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07/11/21  日本東京增上寺  檔名:WD19-015-0003

  《十善業道經節要》。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九頁,倒數第二行,我們從「戒偷盜」這段經文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來對一對地方。

  【戒偷盜。得成十種可保信法。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我們接著把下面蕅益大師列的經文給念下去。

  【犯偷盜。得成十種不可保信法。一資財縱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皆能散滅。二多人不愛念。三人能欺負。四十方毀謗。五常憂損害。六惡名流布。七處眾有畏。八財命色力不安樂。辯才不足有缺。九不懷施意。十命終惡趣。】

  今天我們看『戒偷盜』。往後的經文,蕅益大師把原來經文正面的列出來,另外列反面的。我們講解就一條正、一條反,往後就不整段講,就是第一條對一個正面、一個反面。這個文也不是很長,我們來對照也方便。「戒偷盜」在原文它是「永離偷盜」,在戒經上講不偷盜,在五戒講不偷盜,意思都是一樣的,文字上有一點不同,它的含義完全相同。偷盜的範圍也非常的深廣,我們一般比較明顯的,比如說別人的財物,凡是有主人的財物,這個財物有主人的,我們沒有經過主人同意,沒有先跟主人講,我們就把它拿來佔為己有,這就是偷。盜就是明顯的搶奪別人的財物,偷是暗中的,人家不知道,主人不知道,我們給他拿走;盜是明顯的,硬要的,這都是屬於偷盜。

  偷盜這個意思的延伸深廣,延伸出去,凡是用些不當的手段得取別人的財物,統統屬於偷盜,有暗中的,有明顯的,凡是不是合理的、不正當的一些手段得取財物。不但對人,連鬼神、畜生的財物都不能去偷盜。這個我們必須要明白。所以每一條善業它的範圍實在講相當的深廣,我們修學先從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地方來下手。像《弟子規》講,用人物就要問主人,用人家的東西不跟主人講一聲就拿來,即為偷,不問人就拿來用就是偷。因為文字它寫的有限,但是它的意思、義理涵蓋的是無窮,我們讀這些經文都要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樣我們修學才會圓滿。

  偷盜的大、小,乃至非常微細的,也需要明白。往往比較大的我們不會去犯偷盜,但是有一些比較微細的可能就不留意了,也容易犯。過去我們老和尚講經講到這一條善業,也常常引用台中李老師,他平常對這條善業的修持相當的嚴謹,他要求自己相當的嚴謹。因為台中李老師當年他在政府機關上班,他上班的單位是奉祀官府。奉祀官府是過去帝王時代祭祀孔子的一個單位,祭祀孔子的,到了民國就改為奉祀官府。他在這個地方上班。他的主管是孔子第七十幾代孫孔德成先生,現在還在台灣,年紀也很大了。

  他每次拿公家的信紙、信封要用來私人寫信,必定要給孔先生說一聲。他每次拿都跟他講一聲,說這個信我是拿來私人用的。次數多了,孔先生也有點不耐煩,他說你拿去用就好了,何必每次都跟我講?大家不是都這麼拿的嗎?大家都是拿去私人寫信的,都沒有人跟我講,只有你每次要跟我講。李老師就講,他說我跟你講一聲,你同意了我就不犯偷盜戒。我如果沒有跟你講,給你拿來私人寫信,因為這是公家的東西,要給公家用的,如果公家的用在公事上,當然不用講沒問題,但是公家的東西我要拿來私人用,一定給你講一聲,得到你的同意,才不犯偷盜戒。一張信紙、信封,真的一般人都習慣了,公家也用,私人也用,用在私人上面有很多人都疏忽掉要去跟負責的人講一聲。所以,大的地方一般人不太會犯,但是小地方往往都會疏忽。

