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0/4/1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03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頁,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第六段:

  【六、老實念佛,則能一心不亂。若不斷世間一切染緣,攀緣不息,何能老實。】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前面「綱要」最後一段。最後這一段,也是我們念佛人很重要的一個課題,念佛就是要老實,『老實念佛』。「老實念佛」,才能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彌陀經》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是我們常常讀誦《彌陀經》,對這段經文都非常的熟悉。也就是我們念佛要能夠達到「一心不亂」,必須要能做到老實念佛。『若不斷世間一切染緣,攀緣不息,何能老實。』這就是講到我們想做到老實念佛,但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沒有斷世間一切污染的因緣。對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婪,貪欲,受到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的誘惑污染,我們這個心一天到晚就是往外攀緣。攀緣外面五欲六塵這些境界,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六塵,「攀緣不息」,心都往外跑了。這個貪的方面很多,上一次也跟大家分析過了,這就是染。我們心一直往外攀緣,貪戀我們這個世間的這些五欲六塵,那我們心就做不到老實了。所以雖然念佛,但是不是老實念佛,這也是我們念佛人,絕大多數人的一個大問題。

  本經,實在講就是幫助我們破除這個污染的,換句話說,幫助我們老實念佛的。也就是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常講:「看破、放下」。這個看破、放下,我們也聽了很久了,聽了幾十年,但是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因為沒看破。講,我們會講,但是做不到。雖然會講,但是做不到,做不到也就是我們對於現前這個世間的真相,我們沒有真正看破,也就是沒有看清楚事實真相。《金剛經》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所以我們念佛人如果還不能做到老實念佛,這部經能幫助我們,幫助我們達到老實念佛。好,今天我們就接著看第二頁「經題」這部分。

  【經題】

  就是一部經的題目,好像我們看一篇文章,它有個標題。我們現在看報紙,一篇文章它也有一個大的標題。經也是一樣的,不管哪一部經,它都有一個『經題』,有一個題目,「經題」。就是如同我們看一本書、一篇文章,它都有一個主題,一個題目。我們再看下面第一段,本經的經題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本經的經題。我們看到一部經的經題,就可以大概對一部經它講的內容有一個概念。比如說我們常常念的《佛說阿彌陀經》,看到這個經題就知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解說阿彌陀佛的一部經典,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經典。本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裡分十段,就是我們淨老和尚節錄十段,在《金剛經講義》節錄十段。第一段就是「金剛」:

  【一、金剛:物名,金中之精,最堅最利。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壞。又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里。喻般若正智,能破煩惱重障;徹見一切凡情妄相,照破無明。】

  『金剛』是比喻,在我們世間寶當中,金剛鑽,取這個世間的寶來比喻般若智慧。所以「金剛」它是一個物品的名稱,這個金當中的精華,最精華的。金剛就是『最堅最利』,它是最堅固,也是最利的。它能夠破壞一切物,不會被一切物所破壞。在經典上又給我們記載,『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里』。「金剛寶」是個寶物,這個金剛寶也很多種。金剛寶它有光明,這個光明它也能照數十里這麼遠的地方,可見這個的確是很稀有的寶物、寶貝。是取我們世間金銀珠寶的七寶,這個金剛是金當中最精華的來形容、來比喻。『喻般若正智』,比喻我們自性般若的正智。這個「般若正智」,『能破煩惱重障』。我們學了佛,我們都知道,我們都有煩惱,而且這個煩惱還很重。這個煩惱不輕,很重,煩惱重當然他的障礙也就重了。煩惱是我們很嚴重的一個障礙,障礙什麼?障礙我們的自性,障礙我們明心見性。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修到最後達到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白我們自己的心,見到我們自己的本性,也就是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見到真正的自己。

