態度、詞句讓人聽了難以入耳。俗話講「利刀割體痕易合」,利刀把肉割開了,那還縫得起來;但是「惡口傷人恨難消」,永遠記在心裡。你用疾言厲色的語氣,縱然是你的下屬,用這樣的語氣去對他講話,充其量表面上服從,心裡還是不服,甚至於怨恨,將來往往某種關鍵時刻,下屬會背叛你。為什麼他會叛離?決定少不了平時言語不當,這是做人做事成敗的關鍵。人與人相處言語佔的分量極重,言語是德行的表現,一個人德行如何,從言語、表態、動作上就看得出來。我們要如何積功累德?佛在《無量壽經》教導我們要「常懷慈忍,和顏愛語」。我們常常念《無量壽經》,也常常念到這句經文,但是經文念了之後,要知道它的義理,要懂得怎麼在生活當中去做,照佛的教導來做,這是接眾的方法。

  過去我們常聽老和尚提到他的老師,他學佛第一個老師,介紹他學佛的是方東美教授,入了佛門第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密宗的章嘉大師,第二個學講經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這兩位大德。也常聽老和尚講經的時候提到他兩位老師,這兩位大德。這兩位,章嘉大師我是沒有見過,他很早就往生了;李炳南老居士,我出家那一年跟簡豐文居士、日常法師、果清法師去見過一次,到台中見過一次。那個時候他已經九十幾歲了,那時候日常法師五十幾歲。他見到日常法師,九十幾歲還是給他頂禮,日常法師是出家人,供養個紅包,講話態度語氣真的是讓我們學習。我們離開之後,他是恭恭敬敬站在門口合掌送,送到我們車子轉彎不見了,他才進去。就是像《弟子規》講的「過猶待,百步餘」,他真正做出來,九十幾歲了。那個時候我們去看他已經九十六歲了。

  他教的學生接電話語氣都不會粗暴,因為儒家的教學,「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容貌就是我們的表情、我們的動作,要遠離粗暴傲慢,講話語氣就像《無量壽經》講的和顏愛語,那個音調。以前李老師的侍者鄭勝陽居士,李老師往生之後,老和尚叫我打電話給他,他受了李老師的教學,接了電話你聽了就很舒服,語氣口調我們聽得清楚,聽得親切,聽了也很能夠感受到一種清涼之感,是李老師他教學,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所以講話跟我們這些態度,現在有錄相機,實在講以前的人他看不到自己,要照鏡子,現在有錄相機非常好,我們一些態度怎麼樣不好,錄下來,聲音講話怎麼樣錄下來自己看,我們心靜下來看看這樣好不好,看了自己就有一個答案。有時候別人給我們講,我們未必能夠接受,自己看。自己看看覺得不好,不好就要改,這是一個辦法。所以大德、善知識對接待這些大眾真的是和顏愛語,接待賓客、來學習的人都很有禮貌。我們要到台中蓮社,他遠遠就去接了,然後他們都是九十度的問訊。後來我也學了這個九十度的問訊,因為我覺得這樣對身體腰部有幫助,這個非常好。

  他對待真正跟他學的學生,可以接受他教導的學生,那就跟接待一般賓客有區別。有時候對學生有嚴厲的教導,學生做錯事了有嚴厲的教導。但是對大眾絕對不會,他不是對每個人都是這樣,人家都嚇跑了,是看對象。這顯示老師對學生負責的態度,老師有義務幫助、成就學生,所以學生有過失一定要修正。說你過失的只有兩種人,一個是父母,第二個是老師。朋友、同學頂多勸兩次,勸了兩次頂多三次。我們勸人家一樁事情,如果你勸了三次他不能夠接受,你就不要再說了,因為你再說,人家就嫌你囉嗦,不但對他沒幫助,反而是反效果,所以就不要再說了,說多了就變成冤家,以後他看到我們就敬而遠之。你在社會上所遇到的多半只講利害關係,在社會上遇到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只有利害關係,今天跟你做朋友,到底是有沒有利益,有利益大家就來合作,沒有利益就離開了,不會再跟你做朋友,多半都是只有利害。所以在現前這個時代沒有道義上的朋友,很少,除了學佛的人、明理的人、接受聖賢教育的人,他出於道義,他不是講利害。