  有一次我在車上聽到《因果報應實錄》,是悟梵師她錄音的,是有一本書,裡面也講到,好像在四川有個妙法老和尚,都給人家看因果,裡面講了很多現實的例子。有個人身體很不好,他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看醫生也看不好。後來就去問這個老和尚,妙法老和尚就跟他講,他說你每次去餐廳吃過飯,餐廳有牙籤,那個牙籤他就帶了很多支拿回家,也沒有給老闆講就拿走了。他說你的病就是這麼來的。我們一般人想一想,拿幾根牙籤算什麼?但是從戒偷盜嚴格來講也不行。如果你在餐廳你用一支牙籤或者用兩支,你在那裡,它是給你在那邊用的,不是給你帶回家的。你要拿一些帶回去要跟服務生講一聲,這就不犯偷盜戒。這個有很多人也容易疏忽的,他覺得這不算什麼,牙籤值幾個錢?但是嚴格講這樣也算偷盜,日積月累這個情況當然積小惡累積久了就變成大惡。

  所以這次我到大陸浙江去,同修就請我吃飯,我痰比較多常常用衛生紙,他們也是很好心,就把餐廳那一疊就拿了說這疊我們帶走。剛好我聽過這個公案,我說拿一些牙籤就要生病治不好,拿了這麼多衛生紙,我說那要給服務生講一下,不講就犯了偷盜戒,我們就犯戒了。同修就說是這樣?那我去跟他講,去跟服務生講,說這個衛生紙給我們,我們帶走。他同意了,我們就拿走。我說這樣就不犯偷盜戒,我們學李老師的。我們從小地方注意,往往小地方不注意,我們犯了不知道,因為覺得這個財物微不足道。但是要修這條善業,我們還是從小地方,大的地方當然更不能去犯,小地方也要時時刻刻我們要提醒、要注意,才不會犯偷盜。

  偷盜的罪業可以說輕重、大小差別非常之大,如果細講,實在講每一條善業都要講相當長的時間。為什麼?因為造這個業有論心跟論事。論心就是存心、動機,動機不一樣。論事就是對象,比如說你偷的對象是誰,結罪也不同。比如說你偷一個人、盜一個人,去偷一個人、搶一個人,那個是他私人的財物,你是跟那一個人結罪,欠那一個人的,你虧欠他的。如果說這個東西是東京市市政府的,那你偷了一點點,這個罪比偷一個人的財物偷很多、盜很多還要重。比如說以前在台灣,我們常常看到地下道的樓梯,有一次我到高雄去,地下道的樓梯那個一階一階的,上面有一個鋁的就常常被人家挖走了拿去賣。我們也知道,挖那個去賣能賣多少錢?實在講錢也不多。但是那個東西是市政府的,而不是私人的,就像東京市市政府的公共財物,你給他偷一點點,跟誰結罪?跟全東京市市民結罪,因為這個東西都是市民納稅的錢。如果偷國家的,罪就更重了,跟全國的人民結罪。

  偷盜最嚴重是偷三寶物、常住物,那個一針一線都還不清的,罪業都在阿鼻地獄。為什麼?常住物十方三寶都有分,不只我們這個世界,他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三寶都有,那個罪是最重的。佛在經上也講,犯五逆十惡佛還能救,偷常住物佛也沒辦法,還不清。所以偷盜這個罪業的輕重大小,論心、論事都不相同。我們一般常住在道場,比如說打電話,如果常住或者是公家的電話,自己私人拿來打找朋友聊天,讓常住去付錢,這也犯偷盜。所以有些同修打了電話他都會付些錢,都付多一點,這個做法是對的,避免虧欠常住。以前我在圖書館,有時候打一些私人電話,我們錢都投功德箱。如果市區的是一通三分鐘五塊錢,我就給它投個十塊錢,我們就沒有虧損常住,還多給,多的我們就當作布施。