  那我們現在迷失了,迷失了自性,不認識自己本來面目,自己本來面目不認識了。為什麼不認識?因為有煩惱,有嚴重的煩惱障礙我們。煩惱從迷惑來的。煩惱怎麼來的?迷了,迷了才有煩惱,覺悟了就沒有煩惱,我們迷了。迷在哪裡?迷在那個相。佛法講一個相、講一個性。我們迷在那個相上面,迷在相上面就叫迷惑。迷惑就造業,造業他的果報就是受苦,所以惑業苦,這個惡性循環,迷惑、造業、受苦。我們現在都是受苦,身體有生老病死的苦,心理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三苦、八苦發展出來就無量無邊的苦惱。所有的苦歸納起來就是三苦八苦,生理的苦,心理的苦,整個環境污染的苦,在六道生死輪迴沒有不苦的。所以《妙法蓮華經》佛跟我們講,三界統苦,我們只要在三界,沒有一個不苦的。好像也有快樂,那個快樂也不是真的,那叫壞苦。所以佛講苦集滅道,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講四諦。諦是真實的,就是在這個六道生死輪迴當中,苦是真的,快樂是假的。超越六道才有快樂,沒有超越六道,實在講都是苦,只是苦的輕重不一樣而已。所以這些苦從哪裡來?因為有煩惱,煩惱是因。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個無明煩惱是根本的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都是從根本無明發展出來。所以煩惱是因,造成六道十法界是果報,這是果。這個煩惱很嚴重,障礙我們明心見性。

  怎麼樣能夠破除煩惱的重障?必須以這個般若正智。般若正智從哪裡來?我們自己本性就是般若正智,本來具足的,大家都有。但現在有,我們現在不知道,我們迷了,迷失了。迷在這個相上面,不知道相是虛妄的,在這個當中產生分別執著造業受苦報。我們現在都迷在六塵這些相裡面,我們看到眼前這一切,這個世界一切相,心理的、物質的、抽象概念的,那統統都是相。我們用一個比喻,好像我們看電視。現在看電視、看電腦,我們打開開關、打開頻道,那裡面很多節目,那個節目可以說森羅萬象,很多很多。特別現在這個電腦網路,你要看什麼都有,琳瑯滿目,看不完的。那些都是叫相,我們看了這些,都迷在這個相上面。過去我們也常常看到,包括我們自己也不例外。過去看電視,特別看一個連續劇,你看到這個劇情演到那個壞人真壞,你也是對他很痛恨;那個好人被害得太可憐了,你也會替他悲傷。電視裡面演的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的心也跟著他喜怒哀樂,他歡喜我們也歡喜,他痛苦,我們也跟著痛苦,喜怒哀樂。

  為什麼這樣?因為不知道那是假的,把那個假的當作是真的。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不知道是夢境。如果知道夢境,夢到一隻老虎要來吃我們,過去有古大德講:唉呀!不知道是作夢,夢到老虎要吃,嚇得要死,趕快跑。他說:一覺醒過來,他就想早知道是作夢,就做個人情,就給牠吃吧!這個公案也很值得我們去玩味的。夢境就是來形容比喻我們現實的人生,宇宙萬物,我們現在看到,就像作夢一樣。《金剛經》後面會講到,到最後會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非常有名的,第一個就是你夢境。我們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作夢的經驗,晚上不管做好夢、做惡夢,一覺醒來,找也找不到了,了無痕跡。好夢、惡夢都是一場空,都是虛妄的。在本經也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妄的。如果知道虛妄,你看到這些境界,你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就得解脫、得大自在了。問題現在我們看不破,迷得太久了,這個虛妄相我們看不破。看不破就放不下,放不下就分別執著造業,苦不堪言。佛給我們講這些『凡情妄相』,「凡情」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凡夫,我們講比較淺白一點的,感情用事,不理性、不理智,這叫凡情,凡夫的情執。外面是虛妄的相,這個凡情妄相都是無明變現出來的,不是真的。

  這個般若正智,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引用電視來做比喻。般若正智它是本體,本體它沒有相,但是所有的相都是從這個體現出來的。就好像我們看電視的螢幕,電視螢幕它什麼都沒有,你頻道一關掉,什麼都沒有,空空的;你一打開,什麼都有。但是正當我們看到螢幕上種種的現相,它當體還是空的,這個我們大家都能理解,當體它還是空的。所以這些相是從空裡面現出來的,相沒有了,回歸到那個空。我們看電視,如果我們學了《金剛經》,能夠依照《金剛經》這樣去提起觀照,我們也會開悟的,看電視也會開悟。如果我們不能夠提起觀照功夫,我們心隨境轉,電視怎麼演,歡樂我們跟著笑,他在痛苦我們跟著哭,那就被它轉了,就迷在那個相上面。如果能夠依這個般若正智來觀照,你就能「徹見一切凡情妄相,照破無明」。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看電視也會開悟,問題你要會看,你不會看就不會開悟,愈看迷得愈深。真正會用功的人,真的他看電視也會開悟。

