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15/5/9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19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請大家翻開大意,第十二頁,甲乙丙丁:「丁、般若主旨」,下面「實相」、「觀照」、「文字」。我們上午第二堂課跟大家一起學習到觀照:「權智照俗因集而有達有即空故不為動」。我們上午學習到觀照,下面是文字,文字般若。先講實相,再講觀照,再講文字,這個是我們淨老和尚根據《仁王護國經》,波斯匿王請問釋迦牟尼佛,佛的回答就給他說明實相,再講觀照,講文字。所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

  我們看文字下面:「文字為能詮實相觀照為所詮佛佛道同其說無二」。文字為能詮,能詮就是文字它能夠詮釋實相的真理。詮就是它能夠給我們悟入實相的一個前方便,文字的內容也就是經文它所詮的,就是它所說的、所解釋的都是講實相。觀照為所詮,所詮就是我們所要去修的。這講一個能、一個所,能所它是一不是二,所以佛門有句話講,不二法門,就是能所不二,入不二。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也講,「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捷逕之詞,何勞掛齒」,這就是入了不二法門。所以說佛佛道同,其說無二,都沒有兩樣的,都是同樣的,不管哪一尊佛講的都是一樣。文字能詮的是實相,觀照是為所詮的,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這是這部經它教我們的。重點在能夠依文字起觀照,我們現在要修的是這個。實相是大家都有,實相就是自己自性的寶藏,文字跟觀照是開啟這個寶藏的。如果沒有文字來起觀照,我們自性有這個寶藏就埋藏在地底下,沒有開發出來,現在就是用這個去開發。大家都有,都一樣,都平等,這是我們當前要做的功課,我們現前要做的功課。

  下面第二條講:「財法二施不如於此經中起一念淨信何況為人解說」。財施、法施,這兩種布施,不如於此經中起一念淨信。這個淨信,一念就是很短暫的,也就是很短暫的起一念清淨的信心。《金剛經》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雖然很短暫,但是這麼短暫的一念淨信,就跟自性相應。所以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因為跟自性相應就不可思議,我們財法二施,這個就沒有辦法來相提並論。所以佛在《金剛經》講,你以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來布施給一切眾生,不如有人為人演說一四句偈,其福勝彼。這個我們聽起來是很難理解的,不要說無量僧祇,無量僧祇那就無量無邊了,無量無邊所有世界裡面的七寶,你全部拿來布施供養一切眾生,這個福報實在是太大太大了,但是不如有人為人演說一四句偈,就是《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四句一首偈,你為人演說,自己來修,又給人家解說,你那個福報勝過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給一切眾生的福報,可見得這個是通自性。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眾生他不能見性,所以那福報還是有限的,雖然很大很大,但是還是有限。你見性,那是無限量的,無限的。

  本經也是一樣,大乘經都是相同的,何況為人解說?你自己生起一念淨信,這個財法二施的福報都不能跟你相比,何況你為人解說。所以你為人解說這個功德不可思議。解說什麼?我們聽了半天也要知道一點,起碼要知道一點,解說般若。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才能解決問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所有的苦,所有的災厄,般若觀照才能解脫,才能得大自在。所以這個當然不是世間的財法兩種布施可以來比較。譬如說你布施給眾生一些財物,布施一些法,世間法,無畏布施讓他暫時遠離恐怖,但是他不能脫離六道,他只是暫時的得到安樂,不究竟,在六道裡面輪迴還是上上下下的,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一定要般若波羅蜜多才能徹底解決問題。所以世間這些財法二施,這是包括無畏布施,世間的這個就不能跟般若經、大乘經來相比。因為你幫助眾生超越六道十法界,我們念佛幫助他往生西方淨土,這個問題才徹底解決。

  我們再看下面:「文字文義人法俱空迷理執相即是凡夫」。這個文字裡面就是經文裡面的真實義,所講的都是講人法俱空,人空、法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都空了,俱空。俱空,這是經文裡面所要表達的真實義。所以,「迷理執相,即是凡夫」。迷就是迷惑,對真理迷了,執著虛妄相就是凡夫,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情況。

  我們再看下面:「正觀中生死佛果二不可得,無聽無說聽同說同一切法如」。般若正觀當中生死佛果二不可得,這個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佛果都不可得。生死跟佛果又是兩樁事情,一方面是生死,一方面是佛果,就是生死跟涅槃,實際上生死涅槃都不可得。所以,「無聽無說,聽同說同一切法如」。大乘經都是講這個道理,像《心經》講無智亦無得,無苦集滅道,無老死乃至無老死盡,這個就是般若講的遠離生死涅槃,事實真相是這樣。

