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六集)  2014/4/30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46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七頁,我們還是從第四行最下面一句看起:

  【觀世音菩薩言。大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

  我們昨天跟大家學習到觀世音菩薩講的大悲心陀羅尼相貌,它的十種心,就是十種相狀形貌,我們學習到第三『無為心』。無為是對有為講的,「無為心」就是沒有對待、沒有對立、沒有生滅,也就是我們平常在大乘經看到的自性清淨心,無為就是不生不滅自性清淨心。昨天印了百法給我們同學大家做參考,這個資料,我們網路的同學,在網站上現在查這些佛學術語名詞也很方便,你只要能上網,查這個百法很快就能查到這些資料。所以現在網路的查詢是很方便,有很多深難字、破音字,現在用網路查比我們傳統查字典要快一點,這個字一寫一打,這些網站很多資料都同時能夠調得出來。無為對面就是有為,有為法我們看百法它有九十四個,心法有八個,心所法五十一個,二十四個不相應行,九十四個有為法,六個是無為法。六個只有最後一個真如無為是真正無為,前面五個無為法是相似無為,它還不是真正的無為,只是這個相似無為對前面九十四種有為它是無為。但是跟真如無為,這五種無為法就變成是相似的,不是真正的無為法。所以真正無為法只有最後一個,真如無為。

  我們學習這個經,觀音菩薩教我們要應當「依此而修行之」,就是依照他講這個十種心來修行。修行,我們一般中下根器的,沒有方便法我們也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裡入門,從哪裡下手來修。因此,我們必須要知道這些前方便要怎麼修,才能真正契入觀音菩薩講的這十種心。十種心實在講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展開來講,這個十種一展開是無量無邊,這只是一個歸納。十在《華嚴》代表圓滿,所以我們不能給它看作是一個數字,它是表法,表圓滿,表重重無盡,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這十種心,裡面任何一種心你現前,其他九種心也都包括在裡面,要懂這個道理。所以大乘經常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二。這都是給我們講表法的意思。所以我們要從這裡去體會,知道其中任何一種心都涵蓋其他九種心。比如說我有大慈悲心,但是我心還不平等,你那個心也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我們舉出這個例子大家就可以知道。修學,我們每個人根器不一樣,總是要有個下手處。

  無為心,就是我們看到《大般若經》講,就叫我們修無為。六百卷《大般若經》最精華的就是《心經》,另外一部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般簡稱《金剛經》。這是我們中國佛教從六祖開始,因為六祖是在《金剛經》開悟的,五祖是用《金剛經》給他印證的,把祖位傳給他。從六祖之後,《金剛經》在中國佛教名氣就大。所以過去古時候讀書人,不學佛的人他也會看《金剛經》,你看一些古代的這些書法家、讀書人,他不一定學佛,但是會看《金剛經》,也會寫《金剛經》。另外一部就是《楞嚴經》。所以《金剛經》自從六祖以後在中國佛教,中國這個地區,可以說家喻戶曉,這在家、出家佛弟子提到《金剛經》,大家都聽說過。縱然沒有看過《金剛經》,也聽人家說過,它名氣特別大。這是六祖他從《金剛經》悟入的,他開悟,也是聽客人誦《金剛經》開悟的,五祖給他印證,也是用《金剛經》給他印證。所以這個經流傳就很廣,自古以來學的也很多、註解也很多。

  《金剛經》給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四句偈可以說在中國佛教裡面,不管學哪一宗、哪一派,大家都會提出來。特別講經說法的法師,不管講哪一部經,也都會引用《金剛經》這一首偈。我們淨老和尚晚年,這幾年都是專講《無量壽經大經科註》,講到諸法空,一切法都是假的,也是引用《金剛經》這首偈。因為有經典做為依據就比較好講,大家也比較有個概念,有個信心。這一首偈我們囫圇吞棗看過去,也就是念一念,念一念大概有個概念。但是我們有沒有受用?還是沒有。為什麼沒有?我們沒有用功努力去作觀,所以念了也沒有什麼感覺。

