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三集)  2019/1/11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63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晚上,繼續來學習《大悲心陀羅尼經》,這次剛從大陸回來二、三天,我們華藏台北這個小佛堂,平常有常住眾法師練講,星期一到星期四,星期五這是目前有空,所以悟道回到台北,如果遇到星期五晚上沒有事情,我們就繼續學習《大悲心陀羅尼經》。這個經是第二次習講,第一次講的時間比較快,比較密集。第二次因為現在海外邀請的地方有增加,所以斷斷續續的,有時候都隔個幾個月才能接著講。這次回來快到農曆年,我們中國傳統過年,一般悟道都是在台灣道場。因為整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跑,難得這個過年時間,回到道場來講這個經。所以這次跟往年一樣,基本上在過傳統的過年到年初,大概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在台灣,沒有出國。所以這次回來,我這個星期五沒有事就接著講。我們上一次學習到,《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三十七頁第二行:

  【又大三千大千世界。幽隱闇處。三塗眾生。聞我此咒。皆得離苦。有諸菩薩未階初住者。速令得故。乃至令得十住地故。又令得到佛地故。自然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若聲聞人聞此陀羅尼。一經耳者。修行。書寫此陀羅尼者。以質直心。如法而住者。四沙門果不求自得。】

  上次我們學習到這一段,『若聲聞人聞此陀羅尼,一經耳者』,這段的經文關鍵的字,在這個「聞」,『修行、書寫』。聞這個字有侷限的意思,也有廣泛的意思。聞這個字跟我們常常念《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個我們做三時繫念,《彌陀經》的這個經文我們都念得很熟悉。這個聞,見聞、聽聞,也就是我們接觸到、聽到、看到,我們六根接觸到,這個統統叫聞。所以聞有見聞、聽聞,六根接觸都叫聞,這個有局義、侷限義,也有廣義的。聞這個字在《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經文裡面,特別講到這個聞,《占察經》講的這個聞要修二種觀道,修真如實觀,唯心識觀。這個觀修成就,才是真正聞經、書寫、修行供養,所以《占察經》解釋這個就比較詳細。

  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也是根據《占察經》來給我們註解這個聞。《彌陀要解》講,「又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這就是聞是經受持,聞佛名沒有持這個經,是不是也得到一切諸佛護念、得到不退?蕅益祖師的回答,「此義有局有通」,就是有局部性的意思,也有通達的意思,這個有局有通。「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此亦應爾,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祖師給我們註解《彌陀經》聞這個字。我們要知道,大乘經講的意思都相同的,凡是你看到大乘經講的聞這個字,跟祖師引用《占察經》講的,這個意義統統是一樣的,沒有例外,沒有不一樣的。

  《占察善惡業報經》就是這個修行,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念佛、念菩薩、念咒、念經,若雜亂垢心,心很雜、很亂,心不清淨這種情況,我們一般凡夫都是這種情形。我們也念佛,也念經念咒,但是還是雜亂垢心,心還是很雜很亂。這個垢就是污染,貪著外面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自私自利,這些心統統有,這些貪瞋痴慢的煩惱伏不住,就是沒有伏住,這個統屬於雜亂垢心。我們現在大多數是這樣的情況,這樣的情況雖誦我名而不為聞,我名就名號。《占察經》念地藏菩薩名號、念諸佛名號,我們修淨土念阿彌陀佛名號,統統一樣,不管你念什麼佛、什麼菩薩,都是雜亂垢心來念都不叫聞,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彌陀經》為什麼要講一心不亂,《無量壽經》講一向專念,玄奘法師翻譯的《彌陀經》,他翻譯一心繫念,他不是翻譯一心不亂,一心繫念比不亂這個條件要寬一點,但還是要一心,不能二心、三心,亂心、雜心這就不行。所以關鍵在我們這個心,這樣雖然誦、念佛,這就不叫聞。這個聞從局部的意思來講,這不是聞,不為聞。為什麼?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不能生起決定的信心理解,解是解悟。我們佛法修學講信解行證,信解在前面,行是第三個,最後是一個證,信解行證。信解不能生起決定,決定的信解生不起來,這就不能稱為聞了,就是聞而不聞,聞了好像沒有聞一樣,因為不能生起決定的信解。