  「護般若波羅蜜是護因,護薩婆若是護佛果。」護就是護持般若波羅蜜是護因行,護薩婆若是護佛果,就是修因證果,護就是護這個,主要護這個。你要護持一個國家,重點就是護持修般若。所以這個經題很明確的給我們講出來,《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也就是說不管什麼問題,護國息災離不開般若波羅蜜多,離不開般若。也就是說所有一切問題,般若才能解決問題,能究竟徹底的解決問題,不但解決現前災難的問題,生死涅槃,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要般若才能夠解決的。所以《心經》講,「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是苦厄都沒有了,所以要靠般若。沒有般若就沒有辦法,所以護就是護這個。

  怎麼護?實在講,護這個就是大家要來學習。大家學習了,大家明白了,大家知道怎麼修,災難就沒有了。我們最大的災難是什麼?《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生死大難」,生老病死,六道輪迴生死這個是大災難,你生生世世沒完沒了的。眼前在我們現前發生的這些天災人禍,這是小災難;真正的大災難,生死輪迴,那是大災難。所以佛在《無量壽經》講,修學如果不求生淨土,不求生淨土就是不了脫生死,不了脫生死你生死的大難還是要繼續受。生死沒有了,根本的大難都沒有了,眼前這些小難當然也就自然不存在。所以護要護這個,我們要懂得護法要護什麼。下面講要怎麼護,講了半天還是要回歸到「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要去修的。

  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對這方面講得就比較詳細一點,他說,我們上午跟大家講,「觀一種法門成就以後,智慧即發生」,智慧一生,「妄想即脫落」。所以「有慧方能成就此定,又初下手攝心一處,必十分作意方能攝得,可見此中有觀,故說來說去只有一觀字,所以般若不說止而說觀照也」。般若不說止,因為一般教下有講止觀,像天台止觀,華嚴也講止觀,五止六觀,天台講三止三觀。

  下面講,「觀照有多種方法」,依文字起觀照,「無方法則不能起觀照」,要方法,沒有方法你起不了觀照。「方法雖各宗不同,而其指歸則一。如天台中之空、假、中三觀」。昨天我去看牙齒,在路上看到有一家寺院它門口寫著天台宗,我們就知道它是修三止三觀的,如果我們進去日本的天台宗就要跟他講三止三觀。「華嚴宗之四無礙觀及法界觀」,就是我們老和尚過去講的五止六觀,妄盡還源觀,那個都是觀。「法相宗之五重唯識觀」,這是唯識宗的五重唯識觀。「密宗之道場觀、阿字觀」,密宗的觀,觀想、結印、念咒三密相應。「禪宗有看話頭。淨土宗之觀無量壽佛皆是」,《觀無量壽佛經》那個觀就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明白,十六觀。

  「或云念佛不是觀,此語不然。須知即念即觀,若妄想紛歧,散心念佛,不得受用。必須口念佛號,心想彌陀,如在目前。如此念佛則妄想無從起,即是觀,故用功莫要於修觀。」念佛也是觀。我們現在念佛為什麼念了這麼久也沒有得到一心不亂?不要說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也沒有,就是沒有觀。念佛是《十六觀經》當中第十六觀最後一觀,第一觀到第十二是講觀想,第十三講觀像,十四、十五、十六,九品往生,下品下生就大開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江老居士在此地講是講得沒錯,念佛也是觀,你不要說念佛不是觀,當下你在念佛就是觀,如果沒有作觀,你妄想紛歧,散心念佛,這樣念佛就沒有受用,就不得受用。要怎麼樣念佛才有受用?「必須口念佛號,心想彌陀,如在目前」。想彌陀就是觀想,這樣我們的心才能收攝得起來。「如此念佛,則妄念無從起,即是觀」。這樣念,妄念、妄想它起不來,這個就是觀。就是伏惑,能夠伏住,我們往生就有把握。「故用功莫要於修觀」,不管你修哪一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觀是一個原理原則。

