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15/5/4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03

  請大家合掌,跟著我來念開經偈,我念一句大家跟著念一句,我念完之後大家再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利用這個時間,跟大家一起來繼續學習《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前面兩堂課,我們第一堂介紹講經因緣,昨天第二堂課,我們根據家師淨老和尚所編的表解,第二個「乙、佛教簡介」,昨天我們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我們昨天沒有講完,因為我們時間只有一個小時,再加上個開經偈,再一個迴向,實際上剩五十分鐘,所以每一個時段就不能講太長。

  昨天我們簡單介紹佛教的緣起。家師淨老和尚編這個是非常重要,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或者剛接觸佛教的這些新的同修,第一個要先對佛教有個正確的認識。因為現在我們這一、二百年,在中國佛教,包括其他外國的佛教也是一樣,大家對於佛教真正的本質已經不認識,甚至產生很大的誤會,曲解了,錯解了,把佛教當作一個宗教來膜拜、來信仰;在學校裡面,在佛學院是把它當作學術性的來研究,寫寫論文,拿個佛學博士這樣的一個文憑。這些都不是佛教真正的本質。因此我們淨老和尚對於介紹佛教就非常重視,幾十年的弘法,一再的呼籲、強調佛教是教育。

  我們昨天學習到這個表解下面,它有分五個段落。第一個「緣起」,這是講為什麼我們這個地球上有佛教,怎麼來的,這個前面簡單跟大家匯報過了。第二個「宗旨」,佛教是教我們什麼,它主要,宗是主要的,它主要教我們什麼,旨就是旨趣,這個旨趣就是我們現在話講的目標,它主要的目標是什麼,講因果,破迷啟悟,是我們要修的,果是得到離苦得樂。必須破迷啟悟,照澈真實,不被這個虛妄的假相來誘惑,我們才能做到不取於相。「不取於相」是《金剛經》的經文,就是不著相,取就有執著。能夠做到不取於相,我們的心就如如不動,這樣就能支配環境、了脫生死,得到離苦得樂這個目標,恢復我們的自性,這是佛教八萬四千法門它教學的主要宗旨,就是這個目標;我們修淨土,大家都知道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得到究竟圓滿的離苦得樂。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所修學的方法、門徑不同,但是目標是一樣的,都是要達到破迷啟悟,離苦得樂。如果我們愈學愈痛苦,那學它幹什麼?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宗旨給我們提出來,緣起、宗旨提出來了,下面就是要具體的去做、具體的去修,所以下面第三段講「治學」。治這個字,從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從事研究,這個治在中文它有處理、從事這個意思。我們用比較白話來講,前面講了緣起、宗旨,治學就是我們講要從哪裡下手,要怎麼修,才能達到離苦得樂這個目標。這個宗旨提出來了,怎麼修?下面就講到這個叫治學,從事研究學問。治學具體提出來就是依戒定慧,戒定慧三學。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所修學的都是依戒定慧三學做為我們修學的總原則。這個要細講,範圍就很廣,有時候要細講,但時間的關係,不詳細講,大家對這個認識、理解總是不能深入。

  講到戒一個字,我們一般學佛的人就想到三皈五戒(昨天晚上有同修受五戒)、八關齋戒,出家眾的沙彌戒、比丘戒,還有在家、出家的菩薩戒,就想到戒律。戒這個字,我們一般學佛的人只是一個概念。為什麼說只是一個概念?包括現在標榜學戒的這些佛弟子,對戒的修學還是沒有基礎。因此,我們看到很多學戒的人,持戒持得很精嚴,但是給人家感覺怪怪的。如果說持戒持得很精嚴,感覺這個人不近人情,怪怪的,你說釋迦牟尼佛如果持戒持到這樣,他能度眾生嗎?我看眾生看到就敬而遠之,趕快跑了。佛度眾生不是像我們一般人那樣,那麼呆板的,如果那麼呆板,我看一個眾生也度不了。眾生有那麼好度嗎?剛強難化。