  常住物,如果負責的人他同意給大家使用,這就不犯偷盜戒。比如說我們道場結緣的東西,或是公眾用的,大家都公開的給大家使用,大家來吃飯,常住準備,請大家來吃,這也不算偷盜。如果不是負責的人同意,我們就當作自己的,那就算犯偷盜。過去有些同修聽到這條戒也很害怕,走到道場裡面感覺就太危險了,動不動犯了這個戒就到地獄去,太恐怖了。過去台灣也有法師講這個,沒有講得很詳細、清楚,也造成很多同修的畏懼。比如說不可以在道場吃飯,吃飯就墮阿鼻地獄,那太恐怖了,到道場去吃一餐飯就墮地獄,怕的大家都不敢吃。還有講到很嚴重,就用一點點鹽巴都不行的,都要墮地獄的。有些同修到道場,我們要請他吃飯,他都不敢吃。他說不行,我聽某某法師講,在道場吃一餐飯就要墮地獄,我們怎麼能吃?我們說拜託拜託,因為你們沒有幫忙吃,這個我們吃不完也要丟掉。他們還是不敢吃,他們說我們還是到外面,我們去外面飯館,我們去外面吃,比較安全,在道場太恐怖了。我就跟他講,你既然怕侵損到常住,我就跟他講這樣好了,你要去外面吃的那個錢,等一下你吃完了你就把它丟功德箱。我說算五十塊就好了,算五十塊吃一餐,你去外面吃也差不多五十塊,算五十塊,這樣就沒偷盜,沒有佔到常住的便宜了。這樣他們才放心的吃,有些人很害怕。

  實在講偷盜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明白,就是「不與取」,就是沒有經過負責的人同意,你私自給他拿來才算偷盜;負責的人他不但同意,還拜託你,這個不算偷盜。有時候人家供養道場的東西也多,大家有時候請一些居士來,大家幫忙分攤,有時候還要請人家帶回去。像有些水果過期了就爛掉了。這就不是偷盜,這個我們也要明白。所以,講這個經還是要說清楚,總是我們希望避免偷盜,怎麼樣是偷,怎麼樣不算偷,這個一定要明白。

  另外偷盜的形式也非常的多,雖然不是說像小偷、像強盜明搶暗偷,但是他是用另外一種方式。比如說做官的,貪官污吏,他有勢力,一般人要請他辦事一定要送紅包、送禮,不然他就不跟他辦,人家就乖乖要送給他。那是不是心甘情願?是不是心甘情願要送給他?不是。這個也是偷盜,這是不同的型態,也是偷盜。出家人也是一樣,如果你弄了很多花樣讓居士來供養,老和尚講經常講,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弄了很多花樣得到一些恭敬供養,不是真正在做弘法利生,這都屬於偷盜的範圍。這就非常的細了,我們修學這條善業,我們要細心的去觀察,這條善業我們才能修得圓滿。我們從自己修起,我們也不要去管別人,但是我們自己總知道自己要這麼修、這麼做,自己修好了,自然能夠影響別人,別人他也會效法。

  『戒偷盜,得成十種可保信法』,這講到果報。世間人講現實,實在講沒有佛法那麼現實,佛法講因果是最現實的,你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這是最現實的。「可保信法」,可就是可以,保就是保證、保險,信就是信用。如果我們離偷盜,可以得到、成就十種可以保證讓人相信的方法,讓大家有信心不懷疑,保信就非常殊勝了。我們世間人,世間現在不是有保險這個行業嗎?保險,做保險,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現在在全世界也非常普遍,實在講保險公司它也不是絕對的保險,保險公司也會倒閉。這個世間實在講,你說銀行、國家都會有變化,何況是保險公司、銀行!銀行也會倒閉,這個世間實在講沒有一個絕對可以保信的。現在保信也是暫時性的,不是永久性的,也不是絕對百分之百的可靠。我們世間你投資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它的風險在,只是說風險的高低而已,沒有說你投資什麼都完全沒有風險的。

  我們如果了解這個因果,那真的就保險了。佛給我們講的話都是真實語,都是事實真相,世間人沒有人不想求財富,但是財富是不是求得到?這個答案是不一定,看你命中有沒有,命中有你求得到,命中沒有,你做什麼行業、用什麼方法也得不到。我們也看到現前社會上,你仔細去觀察就明瞭。實際上是有人賺錢,但是還有很多人想要賺錢他賺不到錢,為什麼?他命中沒有。賺到錢的是什麼?他命中有。那個人為什麼命中有,有的人命中沒有?那個有的是過去生他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收這個成果。財布施的果報是得財富,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你過去生沒有修財布施,你痴痴的希望得財富,沒有修因希望得這個果報,那不可能!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你想要得財富的果報,怎麼辦?你現在趕快修,修財布施,多修。你這一生如果努力的修,像《了凡四訓》裡面袁了凡先生,他命運就改造了。佛在經上講求財富得財富,求長壽得長壽,求兒女得兒女,求官位得官位,這都是一般人希求的,這些都可以求得到。但是一定要如理如法才能真正求到。如果不如理不如法,那就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你看全世界多少人都是在求財富,古今中外都不例外,每天忙忙碌碌為什麼?人為財而死,鳥為食而亡,沒有人不想求財富。財富縱然得到了,能不能保得住又是一個問題,這個我們看下面經文。