  「修觀是收攝意根」,關鍵就是收攝意根,因為我們的意是最難收的。我們一般講心猿意馬,這個意妄念紛飛,止都止不住,你不想它自己也會想,所以必須意根攝住,要收攝這個意根。「意根攝住,身口二業亦攝在一處」。身口意三業,意根它是主宰的,意根收攝住了,身口會跟著收攝。「故淨宗之心想佛,口念佛,手持珠。密宗之心作觀,口念咒,手結印」,統統是修觀,收攝意根的。「可見無論如何用功皆非作觀不可。教下之空、假、中三觀,四無礙觀,似乎觀法不同,然其理則一,不可不知。否則於各宗經典,不能融會而有牴觸矣。」這個原理原則都一樣的,只是它用的方法不一樣,但是它用的原則是一樣。密宗心觀想,口念咒,手結印;淨宗心想佛,口念佛,手拿念珠,也是修身口意的。身口意從意根,意根你攝住了,那身口就跟著攝住,這個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要攝住才管用,你沒有攝住就不得受用。

  「作觀方法,自唐以後,除禪宗外,各宗講此者漸少。如台宗在講教時,於空、假、中之理發揮頗詳,而用功時則不一定用此法」。這是講作觀的方法,自從唐朝以後,除了禪宗以外,各宗講作觀的方法就漸漸少了。譬如天台宗在講教下,教觀當中講止觀,講空假中這個道理發揮是很詳細,但是在實際用功就不一定用這個方法。「惟禪宗則自古以來,說向上一著,且不許用心意識參。因此有創為其餘法門尚用思,惟禪宗不用思之說。並引經言不可以生滅心為本修因以證實之。不知不許用心意識參云者,乃不許用凡情去卜度也。一用意識,即是凡情。以凡夫心情推測佛說,決無是處,所以不許」。佛說的我們凡夫的心用意識心想不到,所以不允許我們去想,要用參的,用觀照的。「古來又有說觀即照,照是照住。而古人對此又有批評,以為如是照住,即是暗證。既不許用凡情卜度,照又是暗證。而觀之本義,又是思惟。因此學者乃無所適從。」這是古來講這個觀,有一些古大德講的不一樣,學的人也不曉得該怎麼做,要聽哪一個。

  下面再跟我們解釋,「然則修觀究應如何下手耶」,江老居士他真有深入,修觀應該如何下手?「鄙人在這裡參過多年,從南嶽大師大乘止觀悟得其理。古人說不用心意識參,即是不以生滅心為本修因。佛意實不如是。是說學佛者最初發心,不可以生滅心為本修之因。如本經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也」。這個是要我們認識本修因那個心,不能認錯。「至實際用功,則須用思惟」。我們凡夫叫我們一下子不用思惟,我們哪裡做得到?叫我們思惟都很難了,還不用思惟。所以還是需要,就是用意識心的思惟,然後再進入離心意識。

  「如本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即是思惟」。這個就是發眾生無邊誓願度,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生九有,統統要給它度到無餘涅槃滅度之,而實無眾生可度,這個就是要去思惟。這是講我們「最初發無上菩提,是稱性起修,是謂不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我們本修的就是要我們認識實相,認識清楚;但是修行必須用觀照,觀照即是思惟,因為一個能觀一個所觀,就是要思惟。「禪宗說不可用心意識參,是祖師苦心,其實仍要思惟。不思惟則不能起疑情。至不以凡情普度,又是一事。」禪宗它教人起疑情,你的疑情還沒有提起來,前面還是要思惟。疑情提起來,這個時候才能進入不思惟,前面它還是需要思惟的。所以這裡講就是這個。我們不是修禪的,我們不是用這個方法,我們修念佛。

  下面講,「何以知唐以後,餘宗多不知作觀?此可以善導大師十六觀經疏中之說證之。彼云:現在人根鈍,修觀不得成,故只提倡念佛。此是指觀經之觀法廣大,凡夫心量不能相應。不可因善導大師有此語,遂屏觀法而不道也。唐朝中葉以後,密宗極盛一時,不久消滅。華嚴宗亦然」,華嚴宗也沒有了。「天台宗亦中衰」,中衰就是在當中也比較衰微了。「經四明、慈雲二位大師之提倡,各經疏又自日本取回,得以中興」。這個日本也有功德,很多經書在中國都失傳了,都到日本來找回去中國。所以經書有一些修學的方法再取回去中國,天台它才再中興起來。