  我們中國近代佛教的律宗祖師弘一大師,在他的遺著裡面有一些對聯是非常好的。弘一大師勸我們佛弟子,用儒家的《格言聯璧》來代替小乘佛法。但是現在我看我們佛門裡面學戒律的,依照弘一大師指導去修學的人不多。提到弘一大師大家都知道,但是肯接受他教導去修的人不多,他教你看儒家的。弘一大師有幅對聯講,「不近人情,舉足盡是危機」。佛法不是不講人情。李師公,我現在講李師公很多人聽不懂,因為是師父的老師,所以叫師公;叫李炳南老居士大家就知道了,他的外號叫雪廬老人。他在《常禮舉要》講,說佛門有人講不講人情的,他說亂講,佛門講不講人情是對自己修道,那個不講人情的,但是對接眾,他說不講人情,你隨便一個人去找主持,主持坐的位置你能去坐嗎?這些都是常禮。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弘崇禮律」,禮就是禮節這個禮,儒家這個禮,律就是佛家的戒律,也就是說世間的禮、出世間的戒都要弘揚推崇,你這樣才能真正自利利他。常禮,禮就是講人情世故,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都有它的風俗習慣,你能夠隨順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那個地區的人他就歡迎你,你到那裡去修行、弘法就能得到護持,大家歡迎,會護持;如果不能隨順,那就有障礙。所以佛在戒經裡面也有一句,就是「隨方毘尼」,隨各地方的一些風俗習慣、環境的不同,因人、因時、因地有所制宜。現在真正通達戒的人不多。

  為什麼我們講這些話?這是我們這麼多年跟著淨老和尚學習,多少聽一點,了解一點。因為他老人家在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沒有多久,就寫了淨宗同學修學五個科目,第一個是「三福」,第二個「六和」,第三「三學」,第四「六度」,第五個「十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五科。第一科是三福,三福是根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韋提希夫人她生了一個逆子,要殺父殺母篡奪王位,可以說傷心到極處,她不想再住在這個世間,就請釋迦牟尼佛給她介紹,在這個虛空法界有沒有清淨的世界,永遠看不到惡人,永遠聽不到惡聲,她想要到那個世界去往生,不想再住在這個娑婆世界,不想再住在這個五濁惡世。佛就給她介紹十方淨土讓她選擇,最後她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世界。選了之後她就請問釋迦牟尼佛,怎麼樣修才能往生到那個世界?佛給她講了十六觀法,有名的《十六觀經》。在還沒有跟她講十六觀之前,先給她講淨業三福,淨業三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出世間二乘福,聲聞、緣覺;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菩薩果。佛給韋提希夫人講了之後,說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根據三福,戒是在第二福,不但戒,三皈依是屬於第二福。三皈依,我們大家都知道,入佛門要先受三皈依,昨天晚上有同修受三皈依、有受五戒,三皈五戒是淨業三福的第二福。三福就像三層樓,我們蓋三層樓必定先蓋第一層,再蓋第二層,再蓋第三層。現在問題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我們有沒有?第一福人天福,這個基礎,最基本的有沒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有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我們一學佛就從第二福開始,先從受持三皈,再來受五戒,或者八關齋戒,出家受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我們想一想,三層樓沒有第一層的基礎,第二層蓋得起來嗎?這個問題很大,大家想一想也知道,肯定沒辦法去蓋的,空中樓閣。第二福都蓋不成,第三福學大乘法,那更不用談了。但是我們現在學佛都是從第二福開始,從三皈依就開始了,學了幾十年,可以說沒有成就。因此,這十幾年來我們淨老和尚也看到這個問題,大經大論講了很多,但是大家修學沒有成就,不要說斷煩惱,伏煩惱都做不到,連改造命運都做不到。

