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16/6/21  英國倫敦英國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07-0011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地藏菩薩本願經》。諸位同修,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九頁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好,我先將這一段經文念一遍,大家對一對地方:「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段。

  我們這次到英國來,在這個道場為此地的同修啟講《地藏菩薩本願經》。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海內外各地,凡是新的道場成立,第一部經就是先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有時間就講一部完整的,沒有時間,像美國地區,大家時間比較少,有淨宗學會新成立,請我們淨老去講經,不能講一部完整的《地藏經》,也講個《地藏經》大意。這是表法,也就是我們凡是來道場學佛修行、念佛都必須有基礎,地是代表地基、基礎,好像蓋房子要先打地基,房子才能蓋得起來。我們學佛修行,包括世間的事業也是一樣,做任何事業都必須要有基礎,沒有基礎這個事業不能成就,縱然有成就也像曇花一現,很快就沒有了。

  昨天我們北京劉秀梅居士也帶了國內幾個地區的同修,上海、安徽、福建這些地方同修來英國參加這一次的祭祖繫念法會。大家發心來參加我們淨老和尚在此地第一次舉辦的祭祖繫念法會非常難得,也非常殊勝。大家要來到這個地方也不容易,花費也很多,辦手續也比較繁瑣。但是我們知道淨老和尚這次的因緣,在英國與威爾士大學合作辦漢學院,這是培養延續我們漢字、文言文的種子老師的一個學習場所。這是我們要把中華優良的傳統文化傳播到全世界,第一個條件就是要認識中國的文字,就是一般講的漢字。漢字,我們老祖宗創這個文字(倉頡創字)流傳到現在五千年了。現在人不學習祖宗正統的文字,對於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古籍,大家就看不懂了。而且中文文字它是有六書,跟外國的拼音文字是不一樣的。很多象形文字,我們看到形狀就知道它的意思,好像我們看圖畫一樣,看圖畫就知道什麼意思。所以它有六書,這個文字學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

  再來就是文言文,文以載道,用文言文把道理記載下來,傳到後代不會有誤差,能夠保存它的原意,完全不會喪失。全世界的文字,只有中國漢字、文言文有這個功能,其他的沒有,包括我們現在的白話也沒這個功能。因為我們講話會隨著時代變,而且地方的方言不一樣,全世界的語言這麼多,傳的時代久了,它的音也變了。以前人講的,過了二、三百年之後的人,他就不懂;現在人講的,過了二、三百年之後的人,他也聽不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現在在提倡推廣全球人類來學習漢字、文言文,言語講話不同沒有關係,但是文字可以一樣。文字統一,文言文統一,把各國各民族它好的東西,用這個工具把它記錄下來流傳後代。所以這個對世界是最殊勝的一個貢獻。我們大家發心到這裡來,我們辦這些活動無非是宣揚漢字、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因此,大家發心來很辛苦,但是我們知道這個目標方向也是非常值得的。我們總知道為什麼來參加這個活動,它的意義在哪裡,我們明瞭之後就會覺得很有價值、很有意義。大家也必定得佛力加持、祖宗庇佑,福慧增長,六時吉祥。

  昨天劉居士她也發心,請悟道今天再繼續講《地藏經》,原來我們計畫是講到昨天晚上。因為今天開始,明天、後天,這三天,就已經要進入準備我們辦活動會場的工作,工作也很多。今天白天還有個空檔,我建議劉居士帶大家去旅遊,他們說要慢一點再去,今天想聽聽《地藏經》,這個也是好事。所以我們今天臨時再多講兩堂課,上午、下午,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下午三點到四點半,多上兩堂課,這個也很難得。

  昨天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是世尊給我們介紹第二個例子,發願眾生度盡方成佛道,就是修學地藏菩薩本願的第二個例子。第一個是大長者子,看到佛的相好莊嚴,請問佛要怎麼修,才能得到這樣的好相?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跟他講,要久遠劫度脫六道罪苦眾生,要發心久遠劫度脫這些六道裡面受罪受苦的眾生,才能得到跟佛一樣的好相。所以他就發願他的相好要修得跟佛一樣,所有世界的六道眾生沒有度盡成佛,他就不示現成佛。這是介紹第一位地藏菩薩的例子,是一個大長者子。這一段經文是介紹第二位,發願成就地藏菩薩的第二個例子,這是一個聖女,婆羅門女。