  他看電視就在修行,修什麼?過去我也常常跟同修提到過,早年,在三十幾年前,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有一次我們淨老和尚叫我去印一些透明的貼紙,圓圈大概這麼大,圓的,那個貼紙是透明的。上面印經文,用紅的,就像貼紙一樣,你把它撕起來,能夠貼上去。當時我就請問師父:師父,印這個做什麼?過去我們沒有印過。過去印的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貼電線桿的,貼在門上的。做那麼小,要貼哪裡?我們師父就講:貼在電視上。他說:那不能太大,小小的,貼在電視的下面那個角落。不影響螢幕,透明的,但是它有幾個字,你也會看得清楚。印的就是用《金剛經》這個偈,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印一張;然後另外一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看那個螢幕,它不是如如不動嗎?裡面那個相是動來動去的,千變萬化,但是那個螢幕有沒有動?沒有。這個就是我們的自性理體,就像那個螢幕它從來沒動,但是現這個相的時候,那個相千變萬化一直在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種印最多。貼在上面,師父就講貼在那邊,就是送給同修,如果他看電視,他就會看到這個字。就提醒他,你看不要被那個電視轉了,那是假的。從電視螢幕上我們去觀,觀這個是假相。然後從這個電視再觀到我們現實的人生,就跟電視一樣的,都是假相,不是真的。

  你在這個假相,這個假相就是虛妄的。虛妄的,就是《般若經》六百卷講到最後三句話結論,「一切法無所有」,虛妄的,不是真的,無所有;「不可得」,你得不到;「畢竟空」,畢竟是空的。這個空,我們也必須要知道,跟我們說什麼都沒有那個空概念是不一樣的,這個不能誤會,那變成頑空了,空什麼都沒有了。它這個空就是《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就是相,就是物質這些相。這個相有,但是有怎麼樣?它當體就是空。所以空,它是在這個有當中,你去看到它的真相是空的,它當體是空的。好像我們看電視螢幕,節目那麼多,那個相有沒有?有,你不能說那個相沒有,那個相的確有。但是那個相你得不到,你控制不到。畢竟空,你要抓抓不到,你沒辦法去控制,你沒有辦法主宰,在佛法講叫無我。無我,它沒有我可以主宰的,你不能控制的,因為它是虛妄的,你捕抓不到的。如果有我,我可以主宰,那我們這個身體,我想年年十八,那不是很好嗎?不要讓它老,也不要讓它生病,也不要死,那多好!但實際上做不到。為什麼?因為它是虛妄的。但這個虛妄當中有一個真的,就是我們六根裡面那個根性,那本來就存在的。一切萬法都是從我們的自性當中變現出來的。佛在《楞嚴經》分析得非常清楚,波斯匿王聽佛講經常常說,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在哪裡?佛就講在你六根裡面,你現在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能聞、舌能嘗、身覺觸、意知法,六根裡面它的性。我們迷在這個六識裡面。這個根中之性,你能見、能聞、能覺觸,那個性是一個,那個性它本來就存在的,本不生,本來它就沒有生。本不生,本來就沒有生,就是本來它就存在的,本來就有。本來沒有生,它怎麼會滅?它不會滅,它永恆存在。我們這個身體會壞掉,人會死,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們的自性永恆存在。所以人死了,他只是換一個身體,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自性永恆存在,不會消失的。所以相都是虛妄。