  「戒偷盜,得成十種可保信法」,第一個可保信法是『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這是第一種可保信法,可以給你保證讓你有信心的,這是第一種。「王」就是國王、政府,「賊」就是盜賊,盜賊也不是說明搶暗偷的小偷、強盜,凡是會給你奪取財物的都屬於盜賊,不管他用什麼形態。第三個是水災,水災會把財物漂流。第四個是火災,一把火可以把億萬財富一下子都燒光。「非愛子」就是敗家子,家裡如果出了個敗家子,財產再多也會被他花光。這個叫五家。國王是第一家,政府。所以我們看到經典上講,財為五家共有,第一家就是政府。在古代如果犯法,財產被政府沒收充公,抄家。現在是沒有抄家,但是現在大家有沒有繳過稅金?日本這邊有沒有稅金?應該有,好像每個國家都有。這說明什麼?你賺來的錢政府他一分。第二家就是盜賊,盜賊他也一分。我們有錢,那些有心的人,不一定說外面的小偷強盜,有心的人想要奪取你的財物,霸佔你的財產,這個也是很普遍的。所以有錢的人,他也是很擔心他的財物被人家拿去。沒有,想得到;有的時候又怕失去,患得患失。這是第二家。

  第三家,水災,在日本可能有颱風,在台灣也是幾乎每年都有颱風。颱風一來都會帶來豪雨,下雨下很大,往往一些農作物還有牲畜都被水漂流,一次來損失都好幾億,甚至幾十億都有。我前幾天到宜蘭去,在宜蘭最近這次的颱風聽說很厲害,所有青菜什麼統統沒有了,種的水果都泡湯了,在日本泡湯是泡溫泉,台灣講泡湯是都沒有了。西瓜被水一泡,不能賣了,不能吃了,辛辛苦苦種的整個都沒有了。所以前一陣子在台灣的蔬菜,一顆高麗菜台幣二、三百塊,比日本還貴,又沒有。這當中聽說又有菜蟲,大家知道什麼叫菜蟲嗎?就是在剝削、壟斷市場,他去收購,抬高價錢。實在農民他一斤賣五塊,那個菜蟲拿去一斤賣三百塊。菜蟲是什麼?是哪一家?賊,盜賊。農家很可憐,消費者也花很多冤枉錢,不買又沒得買。水災、颱風都屬於天然災害。水火雖然沒有講到風,你看經文受到字數的限制,我們要以此類推。看到水災、火災,風災就不算了?風災就包括在裡面,颱風一來你看也是破壞很多財物。火災這也很普遍,剛才我們要出來還看到街上消防車一直在叫,好像有地方失火了。火災不發生則已,一發生一定第一個財物損失,嚴重的連人命都受到危害。

  「非愛子」是敗家子,在佛門裡面講叫冤親債主。非愛子大部分是來討債的,過去父母欠兒子的錢財,欠他的錢財,這一生他來這個家庭做他的子孫,是來討債的。過去老和尚講經也常舉出香港光明講堂,是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壽冶老和尚已經往生很多年了,好像九十幾歲往生的。他在紐約有個光明寺,那個寺院我也去看過,香港光明講堂我是沒有去看過,聽老和尚講經常常提到光明講堂。光明講堂有一幅對聯,上聯寫著「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著「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幅對聯就把我們人生這些家親眷屬的關係說得很清楚,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這四種緣密切的做一家人,比較疏遠的就是一些親戚朋友。

