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15/5/7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13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來學習《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

  我們昨天學習到序品,今天我們接著大家翻到經本第十二頁,「觀空品大意」。這個品題是我們淨老和尚他用科判判為觀空,在本經的品題是「觀如來品」。觀空就是這品內容主要是講觀空。觀空,這個在佛門裡面,大家都有這個概念,佛法在經典裡面我們常常看到空這個字。佛經上講的這個空,不是我們一般觀念當中空什麼都沒有叫做空,不是那個意思,那就變成頑空、惡取空,不是那個意思。所以佛法空這個字,如果沒有加以說明解釋,往往大家會錯意了,把這個空當作什麼都沒有。最嚴重的就是撥無因果,落入斷滅見。在古代印度有一種外道叫斷見,另外一種外道叫常見。斷見這個教派他們認為人死如燈滅,人死什麼都沒有了,就像那盞燈滅了,也就都不存在了。他也不承認有三世、有六道輪迴,他認為沒有。在古印度就有一派是這種看法,我們在佛經上看到,佛講這是斷滅見的外道。

  現在這個時代持這種見解的人還不少,有很多人認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像潮州揭陽謝總,我看他第五集訪談,他自己也講,他以前還沒有接觸到傳統文化,沒有接觸到佛法,他怎麼發這個心來學佛、來接觸傳統文化?他就有一次到一個地方,看到寫佛法兩個字,旁邊兩行字寫六道輪迴。他看了很驚訝,從來沒聽過,以前總認為人死了什麼都沒有,哪有什麼六道輪迴?看到佛法講有六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時候他宿世的善根發現了,發心來接觸來學習。所以現代人受這種錯誤見解誤導的人非常多,因為他認為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他幹好事、幹壞事還不都一樣嗎?反正一死就了之了。死了就了了,何必一定要幹好事?幹壞事也沒有關係。所以就盡量去幹壞事,就像謝總他表演給我們看的一樣,在還沒有學佛、沒有接觸傳統文化,他說一百塊人民幣的好事都沒做過,盡幹壞事。我們想一想,這種錯誤的見解它帶來的後果多麼的嚴重。所以這個空我們不能誤以為什麼都沒有,撥無因果,這個問題就很嚴重。所以古大德也講,寧願著有如須彌山,不可以著空如芥菜子。

  另外一個常見,就是古印度一種外道一個看法,他認為人死了還會再來投胎,人死了投胎還是作人,那條狗死了投胎還是作狗,那條牛死了還是作牛,牛永遠是牛,人永遠是人,沒有什麼六道輪迴這個事情。佛也給我們講,這種見解也是錯的,實際上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才是我們凡夫目前實際的狀況,你修善生三善道,造惡墮三惡道。你什麼時候修善?我們在六道輪迴就是善惡夾雜,有修善,也有造惡。有時候修善,遇到好的因緣我們會修善;遇到不好的緣,惡緣,我們就造惡,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這就是善導大師講,各人遇緣不同。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佛性,但習性有善、有不善,就看你遇到的緣。我們遇到淨土,這是修淨土的緣,遇到這個佛緣,各人的緣不一樣。如果遇到善緣,他做好事、做好人,大好人。潮州揭陽謝總,他是我們現在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現身說法。你看他還沒有學佛之前,他遇到的緣都不好,惡緣,學壞了,造惡業。後來遇到佛法,遇到傳統文化,遇到善緣,遇到佛緣,他人就轉變了。所以前面造惡業,後面修大善業。

  在佛法的因果來講,善惡是不能代替的,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能說惡來代替善的,造惡業他善業的果報都沒有了,你修善造惡的果報也沒有了,不是這樣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能代替的,只能看哪一個先報。過去李師公雪廬老人常講,你修善,有善的因、善的種子,也有造惡,也有惡的因、惡的種子,我們阿賴耶識善惡無計,這個都有。我們可以在緣上去改變,如果你不想得到惡報,我們阿賴耶識有惡因的種子,你不要給它加上惡緣,它就不會結惡果。你希望得到好的果報,你善這方面的緣你要加強,培養這個善,你很快善的果報就現前,惡的果報就壓在那裡。如果你永遠不要得惡的果報,你就永遠不要加惡緣給它,你不要再去造惡業,有這個種子,它就沒有這個惡報。