  但是這樣念佛、念咒、念經,念佛法的這些經論也有好處,雖然不能生起決定的信解,不能生起決定的信心。但獲世間善報,但是也會得到世間的好報、福報,這個好處是有。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廣大深妙利益就是往生西方,在現前如果功夫深,得事一心、理一心。這個得事一心、理一心,就是廣大深妙利益,這個得不到。但是用雜亂垢心念佛,得到世間善報、世間的福報,這個是有。若到一行三昧,如果你念到三眛了,三昧就得定,這個就成就廣大微妙行心,一行三昧就得定了,定幫助斷惑,因定生慧,般若智慧開了幫助斷惑,就斷煩惱了。斷見思惑、塵沙惑,就名得相似無生法忍,這是相似的。還沒有達到真正的無生,那一定要破無明,才真正證得無生法忍。但是相似無生法忍也非常難得了,最起碼要達到這個境界,乃為得聞十方佛名,這樣才稱為你真正聞十方佛名,聞是這個意思。

  此亦應爾,此就是《占察經》講的意思,蕅益大師引用來註解《彌陀經》,這個叫做以經解經。其他的經典講的,來補充說明這部經典的經文、經義,這個叫以經解經。所以《彌陀經》這裡的聞,跟《占察善惡業報經》講的聞一樣,此亦應爾,應該都是一樣的。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因為這個緣故,必須聞已,我們聞,聽說阿彌陀佛,看到佛像、看到佛經,讀到佛經,讀到《彌陀經》、《無量壽經》,聽法師講這個經,自己看,統統叫聞,聽聞、見聞。聞已,你聞了之後要執持名號,執持到一心不亂,那才是真正聞諸佛名。你沒有念到一心這個不算聞,這樣你要念到一心才能蒙諸佛護念,佛護念了。在淨土法門講的這個相似一心不亂,我們平常講的功夫成片。如果你念到功夫成片,伏住我們的貪瞋痴的煩惱了,已經控制住不發作,跟阿彌陀佛就接上線,就感應了,這個佛就護念。所以在淨土它這個條件比其他法門要低,念到功夫成片也就得諸佛護念。此局義也,局就是局部性的意義,這個當然條件比較高了。但是經典講的這種殊勝的利益,那條件必定是這樣的。

  下面講,「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這一段祖師給我們講,如果通義,通就是通各經。廣義的來講,你聽到一句阿彌陀佛,你有心聽到、沒有心聽到,你相信或者不相信都成緣種。這個緣種就是種善根,有這個因緣種了佛號、佛名的善根,在他的阿賴耶識裡面,金剛種子種下去,它永遠不會消失的。佛度眾生怨親平等,佛度眾生不疲不厭,聞到佛名,佛必定護念,佛護念眾生,這是沒分別的,是平等的。但是眾生接受這方面,那就不平等了,佛是平等的。佛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是佛光普照,平等度生,沒有說這個喜歡我就度,那個看了討厭就不度,那跟我凡夫就一樣了。你相信我就度,不相信我就不理你,佛絕對沒有這個念頭。佛發的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什麼眾生都要度,沒有分別的。所以在佛這方面,他是平等的普度,平等的護念,這個平等普度、平等護念,佛沒有差別。但是在眾生這方面就有差別,眾生接受這方面。

  佛光給你注照,有的接受得圓圓滿滿的,有的接受少一點,有的完全接收不到,業障太重。眾生接受佛光的注照,區別就無量無邊,很多很多了。這個接受方面,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差別太多了。所以佛光就像太陽光一樣,太陽普照,它沒有差別,普照大地。但是如果雲彩遮住,那照不到,照不到並不是佛光沒有照,佛光還是照下來,你自己有個障礙。或者你用個東西去把它遮起來,或者躲在山洞裡面、躲在森林裡面,它還是照,但是你有這個障礙你就接收不到。又如同大雨,天上下的雨,大棵樹它吸收的就多,這個小一點吸收少一點,那個小草它吸收的是最少,那還有些它吸收不到的,被遮住、擋住,得不到這個雨水的滋潤也有,所以各個不同。佛也是一樣的,所以關鍵都是在我們眾生這方面,個人的煩惱、習氣、業障、善根、福德、因緣,各個不相同。所以佛都是普度、護念,沒有差別,這個眾生聞到佛名,佛就護念。所以佛沒有不護念眾生的,五逆十惡,佛也護念,地獄眾生,佛也護念,所以佛沒有不護念的。這就廣義來講。

