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07/11/23  日本東京增上寺  檔名:WD19-015-0006

  《十善業道經節要》。請大家翻開經本,我們看三十頁第四行:

  【十命終生天。】

  我們上一節講到這一段,就是「戒偷盜」,我們這一生命終之後,就往生到天道。這個跟前面第一條善業戒殺生,第十種果報都是生天。生天在六道裡面算是最殊勝的,天人的生活比人間好,壽命也長,生活環境也殊勝。我們要知道天道的情況,我們要去看介紹天道的經典。過去台灣台北有「老古出版社」,它有編了一個表,就是天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從我們人間上去,人道再上去就是欲界天,第一層是四王天,第二層忉利天,第三層夜摩天,第四層兜率天,第五化樂天,第六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六層天。欲界再上去就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最高是非想非非想處天。老古出版社這個表解,它是滿大張,我也買了兩張帶到澳洲去,掛起來看就比較方便。它根據佛經把這個印在表上面,從欲界天到無色界天,每層天天人的壽命,天人的生活情況,天人他吃的東西,天人的交通工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包括天人穿的衣服。我們俗話講「天衣無縫」,這都是出自於佛經的。天人穿的衣服不要裁,我們這個裁縫都有個縫把它合起來,天人衣服沒有,它不需要經過人工的裁縫,所以叫天衣無縫。

  過去早年,我們老和尚住在台北木柵韓館長家的時候,斜對面有個天主教堂方豪神父,天主教他們也都很喜歡研究佛經。有一天方神父找老和尚講話,他說我們信天主,就是將來要往生天國的,我們《聖經》裡面對天國裡面的情況記載得並不是很詳細。他說你們佛經好像去過天堂一樣,怎麼寫得那麼詳細?包括天人他吃什麼,他的生活情況、他的壽命、他的長相都寫得這麼清楚。老和尚給他講,佛的確去過,一個人去編也編不出來的,的確親證到這個境界,親自去過。

  這個天道,我們根據這個十善業道,我們修上品十善可以往生到忉利天宮,就是欲界第二層天。如果你要再往上提升,除了修上品十善之外,還得加點定功。所以欲界天從第三層到第六層,還沒有真正得到禪定,這個定叫欲界未到定,就是在欲界裡面,還沒有達到色界禪定的標準,但是他是有定功。我們斷惡修善是修福,修福報,福報別人也可以迴向給我們,可以幫助我們。但是禪定別人就幫不上忙,禪定是修清淨心,是要自己修的,佛他也幫不上忙,他也不能代替我們修。所以一般超度能夠把一個人超度到最高忉利天宮,超度到忉利天是最高。再上去那要本人自己修禪定,這才能升到夜摩天以上,這是我們也必須要明白。這個經經文後面,它有加修佛門的一些禪定,像三十七道品種種的修法,這都是提升。從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你要修哪個層次的佛法,都可以得到成就。你要往上提升,必須要再依照大小乘經論修習的理論、方法來修學,境界就可以再往上來提升。這是講『命終生天』。如果犯偷盜:

  【命終惡趣。】

  墮三惡道,要去還債。這是兩種不同果報。以上我們把戒偷盜、犯偷盜,得成十種可保信法跟得成十種不可保信法,簡單跟大家報告出來。下面我們再看第三條的善業,請看經文:

  【戒邪淫。得四種智人所讚法。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犯邪淫。得四種智人不讚法。一諸根不調順。二不離喧掉。三世所厭惡。四妻常能侵。】

  這是正反兩方面的果報。『戒邪淫』在《十善業道經》經文是邪行,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如果能夠永離邪淫就得到四種智慧所讚歎法,這個智就是有智慧的人,離邪行,有智慧的人一定會讚歎你。第一個『諸根調順』,這個根是身體,調順就是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是我們所有眾生的第一個希求。我們人身體不健康,你在這個世間再多的財富,那也享受不到,這是第一個。所以人縱然大富大貴,如果身體不健康,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尤其中年以後,健康才是真正的福報。過度淫欲有害健康,年輕時不懂事,中年以後毛病就出現了。

