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15/5/10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20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我念一句大家跟著我念一句,我念完大家再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大意,第十二頁,我們接著昨天「丁、般若主旨」,我們昨天學習到文字般若。我們一般講解順序都是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這個表解,依照經文的順序,先說實相,再說觀照,再說文字。我們先了解實相是人人本具的,這是主要的般若宗旨。般若是佛法修學的中心,因此釋迦牟尼佛在他一生,成道之後講經說法,前面十二年講阿含,接著方等,準備進入大乘佛法,方等講了八年,一共二十年,方等後面接著就是講《般若》,《般若》講的時間最長,講了二十二年,後面七年講《法華》、《涅槃》,這一代時教,《般若》講的時間最長,也講得最多。

  昨天我們學習到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江老居士提出來的,講這個觀照不能不講,而且講也不能淺講,也不能亂講,也不能怕講,要深講我們才得受用。這是我個人學佛這麼多年功夫不得力,自己再回頭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我們看佛陀示現,也是表演給我們看,他講了這麼長的時間,也是告訴我們這個般若你需要時間,多一些時間。特別是我們中下根器的這些學佛的佛弟子需要時間,你看佛講了二十二年,講二十二年也就是把中下根器的人也帶入般若智慧。因為有些人需要時間長一點,這是眾生根器不一樣。

  有的人時間不需要那麼長,他很快就能悟入,就開悟了,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如果上上根人,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樣的,他那個開悟是一剎那之間的,經文聽個幾句他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六百卷《大般若經》不需要全部聽,一部《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金剛經》後面他也全貫通了,也不需要再聽了,他全明白了。像六祖大師這樣根器的人,在我們中國佛教史上以前沒有,一直到今天也沒有第二個。像這樣上上根的人不多,非常稀有。六祖會下有四十三位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我們看看《六祖壇經》這些記載,在他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這些弟子,他前面都有學習,都有學習經典,不然就親近五祖很久的時間,都學很長的一段時間。你看法達禪師讀《妙法蓮華經》讀了十年,無盡藏比丘尼就專持《大涅槃經》。永嘉大師修天台止觀,他止觀是修到大悟了,大悟還沒有徹悟,他就去曹溪讓六祖印證,再給他指點。他去了,跟六祖談幾句話,他當下就大徹大悟,六祖給他印證。六祖給他印證之後他馬上就要回永嘉(永嘉就是現在浙江省的溫州,這個地名現在還是永嘉),六祖給他講,何必走那麼急?在這裡住一個晚上,明天再走。過去唐朝時代交通絕對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大部分陸地要走路的,遇到江河要渡船的,所以從溫州到廣東曹溪也是要走相當長的時間。

  這都是說明不是上上根的人學習需要時間,而且要學習一些經論。各人學習經論多少也是因人而異,每個人根器不一樣。所以佛教學就是應機說法,因應每個眾生他的根機,他現前的程度,他能夠理解,他能夠接受的。上上根跟下下根這樣的人都非常少,非常稀有。像諦閑老和尚那個鍋漏匠的徒弟,也是不認識字,他發心跟諦老出家,諦老的條件就是要他老實念佛,也不要受戒,也不要住在寺院。不認識字他也沒辦法跟人家做早晚課,五堂功課他也沒辦法,不認識字也沒辦法學講經說法,又是一個補鍋補碗的,沒有辦法去戒場受戒,很多規矩不懂,恐怕戒沒受完就被趕出來。所以就勸他老實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他真的放下萬緣,老實念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這樣的例子也不是很多。最近又聽淨老和尚給我們介紹的,前年往生的海賢老和尚也是不認識字,但是他能老實、聽話、真幹,所以他一句佛號念到底,而且這個成就是理一心不亂。這樣根器的人也不好找,一個老實、聽話、真幹的人不好找,大多數都是上根、中根、下根,上上根、下下根的都少。我們最重要要知道自己,知道自己是屬於什麼樣根器的,我們是上上根的,還是上根的,還是中根,還是下根,還是那個很老實的下下根?