  「然二師之實際用功,亦用淨土,不是止觀。宋以後淨土宗尚有幾位大師,而作觀方法亦多不講。故惟禪宗尚有觀門也。後世修行人未嘗不多,而得力者少,此於作觀方法之不講頗有關係。」我看到這個,我自己深有感觸,不知道各位如何?後世修行人,你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不多,我們現在就看到很多。我今天就看到很多同修來,都是修行人。我們上面坐了很多,下面也坐了很多,但是得力者少,這個是事實。江老居士他講這個情形,此於作觀方法之不講頗有關係,因為大家不講作觀的方法。我也是修了半天不得力,所以再來看這個。因為以前聽師父講《金剛經講義》,最近講一百九十三集《大經科註》還在提《金剛經講義》。以前都講,也是看過一遍,我也不太在乎,修了幾十年,真的是功夫不得力。後來有一天我忽然想到,師父不是講《金剛經》教我們看破放下嗎?我也很想看破放下,就是看不破,就是放不下。師父在講的時候我也認同,我也很想,但是就是做不到,不是不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同感?沒有跟我同感,就表示你們放下了。點頭的就是跟我同感,是想放下又放不下,想去西方,這個世間又捨不得離開。

  師父昨天下午講的,你要去西方,這個世間絲毫的留戀都不可以。這句話要聽清楚、聽明白,絲毫!絲毫留戀都不可以,那師父也不可以留戀,是不是?不是說我留戀師父,其他我不留戀,不是這樣子。絲毫,什麼都不可以留戀,你才能去得了西方。你要見阿彌陀佛,還是要留在這裡?這個就是我們做功課的地方,這個觀就很重要了。這個是我自己體會到一點心得跟大家分享。所以以前韓館長在世,很多同修看到老和尚回來就來了,老和尚不回來,他們就不來了,館長就罵了(因為館長是大連人,她的個性很耿直的),師父迷!她說師父迷。當初我聽了,怎麼有這個名詞叫師父迷?現在想想沒錯,她罵的好像也是事實真相,很多人都迷師父。師父迷也不行,師父迷也去不了西方,要搞清楚。

  「又修行者,往往初修時甚得力,後則改變。此亦因不知作觀,枯燥無味,乃至於此」。他說,又有修行的人,往往剛開始修的時候很得力,後來又改變,這個也是因為不知道作觀,修到最後他枯燥無味,才會這樣。所以以前我在華藏圖書館,韓館長剛往生,念佛堂用念佛機念,第一天五十個,第二天三十五個,第三天剩二十個,第四天剩十個,第五天五個,第六天剩下念佛機在念。然後我在台北圖書館看到這個情形,好像一句佛號要念還沒那麼容易。後來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我們師父又提倡二十四小時念佛。師父在那邊人就多,一開始人都滿滿的,大家念念念,剛開始一個月,大家念得很法喜,大家還寫心得,念佛很快樂。第一個月念得很快樂,第二個月好像就沒有人說很快樂了,剩一半,第三個月剩三分之一,後來師父說還是要聽經,不能只二十四小時念佛。後來念了一段時間就沒人了,就剩小貓二、三隻。師父一走了,真的又剩念佛機。為什麼?就是此地講的,因不知作觀,枯燥無味,你就念不下去。不相信你試看看。剛開始一股激情,念、衝,衝到最後就沒力氣,你就衝不下去了。不相信試看看。

  「又有讀誦大乘經典,能明瞭其理,結果反生邪見,亦是不知作觀之故」。怎麼讀誦大乘經典應該是能夠幫助我們明瞭它的道理,結果他反而生起邪見?我前天跟大家提的,二十幾前年,華藏圖書館一個開出租車的許居士,念佛念了三天三夜不用睡覺,我們功夫都不如他,後來跳樓自殺了。他每天帶人家念《無量壽經》念得很認真,帶人家念《無量壽經》,又念佛念三天三夜不睡覺,念得精神很好,結果去跳樓自殺。別人不清楚,我心裡有數。因為這些人我接觸過很長時間,知道他念經沒有伏煩惱,而且煩惱增長,產生邪見,他沒有依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經文,依文字般若去起觀照般若,去證實相般若,關鍵在這個地方,所以生了邪見。帶人家念佛,貪瞋痴慢一直起來,很用功,煩惱同步增長,還超過。所以這裡江老居士很慈悲給我們點出來,此亦是不知作觀之故,不懂得作觀的緣故。