  所以這個十幾年,再強調從基礎來學習,基礎是什麼?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以前我們聽淨老和尚的講座也講過淨業三福,聽了我們只是一個概念,這個應該這樣修學,但是第一福具體的內容、具體的做法沒講。在古時候他這樣的演講,大家也就知道怎麼修,因為古時候的人從小就讀儒家的書,四書五經,這些基礎的典籍,《五種遺規》,這些都學習了。在過去的時代,老一輩的,提一提,大家就知道從哪裡修,該怎麼修,大家都知道。現在我們這個時代連聽都沒聽說過,聽老和尚講這個經,我們聽一聽是一個概念,不知道該怎麼做,從哪裡做,怎麼樣做才叫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最近這些年,我們老和尚就提出儒家的《弟子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體的做法就這麼做;以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來落實「慈心不殺」這句經文,講因果的,《感應篇》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哪些是善,哪些是惡,都有明確的列出來;以佛家的《十善業道經》來落實「修十善業」這句經文。所以這些年提倡這三個根的學習。

  這三個根的學習是主要的一個科目,還要其他的典籍來補充,如果只有學這個,你沒有其他的典籍來補充,我們覺得還是不圓滿。譬如說儒家的《弟子規》,我就建議大家還要看李炳南老居士他編的《常禮舉要》,它補充《弟子規》的。《弟子規》比較偏重修身,修自己,在家裡,在外面,禮它是待人處事接物的這些禮節,這個可以補充《弟子規》,《常禮舉要》。還有弘一大師提倡的《格言聯璧》,儒家的,清朝金蘭生先生他所編的。弘一大師他有在《格言聯璧》再節錄《格言別錄》,在《格言聯璧》節錄出來《格言別錄》,那個也是很好的補充教材。《格言聯璧》是印光大師、弘一大師都有提倡,都有寫序文,就是教我們怎麼做人、怎麼處世。現在的教育教做事沒教做人,所以我們現在遇到的人,大家相處都會有很多摩擦、很多問題,這個是必然的。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補充教材。先學做人,學佛先學做人,如果不從先學做人,一下子要想學佛,大家想一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人都不會做怎麼作佛?所以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包括我們現在淨老和尚,真正善知識會教你從基礎去學,這個才務實。

  光一個《弟子規》就夠我們學了,現在傳統文化一直在推廣,大家也知道這個重要。但是我們要不斷的提升去學習,怎麼學習?就是在生活當中不斷去時習,就是《論語》講的「學而時習之」。另外,《弟子規》還有一部很重要的典籍要補充。我最近都在看李師公的《論語講記》,他九十幾歲才講這個。他說我們台中蓮社辦了這麼多年,學佛這麼多年,念佛這麼多年,為什麼還要講這個?也是跟我們淨老和尚一樣,看到現在學佛的人學了幾十年沒有成就,念佛沒有達到一心不亂。所以李師公在台中靈山寺佛七講開示,他常常給蓮友講,念佛臨終要心不顛倒,你要念佛念到伏惑,你的煩惱惑業能降伏住、控制住,你這個心跟佛的光才接上,這是根據《彌陀經》講的,不伏惑就沒感應。但是念了那麼久,真的伏都伏不住,煩惱太強了。

  為什麼古人念個三五年就伏住了,我們現在人念了幾十年都不行?看一看還是沒基礎,古人有基礎。古人不但讀書人有基礎,那個沒念書的都有基礎。沒念書的怎麼會有基礎?因為社會上大家都這樣做,他看也看會了。像我母親她沒念書,大概日本書只有念三年,中文是不會看的,但是我母親她們娘家的家族,鄭姓家族,祖宗就是歷代傳統文化的教學,就是家庭教育,從小耳濡目染,看。我也是從小看我母親怎麼待人處世,在學校學不到的。待人處世很重要,懂得人情世故,不懂人情世故到處碰壁。她有沒有念書?沒有。所以以前那個時代,沒念書的人他都懂。另外一個就是看地方戲,地方戲都是演這些忠孝節義、待人處世的,她是看戲學的,她沒念書,就是看戲學的,知道怎麼做人。現在人會做人嗎?走到哪裡,人家看到你,像看到鬼一樣,看了就討厭。為什麼人家討厭你?你干擾到別人,你造成別人的困擾。如果別人造成你的困擾,你會不會討厭他?你一樣會討厭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個都是沒有學禮。

