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11/2/9  台灣台北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3-0002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諸位同學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今天是農曆正月初七,在中國人傳統叫「人日」,就是做人這個人。昨天初六我們開講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昨天我們介紹到這部經的經題,這部經經題的別題我們介紹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昨天我們介紹到這段。

  講到觀世音菩薩,可以說很多人都知道,佛門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民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不但學佛的人知道,不學佛的人像民間一般信仰神教的,也都知道有觀世音菩薩,甚至也來拜觀世音菩薩。在我們中國民間儒釋道三教,可以說都融為一體,因此我們看到很多道教拜神的信眾他也拜觀音菩薩。有一次我到浙江普陀山,也看到道士帶團去參拜(道教團體),另外喇嘛也去拜,西洋人當然去旅遊觀光的也非常之多,可以說全世界到中國四大名山去朝山,到普陀山的信眾遊客可以說是最多的。普陀山歷史上的記載非常的多,感應的事蹟也很多,很多人也都聽過,也都看過這個書,所以提到觀世音菩薩大概沒有人不知道。所以觀世音菩薩在我們佛門,在這個世間,可以說他的名氣是最大的。

  佛在大乘經典上也給我們講,觀世音菩薩他跟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緣分最深,幾乎有很多經典觀世音菩薩都不會缺席的。大家如果讀過《地藏菩薩本願經》,你看到第十二品,佛在講《地藏經》也交代觀世音菩薩來流通這部經典。《無量壽經》我們大家都讀過,淨宗學會的同學大家都讀過,在第二十八品,「大士神光第二十八」這一品,這一品經經文不長,主要就是介紹觀世音、大勢至。特別佛在《無量壽經》告訴我們,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遇到急難,急就是緊急,難就是有災難、有困難,人沒有辦法來幫助的時候,這個時候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都會有感應,這個非常重要。

  這個在我們現前世界上就非常需要,你看看我們人遭遇到困難、災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求菩薩來幫忙。你看虛雲老和尚,他從浙江三步一跪、五步一拜,從浙江拜到山西五臺山,拜了三年。這個路途當中冬天下雪,在荒郊野外病倒了,也沒有人跟他在一起,他一個人。這個時候他求誰來幫忙?也找不到救護車,救護車也來不及也沒辦法。誰來幫忙?菩薩來幫忙。哪一位菩薩?他去朝五臺,文殊菩薩變一個老人,變一個乞丐來幫助他、來照顧他,病照顧好了,那個人不見了。後來他拜到五臺去找這個人,當時照顧他的這個乞丐,把他病照顧好了,虛雲老和尚請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說他叫文吉,問他住在哪裡,他說他住在五臺山山下。虛雲老和尚朝山拜到五臺山去打聽這個人,問不到,後來問到山上去了,人家跟他講那個文吉就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在路途當中遇到生命危險的時候,文殊菩薩來幫助他。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有很多種困難,特別在現前這個時代,家庭的問題,事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整個世界災難的問題,自己學業、道業種種問題,每一個人都有困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這個時代真的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人無法去解決的,解決不了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就要想到求觀世音菩薩來幫忙,求觀世音菩薩來加持。所以我們遇到有困難的時候,不要忘記觀世音菩薩,多多向觀世音菩薩請教,我們就會得到幫助,這個非常重要。昨天也簡單跟大家報告,觀世音菩薩這個名稱是修學這個法門的一個代表,修耳根圓通這個法門,修成就了都叫觀世音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他並不是限定哪一個人。當我們自己在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時候,我們自己當下就是觀世音菩薩。