  昨天我們跟大家學習江老居士《金剛經講義》,他分析也非常有道理。因為一切有為法,既然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電,就是要我們知道這一切法當體即空,不但世間法,佛法也是一樣。所以《金剛經》也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你也要捨,你也不能執著,你能用它,但是不可以執著。所以不生貪著,乃能不取,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為什麼會貪取、執著?就是不知道它是當體即空,我們的心迷在假相裡面,這境界相現前我們總是迷了。迷了又起貪心、又起執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又是貪著了,放不下。不但世間法放不下,連佛法也放不下,我們淨老過去常講,學佛的人世間法他不貪著,貪著佛法,貪著佛法行不行?還是不行,你那貪著的心還是一樣,沒放下,只是換一個對象,這個也不行。所以世法、佛法統統不能取,你能去用,你可以去欣賞,但是你不可以去執著,不可以貪取。

  我們如果能夠入了這個境界,真的是得大自在,你可以享受,你可以欣賞,你不會執著,這就自在!這個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因為不執著你就沒煩惱,為什麼有煩惱?因為你有執著。為什麼執著?不知道這一切法是空的,你認為是真有,執著這個,放不下。這些觀法,我們雖然修淨土,這方面還是有需要大家深入的來探討,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如果我們能老實念佛,當然也就不需要了,真能老實念佛的人,他這世間必定能放下萬緣,就提起一句佛號,老老實實的,心中空空洞洞的,只有念這句佛號,這個真放得下,這樣的人也就不需要這些補助。如果我們還放不下,牽腸掛肚的事情還是很多,妄念很多、欲望很多,就不能沒有補助,這就有需要。但是補助也是要我們認真用功去作觀,那才會有效果;如果不用功,常常忘記了,那也沒什麼效果。常常要提起經典的這些開示,在生活當中時時刻刻來提起觀照。

  這裡我們今天接著看,江老居士給我們講有兩個要義,昨天我們講了第一個要義,我們今天接著來學習第二個要義。「二,一切凡夫性光,早被無明隱覆。有如一輪杲日,盡被烏雲遮蓋,光明全暗,太陽看不見了。此亦如是,妄念紛動,未曾暫停。今欲觀之,而能觀所觀,莫非無明妄識。何能觀見本性?此與滿天黑雲看不見日光,看來看去,無非昏擾擾相,是一個道理。」這一段給我們講,我們一切凡夫的性光,我們自性的光明,很早,就無始劫以來,就是被無明隱覆,隱藏起來覆蓋著,就見不到自性光明。有如一輪杲日,盡被烏雲遮蓋,好像天上太陽光的光明被烏雲遮蓋住了,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天上有烏雲我們就看不到陽光。陽光在不在?在。大家現在人出國的機會很多,應該很多人都有坐飛機的經驗,在這下面烏雲密布,飛機一飛上去穿過烏雲,那就看到太陽光了,太陽光它還是存在。但是我們在下面看,當中被這一層烏雲遮蓋看不到。用這來比喻形容無明就像烏雲一樣,我們自性的光明就像太陽光一樣,自性的光明被無明的烏雲遮蓋了,我們見不到。

  此亦如是,就是我們現在無明遮蓋自性光明,跟太陽光明被烏雲遮蓋道理一樣。妄念紛動,未曾暫停,的確我們現在是這樣,我們這個妄念紛動,紛紛擾擾不停的,連晚上睡覺還是會作夢,從來沒停過。今欲觀之,而能觀所觀,莫非無明妄識。現在我們觀,我們起一個念頭要觀,這念頭也是妄念。我能觀,所觀就是那個對象,我能觀,境界是我所觀的,能所又是對待,又是虛妄的,又是有為法。所以能觀所觀,我們現在能觀的妄心,所觀的妄境,莫非無明妄識,全體也都是無明妄識。何能觀見本性?此與滿天黑雲看不見日光,看來看去,無非昏擾擾相,是一個道理。好像我們看天上的烏雲,怎麼看就是一片黑雲,看不到日光。這是形容比喻我們現在用起心作觀,起這個心,這心就是妄心。能觀是妄心,所觀是妄境,能所都是無明,就像烏雲一樣,你怎麼看還是一片烏漆抹黑的,這樣怎麼能見到自性?

