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07/6/10  日本東京增上寺  檔名:WD19-013-0005

  「佛說十善業道經」。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四頁,我們從經文第二行最下面一句看起,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我們昨天講到這一段,這一段是這部經的發起序。每部經發起的因緣都不相同,大部分的佛經都是有人請問,問問題,我們現在講問問題。對於宇宙人生哪些方面不了解,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遇到的人、事、物不知道怎麼處理,不知道怎麼做法,請問佛陀。佛陀為他解答,針對這個人問的問題為他解答,教他這些修學的理論方法,幫助他解決現前生活上的問題,這樣記錄下來就成為一部經。我們生活當中問題非常多,在我們佛法裡面常講無量無邊,而且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問題,也有大家共同的問題,有個人的問題。個人,你在每個階段又有不同的問題,比如你在年輕時代,你在求學的時代,你畢業了,學校畢業踏入社會,青年、中年的時代,到退休晚年,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問題,這個問題太多了。佛的智慧是圓滿的,無論任何的問題佛都能夠為他解答,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佛經才那麼多。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藏經》,日本《大正藏》在我們台灣印的精裝本有一百冊,這麼厚,字很小,它不像《乾隆大藏經》字很大。字體小,它經的分量,一本就多了很多部的經典。記載在《大藏經》裡面,翻譯成中文的,實在講千萬分之一都不到,沒有記載、沒有翻譯的那真的是無量無邊。龍樹菩薩,釋迦牟尼佛滅度六百年了,印度龍樹菩薩出世,他把當時印度所有的佛法、世間法讀通了,沒有什麼學問再讓他學,他覺得他自己已經不用再學了。後來大龍菩薩就告訴他,你知道的還是一點點而已,帶他到龍宮去看《大方廣佛華嚴經》,看了真的是無量無邊。看中部的《華嚴經》就「一四天下微塵品」,那個不得了。再看下本的《華嚴經》,十萬首偈,翻譯成中文一半還不到。現在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翻成中文,一般人看起來頭都大,只有一部經,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大藏經》裡面好幾百部經,甚至上千部。

  過去有人提出一個問題,他說佛教經典為什麼那麼多?人家基督教才一本,就那一本《聖經》,說你們佛教為什麼經那麼多?為什麼不要只有一本就好?如果我們大家了解這個事實,那你就沒有這個疑問。因為佛,佛教,我們昨天第一節課跟大家報告,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如果是宗教,當然一本就可以。為什麼一本就可以?上帝創造萬物,什麼都是上帝創造的。所以在十幾年前,家師到加拿大去講經,有一個洋人去聽經,當然他去聽經有同修跟他翻譯成英文,聽了之後,他就下來去問老和尚,他滿腹的不平,他說什麼?上帝太不公平了,為什麼給我創造的這麼不好,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有的人他賺錢那麼容易?老和尚就跟他講,你應該是信基督教的。他說是。這個問題你有沒有到教堂去請問牧師?他說有。那牧師怎麼說?這是上帝賜給你的,你要感恩上帝。他聽了之後心裡很不平,為什麼上帝賜給我這麼不好,賜給那個人那麼好?他覺得上帝偏心。所以他到教堂裡面得不到答案,牧師給他講的他心裡還是有疑問,他就跑來聽佛法。

  古時候印度的宗教非常多,在比較大的教派有九十五種外道,九十五種不同的宗教。其實佛這些弟子都是那些宗教徒,像舍利弗、目犍連都是一個教派的創始人,他有一套的學說,學術的學說,他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然後根據他的想法、看法他們有一套他們自己修行的方法,認為這樣修可以達到解脫痛苦、煩惱這些目的。但是大家學來學去還是很多問題,後來就聽說有一位釋迦牟尼佛,很多人去親近他,很多問題都解決了,當然他們會去認識認識,跟他談一談,那個時候還會開辯論會。像中國唐朝玄奘法師到印度去,也參加了印度的這些辯論會。現在人不能辯論。真正要辯論的人,他的修養,還有他的觀念,都要相當高的水平,相當有修行。為什麼?因為他們修行,他們辯論是大家要共同去追求真理,而不是執著自己的成見、自己的看法,只要你講的有道理,那我們就接受。因為我們針對的是一個宇宙人生的真理,而不是說跟隨,跟哪一個人的創造,被人家牽著鼻子走,不是,我們是共同在追求真理。大家有這個共識,然後你提出來,大家討論,經過辯論,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理愈辯就愈明白。

