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0/6/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10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十二頁,《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第十二頁,我們從第一行第五節,就是第五條看起:

  【五、不異為『如』,無非曰『是』。《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節要》從經文開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在《金剛經講義》註解這一段經文。這段經文,我們一般在講經的時候介紹六種成就,就是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信成就。這六種成就來證明這部經是當年本師釋迦牟尼佛親自講的,阿難尊者親自聽聞的,不是自己去編的,也不是後來的人編的。所以安上這六種成就就取信於後人。《講義》把它分開來註解。我們淨老和尚從《講義》當中再把它節錄出來,「節要」,節錄出重要的地方。因為江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內容也相當的豐富,我們看這個《節要》分量也相當大,如果照原來那個《講義》是很長的。

  第五節(就是第五段),『不異為如,無非曰是』,不異是如,無非曰是。「如是」也就是說事實就是這樣,我們用簡單的話來講,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事實就是如此、就是這樣。阿難沒有增加一分,也沒有減少一分,事實的情況,照事實來給我們說明。「如是」兩個字,也就是信成就。下面引用《華嚴經》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世出世間法,成就都建立在「信」這個字,所以信非常重要。我們一般講要守信用,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在這個社會上也就沒有立足之地了。信是一切功德之母,所以不管哪個法門,或者世間法,都要建立在信這個基礎上。像淨土宗,我們常常念《彌陀經》,大家都知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三個字信願行。本經,《金剛經》也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可見這個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第一個。所以《華嚴經》講,「信為道元功德母」,母就是都從這裡生起來的,沒有信心什麼都不能成就。信就不懷疑,不懷疑才是真信。所以如是兩個字它是信成就。我們再看第六段:

  【六、看經聞法,貴在如實會得其意。果能消融歸我自性,則受用無窮。】

  『看經』,自己看經典,或者看註解,聽法師講經說法,可貴之處就是能夠如實去體會其中的義理。『會得其意』,這個「意」就是意在言外,透過語言文字,你去體會它的真實義。就如同我們念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體會它的真實義。都要『消融歸我自性』,就是我自己的自性,我們就受用無窮了。消歸自性,佛這個經就是對我講的。如果我們學《金剛經》,我們能夠用這樣的態度來學習就能消歸自性,就有無窮的受用了。如果學習《金剛經》,那是佛對須菩提講的,不是對我講的,那跟我們就沒關係了。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學經,不管學哪部經,那就是佛對我講的,佛對大家講,也是對我講的,這樣才能消歸自性。我們要這樣來聽、這樣來看。再看下面第七段:

  【七、『如』,生佛本具之性體,真實之際如如不動。『是』,開化顯示當下即是。】

  『如』、『是』,它的義理,可以說涵蓋所有的佛法。在過去天台宗開山祖師智者大師,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他講「十如是」。可見得經的一開頭,「如是我聞」,如是兩個字也就涵蓋所有一切佛法。此地江老居士給我們解釋,『如,生佛本具之性體,真實之際如如不動』。「如」這個字,眾生跟佛本來都具足的性體,就是自性本體。「真實之際如如不動」,我們的性體是如如不動的。它本來就如如不動,我們因為一念不覺起了無明,在不動當中產生一些虛幻的動相,變成六道十法界。如果我們回歸到如如不動的性體,這些現象就沒有了,我們看到的整個世界就不生不滅了。看到現在有生有滅,這是我們的妄心。所以這個如,講我們的性體,這個性體每一個人都有。