  「故圓覺經曰: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這是《圓覺經》裡面的一段經文。「輪迴者,生滅之意。寂者,無聲。謂真如非可以言詮也;滅者,無形。謂真如非可以相顯也。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曰大。體備萬德,用賅萬有,曰海。如來大寂滅海,即謂如如不動之本性也。可憐凡夫,全是生滅心。即發心作觀,亦是生滅見。今欲以此生滅心,生滅見,觀不生滅之圓覺性海,全然反背,故曰不能至。不能至者,言其南轅北轍也。然則修圓覺者,欲覺照如如不動之性,豈非竟無下手處乎?」這段也就給我們說明,引用《圓覺經》這段經文,以輪迴心,生輪迴見,我們現在的心就是輪迴心,從這個心生起的見解就是輪迴見,用這個心要去見如來大寂滅海,始終是達不到。輪迴就是有生滅的意思,用這個生滅心、生滅見要去觀不生不滅的圓覺性海,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就背道而馳,所以不能至,就是達不到,沒辦法。這樣講起來,江老居士這樣講,然則修圓覺者,欲覺照如如不動之性,豈非竟無下手處乎?這樣講起來就無從下手,沒辦法了。

  下面再給我們解釋,「我世尊大慈,今語之曰:勿憂,有妙法在」。這就引用,世尊大慈大悲給我們講,就是《金剛經》講的,勿憂,不要憂慮,有妙法在。「其法云何?宜觀諸法緣生,自有入處矣」。但妙法是什麼?宜,宜就是說需要,應該觀諸法緣生,從這個地方下手,自有入處矣,你自然就有入處,從這個地方下手就有入處。「此意,無異曰:初不必強息妄念。雖欲息之,亦不可得也」。這個意思也就是給我們講,我們的妄念,特別我們念佛人也常常有這個困擾,好像不念佛的時候還沒有感覺什麼妄念,愈念妄念就愈多。甚至有人念佛念到妄念多得他害怕,他不敢念。是不是因為念佛才會有這麼多妄念?不是,平常我們就是這麼多妄念。只是你沒有念佛的時候你沒有發覺,當你心靜下來要念佛,或者修其他法門,妄念就出現了。妄念出現,當然對我們的心就造成擾亂,你的心定不下來、靜不下來。不管修哪個法門,持咒、念經、念佛,總是希望把妄念把它止息住,不要讓這個妄念生起來。這也是所有修行人都會想要息滅這個妄念,因為修學這個法門就是要降伏妄念的。

  但是用功要知道方法,不能勉強要去止息妄念。有些修行人他不懂方法,勉強要止息妄念,但是能不能止息?還是不行,他還是止不住。這個必須要有個方便法。過去有一個好像也是開計程車的司機,早期我們淨老和尚宣講《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當時大概二十五年前在華藏圖書館提倡,勸大家讀這個經,讀誦、背誦。有一次,有一個同修開車的,我記得好像開計程車的,這大概二十年前的事情。他跟我講,說法師,老和尚要我們讀《無量壽經》,他說不但他會讀他還會背,而且他可以從後面倒背,倒背如流,不會背錯。但是他跟我講一個問題,就說雖然背得很熟,但是妄念止不住。他說老和尚講背經、讀經就是要代替妄念的,但是他說他背誦經典跟打妄念可以同步進行,同步起來。我說你這個功夫比我厲害,我都不會背。這個事情我說你還是再請教老和尚,看看有什麼更好的方法?現在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像妄念特別多的,伏不住,你必須要修觀,你要起觀。你起這個心要去觀,這個心也是妄念,妄對妄,就好像以毒攻毒一樣。我們念佛也是同樣個道理,其實誦經、持咒、念佛都是要對治妄念。但是每個人他的根器不一樣,煩惱習氣不相同,因此修學的方法,同樣一個法門還是有些大同小異的地方。

  因此我們在經典上才會看到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不是佛他故意要去設定那麼多法門,是因應眾生各種不同根器。所以開車的同修應該他修《金剛經》。妄念特別多的,大部分都是知識分子,欲望比較多的,知識知道很多的,他妄念就多,知事多時煩惱多。如果鄉下那些老阿公老阿婆,種田的,他欲望很少,他也不想知道太多,他妄念就比較少,往往這些人念佛很快容易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但是我們有一點知識的人,這是最麻煩的,妄念特別多,放不下,煩惱障、所知障兩重障礙都很嚴重。因此《金剛經》,特別是對知識分子,對治這個妄念,你看自古以來,讀《金剛經》都是那些讀書人。所以夏老居士講,自古詩人妄想多,詩人妄想最多的。這個經在中國佛教,這些知識分子特別契機,契合知識分子的根機。真的看不破、放不下,那不用《金剛經》來補助還真不行。念佛要老實念佛,想要老實就是老實不來。所以這裡講不必強息妄念,你也不要勉強要妄念停下來,不需要。

