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11/3/1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3-0009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五頁第五行,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段: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是要念大悲咒之前先發這個願。在這段經文舉出我們佛門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這就是一般講四眾弟子。四眾弟子他具備的條件,昨天也大概跟大家報告過,我們淨業三福起碼也要具備到第一福、第二福這樣的一個條件才是名符其實的佛門弟子。如果沒有第一福、第二福的基礎,實在講,我們自稱三寶弟子都不夠資格,也就是我們淨公老和尚常講的,不能做到《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是具體落實《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的具體做法,這三個根就是落實淨業三福第一福的。有了淨業三福才能提升到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也就是說,我們要做一個真正名符其實的三寶弟子,那必定有第一福的基礎。如果沒有第一福這個基礎,做不到第一福,縱然我們受了三皈依,這個只是形式上的皈依,實質上並沒有得到三皈依的功德利益。為什麼?因為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換句話說,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就不夠條件入佛門受三皈依。但是我們現在佛教寺院道場,包括我們淨宗道場,常常為人皈依,這個皈依,說實在話是形式上的皈依,結緣式的皈依,並沒有達到受持三皈這個標準。不能達到受持三皈的標準,就是沒有第一福的基礎,也就是我們淨公老和尚現在這幾年,可以說不斷在提醒我們同修的這三個根,這三個根就是第一福具體的修學。這個沒有,人天福的基礎沒有,人天善法沒有,因此要提升到第二福受持三皈就有障礙,這個道理我們也不難明瞭。我們自稱是三寶弟子,三寶弟子如果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沒有慈悲心又喜歡殺生,又造十惡業,那你說這樣夠條件做一個三寶弟子嗎?我們心裡回想一下就不難明瞭,當然就不夠資格做一個三寶弟子。必定具備第一福的基礎才有條件受三皈依。

  有了三皈依,你才能去受五戒,受五戒之前要先受三皈依。五戒、八關齋戒,包括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都是從三皈依這個基礎發展的,沒有三皈依的基礎,那一切佛法都落空。佛法一入門要先受三皈依,三皈依是修學佛法的總指導原則,一直修到成佛,離不開這三個總指導原則,可見得第一福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淨公老和尚這些年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不斷的來提醒我們,我們同修大家要多留意這個基礎的修學,不能疏忽掉這個基礎。有了第二福才能提升到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福。這三福,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修淨土大家都知道修淨業,我們修了這麼多年淨業沒有成就,淨業沒有成就就不能往生西方,往生西方淨土必須淨業要成就。往生西方的一個大原則、大前提,佛在經上講的,「心淨則土淨」。我們心不清淨,雜念妄想煩惱很多,心不清淨不能感應淨土,這個因果不相應。我們想要往生到西方淨土,必定要修清淨心,心淨則土淨,這樣因果才相應,這一點我們也不能不知道。

  我們好像修了很久,心還是不清淨。我們再回想,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三福,原因就是我們疏忽掉這個淨業三福的修學。三福,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淨業正因,不管哪一尊佛都沒有例外的,不但修淨土,修所有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三個原則。淨業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出世間的二乘福,第三福是大乘菩薩福。我們希望往生到西方淨土,起碼也要具備第一福,這樣信願念佛才能往生淨土。這個我們對照《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也很明顯,你能做到第一福,這樣念佛信願求生淨土是下輩往生;能夠做到第二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是中輩往生;如果能做到第三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是上輩往生。所以三福再對照《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我們就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都相吻合的。

  我們現在一定要聽淨公老和尚的話,我們要重視第一福的修學,因為你沒有第一福就不可能有第二福,沒有第二福就不可能有第三福。所以我們現在修學淨土,大家都知道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在第幾福?在第三福大乘菩薩福。我們現在連人天福的基礎都沒有,一下子跳到大乘菩薩福,當然是做不到,菩提心很想發,就是發不起來。為什麼發不起來?沒有前面這第一福、第二福的基礎,那菩提心只是嘴巴念念,是發不起來的。所以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留意。所以這個經文我們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很容易明瞭,我們如果深入去理解、體會,才知道這個經文裡面它真正的含義、真正的意思。這個不能不知道。不然大家會誤會,『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這個有,很多!現在出家的男眾去受了三壇大戒,他受了比丘戒,他就是比丘;女眾出家去受比丘尼戒,她就是比丘尼;在家居士去受三皈五戒、受菩薩戒,那就是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都有了,很多。