  所以我們在德行言語不能不學。惡口,我們講話口氣不好,這特別要知道去改。過去我們道場有些出家眾,講話就是惡口,惡口的習氣很難改。以前我在華藏圖書館,一出家眾說,「我講話就是這麼直,有什麼就講什麼。」我說不對,那不是叫直,那叫衝。大家不曉得有沒有吃過衝菜?就像日本沾生魚片的哇沙米一樣,台灣有一種菜煮出來就像哇沙米的味道,吃下去就很衝,衝得你鼻涕眼淚都要流出來。講話很衝他以為是很直,那個不一樣,這是惡口。惡口養成習慣了,他講話自然就是這樣,很難改,他改不過來。講話,你同樣一句話口氣不好,人家聽了就會很難過;口氣比較好,人家聽了就會很舒服,這是一定的。所以講話要學習,孔老夫子把言語列在第二科,第一科是德行,第二科就是言語。

  德行的落實就是十善業道。若離惡口就能夠得到八種淨業,第一個『言不乖度』,乖是違背,度就是分寸,言語合情合理,如理如法,恰到好處。言語過分,顯得巴結別人,討好人;言語不及,顯得自己很傲慢,瞧不起人,這都不好。離惡口,你講話恰到好處。反過來講,如果有惡口,那『言常乖度』,常常不是講得太過分,不然就講不到。

  第二個『言皆利益』,離惡口講出來的話,對人都有幫助,沒有利益的言語在佛經上講叫戲論,就是開玩笑的。諸佛菩薩、修道之人沒有戲論,聖賢君子出言成則,說出來的話都可以做為社會大眾的準則,這就是利益。利益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得清淨心,斷煩惱,長智慧。如果對於社會大眾沒有利益,那就不是淨業。犯惡口,『言不利益』,講出來的話對人沒有幫助,沒有好處。

  第三『言必契理』,理是真理。離惡口講的話必定符合真理,我們一般講講出來的話很合理,世間聖賢君子決定沒有悖理之言,不會講違背事理的話,決定契合真理。為什麼?他們見到真理。佛家講得更深層,明心見性,他明心見性了,見到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當然他的行為、言語決定是自性性德流露,他講出來的話與性德相應。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都是性德之流露,自自然然的,所以契理。反過來就是『言不契理』,講出來不但不能契合真理,我們一般人聽起來講話也不合理,不合情理,這是惡口的業。

  第四種淨業,『言詞美妙』。「美妙」除了音聲好聽,更讓人聽到歡喜接受,而且有悟處,所謂是金玉良言,現在人講的合情合理合法。這是契機,契機契理的言語才能廣化眾生,才是真正美妙。這個美妙不是巧言令色,有些人講話也很能討人家的歡喜,但是那個是巧言令色。巧言令色屬於綺語,講的話也不實在,聽起來好像也滿好,不是真理。這是離惡口第四種淨業,講話的言詞美妙。我們現在用電話的機會很多,所以接電話要注意電話禮節,有些人接電話他講話的言詞帶有惡口,這也是非常不適合。過去我們道場有義工發心來接電話,講話言詞不妙,所以很多同修都被他罵得哭哭啼啼的來找我。這陣子又有一個同修來跟我講,他說最近要找我找不到,櫃台接電話的小姐聽到他說要找悟道法師,很急。他說接電話的小姐怎麼跟他講?說「有多急?會死人嗎?」他說她跟我這樣講,他就來跟我講,我聽了說罪過罪過!這大概是我自己惡口業沒有清淨,所以不能影響別人。像這個我們都要改的,不能這樣講,不能說死人,他聽了就很難過。所以反過來犯惡口就是『言詞粗獷』,就是粗魯。