  我們再仔細觀察現實的社會,是不是這四種緣?夫妻是不是有善緣、有惡緣?有的夫妻很好、很恩愛,那報恩來的。有的夫妻常常吵架、打架、離婚,那是什麼?報怨,冤親債主。所以我們看到人家結婚,我們世間法就是要跟他恭喜,要說些好話。實在講這個當中好不好都看他們過去世的因果。如果過去生結的好緣,這一生的結合就家庭幸福美滿;如果過去生是結的惡緣,這一生就互相報復。所以結婚,我們在旁邊看,大家都很高興,講些好話,看看佛經實在講不用高興得太早,可能再過三天就打架,看他能支持多久。如果支持三年不打架,就很不簡單了,不容易。所以我們看到人家結婚,我都是在旁邊講遇到冤親債主了。還沒有結婚的是還沒遇到,緣還沒有到,還沒有遇到;已經結婚的,遇到了,冤親債主。懂得佛法可以改變,比如說你修《弟子規》,過去生不好的緣變成好的。因為好不好都是人造作出來的,看你怎麼做,怎麼去面對,怎麼去改變,改造命運。婚姻也是要建立在一個理性的基礎上,道義和理性的基礎上。

  非愛子,敗家子,他是來討債的,父母過去生欠他的債務。也有兒女他是來報恩的,來還債。來報恩的他對父母就很孝順,也不用人家教,對父母恭敬、供養,不會讓父母操心,而且還會替父母分憂解勞。這個兒女就是來報恩的,過去生你對他有恩,跟他結好緣,這一生他來報答你,你不用教,他也很乖。這個我們有看過,但是不多就是了,報恩的不多。有的來報怨的,那就夠父母操心了,父母可能到死,眼睛要閉了,都還要操心,報怨的,他來是弄得你這個家庭不得安寧,對父母。對兄弟姊妹也是一樣,有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個我們在現實社會上也看了很多,是我們沒有仔細去找這些資料。

  有一年我在台北華藏圖書館,他太太有來聽經,她先生做律師,開個律師事務所,常常給人家訴訟。學了佛之後他也常常來道場聽經。有一次這個蕭太太就給我講,她說他們在律師事務所接了很多案件,我們學佛的人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我說怎麼不可思議?她說接過這個案件就是兒子告父親,兒子到法院去告他爸爸。怎麼告他爸爸?因為他爸爸分財產給他,他覺得不公平,所以告他。我當時就給蕭太太講,我說他爸爸那時候的心情到底是如何?他辛辛苦苦賺來的財產分給他,他還不滿,覺得他爸爸分得不公。分給他財產還去告,還得他一定要分多少,這是我們看到覺得非常不好的事情。另外一件是在桃園,一個女兒告她母親,也是她母親財產給了她們,她覺得不公平,去告。這個事情是我們聽到的,我們沒有聽到的可能更多。

  我們老和尚有個大護法,他們家也是表演一齣戲給我們看。她弟弟,她母親生病住在醫院,死了,連來看一眼都沒有,就是她們姊妹給她媽媽處理後事,給她母親處理後事。這個居士說這個錢她不能用,要給她爸爸修福,所以現在都在護持老和尚講經弘法。她說這個可能也是阿彌陀佛安排的,這個錢已經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保管。她父親留下來的遺產她都沒有去動它,替她父親修福。她聽到老和尚講經覺悟了,知道要替她父親修福。她說十年前如果她就分到這個財產,可能也被騙光了,她弟弟跟她打官司打了十年,她請的律師被收買了。她說這個錢還保得住也不是壞事,十年後剛好遇到老和尚,她說十年前沒有遇到老和尚,她得到這個錢未必是好事。為什麼?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有了錢,你錢財用得不對,造罪業。所以福會變成禍,變災禍,禍也會變成福,《無量壽經》講禍福相承,就看你怎麼去運用,用得對不對。所以錢財可以幫助你造善業,甚至修無漏業,但是你用得不對也會造惡業,那就是災禍了。