  「但當向有造作、有對待之一切有為法上,觀察其變化無常,如同夢幻泡影露電一樣」,就不要去勉強去息妄念,你就從有造作、有對待這一切有為法上面去觀察,觀其變化無常,觀察其變化無常,千變萬化無常的。如同夢幻泡影露電一樣,跟我們晚上作夢、看變魔術、看水泡、看電影、霜露、閃電一樣。我們在生活當中,如果冷靜下來去觀察這些有為的事物,的確是如夢幻泡影。我們想想昨天的事情,過去了,回想昨天的事情,這一切發生的事情是不是像夢一樣?像夢。現在,說現在,現在又過去了,未來,未來還沒到,我們從這些方面去觀察,你就不難發現真的如夢幻泡影。昨天的事情今天想想,是不是跟晚上睡覺作夢一樣,也不存在了?今天的事情,明天再想想,也是像昨天作夢一樣又過去,又沒有了,今天又有新的一個夢。白天的事情,晚上睡覺,白天的這一切又變成夢境;明天早上醒過來,昨天晚上作了一個夢,夢境。實際上講我們現在白天也作夢,晚上也作夢,都在夢中。所以說如夢幻泡影,給我們講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去觀察這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都不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為什麼妄念那麼多?都執著,在這當中,執著得愈厲害妄念就愈多,欲望就愈多,貪心,貪瞋痴慢增長,那這個妄念就多了。如同夢幻泡影。

  「使此心洞明一切諸法,不過緣會時,現有生起之幻相耳」,緣會就是因緣聚會,就現這個相,當現這個相的時候,它這個相也不是真的,是個幻相。好像我們看電視、看電影,我們知道有那個相,頻道一開,節目有人表演,錄好了,我們看,我們知道那是幻相。「實則生即無生」。我們如果會修行,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看電視、看電影會看的人真的會開悟,要怎麼看?就要這麼看。如果我們不是這麼看,我們的心就隨那個節目的境界在轉,他哭也跟著哭,他笑跟著笑。如果你看這些相就提起觀照,這是如夢幻泡影,你看得清楚、聽得清楚,如如不動,不受影響,不去執著它。這樣不但看電視會開悟,看什麼都會開悟,你平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會開悟。因為這一切都是夢幻泡影,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所以我們吃飯,人家請我們吃飯,說聚餐,大家聚在一起用餐,聚餐我們也可以觀,這是緣聚。每一次的緣都不一樣,這個緣跟張三,下次的緣跟李四。緣聚大家在一起,有聚餐這個相在;吃完了,這個緣散,大家各自回家,這個相也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不斷的時時刻刻提起緣生緣滅、緣生緣滅,這一切都是幻化的,好像演電影一樣,它沒有真實的事物存在,都是緣生緣滅、緣生緣滅,當體即空。觀察這個功夫深入了,你就看到它的真相,它的真相是什麼?就是空相。看到空相你就不會去執著這一切了,好、不好,好,不生貪心;不好,不生瞋恚心,心真的能夠漸漸入了如如不動這樣的境界,心慢慢就可以定下來。所以使此心洞明一切諸法,不過緣會時,現有生起之幻相耳,緣會才有,緣散就沒有了。

  「實則生即無生。從此可知,表面雖萬象森羅,而其底裡,全然烏有。時時處處,如是觀察覺照,便有不可思議功德。」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表面雖然萬象森羅,但是它裡面全然烏有,烏有就是完全沒有,就是一個緣生緣滅、緣生緣滅,都是一個夢幻的相。時時處處,就不管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如是觀察覺照,就要提起這樣的觀察覺照,便有不可思議功德。「何謂功德不可思議?當知觀諸法緣生之理,若領會得一切法當體是空,便能契入諸法空相。相空則性自顯」,這不可思議功德就在這裡。如果我們知道觀諸法緣生的道理,假若能夠領會得一切法當體是空,當體就是空的,當下它就空的,便能契入諸法空相,諸法的本體就是空。你契入諸法空相,相空則性自顯,我們自性就顯露,自然它就顯露出來,你不要刻意要它顯露,它自然就顯露出來。