  前面我們讀的這段經文,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可以說非常普遍。婆羅門女,她是聖女,過去世修的善根福德很深厚,這一生遇到佛法,恭敬三寶,修學佛法,對父母非常的孝順。但是她的母親不相信正法去相信邪教,而且常輕三寶,對三寶非常輕視,相信邪知邪見的人的一些錯誤的說法,不相信有因果報應。聖女非常孝順,想盡辦法勸導、誘導她的母親,讓她的母親能夠生起正見來信佛。她的母親經過這個孝順的女兒的勸導,偶爾生起了信心,但是沒多久,信心又沒有了,又不見了,又開始信邪法邪教。信邪法邪教,不信因果,撥無因果,那個情況我們就可想而知,必定造十惡業,造惡業就多了,造得重。因果這樁事情,不是說我們相信就有,不相信它就沒有,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因果報應這樁事情,你相信,它有;不相信,它還是有。不是說信則有,不信則無,不是這樣的。如果是這麼簡單,那大家都不要相信就好了,就沒事了。但是事實是怎麼樣?事實,因果報應還是絲毫不爽,你做好事、做善事有好報,你造惡業、做壞事有惡報、有災難。

  婆羅門女的母親,她就不信因果信邪法,不相信有六道輪迴,沒多久就死了,命終了,死了之後魂神就墮到無間地獄。婆羅門女她心裡也有數,知道她母親在生前不信正法、不信因果,惡業造得很重,造十惡業,可能去的地方不好。聖女(就是婆羅門女)真的是很孝順,知道她母親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她也知道去的地方一定是不好。所以她母親去世,她就為她母親修福,「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這個就是在三寶裡面種福迴向給她的母親,希望她的母親能夠往生到好的地方去。這一段也就是我們佛門一般講的超度。她這麼孝順,母親過世了,非常思念母親,把房子都賣了,家裡財產賣掉來供養三寶,在先佛塔寺,大興供養。在寺院裡面,她去供養,她就見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形像,這尊如來已經不住世了。因為婆羅門女那個時候是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像法時期,像法時期佛當然不住世了,不住世有留下佛像。像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沒有住世,但是佛的佛像供在寺院,我們大家到寺院去拜佛就能看到莊嚴的佛像。

  塑造佛像必定要按照《造像量度經》來塑造或者繪畫,要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給它畫出來、給它造出來,一定要按照經典講的標準來造佛像,那才是正確的。如果不按照《造像量度經》它的標準、它的尺寸,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塑畫出來,那就不是造佛像。過去我們道場有個護法,姓陳的,他花了四萬多,請一個畫家畫佛像,請我們老和尚鑑定,說他這個佛像畫得很好,請老和尚看看,希望老和尚給它肯定。我們老和尚看一看,給他回答,他說這個不是佛像,這是人像,畫一個人像。造像一定要照經典講的規格、標準去造,才是正確的,才莊嚴。婆羅門女看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佛像,「端嚴畢備」,可見得這尊佛像雖然是塑畫的但是很莊嚴,看到就讓人肅然起敬。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

  【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

  到這裡是一段。這個時候婆羅門女,『瞻禮尊容』,「瞻」就是看,看到莊嚴的佛像,看到之後就禮拜,禮佛。「禮」,它的含義非常的深。所以經文,像這些都是屬於關鍵性的一個字眼。如果我們含糊籠統看過去,禮佛,我們講就是在拜佛。有沒有錯?也沒錯。「瞻禮尊容」,拜佛就代表恭敬,為什麼加個禮?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就講禮敬諸佛,「一者禮敬諸佛」,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他為什麼不講恭敬諸佛,講個禮敬?禮的精神就是毋不敬。在我們中國的禮,我們老祖宗傳下來,《周禮》、《儀禮》、《禮記》。在《禮記.曲禮》裡面講「毋不敬」,禮就是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對一切人事物都恭敬,這叫毋不敬。禮表現在外面,我們一般講禮貌、禮節,待人接物、言談舉止,它都有個禮的標準,禮貌;禮又講一個禮節,節就是節度、節制。禮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