  般若正智,就是我們的自性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般若正智現前,它就能「徹見一切凡情妄相」,徹是徹底,看到這些相是虛妄的。能夠『照破無明』,無明它本來就是虛妄的,不是真的。為什麼有無明?因為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最初一念,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上次也跟大家分享過,一念不覺,中峰國師講「最初不覺」。那最初,什麼時候最初?什麼時候開始起了無明?無明斷了以後,什麼時候又會冒出來,又無明?這個在大乘經,佛的弟子問佛這個問題問的很多,佛用種種的比喻來解答。這個無明就是沒有理由的,這個無明叫做無始無明,它沒有開始的。沒有開始,你要去找一個開始,什麼時候開始?你找不到,因為它是虛妄的。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夢醒過來,什麼時候開始作夢的?什麼時候夢沒有了?夢沒有了,就沒有了,你痕跡都找不到,開始跟結束都找不到。你找不到開始,也找不到結束,因為沒有了,你到哪裡去找?你要再給它定個時間表,那又在虛妄上更加虛妄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無明,就是什麼時候開始?當下,你這一念迷了,就是當下這一念。你不要去找無量劫、哪一個劫,你不要去找那個,那個你找不到。沒有開始,所以無始無終,虛妄的。照破無明,我們就見到自性,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就是成佛。

  所以成佛,不是像一般宗教講的成神,不是的。佛,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應該成佛的,因為你自己本來有。本來有我們不知道,我們迷了不知道。所以佛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就是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大家都有。《華嚴經》講,「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大家都有。所以我們看《華嚴經》,深入大乘法、一乘法,那真的是究竟平等。現在講平等,那只有佛法才有真正平等。你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在家居士四十七個,六個出家眾。在家有男眾、女眾,有老的、有小的,有其他宗教的,都有,各行各業都有,都是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你只要明心見性,不管現在你是什麼身分,你就是佛了。你看《法華經》,佛講龍女八歲成佛,龍女還不是人道,還是畜生道。畜生道的女眾,她八歲成佛,所以真平等。

  第一段,這個金剛,是用寶物的名稱來形容、來比喻我們自性的般若正智。佛的教學就是啟發我們眾生自性的般若正智。般若正智現前,我們的無明煩惱就一掃而空,得大解脫、大自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再看第二段:

  【二、般若:是梵語,義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謂佛之知見。就理體曰覺性。又名實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觀照般若。體用一如,覺照一體,故皆名般若。佛為一切眾生,開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第二段給我們註解『般若』這兩個字。這兩個字是梵語音譯過來的,翻它的音,沒有翻它的意思,如果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智慧。為什麼翻譯經典的法師不給它翻成智慧,就保持梵語的音譯?只翻它的音,拿我們中文的文字跟它接近的音來翻,這叫音譯。所以翻譯有音譯、有義譯,義譯就是翻成中文的意思,音譯就是沒有翻成中文的意思,用它那個梵語原來那個音,拿我們中文跟它接近的音來翻,這叫音譯。像我們現在翻外國人的名字,像美國總統川普(Trump),我們叫做川普,就是那個音跟它接近,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般若,過去有一些人他不知道這個音譯,他都念般若(班若),大家有沒有人聽到念般若(班若),就是一般的般,假若的若,這不是念般若(班若),梵語的發音叫般若。

  翻成中文的意思,『義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謂佛之知見』。這個意思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自性本來就具足的正智。這個智加一個正,就是我們一般商標講正字標記,正確的,以這個來揀別邪智。如果你不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正智,現在邪魔外道很多,他們也很有智慧,辯才也很好,他講得頭頭是道,聽眾也是多得不得了,但是他那個是邪智,不是自性的般若正智,錯了。所以般若正智就是「佛之知見」,佛的知見,知就是認知,見是見解。般若正智才是佛之知見。在《妙法蓮華經》佛講,「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佛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了一件大事因緣,哪一件是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開示一切眾生能夠悟入佛的知見。那什麼是佛的知見?每個眾生自性的般若正智,那就是佛之知見,自己本來有的。佛就是為這樁事情出現在世間,就是告訴眾生這樁事情。開示也是要讓眾生悟入自己的自性般若正智,這個就是佛之知見。認知、見解,這個見很重要。所以佛法八正道,第一個就是正見。連個見第一個都不正了,偏了、邪了,那後面統統就偏掉了。因為見是引導你修行的,就像我們現在叫導航,你如果導航導得不對,那到不了你要去的目標。所以這個知見非常重要。