  所以在《論語》,儒家的《論語》,孔老夫子講了有三戒,君子三戒,少年之時戒之在色,壯年之時戒之在鬥,老年之時戒之在得,這個得就是我們講得失之得。人老了,在中國《禮記》講,七十歲以後就是老了。老就怎麼辦?你要把事業傳給下一代。所以老年的時候就不要再管這些事情,要把這個事情交給下一代,不能再患得患失。以我們佛法來講放不下,人衰老了,就應該要放下,不要什麼都放不下。那死了之後也帶不進棺材,人老就是要放下。所以戒之在得,不能再想要獲得這個、獲得那個。壯年,三十到五十這壯年,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很容易衝動,這個時候戒之在鬥,很容易衝動,很容易跟人家鬥爭,這個壯年的時候戒之在鬥。十歲到三十歲少年,少年之時是戒之在色,這個古人講男子三十而立,就是三十歲是適婚年齡;女子二十歲而嫁,這也是適婚年齡。這個時候生理已經成長到成熟的一個程度,這個時候才談論婚嫁。如果年少的時候不懂得節欲,血氣還沒有穩定,淫欲過多,身體就不好。所以孔老夫子講少年之時戒之在色,要遠離色欲、色情。

  這是第一個「諸根調順」,這個離邪行就是「戒邪淫」,第一個被有智慧的人所讚歎。印光祖師他也提倡《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前面它一共有四篇文章。第一個部分,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他引用儒釋道三家的註解。第二篇就是「萬善先資」,「萬善先資」就是專門講戒殺的,這個戒殺,還有殺生的因果、理論跟事實。第三部分就「欲海回狂」,講戒淫的,也是講戒淫跟犯邪淫的因果、理論、事實。第四部分「西歸直指」,指向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淨土。這個四部分,四篇。印祖這個書也印很多,還有《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三本書他把它拿來當作戒律,來勸勉我們四眾同修來學習。另外一本就是《壽康寶鑑》,原來這個書名不叫《壽康寶鑑》,在古時候叫《不可錄》,錄就是記錄的錄,《不可錄》。後來印祖把它改成《壽康寶鑑》,就是戒淫欲、戒邪淫對身體有什麼幫助,也是講這些因果、理論、事實。這是第一個對身體有幫助。身體有病的人更要戒,不然病,吃什麼藥都沒效,也治不好,這是第一個。如果不戒,諸根就不調順,這個身體怎麼調也調不好。因為這個根本的原因就是『犯邪淫』,『諸根不調』,身體怎麼調,吃了什麼補藥也沒有用。

  第二種智所讚法,『永離喧掉』,這個喧是吵鬧,永離就是永遠離開喧掉,永遠沒有吵鬧,這個吵鬧是講家庭夫妻不和,吵吵鬧鬧,掉是身心不安。一個家庭夫妻不和,有外遇,家庭問題就來了,由於懷疑、嫉妒、不平、瞋恨,口角決定不能避免。其影響之大,不只當事人,直接受害的是子女,尤其子女在童年時期,父母是他心目中的榜樣。如果父母做出不善的榜樣,就會影響他的一生,他再影響社會國家。由此可知,邪淫造無量無邊罪業,很少人想到它的嚴重性。所以能夠永離邪淫就能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其影響所及則是安定社會,世界和平,功德之大深矣!反過來講就是『不離喧掉』,這個不戒邪淫,喧掉就沒有辦法離開,必定常常有口角,常常吵鬧,身心不得安寧。這是「犯邪淫」第二種智慧的人他不會讚歎的。

  第三、『世所稱歎』,「世所稱歎」就是世間人所稱讚的,離邪淫是世間所稱讚。一對夫妻好合,家庭美滿,不但父母欣慰,也是兄弟姊妹的好榜樣,影響所及,親戚朋友、社會大眾無不讚歎,這個我們都可以看得到,社會的榜樣。如果一個家庭美滿和諧,這是社會榜樣的核心,這個因就是遠離邪行。那社會的治亂,吉凶禍福的根本在家庭,一個社會它是安定還是動亂,它根本原因都是從家庭產生。那家庭的核心就是夫妻。從前夫妻是道義的結合,有恩、義、情愛,講道義、講恩義,情愛它是建立在道義、倫理、道德的基礎上。這個情愛不是我們現在社會上一般講的情愛,現在社會講的情愛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古人的情愛它是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換句話說,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是理性的、智慧的。建立在感情的情愛那是不理性、是沒有智慧的。所以夫妻他能夠百年好合,他為什麼能夠百年好合?因為它是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