  我們人總是覺得人生壽命苦短,人生苦短,你看數十年寒暑,我們生命就要結束了。這是我們一般人的一個觀念,的確他看到眼前就是這樣的。實際上,我們人的生死,壽命的長短就是從這個身體來講的,從這個身體。你說生,也是這個身體出生,小孩子出生,生出來了;有生他就有死,死了這個身體壞了,不能用了,那叫死了。其實我們自己的自性有沒有生死?沒有。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那個永遠不會死的。因為它本來就沒有生,它怎麼會死,因為它本來就存在的。所以生死是從我們這個軀體(身體)來講的。人死了,等於是一件衣服破了、舊了,不能穿了,丟掉再換一件新的。人死,主要是身體不能用了,再去換一個身體,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自己本性有沒有生死?沒有。自性是如如不動的,它從來沒動過,但是我們迷了,一直在動,看到生滅變化。佛在《金剛經》給我們講,那是虛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學佛最終的目標,不管修哪一個法門,到最後都是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明心見性就見到自己本性,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本來面目,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到真正的自己了。我們現在是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在六道冤枉受這些輪迴之苦,不知道回歸自性,迷在虛妄的境界裡面分別執著,迷惑、造業、受苦,惑業苦惡性循環不斷。遇到佛法,我們就能回歸自性了。所以「生佛本具之性體」,這個我們跟佛都一樣。真實之際它是如如不動的,我們的心性它是如如不動。

  『是,開化顯示當下即是。』在哪裡?就在眼前,就在當下。你悟了,當下即是;迷了,好像什麼都不是了。所以學佛,主要在學個覺,學個覺悟,不學佛就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就受苦受難了。學佛主要的目的就是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從迷惑來的。你不了解事實真相,迷了,迷惑、造業、受報,苦從這個地方來,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從悟來的,你覺悟了,回頭了,那就離苦得樂了。所以學佛的目的就是要離苦得樂。你看我們念《彌陀經》,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我們修淨土法門,信願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回歸自性。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離開我們的自性,也是我們自性裡面的極樂世界,我們自己的極樂世界,當然可以回歸,所以回歸自性。

  所以在《安士全書》裡面講,我們眾生迷惑顛倒,一生病到處找醫生,希望能病好,能夠長壽。周安士在《安士全書》講,為什麼要在這個世界受這些苦?為什麼不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永遠不會死亡,永遠不會生病,壽命是無量壽,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神通自在,你要到哪一個世界,坐著蓮花就去了;要回來娑婆世界度眾生,馬上就能回來了。為什麼不發願求生永遠沒有死亡病苦的世界,要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受這個苦?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念佛的人,有病痛,我們就要想到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你要發願願生西方,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所有的病都能治,生死的大病都能治了。這是我們大家有緣在一起,共同勉勵的,大家一定要同願,共同發願要求生西方,不要留戀這個世界。你說這個世界有什麼好玩?大家想一想,這個世界快樂嗎?如果說這個世界很快樂,那是迷惑顛倒,迷人在講的,覺悟的人知道這個世界很苦。

  《妙法蓮華經》佛也給我們講三界統苦,你只要沒有出離三界,沒有出離六道,只有苦沒有快樂。你在快樂享受,那也不是真的快樂,那叫壞苦,那會壞掉的。樂過去,你後面苦又來了,所以那個快樂不是真的,那是壞苦。哪裡才有真的快樂?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跟我們講那麼清楚了嗎?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個世界什麼苦都沒有,你聽都聽不到。所以什麼苦都沒有,那就是最快樂,為什麼要留戀五濁惡世這麼苦的世界,佛勸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去?所以你看《彌陀經》,佛四次勸我們發願。只要真信切願,念佛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也能往生,只是品位低一點,念佛功夫差。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自己遇到了就能往生西方;信了之後要發願,願捨娑婆,願取極樂,你要放下娑婆世界。特別現在我們這個地球人心壞到極處,真的就是《彌陀經》講的五濁惡世,這五種濁惡到了極處。佛當年講《彌陀經》,三千年前在印度講,佛就講五濁惡世了。那時候就已經是五濁惡世,那何況三千年後的今天!那個濁惡比三千年前,不曉得濁惡幾千倍、幾萬倍都不止。