  「何以故?有相,則諸法千差萬別,相空,則諸法一如故。諸法一如,即是性光顯現故。性光顯現,即是無明已明故。雖無明未必遽斷,未必遽與如如不動冥合,而智理冥合,實基於此。」諸法千差萬別,相太多,無量無邊,我們認為這個相是有,這個法就不如了,這個相跟那個相不一樣。如果我們知道相是空的,你看到它的性,這一切相就變成一如,一如就是融為一體,一如了。古大德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的比喻,我們從這比喻去體會。我們如果執著這個相,你去銀樓看這個金,打的金器各式各樣的,琳琅滿目,那個相都不一樣的,千差萬別,手鐲不是項鍊,項鍊就不是手鐲,也不是戒指,那打的相太多了,真的是琳琅滿目,什麼相都有。像老和尚常講陳大川居士,他是做那個不是真的金,那是假的金,那很便宜、很漂亮,他那個工廠我去看過,在杭州蕭山。從這個地方看到它,一個金的東西打出來那麼多的東西、那麼多的樣子,真的那個相千差萬別,太多了。

  從這個相去看就不一樣,不平等,我們執著那個相。如果你知道它的事實真相,不管它什麼相,它都是金子,那你就看到真相。金子,金子都一樣,一樣就叫一如了,不管什麼相都是金子。我們現在看到這個萬法,不管你看到什麼就是看金跟器的道理一樣的。你見性在哪裡見?你看到相,你知道它是妄相,那性就在妄相裡面,因為這個相是性變出來的,你看到它的本質了,看到它的本體去,本體它是一如的。好像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看到它的本體,不管哪一樣都是金,沒有差別。相有差別,它那個體沒有差別,它的本質沒有差別,就一如了,沒有差別就一如,都一樣,從這個相看到性。我們現在沒看到性,就是迷在這個相,其實性就在眼前。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分明在目前」,在目前我們就好像距離我們很遙遠,實際上是真的在目前。所以這性光就顯現,性光顯現就是無明就明了,所以無明未必說馬上就斷,未必馬上跟如如不動契合。但是你有這樣的一個功夫,智理冥合,實基於此,好像說你要進入那個境界,實際上它有基礎,要從這裡下手。

  「何以故?妄念從此日薄故。對境遇緣,不易為其所轉故。」這給我們講是什麼緣故,可以達到智理冥合?因為你用這樣的觀照功夫,妄念從此就漸漸減少了,日薄就是一天比一天少了。對境遇緣,不易為其所轉,對到這個境界,遇到種種因緣生法,就不容易被它所轉。這怎麼叫被所轉?遇到順境起貪心,遇到逆境起瞋恚心,貪瞋痴慢疑什麼的煩惱一直出現,就是被轉了。如果我們遇到境緣還是起這些煩惱妄念,我們就知道我們功夫不得力,不管你用什麼法門修總是不得力。功夫得力就一定是煩惱輕智慧長,遇境逢緣就不容易被它所轉,知道它是虛妄的,你就不會去認真。「由是言之,觀諸法緣生,無異觀諸法空相」,觀諸法,從有對待的諸法緣生去觀,跟觀諸法空相那就沒有兩樣了。「觀諸法空相,無異觀如如不動也」,你能夠觀察到諸法它的空相,就如同觀如如不動的自性。「換言之,觀生滅之有為法,如夢如幻。便不知不覺引入不生不滅之無為法矣」,你觀察生滅的有為法,觀察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你能這樣去觀,就不知不覺給你引導入不生不滅的無為法,入無為法你就見到自性。「功德何可思議哉!」這功德當然不可思議。「此第二要義,為吾人更應了知者」,這是第二重重要的意思,世尊教我們觀諸法緣生這是第二重重要的意義。第二重就是我們妄念伏不住,你就從這觀,你的妄念就慢慢會減輕了。

  下面有一段,我想也講一講,因為後面還很長。下面這一段,我們就講到下面這一段,怕講太久了變成在講《金剛經》。這部經大家聽了很久,怎麼還沒有聽到下面的?但這段很重要,我們大家常常要提起。下面這一段可以說是江老居士他修《金剛經》他的一個心得報告。「合上說兩重要義,可見作如是觀,譬如用起重機,四兩可以提千斤,毫不吃力。輕輕巧巧,撥雲霧而見青天。真善巧方便也。不慧學佛以來,前二十年,雖修種種法,作種種觀,毫無進步。一日於此四句偈忽若有悟。依此修觀。初亦若即若離,若明若昧,未成片段,並無甚效。」這一大段給我們講出他的心得。他上面說出這兩種重要的意義,就是世尊為什麼教我們觀這四句偈,有兩個重要的意義。可見作如是觀,可見得如果能做這樣的一個觀察。譬如用起重機四兩可以提千斤,這個千斤比喻我們無始劫來的煩惱妄念,好像千斤那麼重,但是如果你作如是觀察,依上面這首偈來觀察,就好像四兩可以提千斤,用四兩的力量就可以把千斤重的東西把它提起來,毫不吃力。輕輕巧巧的撥雲而見青天,這是形容比喻,你做這個觀照好像起重機一樣,用四兩的力量可以提千斤重的東西,所以真善巧方便也。