  很多人在誦大悲咒,有沒有得到經典裡講的效果?真正得到這個效果還是很少,很有限,大多數得不到這個效果。如果對經義沒有深入的去理解,難免他就有懷疑,為什麼經上明明就這麼講,我們照這樣去念,怎麼沒有那個效果?就懷疑佛菩薩講的經到底是不是真有這樣的事情?就起了懷疑。這個疑問題在我們自己,不在佛菩薩,是我們自己沒有真正把經文的意思了解清楚,含糊籠統的、囫圇吞棗的就這樣看過去,以為自己明白了,其實沒有明白。好像我們吃一個棗子,這個棗子用吞下去,棗子是什麼味道不知道,是吃了,吞下去了,他沒有在嘴巴慢嚼細嚥,嘗不到那個味道,不能深刻的去體會到那個滋味。我們讀經、看經,學習經典也是同樣的道理,大部分都是粗心大意,囫圇吞棗,就這樣念念以為自己懂了、明白了,其實並沒有懂。就拿這一段經文,我們這樣一分析,我們心裡就有個了解。這也就是說你持咒先前必須具備的條件,這裡經文雖然沒有講得很詳細,但是它這個意思都包含在裡面,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有了這個條件,『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這個「慈悲心」是從內心真正生起的慈悲心。我們想一想,如果你淨業三福第一福都做不到,你說我們能對眾生起慈悲心嗎?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一天到晚在殺生吃肉,你說我很慈悲,十善業道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一天到晚在殺生,一天到晚在吃肉,你說對於眾生起慈悲心,那個慈悲心也是假的,那不是真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你做不到第一福,第一福做不到,不可能有慈悲心,這個慈悲心生不起來。為什麼?一天到晚造惡業,那怎麼會有慈悲心?所以這一句也是一個關鍵。我們到底有沒有慈悲心?我們具體來講就是落實第一福,老和尚講的三個根做到才會有慈悲心,這個是最起碼的,最起碼的慈悲心才生得起來。做不到第一福,對父母都不孝順,對師長都不尊敬,又殺生,又造十惡業,你說這哪裡會有慈悲心?那個慈悲心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很重要,我們要明瞭。具備了這個條件,最起碼我們具備淨業三福第一福這個條件,最少最少也要具備現在老和尚講的《弟子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體的落實就是《弟子規》,不然你說你怎麼樣去孝養父母?怎麼樣才叫做孝養父母?怎麼樣才叫做奉事師長?不知道具體的做法,不知道這個標準在哪裡。《弟子規》就是提供了一個標準具體的做法,根據《弟子規》的內容來做到,就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第二句的經文就落實了。

  慈心不殺具體的落實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感應篇》做到了就落實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說十善業道經》,這十條善業都做到了,那就落實修十善業這句經文。起碼要有第一福才會有慈悲心,所有的慈悲心都從第一福發展提升的,沒有第一福根本就談不上慈悲心。對自己的父母、親人都沒有慈悲心,對眾生還會有慈悲心嗎?那就更不可能。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有了第一福的基礎,這裡經文講的我們就能做到,就能相應。有了這個條件,當然我們能夠具備到第三福是最圓滿的。有了這三福的基礎,要念咒之前先發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這個「南無」是皈依、恭敬的意思,就是皈依、恭敬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是希望,我能夠很快知道一切萬事萬法的真理。「願我早得智慧眼」,知一切法必定要得智慧,不得智慧、智慧不開就不可能知道一切法它的事實真相。我們現在要往這個方向去提升,怎麼提升?我們現在要先聽經聞法,你要速知一切法,你又要得到智慧,你不聽經聞法,這個很難。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給我們示現的就是天天講經說法。天天講經說法,現在淨老和尚也具體示範給我們看,現在在澳洲每天講四個小時,早上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講完還有重播,網路有直播、有重播,加起來八個小時。佛示現的就是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要速知一切法,要早得智慧眼,如果我們不聽經聞法,這兩願就落空了,不但這兩願落空,後面所有的願都落空。為什麼會落空?不明理,不明道理,對這個理論方法境界他不明瞭,不明瞭他就不知道怎麼修,不是盲修瞎練就是說食數寶,都沒有結果。

  講經說法、聽經聞法就像學校上課一樣,學校老師要講課,學生要去聽課,要上課,大家去看看學校是不是都這樣?是這樣的。我們要學世間的學問,你都要到學校去上課,辛辛苦苦的,還要繳學費。有一年我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那個時候剛好安排我講演,有一堂課昆士蘭大學有幾個中國留學生到淨宗學院來參訪,他們也來聽講。我看到這些學生來了,我就給他們講,我說你們辛辛苦苦的到外國來留學,讀大學要讀幾年?問他們要讀幾年。他說讀四年,而且要繳很多學費,每天要上課,還要考試,考試及格才能畢業、才有文憑,每一天都很認真在學習。我就跟他們講,我說你們得到大學文憑,它的作用在哪裡?無非是得到世間的名利,名就是說我是大學生的資格,利就是希望將來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好工作,你是大學生,人家聘請你薪水會比較高,或者你自己去創業。這麼辛苦的學習,付出這麼多的代價,也不過得到世間的一點點名利而已,都要這麼辛苦。