  下面再給我們解釋,再詳細解釋。『就理體曰覺性』,「理體」就是本體。就這個本體來講,什麼叫般若正智?它是覺性,覺就是覺而不迷。那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是迷而不覺。佛出現在世,就是教我們從這個迷而不覺回歸到覺而不迷,你本來是覺。迷是迷失,不是真正失去了,是迷失了。所以迷是假的,覺是真的,覺是本來就有。所以在《大乘起信論》講本覺本有,本覺就是你本來這個覺性,你本來就有。從來沒有失去,只是你現在迷了,迷了就叫不覺。不覺本無,不覺本來沒有,是你迷了以為它有,把它認為有,其實它沒有,空的,不是真的。在《圓覺經》講這個用個比喻,好像你眼睛有病的人,看到空中花很多,實際上空中沒有花。是因為他眼睛有毛病,所以看到空中有花,實際上空中沒有花。但是他眼睛有毛病,明明他就看到有花。但是他明明看到有花,當下那個空中還是沒有花,是因為他眼睛的毛病現出一些假相,實際上那個相不是真的。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千變萬化這些相,那不是真的,是我們迷了現出這些妄相。現在我們要回歸到真相,也不是說離開這些妄相,你去找一個真的,不是,那個真的就在虛妄當中。就像我們六根,我們這個身體會變,但是我們身體六根,那個不變的就是在會變的當中,真妄和合,教你去認識那個真的,不要認那個假的。那我們現在吃虧就在認假不認真,迷了。所以「就理體曰覺性」,理體,它本來就是覺悟的。『又名實相般若』,「實相」就是事實真相,般若就是事實真相。就本體來講它是覺性,覺而不迷。

  『就作用曰正智』,有體它就有用。好像我們這個身體是體,身體也有作用,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有體就有用,用這個來形容比喻,般若正智它的體,產生的作用就是正智。什麼是「正智」?下面解釋,『即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就是正智。如果我們能夠提起觀照般若,就是我們有在用這個正智。我們現在還用不上,就是我們還沒有提起正智,我們心還是隨這個境界在轉。但是我們現在修行要練習的,就是在生活上時時刻刻要提起觀照。提起觀照是我們現在用功的一個重點,重要的就在這個上面。我們功夫還不得力,常常會忘記,因為我們迷得太久了,跟這個迷很熟悉,覺悟還滿生疏的。所以古大德教我們修行一個要領,就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在打妄想、妄念,這些亂七八糟的,我們很熟悉了,你不要想它都冒出來。現在比如說我們念佛也是觀照,提起一句佛號,用這句佛號來替代我們的妄念,但是你念,往往就念不曉得跑哪裡去?又迷了。迷了,發現,要趕快再提起來。修任何法門都一樣的一個原則,都是觀照般若。念咒也是一樣,修止觀,或者禪宗的參話頭,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正智就是觀照般若。如果我們一下子失去觀照,我們又迷了,那個無明煩惱賊又來了,又進來了。所以要時時刻刻提起,等到功夫用純熟了,那就很自然了。我們現在功夫還不得力,就是常常要提起來。

  我們再看下面,『體用一如,覺照一體,故皆名般若。』體跟用是一不二,就是一個講體、一個講作用。好像我們這個身體,整個身體是一個體,眼睛能看、嘴巴能說、手能動、腳能走等等的,這個是作用。這個作用跟體,它是一如的,你沒辦法切割的,它是一如的。所以「體用一如,覺照一體」,覺是本來就有,照是你要提起來。「故皆名般若」,所以都叫般若。

  『佛為一切眾生,開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佛為了要讓一切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所以「開示大乘」。開示大乘特別可貴,因為佛法有大乘法、有小乘法,小乘法修到最高只能證阿羅漢,大乘修到最高是成佛。所以大乘經,實在講大乘、小乘,包括世間法都離不開般若本體。有哪一法離開自己的自性?沒有我們的自性,這一切法從哪裡來?這是六祖大師開悟他講了五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萬事萬物從那裡來?我們自性生的,心現識變的。迷了就叫識,唯識的識,識就是它會起變化,有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個識。迷了就變成識,覺悟就轉識成智。轉從哪裡轉?從第六識跟第七識轉。第六、第七轉了,前面的五識(眼耳鼻舌身)跟第八阿賴耶,它就跟著轉了。關鍵在第六意識跟末那這兩個,轉這兩個。所以佛開示,為一切眾生開示大乘,就是要讓眾生悟入佛之知見。開示要語言文字,語言記錄下來就是文字,這個叫『文字般若』。所以《金剛經》,所有的經,都叫「文字般若」。我們修行就是要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所以文字般若它是一個指路標,它可以給你指一個方向的,依照這個方向去走。好像我們到達一個地方,它有個地名,有一個牌子,它指一個方向。好像我們台北要到高雄,上高速公路了,高速公路上面牌子指一個方向,你一直走就到高雄了。但是你不能看到那個牌子,就在牌子那邊,以為那邊就到高雄了,不是,是你要根據這個牌子指示的方向一直走,走到底就到了。那個牌子它是一個文字般若,根據這個文字般若,依照這個文字般若,就是經文講的這些理論方法你去修,修就是提起觀照般若,你這樣提起觀照般若,你就會證入實相般若。