  所以《論語》裡面講,「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恭就是恭敬,我對人很恭敬,對人很恭敬是內心的一個敬意。表現在外面這個肢體,我們在佛門裡面現在的禮,我們還是照傳統的就是頂禮,禮拜,看到出家眾(法師),我們跟他頂禮;世間法,以前是三跪九叩首,現在也沒有了,現在三跪九叩首改成三鞠躬。三鞠躬,鞠躬是幾度?九十度,七十度,還是六十度。禮要適中,如果表現不適中,不夠、不及,譬如鞠躬只有六十度,或者五十度,這個不到位,不到位顯得有點傲慢,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不太願意。如果九十度彎得太下去,也太過了,好像顯得有點巴結人的樣子。所以大概七十度上下比較適中。這是講一個原則,我們也不能呆呆板板一定是這樣,這是講它的原理原則。我們在佛門的同修,我常常遇到,見到法師:法師,我給你頂禮三拜。以前早期我們在華藏圖書館,我們台灣很多同修看到老和尚也是很有禮貌的,一來就是三拜。後來我們老和尚,他拜你要站著讓他拜你也不能走開,你就站在那裡給他拜。然後拜完老和尚就講:拜佛才三拜,拜人一拜就好。但是那些同修,不行,還是要三拜。我們有句俗話講,「恭敬不如從命」;《論語》講,「恭而無禮則勞」。你恭敬沒有禮去節制,你很疲勞,被拜的人也很疲勞,他要站在那裡給你拜。我遇到很多,台灣比較好一點,現在遇到大陸很多同修看到我,我說一拜就好,不行,要三拜。三拜,我只好站在那裡給他拜,我也不能走;不能他拜,我就趕快跑,這我又對他失禮。所以只好站在那裡給他拜,彼此都勞。所以為什麼禮要講一個節,節就是它有一個節度、節制,不要太過,不要不及,就剛好,彼此大家都自在。「慎而無禮則葸」,慎就是謹慎。謹慎是需要的,我們日常生活待人處事接物是需要謹慎,但是你太過就變成葸,葸就很不自在。太謹慎,太拘束,不曉得該怎麼辦才好?該講還是不該講,該做還是不該做?那就變成非常的拘束、拘謹,那就很不自然、很不自在。所以這個也是要禮來調節。所以謹慎,慎而無禮則葸,在《論語》裡面講得比較詳細。

  「直而無禮則絞」。有人講話很直,過去我們道場有一個女眾,剛出家,講話比較衝的。講話比較衝,那是有惡口的習氣,在口業裡面講惡口習氣。她講話就是口氣不好,讓人家聽了不舒服,也不一定說她有惡意,因為她有那個習氣。她講話口氣很衝,不代表她心不好,但是她的口業不好。俗話講:「豆腐心,刀子口」。你心壞在裡面,沒有人知道,但是你口氣不好,人家聽了就很難過。而且口業很容易得罪人,口為禍福之門,講話不小心得罪人,將來被人害了,自己又不曉得,莫名其妙的,為什麼?自己無意,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個女眾她接電話,人家打電話來,講話都凶巴巴的,然後口氣又不好。我說:妳能不能講話柔和一點。她說:我就這樣,我講話就是這麼直。我說:妳那個不叫直,《論語》講的,那不叫直,叫衝。我說:妳有沒有吃過衝菜?我們大陸同修不知道有沒有吃過衝菜?我們台灣有衝菜,衝菜吃下去,眼淚、鼻涕都流出來,叫衝菜。如果沒有吃過,改天到台灣,我帶一點給你吃看看,你就知道什麼叫衝菜,會被衝到。

  「勇而無禮則亂」。這些都是我們要知道的,它都有個禮在。所以禮義廉恥,禮擺在第一個。道德仁義禮,禮是最後一個底限,但是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禮就像佛門的律儀一樣,律儀就是佛門的禮,《禮記》的禮是世間的禮。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弘崇禮律」,弘揚推崇聖賢制定的禮,律就是戒律,佛門的戒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講弘崇禮律。所以禮敬諸佛,禮是毋不敬。禮表現在外面叫禮貌,你的容貌。所以「動容貌,斯遠暴慢」,我們動作表情不要粗暴、不要傲慢,要學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現在的人都不學禮,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說禮教是吃人的猛獸,打倒了。現在大家不學,大家都不知道禮,不知道禮,我們人跟人相處常常起磨擦、常常起衝突;你知道這個因果之後,心也會比較坦然,那很正常,現在大家沒學,彼此包涵包涵,彼此原諒原諒,有得罪的地方,大家多包涵,只能這樣。補救呢?補救就是還是要學習,把老祖宗的教誨要找回來。