  我說那我們學佛入佛門來,要成佛,要了生死,那你連世間學問的代價都不付出,我說這樣能成得了嗎?你從幼稚園念到大學,念到博士班,要念多少年的書?加起來一、二十年。而且還要繳學費,辛辛苦苦的還要上課、還要考試,到最後也不過是得到一點世間的名利而已。你那張文憑能夠了生死嗎?能夠成佛嗎?能夠明心見性嗎?能夠速知一切法嗎?能夠早得智慧眼嗎?不能!只是世間一點名利,你都要付出這麼多的代價。我們今天想要成佛,想要明心見性,就是輕輕鬆鬆的,愛來不來的,你說這樣能成佛嗎?你要求個世間的學位,你都求不到,你還能成佛嗎?我跟他們講,他們大概有一點體會。這個道理我們也不難理解,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

  所以現在我勸大家多多聽聽老和尚講經,大家意願不高,現在網路這麼方便,大家不喜歡聽。以前我記得我在家的時候,我還要上班工作,我又做粗工,不是做很輕鬆的工作,跟我弟弟去做模板,做建築的,回來都是很累了。吃過飯,洗完澡,趕快騎機車,從汐止趕到景美華藏圖書館,去聽老和尚講經,風雨無阻的,騎機車,冬天那是很冷的,我很認真。現在舒舒服服的在房間裡面有電腦,結果大家都不願意聽,實在很可惜。不願意聽就像什麼?就好像學生不願意上課。不願上課只是想要拿到文憑,你說那個文憑發給你有用嗎?那只是一個形式,我們都知道那沒有用。你到學校,你都不去上課,不去學習,然後學校就發一個文憑給你,你說那一張有實質上的意義嗎?沒有。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

  佛法也是這樣,所以我在前年,山東海島金山寺很多出家眾,我在講戒律課,這個不來,那個不來,這個有事,那個有事。我說我比你更忙,我台灣的事情那麼多,我都放下來這裡陪你們,你們還忙這個、忙那個。你不願意來總有理由,我說我不願意去上課,我也可以講一百個理由,你相信不相信?我有很充分的理由。後來聽說要傳戒,大家一窩蜂的去搶報名表。我說你們真的那麼喜歡受戒嗎?我說你們去受戒,上戒律課又不喜歡來聽,現在要受戒,大家搶著報名要去受戒,你們受那個戒有用嗎?對戒律一無所知,受了戒你怎麼持戒?你有沒有得戒,你一無所知,那有用嗎?我是跟他們講一些真話,我說你們現在去受戒也得不到戒,那個戒牒發給你,只有一個形式的,你不要以為這樣就得戒了。現在去受戒是受個形式的,弘一大師給我們講,先去受個形式的戒,回來方便學戒,受戒回來還要學,學一條做一條,你不學就不知道怎麼做,這才是名符其實的受戒。你對戒的開遮持犯這些都不懂,你怎麼持戒?戒牒就像一個文憑,好像學校的文憑,去戒場三十天舉行這些儀規、儀式,好像學校舉行畢業典禮,然後博士帽給你一戴,儀式舉行完你就是博士了,那不是真的。現在戒場受戒就像這樣,好像小朋友你給他戴個博士帽,你是博士了。那不是真的,因為他沒有學習,學戒、學經教都是一樣的道理。

  這裡發願,我們要知道怎麼學習。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我早得智慧眼,你要得智慧,要知一切法,就是先聽經聞法。現在聞法比過去方便多了,又有網路,又有衛星電視。以前我在家的時候還沒有這個,早期連錄音帶都沒有;後來有了錄音帶,我們就覺得很方便,有錄音帶我們聽經的機會就更方便。後來又有錄影帶,後來有VCD,到現在DVD,現在還有MP3,藉用現在科技的發達,我們利用這些科學工具來做弘揚經典的一個方式,提供給大家方便。聽經聞法這個事情我們要多留意,最重要還是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今天我聽說順師在三重別院,播放老和尚直播的經也沒有人要聽,老菩薩都聽不懂,都在打瞌睡,不聽了。後來我就給他們講,我說你先不要去要求老菩薩,先要求我自己有沒有要聽,你自己都不想聽,你一天到晚在看這個老菩薩不聽、那個老菩薩不聽。我說我在道場,我只要有空我就坐下來聽經,就我一個人聽經,我就自己坐下來聽,我都沒有去要求老菩薩要來聽。你自己都不先做給人家看,一天到晚在看這個老菩薩打瞌睡、那個老菩薩不聽,自己本身就不聽,你還能要求老菩薩嗎?要先要求自己這個老菩薩,那個老菩薩他不想去西方,你也要像那些老菩薩不想去嗎?如果你這一生還不想去,那你可以向那些老菩薩學習,就不要聽經。