  我們在稱念名號,我們是在因地的觀世音菩薩,我們在修因。因地的觀世音菩薩求果地上的觀音菩薩,已經證果的觀音菩薩他就會來幫忙學弟。他是學長,我們是學弟,學長已經證果了,我們學弟還沒有證果、還沒有畢業,學長畢業了,我們求學長來幫忙,學長一定會來幫助。所以我們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你就是因地的觀世音菩薩,你現在在修因,還沒有證果,還沒有畢業。果地上的觀音菩薩他已經證果,他畢業了,他是我們的學長,我們求他幫助,他義不容辭的要來幫助我們。所以你念觀音菩薩你就是觀音菩薩。所以觀音菩薩你不要呆呆的看作是某一個人,給他指定哪一個人,這樣你的想法就錯了。電影演的,我們當作看戲就好了,那個你不要給它當真,我們要以經典做標準,我們學佛的人以經典做標準。世間人沒有學佛,他看戲娛樂,反正他就把它當作故事看,跟大家結結緣也是一樁好事。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對觀世音菩薩認識是有需要的,我們學習淨土法門的同修也有需要,你看淨土三經,《無量壽經》是第一經,佛都有介紹觀音、勢至,《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也介紹觀音、勢至,在《觀經》其中有一觀也是專門觀觀世音菩薩的(觀想觀世音菩薩),還有觀想大勢至菩薩的,所以這兩部經,淨土三經這兩部經,都有介紹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根據《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佛經》這個經上佛給我們講的,他是阿彌陀佛的左右手,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十方世界念佛眾生往生淨土的,所以跟我們修淨土法門也相應,也是相應的。因此觀世音菩薩,很多修淨土法門的同修他有兼念觀音,這是印光祖師在《文鈔》也勸念佛的同修兼念觀音菩薩。念阿彌陀佛,我們是求生淨土,兼念觀音菩薩是迴向給這個世界苦難的眾生。所以印光祖師他也勸念佛的同修,如果你一天定課念一萬聲阿彌陀佛的名號,可以兼念五千聲的觀世音菩薩聖號;如果你一天定念一百聲的阿彌陀佛名號,那你再加念五十聲的觀音菩薩聖號。念觀音菩薩聖號就是為這個世界苦難眾生念的,我們念這個聖號迴向給他們,這樣就是對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有幫助,對他就有幫助。念的人多了力量就大,多一個人念就多一分的力量,多十個人就多十分的力量,因此我們要多多勸人去念。

  所以觀世音是利益眾生這方面的,對自己修行來講叫觀自在,對自己來講是觀自在。觀自在,自己得到自在了,才能去幫助別人。如果自己都得不到自在,自己的苦都比別人多,那你怎麼幫得了別人?就幫不上忙了,自己還要別人來幫忙。所以必定自己先得到自在。自己觀自在,然後對眾生就是觀世音,就是利他、利益眾生的,觀自在是利益自己的,自利,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看到經典上,像《心經》講「觀自在菩薩」,觀自在是誰?就是觀世音,觀世音就是觀自在,一個是自修,一個是弘法,幫助別人、幫助眾生,幫助眾生就叫觀世音。「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這個是人,這位菩薩大家非常非常熟悉。

  下面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這個廣大圓滿無礙,這個廣大到底有多大?怎麼才叫圓滿?你看《華嚴經》講大方廣,它這個大是一個形容,廣大是個形容,實際上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我們現在覺得是廣大圓滿無礙?還是不廣大,也不圓滿,而且障礙很多,我們現在是不是這個樣子?觀世音菩薩他為什麼廣大圓滿無礙?這個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個重要課題。觀世音菩薩他為什麼那麼廣大,盡虛空遍法界,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廣大。我們現在不要說什麼多大,就我們這個地球,我們的心都沒有一個地球這麼大。不要說一個地球,一個心都沒有一個國家那麼大,甚至連一個家庭的心量也都沒有,只有自己一個人。心量縮得那麼小,起心動念只有想到自己,他沒有想到別人。如果會想到別人,我們不要說心量多大,你會想到家庭,譬如說夫妻兩個人彼此會互相去想,那還會離婚嗎?大概不會了。為什麼兩個會離婚?先生想他的,太太也想她的,他們都很自私,那個心很自私只有想到自己,都沒有為對方想,就要離婚了。心量就那麼小,只有想到自己一個人,連兩個人他都沒有去想,這個心量小到這麼小,你說怎麼會沒有障礙?怎麼會圓滿?當然就有障礙、不圓滿。

  但是佛告訴我們,我們的心它是沒有障礙的,它是廣大圓滿的,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原來的心是這麼大的。現在為什麼變得這麼小?原因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跟我們講,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原來它都沒有界限的,為什麼現在不但很多界限,而且這個界限畫得就剩下自己一個人,畫一個小圈圈。這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那妄想、分別、執著最嚴重的,就是嚴重到只有自己一個人,沒有第二個人,他就不會為第二個人去想,不會為別人想,只有想到自己,起心動念就是想自己,這個人我們一般講,這個人太自私了,自私到極處了。有的人心量大一點,他會想到別人,想到一個家庭,想到一個團體,想到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想到一個地球,這個心量就很大了。如果再會想到其他的星球,那就更大,但是還是有限。為什麼有限?因為你起心動念就有一個範圍,就有一個數,有一個定數,有個數量在裡面。