  不慧是他的自稱,不慧就是沒智慧,這是謙詞,但是根據他學習的經驗也是實在話。學佛以來,前二十年雖修種種法,作種種觀,毫無進步,修了二十年,修了很多法門,做了很多觀照功夫,都沒有進步,就沒什麼效果。有一天於此四句偈忽若有悟,有一天對這四句偈忽然有所體悟。依此修觀,初亦若即若離,若明若昧,未成片段,並無甚效。用這個經典上講的理論方法去觀,開始的時候好像若即若離,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有時候會比較清楚明白,有時候不太清楚,這個功夫總是不成片段,我們一般片段就叫功夫成片,並無甚效,好像沒什麼效果。

  「繼悟」,他前面這個悟是一層,接著繼續又更進一步的悟處,繼續他又體悟到,「應於一切境緣上極力作意以觀察之」。他就又覺悟到,前面那個沒什麼效果,後來他就又體悟到,應該於一切境緣上極力作意以觀察之。境緣就我們生活當中,遇到人事物這些境緣,極力就是說剛開始要很用力、很專注,作意就是特別把這個心集中起來,作意就是你要很刻意的去觀察之,根據這四句偈來觀察,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怎麼觀?「雖一極小之事」,在生活當中有重大的事情,有大事情,有極小的事情,極小的事情就是我們一般講小事,雞毛蒜皮的事情,不管大事小事。「或極順心,或極不順心之時」,我們在生活當中,這兩種境緣也是常常遇到的,有時候這些境緣很順我們的心,有時候這些境緣是很不順我們的心,一些順境跟逆境。那我們每個人大部分都會有這種現象,有時候你碰到順心的事情,有時候碰到不順心的事情。在這個時候你就要起觀了,「皆以如夢幻等道理印之」,就是遇到順心的事情,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樣觀。

  這個觀你就是要常常提起,要有警覺性,不然這個事情一來,我們這個觀就忘記了。忘記了我們又隨境轉,順心的事情我們就生歡喜心,不順心我們就生氣,一定是這樣,那我們心又隨境轉了。所以古大德給我們講這個用功,就是時時刻刻提起觀照功夫。觀照功夫在古人,儒家他們都做這樣的功夫,儒家、道家都是做這樣功夫。你看儒家講常惺惺,什麼叫常惺惺?就是你常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不要忘記了,你一忘記你心又隨境轉了。所以你看《太上感應篇彙編》講的都是修行的心法,常惺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妄念起來,怕你覺悟太慢了,這個都是用功的一些心法。所以用功,真正用功,就是在生活當中這樣用,這叫會用功。所以會用功,不是說你一天讀經讀幾部,佛拜幾拜,念多少佛,這未必會用功。這當然也是用功,用功的一個形式。但是實質上是在這個心地上用功夫。念佛也是一樣,念經、念咒、念佛都是一樣,都是在心地上用功夫。

  如果我們沒有高度的警覺性,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常常忘記,常常忘記又心隨境轉,該生氣的就生氣,該歡喜的就歡喜,那心就隨境轉,我們又迷了,又著相了,又生煩惱了,我們就知道我們功夫不得力,我們常常忘記。我們功夫還不純熟之前,這個現象一定有,因為你會常常忘記,為什麼忘記?你不熟悉。所以古大德也跟我們講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熟悉的是什麼?妄念煩惱,這很熟悉,你不用刻意去提起,它自自然然會冒出來,這個很熟。現在我們修行,就熟悉的慢慢給它疏遠、遠離,慢慢生疏。現在不熟悉的就是念佛,念佛這個我們還很生,常常忘記,常常忘記就很生疏,這個生的要它轉熟。你要搭配觀照功夫也是一樣,這個佛法都是方法,看各人的根器。我們淨老和尚講,我們遇到順境,南無阿彌陀佛;遇到逆境,南無阿彌陀佛,把這個心擺平。我們如果念佛功夫得力就可以把煩惱伏住。我們念佛如果功夫不得力,一面念佛還是一面生氣,一面念佛還是一面生煩惱,這就是功夫不得力。

