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16/1/1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15-007-0021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四十二頁第三行。網路的同修如果沒有經本,就仔細聽。希望經本的,請向華藏弘化網法寶流通組申請,就會寄給你。我們看經文:

  【白佛言。無量品眾生。根亦無量。行亦無量。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耶。】

  這個一段,波斯匿王又向佛來請問,這段經文就是他的疑問。「性一眾多根行無量疑」,就是性是一個,但是眾生根器很多,可以說無量無邊。根器無量無邊,修行的行門也是無量無邊。我們常常念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三句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一句我們做法會做三時繫念,三時都有念這個四弘誓願,這個我們就很熟悉。此地講的,提出這個疑問,『無量品眾生』,這個「品」就是每一個眾生他的根器參差不齊。這個品就是不同,有高、有低,就像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分為九品,上上品到下下品。這個九品是大類,如果發展出去,實在講每一品都有九品,一品當中又有九品,這樣發展出去就有無量品。這個也就是說,眾生他的根器、他的品位是無量無邊的,這個品也就是他在哪個位次、哪一種根器。

  眾生無量,『根亦無量』,他的根器也是無量。眾生無量無邊,那個品類也很多,不要說其他道的眾生,就說我們一個人道;人道也不要說其他的三大部洲,就講我們南贍部洲的地球,光我們這個地球,講到人的品類就有很多種,有黑人、白人、黃種人,人的品類就很多了,何況那麼多的星球,那麼大的世界,這個就無量無邊了。眾生的品類無量無邊,智慧的高低也是無量無邊,所以根器也是無量的。這個我們可以理解,每個眾生他都有他的根器,沒有完全相同的。根無量,修行,『行亦無量』,眾生他的心行也是無量無邊的。

  波斯匿王的疑問,眾生根器無量無邊,品類無量無邊,根器無量無邊,他的心行也無量無邊,修行的法門是一還是二?一它就是唯一一個,二不是只有二,二後面還有三、還有四、還有五、還有六,你要算出去也是無量。所以說,『法門為一為二,為無量耶』,是一個法門,還是二個法門,還是三個法門,還是無量法門?這個是波斯匿王又提出疑問來向佛請問。性是一,眾多根行無量疑。眾生根器那麼多,每一個眾生都不一樣,性是一個,自性是一個,但是在眾生方面來講是無量無邊,性是一。所以波斯匿王就請問釋迦牟尼佛,眾生根器差別這麼多,無量無邊,佛講的這個法門是一還是二,還是無量?提出這個疑問。這個疑問也就是我們一般凡夫知見裡面都會有這樣的疑問。下面佛的一個回答,這個回答:

  【大王。一切法觀門。非一非二。乃有無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無相。若菩薩見眾生。見一見二。即不見一不見二。一二者。第一義諦也。】

  這一段經文也就是經典上講的「離四句,絕百非」,因為你講一就會有一個二,講一個長就有一個短,講一個大就有一個小,你隨便舉一對就變成四句。譬如說有無、一異、斷常,這個都是一對,有對沒有,一對異(異是不一樣,一是一樣的),斷就是斷滅,常就是永恆的。所以這個舉出來,四句舉出來就變成百非,百非就是一百句,一百句都不是。所以佛講,「離四句,絕百非」。這個四句,如果講有,是增益謗;如果說無,是減損謗,有無它是一對的,有是增益,無是減損。如果說亦有亦無,是相違謗,也有也沒有,這個也互相矛盾,相違。若云非有非無,是戲論謗,不是有也不是沒有,那就變成戲論。所以我們只要講出來,有一個相對的,都錯了,都是有過,過就是錯了。所以佛跟我們講要「離四句,絕百非」,這個就要我們悟入第一義諦。

  所以這裡經文講,『大王,一切法觀門,非一非二,乃有無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無相』。「佛說一切法皆以觀智為門惟為一事」,唯有這樁事情,觀這個字,唯有這個字,這個法門,佛講了這麼多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字。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特別提出觀這個字,他說一切法門總的來講離不開觀門,就我們念佛法門也離不開觀,一般教下講止觀,止當中有觀,觀當中有止。江老居士他在《金剛經講義》講,其實止也是在觀當中,觀門,我們一般講觀照、觀想、觀察,都離不開觀。我們懂得這個觀門,修行功夫才會得力。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也給我們講,他說有人說念佛不是觀,他說也不對,念佛也是觀,他就舉出《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部經的經題,「佛說」下面第一個字就是「觀」。所以這部經又叫做《十六觀經》。