  所以李師公在《常禮舉要》講,不懂禮貌的人不代表他是壞人,只是他沒有學過禮,處處造成別人的困擾。他心很好,特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他是掏心掏肺的,你說他是心不好嗎?他心很好,但是不懂禮節,這樣造成別人困擾,沒學過禮。反過來講,有一些人他很有禮貌的,但是他心很不好。李師公就舉出歷史上王莽,大家聽說過嗎?只有三個人聽過,其他的人都沒聽過。王莽我再介紹一下,就是中國漢朝的時代,大家漢朝知道吧,中國人不知道漢朝是什麼,那就好像變外國人了。所以現在疏文,老和尚列出來,我們都要去念的,從伏羲氏念,念到民國。王莽篡漢,王莽這個人很有禮貌,很謙虛,但是心很壞。所以很懂得禮貌的人不代表他就是好人,但是人家不討厭他;不懂禮貌的人不見得他是壞人,但是會讓人家討厭他。那怎麼樣?又懂禮貌、又是好人就圓滿了。像李師公一樣,他那一代的人又懂禮貌,心真好,真的是我們佛門的大德。

  所以在《弟子規》,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學,加一個《論語講記》,我建議大家要看的。現在台中徐醒民老居士他也有講《論語講記》,根據李老師講的他有講,他有講圓滿。李老師因為那個時候已經九十幾歲了,《論語》講到第十七篇沒有講完,但是這些資料也很珍貴的。我現在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我也是一無所成,就是弘一大師講的(弘一大師講的是謙虛話,對我來講是真實話),真的是「一事無成人漸老」,就是缺少這些基礎。所以《論語》,以前日本很重視這部書的,現在我就不知道。以前日本很重視儒家,《群書治要》日本也很重視,在德川家康那個時代,都是以這個來治國的。過去宋朝趙匡胤,開國皇帝,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現在,你生活上遇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在《論語》都講到了。所以李師公講,為什麼他九十幾歲了,還要講《論語》?看到蓮社的同修念佛都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就是缺這個基礎。所以他在講《論語》都附帶講學佛、講念佛,他說你照這樣做,《常禮舉要》你做個十分之一,你念佛就不一樣。所以我提出這個再來補充《弟子規》。

  現在我看到很多人學《弟子規》,他只鎖定在《弟子規》。如果你不是上上根的,他不能觸類旁通,不能一聞千悟。好像你讀經,讀一部經實在就夠了;實在也不用一部經,一句佛號就夠了,但是你不是那個根器。一部經如果你悟入那個理,一經通一切經通,但是你沒有悟那個理,你就是不通。不通你要求教義,教義它是局部的,這部經講的它有個範圍。我們還沒有通教理,這部經的範圍我們只懂得這部經,或者這一宗的範圍,其他的經講的我們就不知道,因為你還沒有開悟,還沒有明心見性。所以你要去以其他的經來解這部經,叫以經解經。你看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科註》,不是引用一百九十幾種經論來註解《無量壽經》嗎?所以我們學東西,過去常聽老和尚講他在台中蓮社,李老師常常教學生,過去古時候讀書人讀得不會變通叫做書呆子,學佛學得不會變通叫做佛呆子。以前我常常聽師父講經講,不要學成佛呆子,死在言下,學戒律死在戒條之下,不能活用,頭腦像木頭一樣四四方方的,轉都轉不動。以前我常常被罵,罵到現在有一點悟處了。畢竟我不是那種上上根器的,所以要罵,而且要罵得很重,才有一點感覺。所以我現在才懂得,我們現在是修到什麼程度,應該怎麼去學習。學習也是我們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你看我們常常在做法會、做超度,常有同修來問我,他家人往生了,現在去哪裡?我說我怎麼知道?你不知道,我就更不知道,他以為出家人統統知道。出家是要證阿羅漢才知道,我還沒證阿羅漢我怎麼會知道?不知道怎麼辦?他有這個問題來問你,問我們三寶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就依法,法就是經典,我們來找經典,看佛在哪一部經有講你這個問題,是不是這樣?他家人往生了,去哪裡?問我有沒有去極樂世界?我說等我去極樂世界,再去看看你家人有沒有在那邊我才知道,我現在還沒去不知道。我總不能打妄語,我不能用猜的。所以問我這個問題都是給我很為難的。家人往生,怎麼樣?他要超度,我就要請《地藏菩薩本願經》給他看,《地藏經》就是講這個,人往生七七四十九天什麼狀況,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給他修功德。佛看到了,我們沒看到,佛給我們講了,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是三寶弟子,你就依這個法、依這個經來給他講,才能解答他的這個問題。然後《地藏經》又有具體的做法,你要怎麼修幫助你的家人,他修這個超度的佛事,他心才踏實。不然他做了半天,到底對他的家人有沒有幫助、有沒有好處,他聽也聽不到,問也問不到,當然有懷疑。所以我們要找出相關的經論給他看。

