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總是迷在這些假相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三集)  2021/2/1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33

  《地藏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接著還是看「十乘觀法」,這個十句前面的三句說過了,我們今天還是從第四句看起。上一次我們這一句還沒講完,我們今天接著來講,第四:「破法遍,以三觀破三惑。三觀一心,無惑不破」。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這一句,學習了一半。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可以說是非常重要。三惑就是三種迷惑,經上講的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一般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煩惱就是惑,迷惑的惑。我們造成六道生死輪迴、十法界這些現象,就是因為我們有這三種惑,三種迷惑。要出離六道、十法界,要把這三種惑破除,六道輪迴、十法界這個現象就沒有了,這個我們在佛門常講叫破迷開悟。破見思,你就成正覺;破塵沙煩惱,你就成正等正覺,作菩薩;破無明煩惱,你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三惑都破除了,在經上我們常看到,那你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天台家講的破三惑,都是以三止三觀來破這三惑,其他的宗派、其他法門破除三惑的方法就太多了,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破這三種迷惑的。三觀,空、假、中,這是天台家他們修行的方法,理論方法就是三觀。三觀,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如果能這樣觀,那就是一心三觀,就是一心當中同時起這三種觀照,這三種惑就容易破除。三種惑都破除了就超越十法界,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就入佛的實報莊嚴土,這個跟禪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境界。宗門講的見性成佛;在教下講是圓教初住位以上的菩薩,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在天台家講叫分證即佛。分證即佛,從圓教初住這個位次到等覺位,這個當中有四十一個位次,每一個位次都叫分證即佛,破一品無明就提升一分,一直破到四十一個位次。分就是部分證得,證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的確是見性了。到如來果位才叫究竟即佛,那是圓滿了,那個無明惑統統破盡了,所以四十一品無明破盡叫究竟位。我們破這些惑,還是要從第一個(最低的)下手,先去破見思惑,再破塵沙惑,這是治病。我們今天什麼病最重?見思最嚴重,這個要先對治。破法遍,遍是普遍,法就是法執。三種迷惑都是從法執裡面生出來,從法執裡頭生出我執,我們先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執裡面,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念念當中都會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想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這個念頭不是你故意要生起來,你沒有想,這個念頭它自然就生起來,所以這些叫俱生煩惱,與生俱來的,不是這一生去學的。這個煩惱習氣怎麼來的?就是生生世世養成的。這個我們要先去破除,我們要用三觀空假中的方法來觀察,來破除這個三惑。第一個破見思惑。

  講到我們的自性,那是說不出來的,在禪宗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為證方知」,你自己證得的你自己就知道了。聽佛講、聽菩薩講、聽祖師大德講,聽別人講總不是自己親證的,聽說,這個境界到底是怎麼樣,要自己去親證。好像喝水一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看到別人喝水,別人說這個水很熱,熱到什麼程度,感覺是怎麼樣,我們沒有喝的人聽說,我們也體會不到,也感受不到;別人喝一口水說很涼,涼到什麼程度,我們也感受不到,唯有自己去喝,你就親自感受到了。自己感受到了,你講給別人聽也說不出來,也是說一個概念而已,別人也是聽說的而已。別人他要真正去體會、感受這個水的冷暖,就自己要來喝;你自己不喝,光聽別人講,你體會不到的。所以我們自性這個境界就跟喝水一樣的一個道理,你自己要去證入,你就知道了。那我們現在是聽佛說,聽說,我們自己沒有證入。依照佛開示的理論方法,我們照這樣來修學,我們人人都能夠證入這個境界,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天台宗就用三止三觀這個方法來達到這個目標。

  我們要破除這三種迷惑,在《中觀》裡面講「八不」,這個八不形容我們整個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能現的理體如是,所現的法相又何嘗不如是?沒有例外的。大家如果能夠在法相上,就是在我們現在眼前看到一切現相上,在一切眾生法上,能見到這一切法相也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你從這個相當中你就見到性了。你在相上去見到那個性,就叫破相,你決定不會再被這些假相、這些現相所迷惑了,知道這個現相是即空、即假、即中,不管你看到什麼現相,都是空假中。這一切眾生的體性是空,能所皆空,了不可得。所有這些法相是假相,《金剛經》講的「夢幻泡影」,佛一再囑咐我們「應作如是觀」。所有一切法相,世出世間法相都是夢幻泡影,好像作夢一樣;幻,好像魔術師變魔術,那不是真的,看起來很真實,那實際上不是真的,變幻的;好像水泡一樣;好像影子一樣,了不可得。所以佛一再囑咐我們應作如是觀,應該觀察這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