  「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就是別教地上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圓教初住。「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這個條件就高了,如果一般靠自己的力量來修行,那你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別教是登地,初地菩薩,在圓教是初住位菩薩,入了同生性,跟佛一樣相同了,你才得到諸佛護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這個淨土法門,我們現在學習的《大悲心陀羅尼經》,這個統統是他力。他力就是要仗佛力,我們常常講佛力加持、佛力加持,我們有自力,也要靠佛力加持,不是完全靠自力。所以特別是淨土是全仗他力。故相似位,不用破無明得到理一心,就蒙諸佛護念。乃至還沒有到這個相似位,也有通護念之義,到最下就聽到一句阿彌陀佛佛名,於同體法性,他就有資發力,也得到遠因終不退。將來總有一天,他這個金剛種子成熟,那個時候他就得度,種遠因是將來的。

  所以護念有局通二義,通就是比較廣義的來講,不但說聽一句佛名,就是看到佛,他去毀謗,都給他種善根。毀謗他罪業受完了,但是他看到那句佛號,那是金剛種子,那是清淨的。所以也不怕他毀謗,怕他看不到,看不到就沒有這個因緣,看到就給他種了善根。當然多看就更好,這一生只有看一次,這個善根種子也是他將來得度的因緣。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過去,也常常勸同修印這個佛號到處貼,在電影院播放那是早期的。這個貼電線杆,後來又發明貼紙貼在車上,貼在門前,總是讓人家看到。像我們這二樓外面,我就叫人家做佛號的招牌,過路人他會看一下就給他種善根,這個都是給他種個遠因,就會得到佛的護念,將來他就有得度的因緣。

  回到《大悲心陀羅尼經》,講到這裡也要說明,我們講這個經的因緣,這個因緣我第一次講也跟大家會報過,就是因為我接了中華民國觀音佛學會理事長,過去這個學會,創會以來到現在三十幾年,這是創會二十年後我才接的,我接了又十幾年,前後也三十幾年。我問當時費老師,她也接這個理事長,她接了兩任才請我去接。我問她,這個學會從開始到現在,過去有沒有請法師講這個觀音經?她說沒有。剛開始創會的這些大德,他們都是做一些社會慈善救濟的,好像冬令救濟。我就講這個佛學會應該要學習的,學會,你沒有學習就不叫學會。只是做一些慈善救濟,這個叫觀音慈濟功德會,比較符合實際的這種性質。叫學會,我說學會那不學習,跟這個名稱不相符合。所以我接了之後,我就發心講觀音經。因為來學習觀念菩薩的經典,讓我們大家認識觀音菩薩,知道觀音菩薩他教我們什麼,我們學觀音菩薩要達到什麼目標,這個都要學習的。

  為什麼我選《大悲心陀羅尼經》?因為我看《大悲心陀羅尼經》,我要找註解好像都找不到,在網路上也找不到,書也找不到,好像過去很少有法師大德講這個經。但是念大悲咒的,那大概沒有人不知道大悲咒的。像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在香港每次要做法會,前一天下午都要灑淨,灑淨就要念大悲咒,打佛七前一天也要灑淨念大悲咒,念大悲咒的可多了。但是有很多念大悲咒的人,他沒念過《大悲心陀羅尼經》,這個大有人在。觀音三經過去都有法師大德講,也有註解,特別是《普門品》講的法師是最多的,《普門品》最多的。其次就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過,還有講過《大方廣佛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觀自在章」,我們淨老和尚早年都講過。顯教的觀音三經講的法師大德比較多,特別是《普門品》。這個《大悲心陀羅尼經》講的法師就少了,但是念大悲咒的卻很普遍。所以我就發心來習講這部經。