  那要如何才能廣大圓滿無礙?你不要起心動念,那你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整個虛空法界就是你自己了。現在我們在虛空法界裡面,我們自己畫圈圈,畫得小得可憐,自己造成嚴重的障礙。所以我們學佛沒有別的,拓開心量。怎麼拓開心量?最高指導原則,你不起心不動念,你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現在一下子,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這樣,像六祖惠能大師他就做到了,他一開始就不起心不動念,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一次全部放下,這個叫頓悟。我們沒有辦法像六祖、像釋迦牟尼佛一下子頓捨,不能頓捨就不能頓悟。我們怎麼辦?我們用漸捨漸悟,就是漸修漸悟,你慢慢放。慢慢放從哪裡做起?我們淨公老和尚講經常常給我們講,從哪裡下手?從布施。你沒有去修,你就不知道你到底有沒有放下,你修了才知道自己放下多少。章嘉大師教他這個修行方法,可以說是佛法最高的指導原則。

  我們從著相開始布施,慢慢提升到不著相。我們現在布施就是先從身外之物布施,先捨身外之物,然後再捨身內,這樣漸修的。身外之物就是我們的財物,我們先布施這個。布施我們從少而多,當初章嘉大師教淨公老和尚修布施,那個時候他在當公務員,一個月薪水非常微薄,只能勉強過日,他就想到布施哪裡有錢?章嘉大師就問他:你一毛錢有沒有?五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他說這個有。他說有,你就從一毛、五毛、一塊錢開始布施,先捨。他接受章嘉大師的教導,他就開始去修了。人窮就是愈不敢布施,人為什麼窮?就是過去生沒有修布施,這一生才那麼窮,我們眾生不知道這個原因。所以愈窮的人他就愈不敢布施,他有錢他都藏起來,窮怕了,他會害怕,布施就沒有了,他會害怕不敢布施。不敢布施,他不修這個因,將來又會得到貧窮的果報,所以要去修。剛開始修,他就是像割肉一樣。我們的一毛錢、五毛錢對有錢的人來講,他丟掉他都不想去撿起來了。但是對一個貧困的人來講,對他來講他像割肉一樣,因為他的財產就那麼多。所以從這個地方難捨能捨,就慢慢去捨、去布施。

  他這樣修剛開始很勉強,剛開始很痛苦,剛開始要布施,有時候會想很久。這個我自己有經驗,會這樣,不相信大家可以試試看。但是你要練習,練習這樣常常布施,常常布施,你慢慢會習慣,習慣它就成自然。「初則勉強,終則泰然」,《了凡四訓》講的,剛開始很勉強,到最後你就很泰然、就很自然,因為你已經養成習慣了。老和尚修布施修了半年就有感應,他需要什麼東西,生活上需要的自然就有。修了三年,他老人家講,很多事情他就能預先知道了,他有預知的能力,因為心比較清淨。修到後面他回收會很多,回收多的時候,這個時候還要繼續再布施,不能停下來,停下來又不能進步了,還要再布施。布施你回收又會更多,愈多回收就愈要布施,這樣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多,愈滾愈大,修到最後你的福報人間沒有辦法給你享受,你就往生到天道去了,去享受天福。這個著相布施是得人天福報。

  但是你修布施,你不著相,要修《金剛經》。《金剛經》講,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你不著相,三輪體空,內不見有我布施這個我,外沒有布施的對象,當中沒有布施這個東西,這叫三輪體空,你布施一塊錢,那就消千劫之罪。這個要修,修到這個境界,你這個業障就消得快。老和尚他修布施,章嘉大師教他修布施,他這一生學佛的基礎就是章嘉大師給他奠定的,就是修布施。我們們看《金剛經》就是修布施,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你布施修這個修到底就成佛了。《金剛經》任何一段、任何一句,你懂了,你會了,你去修,修到底就成佛了,可以說從頭到尾統統是修布施的。一部《金剛經》布施、忍辱講得最多,一開始就教我們布施。

  教我們怎麼拓開心量?我們這個心本來是跟觀音菩薩一樣廣大圓滿無礙,我們跟觀音菩薩是一樣的,我們現在為什麼小到這麼可憐?我們著相了。《金剛經》講,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著了相。這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從我相發展出來的。你有一個我,對面就有個人,你有我就有個人,兩個人就對立起來了,很多人就變成眾生。這個執著從來沒動過叫壽者相,壽是指時間很長,就是放不下,從來一分一秒都不肯放下,這叫壽者相。都是從我執發生的,我相執著。所有的煩惱、六道輪迴的因果就是這麼來的,從我執來的,造這個貪瞋痴慢,這些都是從我這個執著發展出來的。所以《金剛經》它教我們破我執比小乘法要殊勝、要高明。小乘法要修各種觀想,面對面直接去破。《金剛經》教我們從度眾生這方面去破我執。