  現在的人辯論,他第一個觀念是什麼?勝負之心,好像在打球比賽,我要贏你,你要贏我,那這個叫比賽。比賽要幹什麼?爭,爭一個勝負。他有爭勝負的心,他沒道理,他也要講到有道理,那叫什麼?叫做強詞奪理,那個理愈辯就愈不明。所以印度古代這個辯論,論師,他們造出來的論,我們現在講你修博士要寫論文,論文不是自己寫一寫,一個教授給你看看通過就可以了,不是這樣,古代那個論文是大家要辯的,那沒那麼簡單。不像我們現在學校,你寫個論文幾個教授看看,批示可以了,你就是博士了,沒那麼容易。所以你看佛門裡面這個論藏,三藏經典,經律論三藏,論占了三分之一。論藏是菩薩造的,經、律是佛講的。現在人,死人可以辯到變活人,要辯什麼?不要辯,愈辯理就愈不明,因為他沒有那個修養,他修養沒有到那個層次。能夠辯論的,他修行都相當到一個水平,他只是想追求真理,他並不是想爭個我贏你輸,不是這樣,這樣才能夠辯論。這個風氣沿襲到現在西藏密宗的佛教,都還有這個風俗,我們現在中國這一方面就非常少。現代人如果他修行沒有這樣的一個共識,我們不能辯。

  所以佛經這麼多,說明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每個人的問題都很多。每一個人他不同的問題去請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跟他講,針對他的問題跟他講,記錄下來就一部經。另外一個人又有不同的問題去問,佛又針對他的問題跟他講,記錄下來又是一部經,經典當然就多了,你生活當中的問題太多了。不管任何宗教,它如果沒有提倡教育,它就一定變成迷信,我們學佛也不例外。不相信你眼睛睜大一點去看,是迷信,求一個心理的安慰而已,解決不了問題的,就是安慰安慰自己。但是有時候我們遇到一些剛剛初學的人,你也不能不隨順他,你跟他講經說法,他哪有心情聽你講經說法?而且講一些教訓,講經要訓人的,他才不聽你教訓,他要去看電視多好,要他坐在那裡聽訓他不接受。所以像寺廟給人家拜拜結結緣也是一個方便。現在很多道場有不同的型態,也是一種方便,反正他要進來寺廟拜拜也種善根。但是我們很清楚他現在解決不了問題,因為他沒有學經教,解決不了問題,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明白。

  所以人家問我們說佛教經那麼多,不如人家基督教經典只有一本,你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你打開《大藏經》看看,就是大家不同的問題。我也常常遇到有人問問題。如果你遇到佛,你問佛陀,佛跟你講,那就是一部經。經也有很短的,你看小乘《阿含經》也有幾十個字的,甚至一百多個字。《阿含經》小部經很多,那是小問題。大問題就要講很長了,像《般若經》六百卷,是佛法的中心,它講很多,《大方廣佛華嚴經》是講整個宇宙人生,方方面面都講到了。這是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了解的,才不會有些人他不了解,我們聽到別人這麼一問,那我們也傻了,好像他講得滿對的,這麼多幹什麼?經典這麼多,我們是不是每部經都要去念?學習、下手不能多,你要在這個當中去選擇適合你的興趣、根性。