  所以雪廬老人他也用個比喻,好像蒺藜,那個蒺藜長出來有刺,會刺人的,他說這個種子埋在地下,有,過去我們造了惡因種子都在地下。但是你現在希望不要它長出來去刺到人,那個不好,你就不要給它加水,不要給它施肥,不要給它陽光,然後再用石子鋪在上面,一天到晚壓來壓去,它永遠不會結惡果。好的,像蘋果,你想吃這個好的,你天天給它施肥、給它水分、給它陽光,好好照顧,它很快就結果了。我們念佛人,就是我們加強念佛,我們就得到往生極樂的果報了。往生極樂才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善惡業報在極樂世界都沒有了,在極樂世界只有受樂,沒有受苦。所以斷常二見都是錯的。佛經上講的空,我們要細心來體會,不能誤會,誤會就很麻煩。

  我們看表解,我們先看「甲、釋品題」,看下面第一段「釋名」,釋名就是解釋這一品的名稱叫觀空。「觀是能觀正智,空是所觀妙境;觀是無得正智,空是實相真空」。這是給我們解釋這一品的名題,這個名稱是什麼意思,講觀這個字。佛法的修學離不開觀這個字,不管哪一個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都離不開觀這個字,這是我們修行用功的一個樞紐跟關鍵。這個觀,要觀察,要觀照,觀想。觀照,你要離心意識才能觀照,這是禪宗用的方法。禪宗用的方法觀照,這個層次比較高了,要離心意識參,那就是觀。我們不離心意識叫觀察、觀想,從觀察、觀想再提升到觀照。禪門他一下手就從觀照,就從離心意識下手,這在《楞嚴經》、《圓覺經》都講得很詳細。

  天台它三止三觀還是先從意識心下手。智者大師註解《楞嚴》,三止三觀,空假中,三止三觀都用意識心,還是先從意識心下手。這個對我們一般凡夫比較方便,因為我們意識心用習慣了。到了明朝,後來註解《楞嚴》的交光大師,交光大師他就依《楞嚴經》的經文,它的經義,提出來離心意識。他講的有根據,符合《楞嚴經》的經義,但是我們一般人一下手要叫我們離心意識是有困難,根性很利的人他可以。所以一般人用天台的三止三觀比較方便,先從方便入真實。所以這個觀,觀察、觀想。

  正智現前,這就般若正智,這是觀照。所以觀是能觀正智,能夠觀的正智。這個正就是正確的,能觀叫正智,智慧。空是所觀妙境,我們能觀。能跟所在我們凡夫的觀念當中它是兩方面的,我們一般講相對的,有能有所。所以世間人講,我們生活在相對論、相對當中。相對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執著,事實上沒有能所、沒有相對的,都是一如、一體的。我們有這個分別執著,如來教我們去觀,去觀空,所觀的境界,我們觀外面的身心世界是空的。觀空這個層次也有小乘、大乘不同,一般小乘如果根性比較鈍的人,觀這個空要從析空觀下手,根器鈍的人,小乘根器。析空觀就是要給它分析,一層一層的分析,分析到最後他明白原來是空的。根器比較利的就直接可以給他講體空觀。體空觀就不要很麻煩給你分析,直接告訴你這個當體它就是空的,你看到有就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層次很多,我們知道一個概念就可以。所以能觀是正智,所觀是妙境。