  佛法的確很快可以入進去,成佛就在一念之間,但是要真放得下才行,那是上上根跟下下愚的人他做得到。上上根一聞千悟,下下根老實、聽話、真幹。其實那個下下就是上上,只是說他沒讀書,不認識字,他不是知識分子。其實他的根器是上上根,就像六祖也是不認識字。這個方面,我們都要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根器的,認識自己的根器之後,要知道自己怎麼來學習功夫才會得力,這是我們當前很重要的一個課題。如果我們沒有從這個地方深入的去體會、學習,我們這一生也就沒有成就,還要再等到來生來世。這次我們有這個因緣,悟道在此地跟大家一起學習、分享,希望我們彼此大家都會有幫助。我們不是上上根、下下愚老實人,修觀對我們來講就非常重要。不管你用哪個法門,這是我們現在重點功課,你要從這個地方去下功夫;不從這個地方下功夫,我們真的也不得其門而入。

  好,我們來看大意簡介,我們看「文字」下面這個,我們昨天學習到最後一行,「護般若波羅密是護因,護薩婆若是護佛果」。薩婆若就是成佛,要入這個薩婆若海,它的因就是般若波羅蜜,沒有般若波羅蜜入不了。所以下面這個小字講,「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下面這個小字,順序又調回來我們學習的這個順序。上面這個表解,「般若主旨」先告訴我們實相,認識實相,這個實相是我們每個人本具的真如自性,自性清淨心。大乘經上這個名詞很多,講的都是這樁事情。先給我們講這樁事實真相,當我們認識清楚,原來人人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作佛。所以作佛是我們本分的事情,這個可不能不敢當。不敢當那就是自己沒有辦法直下承當,當然他有佛性,但是他不敢作佛。為什麼不敢做佛?他不知道自己有佛性,人人平等的,他不知道這樁事情。知道之後,聽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明講解之後,我們知道原來我也有佛性,你也有佛性,他也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既然人人都有佛性,作佛是自己本分的事情,你本來就是佛,有什麼不敢當?這個不敢當,不敢直下承當,關鍵就是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有佛性。佛給我們講,我們明白了,我們知道了,我們接受了,就敢直下承當。所以作佛這樁事情不能客氣,不能說不敢當。

  早上老和尚吃早餐給我講,他說現在外國人,給他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會接受。般若智慧開啟之後,什麼東西不學自會,這個外國人他不能理解,他也不能接受,不學怎麼會?他無法理解,無法理解就無法接受,所以跟外國人講這個很難。但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示現給我們看的,他就是不學就會。我們淨老就給我們講,釋迦牟尼佛他講那麼多經,是誰教他的?沒有。他十九歲出家去修道,印度所有的宗教都學過了,發現那些都不對。出家,離開人間的榮華富貴,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放下,這是放下煩惱障。放下世俗的這些煩惱障,學了十二年,發現這些都不對,學到世間的知識,頂多能夠幫助我們生天,不能超越六道,不能明心見性,所以都放下了。放下之後,放下所知障,他所學所知道的就是障礙,這些也放下。所以到菩提樹下,全部放下就豁然大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

  大徹大悟是什麼境界?他什麼都知道,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為什麼?因為一切萬法都是我們自性現出來的,現在你見到自性了,就好像你回到家裡,你自己家裡的東西自己很清楚,我們現在沒有見性就是還沒有回家。《妙法蓮華經》講,用比喻說這個長者子不知道他自己家裡很富有,到外面幹什麼?去打工、去討飯,賺一點錢過日子,過得很辛苦。這個比喻我們六道生死凡夫,在六道裡面就像到外面去打工、去乞討,賺一點生活費。我們的自性是有無盡的寶藏,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自己不知道。長者子不知道他家很有錢,他只要回家什麼都有了。不知道,他只好在外面流浪,過非常辛苦的生活。佛在《法華經》用這個比喻來形容我們六道眾生就好比是這樣的,好比那個長者子,不知道自己家裡很富有,不知道回家。哪一天有個人給他講你家很有錢,你一回去就有了,你何必在這裡這麼辛苦?他知道了,他回去了,他什麼都有了。這個就是比喻明心見性,你什麼都知道了,你什麼都擁有了,因為這一切都是自性所現的,你不知道就很冤枉。所以佛沒有人教他,他能講這麼多經,為什麼?從自性流露出來的,他見到自性,他什麼都知道,徹底明白,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徹底明白。一切法不離自性,所以他明白,明白就來講經說法。