  「又有讀誦經典甚多,而道理是道理,於身心無干;而貪瞋痴之煩惱,毫不能除,亦是不知作觀之故。」讀誦經典讀了很多,道理是道理,道理很會講,講得天花亂墜,但是跟我們身心沒有關係。經典的道理是道理,也很會講,而貪瞋痴的煩惱毫不能除,貪瞋痴慢的煩惱不能消除。所以這次印尼棉蘭淨宗學會何會長他們也帶了二十幾個人來,他們第一次來日本。我去他那邊做幾次法會,他都請我去做法會,不請我講經的,但是做法會有講一個小時開示。他的棉蘭淨宗學會,他也常常請法師、大德去講經,我去他都會給我講請哪位法師、哪位居士大德來講經,講得很好。光講得很好還不行,還要修得很好那才行。講得很好,講得天花亂墜,教下講得很好,你沒有作觀去修,你還是不能伏煩惱、斷煩惱。也是一、二十年前,我在台灣遇到一個尼師,她的口頭禪很會講,橋流水不流,她的口頭禪很會講很會講,但是那都是《楞嚴經》的話。我們看到是水在流,橋不流,她說橋流水不流,都是禪機。但是禪機,煩惱一大堆,不管用,口頭禪。所以於身心無干,而貪瞋痴之煩惱毫不能除,亦是不知作觀之故。所以講得很好,下面還要修得很好。怎麼樣才叫修得好?你能夠煩惱輕、智慧長,這樣才管用。

  「觀即思惟。照有二義:一是照住,一是照見。照見者,指功夫修成時言,如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是也。大抵照見,由照住而來。照住,由思惟而來。不思惟,即不能照住。不照住,則不能照見。思惟之久,心寄一處,即照住。此時許多妄念,暫時停止,不來打差。若打差即不能停也。人人現前一念,真心本具。只因妄念打差,所以不覺。妄想一停,本有光明自然發露,此即智慧。」這個就是照住,照見。這個作觀的方法我們也要學習學習,除非你是上上根的,另當別論,老實念佛。你跟海賢老和尚同樣根器的,能夠老實念佛;如果老而不實,實而不老,那也不行;完全不老實,那就更不行;不老實,裝老實,也不可以。這是要真的才行,真幹,要真的才行,不能裝的。我們不老實就要承認自己不老實,你不能不老實要裝老實,這個不行的,這個就不能成就。不老實,你就乖乖的照經教來修,要多聽經。

  「觀照須觀吾人之心性,所謂消歸自性。然凡夫卻觀照不到,完全是黑漆桶,完全是妄心,將如何而可?惟有依照佛說去觀,即先就佛經之文字用功。佛說觀照方法,即不許吾人用凡情卜度。如此段經文,若以凡情卜度,而不用觀,即不能明瞭。世人讀經,專在文字上求之,以為已明其義,實萬萬不可。如應如是降伏其心句,凡情度之,當然有許多解釋,此要不得,應除去之。再想又有別種境界,又要除去之。想而又想,皆要不得。愈想愈進,久久如呆。妙處即在此呆字。古人云:須大死一番。死者,即死此妄心。如此用功,或半年,或一年,忽然開悟,出於意外。要請求善知識證其合否。如無善知識,則以佛經證明。倘佛經上無此說,仍是凡情卜度。如此則心中妄想打斷不少。雖不即是消歸自性,而已消歸不少。故須多讀誦大乘經典。本經處處說讀誦受持,受持,即觀照也。」大家記住這句話,我們讀任何一部經都要講受持,讀誦受持,受持就是觀照,你懂得觀照才叫做受持,你不懂得觀照就不是受持。我們只是念經而已,念一念,就是經文是經文,跟我們沒有關係的,不起作用的。譬如說我們三時繫念不是都要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跟我有關係嗎?沒關係。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度?有沒有去觀?沒有,念完就交差了。煩惱無盡誓願斷,等一下就開始起煩惱,甚至一面做法會,一面起煩惱,但是我們也念得很好聽,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要作觀,要用功的,不是念一念就沒事了。