  觀是無得正智,空是實相真空。觀到最後就是《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空是實相真空,就是事實真相,它是空寂的。我們講這些經典的名詞術語,我們一般聽起來也不太容易體會,如果我們體會不到也沒關係。我們淨老和尚講到這些空有,他現在在講席當中,我們同修如果常聽經的應該都聽很多了。他老人家常用電視屏幕來做比喻,我們透過現代科技的這些東西來體會經典上講的什麼叫真空。我們看電視的屏幕,屏幕是空的,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什麼都沒有的這個空,它能現很多很多的事事物物,這些形形色色、這些色相出來,森羅萬象它都能現出來,一切萬法它都能現出來。當我們看電視,這個形形色色那些景象一直出現、一直出現,無量無邊的一直出現,我們看到有,有這些,也有人,也有山河大地,有這些萬事萬物。當我們看到這些色相的時候,那個屏幕它是有還是空?它還是空。不是說關掉的時候才空,正當它在現這些現象的時候,它還是空的,它還是空寂的。就是因為它空,它才能現這個有,所以叫妙有真空。我們現在看到宇宙的萬事萬物,就是從我們自性本體這個真空現出來的。用這個比喻來讓我們去體會一個彷彿,當然我們要入這個境界還要去觀,你要去提起能觀的正智才能真正入這個境界。不過我們淨老和尚用這個比喻,我們大致上也就不會把空誤解了,知道空在有中,有當中就是空,就是《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根器比較利的,直接跟你講當體即空,叫體空觀。如果根器比較鈍的,給他講當體即空他還想不通,佛就給他講析空觀,用分析的,一層一層給他分析,給他分解,分解到最後,知道原來這一切是空的。這裡我們知道一個概念。

  下面講,「以無相智觀無相境,智與境冥,境與智合,境智一如,能所俱寂。」以無相智觀無相境,境跟智就合在一起,就一如了,能所都沒有了,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中峰國師給我們講的。觀到最後,能跟所都沒有,能跟所都沒有就是這個相對的不存在。我們現在在感官當中有相對,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執著產生的虛妄相,真相是沒有,真相是能所不二,境智一如,到最後常寂光是一大光明藏。這是講以無相智觀無相境,這個境界跟心它是一體的,我們用無相的觀智去觀照一切的境界,那就見到事實真相了。我們再看下面,這裡就簡單給我們介紹這個名題,釋名。

  我們看下面的「宗用」。這個名稱給我們舉出來了,舉出來我們知道這個概念。下面這個宗就是主要的,用就是它的作用,它的功用。根據這個名稱,觀空它主要要用什麼來觀?觀成了又有什麼作用?我們現在講,有什麼用處?再講比較淺顯一點,有什麼好處?下面就給我們講,「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那個用處就在此地。這段是《心經》的經文,《心經》我們做三時繫念也念得很熟悉,大家都會背。我們《心經》背得很熟,但是不會起觀照,我們不會用功,只是會念,不會用功。實在講,我們如果會用功,不要說用到很高層次的,就是我們用百分之一,就能伏惑、伏煩惱了。但是要會用,要會。這個當中有它理論方法,《心經》這個照就是你第一個要提起觀照,觀照就要離心意識。觀照,禪宗他們用參的,密宗高層的也是跟禪宗達摩傳來那個祖師禪是一樣的用功方法。

  在一九九O年,我第一次到大陸,到北京,師父叫我帶《華嚴念佛三昧論》打字稿帶到北京給黃念祖老居士校對。第一次離開台灣到大陸去,韓館長叫我一個人跟旅遊團在一起,我一個出家人,其他統統不是學佛的,就是旅遊團體。到了北京,我就請當地導遊,以前叫地陪,請他帶我到黃老家,我拿住址給他帶我去見黃老。晚上,去旅遊,因為配合旅行社安排的旅遊景點,旅遊之後,晚上回到賓館,然後利用空檔去看黃老,帶著《華嚴念佛三昧論》的文字稿給他校對。見到黃老,我記得那是個胡同,黑黑暗暗小小的,他那個房間不大,也沒有書櫃,他那個書都擺在桌子上,一摞一摞的。見到他我就請教他幾個問題,我聽師父上人講,黃老也修密,是金剛上師,修密。我說修密這方面的一些常識,他就講,現在修密修得很淺。我說怎麼很淺?他說很低級的密法,就是儀軌很多,壇場很多,很繁瑣的,他說那個是低級的密法。我又問什麼叫高級的密法?他說最高的密法就很簡單,什麼都沒有,可能上師只教你念一個字的,他說最高的密法就跟達摩祖師傳來中國那個禪是一樣的境界。我聽到他這麼講,我就明白了,原來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最上的密法。後來我請問他,怎麼拜《寶王三昧懺》?他問我一年拜幾次。我說過年年初一拜一次,因為韓館長在世拜三千佛,我們老和尚想改為拜《寶王三昧懺》。他說拜懺一年才一次,那就不是很重要,他說念佛比較重要,念佛天天要念。