  方法就是要觀照,觀照就是一門深入,這個功夫用下去。澳洲淨宗學院潘維邦居士是我們老和尚的海外祕書,一些翻譯這些工作,到聯合國辦這些翻譯、交流的工作,擔任這個工作。最近他回到台灣,到我們道場他就在講,他說外國人如果用我們老和尚跟他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說給他們打死他都不會相信;說一部經念到底就開悟了,他說打死他們都不會相信,真的。外國有沒有這樣的?外國這些宗教的創始人,其實他們也不是學了很多,但是他們能做一個教主,他也什麼都知道,這也是自性的顯露。但是要給他們講說你們教主也是這樣的。外國人說他是神,我們是人,不行!我們不敢當,他是神跟我們不一樣。這就很難了,他自己這個觀念上障礙住。如果說人人都是神,人人都有神的能力,他們明瞭了,他們也能做到。如果只有神可以,其他的人統統不行,怎麼跟他講他也無法接受的。但是這樁事情,自古以來到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推薦、介紹的海賢老和尚也是一個真實的例子。的確,從六祖,歷朝歷代都有,有這樣修行成就的人,每一個朝代都有這個事實給我們做證轉,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這裡講到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這是我們當前很重要的課題。昨天跟大家分享了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關鍵在作觀。他說唐朝以後講觀門的就很少,只有禪宗還有在講。但現在我看連禪宗都沒有了,都標榜禪宗,但是觀門也很少人在講,偶爾我們有聽到法師講講止觀,但是沒有深入去修學。修學止觀這方面還是要依古大德,他們有修學的經驗,我們根據他的經驗來學習,這樣對我們來講會比較方便,不然都要自己去摸索,自己摸索不一定摸索得到。所以江老居士提供給我們很好的一個資料,以及他修學的經驗。他說修行人也不能說不用功,有些人真的他滿用功的,每天念經、念佛、拜佛,甚至都不睡覺的,這個我們都看過。但是能夠長時薰修的,這個就不多,往往修到一段時間就退轉了,就修不下去。為什麼修不下去?枯燥無味,沒味道,他就退轉了,他修得沒有法喜。比如我們念佛人也是一樣的,念佛人念念念,剛開始念得很起勁,念一天一夜、二天二夜,但過一段時間他就沒辦法再持續下去。這個情況我們看得很多,從圖書館到現在我也看了很多。這些人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表演給我們看的。為什麼念不下去?他沒法喜,沒有得到法喜,所以很容易他就退轉。另外退了之後,有的學其他的法門,甚至改信其他宗教的,這個也有。還有一類他就生起邪見,邪知邪見,有的人他就自己想出一些花樣出來,這個也很多,落入邪見的也很多。有的人煩惱伏不住,自己修得很好,但是貪瞋痴慢這個煩惱不但沒減少還增長,伏不住煩惱,因此很容易走入歧途。

  所以江老居士講,這都是跟不講觀門頗有關係,他講頗有關係就是說是有一些關係。我自己個人的體會,不是只有頗有關係,是很有關係,針對像我這種根器的人來講是很有關係。因為觀照的理論、方法,你沒有深入去理解,你不懂得去作觀,抓不住修學的要領,功夫真的是不能得力。比如說淨老和尚現在常常勸我們同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接受的人也不少,真的都比我用功,而且念經、念佛、拜佛,這些都非常用功,很努力的,但是很多都出問題。原來我們師父上人很看好的,怎麼到最後變成我們都跌破眼鏡,怎麼會變成這樣?像這些例子我一直看,看來看去,再想到自己,再看到這個,發現真的,江老居士講得一點也沒錯,你伏不住煩惱,你用功,那個煩惱同步增長,最後可能超過我們這個功夫,問題就出現了,不是生邪見,就是增長煩惱、增長傲慢、瞧不起人、脾氣很大,這就不對了。

  一門深入,往往我們沒有辦法堅持就一部經念到底。一部經、一句佛號都可以成佛,像密宗,甚至它一個字,一個咒的一個字母,他就觀那個字,他也可以成佛。關鍵是要一門深入。如果你不是上上根馬上頓悟,馬上就是像六祖那樣頓悟悟進去了,那你必須要時間。如果你不懂得觀法,修到沒有味道,枯燥無味,你就退心了。那個退了是還好,有的人他就產生邪見,搞一些其他的名堂出來,那就誤入歧途,那就比較麻煩。特別在生活上,我們常常要去起觀照的。我們老和尚他講習當中,雖然他沒有強調這個,但是他講的就是要我們去提起觀照的。不但修般若,你修世間善法都要觀察的,你沒有起觀,自己生煩惱你無法警覺到,自己沒有辦法發現。所以這方面,我們在這個地方好好來體會。如果不懂作觀,我們修什麼法門都很難很難。江老居士很慈悲,給我們點出來,八萬四千法門離不開一個觀,我們仔細再看看,真的就是這樣。