  我們講到觀門,我們一般都會想到修觀想念佛,第一觀到第十二觀修觀想念佛,第十三觀修觀像念佛,十四、十五、十六是九品往生。江老居士講,他說其實念佛也是觀門,因為念佛就是觀,而且持名念佛是在《十六觀經》第十六觀「下品下生」這一章。這個十六觀統統叫做觀,所以叫《十六觀經》。第一觀到十二觀是觀想,第十三觀是觀像,後面第十四觀、第十五觀、第十六觀,第十四觀講上三品往生的修因,也是觀;第十五觀講中三品往生,也是觀;第十六觀講下三品往生,也是觀。所以第十六觀,大開持名念佛,可見得持名也是觀,也是沒有離開觀的原理原則。所以有人說念佛不是觀,江老居士說不是這樣的,念佛也是觀。只是有聽經教的知道念佛也是觀,一些不認識字的老阿公、老阿婆念佛,他不知道;他不知道,他念佛他也往生了,他有沒有觀?他一樣有觀,只是他不知道,自己正在念佛就是在觀。所以所有法門,這裡講「一切法觀門」,一切法都離不開觀門,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字。

  法門,「非一非二,乃有無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無相」。平常我們概念當中總是法門,一個法門、二個法門、三個法門,無量的法門,法門太多了。如果我們懂得這個原理,法門,佛跟我們講,非一非二。這個就超越我們的常識,我們的常識總是落在相對裡面,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發展出去無量無邊,落在一個相對裡面。佛法給我們講出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它是超越相對的。我們現在講相對,四句、百非,它的意思就是說,你講任何一個,都有一對,你說相對,就有個絕對;說相對又有個絕對,絕對跟相對又是一對,又是相對的,大家去體會這個意思。所以你一起心動念,都是落在這裡面。所以我們要真正悟入這個境界就不能起心動念,就是禪宗講的「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一開口就錯了,你一動念頭就不對了,都落在四句裡面,四句皆非,都不是。所以佛要我們悟入這個真實義。

  所以,這是佛「因機施教」,什麼眾生佛就用什麼教學法,「故非一二非有無量離四句絕百非」。實在講沒有一也沒有二。但是言語講出來,我們如果再去想,沒有一、沒有二,怎麼會有這麼多法門?我們愈想就愈錯;那不想,不想也錯,不曉得該怎麼辦,過去禪門在這就是一個關鍵。所以過去我們看禪宗公案,我們看了是莫名奇妙,不曉得在講什麼,我們也搞不懂。禪師對一個來參禪的人,問他一個問題,他嘴巴剛要張開,那個香板就打下去了。每一次問,每一次正要回答,香板又下去了;後來再問,乾脆不答(反正一開口就要打,乾脆不回答),不回答也打。打到最後,到底是回答好,還是不回答好?這個時候提起疑情,它那個妙處就在提起疑情。禪師要有高明的手段,要認識來參禪人的根機,知道他是參禪的材料,他就逼他開悟了。答也不對,怎麼答都不對,不答也不對。回答,落在妄想;不回答,落在無明,打到他走投無路,到最後疑情一起來,一念(起心動念)一下停下來,大徹大悟,禪宗用這個方法。教下給我們分析講解,最後慢慢引導悟入那一剎那還是要放下。

  我們對第一義,我們體會不到,也沒關係,我們老實念佛就好。就像昨天我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說有一個小孩子,小朋友,很小,問他,人從哪裡來?如果照平常講經跟他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怎麼會生一個人出來?到底是怎麼生的?問題又來了。愈講他愈不懂,愈講他就愈複雜。所以老和尚會觀機,他就跟小朋友講,你念阿彌陀佛,念久了你就懂了,你就知道人從哪裡來了。這樣把他的妄想堵住。反正他如果一想到人從哪裡來,多念阿彌陀佛,念多了就知道,趕快念。這個是最方便的,不然你搞了無量劫也搞不明白。所以,「因機施教故非一二非有無量離四句絕百非」。就是我們怎麼講都不對,反正你講得出來就不對,你想得出來也不對,這個地方你只能悟,那才叫第一義諦。但是你又不能執著有個第一義諦,那又錯了,起心動念都動不得。真的是,向上一著,第一義諦,真的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能去想,怎麼想也想不出來。