  所以禪宗自古以來也用很多比喻,你看《指月錄》,《指月錄》就是文字般若。指月就是一個手指指著天上的月亮,你是看到這個手指,你要往這個手指的方向往上看,你就看到月亮。你不是看到這個手指就停在這邊,這個就是月亮,不是,那就誤會了。所以經文你不能執著在這個文字般若上面,你要懂得弦外之音。我們剛才講經前念個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要確實真正去理解如來他講這個經真實的意義,你要去解,不能錯解、不能曲解、不能誤解,要正解,正確的理解文字般若。我們依照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好,我們再看第三段:

  【三、梵語波羅蜜:義為彼岸到。】

  或者「到彼岸」也可以。因為外國的語言文字,像現在你去學英文、外文,他們跟我們中文的文法是倒過來的。我們說「到彼岸」,他是「彼岸到」。以前我到新加坡去,他們都跟我講,我們這邊台灣都習慣講「先喝水」,他們說「喝水先」。跟這裡講的一樣,我們說到彼岸,他們說彼岸到。我們說先喝水,他說喝水先。外國他們的倒裝句,他語言文字跟我們是倒過來。所以『義為彼岸到』,就是到彼岸,意思是一樣的。

  【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槃彼岸。】

  我們現在在六道生死輪迴,這個用過河,這一岸生死,對面那一岸叫涅槃;這一岸六道輪迴,那一邊是脫離六道輪迴。這個當中有一個河流,這個河流就是『煩惱中流』,煩惱在當中。此岸跟彼岸當中,這個河流是「煩惱中流」。要渡過這個煩惱中流,你就到那個彼岸,達到涅槃的彼岸。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死了。

  【波羅蜜又有到家、究竟、圓滿諸多義。】

  『波羅蜜』也是音譯的,翻成中文有『到家』,我們說某個人做菜那功夫到家;或者他做哪一種技術、哪一方面的藝術,比如說畫畫,他這個畫畫到家;他寫書法,書法他也很到家。就是現在大陸有一句話講到位,以前都講到家,到家就是出師,他真正達到了。『究竟、圓滿』,還很多意思。這句也是音譯的,就是梵語的音譯,「波羅蜜」。我們再看第四:

  【四、梵語涅槃:義為不生不滅,所謂本自不生,今亦不滅。又翻圓寂。】

  『涅槃』也是梵語,印度話的音譯叫涅槃,翻成中文的意思為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所謂本自不生』,它本來自己就沒有生。這個滅就是有生才有滅,好像我們人為什麼會死?因為有生。人一出生就註定會死,因為有生才有死。那如果你沒有生,哪來的死?就沒有了。實在講,我們人的生死是就我們這個身體講的。我們的自性,它本來就不生不滅。我們身體裡面有一個六根的根性,那個自性,佛是教我們認識那一個。你不要只認識身體這個假相,身體不是我,是我所。好像我穿的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髒了、壞了,換一件,是我所不是我,身體就像衣服一樣。身體裡面的六根根性,那個才是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就是「本自不生」,它就本來沒有生,它本來就存在的。『今亦不滅』,它本來就存在,它當然不會滅,因為它沒生,本不生,它本來就有。不是本來沒有,現在有了,那就有生有滅;本來就有,那就不生不滅了。經典講證得無生法忍,忍是認可。你證入這個境界,見到事實真相了,原來自己本來就沒有生滅。