  觀就是依文字起觀照,起觀照就是說我們念這個經文,在生活當中起觀去修行。上上根的人他讀這個經,他就能像六祖那樣直接悟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個就沒有問題。如果中下根的人,你還要在生活當中去起觀去修。這個是屬於漸修,那個是頓悟頓修,我們頓悟頓修做不到,要漸修漸悟。《圓覺經》講頓悟頓修、頓修漸悟、漸修頓悟、漸修漸悟。各人根器不一樣,這些我們都必須依照這個經來認識自己的根器,我們是屬於哪一種,你選擇怎麼樣的修學方法對我們功夫就得力,這些不能不講。

  比如說一門深入,過去在二十幾年前,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念《無量壽經》,念三千部就開悟了。有一次我到三重佛學會去講《無量壽經》,講閩南語的,有一個女眾,大概五十幾歲,她跟我講:悟道法師,淨老和尚說念《無量壽經》三千部就開悟了,我已經念三千部了也沒開悟,不想再念了。我說妳沒悟還要繼續念,還要念到開悟為止。她說念了沒開悟就念不下去了。那天也跟大家講過,有一個居士開車,我去講經送我回圖書館,在車上給我講,他說老和尚提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他都可以從後面第一個字倒背到前面第一個字。我說佩服。但是他還有一個更厲害的,他說我可以一面背一面打妄想,不會背錯。我說功夫更高,我自嘆不如。但是他最後的問題說,我的妄念還是很多,沒辦法?還有人念經在比賽的,你念三千,我四千,他五千,還有念一萬部的。問題層出不窮,後來我們師父發現這個問題才再講《金剛經》。就是經是念了三千部,有的念一萬部,但是煩惱增長。為什麼煩惱增長?沒看破、放下。後來師父講,什麼叫開悟?他講得比較淺的,你讀這個經,依照這個經來對照自己的毛病習氣,發現自己的毛病就叫開悟,把那個毛病改過來就叫修行。真的,我們不是那種頓悟的根器,真的要從這裡下手,我們才會悟入這個般若境界。你毛病習氣沒改過來,那個就是障礙,障礙我們開悟的。

  夏老居士在《淨語》裡面講,他說大家讀《六祖壇經》都喜歡讀開悟那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家津津樂道念這首偈,六祖這首偈是開悟的,神秀那個沒開悟。但是《六祖壇經》六祖有一句話大家就沒有去注意,他說「改過必生智慧」,這句大家就沒有注意到。改過就是把我們的過失毛病給它改過來,改過就是懺悔,我們叫懺悔業障、懺除業障。改過必生智慧,必就是必定,你過失改掉,智慧就生起來了。

  現在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們業障很重,為什麼說業障很重?我們現代的人頭腦決定不輸古人,但是業障肯定比古人重百倍千倍,這是肯定的,現在的人煩惱業障比古人嚴重太多了。所以現在我們要懺除業障,當然也是比較吃力一點。但是吃力也要去修,剛開始要勉為其難的去修,剛開始要比較帶勉強,像《了凡四訓》講,「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我們要調整習氣,特別是幾十年的習氣不好調,現在硬要把它調過來當然有困難。但是如果你能夠勉為其難,剛開始比較不習慣,很勉強,但是過一段時間,習慣就成自然。但是這個關鍵還是真的要老實、聽話、真幹,不管是什麼根器,這個原則是一樣的。

  老實就是能接受,實實在在的來修;聽話是要接受,接受善知識、佛菩薩在經上的指導;真幹就是要去修。修就比較勉強,怎麼修?現在《弟子規》就是一個具體的讓我們修的。你剛開始修還很生疏,不習慣,常常忘記,但是要常常提起。你先把能做到的,一條、二條先來做,包括《常禮舉要》,來做。禮就是我們不整齊的讓它整齊,「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李師公講,《常禮舉要》如果能做到十分之一,對我們念佛就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去下手,這是一個規範,你每天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根據這個標準來修正、來調整,這樣我們這一生才有成就的希望。我們業障重,又不認真從這個地方來修,真的,我們這一生希望成就就很渺茫。

  觀是一個原理原則,這份資料大家好好看。修學必須時間,我們這樣看只是一個概念,看了之後我們在生活當中自己去實習,去做功課(我們現在叫做功課),發現我們有一些錯誤的地方,你趕快調整過來,這就是修觀,我們先從這裡下手。

  我們再看下面,「戊、時眾得益—佛說法時,無量大眾皆得法眼淨性地信地。有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薩大行。」這是佛說法大眾得到的功德利益。佛說法在現場聽經就能得到這個利益。我們聽老和尚講經也能得這個利益,不過我們得的利益沒有經上講的這麼殊勝。這些都是大徹大悟,我們雖然得不到大徹大悟,但是小悟多多少少都會有,每一個人都會有。我們從小悟去累積就會達到大悟,再累積大悟就會達到大徹大悟。