  下面講,『若菩薩見眾生,見一見二,即不見一不見二,一二者,第一義諦也』。「見有一二同凡夫,知一原非一二本無二即菩薩」。我們凡夫的見解,總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落在這個數字裡面,我們現在講數學,落在這個數字裡面。落在這個數字,那就有一個範圍了,因此我們六道凡夫都有個數。所以高明的這種看相算命的先生,你的生辰八字給他,他給我們批流年,真的他可以把我們的命運算得很準。像《了凡四訓》裡面講,袁了凡先生他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給孔先生算命,算得很準,今年考試考第幾名,今年收入多少,會發生什麼事情,都有個定數。後來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才知道被這個數所束縛是凡夫。為什麼凡夫會被數來束縛?因為有執著。所以,後來雲谷禪師教他持準提咒,他說「汝未能無心,安得無數?」說你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定有數,你必定落在數裡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定落在數裡面。所以教他持準提咒,持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心,不起心動念,超越這個數了。大修行人算命先生來算都沒辦法算的,算不準的,因為他超越了,他不在這個數裡面,你怎麼算?沒辦法算。凡夫才算得出來,因為凡夫有數,他執著這個。

  所以凡夫的知見,「見有一二同凡夫,知一原非一二本無二即菩薩」。這個一它是超越我們概念一二三的一,所以這個一它不是數字,如果我們把它看成是數字那就錯了。所以佛法它難懂的地方也就在這裡,因為它是言外之意,你要真正能體會。它不是數字,如果我們不知道,把它看作是數字,這樣來解釋就錯了,它這個一不是數字。所以才講原非一二本無二,這個就是菩薩的知見,就是佛講的第一義諦,就是真實義。我們再看下面,下面的經文,佛又給波斯匿王開示:

  【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諦也。以三諦攝一切法。空諦。色諦。心諦故。我說一切法不出三諦。我人知見五受陰空。乃至一切法空。眾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門。】

  佛又給波斯匿王開示,『若有若無者,即世諦也』。講有、講無都是屬於世諦,世諦就是世俗諦,世俗諦就是我們一般眾生凡夫常識可以理解的,我們的常識可以理解,這個叫世俗諦,也就是世間法。『以三諦』,這個「諦」就是真實義的意思,真理的意思。「以三諦攝一切法」,就是這個三方面來包含一切法,一切萬事萬法。『空諦』,就是諦審一切法即空,這個法是空,所以空是真諦。這個就是天台宗講的,這裡講的三諦是空假中,「空諦」就是空,『色諦』就是假,色有色相,這些萬法,那是假相,『心諦』就是中諦、中道。這個是次第三諦。如果三一無礙就是圓融三諦,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天台宗修三止三觀,它有次第三觀,還有一心三觀,一心三觀是圓融的,圓修。各人根器不一樣,所以它有這個不同。

  真諦是真空,就是泯一切法,這個一切法是空,諸法本空。眾生不了解,不了解諸法本來是空的,我們執著以為是真實的,這是我們眾生的一個妄見。若以空觀來給它遣蕩,就是讓我們不要去執著一切法,這個就能離於諸相,對於真空之理自然明瞭,所以這個叫真諦。俗諦就是世俗一切法,諸法雖然本空,皆不可得,但是若以假觀來觀照,能夠了解我們自性具諸萬法,歷歷宛然,雖然假,但是這個相有,這個叫俗諦。但是這個相當中它是空的,相有體無,所謂真空妙有。中諦就是不離二邊,不即二邊,以中觀來觀之,就能夠知道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淨洞徹,圓融無礙,一而三,三而一。這個也就是天台宗講的一心三觀,你空觀當中有假、有中,假當中有空、有中,中當中有空、有假。其實你掌握住一心三觀,那就是圓滿了。這個是講天台宗講的三諦。