  有的人說老實念佛就好了,聽什麼經?講是很簡單,你能老實嗎?什麼叫老實念佛,你有沒有搞清楚?什麼叫老實念佛?把這個貪瞋痴慢的習氣念掉了,那個人叫老實念佛。如果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貪瞋痴慢還很嚴重,那就叫不老實了。老實的標準在哪裡?在這裡。那我們想想我自己老實不老實?先不管別人老實不老實,先問我自己,我自己有沒有老實?我問我自己,我很不老實,因為很不老實,所以乖乖要聽經。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知道怎麼念,你不會念,不會念你就達不到那個效果,古大德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不接受善知識、好老師的勸告,那吃虧就是自己。自己還要編一個理由去跟老師、善知識,去跟他講理由,那吃虧是自己。自己不願接受這個教導,自己這一生就不能成就,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往往我們這一生又空過了,那就很可惜。

  下面講,『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這個昨天我們也講過,這是度眾生。下面這一句「得善方便」,你要度眾生沒有善巧方便度不了眾生,眾生,特別是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沒那麼好度的,沒有善巧方便就不能度眾生。所以過去我剛出家的時候,我們淨公老和尚,剃頭那一天就給我講了一句話,那個時候他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出家戒持得很嚴格。我們老和尚就跟我講:出家了,我們學的是大乘佛法,不是學小乘法,大乘法不但自度還要度他,度他沒有善巧方便就度不了眾生。怎麼樣學習善巧方便?必定要通達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要融會貫通,你通達出世間法,自利;通達世間法,利他。世間法具體的作法,就是我們古聖先賢講的這個禮,常禮,禮節這個禮,這個是世間法。這個禮就是講人情世故、世間凡情的,這些人情世故你必定要通達明瞭,你這樣來跟眾生、大眾接觸,他們才會生歡喜心。如果你對人情世故不通達,他生不起歡喜心,你佛法再好,他也不能接受,所以必定要有善方便。那善方便不但要學習佛法,還要學世間法。所以當時老和尚就給我講,日常法師他沒有得到高手的指點,知道出世間法,不通世間法,所以對世間法一張白紙。這是我出家第一天老和尚這樣給我講,我一直記在心裡。這些年來,出家二十七年了,也從這個地方體會到善巧方便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佛門常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有慈悲心,沒有方便,幫不了眾生,幫助不了。我們再看下面: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這兩願,前面是『願我速乘般若船』,「般若」是我們自性的智慧,翻經的法師沒有把它翻成智慧,是怕我們錯會那個意思。因為世間人也有聰明智慧,但是那不是佛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我們自性本有的,每一個人都有、都具足,大家都具足。我們速乘般若這個船,你很快就到彼岸,你就會超越苦海。我們為什麼在六道裡面受生死輪迴之苦?就是沒有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你世間的聰明智慧再高,你還是脫離不了六道輪迴生死之苦,脫離不了這個苦海。世間上聰明智慧很高的人很多,但是他不能超越生死的苦海,他超越不了。你看科學家很聰明、很有智慧,他發明種種的東西,與世間人的頭腦相比,他們是最高的、最有智慧的。但是那不是般若智慧,那是世間的聰明智慧,他能得到世間的名利,但是超越不了六道生死的苦海,他沒辦法。因為他的智慧不是自性的般若智慧,斷不了煩惱。

  般若是佛法的中心,你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前面十二年講阿含,後面八年講方等,阿含是小乘經,人天小乘經典。大乘就是從阿含提升到方等,方等就是進入大乘教,大乘教講了八年就進入般若,提升到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後面七年講法華、涅槃。般若幾乎佔釋迦牟尼佛講經接近一半,可見得這個般若它的重要。我們不學習般若,實在講,你學佛沒味道,得不到法喜,說得具體一點,不要說斷煩惱,連伏煩惱都有困難。因此我們在《金剛經》裡面,《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當中的精華。《般若經》佛講了二十二年,有六百卷,分量很大。在六百卷《般若經》,經這麼多,最有名的就是《金剛經》。在中國佛教可以說《金剛經》是代表《般若經》的精華。《金剛經》很有名,在中國佛教大概沒有人不知道佛教裡面有一部《金剛經》的,包括沒有學佛的人、世間的讀書人,一般人都知道佛教有一部經叫《金剛經》。