  這是講《弟子規》相關的典籍,大家要互參看。所以這個就是《中庸》講的,後面會講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太上感應篇》是慈心不殺具體的落實。《感應篇》有《直講》,它這個註解就很多種,有《直講》,比較簡單的,直接講;還有《彙編》,內容三教都有。如果你要深入去看《彙編》,你看《感應篇彙編》等於儒釋道三教的精華你都念到了。跟《感應篇》相關的就是印光祖師提倡的《安士全書》,清朝周安士居士他編的《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它主要也是依道家的《文昌帝君陰騭文》,用三教的經典去註解,它前面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用儒家的、用道家的、用佛家的經典來註解這篇文章,後面又有三篇,《萬善先資》講戒殺,《欲海回狂》講戒淫,最後《西歸直指》導歸淨土,所以《安士全書》也是補充《感應篇》的。另外一部就是《了凡四訓》,講改造命運的。所以《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的。因果教育非常重要,補助倫理道德的教育,因果教育在現在可以說是最重要。講到倫理道德,有一些善根比較深的人他能夠理解,能夠去落實道德;但是善根比較淺的還是不行,所以要有因果來補助,因果講善惡報應。《了凡四訓》、《安士全書》補充《太上感應篇》,印光大師一生提倡,這三本書也非常重要。

  十善業,《佛說十善業道經》,補充的經典是《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都是講十善十惡的,包括《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些相關的典籍可以去互參,這個叫以經解經。現在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無量壽經》這個做法,就是給我們很好的一個具體的示範,你看一部《無量壽經》引用一百九十幾種經論來註解,經、包括祖師大德的註來註解。我們現在,你讀一本書,我們也可以採用這樣的方式,有哪一段經文我們不明瞭的,另外一部經對這段經文有比較詳細說明的,我們可以引用那部經來解釋這句經文。所以這個跟我們一門深入專修就沒有衝突。怎麼說沒有衝突?就是依《華嚴經》的理論,《華嚴經》講主伴圓融,你以哪一部經為主修,其他的經就是伴,就是陪伴的,叫助修,助修就是補充說明的。像黃老居士註解《無量壽經》,一百九十幾種的經論註解都是伴,《無量壽經》是主,那些是伴,來補充說明的。如果你是根性像六祖一樣的,這些統統不需要了,《無量壽經》大概前面念一小段,你就像六祖一樣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全懂了,當然就不需要了。大家是不是那個根性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是那個根性。所以每個人的需要就不一樣。我們也不要看到別人需要那個我們也需要,也不一定,看看自己的情況跟他一樣不一樣。你的悟性很高、善根很深的可以,這些都是要靈活去應用的。所以每個人修學,要知道不斷的去調。所以佛十個通號當中有個通號叫做「調御丈夫」,隨時要去調整,你才能夠不斷的提升。