  第五種淨業『言可承領』。「承」與「領」都是接受的意思,言語溫和有禮,自然能讓對方感動,這是自然的,不僅是接受,而且是歡喜接受,永遠不忘。佛門在中國的寺院,中國一般叢林寺院,第一個進門就是天王殿,天王殿第一個是供彌勒菩薩,供奉在大門口。把彌勒菩薩供在大門口,就是教導我們要學彌勒菩薩笑面迎人,說話溫和有禮。即使是不好聽、責備人的話,也要用柔和的態度來表達,義正辭婉,就是義理講得很正當,言詞要委婉,別人他聽到的感受就不一樣。這就是愛語,愛護他的言語。但是愛護他也要用一個比較好的語氣跟他講,如果用不好的語氣跟他講,除非這個人修行的程度修得很高,一般人恐怕受不了。聖賢人的教誨是幫助眾生改正習氣,所謂忠言逆耳,這是愛語。愛語是真正愛護別人,對人有利益的言語,不一定說討人喜歡的話,以謙虛和敬的態度勸導對方,令人永遠改過,這個教導就成功了,大部分的人是需要這樣。反過來就是『言難承領』,犯惡口,你是好意,但是聽了讓人家不舒服,你講的是對的,但是口氣不好,他聽了就是不能接受。另外一個人講的口氣比較好,他就比較容易接受。

  我們道場過去也有義工,那也是我找來的,他講話比我凶,現在到香港去幫忙。有時候我跟他通電話,他現在比較好一點,就是我想去香港親近老和尚會有改善。我跟他講,他惡口的習氣還是有,跟他分析一些事情,他說我不要聽你講那些,我現在要跟你講的是什麼什麼。我說是是是。現在我要改惡口了,不然以前我惡口就出去了。所以後來我就想,你都這樣講,我就不要跟你一樣,我用改惡口跟你講,後來慢慢也有影響,現在也會說不好意思了,也會這麼說了,以前門都沒有,什麼不好意思!這是「言可承領」。反過來叫「言難承領」,如果一般人聽到這樣,對他不了解的人,他心是不壞,但是口不好,心不壞口業不好,人家聽了也不能接受。

  第六種『言則信用』,這是第六種淨業。你的心真誠,說話當然就讓人能夠信任,不但表現在言語當中,還表現在事實上,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佛法是智慧,佛菩薩是講道義,有時候在特殊情形之下,言語可以不守信用,事情可以不必有結果,但是一定要符合道義,不能違背道義,這是一個前提。就像昨天我跟大家講的《論語》,「好信不好學」,就是會傷害自己,賊,賊就是作賊的那個賊,賊害的意思。這一個人他很守信,但是他沒有學習,對這事理方方面面他不能夠去變通,不能變通,不能通權達變,這樣有時候守信反而害了自己,那就不對了。昨天我講一個叫尾生的,李老師註解《論語》,一個叫尾生的跟一個女子約會在橋下,那個女子還沒有來,洪水來了,這個尾生是一個守信的人,他就不跑,他就抱著橋墩,結果被洪水沖走了,死了。他守信。孔老夫子講這個是賊,會賊害自己。像遇到這樣的情況,他是不是一定要守在那邊?約了時間,那個女子還沒有來,洪水來了你要趕快跑,你要在那邊等著被洪水沖,結果那個女子來了能看到他嗎?看不到了。應該要趕快離開。守信,你在一個正常的情況之下,比如說沒有洪水來,你一定要在那邊等。洪水來了,你還在那邊等,為了守信就在那邊等?這我們也要懂。所以言則信用,這個信用就像《論語》講的要學習,要好學。不然你死死的要守信,你不知道分辨一些實際上的情況,往往你是守了信,但是那個信不是真正的守信。

  有惡口,『言不信用』,講話沒有人會相信。你做事講話沒有信用,當然別人就不會信任你,得不到人的信任,做事就很艱難。一個人什麼都沒有,沒有錢,但是人家對你信任,你做什麼事情都能成功。像我昨天跟大家介紹台灣天仁茗茶,他為什麼能夠東山再起?一般企業倒了,能夠爬得起來的很少,他為什麼能夠再爬起來?還是有人要再協助他。那憑什麼協助他?讓別人對他有信任,他雖然破產了,但是他的財產也都公開,他也沒有脫產,他真的就是這樣。這些股東大家看到了,沒話說了,大家也同情他,生意做證券倒了。後來他要到大陸去發展,有股東再拿錢支持他,就是他這個人真的是,他講的跟他事實是一樣的,可以信任他。但是沒有人敢跟他一起到大陸去投資,所以他自己去獨資,跟他這些股東借錢。一般人他公司倒了,誰敢借錢給他?除非不認識他的人。他就是憑一個信用,人家信服他。所以信用非常重要,你縱然沒有錢,你有信用,你要做什麼事業都會有人幫助你,如果言沒有信用就很難。