  《金剛經》這部經名氣很大。為什麼它名氣那麼大?是得力於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就是聽到人家念《金剛經》開悟的。他去砍柴,去賣柴,經過一個人家裡,聽到有人在念《金剛經》,他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聽到人家念《金剛經》,他一聽,忽然他有所悟,他開悟了。那個念的人沒開悟,他聽的開悟了。再去問那個人,你念的是什麼經?那個客人跟他講,他念的是《金剛經》。六祖跟他問話,彼此對話,對了之後,這個客人想這個人不是普通人,這個經他念了很久,他都不懂《金剛經》的意思,這個人聽他一念,他馬上就悟入那個經義。所以就介紹他到五祖那裡去,再去參學,還送他銀子,幫他安家,照顧他的老母親,等於是護持他去學習、參禪,去參五祖。

  在五祖那裡待了八個月,五祖要傳法,宣布請大家作一首偈,神秀作的那一首偈沒見性,沒開悟;六祖作的那一首偈,真的是開悟了。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他,三更半夜也是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那個時候就大徹大悟了,後面的經就沒有繼續再講了。那個時候他聽到客人念《金剛經》是大悟,還沒有徹,還不徹底。去五祖那邊做苦工做了八個月,五祖要傳法給他,再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時候他才大徹大悟。五祖看到他已經徹悟了,後面不用講他都知道,就把衣缽傳給他,叫他趕快跑。後來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它這個知名度是從六祖那邊來的,六祖是在這部經開悟的,成為一代祖師的。所以從六祖以後就沒有人不知道《金剛經》。歷朝歷代持誦《金剛經》的人非常多,得到感應的人也很多。所以我們這一次觀音佛學會印了《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後面還有附錄《金剛經持驗記》,就是持誦《金剛經》的感應、效驗的一些記錄。

  般若是我們學佛的中心,我們也不能不學。但是《般若經》很不好講,所以自古以來般若經典很少人講,為什麼?第一個怕講錯,給人家誤導,要背因果,所以乾脆就不講了。有的人他不怕因果,亂講,那因果背得更重。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給我們講,他說自古以來很多修行人不能說他不用功。他就舉出我們念佛人,我們念佛人念佛他認真不認真?他很認真在念,但是伏不住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控制不住。這個問題我自己本身也深有同感,自己有這種感受,念佛,我們也很想伏煩惱,就是伏不住,拿它沒辦法。我們也長期聽經,也明瞭,知道煩惱不好,哪一個人希望自己常常生煩惱?大概沒有一個學佛的同修,希望自己不斷煩惱的,大家都希望斷煩惱,但是就是斷不掉,不要說斷,控制都控制不了。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心淨則土淨,我們念佛念這麼久,怎麼心還不清淨?心不清淨,原因沒有別的,就是對這個世間放不下,說穿了還不是這一樁事情嗎?就是放不下。這個世界上有一樁事情沒放下,你心就不清淨,不清淨你就往生不了,願生西方那個心你生不起來。為什麼生不起來?你這邊有牽掛,你這邊放不下,嘴巴說願生西方,真的佛要來接引,你又不想去了,又怕死了。那願是假的,在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然知道。

  所以我自己為這個事情也是很煩惱,後來我就想到過去,早期老和尚曾經講過《金剛經講義》。有一天心裡實在很熱惱,《金剛經講義》再請來看看,看了真的有很深的感受。看到江老居士在《講義》裡面給我們講,現代人從一千多年來,《般若經》在佛門裡面很少人講。他說《般若經》如果不講,不管修任何一個法門,修到最後都枯燥無味、沒味道,沒味道你就修不下去,你就會退轉,你得不到法喜。這個般若是要從文字般若,根據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經典,包括講義、祖師大德的著作,這是文字般若,包括經聽聞法、言語文字,這是文字般若。我們利用文字般若的工具,你要知道去提起觀照般若,那才有作用。你只停留在文字般若,你不知道要提起觀照般若,那你修到最後就會枯燥無味,包括念佛法門都不例外。念佛法門一句佛號念到底,老實念佛你念看看,念到最後你的心就煩了,你就念不下去了。為什麼念不下去?因為他沒有觀照般若這個功夫,沒有觀照般若。