  《大悲經》裡面它是導歸西方淨土的,所以在這個經文裡面,很明顯的導歸西方淨土。其他觀音三經,《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它是講觀音菩薩修行的法門;《普門品》講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自在章」、「耳根圓通章」,在《普門品》,沒有明顯經文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三經裡面沒有這個明顯經文。但是我們都知道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這個三經裡面我們好像沒看到。沒看到,他也是勸我們,因為他是西方三聖,因為淨土三經都有講到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他擺在那裡不勸也是勸。但是有些人還是有疑惑的,念觀音菩薩跟我們修淨土好像沒什麼關係,看西方三聖又擺在那裡,擺在那裡怎麼會沒有關係?關係非常密切。但在觀音三經,又好像沒看到很明顯的,勸我們往生淨土。但在《大悲心陀羅尼經》就很明顯,這個經文就很明確的,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念這個大悲咒要先念十句阿彌陀佛,先念十句南無本師阿彌陀佛。所以我覺得這個經,可以來補充說明觀音三經。這部經是屬於密教,密宗的經典,咒是屬於密教的。

  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在世的時候大悲咒念很多,跟居士結緣,他有加持這個都念一萬遍以上的,加持大悲水、大悲米、大悲灰。如果住得比較近的,去祖師的道場去請大悲水治病,種種的,著魔、冤親債主請大悲水。住得比較遠,就用大悲灰、大悲米。那個灰就是一次弄一點點,好像以前小時候,我母親帶我去廟裡拜拜,吃香灰一樣,那個放在開水裡面攪拌,讓它沉澱然後喝下去。以前那個香都是藥草的香,再便宜的香它都是天然的,沒有添加化學物。那些的確都也是藥草,也是可以治病的,喝了對身體沒有傷害,有些藥草還可以治病,所以以前那個藥草。現在也有天然的,也有添加化學物的,添加化學物的香聞起來很嗆鼻,好像很香但是很嗆,那個都是加化學,那就不能吃,那就有毒了。所以去買藥草香那個比較便宜,但是它天然的。

  祖師加持那個香灰,遠地用寄的,或者用米,米一次放七粒,也是放在開水裡面,然後喝了。那個灰跟米以前喝完都是潑在屋頂上,以前我們那個房子都是矮矮的,都是這麼處理的。不能隨便倒到水溝的。現在高樓大廈的,潑也潑不上去了,所以你要找一個比較乾淨的地方,樹下沒有人踩的,就潑在那裡。所以印祖也勸人念大悲咒。還有特別遇到瘟疫,蝗蟲過境吃農作物,都是念大悲咒。所以這個大悲咒跟我們修淨土,關係非常密切。在《淨土聖賢錄》裡面也有記載,有一個老太婆專門念大悲咒,臨終感應阿彌陀佛西方三聖來接引。所以你念觀音菩薩,念大悲咒將來往生,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他不會給你接到其他地方。這個我們修淨土的人大可放心,有祖師大德的例子,我們也就不要有懷疑、不要疑惑。

  我們回到這個經文,「若聲聞人聞此陀羅尼,一經耳者」,這個聲聞,是聞聲悟道叫聲聞,聞佛講經說法的音聲,聞四諦法苦集滅道,聞佛說四諦法開悟的。聲聞又叫阿羅漢,還有辟支佛叫緣覺,所以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是梵語阿羅漢、辟支佛翻成中文的意思。梵語的音譯叫阿羅漢,阿羅漢翻成中文意思就是聲聞。梵語辟支佛翻成中文叫緣覺,觀十二因緣覺悟的。聲聞他是聽佛說四諦法,聞聲悟道,所以聲聞、緣覺,這個聲聞就包括緣覺。聲聞人就是小乘的,修小乘聞此陀羅尼,一經耳者,這個聞我們剛才講了,侷限、局部的意思,必須心清淨,心清淨聞經他才悟道。心不清淨了,雜亂垢心,胡思亂想,心浮氣躁,這個種善根有了,但是不能開悟,你心定不下來。聲聞人就是修小乘法的人,現在也有人修小乘,小乘也是我們先要修的。