  現在我們要用般若起觀照功夫,你要先離心意識,用功用久了,他就照住,照住就是心得定,這個心定久了,他就照見,照見就開般若智慧,那就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個時候你就看到這個宇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你就見到這個真相,見到這個真相,我們就度一切苦厄。但是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恐怕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辦法一生達到這個境界。現在我們淨宗用念佛的方法就比較方便,淨宗的念佛方法你念到理一心不亂,也是跟《心經》講的是照見五蘊皆空,念到理一心。念到事一心,斷見思惑。我們淨宗帶業往生,就是你沒有斷惑,伏惑,就是念佛的功夫把惑業降伏住、控制住,我們就能帶業往生。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一點雪廬老人在佛七開示講很多,要伏惑才有把握往生。

  如果平常我們念佛沒有達到伏惑,臨命終的時候要看當時的因緣。一個人臨命終我們八個識都會起現行,最後斷氣了,阿賴耶識平常我們一生造作的善業種子這個時候它自己會出現。出現就是看平常哪個業習種子比較強,那個起現行,那個先報。善的業力起現行,先到人天善道去受報;如果貪瞋痴起現行,三惡道去了。念佛人這個時候如果你其他都不起現行,只有念佛這一念起現行,那就到極樂世界去,問題就解決了。這個叫帶業往生。臨終一念、十念往生的有,但是如果平常沒有念到伏惑,那臨終就不保險,要看他的因緣了。所以我們最好平常我們念到伏惑。我們要生煩惱的時候,你就用,雪廬老人是教我們用一句佛號去把它壓下去。但是壓,你也要觀,你要起觀,我們現在不能觀照,你要觀察。觀察就好像你在家裡預防小偷來偷東西,你要時時注意去看著,一來你就能夠去制止。如果你疏忽了,那個小偷就把你家的東西都偷光了,你要看著,觀察。觀察什麼?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煩惱,發現有貪瞋痴,念頭剛剛要起來,趕快念佛壓下去。這個要練習,平常要練習。

  但是這個用功,我們講是好像也滿簡單的,好像也不難,但是沒有真槍實彈不算。這是紙上談兵,要實際在戰場上真槍實彈。真槍實彈在哪裡?就在我們現前生活周邊這些人事物。李師公教蓮友說,人家無緣無故罵你一句很難聽的話,你要練習第一個反應先念佛。現在我看到我們很多同修有念佛了,但念佛念到你這個煩惱壓得下去才管用,沒壓下去,還是不行。我現在看到很多同修,有時候兩個人起衝突了,有的人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看他口是念阿彌陀佛,但是臉色不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就是你功夫還沒有把它壓下去,壓下去你臉色就不一樣了。我自己還沒做到,但是我看別人看得很清楚,你看我也會看得很清楚。人家打你一巴掌,第一個反應就先念佛;還有人家要拿刀殺你,第一個念頭也是念佛;人家拿著槍要對你開槍,第一個念頭也是念佛。李師公教我們這樣念,這樣練習。就是你遇到急難,各種境界,你第一個反應先念佛。念佛就是把內心的貪瞋痴一切恐懼壓下去,它就管用,你壓得下去就管用,這個叫伏惑。如果你有這個功夫(這叫功夫成片,伏惑叫功夫成片),你練到這個功夫,縱然你過去生有一些業報、餘報,遇到災難突然往生了,他在中陰身都能往生。如果功夫好一點得佛力加持,災難也可以化解的。