  佛法在印度當時並沒有分什麼宗派,但是傳到中國來,到了隋唐時代,這個時候中國的祖師大德就分宗派,大乘有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小乘就是成實宗跟俱舍宗,大乘,華嚴宗也叫賢首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禪宗、密宗、淨土宗。這十個宗派在日本都有,日本也有小乘,日本的寺院它是什麼宗派它都標得非常清楚,這是從中國學過來的十個宗派。所以日本再小的寺院都知道自己是哪一宗的。宗下面又分派,比如說同樣修禪,禪宗參禪的,但是參禪的方法又有不同的方法,所以在隋唐時代又分派,一般講曹洞宗、溈仰宗、法眼、雲門這些,這屬於派。我們淨土宗也有不同的派,比如說你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不同的方法,一樣修淨土。

  增上寺是屬於西山淨土宗這一派,這一派是以善導大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為主修的經典。還有淨土宗,是依《無量壽經》修的、《阿彌陀經》修的。這個在日本,在隋唐時候中國學過來的一直保留到現在。現在反而中國的寺院他自己修哪一宗都搞不清楚。所以以前倓虛老法師年輕的時候,在東北,在北方沒有人講經,北方的寺院有和尚念經,他跟他的同事很喜歡念《楞嚴經》,然後去找一家寺院,找老和尚問,你們這邊有沒有講經?老和尚說,經哪有人在講的,都在念的,哪有人在講的?後來倓老才跑到南方浙江寧波觀宗寺跟諦閑法師學經教,後來他再回去東北建了幾個道場,山東青島湛山寺、長春般若寺,瀋陽也有,哈爾濱是極樂寺。

  祖師大德為什麼分宗分派?因為《大藏經》那麼多,你要從哪一部念起?所以我以前剛出家,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就有人來問我,師父,經那麼多,我要先念哪一部?難免會有這樣的問題。所以祖師大德在以前就有這個問題,浩如煙海,要從哪裡下手?所以分宗派,分門別類。然後這一宗主修的經典是什麼經,那其他都是附帶補充的,那個是副修的,這是主修的,列出來,看你喜歡哪一宗。或者你可以自己先去了解一下,然後自己再做選擇要修哪個宗派。

  這個宗派有這個宗派的經典。比如說我們現在淨宗學會,我們主修的經典是夏蓮居老居士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我們主修的經典。《觀無量壽佛經》、《彌陀經》、《往生論》,其他大小乘經論,包括世間的善書典籍,都是補助我們這部經、深入這部經的。一個主修的,其他是補助的,補助多少隨個人的需要,各人情況不一樣,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有一個賓主,分清楚,那你修學就不會有困擾。所以分宗派方便你學,自己有個選擇,不然那麼多不曉得修哪一部。

  宗派再多,這好像大學裡面分科系,它分很多系,讓你可以選修的,選擇哪一系。像我們選淨土,淨土這一系的。那淨土的經,這一系基本有三經一論,《佛說大乘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還有一部《往生論》。後來祖師大德再把《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這兩部分加在三經後面,成為五經一論,這是淨土宗基本的經論,修學的依據。這是科系,我們選這一科,淨土宗這一科,它依據的經論就是五經一論,或者三經一論。其他宗派,比如說華嚴宗,當然它以《華嚴經》為主,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主修的一部經典,法相宗有六經十一論,《解深密經》、《華嚴經》,論有《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百法明門論》,這是屬於唯識宗的,唯識學。每一個宗派都有它依據的經典,這個我們也不多說了。淨土宗的經論算是最少的,這個是選修,像大學裡面你選哪一系,我們淨宗學會我們選的是淨土,像增上寺他們也是淨土宗,他選修淨土,還有密宗、禪宗。不管大乘、小乘哪一個宗派,它有它這一宗的特色,它修學的方法、門徑不同,當然目標都是一樣,方法、門徑不一樣。