  我們面對這些事實真相,要懂得用中,一切事物現相都是即空、即假、即中,我們要懂得用中。「中」是講作用,我們的受用,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教化眾生就是用中。中的意思深廣,中是包容一切,沒有一絲毫的偏差。再給諸位說得明白、說得具體一點,用中就是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如果用錯了,用了有偏差,夾雜一些自私自利在裡面,那這個就不中了,心就沒有在當中了,也偏了,偏邪了。自己貪圖享受的念頭沒放下,自己名利心沒放下,自私自利的心沒放下,你有私欲摻雜在裡頭就把真誠破壞了,清淨也破壞了,平等也破壞了,當然又迷惑顛倒,正覺也破壞了,慈悲也沒有了,這個就是沒有用中道。像儒家《論語》,孔子也講「忠恕」,這個忠,當中的中,下面一個心,這個心要擺在當中,不能偏左,不能偏右。所以我們要懂得用中道,就是不偏不邪。我們用《金剛經》的話,要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去實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就是菩薩心、菩薩行,菩薩的用心、菩薩的行為。表現在外面,看破是智慧,充滿了智慧;放下是禪定,自性本來是定的。你生活的行為,表現在外面是得自在,得大自在,對一切眾生是隨緣而不攀緣,這個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的儀表風範。你如果能夠學習到佛菩薩的生活,你就成佛了,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這個要真正去落實才做得到。

  佛家的修行,最重要的是修觀。修觀兩個字不好懂,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修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依照經典的標準把它修正過來,這個觀念修正過來。修正觀念叫修觀。在往年,台中蓮社雪廬老人在教學的時候,對於一切眾生,他老人家講要從八個方面去觀察,我們才不至於迷惑,不能只看一方面。好像一個桌子它有八個角,在我們中國《易經》八卦,你起碼要從八方面去觀察,才不至於迷惑。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講的人事物,包含一切了,把一切眾生分三大類,人、事、物。我們要觀察它的體,體是一念自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就是一念自性;觀察它的相,這個現相是眾緣和合而現起的,《般若經》上講「緣起性空」,緣起是講相(現相),性空是講它的體,它的體是空的。這個相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無有自性,它沒有自體了,很多條件合起來產生的現相,所以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這幾句話是教我們觀察現相,所有一切現相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事不管什麼相都是虛妄的,你怎麼能當真?實在講,你當真也當真不了,我們把它當真是打妄想,還是虛妄,哪裡來的真?你以為真的有個當真?錯了!只是打妄想而已,這樣怎麼會曉得事實真相?總是迷在這些假相裡面。所以相是假相,它是幻相,而且告訴我們,這個相根本它就不存在。說根本不存在,我們聽起來也不懂,明明有,怎麼會不存在?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華嚴經》,《華嚴經》很多經文都是重複在講這樁事情,講很多遍。說明幻相之不實,就是這些幻化現相它不是真實的。所有一切現相,是什麼?剎那在生滅的。剎那在生滅,佛給我們講到最究竟,就是講到生滅同時,你說生,它馬上就滅了,幾乎就是同時的。《楞嚴經》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它馬上就滅了,所以它不存在。它這個生滅是相似相續相,好像我們看那個卡通影片,那一疊的,前面一張跟第二張很像,一疊你很快給它翻過去,你打在銀幕上,那個靜態的它就在動、在跑了,實際上是它那個相似相續相連接起來快速的轉動,然後你就看到這個現相;如果這個停下來,沒有了。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是我們這個妄念在生滅。妄念,佛講到無明這個妄念我們觀察不到,我們感受不到,因為剎那在生滅,太快了,所以我們感覺不到。所以我們老和尚常常用過去那個老式的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底片,然後機器給它轉動,打在銀幕上,人是在動了;那個機器停下來,它就沒有了。在動的時候,看起來好像是真的,實際上不是真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這些都是幻相,它是相似相續相,所以我們感覺好像是存在的,實際上不一樣,你前一念跟後一念它就不一樣了。就像我們照相機,人站在那裡,然後拍一張,第一張,好,不要動再拍第二張,再拍第三張,我們洗出來照片,好像一樣,實際上不一樣了。那一秒鐘不曉得生滅多少次了,所以怎麼會一樣?事實真相是這樣的。所以我們現在感覺這個幻相會存在,是什麼原因?因為它是在轉變。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為什麼說因果不空?它轉變不空、相續不空、變化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這樣一直相續、一直轉變。所以它是個相續相,不是原來那個相,是很像,但是已經是不一樣了,這樣就使我們在這個裡面產生幻覺,好像它是存在的。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幾十年,有一些東西存在的時間好像更長久,比如說我們看到一棵樹,古樹有一千多年、兩千多年的都有,三千年的都還有,好像它存在時間很長,但是什麼?它也是轉變,它也是相續的幻相。而實際上,動物、植物、礦物統統是剎那在生滅的,都在變的。所以我們不要看到這個大地好像都沒有變,怎麼會沒有變?統統在變,整個宇宙統統在變。所以沒有一樣是實在的,所以相是假的。