  「修行書寫此陀羅尼者」,這個真正在修行,關鍵都在聞跟修行。書寫,那什麼叫書寫?這個當中「修行書寫」它有觀門在,就是要去觀,觀照。《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也是講觀世音,對自己觀自在,對眾生觀世音。一部《心經》就是般若的中心、般若的精華,般若的精華中心在哪裡?就是「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觀照。這個當中它有觀門的意思在。不是說我們就拿個毛筆來抄經,大悲陀羅尼咒抄完了,抄個幾十遍,乃至幾萬遍,那有沒有證得阿羅漢果?現在有很多人流行抄經,你抄的有沒有像這裡講證果了?好像我沒看過。大多數是看到抄了經亂丟。所以這個經我們不能不深入去理解,你看《占察經》講,不能生決定信解,這個信之後要去解,解之後幫助信,信解行證。所以我們要修行書寫,就是要深入去理解這個經義,才能修行。如果不理解這個經義那怎麼修?

  『以質直心如法而住者』,這是關鍵,關鍵在什麼?質直心。這個心性質直,沒有諂曲,這個心沒有彎彎曲曲的,貪瞋痴慢、嫉妒障礙,那些亂七八糟的心統統沒有,那叫質直心。我們現在雜亂垢心,煩惱一大堆,這個心彎彎曲曲的,諂曲,心不清淨,這個心就沒有質直。《維摩詰經》講直心就是道場。《觀經》講這個菩提心,直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大乘起信論》也是這麼講,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就是至誠心,至誠懇切的心,所以關鍵就是在這個心。質直心還有經典解釋,「深心清淨,不捨精進」,深心清淨,不捨精進才能清淨;如果雜亂垢心,那不叫精進,那叫雜進,那叫亂進,那不叫精進。所以現在人把那個雜進、亂進當作精進,那這搞錯了,心沒有質直。樂欲近明,修習一切諸善根故。樂是好樂,欲就是親近明師,修習一切諸善根故。

  如果沒有質直心,那修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沒有質直心就不如法。有些年輕法師一出家要閉關,那能閉多久?很多人閉了出來,也沒有什麼成就。過去早年我們淨老和尚講席當中也常講,也有法師閉關,關門鎖起來,然後吃飯叫人送在窗口,拿進去吃,他不出來。但是他閉關,外面什麼事情他都知道,他不是發神通,得到他心通,什麼天眼通、天耳通,沒有。因為叫人家買報紙進去給他看,在關房裡看報紙,所以他不出關,天下事他統統知道。如果我們現在閉關,再帶個手機進去,我看不用那麼麻煩,住在這裡就好了,還要閉什麼關?閉關他就要斷絕外緣,你就帶這些東西何必進去閉關?沒有必要,你閉那個關就沒有意義。所以像這樣的修行方法,但是心沒有質直,諂曲了,雜亂垢心,心污染放不下,那閉什麼關?

  所以清朝在《觀世音菩薩靈感錄》記載,清朝澍庵法師是出家人,但是他也不守規矩,不守規矩,常住的住持當家就責備他。他就跟這個住持當家就吵起來,好像受到侮辱了,很想去報復。後來他還是宿世很有善根,這個煩惱習氣發作一時控制不住,後來他自己覺得自己也不對,何必去怪別人?是自己不行,自己做錯事了。所以他就給常住申請,他說去藏經樓閉關三年,止語不講話,他努力精進奮發。受到這個責罵激起他的精進心,知道自己錯了,自己不行,那何必去怪別人?怪自己沒有真正精進用功,常常犯戒,常常犯規矩。這個時候的心就是懺悔心,所以他就放下萬緣了,就寫個「止語」,人家要跟他講話他都不講。他閉關就念大悲咒,念了三年。