  但是有選修的科目,也有共同科目。什麼是共同科目?我們這次佛學講座,這部《佛說十善業道經》就是共同科目,不管你修哪一宗,這個都要修。好像我們在學校,你念哪一個系,有個別的你要念的,有共同的,不管你修哪一個系大家都要念的,大家統統要念的叫做共同科目。比如說參禪的人,他有參禪的經典,比如說《金剛經》、《楞伽經》,禪宗依據的經典,這個別的。我們淨宗淨土三經或者五經,這是個別的。但是《十善業道經》,不管你修哪一宗、哪一派,大家統統要修。這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講的,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理論、這個原則是共同的,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都一樣。我們現在不管修哪個宗、哪個派,修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都不能成就,什麼原因?他沒有修共同科目。這共同科目是什麼?地基,基礎。好像蓋房子沒打地基,那房子蓋起來很危險,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好像一棵樹沒有根,它怎麼能生長?這是根,這是地基,《十善業道經》後面佛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我們看到這句經文不要以為這是世尊對龍王講的,又不是跟我講的,大概是龍王要修十善業道,我們大概不用,如果你這樣看就錯了。龍王只是一個代表,牠是大家的一個代表。龍能變化,龍千變萬化,這是龍它的意思,它的意思是千變萬化。我們再看看我們現實的生活、社會,這些人事物時時刻刻是不是都千變萬化?尤其人心變化很大,一下好、一下不好,一下高興、一下不高興。不要看別人,看我們自己,我們一天到晚,早上有早上的情緒,下午有下午的情緒,晚上有晚上的情緒,我們的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那個情緒起伏變化,光看我們自己就無量無邊,跟一切眾生那更複雜。龍是代表這個意思,千變萬化。你在千變萬化當中,你要能掌握住一個基本不變的原則,以不變去應萬變,不然你生活會過得很沒有意思。

  「王」就是能夠主宰的意思,王能夠做主,你看古代帝王發號施令,他最大,他能做主。這個意思也是告訴我們,你自己要能做主,不要被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牽著鼻子走。妄想分別執著是客人,我們自己真如自性是主人,我們現在把客人當作主人,客人到你家來變他在做主,你反而變成客人,那你說你家裡會變什麼樣?佛經上又有個比喻,小偷到你家來,你還給他認為他是你兒子,你家裡的鑰匙統統交給他,那你的結果會怎麼樣?你家都被偷得空空的。我們做不了主,為什麼做不了主?我們心會隨境界在轉,隨我們的煩惱分別執著妄想在轉,遇到高興的我們喜歡,起了歡喜心,起了貪心;遇到不順心的,我們就心裡生煩惱,我們時時刻刻被它在轉,自己絲毫做不了主,這就很可憐。我們學佛最起碼的功夫,我們念佛說要念到功夫成片,跟禪宗講的八風吹不動,你就做主了,功夫是在這樣修的。比如說人家讚歎你一句,好高興,他在讚美我;人家侮辱你、罵你一句,心裡難過好幾天,被他那個風轉了。你要練就在這個地方練,讚歎你,你就如如不動,罵你、侮辱你也如如不動,你就做主了,你不跟他走。不然你就被這個境界、被自己的煩惱妄想牽著鼻子走,你做不了主。這是從義理上來講「龍王」,從義理上來解釋。

  佛講經說法,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要看出它那個弦外之音,你不要依文解義,依文解義,三世佛就喊冤枉,你把我們的意思會錯了。佛教的教學藝術,它特別重視藝術的教學表達,因為有藝術教學比較活潑。所以你看佛門的雕刻,四大天王、彌勒佛、護法,供養的燈、花、水、香,用這些東西代表說法,每樣東西都有它的含義在。你要懂得它的含義,那你進到寺院就是無言說法,沒有講話的在跟你說法。像圖畫一樣,圖畫就是無言說法,它沒有講話的說法,沒有聲音的說法,它把那個意思傳達給你,你要懂它的意思,是不是?街上的紅綠燈它也是表法,紅的你不要走,綠的你可以走。所以有些事情要用言語,有些事情它用這些來給你啟示,讓你知道。所以在紅綠燈,它也沒有按一個喇叭,紅燈了,現在是紅燈了,不能走、不能走,綠燈了,趕快走,沒有,全世界好像都沒有。還有那些交通標誌,它就畫一個圖樣、一個圖案,那是什麼?表法。