  《金剛經》佛給我們講,「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我們所有的生命就四大類: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化生是最舒服,最痛快的;胎生是最苦的,我們人是屬於胎生;還有卵,像雞蛋、鴨蛋、鳥蛋那些都是卵生的;濕生,像蚊、蟲,水上那個蟲,有濕度的生物;化生他是變化生,是最好的。在我們六道裡面,六道十法界就這四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度盡所有的眾生,但是實在沒有眾生得度。《金剛經》這句你會了,你會修了,那你很快就成佛了,你就明心見性了。他教我們破我執的方法,就是先教你去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是你要針對一個我,這個我執我們已經堅固的執著,你一起心動念就是想到我,你不可能不想到我,現在教我們這個念頭轉一下對象,你去想眾生。《金剛經》這句話常常提起來,一想到我,我們就要度眾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所有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個是化除我執一個很巧妙的方法。那就跟人沒有對立了,沒有對立你的我執慢慢就淡化了,到最後自然就沒有了。

  後面那一句就是我們超越重要關鍵的經文,就是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但是你不要執著有眾生你去滅度,但是又要度無量無邊眾生。度無量無邊眾生不落空,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不落有,空有同時捨,那你就見性了。我們要怎麼修?你在生活當中看到一個人很討厭的,專門找你麻煩,你心裡想到那個人的時候,你就要趕快用《金剛經》這一句,所有眾生都要給他滅度,那個人也是眾生,我也要幫助他滅度,我要度他。我們為什麼跟他會產生對立?因為我執出現了,所以你要趕快用這句經文去觀照,把它轉過來。這個修就是從這地方去用功,用功得力,你到處都是道場。所以這個《金剛經》我們也要知道。

  我們學習淨土法門,其實一部《無量壽經》,所有經典無所不包。無量!無量就是這裡講的廣大圓滿才叫無量。這些經文我們可以以經解經,其他的經典來補充解釋《無量壽經》。我們淨宗學會是《無量壽經》作主修經典,其他經典可以來補充說明,以經解經,這樣我們才能深入這部經典。觀世音菩薩,觀這個字非常重要,我們要常常提起觀照,在生活當中提起觀照,這是我們要拓開心量,要從布施下手。這個方法很多,我們可以採用,先採用老和尚這種方法,我們先來學習。慢慢我們這個心就會拓開,到最後我們就跟觀音菩薩一樣廣大圓滿無礙。如果我們不能破除我執、不能破四相,這個心本來就很廣大沒有邊際的,現在變成很小、有障礙、不圓滿。所以我們讀了這個經題要懂得怎麼來學習。修《金剛經》,修布施,這個我們有需要大家共同來勉勵。這是講到廣大圓滿無礙。

  廣大圓滿無礙它是本體,我們每一個眾生他本來的心體就是廣大圓滿沒有障礙的。這個心,法身遍一切處,它沒有障礙、沒有隔閡。有障礙、有隔閡、有界限,它本來沒有,為什麼現在有?就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去給它劃分的。譬如說,我們現在不要講其他的星球,講到其他世界,就講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地球它自己會說這是美國,這是中國,這是英國、法國,地球它有沒有自己這麼說?哪一塊土地它自己說我這裡是叫中國,有沒有?我這裡叫美國,我這裡叫英國,地球有沒有自己這樣講?有沒有?沒有。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這些界限?人去給它分配出來的,人去給它設定的。這個是我的,我畫一個圈圈,你不可以來,你要來要經過我同意,這是人製造出來的。原來它沒有界限的,沒有界限就沒有障礙。極樂世界沒有界限,十方諸佛佛菩薩的世界它沒有界限,因為他們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們沒有界限。我們凡聖同居土六道法界它有界限,為什麼有界限?有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界限、沒有障礙,自己去給它劃分,製造這個障礙,就是這個妄想執著製造出來的。這個都在大乘經論裡面,我們深入大乘經義,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我們心量可以拓開,那是非常快樂、非常自在的。這個道理如果你搞不通,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沒辦法修的,修不來。《金剛經》這個會了,普賢菩薩十大願自然能夠修,從禮敬諸佛到普皆迴向,你很容易修。這個廣大圓滿無礙它是體,它的體。體它有它的作用,所謂體相用。有體、有用,好像我們人有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體,身體有它的作用,我們人可以活動,可以工作,有體有用。這個體就是宇宙的本體,它就是廣大圓滿無礙,它起作用是什麼?就是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沒有條件的。他為什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為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界限,所以他對眾生的幫助,他是無條件的。我們凡夫對眾生的幫助是有條件的,對我有利的我幫助,對我沒有利的,我不理他,這個有條件的。所以這個慈悲,就是一般講的愛緣慈,我愛他,我喜歡他,或者他對我有好處,我幫助他;跟我沒有關係,或者我討厭他的,我就不幫助他,對他就不慈悲,這是眾生的愛緣慈。菩薩他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才圓滿。所以他這個起作用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對眾生他沒有分別的,沒有條件的,完全就是義務的去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分怨親,怨親平等。在菩薩這個境界裡面談不上怨親,有怨親就是有四相才會有怨親,沒有這個四相那都是一體的,那就沒有這些念頭的存在,所以他才能夠起這個大悲心。大悲心的原動力就是從廣大圓滿無礙這個體來的。