  我們淨老和尚過去也是,在二十五年前提倡《無量壽經》,就勸大家讀這個經讀三千遍,他老人家說就會開悟了。在二十年前就有一個女眾跑來跟我講:悟道法師,老法師說讀三千遍開悟,我已經讀三千遍還沒開悟,我不讀了。我說不想讀還要讀,繼續讀,因為妳還沒開悟。另外有一個居士開車,有一次我去外面講經送我回家,他說悟道法師,《無量壽經》我可以從後面倒背過來,一個字不會錯,但是他說我伏不住妄想,他說我可以倒背得沒有錯,但是我可以同步打妄想。我說佩服,我從前面背都背不會。他問我怎麼辦?我說我差你差得遠,你問我怎麼辦?我說你去問老和尚好了。有一些同修他就念,念了一萬部,念到不但沒有開悟,煩惱還增長。念到最後大家在比賽,他念三千,他說你三千算什麼?我五千,多你二千,把他比下去。另外一個跑出來說,你五千,我七千。另外又有個更厲害的,我一萬,你們統統不夠看的。我說老和尚有沒有發一個獎牌給你?那是在比賽。比賽是什麼心態?好勝好鬥。以後會當什麼大家知道嗎?阿修羅,念經念到最後沒有成佛,變成阿修羅。心態不對,怎麼會開悟?問題很多。

  後來老和尚講這個經,又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又講《金剛經》,很多同修又質疑了,師父你不是說叫我們一部念到底就開悟,現在又講那個經?不是,因為你們都沒放下,所以《金剛經》幫助你們放下,破理障;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破事障,你們是非還很多。我們看到他老人家這樣講,我們就懂了。我們專修,當然要專修,因為你主修的經典不能常常換來換去,當你需要的時候,哪個階段性需要補充哪個經典,補充;如果你這方面的問題排除了,你就可以放下,回歸再讀這部經就好,念一句佛就好,不是永遠叫你抓著不放。所以《金剛經》也跟我們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要會用,不能學得死死的,那變成佛呆子。

  所以講到這個戒,你沒有前面第一福的基礎,保證你戒律學得愈精嚴你就變愈怪,學到最後變怪人。這個不是在批評人,因為我們要修學,一定要把這個修學的基礎,跟大家講清楚、說明白。因為現在人,你講清楚、說明白他都還聽不清楚,你再給他講個很含蓄的叫他去猜,他根本就猜不到。所以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就是依照這個基礎來學。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現在《論語講記》、《格言聯璧》也非常需要,來補充。因為古人,你看一般世間社會的人,他都能夠懂得怎麼跟人才能和睦相處。現在我們說佛弟子,我們四眾弟子,都三皈依,受戒了,兩個人在一起就很難搞定,那你怎麼去說服這些社會大眾,學佛的好處在哪裡?這一點值得我們來重視。所以這個戒,依戒定慧,你三福,第一福是我們現前要補習的功課。我們老和尚在二OO五年到美國加拿大去演講,他老人家就給我規定講這個,說補習,現在淨宗同修要補習這個功課。現在起碼都受三皈依了,受戒的當然就不在話下,很多同修都去受戒了,但是前面第一福這個功課沒有,所以要補習第一福這個功課,這三個根的功課。這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是主修的,我剛才提出來是幫助你這三個根的。需要多少因人而異,大家自己斟酌,不一定說照單全收,也不一定說完全不需要,就看你的情況。

  這一節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此地。因為講戒這個字,這是講我的感想。如果我照這個字面來講一講也很快,戒就是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樣就交代過去,也沒錯,但是這樣講,可能對我們現前修學只有一個概念,沒有深入的幫助,深入的幫助必須多講一點。好,主要的我們多講一點,現前還不是很重要的我們就可以稍微簡單一點,但是簡單最好也是要能夠多一點說明,對我們學習會比較有幫助。好,我們下午一點半開始,我們現在就休息一下,用午齋,我們下午一點半再一起來學習。祝大家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