  佛門裡面這些設施,如果你懂得它表法的意思,你說有迷信嗎?誰迷信?不懂的人迷信,懂的人一點都不迷信,它時時刻刻在給你說法,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所以老和尚的《認識佛教》大家要多看,你才能夠去度眾生。度眾生不是只有出家人要度,在家居士也是一樣要度眾生。你把這些道理給人家說明,讓他明白,你就度了他,他就來學佛,學了佛就能解決他的問題。

  龍王,這是從義理上來講,在事相上、事實上是不是真有龍?龍是畜生道,屬於水族類。龍王的確有,龍做到王就表示是有福報的龍。龍是畜生道,畜生道也有比較有福報的,有比較沒有福報的,有很慘的,被人家宰割的。也有很多有福報的,你像有一些哈巴狗那些,人家家裡養的寵物,比人還有福報,真的人比較窮的,沒得吃的,不如那條狗!生病了還有狗醫院,主人還要幫牠洗澡,牠往生了還要給牠做個墓,那個窮人真的不如牠。這有福報的畜生,但是牠是畜生身。牠的享受,人福報比較小的還不如牠。龍王,在佛經上有一部《海龍王經》,這個大家可以看。

  佛講的這些都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它不是像莊生寓言,寓言就是說它是虛構的,不是。佛講的如果是比喻,他就會講這是比喻。比如說佛講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念《阿彌陀經》,他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講了兩個有,他不是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可能有極樂世界,可能有一尊阿彌陀佛,如果這樣就靠不住了,可能,也有不可能。他是很肯定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講了有就是事實就是有,不是虛構的,不是理想,真有,就在現在。如果佛講比喻,比如說《百喻經》,它有一百種比喻,《譬喻經》,他有講我這個是譬喻,拿來形容的。那個意思就不一樣,他會跟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都不含糊。

  我們看到寺院這些設施,四大天王,這個都有它表法的深義在。常常到寺院有好處,落這個印象,以後有因緣遇到有法師講解,豁然明白,原來是這麼一回事。他常常看,讓他落印象,他不相信,你叫他來觀光照相也好,就讓他去照,照一次他第八識阿賴耶識就落一個印象,照兩次就落兩次印象,那個檔案就儲存在阿賴耶識,下一次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因緣遇到了,他那個檔案就會被調出來。所以有一些人甚至來罵佛的也沒關係。所以過去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罵佛教的也可以去吃,不要錢,罵佛的,一面吃一面罵,也讓他吃,還不要收費。為什麼這樣做?度他。他現在罵當然有罪過,將來要先受惡報,但是他看到這個佛的形像,那個是好的,不好的報完了,那個好的它也會起作用,那個好的起作用,他就回心轉意。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不是這一生才學佛的,我們過去生不曉得生生世世多久之前就學了。但是我們想一想,我們對佛教還不了解、不認識之前,以我個人的想法,我大概也是先毀謗,不然就批評,不然就罵個幾句,就是因為罵了幾句,然後墮地獄出來,這個種子起現行,後來才學佛的。所以你們家人有的罵佛的,我們知道有一天他會回心轉意的,你要機會給他。最怕的是他連看都沒看到,種子都種不下去。如果他看到,罵個幾句,罵歸罵,種下去歸種下去。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就有講,讚歎、毀謗,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像金剛砂一樣,永遠不會消滅,將來這個就是他成佛的因。但是他現在罵,他造那個惡因,他先去受那個惡報。所以我們老和尚現在做這個T-shirt印佛號,這些都是給大家種善根。因為他看年輕人都穿那個妖魔鬼怪,張牙舞爪的,在美國看到那個,他說種那個因不好,將來會去三惡道。所以後面就寫「南無阿彌陀佛」,寫這些讓大家看,車子上可以貼,自己家裡門口可以貼。

  好,我們下課休息十五分鐘,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