  所以,得到錢財是不是好事還未知數,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過去我們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每次過年,居士總是會到道場來供養出家眾紅包,每次過年除夕紅包收的都會比平常多好幾倍。老和尚他也不會管我們的錢,但是他講經說法總是會把因果給說明,他說我們很多出家眾師兄弟大家過年收了很多紅包,心裡很高興。師父有一次早餐開示就講了,人家給你頂禮給你拜,這個錢你還敢用嗎?你們有沒有證阿羅漢果?沒有。沒有證果,你用了這個錢,欠人家的債,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敢用嗎?我們聽了當然心裡就毛毛的,大家就說師父,那我們就不要收紅包了。師父說也不行,人家要跟你結緣,你不跟人家結緣也不對。那怎麼辦?他說我就在做給你們看了,我們學印光祖師。人家居士的布施供養他是要來種福的,我們修行還沒有成就,不是福田。在這樣的情況,印祖也做了個榜樣給我們看。印光祖師人家供養他的錢財很多,他在蘇州辦了個弘化社,專門印經書、善書去流通,再回饋給社會大眾,回饋給這些信眾。居士財供養,出家眾法供養。

  我們自己生活過得去就好了,有得吃,有得穿,有個地方可以遮蔽風雨,這樣就足夠了。有錢就趕快做,不要積財,積財就喪道,財積多了道心就沒有了,一天到晚為了這個錢財在操心,所以有錢我們就趕快做。做就是流通法寶為主,另外做這些支援弘法利生的,老和尚做的這些弘法的工作,也做個示範給我們學習。有人拿錢來,你也不能不替人家修福,但是你替人家修福也要有智慧,總是要用在弘法利生上面,這樣做就不會錯。

  我在剛出家到圖書館,去了沒多久,一位女眾法師,年紀很大,比較大,現在算起來年紀也算大了。她也是很關心我,有時候有法會,或者是單金,她都會節省起來,她會跟互助會。這個互助會不曉得日本有沒有,我不知道。在台灣現在可能還有,在過去是相當普遍,民間的互助會,就是跟會,等於也是一種儲蓄,但是不保險。她就好意勸我說,悟道師,我勸你,你有錢要跟一個會,要累積一些錢,將來萬一你如果被趕出去,你去買個房子也有地方住,不然你被趕出去,你會去睡火車站。她也是好意。

  後來我想一想,她是很關心我沒錯,但是聽老和尚講經又不是這樣,老和尚叫我們趕快布施,有就趕快布施得空空的。他常常舉出章嘉大師教他的,修行從布施下手,他有錢統統布施,布施得光光的,身上一文莫名。財布施得財富,不要怕布施了以後沒有錢,不要怕。我想一想老和尚講的都是引經據典,佛在經上講的的確叫我們布施,沒有叫我們跟會。後來我還是依老和尚講的為主,還是布施。她說你不聽我的,將來睡火車站就很可憐了。過了大概二、三年,她跟一個同修跟會,那個同修也是常來道場聽經,他做會首,召集一些會員大家來跟會。結果他周轉不靈,會首倒了,她的好幾百萬要不回來。有一次她去那邊要錢,我就不好意思給她講,好在我當時沒有聽妳的跟妳去跟會,如果跟妳去跟了,今天我的下場跟妳一樣被倒了,被倒掉拿也拿不到。妳去要錢,他沒有錢還給妳,台灣有句話說人肉鹹鹹的,就是說錢沒有,不然我的肉給你吃,肉鹹鹹的也不好吃,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我們還是要相信佛的話,做功德。因為你戒偷盜,多修布施,你的錢是給你存在堅牢庫。「資財盈積」,這個資財就是說你資生的用具,你的財物,盈就是很多,積是累積,你的財富這五家都奪不走的。我們要相信佛講的還是要相信世間人?如果相信佛講的,實在講我們不要存錢,因為你布施出去是寄在堅牢庫這個銀行,五家搶不走這家銀行。我們存在現在世間的銀行,這個五家都有分。我們同修大家想一想,還是銀行比較看得到,這個堅牢庫我們也看不到。