  現在的婚姻大多數是只有利跟欲,利就是利害關係的利,利益的利,為了一些利益這樣來結合的,為了利,他沒有道義。另外是情欲,情欲是衝動,接觸到,生了情愛之心,情欲,建立在情欲的基礎上。利跟欲的結合這是不能長久。所以古人他要結婚,要上課的,男女雙方都要接受教育;現在只要喜歡的,大家就結合在一起。那喜歡就是什麼?利跟欲,利欲就是控制、佔有,你喜歡就是要控制、佔有。如果控制、佔有不到,那個愛就變成恨,那恨了之後怎麼辦?就要了他的命。因為愛他,所以要他的命,這個社會上也很多。古人的婚姻,這個《壽康寶鑑》,印光祖師也講,那個時候民國初年,中國剛剛開放接受西方這些思想,就是提倡自由戀愛。

  以前我年輕的時候,也很喜歡看這些愛情故事的電影、連續劇,看了也是迷惑得糊裡糊塗,那個愛情小說都寫得非常美好。這個古時候就有人寫了,但是古時候的道德觀念比較強。我年輕的時候看電影,社會就是這樣,看,然後它就描寫的兩個人相愛,那個男的家裡很窮,女的家裡很有錢,她父母親就是看不起那個窮人,要給她嫁個花花公子,然後她不願意,兩個人私奔,後來好得不得了!後來我們慢慢學佛,然後再看看社會上這些情況,好像跟小說寫的不一樣,小說好像寫得怎麼都那麼圓滿,但是我們看到,都在打架的,離婚、打架、吵架。我說他們是自由戀愛的。古時候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不可以自己去自由戀愛。我們民國之後就提倡自由戀愛了,父母選的都是非常不好的,都是要把女兒嫁給花花公子。後來我們就想一想,好像也不是這樣,做父母的,天下父母心,他希望他女兒不幸福嗎?社會上有這些負面的當然有,但是還是極少數的,父母親不愛兒女的那是極少數。大多數是天下父母心,都希望兒女要好,能夠幸福。這是天下做父母的人都有這樣的一個希望,他總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兒女很不幸福。

  所以後來我們讀了佛經,看到古聖先賢這些話,再看看現在經過這幾十年,大概一百多年來開放自由戀愛,好像也不是像小說寫的那麼美滿、那麼幸福。我們再看看佛經,那講得更真實,不管你是自由戀愛的,或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縱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他們兩個過去生有過節,這個結合他們只是一個增上緣而已。真正的因是他們兩個,父母都做不了主的,真正的因是他們兩個人。那你是透過的方式不一樣,自由戀愛跟媒人介紹,這是方式上不一樣而已。真正的因是什麼?過去生,就是香港壽冶老和尚光明講堂寫的對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夫妻是過去世結的緣,這一生遇到了,過去生有結善緣、有結惡緣的。結善緣的這一生夫妻都非常幸福,相親相愛,一生白頭偕老,過去生結善緣。過去生結惡緣,這一生遇到了怎麼辦?冤家遇到臉就紅,眼睛就紅,冤冤相報,互相報復。所以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所以夫妻兒女四種緣結合,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說開了就四種緣。跟媒妁之言、跟自由戀愛,實在講不是直接關係,那只是個增上緣。

  所以婚姻這樁事情,古人他依照這個古禮他有道理,你遵守這個古禮,夫妻是建立在倫理道德上面。中國古時候就有這樣的一個思想,那只是在過去這個時代,社會風氣比較保守,所以還維持這樣的一個型態。古時候你看小說寫的,像《西廂記》、《水滸傳》這些,這個有很多古代著名的文學小說,就是寫這個私情。《西廂記》是表哥要愛他表妹愛不到,表妹嫁人了,他心不甘、情不願,然後寫了崔鶯鶯怎麼去跟人家私會,崔鶯鶯很冤枉,印光祖師跟我們講出來,不然我們也不知道。以前我也很喜歡看這些,看了都被迷得糊裡糊塗。後來看到印光祖師的書,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小說寫的就是故意,他愛這個人愛不到他就恨,愛不到他就會恨,恨了他就會使出一些手段。文人他就用文筆去寫,這都是造業。