  所以你沒有般若,實在講,這句佛號也念不好。我們又會想,也有一些老阿公、老阿婆,什麼字都不認識,他念得很好,念個三年、五年都往生了。是有,但是不多,你找幾個,你找來給我看看。那個不認識字的老阿公、老阿婆,不是說他不認識字就很老實,不認識字很不老實的也很多,不相信我找幾個給你看。現在這些老菩薩都七老八老了,你問他老實不老實?很不老實。為什麼不老實?他還不想去西方,就不老實了。一講到生病就怕得要死,那還叫老實嗎?什麼叫老實?一聽到生病就歡喜得不得了,我要去西方了,他一點恐懼感都沒有,很自在,很瀟灑,那是老實人。如果聽到要死了,嚇得都不成人形,那就不老實。老實不是嘴巴講一講就老實,那個我也會講。如果大家都那麼老實,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要天天講經說法,講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不是多此一舉嗎?釋迦牟尼佛就拿一個引磬,大家來跟著我老實念佛,他就敲引磬,然後我們大家個個跟他念佛,不就個個都成佛了嗎?他還要講經說法幹什麼?就不需要講了。可見得那個老實人不多,少數幾個人有。

  真老實的人他真能放下,那種人真的不用聽經,也不用跟他講經,你就勸他老實念佛就好了,因為他已經老實了,你還講那麼多,不是多餘的嗎?現在佛講這麼久的經,因為我們這個世界不老實的人佔絕大多數,一萬個人大概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不老實,恐怕都沒有,恐怕一百萬人你要找到一個老實的都很難找。我們全地球六、七十億的人口,有幾個老實的?你去找看看,你找出來,真的不成比例,百萬分之一恐怕都不到。所以佛才要天天講經說法。講經說法目的在哪裡?斷疑生信。你有疑惑在,你怎麼會老實?不老實要裝老實你也裝不來。所以這個要起觀照般若。所以江味農老居士他講得很有道理,他說自古以來都不敢講《般若經》,但是般若是佛法最重要的部分,你看世尊講二十二年,但是沒人講,大家不敢講。所以他分析自古以來不敢講《般若經》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妄談般若,妄談般若就是虛妄亂談、亂講般若,那根本不是講般若,亂講,妄談,虛妄的妄。再來是怕談般若,聽到般若就害怕,敬而遠之,唯恐講錯,錯下一個字轉語,就要墮五百世野孤身,怕談。一個妄談,一個怕談。縱然有人談也很淺,淺談般若,妄談、怕談、淺談,大家不能深入般若,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認真,但是修到最後枯燥無味,他得不到法喜,他就退心,包括我們念佛法門都一樣。你說你老實念佛,那你心裡還有煩惱嗎?這個不要問別人,問自己最清楚,問別人不準,別人總是會恭維你:你修得很好,臉都發光了。什麼光我們也不知道,都有光,是智慧光還是煩惱光?都有光。智慧光它是白色白光、金色金光,煩惱光放出來是黑色黑光,也是光,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在此地,如果你是老實人,那不需要了,你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了,不要再自找麻煩。如果跟我一樣很不老實的,那我建議《金剛經講義》還是要看看,最好能夠深入,它幫助我們修學各種法門,它是佛法的中心。所以我們現在聽經、念佛也好,修禪也好,持咒也好,他就生不起歡喜心。為什麼生不起歡喜心?他沒有觀照般若,不懂得起觀,所以他就沒味道,修到最後像一灘死水,那個水是死水,它不活潑。般若一進去那就活潑起來了,穿衣、吃飯什麼事都是在修行,你就快樂了。不然你跑到哪裡?跑到深山你照樣生煩惱,你一個人自己就跟自己過不去,不相信你試看看。兩個人在一起會起衝突,自己一個人,自己跟自己也會起衝突。自己為什麼跟自己起衝突?自己的煩惱習氣在打架,自己跟自己就起衝突了。自己跟自己都在起衝突,那怎麼可能不跟別人起衝突?當然起衝突。為什麼起衝突?沒有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一照就沒有了,問題就解決了。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勸我們,不要妄談般若,不要怕談般若,不要淺談般若,而要什麼?深談般若,要深入的談般若。這個講法符合我們三皈依,「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深入。深入什麼?深入般若智慧,你的智慧才會如海。