  「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所有一切法世出世間法都包括在裡面了,他都能掌握住了,這個叫陀羅尼。印度話叫陀羅尼,翻成中文是總持,總持的意思。這個別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這個是講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他是廣大圓滿沒有障礙大慈大悲以這個心為總持的,這個是別題。

  「經」這個字是通題,通題就是通用的。一般解釋這個經,經有貫攝常法的意思。經在印度梵文裡面它不是叫經,它叫修多羅。因為經這個字是中國古聖先賢流傳下來的語言文字教訓我們尊稱為經,像四書五經、十三經。聖人他的言語、他的教導記錄下來稱為經;賢人作的稱為傳,像《左傳》、《公羊傳》、《榖梁傳》,這賢人。聖人作的才能稱為經,像孔老夫子、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聖人,世間聖人,道家的老子、莊子,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世間的聖人他的教導記錄下來的文字稱為經,尊稱為經。經的意思在中國文化裡面,經就是真理,它是不能去改動的,稱為經就是它這個道理它是超越時間空間的,它不受時間跟空間這個限制。這個經是中國的,印度它叫修多羅。修多羅就是以前那個佛經用貝葉,印度像芭蕉葉的貝葉,它那個經文都寫在貝葉上一片一片,然後給它穿一個洞,用線穿進去綁起來,所以修多羅翻成中文叫做絲線的意思。就是貝葉這個文字,佛講的語言文字把它記錄下來,寫在貝葉,然後用線把它穿起來,叫修多羅。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人對釋迦牟尼佛教導所講的言語文字翻譯成中文,也把它尊稱為經,就是把它看成跟中國古代聖人他們講的這個經同樣的尊重。所以中國翻譯這個中文經典,也都尊稱佛講的這些語言文字為經,經典。

  經就是代表真理,代表不變,真理是永恆不變的。所以經它有貫攝常法這四個字的意思。「貫」就是貫穿,這個經文也是很好的文章體系,它可以作科判,有系列的,有條不紊這樣排列出來,這個語言文字義理從頭到尾它是一氣呵成都貫通的,這個叫貫。像一棵樹一樣,樹根、樹幹、樹枝、樹葉、樹梢、樹苗,這個花葉、果實,它很多,有條不紊,它這個系統有條不紊。「攝」的意思是有攝受力,就是我們現在講有吸引力,這個攝是很不容易的。佛經它有攝受力,雖然我們不懂,但是念念念,你這樣念,你念了很久,重複的念也不累,這說明它有攝受力。像我們世間一般的文章,再好的文章大概看個兩、三遍,不想再看第四遍。我們報紙、雜誌你看一遍大概不會想再看第二遍,看過了,知道了。這個說明它攝受的力量只有一遍。

  過去有人翻譯佛經,文言翻成白話文,白話文的經典。過去好像十年前有人把《佛說阿彌陀經》翻成白話,印了很多。到最後好像人家翻一翻看一看,看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因為已經知道了。後來好像印了沒多久就沒有人再繼續印了,剛開始翻譯出來也印很多,最後沒有人再繼續看。現在我們看到所有的寺院還是鳩摩羅什《佛說阿彌陀經》,每天木魚在敲的還是念那一本,我們現在在做三時繫念還是在念那一本。文言跟白話味道不一樣,文言它那個意義是無窮無盡的,好像潛水一樣,無窮無盡的,不相信你可以試試看。你把翻譯白話的《佛說阿彌陀經》敲木魚來念,然後把鳩摩羅什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來念,你看哪一個會念的比較順口、比較喜歡,一試就知道。翻譯的念個一遍、兩遍沒味道了,因為他嘗不到法味。我們現在每次做三時繫念,一天還念三遍,為什麼會念得下去?每次法會還那麼多人來,很奇怪,都重複在念那個,也沒有新的,為什麼大家念得那麼喜歡?做法會他還要來念?這什麼道理?如果像報紙那樣,像白話那樣,他還會來念嗎?不會了。這什麼道理?就是攝的作用。