  你看現在這個世界災難這麼多,天災人禍這麼多,今年這個新冠狀病毒的傳染病、地震、火災、水災、旱災、饑饉、蝗蟲過境、溫室效應、空氣污染、水污染。實在講,這個世界實在不適合人居住了。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移民,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地球上,你移民到其他國家,它還是在六道裡面。而且你在這個地球,現在整個地球任何一個地方有災難,沒有一個國家不受影響的,肯定要受到影響,沒有受到直接影響,也肯定受間接的影響。過去我們常聽人家講,現在地球的最後一塊淨土就是澳洲跟紐西蘭。但是,紐西蘭我也去過,也有地震,九年前我去,基督城那個地震很厲害,還是有災難。澳洲去年森林大火燒了四個月,動物燒死十億以上的,熱得受不了。我們看到這些災難,我們還不想去極樂世界嗎?實在講這些災難在警惕我們,這個世界不能住。災難怎麼來?人心不善造出來的。現在這些人,你要勸他覺悟,那可不容易,特別年輕人。現在的教育是什麼教育?沒有教育,都是教不好的,邪知邪見的。我們現在只有自己自求多福,自己趕快信願念佛,早一天往生極樂世界,等到這些人因緣到了,再回來幫助他們。

  所以「如」就是我們有個如如不動的性體,「是」,當下就是。在哪裡?佛在《楞嚴經》跟我們講,就在你的身體裡面,你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覺觸、意知法,六根當中的根性。我們六根的根性,它本來就存在,所以叫不生,不生不滅是這個意思。不生就是它本來就有,本來沒有現在有,生出來,那個叫生。有生它就會有滅,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因緣生法,它是一個生滅的現象。生滅的現象是從我們這個如如不動的本體現出來的,就像我們看電視螢幕一樣。電視螢幕有沒有生滅?沒有,什麼都沒有,但是裡面森羅萬象,什麼節目統統從那裡現出來的。但是那些現相都有生有滅,一下這個相出來、一下那個相出來,剎那一直在變,相是虛妄的,虛妄從真的那個性體現出來的。你只要覺悟,像《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看出它是假相,在假相當中,你就看到真的了。看到真的,原來它不生不滅,如如不動。你看那個螢幕有動嗎?螢幕現出來的相千差萬別,一直在動,螢幕有沒有動?沒動。所以當下即是,如如不動的在哪裡?就在我們身體裡面。我們不知道,這佛在《楞嚴經》講得非常詳細。佛弟子問這個問題,問得很多。這個講的篇幅很大,我們就簡單跟大家講。如是,當下,就是我們六根的根性。學佛最終目標,明心見性,見到你自己的本性,那就叫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到你自己的自性就叫成佛。所以根據這個理論,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哪一個不是佛?只有覺悟的佛,跟迷惑顛倒的佛,我們現在是迷惑顛倒的佛,諸佛菩薩是覺悟的佛。我們再看第八:

  【八、『我』,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常樂我淨之我,破空間障礙。『聞』,返聞聞自性也。】

  『我』,我們現在都知道「我」,「我」是什麼?很少人去探討這個問題。我,就指著自己的鼻子,我就是這裡,這個就是我,指這個身體是我。這個身體是我嗎?「我」這個字在佛法的定義,它是主宰的意思,它能控制、能主宰。如果我們不能主宰的,那就不是我。你說這個身體是我,那我們能主宰這個身體嗎?如果我能主宰,我希望年年十八,多好!我今年七十歲了,我也不想這麼老,老了受老苦、病苦、死苦。我不想它老,它就不老;不想它生病,它就不病;不想讓它死,它就不死。做得到嗎?辦不到。辦不到,佛就講那個不是我,叫無我。無我,這個身體是什麼?是我所。好像穿在身上的衣服,穿在我們身上的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我所有的衣服。我們現在講,這個房子是我的所有權,叫我所。所以佛法《唯識論》講,我、我所。所以我們把這個身體當作是我,佛說錯了,這個叫身見。見惑,第一個錯誤的見解就是身見,把身體認為是我,其實身體不是我,是我所,因為你不能主宰它。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的心跟佛菩薩、跟一切眾生平等的,「無差別」就是平等。