  所以這個利欲的結合不能長久,利欲它也有時間性的。自由戀愛,剛開始結婚的時候是滿好的,因為剛開始比較新鮮,新鮮感。然後再過三年,愈看就愈像黃臉婆,看久了他就討厭,再看就更傷心,所以這個外遇、什麼事情都出來了。這就是婚姻是建立在利跟欲的基礎上,所以現在為什麼家庭破裂,離婚率這麼高。婚姻是人生大事,中國古禮對這個特別重視,這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因此我們細心檢討現前社會,整個世界動亂不安,其基本因素就是疏忽了婚姻與家庭的教育。雖然現在學校很多,但是是功利的教育,教你怎麼去得到利,得到名譽,鼓勵人增長貪瞋痴慢,鼓勵人造殺盜淫妄,這樣社會怎麼能不動亂?現在人與人之間沒有道義,只有利害。古代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佛菩薩教帝王以十善治國,儒家教導大眾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皆以修身為本。進而做到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都是教我們輕財物,重仁義。反過來,如果社會大眾大家都是唯利是圖,只想爭名奪利,最後演變的就是世界大戰。

  想要挽救現前這個世界的災難,天災人禍,政治做不到,武力也不能解決,用武力只是加深仇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世出世間的聖賢無不是教導我們謙虛、忍讓,以真誠的善心幫助別人,才能得到永久的和平。所以解決當前災難的問題,只有聖賢教育、佛菩薩的教育才能辦得到。這個我們老和尚他最近也常常講,就是他想找一個住的地方,在《論語》裡面孔老夫子也講「里仁」,就是選擇你居住的環境,像孟母三遷,她選擇環境。那我們也要選擇一個好的環境,對我們修學聖賢之道,學佛有幫助的,選擇這樣的居住環境。老和尚他說他選擇的標準,就看哪個地方離婚率比較低,那個地方會安全一點。如果這個地方離婚率太高了,就社會比較有問題,他以這個做標準。這個第三是「世所稱歎」,反過來就是『世所厭惡』,世間人也都會厭惡這個事情。

  第四『妻莫能侵』,這個侵是侵犯,最嚴重的就是離婚,分財產,若永離邪淫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這個離婚,子女是直接受害的,這些人從小缺乏關愛,心理不平衡,情緒不穩定,容易暴躁、瞋恨,這樣發展下去後果不難想像。所以聖賢人的教育用一個字做總結,就是愛的教育,教我們夫妻相處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這段永離邪行的開示很重要,一定要落實在家庭夫婦之間,落實在同事之間。處事待人接物只要記別人的好處、善處,不要想別人惡念、惡行。縱然別人有惡念、惡行,也不要放在心上,只念他的善,時間久了,惡人會被你感化成善人,你就做了好事!

  所以老和尚教導夫妻相處之道,要怎麼樣才不會離婚?就是要互相去看優點,不要互相去看缺點,要保持初心。在結合之前彼此要從教育的角度,理性去發展,不可以感情衝動。一般為什麼結婚?蔡老師在講《弟子規》,他說在海南島講這個時候,後排有個女眾當場就站起來,說她先生毫無優點,說一個優點都沒有。後來蔡老師就給她講,妳真勇敢,他毫無優點,妳竟然敢嫁給他。我們想想也有道理,怎麼毫無優點,妳當時為什麼要嫁給他?應該一開始都會看到他的優點,只是沒有看到他的缺點。但是相處久了,就專看缺點,不看優點,所以就要鬧離婚,婚姻維持不下去。這個婚姻的結合要理性,大家相處之道就是互相看優點,互相包容缺點。這也是修行,這就是修行。如果在家庭裡面,你真能夠感化一個人回頭,你將會影響無數的人他的省思。

  因此我們不但自己不犯邪行,還要勸勉親朋好友,將不邪淫的好處向他們說清楚,救自己、救社會、救一切眾生,就在這一念之間。現前這個時代是個開放的社會,我們又沒有接受聖賢、佛菩薩的教育,這個社會一些媒體、戲劇、歌曲都是誤導社會大眾。像電影、愛情小說這個很容易誤導年輕人,很容易誤導,誤導難免不會說沒有做錯事,誤導就做錯了。現在我們遇到佛法,特別聽到這部經,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那以前有犯的過失要改過,要把它改正過來,後不再造,以後不再造這個錯誤的行為,這就是懺悔業障,真正改過修行。這個對自己、對社會大眾都會造成好的影響。特別現在《弟子規》的教學,我們也要多留意,不但教子女,做父母的人也要學習,做給兒女看。如果父母不這樣做,要求兒女,他也不會接受。所以一切從自己做起,從自己做起才能夠影響別人。