  你看現在淨公老和尚講《無量壽經大經解》,根據黃念祖老居士註解在講,可以說字字句句都是深入般若,都是談到般若,離不開般若。你離開般若就沒味道。我們對這個世間放不下,如果你放下了,那可以不用學這個。如果放不下,我們還是乖乖的聽佛講的,你要學習般若,你不能不學,不學你就放不下,般若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我們念佛也是要看破放下,跟其他法門都一樣,只是看破放下我們念佛這個條件比較低,你只要伏煩惱、控制得住,這樣就可以去了,帶業往生算及格了,其他法門還不及格,修這個法門條件比較低。這個好像我們考大學,這個學校二十分就錄取了,其他的學校要四十分、六十分、八十分,有的要一百分,那條件比較高,我們就不一定能達到。這個二十分大家如理如法用功,很容易就達到、就及格了、就錄取了。高的我們不敢講,低的我們一定可以做到。

  但是低它也不是說完全沒有條件,這個我們可不能誤會,誤會我們這一生又要空過,又去不了西方,又要等到來生來世。不曉得要等到哪一生哪一世,再遇到佛法,遇到淨土,再如理如法修學,那個時候才能往生。我們希望這一生有一定的成就,般若不能不留意,所以《金剛經講義》我們還是有必要來學習,除非你已經看破放下,那不用談了。但是嘴巴講放下,心裡根本就沒放下,那個不算,有口無心那個不算。嘴巴說要去西方,心裡根本就留戀這個世界,就不想走,這個不可能往生西方的。所以最近這兩天我聽老和尚直播,有很多同修問老和尚,「往生,他的頭都發熱了,是不是往生西方了?」老和尚講了真話,他說頭發熱,包括燒出舍利,都不能代表他一定往生西方。但是有這個瑞相,是肯定他不墮三惡道,這個是可以肯定的。他往生的時候,譬如說全身柔軟、頭頂發熱、心窩發熱,往生到天道的,都有這個瑞相。來生再來做人的,他也有這個瑞相,來生來做人享受人間大富貴的,他也有這個瑞相,並不一定往生西方。

  往生西方淨土要怎麼樣才能確定?往生這個人他自己講出來了,臨終要走的時候他跟大家講:我看到佛來了,我跟他走了,我去西方了。這個能確定,他自己講出來能確定。如果他自己沒有講出來,這很難確定。所以有很多同修,他對自己的親人過世了,也很關心,特別我們學佛、念佛的同修,都期望著自己的親屬能往生西方,來問我們,問我們說有沒有往生西方?我都給他回答說有,一定會往生西方的。但是我跟他講一定會往生西方的,這個話是活的,為什麼說活的?如果他沒有說很確定的,我們這樣回答也沒錯,一定會往生西方的,給他一個安慰,讓他心裡得到一個安慰。在《彌陀經》上講,「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已生就是已經往生的,今生就是現在這一生往生的,當生就是將來總有一天會往生的。如果我們給他回答一定會往生,當生將來在無量阿僧祇劫之後再往生,那也是一定會往生,是時間的問題,並不是現在。如果他問說是不是今生?這個我就不知道。如果說是不是現在就在西方了?那我會給他回答說,等我去西方再看看他在不在那裡。他在那裡就能確定,我現在還沒去,沒看到,不能確定。我都是這麼回答的。

  如果問我說,會不會往生西方?我一定給他回答,很肯定的,一定會往生的,不是今生就是當生。為什麼?因為他聽聞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西方這個緣、這個種子就種下去了,總有一天這個種子它會成熟的,成熟的時候他一定會往生的,只是時間還有多長,我們就不知道了。我們這樣給人家回答,也沒錯,也是根據經典,經典有明文給我們說明。如果他要確認是不是今生現在他已經往生了,這個我們就不知道了,我們真的是不知道。另外還有一個方法,用《占察善惡業報經》去占察三世因果那個輪相,你也能求地藏菩薩給你指點,自己的親人到底是不是確定往生到西方,還是往生到天道、人道,還是往生到三惡道?一百八十九種三世因果,這個是未來因果,來生來世的因果,可以用透過這個方式去占。我能夠告訴別人的就是這樣。

  講到「速乘般若船」,我們也知道要學習般若經典,不然你怎麼速乘般若船?這個不是這樣念一念,願我速乘般若船,念完了就沒事,不是這樣。念完你要去學習,《金剛經講義》你可要聽、要學,不然你怎麼速乘般若船?有那麼便宜的事情,那我也要。我們是要作佛的,花一點時間,花一點精神、體力,那是一定需要的。你不可能說坐在那裡,躺得舒舒服服的就成佛了,有那樣的事情嗎?不可能。你要賺幾個錢,要上班還要工作好幾個小時,你才能賺一點錢,對不對?你要賺人家幾個錢,你就要那麼辛苦了,現在要成佛,要了生死,坐在那邊舒舒服服的就成佛了,天下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不要在那裡打妄想。所以有機會我們要來學習《金剛般若》這個講義。