  此地講的我,不是我們現在觀念當中這個我,我這個身體,不是。這個我是『常樂我淨』的我。我們現在認為的我,那是無我,實際上沒有我。我們現在的情況是什麼?無我,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不清淨。我們這個身體清淨嗎?不清淨,苦得要命,身為苦本。連道家的老子都知道,「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要養這個身體,身是苦本,怎麼會有快樂?你認為是快樂,那是迷惑顛倒。身有生老病死,大苦,那怎麼會有快樂!所以我們這個世間是無常,沒有一樁事情是永恆不變的,一直在變,虛妄的。苦沒有快樂,《法華經》講,只有苦沒有樂。無我,你不能主宰,你不能控制,你也得不到。《般若經》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抓不住的。所以佛給我們講,我們現前凡夫這個境界是無我,而且不清淨。這個身體不淨,所以苦、空、無常、無我,是我們的現狀。有沒有常樂我淨?有。學佛就是教我們去求常樂我淨,常就是永恆不變,不生不滅;樂就是在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真樂;有我,自己可以主宰;淨,清淨。常樂我淨,諸佛修其他法門修到成佛,當然這是究竟得到常樂我淨,我們現在凡夫要修到的確也不是我們一生能辦到。現在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給我們介紹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我們現在凡夫的身分,只要我們具足信願念佛,生到那邊,我們一品惑也沒斷,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常樂我淨就現成的了。等於阿彌陀佛他弄一個現成的給我們去,就等著我們去。我們不用在這個世界辛辛苦苦的修,修了好久要證得一個阿羅漢都不容易,去那邊,自自然然就成佛,這是真的。所以佛法真的有常樂我淨。離開佛法都是無常、無我,不清淨的,是苦的,苦、空、無常、無我。這裡講『破空間障礙』,這些空間障礙突破了。

  『聞,返聞聞自性』,「返聞聞自性」是觀世音菩薩修的法門,耳根圓通。這在《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二十五個圓通法門,圓是圓滿,通是通達,通達自性,每個法門都能通達自性。《楞嚴經》,佛揀選圓通,請文殊菩薩來選。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在這二十五圓通,哪個最契機?文殊菩薩就選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六根耳根最利。我們眼根,隔一張紙就看不到了,但是耳朵隔了幾道牆壁還能聽到聲音,這說明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六根當中耳根最利。還有眼根利的世界,有一些世界的眾生,他眼根利。也有舌根利的,就是像香積國,香積國的眾生他們舌根利。所以佛去那邊說法,怎麼說?就吃飯,因為他舌根利。用吃飯的,所以我們佛教寺院的廚房叫香積廚。反聞聞自性是觀音菩薩修的法門,我們凡夫要依這個來修,實在講也不容易。

  但是有一個法門可以幫助我們,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他跟觀音菩薩相輔相成。所以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照排列順序,觀音菩薩應該是排在第二個,後來變調到第二十五個,最後一個。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加上七大,那就二十五個圓通。大勢至菩薩,他照順序排是二十三,二十四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修唯識。這兩個對調了,就是大勢至菩薩原來是二十三,調到二十四;彌勒菩薩原來二十四,調到二十三。經典,這兩位菩薩沒有照順序去排列,有特別的用意,擺在最後。在我們中國古時候,演戲講壓軸好戲是排在最後面的,最精彩的,壓軸好戲。所以反聞聞自性,壓軸好戲,排在最後面。《楞嚴經》,大家都知道是觀音菩薩,但是疏忽大勢至菩薩,因為大勢至菩薩他是原來二十三調到二十四,只有差一個位置,大家比較沒有注意。觀音菩薩第二個,排到最後一個,這個就很明顯,大家會注意,知道這個是特殊的法門。就沒有注意到大勢至念佛圓通這個特殊法門,所以印光大師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挑出來,附在《淨土四經》後面,成為我們現在講的《淨土五經》,就是印祖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挑出來。挑出來之後,我們大家才知道,原來《楞嚴經》不是只有一個特別法門,是兩個,一個是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一個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念佛圓通跟耳根圓通,實在講,我們現在用的是持名念佛,我們現在又有做念佛機,如果你嘴巴念累了,你聽念佛機,用什麼聽?用耳朵聽,用耳朵聽不是耳根嗎?你用持名念佛,實在講,你心裡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你修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也同時修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從心裡念出來,口裡念出來,從耳朵聽進去,那不是耳根嗎?我們現在用的持名念佛,那就是你修一個持名念佛,同時修耳根圓通、念佛圓通,兩個都修了,所以這個就太殊勝了!你單單去修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那還不是我們一般人能修的。如果配上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持名念佛,人人都能修,而且同時修兩個圓通。這個一般人他看不出來,印祖真的是祖師的手眼,給我們挑出來,我們眼睛才亮。不然叫我們看,我們也看不懂,看不懂它的門道在哪裡。所以這個「我」,我們就講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第九:

  【九、『一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三際心不可得,破時間障礙。】

  這個『一時』,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佛講經為什麼不記載某年某月某日?寫個「一時」,到底哪個時候?這裡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時間跟空間,在《唯識論》裡面講,時間、空間是不相應行法,就是它不是真的,是一個抽象概念。是人把它設定的,它不是像物質有實際上一個東西,它是抽象概念。所以在唯識學的術語名詞,叫不相應行法。所以時間也不是真的,空間也不是真的。「十世古今」,這個世就是講時間,在我們中國古人講,三十年為一世。古今,過去無量劫,未來也無量劫,時間無量的,這個時間太長了。這個時間,「不離當念」,不離我們現前這一念,當下這一念。沒有離開我們這一念,過去再久、再遠,未來再遠,都沒有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念。

  所以《華嚴經》講,「念劫圓融」。時間是虛妄的,所以時光可以倒流的,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為什麼?它是虛妄的。所以『三際心不可得』,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不可得。這是《金剛經》後面講到,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心,已經過去,你得不到;你說現在,現在就馬上過去;未來,未來沒到,實際上三際心不可得。這就是破除我們時間的障礙,就是把我們迷在時間上的障礙破除了。所以時間的障礙破除就沒有古今,空間的障礙破除就沒有遠近,統統是當下這一念。迷了,產生這些假相;覺悟了,這些都沒有。所以《華嚴經》才講念劫圓融,這是講事實真相。

  用「一時」,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如果寫上年月日,那死了,那是過去的事情。這個經三千年前佛在古印度講的,到我們今天,三千年後還適用嗎?我們現在的話講,不合乎時代潮流,我們凡夫這種概念就出現了。如果用一時,就是任何一個時候,過去三千年、三萬年、三十萬年、三百萬年、三千萬年、三億萬年,無量劫,是一時,未來無量劫也是一時,現在也是一時,就是這個時候。我們現在學習《金剛經》,我們現在也是一時,就是這個時候。所以經,任何一個時候、任何一個時間、任何地點,它都是如是,它都沒變,都適用。因為它是真理,真理不會隨時間、空間有所改變的,事實真相就是這樣。所以時間障礙破除了,用一時是活的,沒有記錄年月日,用一時是活的。你看天台宗第一代祖師智者大師,他讀《妙法蓮華經》入定,入定他就超越時間空間,他出定之後跟大家講,「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他說現在釋迦牟尼佛還在靈鷲山講《妙法蓮華經》,他這一會還沒有散,還在講。智者大師距離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一千多年,到了中國隋朝時代,已經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後的智者大師,能夠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印度靈鷲山,再去聽釋迦牟尼佛講《妙法蓮華經》。這個就是給我們證明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所以這個一時它是活的。我們再看下面第十:

  【十、『佛』,自性天真佛也。】

  江老居士都是給我們註解『自性天真佛』,這就是消歸自性。本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為的是什麼?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自己的自性就是真佛,自己的佛性。所以「自性天真佛也」,是就這個理來講,這個理體、道理。這個理論來講,每一個人都是佛。天台宗講六即佛,理即佛,這個理就是理論上,每個眾生都有佛性,都是佛。但是事相上,不是佛,是眾生,自性的本體都一樣,平等的,佛覺悟了,眾生還迷惑。所以這裡講自性天真佛,從事相上來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這從事來講;這裡是從理來講,理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跟佛一樣,都有自性,本來就是佛。所以天台宗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分證即佛、相似即佛、究竟即佛,講了六即。再看第十一:

  【十一、『舍衛國』,寂照圓融,自性圓具之豐德也。】

  『舍衛國』,有很多人到印度去朝聖,印度我還沒去過,過去也有同修約我要去印度走一趟,到現在還沒有這個因緣。如果有這個因緣,當然也是很好,去佛教的發源地朝聖。所以「舍衛國」,現在如果去旅遊、去觀光,這些資料也都有,有很多佛教徒去過印度,去朝聖回來了。從事相上,可以去尋找這些佛當年在世弘法的遺跡,現在旅遊業發達,這些都可以找得到。此地講,也是從自性理體來講。『寂照圓融,自性圓具之豐德』,「豐」是豐富,「德」是萬德萬能,我們自性圓滿具足一切德能。「寂照圓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我們自性就是這樣的。這是把「舍衛國」從自性理體來給我們解釋,讓我們從這個地方去回歸自性。回歸自性,舍衛國在哪裡?就在自己心裡,自性裡面。靈鷲山在哪裡?也在自己心裡,這就回歸自性了。「自性圓具」,圓滿具足一切功德、福德,都具足。所以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講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麼都具足。什麼叫自性?它什麼都具足,福報、德能統統具足,沒有一樣欠缺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回歸自性,這部經每一個字、每一句,統統消歸自性,我們就會得很大的受用。再看第十二:

  【十二、『祇樹』,戰勝五陰魔障,紹隆佛種,則是自性之祇陀太子之功德林也。】

  「祇樹給孤獨園」,這也有典故的,也有公案的,現在你們用手機去查一下,祇樹給孤獨園這些公案、故事,這些資料現在要查很方便。此地也是從回歸自性來給我們做解釋,就沒有從事相上來給我們介紹。這裡講,『戰勝五陰魔障,紹隆佛種,則是自性之祇陀太子之功德林』。佛,祇樹給孤獨園就是兩個人供養的,一個祇陀太子,一個給孤獨長者,兩個人供養。給孤獨長者他供養佛這個園林,給佛做精舍來講經說法。祇陀太子他就開了一個條件,他說如果你們的黃金把整個園林都鋪滿,我們功德一起來做。結果給孤獨長者真的把他家的黃金拿出來鋪祇陀太子的園林,都把它鋪滿了,他沒話說了,就等於他們兩個人這個功德一起修,所以叫「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典故、公案從這裡來。

  祇陀太子,這裡表法的意思,是「戰勝五陰魔障」。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方面,物質跟精神合起來。我們所有的苦,統統是五陰,在《心經》講叫五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現在生活在五蘊當中是苦不堪言,身體有生老病死,心理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前面的七種苦,都是從五陰熾盛所產生出來的,所以五陰它是一切苦的一個根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一切苦厄就消失了,沒有了。所以戰勝五陰這個魔障,才能「紹隆佛種」。紹隆佛種的意思是這樣的,你修行真的戰勝五陰魔了。所以紹隆佛種,不是你蓋很多大廟,收很多出家徒弟,如果不能戰勝五陰魔障,也不能紹隆佛種。「自性之祇陀太子之功德林」,統統回歸自性。江老居士這個註解,統統回歸自性。祇樹給孤獨園在哪裡?在我們的心裡,在我們自性裡面,我們自性一法都不缺,都具足,你不要去外面找了。我們再看第十三:

  【十三、『給孤獨園』,昔日離家遠走,今返家園,承受家業,衣裡明珠,不勞而獲,即性德也。】

  『給孤獨園』,江老居士引用《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佛有個比喻,好像一個大長者的兒子,他不知道他家很有錢,跑到外面去流浪,去給人家要飯、打工,過很苦的日子,在外面流浪。這個就說明我們凡夫不知道自性具足一切的功德,流浪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所以佛看到我們眾生,可憐憫者!迷了,不知道回頭,冤枉受這些虛妄之苦。『離家遠走』,這是形容背覺合塵,這是違背自性,然後造成這些虛妄的六道生死輪迴,就是「離家」,離開自性這個老家。『今返家園』,就好像流浪的兒子知道了,回頭了,回到家裡了。什麼都現成的,原來家裡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缺。回家就『承受家業,衣裡明珠』,明珠在自己衣服裡面,『不勞而獲』。這表我們的性德,我們自性。「返家園」,承受這些,返回家裡了。所以在佛門有句話講,「回頭是岸」,回頭,回歸自性。我們現在是迷失自性,聽佛給我們開示,我們知道原來自己這個明珠沒有失去,你回頭找就找到了,什麼問題統統解決了。我們再看第十四:

  【十四、『大比丘』,大指大悲大願。比丘謂遠離塵垢。『眾』是理事和合。】

  『比丘』就是出家男眾,女眾稱比丘尼,比丘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三百四十八條戒。這裡「大比丘」,加上一個大,『大指大悲大願』。我們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像現在南傳佛教國家是小乘,北傳是大乘。北傳就是中國漢地、西藏、蒙古這些地方,還有越南、韓國、日本,都是屬於北傳,北傳是大乘佛法。南傳是像斯里蘭卡、泰國,這些地方是南傳小乘。所以在小乘出家男眾稱比丘,就沒有加一個大。這裡加一個大,那不是小乘,雖然形相跟小乘比丘是一樣,但是發的心不一樣。小乘,他修學修到最高可以證阿羅漢,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但是他沒有發願度眾生,這個大悲大願的心還沒有發。所以佛在講《法華經》就呵斥小乘要迴小向大,如果不迴小向大,佛就講焦芽敗種。這個話就好像我們說不長進,好像你應該要讀到大學畢業,你讀到小學,你就不想讀了,就像這個意思。所以佛開示鼓勵要提升,說你這個是一個階段性的畢業,還沒圓滿,你要成佛才圓滿,要發菩薩心、行菩薩道,才能圓成佛道。所以此地這個比丘就是標明他不是小乘的比丘,他是已經發了「大悲大願」的比丘,所以加上一個大。

  『比丘謂遠離塵垢』,比丘是印度話的音譯,翻譯中文的意思是乞士、破惡、怖魔。就是比丘他受了二百五十條戒,得到這個戒之後,六欲天的天魔魔宮會震動,魔就感到不安,他就會來干擾。為什麼?他持清淨比丘戒,他就能夠出離六道,證阿羅漢。魔看到又有人有能力超越三界,他又不能控制,他心裡就恐慌,他就會來干擾。所以叫怖魔,他心裡很恐怖,又有一個三界裡面的眷屬要跑掉了。乞士,我們中國古代社會分士農工商,四民,人民分這四大類,士就是現在講的讀書人(知識分子),有學問、有道德的。乞是乞丐,這個乞丐不是一般的乞丐,是有道德、有學問,去乞食。佛陀時代出家人統統要去托缽,去要飯,不能自己煮,要托缽。所以「比丘謂遠離塵垢」,他跟佛的生活一樣,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什麼都沒有。不像世俗人一大堆東西,所以人要死也放不下。什麼都沒有,什麼時候死都可以,隨時可以放下的,他就很自在了。所以比丘謂遠離塵垢,沒有這些污染,不受這些世俗的污染,清淨了。『眾是理事和合』,理跟事都和合,和合眾。我們再看第十五:

  【十五、『千二百』,圓滿功德。五十五,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覺是也。】

  我們看到『千二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講人數。這裡講「千二百」,再加上『五十五』,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最初的僧團就是五比丘,憍陳如是第一個,五比丘。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加上這五個,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這一千二百五十五個是常隨眾,不是佛出家的弟子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很多沒有長時間跟著佛的,他自己修行,自己去弘法利生,有時間再回到佛陀這邊,像夏安居就這樣。結夏安居,一年古印度有三個月的雨季,就是農曆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出外托缽不方便。所以在外面的弟子,這個時候都可以回來住在一個地方,叫結夏安居,再接受佛的教導。這是從事相上來講,當時聽《金剛經》現場有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此地也是從修行的位次來給我們說明表法的意思。因為佛法它都有表法的意思,表『圓滿功德』,一千二百表圓滿功德。下面給我們列出來,『五十五,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覺是也』。「等覺」上去就妙覺,就成佛了。就是說我們修行經過的位次,一共五十五個位次,表這個意思。這個當中都有,都圓滿功德。我們再看第十六:

  【十六、此節經文所表,謂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即是。果能破障返聞,則自性佛現,而興大悲大願,遠離塵垢,理事和合,圓滿諸菩薩之修德,而與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這一大段也分兩段,『此節經文所表,謂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即是』。這節經文它所表法的意思,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節經文,是表「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即是」。現在就是了,你說如如不動,本性在哪裡?就在現前。中峰國師《三時繫念》講,「分明在目前」。就在目前,你不認識、不知道,現在佛跟我們講,我們回頭去觀照。所以當下即是。

  『果能破障返聞,則自性佛現』,果然你能破除這些障礙,反聞聞自性,自性的佛就現前。『而興大悲大願,遠離塵垢,理事和合,圓滿諸菩薩之修德,而與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大乘佛法,任何法門都是修這個,不管禪宗、密宗,天台、華嚴、三論、唯識,我們淨土也是修這個。淨土是有個方便。因為我們要修其他法門,上根的人可以修,我們中下根性的人聽都聽不懂,你怎麼修?所以那是要上等根器的,可以修。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中下三根統統可以修,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所以我們要怎麼破障?我們現在就用念佛的方法。我們念佛,心念出來,口念出來,耳朵聽進去就是反聞。我們現在也有一個方便就是聽念佛機,佛號每一個字、每一句都聽得清楚,聽進去,心裡也跟著默念。所以我們持名念佛,印光祖師,還有夏老居士都注重在聽。你聽人念經、聽人念佛,比自己念更殊勝。所以你聽就是反聞,就是觀音菩薩的反聞。觀音菩薩那個方法我們不會用,持名念佛這個,我們人人會用,三根普被,大家都會。現在念佛機很方便,我晚上都是用念佛機。所以我常常自己觀想,如果晚上我躺下去死了,也沒有人助念,用什麼助念?我都用念佛機。所以我晚上睡覺都一定要開念佛機的,因為我常常想到,我病這麼多,從小體弱多病,什麼時候死自己不知道,所以我都用念佛機。自己念錄下來,我都聽這個念佛機。所以我們現在修這個自性佛現,念佛就是破障最方便的方法,這個很多人不知道。不相信的人當然沒辦法,他修其他法門也很好,我們也讚歎。但我們修淨宗的怎麼破障,怎麼反聞?一句佛號破除所有障礙,一句佛號就是反聞聞自性。這句佛號,當你念佛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那不是自性佛現嗎?也不用去參究,什麼都不用,你就這樣念就對了。不要懷疑,不要間斷,不要夾雜,一直念下去。它自自然然暗合道妙,「而興大悲大願,遠離塵垢,理事和合,圓滿諸菩薩之修德,而與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一句佛號圓滿無缺,你說多方便、多究竟、多圓滿、多殊勝!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則見此序境相為非相而見如來矣。】

  就是你看到這個序分,『境相為非相』,你就看到如來。不用看到後面,你在前面這段,你就看到如來了。

  【一部經文所說,總不外此意。】

  這部《金剛經》所講的,不外乎就是這個意思。

  【學者當於一切時、一切事、一切境,皆如是體會得,則動靜一如,無往而不是矣。】

  任何時候,一切事情,好事、壞事;一切境界,順境、逆境,都如是去體會,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統統在給我們說法。我們就可以達到『動靜一如,無往而不是』。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統統回歸自性。所以我們整個生活、整個周邊人事物,這些種種環境,統統是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活生生的教材。看到人生老病死,那不是佛在經上講苦、空、無常、無我嗎?那不是在給我們說法是什麼?那就是佛在給我們說法,讓我覺悟的。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無往而不是矣」。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發起序,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