  我們在《三藏法數》,《仁王護國般若經》依照《三藏法數》(《三藏法數》也是佛學辭典)講的意思也是大同小異。所以,空諦,空即虛幻之義,性相本空,虛假不實,是名空諦,一切法本來它是空。色諦,色就是山河大地種種形相、萬事萬法,乃至我們意識所能緣的一切境界,我們能想像得到的,一切都歸納在色法,這個叫色諦。心諦就是八識心王,眾生的根身、虛空、世界,乃至善惡一切諸法,都由這個心出生的,所以叫心諦。這個是就本經這個經文來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的。所以佛說『我說一切法不出三諦』,說一切萬事萬法不出這三方面。『我人知見五受陰空』,這跟《心經》講的五蘊(五陰)皆空,這是《心經》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乃至一切法空』,一空到底,五蘊皆空了,這個跟《心經》講的是同樣的,同樣的境界,同樣的道理。

  『眾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門』。眾生品類、根器、心行種種不同,實在無量無邊,所以佛講了這麼多法門。這麼多法門,實在講,你說是一個法門,還是很多法門?是非一非二法門,你不要去執著,那就對了。你要執著有多少個法門,或是只有一個法門,那就錯了。這個在此地也跟大家補充說明,過去我也常常跟同修分享,我們淨老和尚勸大家,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是原則,一個法門,或者一部經典。一部經典專修,能不能成佛?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能成佛。甚至不用一部經典,我們看《六祖壇經》,六祖惠能大師你說他有讀什麼經?其實他自己也沒讀過經,也沒聽過經,他是砍柴去賣柴,剛好遇到有人在誦《金剛經》,他聽到了。他聽到了,他開悟了,那個讀《金剛經》的人沒開悟,他聽了開悟。他為什麼開悟?他心清淨。後來他跟這個客人請問,你念的是什麼經?裡面的意思很好,他就把這個意思講給讀《金剛經》的人聽。那個讀《金剛》的人大吃一驚,他讀這麼久都不懂這些意思,那你聽我念個幾句,你就講得這麼好,他覺得這個人不是一般人。他說我看你趕快去黃梅參五祖,請他給你印證;而且這個客人還很發心,拿了十兩銀子給他當安家費,給他安頓他的母親(生活費),幫助他到黃梅去參學。

  住了八個月,五祖知道他根機成熟了。已經大悟了,但是還沒徹底,所以再到黃梅請五祖給他印證。住了八個月,五祖有一天到碓房去,用拐杖在地下敲三下,他就明白了,叫他晚上三更到他的寮房去,他這個暗示他明白。所以晚上去看,果然寮房門沒鎖,他就推進去,見到五祖。五祖就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聽到這句他就大徹大悟。之前在曹溪聽客人念《金剛經》是大悟,還沒徹悟;這個時候到黃梅參五祖,五祖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講到這句他就大徹大悟,他講了五句心得報告。五祖知道他徹悟了,後面不用講了,他全通了,衣缽就傳給他,叫他趕快跑,不然人家會來搶衣缽。

  我們看,《金剛經》佛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經文不長,不是很長的經文,他還用不到一部經。如果照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講,一部《金剛經》裡面的四句偈你真懂、會修了,成佛都有餘。四句偈成佛都有餘,那何況一部經?我們看到《淨土聖賢錄》,古代、現代都有,不認識字的老阿公、老阿婆,他就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連一部經也沒有,連四句偈也夠不上;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四句偈還有四句經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只有一句),或者阿彌陀佛,只有四個字,他都能念到自在往生去作佛,他連一首偈都沒有,他就這句佛號他就成就了。但是佛為什麼又說那麼多經?佛出現在世間,我們看人家一句佛號就成佛了,佛出現在世間就拿個引磬帶我們念佛,不就大家都得度了嗎?天天講經幹什麼?何必那麼辛苦!不需要。關鍵就是這裡經文講的,眾生品類不一樣,心行不一樣,根器不一樣,無量無邊,千差萬別。所以有些人他需要一部經,我們修淨土,你可以選一部《彌陀經》、《無量壽經》,或者是《觀無量壽佛經》都可以。