  三年出來大家感覺不一樣,他的智慧打開了什麼都知道,發神通了。他真有神通,證果了,起碼證得阿羅漢果,就是這裡講四沙門果。出來他什麼都知道,有神通。有人經典什麼意思不知道,他統統可以給他指出來,這些問題出在哪裡。世間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天文地理什麼問他沒有不通的,乃至世間那些小說,他統統都知道。所以很多人去試驗他,真的,他沒有一樣不知道的,大家覺得這個神僧。後來他好像在揚州那個地方,他在寺院看到一些年輕的出家人,一天到晚都在玩,不用功,他就很感嘆講:將來大災難來了,你們怎麼辦?他說我不再住世,講了沒多久他就走了,就圓寂,就往生了。後來沒多久他那個地方遭災難,遭難。所以真有人這樣修,修成功的,修成就的,關鍵在質直心,他的心真的是精進用功,他的心沒有諂曲。如果心這裡放不下、那裡放不下,這個就不行,不是這個咒不靈,我們沒有依照經典講這個來修。還是要回頭檢討自己、反省自己,我們才能夠如理如法修行,得到經典上講的功德利益。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若三千大千世界內。山河。石壁。四大海水能令湧沸。須彌山及鐵圍山能令搖動。又令碎如微塵。其中眾生。悉令發無上菩提心。】

  這一段『若三千大千世界內』,就指一尊佛的教化區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是最少的了,一尊佛他最少教化的範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當然也有佛他是教化二個三千大大千世界,也有三個、四個、八個、十個、一百個、幾百個、幾千個都不等。但是阿彌陀佛他教化是十方世界,這是每尊佛他因地發的願不同,所以成佛教化眾生這個範圍就有大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山河、石壁、四大海水能令湧沸,須彌山及鐵圍山能令搖動;又令碎如微塵,其中眾生,悉令發無上菩提心。』這是令眾生發無上菩提心,就是大悲咒能夠令一切眾生發無上菩提心,所以大悲咒它的加持力也不可思議的。眾生有明顯感受到的,有不明顯的,冥感的這個都有,冥感冥應,不明顯;顯感顯應,這明顯的。因為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平等,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所以菩薩他觀自性清淨平等,也觀眾生的自性平等,所以本來自性都是清淨平等,能令眾生發無上菩提心,就沒有問題了。

  因為你本來就是佛,如果本來不是佛,那這就不行了。你本來是佛,所以,菩薩看眾生看他的本性,不看他的習性。看他的習性煩惱一大堆,習性是虛妄的,本性是真實的;習性是假的,本性是真的。他假的當中有真的,好像我們眾生貪瞋痴慢亂七八糟的,這是煩惱習氣、習性。但是裡面有一個真性,他的真性清淨平等跟佛沒有兩樣。所以佛菩薩看眾生是看他的自性,不看他的煩惱習氣。好像垃圾桶,大陸叫垃圾桶,台灣我們叫垃圾桶,垃圾桶很髒,很髒的就是代表煩惱習氣,雜亂垢心亂七八糟的。但是垃圾桶裡面有一塊黃金,那是真的。所以佛菩薩他不看那些垃圾,他是看裡面那塊黃金;但我們都是看那些垃圾,愈看心就愈亂。所以為什麼佛菩薩度眾生他能夠平等,道理就是在這裡。因為他就是觀眾生的自性是跟佛一樣,只是你現在迷惑顛倒,你自己不知道。

  佛知道,他覺悟了;眾生不知道,迷惑顛倒。迷惑顛倒了他的自性也沒有喪失掉,只是你現在不知道,迷失了。將來有一天,你覺悟過來了,就跟佛一樣。佛菩薩他觀眾生都是佛,所以能令一切眾生發無上菩提心,道理在這裡。不然,你看這個人死了也改不掉,叫他做個好人都很難,還作佛?我們看了,我們就搖頭,退心了,這個不好度,我們看他這個一定會退心的。所以我們要學佛菩薩看他的自性,看他的本性,不要看他的習性。《三字經》也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沒有受良好教育,他不懂才會變成這個樣子。所以這句經文,我們一定要懂這個意思,才不會有懷疑。一個眾生都很難度了,還能一切眾生都讓他發無上菩提心?不了解這個意思,我們就有懷疑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若諸眾生現世求願者。於三七日淨持齋戒。誦此陀羅尼必果所願。從生死際至生死際。一切惡業並皆滅盡。】