  這就是過去老和尚常講,他出家之後去受了三壇大戒,回到台中看李老師。李老師看他出家又受戒了,遠遠就跟他講,你要信佛!你要信佛!他就很奇怪,我都出家了,都去教佛學院,又去受了三壇大戒,難道我還不信佛嗎?老師才找他到房間去給他說明什麼叫信佛。真正信佛就是佛在經上講的我們能夠理解、能夠依教奉行,那才是真正的信佛。原來信佛是這個條件,我們想想還真不容易,有幾個人真正信佛?如果真正信佛,我們一定會依照經上佛的教導去依教奉行;如果還做不到,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信,因為你這個信當中還有懷疑在。老和尚這些年講經教學也感化了很多人,他這個感化的力量,他也是自己先做出個榜樣給大家來學習,他自己也做出一個效果出來。如果他沒有做出個效果出來,講了也不能很肯定,當然人家的信心也就不具足。

  因為他第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是密宗的上師,在清朝的時候是清朝的章嘉呼圖克圖,也是在清朝政府的一個官位,到了民國就做總統府的資政,到台灣去做總統府的資政。我們老和尚他是一個蒙古親王跟他介紹的,認識章嘉活佛。章嘉活佛就是教他六個字。他請問章嘉活佛,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很快可以入進去?章嘉大師就給他講,看得破、放得下,他說這六個字去修六年。看得破、放得下,從什麼地方下手?他說從布施。他說我沒有錢怎麼布施?那個時候當軍人到台灣,也不是當大官,他是少尉軍官,那時候到台灣很窮的,每個月的薪水非常微薄。章嘉大師給他講,你身上如果有一塊、二塊,你就一塊、二塊去布施,他說一塊、二塊有沒有?他說有,兩塊是有。他說你就布施,你就這樣去修。後來領了薪水,生活費省下來一塊、二塊他就去布施,早期布施就是複印經典,印經。

  常常布施,自己收藏的書捐給慈光圖書館,讀書人喜歡的就是書。剛開始修布施,自己比較不喜歡的先布施,自己比較喜歡的先留下來。剛開始在修的時候像割肉一樣,非常痛苦,修得很難過,但是老師教導,他就是認真要去修。剛開始很勉強,不喜歡的先布施,由少的先布施,總是這樣一直做。慢慢就比較自然了,修久了就比較自然,就比較放得下,先從身外之物先布施,放得下。修了半年之後,他慢慢就有感應了,他雖然有時候都布施到身上空空的,但是他生活當中如果有什麼需要就會有人送給他,比如說他需要經書,就有人會去支援他。再繼續修,修個三年,那也布施得相當習慣了。

  那個時候,早期在三十年前,我聽老和尚講經,他就曾經講過,他說布施修了三年、六年之後,他慢慢的心比較清淨,有些事情事先他可以預知。我們說預知時至,除了往生西方預知時至,我們生活當中有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他事先可以預先感受到。這是心變清淨了,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就往外不斷的透露出來,這布施開始。他愈修福報就愈大。所以他早年他也是做個示範先給我們看,我們才有信心。因為早期的相片,大家現在看到的相片是比較圓滿,早年年輕的時候,剛出家時候的相片,我有機會再帶來給你們看,可能現在網站上也有。瘦瘦,下巴尖尖的,又沒有福報又短命,算命的算他四十五歲過不去。

  他四十五歲那年,我已經在聽經了,真的那年他有兩個戒兄跟他同年,一同去給算命的算,他們三個人戒兄弟,同時去受戒的,去給算命的算,他們三個人都過不了四十五歲。四月、六月就兩個走了,兩個戒兄弟先往生了,好像他到七月,那個時候他是在基隆大覺寺講《楞嚴經》,那個時候我跟我弟弟去聽了好像一天還兩天。後來第三天再去聽經,寺院的法師就說法師今天有事不能來了,他也沒講什麼事。後來停了一個多月,又在台北講經了,我們又去台北聽經。當時老和尚他也沒講什麼原因,怎麼停了一個多月沒有講經。後來他在講經當中常常提,我們才知道,原來那時候那一個月是生病,病了一個月。他看到兩位戒兄給算命的算得這麼準,都走了,想一想自己,也是輪到他了,所以他也沒有吃藥,也沒有看醫生,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有一、二個學生照顧他,每天煮點稀飯給他吃,就是照顧他。他也是想壽命到了,看醫生也沒有用,就是念佛要求往生。