  我們作觀也是一樣,你觀照功夫不得力,都伏不住這個煩惱,境界來的時候控制不住,這個觀照的功夫還沒有力量,那往往會被這些境界打敗,打敗也很正常。打敗之後你要再振作起來,繼續要修,跌倒還是要再爬起來。這個修學的過程必然是這樣的,所以這個也不必怕。關鍵我們時時刻刻要提起來,提起觀照是真正在用功,用這個功夫那才管用。如果你不懂用這個功夫,修了一輩子他還是功夫不得力。所以極順心或極不順心的時候,皆以如夢幻等道理印之,印之就是以這個來印證,看到順心的事情是夢,假的,你不要歡喜;遇到很不順心的事情,也是假的,你也不要生氣,就擺平了。這個講是比較容易,但是當境界來的時候,就是考驗我們用功有沒有得力,那就好像佛菩薩來考試,這些都是佛菩薩他來考試,有沒有通過?通過就及格,及格你功夫境界就提升了。

  「即修持佛法亦以如夢幻等道理印之」,我們現在修持佛法,比如說我們在念佛,或者拜佛,或者讀經,或者做法會,或者參禪、持咒,不管你修什麼法門,拜懺,這都是修學佛法,修學佛法也是夢幻泡影,你也不能執著。亦以如夢幻等道理印之,不管世法、佛法,順境、逆境,這一切統統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都要把這首偈提起來觀照、觀察來印證。「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關鍵我們行住坐臥心不能離開觀照的功夫,這就是做功夫不能間斷。我們念佛也是一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二六時中綿綿密密的,不斷的做這個功夫,所以行住坐臥不離開這個。

  「如是久久」,如是久久就是說你這功夫用久了,時間用久了。「雖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功夫尚淺」,雖然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樣的功夫還是很淺的功夫。「然實從作此觀起」,雖然功夫淺,但是要深入還是要從這裡觀起。「此心漸覺空空洞洞」,這個心漸漸的感覺空空洞洞了,不再像以前裝了那麼多東西在心裡,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牽腸掛肚、憂慮這些事情太多了,漸覺空空洞洞。「於一切境相,漸能無動於中」,見到這些順境逆境這所有的境界相,漸漸能夠無動於中,心就不動了,看到這些境界相心慢慢定下來。這個時候「看經時眼光便覺亮些」,你看經,以前看得不明白,現在看得明白,眼光便覺得比以前亮多了。「念佛時亦覺踏實些」,念佛的時候感覺比以前踏實了,以前念佛總是不踏實,現在踏實多了。

  「今請諸君試之,必有受用」,今請諸君試之,就請各位大家來試驗,必有受用,這句話也非常肯定的,必定有受用。江老居士講這句話這麼肯定,當然他自己有得到這個效果,他這個話才講得出來;如果得不到這個效果,他這個話講得也不肯定。他必定自己修學得到這個效果,所以他講話才這麼肯定,說必有受用,必定有受用。「當知博地凡夫,欲回光返照,捨此無下手處也」,博地凡夫都應當知道,我們現在這個地位是博地凡夫,如果我們想要回光返照,捨棄這個我們真的沒有地方下手,無下手處。我們也不是阿羅漢,不是菩薩,我們是凡夫,不從這個地方來修,沒有下手處。「珍重珍重」,這是鼓勵、勉勵我們,要珍重《金剛經》佛教我們觀察這四句偈的一個用意,真是大慈大悲。如果我們不懂做這個功夫,現在我們講「無為心是」,我們念無為心,什麼叫無為心?大概我們也是不明白。我們用以經來解經,我們就明白了。怎麼修無為心?觀音菩薩叫我們修大慈悲心、教我們修平等心、教我們修無為心,這個無為心就是這麼修的。