  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蓮社編一個《常禮舉要》。《常禮舉要》他是對蓮友講的,跟蓮友講:你回家好好教導你的兒女,你在外面可不要跟人家講,人家現在不興這一套,你講了人家不理會你。有禮敬國家自然強盛,如果沒有禮敬國家必亂;一個家庭有禮敬,家庭必昌;你做事業有禮敬,事業必定興盛。所以禮敬非常重要。我們人與人見面,一見面就定吉凶禍福了。怎麼定的?就是《易經》講的,「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易經》為君子,謀就是指導,指導什麼?生活當中我們要怎麼樣做,才能趨吉避凶。具體就是禮,你懂禮,你到哪裡都是吉祥的;不懂禮到處碰壁,就是好事也弄成不好。所以,「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危就是大家心不安,有禮大家就安了。我們從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再推展到整個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推廣禮樂的教育,這個世界就和平了,真的可以達到世界和平。如果不提倡中國傳統文化禮樂的教育,一天到晚想世界和平,那只是一個理想,做不到,而且是愈來愈不和平。

  我們淨老和尚在好像二OO二年,代表澳洲大學去參加聯合國和平會議,在日本岡山。第一次去參加和平會議,看到大家在開會,他看到之後就知道,聯合國和平會議開三、四十年了,每一年都花費很多錢,人力、財力、物力。但是和平會議開了之後,世界有沒有比較和平?沒有,而且是愈來愈不和平,一年比一年不和平。就發現它的問題在哪裡?問題就是沒有教育,沒有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用洋人那一套,愈來愈亂,肯定沒好處的。所以在聯合國我們淨老才提倡中華傳統文化、多元文化、團結宗教。只有中國傳統文化有這個理論、有這個方法,其他的文化沒有,找不到,找不到和平的方法。在新加坡聯合九大宗教,做一個實驗,成功了;現在在澳洲圖文巴也聯合五大宗教,也成功了。其他西洋國家沒有這種觀念,不知道這個道理。英國湯恩比教授也講得很清楚,他分析得很清楚。西洋人的觀念是什麼?就是想要征服人,我要征服你,把你打敗,湯恩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紀》裡面講的。你要打敗人,人家也想打敗你,結果是什麼?那就起衝突、就戰爭,這個世界就不和平。你要消滅他,他也要消滅你,打來打去,這個世界永遠得不到和平。只有中國傳統文化孔孟學說、大乘佛法才有這個理論來化解衝突,達到世界和平。這個都要靠禮。

  所以在《論語.為政》裡面講,第二篇「為政」就是講政治,但是不完全是政治,包括我們生活上的,生活上就是政治。所以儒家講,「天道敏時,地道敏樹,人道敏政」。天道敏時,四季要正常;地道敏樹,自然生態不能破壞;人道敏政,政就是政治的政。「為政」就是講政治。國父講一句話,什麼叫政治?管理眾人之事叫政治。但是,好,現在我們來管,看你能不能管,好不好管?如果不依老祖宗的教導,學西洋人的管理方法,問題不能解決。在《論語》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管理一個國家、一個團體、一個企業,它有管理的方法,政治就是管理的方法。「道之以政」,定很多法律規章,如果大家不遵守,不遵守你犯法了,我把你抓起來,給你判刑判罪,「齊之以刑」,用刑罰來處罰你。這樣的結果會怎麼樣?這樣的結果,「民免而無恥」,人民他只是想到,你定的這個法我不得不遵守,因為不遵守你就給我處罰,我只好要遵守。但是可以走法律漏洞的時候,我還是會走法律漏洞,或者你這個法律比較鬆的時候,我還是會去犯的,他沒有羞恥心,他沒有覺得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他沒有這種慚愧心,在佛法叫慚愧心。在儒家叫羞恥,禮義廉恥。佛法叫慚愧,慚是自己內心的自責,愧是愧對別人,對別人不好意思,對不起別人叫愧,他有慚愧的心,是善的心所。如果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這樣來管理人民,人民他沒有羞恥心,他沒有慚愧心,他犯了法,他還理直氣壯的,他還要請律師把錯的變成對的,他沒有羞恥心,他沒有覺得這樣做不對的。