  好,以上這三條善業這是屬於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身,這個身體造作行為的三種善業,他所得到的果報,反過來就是反面、負面的果報。我們接下來請翻到第三十二頁,我們看經文:

  【戒妄語。得八種人天所讚法。一口常清淨。舌根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誠證。人天敬重。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乃殊勝。無能制伏。犯妄語。得八種人天不讚法。一口常不淨。舌根臭穢薰蒸。二為諸世間之所不服。三發言不誠證。人天不敬重。四常以惡語。惱害眾生。五得劣意業。三業不淨。六言常誤失。心常憂愁。七發言輕浮。人天不奉行。八智慧乃下劣。人能制伏。】

  這是反面的果報。這是講『戒妄語』。一切眾生身語意三業中,口業最容易犯。這個口業,我們每天遇到人都有講話,有意無意造口的惡業,無量功德也常常從口中口業漏失掉。所以佛在《十善業道經》,口業說得最多,說了四條,這是給我們說得詳細。第一個是妄語,妄語是存心欺騙別人,亂說話,講話都不是真實,目的就在騙人,得到自己的利益。其次是有意無意的傳播妄語,傷害別人,有時候有意的,有時候無意,自己傳播出去那個話也不是真的,害別人也害自己,這包括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當中,佛講有兩位比丘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法緣很殊勝。另外有兩個出家人嫉妒,以妄語、兩舌說這個法師的壞話,使聽眾對法師喪失信心,破壞弘法道場,讓這個聽眾對說法的法師沒有信心,斷了這些聽眾的法身慧命。這兩個出家人後來果報,墮入地獄一千八百萬年。所以這個口業造得很容易,講幾句話幾分鐘造了這個業,果報如此的慘重。所以我們一定要小心這個言行,古人也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個言語往往會給我們招來一些災禍。

  這是講不妄語的功德,就是講話不欺騙人,講話有信用。不妄語,佛在此地說得到『八種天所讚法』,天是天人,天神都會讚歎。我們來看這個果報,第一個果報是『口常清淨,舌根優缽花香』,優缽花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青色的蓮花。就是口中常出香氣。對修行人來講,如果口中出的氣味很難聞,這是一種警惕。為什麼?可以藉此警策自己,我的口業不清淨,應當努力修善。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一年洗一次澡,衣服都不要換,領子都是油垢,但是聞起來很香。我們凡夫三天不洗,就有怪味道了。虛老和尚他的衣服出青蓮花香,由此可知,老和尚三業清淨,感得是如此的果報。我們無法跟他相比,這是值得我們來學習。心清淨,身就清淨,能夠依十善業道修行可以改變體質、容貌,這就是相隨心轉。口裡不好的氣味沒有了,轉變成清香,這是不妄語的第一個好處,也是堪驗自己不妄語的一個準則。

  經上佛說的「廣長舌相」,是三世不妄語的果報,佛是生生世世不妄語,三世不妄語說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釋迦牟尼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蓋整個臉,這是生生世世他都沒有打過妄語,才有這樣的果報,也是三十二相之一。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有個方便,在念佛堂主七師都勸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是我們在《弟子規》也看到,「話說多,不如少」,話講多了容易說錯話,這是在我們《弟子規》看到。在《四書.論語》也看到,「言多必失,語多必詐」,這個言語多了必有誤失。我們是凡夫,話講太多,總是會有講錯話。所以話不要太多,盡量少,盡量多念佛。

  常常念佛,我們縱然心還不清淨,起碼口業清淨,你也不會去罵人。你念佛、念佛菩薩的聖號,這是最好的,修口業,而且修最善的口業,這是最殊勝。所以我們多念佛,多念佛一定有好處,多念一句你有一句的功德。話多說一句,多一句閒言語,閒言語就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我們多念一句佛,這句佛號有它的功德利益。所以古大德才常勸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當然也不是叫你完全都不說話,應該說就要說,不需要說的話就不要講,利用要講這些閒言語的話來多念一些佛,這樣有功德。

  好,這一節時間到了,我們下課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