  攝就是它有吸引力,你每次念,你的感受會不一樣,它會隨著你的境界不同,你就當然不管什麼時候念都不一樣,你的感受不一樣。文字一樣,你體會的不一樣,感受的不一樣,境界也不一樣。剛開始或者你念得枯燥無味、念得很痛苦,但是愈念愈歡喜,不一樣。或者,如果你世間的文章剛開始一念很歡喜,你再念看看,到最後就沒味道了,到最後就念得很煩了。這個佛經剛開始念得很不歡喜,慢慢愈念愈歡喜,念到成佛那是最歡喜的,那就是攝的力量。這個大家可以試驗,包括我們唱念梵唄也是一樣。那個佛號,我們現在清淨的梵唄失傳了,我們現在念的比世間流行歌好,但是不是梵唄的標準,但是我們也學不到本來那個梵唄了。梵的意思就是清淨的意思,這個梵唄一念,你現在一肚子煩惱,心裡很熱惱,心煩得不得了,這個梵唄一唱一念,心馬上就清涼下來,煩惱的火焰馬上降溫,它就有這個效果。我現在在研究這個,所以我買了很多音樂來聽。我聽世間的音樂,以前我在家的時候常常聽流行歌,現在流行歌我是一條聽不完,都聽不下去了,既沒有意思,又實在是很沒有水平,沒有意味。以前那些老歌它還有些意味,以前的老歌是比較有意義。現在偶爾回味回味還有它的味道,現在那個新歌好像你唱過幾年再唱沒有什麼味道。老歌它還有,它那個文學,詞跟曲它還有它的一個味道。但是跟我們佛梵唄的唱念,這個也不能相比。

  如果我們唱「彌陀讚」,你能夠起觀想,那個味道肯定會不一樣。所以唱讚會觀想的人,他唱出來的味道就不一樣。不相信,我也曾經試過,流行歌聽到最後它會生煩惱,它會煩躁,得不到清涼。一開始聽,好像滿不錯的,很喜歡。但是聽了幾遍,你會煩,因為它歌的內容是引起你煩惱心所的,我們凡夫就會生煩惱。如果觀音菩薩聽就不會,觀音菩薩不管你唱什麼,你去罵他,那個音聲到他那邊都變成耳根圓通,明心見性的人就沒有影響。凡夫就不一樣,會影響。所以流行歌跟佛的讚不能比。我們三時繫念天天念,都是重複的念,奇怪你們怎麼還來念?這個我們念好幾百遍了,還繼續念。他就是每次念他的感受不一樣,包括那個讚都是一樣的。如果你念彌陀讚或是蓮池讚,你會觀想蓮花,觀想七寶行樹,你能夠作觀,能夠相應個一分兩分,味道就不一樣了,你會感到遍體清涼,業障消除,這個一點不假。所以它有攝受的力量,經它有攝受的力量。

  「常」就是永恆不變叫常。常就是不變的,會變的叫無常,常就是不變的,也就是說它是真理,超越時間空間的。真理就是什麼?就是事實真相,它事實真相就是這樣,因此它不會受時間空間的影響而有所改變,不會。改變,它不會改變,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他在變來變去,變化無常的。那個變化無常的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理。真理它是永恆不變,它是常的。所以經典三千年前佛講的是這個道理,三千年後還是這個道理,再三萬年後,三百萬年後,無量劫以後它還是這樣,這個才叫常。在古印度這個道理是這樣,到中國這個道理還是這樣,到美國、到日本,到其他國家,到外星球,到其他他方世界,都一樣。所以這個超越空間、超越時空,這是常的意思。

  「法」就是規則、法則。你要依照這個法則,你修學才會成就,才會得到圓滿。你不依照這個法則,不依照這個規則,那就沒辦法。所以經它有法則這個意思在。你依循這個法,這個法的規則去修,一定可以達到你的目的,你不依這個法則那就沒辦法,就達不到,所以它有法的意思。經這個字,有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才稱為經。不但佛法是稱為經,世間法像聖人講的經,它也超越時空,像孔老夫子講的,老子講的《道德經》,四書五經,它也超越時空。所以民國成立之後,大家不要我們中國老祖宗的傳統經典,不學習了。但是現在民國成立到今年一百年了,很多問題無法解決,不但中國的問題,全世界的問題都無法解決。因此在上個世紀七0年代,英國湯恩比歷史學家,他就提出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紀世界要恢復秩序,必定要提倡學習中國孔孟學說以及大乘佛法。他早在四十年前就講出這個話,也看出了這個世紀全球人類他的需要。