  前一陣子,好像去年,大陸跟台灣,大陸有毒奶粉,台灣有地溝油。真的是我們老和尚講的,要賺人家的錢,又要人家的命,真是謀財害命。這是不知道因果的報應。我們台灣南部屏東有一家很大做沙拉油的油廠,報紙報導說用地溝油,回收的油再去製造,加一些化學品下去,被一個老農檢舉。那個老農在屏東當地的政府去檢舉也沒有門路,後來他跨越跑到台中去檢舉,然後台中警察就派人暗中去蒐集,結果真的是用地溝油,被揪出來了。揪出來之後,這個老農也受到威脅,受到生命的威脅。台灣跟大陸現在都是一樣,都是這個問題。這個老闆被抓到,我看報紙登出來,就是被判刑在哭。我就跟同修講,他不是懺悔的哭,不是像我們佛門,我們懺悔,懺悔業障,我做錯了,我不對,這樣懺悔在哭。我說:他哭,他在哭什麼?哭他怎麼運氣這麼不好,這麼倒楣被抓到,人家別人都沒被抓到,只有我被抓到。他是哭這個,他傷心這個,他不是哭他錯了。他覺得他也沒錯,這個叫民免而無恥,他沒有羞恥心,他做不道德的事情,他覺得沒什麼不對,而且還要請律師把不對的變成對的,黑的變成白的。我看大陸也差不多,是一樣的。被抓到倒楣,很多人不都是這樣幹,他就沒被抓到,就我倒楣,運氣不好,被抓到。他在傷心這個,他不是懺悔傷心說,我怎麼這麼愚痴做這種事情,他不是這樣想的。這個叫民免而無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這個跟洋人學的。

  老祖宗是怎麼樣?「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就怎麼樣?「有恥且格」。格就是自己會約束,自己有羞恥心,自己會去約束自己,知道這個不對,這個是不道德的,他有這個觀念,這是錯的。所以道之以德,德就是什麼?就是道德觀念,要跟他講是非善惡,換句話說,要他明理,要明白這個道理,哪個是對哪個是錯,這叫道德,倫理道德,道德觀念。道德有違犯了,怎麼處理?齊之以禮,以禮來給它整齊,齊就是給它弄整齊,現在不整齊給它弄整齊。齊之以禮,用禮來整齊。社會大眾的輿論制裁,我們不要覺得這個不厲害,其實也很厲害的,如果社會大眾給你輿論制裁,你真的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人無禮在社會上就沒有立足之地,沒有禮他就沒有立足之地。「人無禮則不立」,一個人沒有學禮,在社會上他沒有立足之地。所以中國的老祖宗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講的。所以要多宣揚道德觀念。但是現在人煩惱習氣太重,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還是不行。倫理道德觀念,遇到利害現前的時候,管它倫理道德,倫理道德一斤值多少錢?這些錢先賺來再說吧!利誘現前的時候,他就守不住了。

  因此,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再補充因果教育來輔助倫理道德教育。因果教育是什麼?因果它就是講利害關係。我們世間人都講現實,講現實沒有佛法講得那麼現實。佛法為什麼講得最現實?因為佛法講因果報應。你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你的目的是什麼?他總有一個目的、總有一個企圖,目的無非是求名、求利、求財,求升官發財,求這些。世間人求的功名富貴,無非是求這個,求這個你如理如法的求,你得到的這些功名富貴才能保得住。如果你不如理不如法,用不如法的手段取得這些財物,不但你得不到受用,而且會有災禍,災禍會降臨。所以《太上感應篇》講,取不義之財,「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不義之財得到之後,好像喝毒酒,鴆酒是毒酒,你饑渴的時候把毒酒喝了,喝了不但不會解渴,你馬上就被毒死了。這是比喻不義之財就像毒酒,你渴了,喝了不但不會解渴,你反而被毒死。下面接著講,必定有意外的災難,不是自己生病,不然就有水火盜賊,水災、火災,小偷、強盜,把你的財物奪走,不然就是人死了,或者家裡的人也會受到連累,妻子兒女都會遭殃,看你非法取得多少,那些都是還債,馬上就有花報,果報都在三惡道。《感應篇》講的這是花報,這是人間現世報,花報;果報,佛經講三惡道。所以這個就是利害關係。你命中有一百萬的財富,如理如法求得,你會求得原來有的。如果用不如法、非法的手段去盜取,被折扣了,一百萬變成五十萬,自己還很高興,不知道原來命中有的已經被打折了,實在講得不償失。明白這些因果報應的道理,誰願意去幹那些不如法的事情、去幹壞事?不但沒好處,反而有損害,那就不會有人去做了。