  作用,你會用中,你就成就真實功德,功德是真實的,其他都不是真實的。你要用偏差了,那你就造業了;換句話說,不會用中,哪一個人不造業?業裡面有分淨業、有染業,淨業是清淨的業,染業是污染的業。染業裡面它還有分善業跟惡業,善業跟惡業統統屬於染業,染業當中它有分善惡。還有一個叫無記業,無記就是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我們起心動念必定是在造業,《地藏經》講得很清楚,「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你只要舉心動念都是在造業,都是罪。這個業有淨業、有染業,染業當中又有分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惡業最低的標準是五戒十善,與五戒十善相應的,你造的是善業;違背五戒十善,你造的是惡業。你變現,就是轉變、相續這個現相,隨你所造作的變現在你眼前,相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話是真理,「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從心想生出來的,這是事實真相。我們的身體從心想生的,我們的容貌從心想生的,我們身體健康狀況從心想生的,我們生活周邊所有一切環境也是從心想生的。因此佛才說境隨心轉,環境是隨人心在轉的,這一句是真話,這個是事實。我們心裡想什麼,它就變現什麼樣的一個境界。

  諸佛菩薩安住在正念,前面講安住在定慧,「善巧安心止觀」,止觀是定慧,是正念,所現的境界是正常的;正常的生活環境,就叫做一真法界。我們觀念有錯誤、有偏差,看你錯誤偏差的幅度,淺深大小不一樣,所現的境界千差萬別。佛給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怎麼來的?法是一切萬法,界是一個界限,有十個法界,那十個法界是我們的想法看法偏差程度上不同,所現出來的境界。偏差程度愈小,在十法界的層次它就愈高;我們的想法看法,與自性、與事實真相偏差的幅度愈大,那就變成六道,變成三惡道(三途)了,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十法界也是虛幻不實的,夢幻泡影。這都是在作用上變現這些境界相,不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不了解這些現相的來源,迷在裡頭,以為這是真實的。迷在這裡頭麻煩就大了,迷失的時候心做不了主,心隨境轉,所以說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像我們現在就是心隨境轉,沒有一個不是心隨境轉的;如果我們能轉境,那就是佛菩薩,不是凡夫了。我們現在是凡夫,所以心都是隨境在轉。在楞嚴會上佛講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的心如果能把這個境轉過來,你跟如來就一樣了。那是什麼?你真正懂得境隨心轉,環境是心變現出來的,心去轉境界了。我們也能真正做到了境隨心轉,那就是佛菩薩了,就覺悟了。換句話說,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就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一個心隨境界轉,一個是心轉境界,差別就在這裡。但是我們要曉得,境隨心轉這才是事實真相,因為一些境界都是我們心現識變的,心隨境轉是迷惑的現象,不是真的,迷了。你的心隨境轉,你的心愈迷愈深,那個境界就愈變愈壞,這個叫迷惑顛倒。

  在三止三觀裡面我們了解,它的核心就是在用「中」。空假中,用中,在空假中三觀裡面,核心要懂得用中。中是什麼?中是真誠心。什麼是真誠心?沒有一個妄念才是真誠。曾國藩先生解釋「誠」的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誠是什麼?誠是我們的真心,誠是我們的本性。很可惜我們不會用,你會用當下就成佛,成佛哪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眾生跟佛他的差別就是在一念之間,你會用真誠那你就是佛,你當下就成佛。佛的心是什麼?佛的心是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如果能做到一念不生,那豈不是當下也就成佛了嗎?我們的念頭太多了,很想一念不生,偏偏妄念那麼多,止都止不住,控制不了,這是什麼原因?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習氣,它很熟悉了,很自然了,你不要刻意去想,它都會跑出來,你想壓也都壓不住,想斷都斷不了,我們才發現這才是自己真正的災難。我們修行不能證果,在人間不能過好日子,根源就在此地。