  這個世界如果要恢復秩序,必須要以中國孔孟學說以及大乘佛法做為最高指導原則,大家來學習,依照這個思想言行來修、來做,這個世界才有可能恢復和平。不然這個世界是會愈來愈亂,是一天比一天亂,無法達到和平,和平只是一個理想、一個口號,實際上做不到。這個說明什麼?連世間聖賢的典籍,它也超越時空,不是說只有中國人可以用,它適用各個國家、各個族群,這個道理放諸四海皆準,都可以做標準,所以它超越時空。它是一個法則、一個規則,你不依照這個,你就亂。所以這個法的意思,也有孔老夫子講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那個味道在。你遵守本來這個法則那就對了,就是健康的,就是正常的。你不遵守,你自己要去創造、要去發明,搞到最後問題一大堆無法收拾。你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回歸到原來這個法則,不然你的問題是愈來愈多。所以現在這個世界這麼亂,我們淨公老和尚也在講經當中常常講,現在每一個人都要創作、都要發明,他有他一套,發明了很多,不曉得應該依哪一個人為標準,亂!這個就是沒有依法。所以我們學習這個經典也要明白這個道理。好,經這個通題,這個字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經題我們介紹到此地。下面介紹人題,就是翻譯這部經典的人。

  【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

  翻譯的時代是在中國的唐朝,唐朝這個時代。『西天竺』是西印度,古代印度分為五個區域,東西南北中,分了五個區域。印度古代在唐朝那個時代稱為天竺國,是現在才叫做印度,古代它叫「天竺」。他是西印度這個地區的人,這是說明翻譯這部經典這位法師他的籍貫,他的國籍是西天竺的人。『沙門』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叫沙門。在古印度很多宗教的修行人都稱沙門,不是只有佛教,凡是修行人都叫沙門,出家去修行當然也是稱沙門。「沙門」它的意思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翻譯為勤息,勤勞的勤,休息的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稱為沙門。

  『伽梵達摩』是翻譯這部經這位法師的名字,這是一個人的名字,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叫尊法,尊重的尊,佛法的法。在《開元錄》第八卷裡面有簡單的記載,「沙門伽梵達摩,唐云尊法,印度人也,譯千手千眼大悲心經一卷。」這是出自於《佛學大辭典》裡面的,比較簡單的。下面也有一個資料,大悲觀音的根本經典為《大悲心陀羅尼經》,是唐朝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六百二十七年到六百四十九年,由智通翻譯的《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為最早的譯本。這本是比較早,在唐太宗那個時代翻譯的,這個經題叫《千眼千臂》,一千隻眼,一千隻手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這可能是同一個梵文本,原本可能是同一本,翻譯的時間不一樣,翻譯的人不一樣,內容應該是大同小異。

  到唐朝高宗永徽顯慶年間,公元是六百五十年到六百八十二年,這個三十二年當中又有伽梵達摩所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這是比較慢一點,比較慢大概三十年,相差時間不是很長,這是伽梵達摩所譯的,就是現在大家讀誦的、學習這一部是迦梵達摩他翻譯的。兩本雖有繁簡之別,但關鍵語皆相同。這兩本大同小異,在關鍵的經文都一樣。根據翻譯的中文本,我們就可以知道,翻譯的法師他用的原來的梵文本,梵文的經本應該是同一本。每一個人翻譯他用的語言文字簡單、詳細有所不同,每一個法師翻譯的會有一點不同,他用那一個字不一樣、有一點不同,但是大致上相同,所以應該是同一個梵本,同一本。像《金剛經》它有六種翻譯,我們現在念的都是採取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這本。六種,六種給它拿來對照大同小異。根據資料顯示,我們就知道原來它採用的印度梵文本,它是同一本。只有《無量壽經》它這個梵文本至少有三種以上,因為它翻譯的內容出入太大,這本有那本沒有,那本有這本沒有,那個不同的梵本。說明佛講《無量壽經》,他是多次宣講,講的內容有一些地方沒有講到的。同樣一個梵本,翻譯的人雖然不一樣,但是差別不會太大,只有小幅度的不同而己,這部經也是一樣。