  我們如果根器比較好,一部經的確夠了。真的老實、聽話、真幹,真的一部經夠了,像東北劉素雲居士,她就一部《無量壽經》,天天念,念十年;聽經也聽《無量壽經》,念經也念《無量壽經》,我們老和尚給她印證,她大悟了。她是這種根器的。海賢老和尚一句佛號念九十二年。但是我們試看看,我們學他,看能不能學得來。如果我們根器跟他一樣,當然用這種方法可以;如果我們不老實,那就不行。老實人可以,不老實就不行,不老實要裝老實,那也不行。所以佛才要講那麼多經。講那麼多經幹什麼?都是為這些不老實的人講的。老實人就不必那麼麻煩,一句佛號他就會老實念,他不打妄想,他放下萬緣。你放不下就不老實,你真正老實你肯定放下、不生煩惱,我們一天到晚還生煩惱。

  諸位不知道老實不老實,我不知道,我自己承認,我很不老實。所以還要上講台來講經,還要聽我們老和尚講經,因為我很不老實。老和尚以前告訴我們,我們不老實的人就要多上講台,老實人人家不用。人家一句佛號,不要說三年,現在甘肅驪靬古城,齊素萍老菩薩那邊,得肺癌的楊紅梅居士,五十一歲,去那邊念四十天,她就坐著往生,她真放下了。你問說她為什麼念四十天能夠這麼好的瑞相?沒有別的,她真放下,真想去極樂世界,不再留戀這個世間,四十天。

  從這個地方來看,我們講佛七,若一日到若七日,能不能一心不亂?肯定可以。如果不可以,佛不會講,講了對我們來講就沒有意義,講了我們也做不到,那有什麼意思?好像吊我們的胃口。佛肯定不會做這種事情,肯定我們可以做到的,關鍵就是有沒有放下,你是不是真想去極樂世界,關鍵在這裡。如果我們這個世間的事情還很多,還放不下,不要說七天,七百天、七千天,還是功夫不得力,關鍵在這裡。所以《彌陀經》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不一定七天,有的人他一天他就一心,有的人二天,有的人三天。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上根的人一天,中根的二天、三天、四天,下根的五天、六天、七天。所以這個法門你說難,實在不難,七天就成就了,關鍵是你信不信,你有沒有發願要去西方!信願具足,念佛一日、七日達到一心,這是可以辦得到。

  過去一些出家、在家居士,在家居士比較多,因為出家的人畢竟比較少。所以出家我們聽到鍋漏匠,他念三年,在家居士念三年往生的也很多,不少。像深圳黃忠昌居士,他做實驗,三年讀《無量壽經》、聽《無量壽經》,他念了二年十個月,差二個月,他也是預知時至就往生了,還不到三年。當時在深圳向小莉向館長給他護關,當時,好像是二OO六年的事情,已經是十年前了,當時我聽到這個信息,我心裡半信半疑,到底有沒有真往生?有一次,有一年我到大理,在雲南雞足山,向館長請我到她的道場做法會,她把他的日記拿給我看。他的日記我看了,一個直覺感,這個人真往生了。為什麼?他說在深圳信德圖書館念佛,在那邊念佛他是最年輕的,大部分都是老菩薩,跟我們這裡一樣,來念佛的都是老菩薩。老菩薩都有習氣比較重,關門都很大聲,以前我在善果林也是一樣,老菩薩起來,聲音很大,都會吵到別人。然後在那邊同樣在念佛堂的就很多人常常生煩惱。但是他看到這些現象他不生煩惱,他修止語,他也不講,也不生煩惱。從他這個日記的記載,我就確定這個人功夫得力,他伏惑了,伏煩惱,就是功夫成片。

  我們不是這種根器的,有的人一部經不夠,還要加其他經來補助,比如說我們主修《無量壽經》,再加上《彌陀經》、《觀經》來補充說明《無量壽經》。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講,《無量壽經》讀三千遍就開悟了。有些同修真的讀三千遍,有的甚至更多,讀三千遍之後沒開悟,不但沒開悟,煩惱還增長,貢高我慢這個煩惱習氣還增長了。到最後大家在讀經比賽,你讀三千,我讀四千,他讀五千,你們都不夠看,增長煩惱。後來我們淨老和尚看到這個現象,不對!我叫你們讀經,都沒開悟,反而增長煩惱,那不對了。再觀察,大家都沒放下,沒有放下貪瞋痴慢,這沒放下。所以後來他老人家又講一部《金剛經》講記,講的分量比《無量壽經》多。他講這個幹什麼?補充說明《無量壽經》,勸大家看破放下。後來還不行,還有一些同修不但煩惱增長,還講是非、講謠言,毀謗老和尚。後來我們老和尚看一看,《金剛經》破理障,現在要破事障,又發現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引用發十種心必定往生西方,就發現有一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查《大藏經》,看經的內容,剛好針對現在人在毀謗、污衊的佛的開示,嫉妒障礙這些。所以講很多經,講《地藏經》、《金剛經》、大小乘經論,都可以做為我們修《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這個也叫做以經解經。