  過去我們也是有個錯誤觀念,《金剛般若》是禪宗的,跟我們淨土沒關係,其實般若跟任何一宗都有關係,你離開般若那就不是佛法了。不但大乘離不開般若,就連小乘也離不開般若,就連人天的善法都離不開般若。連我們學《弟子規》都離不開般若,你沒有般若,連《弟子規》都學不好,不相信你試看看。你不要看《弟子規》,《弟子規》是教做人的,做人你都學不來。不是他去學了《弟子規》,他就做得到,有的他連懂都沒懂,他怎麼能做得到?下午我們五樓辦公室拿一個短劇給我看,編《弟子規》前面四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演了一個話劇。學了《弟子規》的人他會不會活用?縱然你在家裡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你到公司行號?你到學校?你到公司上班,這四句要怎麼做?你就要改成老闆呼。老闆呼要怎麼樣?不理他嗎?那應該怎麼做?在家裡是父母呼,應勿緩,在公司是什麼?老闆呼也要應勿緩。如果我當老闆,我叫你,你都不理我,我也不要用你,叫你明天回去吃自己。如果你當老闆,你請了一個人,你叫他,他都不理你,你還會請他嗎?我看你也不會請他。所以老闆呼也要應勿緩。

  老闆命,行勿懶,老闆交代你做的事情,你不能懶懶散散的,拖拖拉拉的,不認真去做,這個不行。老闆教,須敬聽,老闆給你教導你要聽。老闆責,須順承,老闆責備你的時候,你要虛心的來承受。如果一個公司行號大家能做到這四句,公司工作效率一定很好,這個老闆一個交代下來,下面都辦得很好。如果老闆呼,應很緩;老闆命,行很懶;老闆教,不敬聽;老闆責,不順承,你說那個公司怎麼做事?現在的公司大部分都有這種情況。學了《弟子規》的人真懂的還是不多,學是學,學是在學,學了,會了嗎?學會了沒有?我們學會了多少?做到了多少?所以你不要小看《弟子規》,我們都做不來。所以必須要借重般若智慧,不然你連《弟子規》都做不好,你還指望成佛。做人都做不好,還能作佛嗎?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般若智慧對佛法、世間法都很重要,它是中心,離開這個就不是佛法,就沒有佛法可談了,不但沒有佛法,連世間法也談不上,連世間的善法都談不上。可見我們學習學什麼?學開啟我們的自性般若智慧。所以《金剛經》我們也要學習,不是說我們念佛人就不要,不要,如果你放得下就可以。但是真正有幾個人能放得下?不要看那些老太婆、老菩薩很認真念佛,她就放下了,你去試看看,快死的時候一個都放不下。這個我們看多了,自己就能深刻的去體會。所以現在三重別院說,老菩薩不願意聽經,這我知道,因為他們還不想去西方。所以老和尚現在講的《大經解》,他們不願意聽,聽不進去,聽得沒味道。這個經他不聽,我們也很清楚,真正能念佛往生淨土就很難了。

  下面講,『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越」是超越,這個跟前面相關的,也通後面,這些都是有相關的。越是超越苦海,六道是苦海,六道法界分段生死,這是苦海。出離六道法界,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跟一真法界比起來,它還是苦海,比我們六道法界那要殊勝太多了,但是跟一真法界比起來,四聖法界還是苦海。所以十法界都叫凡夫,六道法界的凡夫叫內凡,六道以內的凡夫,四聖法界是六道以外的凡夫。但是六道生死輪迴的苦海,四聖法界的聖人,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他們超越了,他比我們快樂,他不要受分段生死,但是他還有變易生死,比我們快樂多了、自在多了。但是跟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比,他們還是苦海,還是不自在,所以還要再超越,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住實報莊嚴土,這個十法界的苦海他就超越了,到成佛是究竟的超越,這個都要靠般若。下面講: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戒定道』,我們ㄧ般講佛法的修學戒定慧三無漏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就是般若智慧。我們要開啟般若智慧,不能不修戒、不修定。戒有廣義、有狹義的。廣義的就是凡是佛教戒、規定,我們一般講守規矩,守一個規則,這個統統是屬於戒。你守這個規則,你心才會定,定了你才會開智慧;你不守規矩,心亂糟糟的,心定不下來,那你開不了智慧。智慧你開一分,它又幫助你戒定更深入,戒定更深入以後又幫助你的智慧愈增長一分,三無漏學它是相輔相成的,互相幫助的,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連帶的關係。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的經文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