  下面講『無染著心是』,染就是污染,著就是執著。我們如果修一個心修成就了,比如說我們《金剛經》這一首偈會觀了,你漸入無為,漸入無為你心就是漸漸不受污染、不執著,那你就漸入無為了,這相關的。染是污染,著是執著,「無染著心」,《金剛經》前面講,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就是無染著心。無染著心,不能染著法相,也不能染著非法相,法相就是在有為這些事物,非法相就是不是這些諸法。非法相也不能染著,不能去執著,你一執著就變成二乘偏空涅槃的境界,就偏在一邊去了,取非法相。《金剛經》前面講的,江老居士也講得很詳細,佛教我們說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就是修這個,六度就是菩薩在這個世間怎麼過日子,就這麼過的。《無量壽經》佛也跟我們講,菩薩,法藏比丘在修菩薩道,就是以這個來建立、安立一切眾生,修六度。但修六度你不能去執著。從布施開始,從布施,但是布施你不能去染著布施的相,染就是有污染,著就是執著。《金剛經》它一個妙處,就是先教你,古大德講寧願著有如須彌山,也不可以著空如芥菜子,怕人家去執著空,就是去執著那個非法相,偏空,那就比著有更麻煩。

  著空出的問題會比著有嚴重,著空負面的作用就是撥無因果,沒有因果,那空了,那幹什麼壞事也是空,都可以繼續幹,那執著!所以《般若經》不好講,如果講不詳細、不清楚,人家聽錯了,那會給人家誤導,那修錯了,他就執著那個空,撥無因果,那就嚴重了。那倒不如還執著有比較好一點,執著有,他知道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執著有還可以斷惡修善。你執著空,撥無因果,幹壞事也都是空。所以大陸有一些人不信佛,看到出家人,他就會講,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他喜歡喝酒吃肉,都講這個,對出家人就來開示這個話,那不相信因果。所以《金剛經》教我們,你先修六度,你先去修有,把執著非法相那個門先把它堵死。你修六度當時你再從法相去觀它的空相,那兩邊就不著了。所以要去修。比如說我們看佛在《般若經》示現,他跟一般人生活是一樣的,其實佛他也可以不用吃飯,但他每天還要辛辛苦苦去托缽,還要走很多的路,回來洗腳、洗衣服。這個示現就告訴我們,般若不離我們現實平常這個生活,你現實平常生活就是般若,這就是二邊都不著!

  所以有些人他修行,他什麼工作、什麼事都不做,那著非法相。那飯也不用煮,衣服也不用洗,空!都空了洗什麼?那叫著非法相,那叫偏空,那不對。教你要做這些事情,做當中你不要執著這個相,那就是當相離相。所以這個不好講,自古以來《般若經》古大德很少人講,江老居士他也在《金剛經講義》前面他說了很多,他說般若是佛法的中心,宋朝以後,大概快一千年,講的人很少,只有禪門還有少數人講,其他的宗派都很少講。很少講,你沒有般若,他這個修行得不到法喜,枯燥無味,他很容易退心。縱然有人講,就淺講般若,沒有深講,淺講他得不到受用。那有人是怕講般若,淺談般若,怕談般若。另外一種叫妄談般若,這亂講的,把般若都講錯了,那問題更嚴重。所以江老居士說要敢講般若,要深講般若,要圓講般若,這樣修學他才會有法喜。

  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為什麼做到最後大家愈做愈不喜歡做,愈做愈累?因為沒有般若。其實中峰國師開示那些話都是般若,他沒有去起觀。所以以前做三時繫念,老和尚都要求我要隨文入觀,你要隨文入觀才會有法味。你提不起觀照,入不了那個境界,你做得就枯燥無味,沒有心得,就生麻煩,就想要往外跑,去打電腦,不然就要去外面去哪裡、去哪裡,要修什麼要修什麼,修到最後還是一堆煩惱。結論就是沒有般若。般若,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幾乎佔一半,可見得這個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變世間法。

  所以「無為心,無染著心」,這沒有從《金剛經》來解釋,我們不能深入。《金剛經》教我們行布施的時候,「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你修六度你不著這個相,你就超越了;你著這個相,我今天做多少好事,我做多少事情,我付出多少,著這個相就變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不能明心見性,差別就在這裡。事情是一樣,用心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所以會修的人,他這一生就成佛了,就往生了;不會修的,變成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那就錯了。所以修六度這也很重要,我們這個布施,其實每個人都在修布施,哪個人不修?財布施有內財、有外財,身外之物這叫外財,內財就是用我們的精神、體力來做事,為大家服務,叫內財布施。這個內財、外財每個人都在修,有沒有學佛的人都在修,但他不知道他在修布施,他修得一肚子煩惱,他是在修。明白的人他就是在修布施,修六度;不明白,他就在修煩惱,做得要命,他不知道在修布施。

  今天時間到了,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來念佛迴向,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