  有的人一部經的確夠了,有的人他需要二部、三部,有的十部、二十部不等。你看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無量壽經》,用了一百九十三種經論來註解。註解是什麼?補充說明,讓我們更深入、更廣泛的能夠認識這部經,理解這部經,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我們疑惑沒有斷,肯定放不下的,就是有障礙,就是不老實,這個沒辦法的。所以必須要有這些經教來補助,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所以,一、二或者無量,各人不一樣。所以我常常引用吃中藥來比喻,比如說有些人他一句佛號就夠了,像鍋漏匠、海賢老和尚這種根器的。我們病很輕,你去中藥行買三塊錢的甘草,泡個開水喝一喝就好了,那個業障很輕的,很老實的。有的病比較重的,一味藥就不夠了,二味、三味、四味,七、八味,十幾味。我自己都吃過一百多味的,最嚴重的,一百多味的藥,還要熬三天三夜,火都不能熄掉,那是病很重的。

  所以你說法門、經典多少,實在講各人也不一樣。所以過去有人,也是同修,也是為了這個吵翻天,老和尚明明說一部就好了;有的人他說,老和尚講了很多經,到底是要一部還是要多部?來問我這個問題。我說各人不一樣,各人看自己的根器,如果你是真正能夠依教奉行,老實修行,那麼你一部夠了。特別年紀大的人,還有很忙的人,你一部都沒時間去修了,你還能修多少部?如果你真的放不下,那只好多一點,因為你生活上遇到一些問題,你無法理解,要在經典,這部經沒有,我們只好找另外一部經,有講到這方面的,幫助我們處理這個問題。比如說有些同修自己的家屬過世,往生了,來問我,他們去哪裡?《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裡面沒有講到這方面的,這三經是專講極樂世界的,沒有講六道輪迴。這個問題《地藏經》講得最詳細,而且如果你真的想你的父母、家屬,去求地藏菩薩,地藏菩薩還會在夢中帶你去。如果問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跟他講《地藏經》有講到這個問題,如果你要解決你這個問題、這個疑問,請你讀《地藏經》,或者聽淨老和尚講的《地藏經》光碟,他需要解答的問題就解決了。

  我們念佛人,我們主修的經典《無量壽經》,這是不變的。只是說在生活當中,或者修學過程當中,有一些到某一個階段,遇到哪些問題、困難,需要其他的經,乃至於世間的善書典籍來幫助,這是可以,等於是補充說明我們主修的這部經典,這個就沒有衝突。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濃縮到一,一展開成多,各人根器不一樣。所以不要執著,就是看各人根器。不要看別人這樣修他可以,我們也要看一看我們的根器跟他一樣不一樣?他這樣修可以成就,我們照他這樣修是不是可以成就?如果我們是跟他不同的根器,那我們必定要適合我們根器的修學方法,這樣我們才會成就。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大王。七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我今說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汝等大眾。應當受持讀誦解說。是經功德。有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一一眾生皆得成佛。是佛復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皆得成佛。是上三佛說般若波羅蜜經八萬億偈。於一偈中復分為千分。於一分中說一分句義不可窮盡。況復於此經中起一念信。是諸眾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況受持讀誦解說者功德。即十方諸佛等無有異。當知是人即是如來。得佛不久。】

  這個是讚歎總結。佛又對波斯匿王講,『七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七尊佛就是最近的七尊佛,第一尊毗婆尸佛,第二尊尸棄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拘留孫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葉佛,第七釋迦牟尼佛。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前面六尊佛,到釋迦牟尼佛,一共七尊佛,都是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我今說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七尊佛說的都一樣,所謂「佛佛道同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都一樣。『汝等大眾,應當受持讀誦解說。是經功德,有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一一佛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一一眾生皆得成佛;是佛復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皆得成佛』。這個一段就是給我們講,「受持讀誦自行為人解說化他功德無量」。這個功德怎麼無量?因為成佛的關鍵就在般若,沒有般若就成不了佛,就是開啟般若智慧,所以應當受持讀誦解說。