  這裡有一些同修要回去了,這個地方我們簡要的講。這一份大家有沒有?沒有,可以自己拿去影印。你看,大家翻到,它這裡沒有頁碼,我念一念,你們找一下。「不慧學佛以來,前二十年,雖修種種法,作種種觀,毫無進步。一日於此四句偈忽若有悟。依此修觀」。這段就是江老居士他講,他學佛前面二十年,雖然修種種法,作種種觀,毫無進步。有一天他對於四句偈忽然有悟處,因為江老居士他也來日本修過密宗,他有來日本修過密宗。夏老居士也有來過日本。所以日本跟我們中國佛教交流修學,的確是自古以來就不斷的。「初亦若即若離,若明若昧,未成片段,並無甚效」。他就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他作這個觀,好像若即若離,有時有,有時沒有,有時候比較明白,有時候不明白,沒有辦法打成一片,沒什麼效果。「繼悟」,繼就是繼續,他又更深一層的悟入,作這個觀:「應於一切境緣上極力作意以觀察之」。這句是很關鍵的,用功的關鍵,一切境緣上,極力就是你剛開始要很勉強的作意來觀察。我們修行功夫就是作觀。我們淨老和尚要求我做三時繫念要隨文入觀,隨文入觀是層次比較高。我們要先用隨文作觀,作觀就是作意,作意就是你有提起。入觀,他是自然,他就入進去了,層次比較高。我們先用作觀,再入觀。他老人家要求我做三時繫念要隨文入觀,這個標準滿高的。所以我不得不用功,不是坐在上面念完就沒事了,不是坐在那邊念完,這個眾生超度不了,我晚上就不好睡。還好師父說有佛菩薩來幫忙,不然大概被眾生抬到海裡去丟下去了。

  那要怎麼觀?「雖一極小之事,或極順心,或極不順心之時,皆以如夢幻等道理印之」。要怎麼觀?你要極力作意,這個幾行,你用功用一段時間你就有感覺了。我現在自己也在這上用功。我們要極力作意觀察之,雖一極小事,很小的事情,很小的事情,或很大的事情;或極順心,很合乎我的意思;或極不順心,極不順心,那是很大的逆境,這個時候你就要提起「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順心也是如夢幻泡影,不順心也是如夢幻泡影,這樣來觀。我們等一下就可以開始練習,等一下如果要跟老和尚照相被人家擋住,你就不要生氣。擋住了,不順心,不順我的意思,我跟老和尚照相就沒照到,你心裡多懊惱,對不對?跟老和尚照到了,很順心,很歡喜。照到你也不要歡喜,沒照到你也不要生氣,跟老和尚照相也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等一下可以先修看看。如果這個修成了,我看義工會輕鬆很多,很多人不會跟義工吵架。我那天看到有人跟義工吵架,就是要看一下老和尚。所以現在就開始修了,不曉得下面的人有沒有聽到?

  「即修持佛法亦以如夢幻等道理印之」。修持佛法也是如夢幻泡影,如夢幻泡影也是要修,修,你不要去執著。你現在聽經聞法修持佛法,都是用這個道理來印之。「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如是久久,雖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功夫尚淺,然實從作此觀起,此心漸覺空空洞洞。於一切境相,漸能無動於中」。一切境界相,順境逆境,你漸漸就不會動心,就能擺平,那你就有受用了。「看經時眼光便覺亮些」,看經的時候眼光就比以前亮,以前都不亮的。「念佛時亦覺踏實些」,因為江老居士他是教中般若,行在彌陀。「今請諸君試之,必有受用」。這句話很肯定的,因為他自己有這樣實驗修過,他請大家嘗試,必定有受用。「當知博地凡夫,欲回光返照,舍此無下手處也,珍重珍重。」我們博地凡夫要回光返照,捨棄這個方法沒有下手處,要珍重,珍惜!

  這個我們可以這樣來修,我現在告訴你,我們李師公他教人伏惑的方法,就是順境、逆境,你就用一句佛號給它壓下去。我們念佛人你就壓,如果你壓得下去就可以,就用佛號壓就好,你也不用再去觀。如果你真的是壓不住,那就用這個來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實在擺不平,用這個來觀,幫助我們壓下去。你漸漸能無動於衷,慢慢你提起佛號就能壓下去,功夫就得力了。如果你一句佛號壓得下去,那可以,試看看,等一下我罵你一句,看你阿彌陀佛,但是一面阿彌陀佛,一面火冒三丈,那就這個沒壓下去。看到一個歡喜的事情,起了貪心,阿彌陀佛,但是繼續貪,也沒壓下去,那就用這個來幫助。

  好,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有的同修要回去了,回去之後,要記住時時刻刻提起觀照,這樣我們功夫才會得力。不要忘記了。好,我帶大家念個迴向偈,等一下老和尚如果要我們念我們就念,他老人家叫我們不要念,我們就不要念,依教奉行。我念一句,大家跟著我念一句,我念完你們大家再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