  所以,印光祖師為什麼一生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報應。因果報應是講什麼?講現實的利害關係。講到現實的利害關係,大家就會重視了,用這個來補助倫理道德教育,用因果教育。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請江老師畫地獄變相圖,也是提倡因果教育。但是現在人業障深重,因果教育也麻痺了,也不怕,反正就是不見棺材就不流淚。要知道我們自己業障深重,所以要拜地藏菩薩。為什麼?地藏菩薩是專門治業障深重的,因為地藏菩薩發願都是度地獄眾生!我們現在不要看這個地獄眾生、那個地獄眾生,回頭看看自己,自己就是地獄眾生,先看自己。

  這些禮都是我們生活當中要學的。所以李炳南老居士的《常禮舉要》,我常常勸同修大家要學習,它可以補充《弟子規》。《弟子規》比較注重修自己,《常禮舉要》有對人。孔門四科,下面有一個文學,文學就是藝術、技術,現在講科技,所有的這些統統在裡面。但是它的本體是德行,這是儒家修的一個根本,在藝術上去發展他才有受用,沒有德行就沒有受用。現在的人學的只有藝這部分,德行沒有,一個概念也沒有。所以學了很多技術,但是不幹好事,心不好。所以《常禮舉要》,特別李炳南老居士的《講記》也非常重要。我最近常常看李炳南老居士的《論語講記》、《常禮舉要講記》、《禮記講記》,它是選講。這些學了之後,我們也很實用,學了之後可以趨吉避凶,知道怎麼待人處事接物。禮我們不學就不知道,不知道,往往我們做錯了,我們還覺得自己做的沒錯。

  我舉出《常禮舉要》。以前我沒有看過《常禮舉要》,在家年輕的時候,那時候已經在聽老和尚講經,大概二十幾歲,我當兵退伍了,二十五、六歲。有一次過年,到我三舅家去拜年,我三舅說:這個外甥。我們的舅舅對我們都不錯的,舅舅是最大的,他是代表母親這邊最大的,我去跟他拜拜年,他就包一個紅包給我。我硬把它推回去,我說我沒有包給你就不得了,你還包給我,我就把它硬推回去,我覺得我這樣做是對的,不敢接受。後來我到圖書館聽經,我們老和尚印台中蓮社的《常禮舉要》,還有我們老和尚講經常講。《常禮舉要》有一條叫「長者賜,不敢辭」,看到這一條,我們老和尚講經也常講,長輩賜給你的東西,不管你喜不喜歡,不要辭,你趕快收下來。我看到這一條,我就冒冷汗,我以為我做得很對,原來我是做錯了。後來到我舅舅家,他包什麼我照單全收,送竹筍全部收,不敢推辭了。「長者賜,不敢辭」,沒辦法,我們沒有看過、沒學過,不知道;不知道,我們做錯了,還以為自己很對。後來想一想,為什麼這樣?我們要知道,人跟人,你要了解他的心情。長輩給你是他的好意,你不要去違背長輩的好意,違背他的好意,你不收他心裡難過,你要讓他歡喜,你不要讓他心裡難過。這個教了都還不會,沒人教怎麼會?我現在教很多同修,教了半天他還聽不懂。有一些同修,我要送給他東西,不要說我是法師,他是居士,就算年紀我做他爸爸都可以,送給他,他就硬不要,不能拿師父的東西,推回來。我就只好再收回,好像很掃興,人家不領情。我們修行人當然不能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在世間人情世故來講,這一點我們要懂。所以老和尚給我的東西,我都一定要收的,不能說師父我不好意思收你的,不可以這樣的。你收就對了,收了你用不到,你再送給別人也可以,就是要收。所以過年,那個時候老和尚過年還會包紅包給我們,後來我出家知道了,我知道不能像以前在家的時候不懂,就趕收了。所以禮要教,常常教,現在人不是教一次他就會了,教了他還是聽不懂,他還是要這樣。這個要有耐心,常常跟他講、常常跟他講,講久了,有一天他開竅了,他就覺得是應該這樣的。所以這個也是要長時薰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們講到世間的禮,跟我們修行念佛有什麼關係?大有關係。李炳南老居士講,為什麼他在台中教學三十年,又講《論語》、又講《禮記》?他說台中蓮社,他從大陸到台灣,前十年念佛往生的同修很多;第二個十年就不如前面第一個十年,就比較少了;第三個十年,三十年後更少了。他發現怎麼會這樣,怎麼愈教人往生的愈少?後來發現後面來的同修沒有基礎,沒有國學基礎,也就是說沒有做人人格的教育,人格教育沒有,這個底子沒有,難怪念佛都不能成就。所以李老師講,《常禮舉要》你學個十分之一,對你念佛功夫都會很有幫助的。他說念佛就是要達到一心不亂,如果你生活上亂七八糟的,就表示你的心很亂,那你念佛怎麼會一心不亂?念佛是表現在生活上的。他舉出以前我們中國雜貨店,連老闆做生意的,他都有規矩的。他什麼東西,哪個地方拿的,他都放原位。東西很多,哪個東西放哪裡他都記得,他如果亂擺,東西那麼多,要找東西就麻煩了。