  我們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只要見到阿彌陀佛,實在講你念到功夫成片,跟阿彌陀佛那個線就通了,你就感受到了。你感受到,你的信心就不會退。我們現在為什麼會退心?因為你還沒有感受到,你還沒有見到佛,還沒有見到極樂世界,當然你的懷疑會很多。如果你見到了,那你還會懷疑嗎?肯定不會懷疑了。你念到功夫成片往生極樂世界,實在講還沒有往生,你只要跟佛通信息,你就感受到了,你已經是蓮花國裡人,便是蓮花國裡人了,你知道自己已經度一切苦厄了。你見到阿彌陀佛就度一切苦厄,你沒有修到照見五蘊皆空,只要念到見佛你就度一切苦厄了。淨宗的特色在這裡,它的方便也在這裡,這個我們凡夫可以辦得到,一般人都可以辦得到。要修到照見五蘊皆空,當然不是一般人一生當中可以辦到,要修好幾生,甚至修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我們現在沒有用觀照的功夫,用念佛的功夫,但是念佛當中它也是有觀。像雪廬老人教我們這個方法,說人家罵你,你就趕快念佛。這個當中它就有觀的作用,雖然不是觀照,也是觀察。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觀察我們的煩惱,起來了,起來了,你趕快念佛,這個就是觀。但是這個功夫不是觀照,觀照比較高,觀照離心意識。當然你能用觀照是最好。觀照也可以修,我們一般人不是像六祖那種大根器的,像海賢老和尚那種大根器的,我們需要一點時間。就是詳細來學習《金剛經講義》,你慢慢就知道怎麼觀,需要時間。所以我很喜歡跟同修來一起學習觀照,因為《金剛經講義》你會了,你就懂得怎麼觀照,這個對我們念佛功夫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我們是像海賢老和尚這樣的根器,能老實念,什麼統統不用了。關鍵我們不老實,老而不實,實而不老,就是不能老實,問題出在這裡。所以你必須要這些經教來做補助。一定要照見五蘊皆空,他才能度一切苦厄。不過照住能斷見思,照見能破無明,觀照功夫得力能夠伏煩惱。所以我們念四弘誓願,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念了之後要知道怎麼去學習、怎麼去修斷煩惱,斷煩惱有伏斷、有滅斷,滅斷是證果了。我們淨宗你只要伏斷,要求伏斷就及格了,其他的宗派要斷。所以我們念了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念了之後要知道在生活當中怎麼來修、怎麼來斷,如果我們不懂修學的道理方法,念一念也就不起作用,這裡講宗用,那個用都沒有。

  我們再看下面,「參《楞嚴經.觀音圓通章》明修法,參《法華.普門品》明其於眾生之供獻」。參就是我們去參學,這裡講這個參,我們淨老和尚用這個字也有他一個含義,就是你要修這個要用參的,要用參究,不能用研究,禪宗叫參話頭。所以佛法的修學,它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管修哪一宗,修到最後,目標都是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但是用參,這個是最直捷的,是頓修的。所以佛法的教學有漸修、有頓修,佛法的教學有八萬四千法門,很多,頓、漸、祕密、不定。《楞嚴》講是頓修的,直接指出你的本性,禪宗講直指人心,單刀直入。《楞嚴經.觀音耳根圓通章》,以前我在家的時候也背了一段時間,後來師父又強調念佛,我們就放棄了。以前第一部經,我聽老和尚講的經,我聽他老人家講《楞嚴》。那個時候不是老法師,也不是老和尚,因為那個時候師父才四十三歲,我十九歲,他四十三歲,他是算中年的法師,不是老法師。我第一部經就聽《楞嚴》,所以對《楞嚴》印象很深刻。

  《楞嚴經》的精華就在「觀音耳根圓通章」,二十五圓通就是二十五位代表,每一個法門,就是一位菩薩代表一個法門,每一個法門他修學都能達到圓通,圓滿通達到自性,都能明心見性。佛請文殊菩薩來揀選圓通,他就選擇觀音耳根圓通。觀音耳根圓通是針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六根、六塵、六識、七大,這樣加起來二十五,這二十五當中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看,我們眼根見能力比耳根差,這個眼我們隔一張紙就看不到,前面就看不到,但是耳根隔了幾道牆聲音還聽得到。像外面現在那個聲音,我們看不到那部機器,但是那個機器發出來的聲音我們現在大家坐在這裡都聽到了。在《楞嚴經》佛就給我們舉出來耳根最利。

  《楞嚴經》,古大德講,「開慧楞嚴,成佛法華」。過去讀書人大概兩部經一定讀的,沒有學佛他也讀,一部《金剛經》,一部《楞嚴經》。《楞嚴經》不但是經非常好,而且它的經文出自於宰相房融之手,是很高的文學作品。我們學了《楞嚴》你就會開智慧,還有《圓覺經》,《楞嚴經》。我們現在人問的問題,我們讀了《楞嚴》,三千年前佛弟子統統問出來了,現在人問這個問題、問那個問題,三千年前的人就問了,因為現在你想到的問題,以前的人都想過了。我們沒有讀這個經不知道,讀了這個經,原來人家三千年前就想到了,我們現在才想到。《楞嚴》如果你深入來學習會很法喜的,也能夠證實我們修學的理論依據,心裡踏實了。