  這裡關鍵,讀誦、解說我們都有,我們現在也在解說,我們也在讀誦,讀這個經文,但是關鍵,受持。受持就是前面講的觀門,你要懂得去觀照,這樣才會悟入這個境界。如果不懂得觀照,那也悟不了,就沒有受持,只有讀誦解說,沒有受持。所以讀誦解說目的就是為了要受持,這一點我們要明白。如果能夠受持讀誦解說,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我們還不知道怎麼受持,還不會受持,讀誦、解說是前方便,所謂信解行證,讀誦解說是信解,受持是行證,能夠受持讀誦解說,就必定會成佛。所以《心經》講,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從般若生的。《金剛經》也是這麼講,般若出生一切諸佛。佛成佛了,他再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也都成佛,眾生成佛,他又教化無量不可說眾生也都成佛,這個功德輾轉無量無邊。

  下面講,『是上三佛說般若波羅蜜經八萬億偈;於一偈中復分為千分;於一分中說一分句義不可窮盡,況復於此經中起一念信!是諸眾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況受持讀誦解說者功德,即十方諸佛等無有異。當知是人即是如來,得佛不久。』這裡一段是講,「一念淨信超百千劫十地功德即是如來得佛不久」,成佛就不久了。這裡最可貴的就是於此經中能起一念淨信,就能夠超越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況受持讀誦解說這個功德,這個功德跟十方諸佛就沒有兩樣了。所以我們就知道,「是人即是如來,得佛不久」。我們今天雖然我們沒有悟入這個境界,但是我們有緣接觸到這部經,讀到這部經,聽說這部經,這個善根種子也種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面,這個般若種子也給我們種下去了,我們念佛對我們也是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們再翻到四十四頁,第一行:

  【時諸大眾聞說是經。十億人得三空忍。百萬億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這個是聽聞這部經的功德利益,在大眾當中有十億個人得三空忍,一百萬億的人得大空忍以及十地性。這個在《淨影疏》講,『三空忍』就是空、無相、無願,我們讀《無量壽經》常常讀到這句,「菩薩空、無相、無願」。空就是眾生及一切法都無自性,所以叫空;乃至因緣,相亦不有,就說為無相;這個是離所取,遠離妄想能取之心,故曰無願,沒有能取所取,沒有這個心,這個叫無願。所以這裡講的無願不是說沒有發願那個願,是遠離妄想、能所,都遠離了,這個叫無願。因緣,有這個相,但是相亦不有,相也不是真有,所以叫無相。眾生以及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性,所以它當體是空。有十億個人證得空、無相、無願三種解脫,這叫「三空忍」。『百萬億人得大空忍』,不執有也不執空,叫大空,這是對小乘偏空涅槃來講。『十地性』就是十地菩薩,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三地發光地,四地焰慧地,第五難勝地,第六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這個是十地。最後一段是「結定經名顯經功德能護化民應當受持」。

  【大王。此經名為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汝等受持般若波羅蜜經。是經復有無量功德。名為護國土功德。亦名一切國王法藥服行無不大用護舍宅功德。亦護一切眾生身。即此般若波羅蜜。是護國土。如城塹牆壁刀劍鉾楯。汝應受持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上卷這是最後一段經文,這一段經文就是給我們總結訂這部經的名稱,『此經名為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仁王」,王就是一個領導人,我們現在講的領導人,會學佛,會來向佛請問的,佛教他的一定是施行仁政,施行好的政治,仁政。所以仁王,仁王他才會請問佛,佛教他治理國家的這些理論方法也是仁慈的,都是好的、正確的,不是錯誤的。如果不是仁王,他也不願意來向佛請教,不向佛請教他會向誰請教?向魔請教,魔教他的都是錯誤的,都是不對的,對人民、對自己都是傷害的。所以,《仁王問般若波羅蜜經》。『汝等受持般若波羅蜜經,是經復有無量功德,名為護國土功德,亦名一切國王法藥服行無不大用護舍宅功德,亦護一切眾生身』。「護」就是護持,也是一個保護。佛給波斯匿王以及十六大國王講,說你們受持《般若波羅蜜經》,這個經有無量功德,這個功德「名為護國土功德」,保護國土,保護國家。「亦名一切國王法藥服行無不大用」,一切國王都要服這個法藥,服行,如果這個藥吃下去了,按照這個去實行,沒有不得到大受用的,這個法藥是無上的妙藥。「護舍宅功德,亦護一切眾生身」,一切眾生都得到護持。