  我們老和尚派蔡老師跟李越老師來,蔡老師我上個月在吉林他打電話給我,他說:悟道法師,我被老和尚派到英國來。原來老和尚說請他找一個訓導主任去教在威爾士大學學漢字、文言文的種子老師,教他們生活,他就推薦李越老師。李越老師現在都在講《常禮舉要》,現在她講的、教的都不錯,四月份我在福州,有聽她講半天的課。這一次也會來講,講一個小時,跟蔡老師兩個人講,在二十五號,他們會講。她的光碟大家可以看一看,我覺得滿實用的,教人家東西怎麼擺,不要亂擺。

  禮的外表,還有它的內容、精神非常重要。所以禮,李炳南老居士講,不是外表對人家鞠躬、頂禮、膜拜。「禮不妄悅人」,在《禮記.曲禮》講「禮不妄悅人」,就是不是刻意去討好人。所以禮,在中國的禮,李老師講不能學洋人見人就笑,一見面就笑,這是在禮上講有失禮。禮要怎麼樣?看過去他很威嚴,但是你親近他的時候他很溫和,這才是真正的禮。不是看到很威嚴,走過去,嚇人,嚇死了,不是。所以要溫良恭儉讓,看到很溫和,很容易親近。見人就笑,就變成一種比較諂媚的,他說這個是學洋人的,洋人就是這樣。不可以妄悅人,不可以隨便取悅於人,這個是有失禮。禮的表面日本人做得最到位,你要說中國古禮,現在中國看不到,你到日本去看,包括唐朝的禮。

  孔德成先生,有一次日本建孔廟,孔德成先生是孔子嫡傳的(嫡傳就是他直系的)第七十七代孫,日本要建孔廟,請孔德成先生去。孔德成先生他不去,為什麼他不去?國家沒派他去,他不能私人去,這個就是禮。孔德成先生已經過世好像六、七年了,他過世五年,我有去參加他的紀念會,江老師介紹的。江老師以前也是李老師推薦他去台中奉祀官府(李老師都九十幾歲,退休了)當祕書長。奉祀官府以前是政府的一個單位,屬於總統府直屬,從漢朝到明清叫衍聖公,都是國家封的,他有編制有薪水的,到民國設立奉祀官府。李老師在奉祀官府上班幾十年,他到台中,奉祀官府也搬到台中,他也在那邊上班。跟國民政府抗戰的時候跑到重慶,奉祀官府也遷到重慶,李老師也跑到重慶,然後再跑到台灣。現在他的七十九代孫孔垂長先生,現在我跟他有一些接觸,有一些往來。在台北做法會,去年我也請他去參加上午供,三時繫念上午供。他是七十九代,嫡傳就是他們家直系的。