  『又翻圓寂』,又翻譯中文的意思是圓寂,圓滿寂滅的意思。「圓」是圓滿,「寂」是寂滅。滅什麼?滅煩惱。所以圓寂,我們現在說出家人死了就叫圓寂。其實出家人死了,不代表圓寂,你要證入涅槃的彼岸,才叫圓寂。不是說死了就圓寂,死了就圓寂,那哪一個人不圓寂?也不用修行,反正死了就圓寂。不是的,你還活著的時候就叫圓寂,圓滿證得不生不滅就叫圓寂,所以不是人死了叫圓寂。涅槃、圓寂這個意思我們要明白。我們再看第五:

  【五、因見思煩惱,而有分段生死。因塵沙無明,而有變易生死。】

  這是我們在十法界有兩種生死。我們現在是在六道,我們現在六道的生死,叫『分段生死』,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生死。我們這一生來這個世間投胎,生;我們老了、病了、死了,這一個階段的生死。再去投胎,再生,生了再死,就分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這個叫「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六道。『變易生死』,實在講,我們六道凡夫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有,我們兩種都有。分段生死是因為有見思煩惱,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這個見思煩惱造成六道分段生死。見惑八十八使,第一個要破的就是身見,就是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不是我,但是我們凡夫就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把真的我迷失了,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第一個,見惑八十八使,第一個要破就是身見。這個身見破了,後面就比較容易了。但是這個見不太容易破,你要深入般若正智,才能照破這個煩惱。這是給我們說明六道分段生死輪迴從哪裡來的?因為我們有見思煩惱造成的,才有這些現象。見思煩惱沒有,六道生死輪迴就沒有了,分段生死就沒有了,就得解脫了。

  『因塵沙無明,而有變易生死。』我們在六道裡面的凡夫,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我們統統具足,所以我們兩種生死都有。阿羅漢、緣覺、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就是十法界的佛,在天台宗六即佛講叫相似即佛,他沒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也破了,無明煩惱還沒破,所以還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不一樣,就是說它會變化。比如說阿羅漢你提升到緣覺,阿羅漢就死了,緣覺生了;緣覺再生到菩薩,菩薩生了,緣覺死了;菩薩再生到佛,那菩薩死了,佛生了,在這個十法界,這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它的一個提升,這叫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不同。它是心理上一個變化。心理上的變化叫變易生死,跟我們這個身體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生死,那不一樣的。如果你破了無明,那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統統沒有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兩種生死都超越了,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我們再看下面第六段:

  【六、大智度論云:有無二見,皆屬此岸;二執俱空,始達彼岸。】

  這是《大智度論》裡面講的。這個《論》叫大智,大智能度,從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佛講的叫經,菩薩造的叫論,菩薩造的。《大智度論》裡面講,執著有、執著無,二種見解都是生死的此岸,還沒有度彼岸。你執著有也不對,執著無也不對,都是落在二邊。『二執俱空,始達彼岸。』有、無兩種執著都空了,那才能達到彼岸。這個二執都空,就是《心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他兩種同時都不執著了。《心經》如果你悟入了,那你就到彼岸了。《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現在好苦,苦從哪裡來?從迷來的。不是執有就是執空,從迷來的。所以「二執俱空」,你就到彼岸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你看觀照、照見五蘊空了。所以一切苦、一切災厄都超越了,都度過了,沒有了,這個得大解脫了。所以《心經》講,「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就是般若波羅蜜能夠度一切苦厄。我們再看第七段:

  【七、六度中,布施、捨也,若不捨,則不離此界。眾生不肯捨,無觀照正智耳。】

  這是我們現在修行要下手的地方。菩薩怎麼過日子,怎麼生活?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智慧就是般若。六度當中有般若觀照才叫度,如果沒有般若,前面五個那不叫度,只能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能再加一個度,加一個度就是要有般若正智。沒有般若正智,你修這五個會得人天福報,不能出離六道,不能出十法界。『六度中,布施、捨也』,就是捨。捨什麼?捨我們的慳貪,慳吝、貪心捨掉。『若不捨,則不離此界』,如果我們不能捨,我們就離不開這個三界,三界六道我們就沒有辦法離開。為什麼不能離開?捨不得。捨了就得,我們捨不得就不能離開三界。所以六度當中,第一個是布施,其實布施一度可以貫穿到後面的五度。其實任何一度都含攝五度,因為都有般若。