  現在講這個般若經比較深,一般的領導人恐怕聽不懂,最近,上個月,十二月七號,國民黨朱主席,我們老和尚剛好到台北來開會,他也去拜見我們淨老和尚,請老和尚開示治國之道,問怎麼治國?我們老和尚講,現在全世界領導人,被選上了,問他怎麼治國?不知道,頂多怎麼拼經濟。現在我們看到報紙登的,競選,不管哪個黨派,他也講不出什麼治國之方,都是為了選舉而選舉,那個我們看都不想看,沒有內容。所以我們老和尚很慈悲,他既然願意謙虛的來請示,我們老和尚也就跟他講,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正在推廣《群書治要》,唐太宗編的《群書治要》,勸他,你要去熟讀力行,要去修學中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樣對國家人民才有幫助,這才是真正治國之道。這個開示,我們讀到這段經,就等於波斯匿王去請問佛一樣,朱主席也去請問我們淨老和尚,開示怎麼治國,老和尚也很慈悲給他開示,還送他《群書治要》的書,還有翻譯的註解。這些書其實所有的政黨老和尚都有送,沒有來向他請教的也送,也託人送過去,希望他們都能學習;親自來請教就表示他更有誠意,願意親自來。所以我們也希望朱主席他真的能夠,他跟老和尚講,他都公開講,他願意發心來學習傳統文化,我們希望他真正能夠信守諾言,去落實,不能講了以後又不做。

  所以,我也看到現在我們台灣,一到選舉就是災難。所以我寫了一篇文章登報,我計畫原來是登兩家報紙,因為這兩家比較沒有什麼,蘋果日報比較沒有政黨色彩,明天刊出來,大家可以買來看看。另外我想登自由時報,因為我覺得自由時報應該言論自由,什麼言論都可以登。但是今天我請人去打聽去問,他說不行,要看看你們那個稿寫的是什麼內容,如果有影響選舉的就不可以登。一般我們自己花錢買廣告版,報社不可以給我們改內容的;沒有花錢,就是我們投稿,他有權利給我們改,我們沒有權利說不給他改,因為不用花錢,他要幫你登,他有權利給我們刪改。但是廣告版他不可以給我們刪改,因為我們自己花錢的。原來我以為自由時報是言論自由,什麼人都可以登,結果去問,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也就算了,就登蘋果日報。

  這個也不是為哪個黨站台選舉,大家看就明白,我是希望我們台灣不能亂得太離譜,每次到了選舉,什麼手段都有,這個都是造成我們台灣人民的傷害,我們真的是無辜的。所以我還真想回到以前皇帝的時代多好,我們不用去選,現在要我們每個人去選,我們每個人都要負因果,我們每個人都要去買單,我們會不會選我們也不知道,選錯了,我們都要背因果。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現在選舉是因果票,你選不選都要背因果,因為這個制度就給你框在那裡,你也沒辦法。所以我們只能求佛菩薩加持。我們老和尚的開示,最重要就是說治國不能以好惡來治國,不能說這個我喜歡,對他好一點,那個不喜歡,對他不好,不能用這種心態來治國。所以我們要理性的來選舉,這個就是護持我們的國家。我們國家安定,大家才有幸福可言。

  所以這裡經文講,『即此般若波羅蜜,是護國土』,般若波羅蜜就是保護國土,保護國土如同『城塹牆壁刀劍鉾楯』,「城塹」就是護城河,古代的護城河,這是用這個來比喻,保護國家都有這些設施。般若波羅蜜不可以須臾離,不可以一下子沒有般若,沒有般若這個國就亂了,所以修般若還是護國最主要的,我們要學習的。『汝應受持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這是佛在這段經文最後面的一個勸勉。《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護國品第五」,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