  所以江老師畫的孔子聖蹟圖,是江老師去問孔德成先生,把他們孔家的東西全部搬出來,然後一些民間講的不對的去掉,比較正確的資料把它整理出來,這樣畫出來的。他畫這個的因緣是被台灣一個留學生發起的。台灣有個留學生到美國留學,然後一個美國的洋學生問他孔丘,孔丘你知道嗎?我們這位台灣的留學生竟然不知道,什麼孔丘?洋學生跟他講,孔丘就是孔子。我們台灣的留學生說,孔子聽過,孔丘就沒聽過,後來美國那個洋學生還把孔子介紹給我們台灣的留學生。我們台灣的留學生,早期的留學生素質比較高,還有慚愧心,還會知道真不好意思,自己國家的聖人竟然不知道,還要洋人跟他講。回來就一直找、一直找,後來找到奉祀官府,找到江老師。江老師才去找孔德成先生,把資料整理出來。所以孔子聖蹟圖,二OO四年,跟地獄變相圖,在日本京都光明寺第一次展覽。現在我跟孔先生(孔子的孫子,他是正統的、嫡傳的),現在政府方面好像沒有在發薪水了,很多方面我就發心去支援他們。孔子協會在大陸現在也申請一個,在台灣也申請一個社團,我都去支援他們,跟他交流。我們江老師就跟他講:悟道法師給你們家的孔子聖蹟圖印很多。我們學會給它印很多出來流通。

  講到禮,李越老師跟蔡老師四月份在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我去聽她講課,然後講完就說請我指教指教。我說:我都不懂禮,要跟妳學。我看她問得滿誠懇的,我說:我們就交流交流,不要說指教。現在在馬來西亞漢學院執行長是蘇州固鍀公司的吳念博居士。我們台灣有一個婁居士,他有一天跟我講,他說大陸有一個吳念博居士,他很想見老和尚,叫我跟他推薦推薦,跟他介紹。我說好,叫我給他寫個介紹信,所以我就幫吳念博居士寫一張介紹信給老和尚。然後他去拜見老和尚,竟然跟他結上這個緣,就到馬來西亞去當執行長。有一年,大概二、三年前,我到固鍀公司去參觀,剛好吳董還沒有回來,那天下午才回來,那天中午他裡面有一個主管請我們吃飯。請我們吃飯,他們煮菜的人煮得比較多,大概煮了十道菜,然後這個主管就說:煮太多了、煮太多了,搞太多了、搞太多了。大陸都說搞,煮太多了,他說搞太多了,搞得太多了。當時我也沒有見怪,因為現在人沒有學禮,我們也就不見怪,但是現在這個地方又標榜在學漢學,我也不便去講,吳董一個祕書小古,以前我去雲南雞足山做法會,都是她從昆明開車送我去的,跟她很熟了。今年四月她去香港參加法會,我就跟小古講,妳要學《常禮舉要》,我就送她這些書,我沒有時間跟她講這些事情。這次在福州李越老師跟蔡老師就問這個事情,我就跟他們講,你們回去跟吳董講,他的公司要學《常禮舉要》。我就把這個事情給蔡老師跟李越老師講,我說我們平常在家對自己家人,我們不要煮太多菜,或者很熟悉的人、朋友,這個不見外,沒關係,菜煮少一點,夠吃就好。有客人,又是第一次來,你就不能在客人面前講煮太多、煮太多了,好像怕客人吃,那就很失禮。不懂,不懂禮的人不代表他心不好,他是沒學不知道,其實他心很好。在客人面前應該講,「沒什麼好招待,粗茶淡飯,盡量吃」,應該這樣講。不能說:搞太多了、搞太多了,還來。學《弟子規》,現在又標榜漢學院,我說這個招牌打出來,人家會用放大鏡去看你的。所以蔡老師跟李越老師聽我這麼一講,是這樣的?我說是這樣,要講,我是好心告訴你,不然我不講的,講不好,得罪人。

  所以禮非常重要,你看經文這一個字可以講多久,不講這麼多,大家這次念過去,就不知道它的內容是什麼。禮就是禮,不知道它的內容、應該怎麼做。所以這一堂課只有講這個字,講一個「禮」。好,現在時間到了,經文我們下午再來學習,我們現在下課。今天兩堂課,我們下午下課的時候再來念迴向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