  所以布施是捨,這個捨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也做一個很具體的示範。他跟章嘉大師學佛,他請問章嘉大師,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入進去?章嘉大師就跟他講:「看得破,放得下」,講了六個字;從哪裡下手?「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又有內財布施、外財布施。外財就是身外之物,這些金錢物質的施捨,幫助別人的。內財就是我們現在講,我去做義工,我用我的時間、用我的精神、用我的體力來為大眾服務,這個就是布施。其實哪一個人他沒有在修布施?每一個人都有在修,只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在修布施、在修六度,不知道。不知道就修得一肚子煩惱。菩薩跟眾生差別在哪裡?他明白,他知道在修六度,所以他做得很快樂。我們眾生為什麼這麼煩惱?因為不知道,不知道在修六度,所以做得心不甘情不願的。內財布施比外財布施更殊勝。大家晚上到這個地方來聽,包括我們網路前的同修在聽講,也是修布施,也是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其實我們聽經聞法,那三種布施都具足。財布施,不一定說你要施捨錢財,就是你來聽經,你這個時間要坐在那邊聽,你這個時間就布施出來了。不然這個時間你去喝啤酒、看電影,那可能去造業了,這個時間你不是在布施了嗎?包括在網路前的同修,那你這個時間坐在那邊聽講,你也是財布施,內財布施。還有法布施,能夠大家一起來學習佛法,可以把我們學習的心得,遇到有緣的人我們跟他分享,那就是法布施。特別現在手機很方便,有時候自己有一點心得,我們現在就發給大家分享,跟我們有緣的人分享,那就是法布施。得到這個法,我們心裡遠離恐怖、顛倒、妄想,那就無畏布施。我們得到一句佛法跟人家講,實在講這三種布施都有。

  像現在這個新冠狀病毒,全世界的人,大家人心惶惶,很恐怖。那一天我接到我們一個美國的青年,昊然居士來我們道場做義工,他二、三個月前就回美國了。前天他發微信給我說,現在這個病毒很恐怖,很多城市以前都是人潮很多,現在都空蕩蕩的。恐怖就有畏懼,現在人心惶惶,人都很恐懼,人人自危。所以我們現在全球人類大概都生活在恐怖當中。恐怖當中,我們能夠布施這個無畏施,就讓對方沒有畏懼,無畏布施。觀世音菩薩就是代表這個,《楞嚴經》講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布施無畏給眾生的。所以《無量壽經》佛也勸我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到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所以印光祖師在二次大戰,那個時候也天災人禍很多,普勸全球的同胞都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消災免難。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佛在世,當時人也遇到苦難,釋迦牟尼佛也勸他念觀音菩薩。因為這是觀音菩薩他發的大願,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特別救這個急難,緊急災難。我們把這個告訴別人也是福,這三種布施都有。你去告訴他,你要你的時間、你的精神,你要發個微信,也要精神、時間,那就是你的內財布施。你布施的是佛法、是經典,法布施。他得到這個經典,他就遠離恐怖、顛倒、妄想,就是給他的無畏布施。所以這個布施,人人都能做,大人、小孩,沒有一個不能做的。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大家都能做。這是我們現在修行的一個地方。

  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下星期五我們再繼續來學習。因為這一段是我們現在修行的一個下手處,我多講一點,對我們修行就很有幫助。在這裡跟大家報告,就是原來星期一,七點到八點半,這個時間是莊聞法師她講《沙彌律儀》。現在因為莊善師她家裡比較忙,她發心去幫忙。善師她身體也比較虛,她去照顧一下,去跟她協助一下,所以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下星期一,我們同修跟我講,請我再續講《地藏菩薩像靈驗記》。因為這個也是大概二、三年前講的,就是歷朝歷代供奉地藏菩薩聖像的感應。停了二、三年沒有講,之前好像在香港、在福州講,講了八個公案,後面還有很多個公案。我就想利用這個空檔,現在也不能出國了,星期一我們就多講一堂這個,有空歡迎大家來收看。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祝大家福慧增長,平安吉祥。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