  第七種淨業就是『言無可譏』。「譏」就是遭受別人的議論批評。你的言語正確,沒有人能批評。古人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語要謹慎,言多必失,話多決定不是好事,話多容易敗事,而且不容易得到上司的重用。反過來謹言慎行,即使他沒有什麼太大的才華,這個上司也樂意來培養,委託他重任。這個反面就是『言多可譏』,有惡口,當然常常講一些話讓人家議論批評,讓人家譏笑,讓人家看笑話。

  第八種淨業,『言盡愛樂』,「樂」是愛好,所說的言詞別人都很歡喜。世出世間所有的事業,無論大小,決定不是靠一個人獨立可以成就的,都是很多人來幫助的。如果溝通,大家協商講話,如果領導的人、主導的人他宣布他的想法看法,大家聽了不歡喜、不能接受,大家不去支持他,這個事情他就很難圓滿成就。由此可知,言語學的重要。言語要從什麼地方培養學習?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自己毛病不容易發現,多觀摩別人,若發現別人的毛病,就要反照自己。我們看到別人有一些錯誤,我們看得很清楚,但是這個時候不要一直去看別人,藉別人這面鏡子,反過來看自己有沒有跟他一樣,有沒有跟他犯同樣的錯誤,這是最重要的。所以會修的人,別人的錯誤就是我們自己一面鏡子。我們縱然要給別人講一些話,要幫助他,知道他有過失要提醒他,這也要看情況,看我們講話他是不是樂意接受?如果不能接受,不能去講,反而結怨。這是講「言盡愛樂」,離惡口的言詞大家都很喜愛,聽了很歡喜。反過來是『言盡不樂』,講的話當然人家都不喜歡,我想沒有一個人喜歡聽人家說惡口,用不好的口氣來跟自己講話,不好的態度,不好的語氣。以上是離惡口得到的八種淨業。接著我們再看下面:

  【戒綺語。得成就三種決定。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犯綺語。不成就三種決定。一定為智人所訶。二定難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難最勝。定有虛妄。】

  這是反面的。這是不綺語(離綺語)得成『三種決定』,第一種就是『定為智人所愛』。「綺語」,綺這個字,就是綾羅綢緞這一類的絲織品,就是編織得很美麗、很華麗,人見人愛,用這個來形容言語講得很美麗、很動人,很好聽。由此可知,綺語就是花言巧語,我們一般講花言巧語,大眾很喜歡聽,可是它的內容不善、不實在。若以現在的社會情況來講,比如說電腦、網路、電影、電視、歌舞、音樂、繪畫,包括雕刻,其內容充滿暴力與色情,即是不善,乃至教人貪瞋痴慢、殺盜淫妄,與十善完全相違背,都是。這一類的著作、言詞、小說都屬於綺語這類。可見得現今整個世界是綺語的社會。

  自古以來,文化的起源都是從歌謠,但是古聖先王有真智慧,對歌舞無論在形式上、內容上都加以引導規範,並應用它來提倡正面的教學,這功德就大!佛也用這方法來教化眾生,所以佛門重視這些儀規、音樂,我們現在的梵音、梵唄。但是晚近,就是我們近代,佛門裡面缺乏音樂藝術的人才,所以這方面比較沒有人提倡。這是因為學佛的人不能深解義趣,也就是對於佛的經論了解的深度不夠,不曉得要如何來做,造成我們佛法在現前這個時代弘傳上的一些障礙。《大藏經》也收錄《歸元鏡》,過去我們圖書館也印過,那是古時候的劇本,它是用崑曲平劇的方式來表演佛法。《歸元鏡》其中有一個是寫蓮池大師的故事。古人他就有這樣的一個做法,他對我們的啟示就是佛法宣揚應當走向舞台,佛弟子應當把經典、歷代高僧大德的事蹟把它編拍成電影、電視劇,將佛法送到每個人的家中,利用這種方式弘法,比講經效果要好。最近這幾年有同修發心拍《了凡四訓》,拍很多。去年我在北京請陳曉旭的公司幫我找演員,我請台灣一個中視的導演,退休的導演,他去拍《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我們都做出來流通有一段時間。拍出來當然有很多方面還有待改善,但是我們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希望後面的人發心來做這個,會愈做愈好,能夠把佛法透過藝術的方式普遍的來宣揚。