  下面《佛光電子大辭典》也有一個簡單的介紹這個伽梵達摩,「意譯尊法,唐代譯經僧,七世紀西印度人。永徽顯慶年間來華,譯有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生卒年不詳。」這個記錄是根據宋朝《高僧傳》第二卷,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二裡面的一個簡單記載。這位法師他詳細的資料已經沒有辦法找得到,所以現在根據只有這個簡單的資料。這個在我們《大藏經》裡面,看到有很多經典連翻譯人的名字都沒有了,不曉得哪一個翻譯的,但是經題、經文都有。所以我們在《大藏經》裡面看到「失譯人」,失就是喪失了,失去了翻譯的人,翻譯的人不曉得是誰翻譯的,都不知道,沒有資料,這個在《大藏經》裡面我們也看到很多。所以這位法師雖然資料不是很具足,但是大概知道他是哪裡人,什麼時候到中國來,在中國什麼時候翻譯的。以後如果有發現一些比較細詳的資料,這個應該佛教界會給它補充出來。特別現在這些考古的,有些像大陸很多埋在地下的、出土的,還有石經,這些挖出來的,挖出來有些以前喪失掉的一些資料,可以從這個地方再找出來。因為歷朝歷代在中國天災人禍戰爭,古代印刷術又不發達,傳播媒體也不發達,資料很容易就喪失掉。因此古人也是為後代的人設想非常周到,我到北京房山,房子的房,山上的山。房山石經那是由隋朝靜琬(即智苑法師)發起刻造,把《大藏經》刻在一片一片的石板上,刻在石板。因為石頭比較不會壞,火也燒不掉,紙張水淹到了會爛掉,火燒到會燒掉,很容易就失去了,他刻在石頭保存的時間就長了,所以這個石經一直保存到現在。所以古人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經典,用盡了苦心。這是唐朝時代就是唐貞觀(公元六百五十年到六百八十二年),這位伽梵達摩印度的法師到中國來翻譯這部經典。

  『譯』這個字就是翻譯。「譯」,古代在周朝的時代,四方都有負責跟外國交流的官員,通外文的,我們現在講那些官員都有學外文,外文系的,現在講外文系的,負責跟外國這些人往來交流,每一個官的名稱,四方東南西北都不一樣。北方這個官叫做「譯」。印度來的為什麼後來都稱為譯?因為東、西、南各有名稱,大概佛經都是從西北進來的,大概從現在甘肅、新疆西北這個方向進來,大概那時候是譯這個外交官在負責的,所以後來大家都沿用譯這個字。翻譯,譯這個字是古代周朝設置在東西南北四個方面對外國人交流的官員名稱。譯,我們現在講翻譯。這個人題,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就是這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在唐朝貞觀年間西印度伽梵達摩法師,他到中國來翻譯的。好,人題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下面我們要正式進入本經的經文了,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旛。周匝懸列。】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段開始就是本經的序分,序分又分通序跟別序。通序就是每一部經它是都共通的,都同樣的,通序就是給我們講六種成就。別序就是個別的,又叫發起序,就是發起這部經的因緣,佛為什麼講這部經,他什麼原因來講這部經?是什麼因緣發起講這部經?這個叫別序。通序是六種成就,六種成就第一個是信成就,第二個是聞成就,第三個時成就,第四主成就,第五處成就,第六眾成就。我們一段一段來看,我們先講『如是我聞』,這個是信成就和聞成就。「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含義非常深廣,在古代天台宗創始人就是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初祖,他講如是我聞,就講如是兩個字,講了九十天。我們沒有智者大師那個境界,不要說講九十天,大概講九個小時都把人講跑光了,沒有人要聽。他講這個如是講了九十天。其實這四個字就包括佛一代時教,你真懂了,真的後面就不用再講了,所以一開頭叫信成就、聞成就。我們簡單講,如是我聞,我們用最淺顯的意思來講,如是就是這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說的,不是聽人家傳說的,也不是我編的,也不是駕乩扶鸞寫出來的,是我在現場親自聽到的,就這個意思。這六種成就就好像現在會議記錄一樣,會議記錄。聞成就這個裡面含義很深,這個當中也有師資道合這個意思在,就是佛要講這部經,現場這些聽眾也有這個程度可以接受了,聽了他可以理解、可以依教奉行了,這個時候來講叫師資道合。

  所以下面講『一時』,就是師資道合這個時候。「一時」,它也沒有標年月日、沒有標時間,講個一時。這個一時它是活的,一時就是它這部經適用於任何一個時候。我們現在在台北市信義路四段三三三號之一、二樓,這個小講堂,這個時候我們現在也是一時,現在網路前的同學你們在看也是一時,就這個時候。這個經這個時候也適用,不是過時了。如果你記載年月日,那三千年前的。這個不合時宜了,是不是這樣?不合時宜,那三千年前適用,我們三千年後根本不合用了,我們來學這個幹什麼?就變成這個意思了。現在很多人都是這個觀念,對不對?那個古時候的,那個不合時宜了。但是佛法跟世間聖賢的真理,它是超越時空的,任何一個時候,它都一樣,它都適用。所以一時它是活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此地。六種成就,我們只講了兩種,下面還有四種,(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下面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福慧增長,阿彌陀佛。好,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