  我們再看下面,翻過來第十四頁。前面的觀照,我們要天天提醒,要天天做功課,因為你一天不提醒,一天很容易就忘記。所以剛才講,讀經、念佛或者修其他法門,不能說沒有用功的人,用功的人很多,就是不懂得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像我們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文字,我們讀了之後,讀了很熟,但是你沒有起觀照,就不能去證實相。只有讀,文字是文字,跟我們不相關。你讀文字起觀照,觀照就是去修持、去受持,叫觀照。這個江老居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依照這個經教導的,我們去接受、去保持,把它做到,這個叫觀照。讀《無量壽經》,讀到生煩惱,讀到生邪見的,讀到退轉的,有的人他開始讀一萬多部,後來變成毀謗這部經的大有人在,他沒有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

  我這樣講大家可能還體會不太到,《無量壽經》我們能夠起觀的,它比《彌陀經》講得詳細,譬如說第四品「法藏因地」,法藏當菩薩的時候他怎麼修的?有一句我們現在就可以修,「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這兩句就夠了,你依這兩句,這兩句是文字般若,你依這兩句去起觀照般若,在你生活當中去修。怎麼觀照?這個大家可以做做功課。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王位他都沒有執著,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王位放棄了(我們現在是拼命去爭的),都無所著,他不執著。就是布施,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全放下了,就是這麼修的,這個就是觀照,大家去觀看看。觀照功夫如果你得力一分,你對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就會減輕一分。大家要修,去實驗看看。今天上午我講了,我們大家一起來修,看下午有沒有感覺。

  後面三十三到三十七品,《無量壽經》後面非常重要,我們不要多,你拿幾句來常常提起觀照。「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這一段就夠我們來觀照了。我們現在有沒有共爭不急之務?現在世人,你要先去觀這個世間的人,你念到這句經文,你去看,現在社會上眼睛看到的這些人是不是都共爭不急之務?大家一天到晚忙得要命在爭什麼?就是爭個財色名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佛說這是不急之務,不急就是不重要的,不是很緊急的。什麼是緊急的?念佛往生西方,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事一心、理一心,這個急。這個急的我們就不急,那個不急的我們很急。你這樣去觀,看我們現在你是急哪一方面,是跟世間人一樣共爭不急之務,還是急著往生西方,你急哪一個?如果你急往生西方,你念七天就一心不亂;如果跟世間人一樣共爭不急之務,不要說七天,七百個阿僧祇劫也是不行,因為你那個念頭沒轉過來,你沒有起觀照。

  六祖大師在《壇經》講,「悟則剎那間,迷聞經累劫」。開悟的時候一剎那,剎那之間開悟了;迷的時候,累劫、無量劫都在迷惑當中。但是悟,你一轉過來就剎那之間。那你迷要轉過來就要作觀,你不能頓悟也要漸悟。我們先看破放下,這個就是修觀。所以當我們要跟世間人爭名爭利的時候就要想到這一句,這個就是起觀,就是想到這一句,「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給濟就是要給自己享受,去爭取,爭名逐利。所以《無量壽經》你會作觀,真的,不用念到三千部,大概三百部就開悟了;甚至不要念到一部,你念一段,你這段會修,你很快就開悟了。所以老和尚講,發現自己的毛病是開悟,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我們從這個地方入手,這個就叫觀照,大家應該要聽明白。

  我們翻到十四頁,「菩薩教化品大意」。「甲、釋品題—菩薩此云覺有情,此品明護十地行為菩薩所修之行。以五忍法終日教化眾生,不住教化之相,是無住行。」解釋這品經的品題,就是「菩薩教化品」。菩薩此云覺有情,覺有情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梵文是菩提薩埵,中國古人喜歡簡單,用菩薩兩個字,它具體的音譯叫菩提薩埵。佛具體的音譯是佛陀耶、達摩耶、僧伽耶。這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凡夫是迷有情,迷惑顛倒的有情眾生。「此品明護十地行為菩薩所修之行」,十地菩薩所修行的。「以五忍法終日教化眾生,不住教化之相,是無住行」。五忍下面有講: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最後講,五忍不離般若,離開般若這個就沒有。所以以五忍法教化眾生,但是不住教化之相,這是無住行。

  這一節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一下,我們十點十五分下一堂課,大家先稍微休息一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