  但是他發願修布施,弘法利生,的確命運轉過來了,病了一個月,病就好了,病就好過來,好過來就繼續從事弘法的工作。所以他四十五歲那年生那一次大病之後,我們套一句佛門的話來講,是乘願再來。因為照他的命應該四十五歲七月那一年他就要走了,算命的算得沒錯,就像孔先生給了凡居士算得一樣,算得沒有錯。但是他們遇到緣殊勝,遇到好的老師指導,他們又有善根,能夠理解,能夠依教奉行,才把命運改過來。

  所以,福報就愈來愈大,那時候還沒有道場,他就講經人家多少供養一點錢,都是印經。那個時候我在家,去聽經,我自己有賺點錢,也都會隨喜印經,因為老師帶動,做弟子的人就會學習,也跟著印。後來才有華藏圖書館,也是後來慢慢修,講經說法,印經布施。剛開始沒有圖書館,那個時候住在韓館長家,叫「華藏法施會」,他成立一個法施會,就是布施佛法的一個會,專門印經布施的,跟大家結緣的。這個法施會在圖書館成立後,這個法施會就沒有再用了,後來印經都用華藏佛教圖書館這樣的名稱來印。早期大家如果看到比較舊的寫華藏法施會,那都是還沒有圖書館的時候,那時候印的書。圖書館有了五年,再修經過五年,台北市杭州南路簡居士又送了兩層的房子,算兩層半,包括老和尚一間寮房,成立了「佛陀教育基金會」。現在印的很多經書,全世界流通結緣,我出家那一年成立,到今年已經二十三年了,法寶的流通非常的多,非常可觀。這是老和尚我們看到他一生這麼修學,得到這個果報,晚年果報就愈來愈殊勝。他是現身說法給我們看,所以我們也要努力的來學習。

  人人都能夠這樣來效法學習,人人都能改造命運,不是說哪個人能改造,哪個人不能改。命運是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但是要看我們自己,我們改了多少。希望我們改造的愈多愈好,我們將來晚年會比年輕的時候更好,來生會比這一生更好。我們遇到佛法修學,總是要不斷向上提升,這一生才沒有白來。不然這一生來世間走一趟空過了,就空過了。這一生遇到佛法,我們如果修學沒有向上提升,那就空過了,就非常可惜。

  這是講戒偷盜第一種可保信法,「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散是消散,滅就是失去,喪失掉了。我們有錢財總是擔心這個錢財會沒有。除了戒偷盜,因為這個經文,我們現在這次是採取節要,如果在《十善業道經》原文,它後面還有「戒偷盜而行布施」。我們不但戒偷盜,而且還行布施,你的財富永遠是無盡的。

  我們再翻到第二面,我們看『犯偷盜,得成十種不可保信法』,這是反面的,第一條正面的我們看到了,這個反面。『資財縱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皆能散滅』,這是犯了偷盜戒。犯了偷盜戒就是我們俗話講的不義之財,就是不該我們得到的錢財,我們用一些不當的手段去得到,這個叫不義之財。不該我們的我們去得到了,這個錢財能不能保得住?保不住,這個錢財保不住,縱然你錢財很多,賺很多錢,也保不住。我們現在看看社會上有很多年輕的時候他就發財了,賺了很多錢。賺了很多錢,沒有幾年他的公司倒閉了,虧損了,關門了。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沒有戒偷盜,可能他賺的錢有犯了偷盜這個業。可能他自己知道,可能他自己不知道。

  所以以前人講富不過三代,這個財富如果沒有過三代,在古人的眼光來看,這不是真正有福報。現代不要說三代,古時候說三代,現代連一代都過不去,甚至連到晚年都保不住,甚至幾年,一個公司、一個企業幾年,壽命更短的幾個月就垮了。得到的錢財好像過路財神一樣,借他看幾年,看一看也就沒有了。為什麼會這樣?這也是果報,果報我們就知道它的因,要知道它的因。這個因總是離不開犯了偷盜這個惡業。所以犯了偷盜,我們資財縱然很多,「王賊水火及非愛子」,這個五家不管哪一家都可以給我們的錢財散失掉,給我們奪取,我們要保保不住。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