  古時候的詩歌、歌謠,《詩經》有三百首,四書五經裡有一部《詩經》,有三百首,經過孔子去蕪存菁,把不善的、誤導眾生的內容予以刪除。孔子刪除這個原則就是思無邪,讓人家的思想沒有邪念,不會引發你的邪念。他的目的是在獎善去惡,獎勵善的去掉惡的,導之以正。也就是我們《十善業道經》所講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今天編寫電視劇、廣播劇、電影,如果能夠遵守孔子指導原則思無邪,就能教化眾生,幫助社會安定,人心淨化,世界和平。可是現前的電影、電視、戲劇、歌舞有教導倫理道德、忠孝節義的內容很少。教人爭名奪利,濫情縱欲的很多。如果人人都爭利,最後演變的一定是戰爭。孟子講的「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舉國上下人人都爭名逐利,社會就動亂,國家就危亡。

  今天是全世界上下交征利,那是怎麼樣?世界危矣!聖人的教導是勸人寡欲知足、節儉忍讓、布施供養,他絕對不教人家去爭。現在的人提倡競爭,甚至不擇手段的競爭,這個世界怎麼會沒有災難?人活著不是只有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為家庭、為社會、為苦難的眾生。自己要知足常樂,一天有三餐,有衣服能夠保暖,夠了,將多餘的布施給需要的人,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世出世間聖賢都是教導我們「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就是寡欲知足,不爭名逐利,清淨淡泊,過悠閒自在的生活。競爭是自找苦吃,這個世界愈競爭,生活就愈苦,精神上就愈空虛,人跟人之間沒有道義、沒有情義、沒有恩義,只有利害。連父子、夫妻都這樣,你說這是什麼樣的人生?

  其餘的內涵我們認識清楚,我們只要將內容調整正確,也可以利用這個手法來弘法利生,針對現在眾生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毛病,我們提倡忠孝仁義、孝親尊師,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榜樣。我們常在報紙上看到兒女殺父母,兄弟互相殘殺,學生殺老師、殺同學,校園暴力,這都是從小缺乏管教,長大稍不滿意、不順心,他就做出違法亂紀、傷天害理的事情。教育的根本在家庭教育,所以父母對子女不能不嚴加管教。如果家庭父母沒有教好,送到學校,老師也就束手無策,老師也沒辦法。過去我們老和尚也講經講過,早年在台灣有一個中學的老師告訴他,他一個女兒讀小學五年級,有天到書店去買一本書,回家就教訓她母親,妳哪一條錯了、哪一條錯了。所以教導兒女還是要從自身做起。如果自己說話不誠實,花言巧語,也就無法教導兒童,這個兒童就不能接受。這是社會危機、災難的萌芽,兒童教育是世界和平安定幸福的基礎,我們要特別注意。古人講教兒嬰孩,你教導兒女在他小的時候就要教導,長大了就很難。這是從善護口業教起,不然我們也很難教導,自己做不好,也很難教導下一代。

  這個綺語,遠離綺語所得的三種利益,第一個是「定為智人所愛」,這個「智人」是指佛菩薩、善知識。智人是有智慧的人,在我們現前世間已經不多了,但是在他方世界還很多,其他的世界,不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無量壽經》給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那邊都是住真實慧,而且人數之多無法計算。《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都是法身大士,皆是智人。所以遠離綺語就一定為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所愛護,龍天善神保佑。反過來,犯綺語,『定為智人所訶』,有智慧的人決定不會讚歎他,會去糾正他。犯了綺語,業報也相當重,特別這些演藝人員犯綺語最容易,剛才講這內容都是不善的。

  我們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一段,我們下面下午還有兩節課,再繼續跟大家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