  『若諸眾生』,我們看「若諸眾生」,這個眾生就包括十法界一切眾生,沒有專指人道,眾生,六道十法界統統包括在裡面。『現世求願者』,現就是現在,現在我們這一生這一世有求一些願望的。我們一般人在現前所求的,大概無非升官發財,做生意賺錢,做事業順利,做官的求升官,做生意的求發財,沒有兒女想求兒女,沒有富貴想得富貴,這是一般人的願求。當然有各種願望,每個人都有他要求的願望,求能不能求得到?《了凡四訓》講,命中有你就求得到。命中沒有你怎麼求也不來,你用盡什麼方法、用盡什麼手段也求不到,因為命中沒有。命中沒有,我們要求能不能求得到?在佛門裡面有求必應,這個有求必應就是說你命中沒有,但是你可以求得到。不是你命中有的,命中有你本來就有,你過去生你自己修的。

  我們現在是講過去生沒有修,我們這一生就沒有,這一生我們要求能不能求得到?答案是肯定可以求得到。在佛經上給我們做證明,了凡先生也給我們做個現身說法,做一個例子。在我們現前淨老和尚,他也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所以這是改造命運,屬於改造命運,命中沒有你可以求得到。求長壽得長壽,求官位得官位,求兒女得兒女,求男女得男女,求什麼都可以求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要懂得理論方法,如果不如理、不如法,那求之有道你是得之有命,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命中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你求不到。所以必須懂得理論方法,這個理論方法最詳細,就在《了凡四訓》。

  若諸眾生現世求願者,『於三七日淨持齋戒。』「三七日」就是二十一天,在二十一天要清淨心來奉持八關齋戒,要清淨心。關鍵的字在「淨」這個字,心有沒有清淨這是主要的。如果身清淨,心不清淨也不行,身持得很清淨,心很煩惱那個不行。你這三七日要保持你的心地清淨。你持了八關齋戒,看到那個沒持八關齋戒,看了就生煩惱,那就不叫齋戒了,齋是清淨的意思,是要讓你心清淨的,那持齋反而讓你心不清淨就不對了。所以現在持八關齋戒的人滿多的,這個關鍵的字眼就在「淨持齋戒」,心要清淨,身要清淨,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樣來持八關齋戒那就有感應了。實在講我們心不清淨,身口實在也不清淨,心是主導的,在主導身口的,這個身口意三業,意是主導的,所以關鍵都在心。

  我們放小蒙山,第一句就是用《華嚴經》的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沒有一樣離開我們的心,離開我們這個心,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淨心持八關齋戒,淨心就要放下萬緣。你持八關齋戒,心還是雜亂垢心,亂七八糟的,事業放不下,我那筆生意做得不曉得怎麼樣,患得患失,七上八下,自己就造成障礙,不是佛菩薩不靈。所以我們念到這段,你身口意三業清淨,三七二十一天來誦陀羅尼,來念大悲咒。三七它是個期限,實在講這個期限希望你剋期取證,達到這個目標。這個跟《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了凡改造命運,他懂了,雲谷禪師教也教他持咒,叫他持準提咒。準提咒是比較短,準提咒他就引用道家畫符的原理跟他講,他說「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這個符籙家講,如果你不會畫符,鬼神就笑話你,所以大家都要學畫符。符咒很多種,我過去看到有一個道士,他也教人畫一些好的符咒,不是害人的,像安胎符、止血符、化骨符,這個我都看過,教這個。還有看到道士畫的符,平安符這一類的,符很多。

  在《道藏經》裡面也有畫符咒的,《道藏經》裡面有,佛經裡面也有。我們照那個依樣畫葫蘆靈不靈?我們去畫肯定不靈,保證不靈。為什麼這麼肯定說?因為我們就是雜亂垢心在畫,怎麼會靈?所以那個畫符原理,就是第一筆點下去叫混沌開基,不起一個念頭,這道符畫完,這個過程不可以起一個妄念。如果起一個妄念,這道符就不靈了。如果這個第一點點下去,一直到這一道符畫完,這個心保持清淨,不起一個雜念、妄念出來,它就靈了。所以就告訴他這個祕訣,他說念咒也是一樣,念經也是一樣。所以教他持準提咒持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到妄念不動,妄念被你這個咒給它壓住。跟我們念佛功夫成片是一樣的,壓住不發作了,起心動念都是佛號,就靈了,你馬上跟阿彌陀佛就見面,是這樣的。念大悲咒也是同樣的原理,念什麼經、什麼咒,念什麼佛、什麼菩薩名號統統是這個原理。念準提咒念到念頭不動,念大悲咒也是一樣,你要念到念頭不動,它就靈了,它就有感應了,同樣的道理。當然這個也有它的條件,但是我們也不能怕難。