  像波斯匿王,像《楞嚴經》,波斯匿王就是代表,波斯匿王六十二歲,臉都皺了,請問釋迦牟尼佛,佛常在經上講不生不滅,自性不生不滅,在哪裡?佛就跟他講,就在你六根裡面,你現在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這六根根中之性,教我們認識那個性,那個叫自性,那個性是不生不滅,它本來就存在的。為什麼不滅?因為它本來就有,就沒有生,所以叫無生。無生就是它本來就存在的,不是本來沒有現在忽然有了,那個叫生。本來沒有,現在有,生了,這個就會有滅,這就有生滅。像我們這個身體原來沒有,現在有,因緣聚合生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緣散,它就滅了,這個生滅。相有生滅,性它沒有生滅,相是從性出現的,你回歸自性就見到真實,都是不生不滅。我們現在問題是迷在這個相,不知道回歸去見自己那個性。

  所以波斯匿王問釋迦牟尼佛,說不生不滅在哪裡?他說就在你六根裡面,你身體裡面那個六根,你眼能見,耳能聞。眼見,他就舉出一個例子,佛就問他,你幾歲看那條恆河?他說,三歲,他的母親帶他去恆河祈禱拜耆婆天。印度他們當時的風俗,大家都要去恆河去拜的,就好像我們中國古代祭祀一樣。日本也是有拜山川、河神,山川神祇,這些在古禮都有。你看我們下面這個,我看都有拜那個火神,他司火,我看貼的那個就是火神,就是中國拜的火神。去拜,他說三歲去看到恆河,現在六十二歲了。佛就問他,你三歲時候能夠見的眼跟現在六十二歲見的有沒有差別,能見的這個?佛問的就是你能夠見的那個有沒有差別?他想一想,三歲能見,六十二歲也是能見。這個就是說明,性它沒有變化,但是你身體有變化。但是他能見那個性它從來就沒變,不生不滅的,是教我們認識那個,找回那個就對了。波斯匿王聽懂了,很開心,真的不生不滅。六道輪迴是怎麼一回事?你換一個身體,換一個生活環境,這個性永遠是不生不滅的。但是你迷在這個假相裡面,你就有苦受了。

  旁邊的佛弟子又聽得還不明白,又舉出問題,問題很多。他聽到波斯匿王說,三歲能見恆河,六十二歲還能見恆河,有個弟子就問了,生下來就是瞎子,他什麼都見不到,那個瞎子有性嗎?這個問題恐怕我們有一些人都還問不出來,佛弟子早就有人問這個問題,瞎子呢?佛就講,你就找一個瞎子來。然後他說:你現在問那個瞎子,他現在眼睛看不見,但是看不見,他眼前他見到的是什麼?看不見這些人、這些物,他看到是什麼?瞎子說:我看到眼前一片漆黑。佛就講:他有見,他見到一片漆黑。佛弟子說:見到一片漆黑,這個我也知道,他就什麼都看不到,所以看到一片都是漆黑。他看到一片漆黑,那個就是見。他還不懂。不懂,佛再給他解釋,再給他分析,他說:你說眼睛不好的他看到一片漆黑,你現在眼睛好的,你可以看到這一切,你憑什麼可以看到這些現象?佛就跟他講:如果沒有日光、沒有月光、沒有星星的光、沒有點燈的光,給你送到一個坑道裡面,什麼光都沒有,你眼睛是好的,你看到什麼?那個弟子明白了,跟瞎子一樣,一片漆黑。

  我們時間到了,本來我想講快一點,但是講了就是沒完沒了,因為以前聽到的跟大家一起分享。現在還有上海的同修請我講《楞嚴》,他說老法師現在不講了,你聽經聽了那麼多年,就請我去講。我給師父報告,師父說叫我講《阿彌陀經》。現在這個是師父列出來的,所以講就比較沒關係。好,我們下課,我們下午還是兩點開始,中午我們還是重播我們老和尚前天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