  因此我們懂得這個原理,知道念經,像《地藏經》講,我們念一部《地藏經》下來,可以超度這些冤親債主。我們念幾千部都超度不了,為什麼?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從頭到尾念一遍,不夾雜一個妄念在裡面,念到最後,剩下一句夾雜一個,沒了。經又很長,那麼長時間不起一個妄念,的確對我們功夫還沒有成熟的人來講,是有一定的困難。念咒就時間比較短,在短時間不起妄念,不夾雜妄念就比較容易。所以古大德講念經不如念咒,咒比較短,又說念佛比念咒更短,所以「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那更短。但是我們不要聽到這樣,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行了,我們念得好像沒什麼感覺。念佛實在講比念咒是要方便,但是它還有條件的。

  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李老師講,他教蓮友念佛,念這個念珠一百零八顆,念一百零八句南無阿彌陀佛,條件是什麼?念一句撥一個珠子,念完一百零八句,條件就是不允許夾雜一個妄念。如果你念到一百零七句夾雜一個妄念,不算,重來。從第一句再開始念,一定要念到一百零八,不夾雜一個忘念,這個功課才算完成。大家可以試看看,一百零八句,練習這個功課。實在講我練過也不容易,一百零八句,我什麼事情忘記沒辦,等一下辦,我用台語講破功,無效了,要重來。後來我是用印光大師那個十句的,先用十句來練,印光大師講三三四,我是一口氣念從一到十,我念十句佛號。先十句來練,這個十句我們有把握了再提升,加到一百零八就比較容易做得到。總之,你念經也好,念咒也好,念佛也好,它要求的條件就是說,念的過程,不允許起一個妄念夾雜在裡面。夾雜就破壞掉你的定了,它就不靈了,就產生障礙了,所以我們現在的障礙是這個妄念在障礙。我們念佛功夫成片,在所有法門來講這個條件最低的,其他法門條件都比這個高。

  所以這三七日淨持齋戒,為什麼要淨持齋戒?讓你的心回歸到清淨,念這個咒它就相應。所以這個我們也不能很呆板的,就在這個經文的文字上產生侷限性。這個經都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三七日不行,然後再三七日;有的可能他也不用到三七日,一七日他就成就,我們《彌陀經》不是七天嗎?那是不是一定要到七天?也不一定,有的人一天也就可以了,這個各人根器不一樣。所以沒有一個定法,但是它一定要講一個期限,講個期限。但是我們不能死板板的,看到就是一定這個期限,定當中它有不定,我們定就是定三七二十一日,定二十一天來持八關齋戒,然後來誦這個大悲心陀羅尼咒,『必果所願』。如果你念到念頭不動,你求什麼都有感應,就現前了。不但你所求的願望都可以滿你的願,現世現在你要求什麼,都可以滿你的願。

  『從生死際至生死際,一切惡業並皆滅盡。』「從生死際」,生死是對涅槃講的,涅槃跟生死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就是生死際,從無明根本的生死際後面產生愛,那是後面的生死際。總是在「生死際至生死際」,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實在講這不止六道,因為這個生死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在六道叫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都有。出了六道,四聖法界沒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超越十法界圓教初住,到等覺還有微細的無明,那也是一個生死,也是一個變易。所以究竟成佛,他才完全沒有生死。所以生死際到生死際這個當中,我們理解到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統統包括了。這一切在生死裡面就是有些惡業,「一切惡業並皆滅盡」,並皆滅盡這也就是破無明,惡業統統沒有了。三時繫念第三時懺悔偈講,「一切罪根皆懺悔」,罪根都拔除,沒有了,無明破了罪根就沒有了。所以不但你能求得這個願,還滅罪。這個是跟我們說明,大悲咒它的功德不可思議。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這段我們下個星期五,一月十八日晚上七點半,我們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