  這個妄念止不住,那怎麼辦?佛給我們一個最方便的方法,我們沒有辦法做到無念,教給我們念佛,就用念佛來代替所有的妄念。前面是「善巧安心止觀」,我們是「善巧安心佛號」,我們把這個心安在佛號上,用這個方法比止觀還方便,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止觀,的確也不是所有人他都能有辦法去修,念佛法門普遍大家都能修。這個是為什麼法門這麼多,一切諸佛如來他偏讚念佛法門。念佛的方法也很多,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為什麼諸佛如來他偏讚持名念佛?道理也在此地,這個是最容易、最方便,人人都能念、都能修。所以佛他就偏讚這個法門、這個方法,特別讚歎這個持名念佛,也就是鼓勵大家多採用這個方法。其他的方法也是很好,但是難度比較高,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修,只有少數人能修;持名念佛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上中下三根統統可以修,所以它的道理就在此地。在《彌陀經》上我們都看到,十方佛讚,十方佛、六方佛都讚歎,在《無量壽經》、《彌陀經》我們都讀到。為什麼讚歎?就是這個道理,它太方便了,它的道理在此地。我們沒有辦法把妄念止下來,那就把這個心安住在佛號,我們不是一直要起心動念嗎?現在不要起其他的念頭,一起念頭就是起佛念,就把那個妄念換過來了。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其他的雜念,在我們淨宗講這個就叫正念。念阿彌陀佛是不是真的正念?不是,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它還是個妄念,就是用這一個妄念來對治所有一切的妄念,用這個把它代替過來,是這個方法。過去有人說,念阿彌陀佛,我念一二三四不是也可以嗎?也可以,也行!是可以。在佛門裡面也有數息觀,計數,這個也是一個修定的方法。但是為什麼淨宗提倡念阿彌陀佛?因為你念阿彌陀佛,會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自力跟他力,自力跟佛力結合,提升就快了。你念一二三四,阿彌陀佛加持不上,你跟他的願不相應,完全是靠自力,跟修一般法門就一樣了,它就沒有特別的地方了。你念一二三四,縱然念到心定,但是你沒有斷煩惱,見思煩惱如果有一絲毫沒有斷乾淨,你生死還是出不了,你沒有把握了生死出三界,依舊是六道輪迴。你得定就生天,生欲界未到定的天;定功更深,生色界天、無色界天,出不了三界,依舊是六道輪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佛力加持,他給我們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就了生死出三界了;你念一二三四,沒有阿彌陀佛加持。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勸眾生要念阿彌陀佛,我們要聽佛的話就沒錯。

  你的心要安在哪裡?諸位想想,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際上須菩提只問了兩樁事情。一個是「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問的是,我們的煩惱雜念太多了,要用什麼方法來把它降伏,把它控制住?才能夠把這些妄想雜念降伏住?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問「應云何住?」我們這個心應該安住在哪裡?怎麼降伏?要安住在哪裡?問這兩個問題,一部《金剛經》佛就是回答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如果在淨宗裡面解答那就很簡單。「云何降伏其心?」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行了,就用南無阿彌陀佛來降伏其心,降伏這些妄念。念頭才起,一句佛號提起把它壓下去,就把它降伏了,久而久之心裡只有佛號,沒有妄念。「應云何住?」心住在哪裡?還是南無阿彌陀佛,住在阿彌陀佛念佛這個心上面。你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這個佛號上就行了,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佛講《金剛經》解答這兩個問題,以念佛人來講,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那就可以達到《金剛經》講的目標了。

  所以一句佛號也就是具足三止三觀,跟天台宗也是一樣。一句佛號圓攝無量法門,這個話是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說的、九祖蕅益大師講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所說一切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含攝在其中。所以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也開示,「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空劫又空劫,這太久遠劫了,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的佛法,一句六字名號統統概括了,畢竟該,畢竟統統包括在裡面、含攝在裡面,一個也沒漏。所以一句佛號圓攝無量法門,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含攝在其中,這不是天台講的一心三觀是什麼?那就是一心三觀。我們今天念這句阿彌陀佛,確實與一心三觀不相應,因為我們念佛當中夾雜妄念、雜念,所以這句佛號我們念得沒效果,沒有成績表現。沒效果,還念不念?沒效果才要多念,念到有效果。我們也曾經在念佛堂看到有些人念得法喜充滿,念得幾天幾夜精神不疲不厭,那是什麼原因?他用真誠心念佛,用清淨心念佛,所以他有這個效果。我們如果用夾雜妄念的心念佛,用懷疑的心在念佛,那就收不到效果。

  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在念佛堂沒有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在念佛當中,六根還是攀緣外面的境界,六根沒有收回來,眼耳鼻舌身意還是往外跑,去攀緣外面六塵境界,攀緣色身香味觸法,攀緣這個,沒有把六根收回來。眼睛還是東張西望,心裡還是妄念一大堆,妄想分別,在念佛堂看看這個人,跟人家擠眉弄眼的,心還是散亂,不專心。看到你喜歡的人,跟他笑笑點點頭;看到不喜歡的人,心裡還不高興、生氣,還瞪著眼,這樣念佛怎麼能相應?就是你的心沒有定下來,你都是在攀緣外面的境界,你不是真誠心、清淨心在念佛。所以我們念佛應該有一個心態,念這一句佛號,我是為這些苦難眾生來念的,為法界一切眾生來念佛,念佛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那就跟慈悲心相應了。所以我們想想,念佛收不到效果,原因在哪裡?為什麼有人念佛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它的原因何在?你要把那個因素找出來,把我們得不到效果的那個因素把它消除,把它調整過來,人家效果很好的那個原因,我們要記取,我們要採取,就向他學習、效法,他那個是正確的,我們要採取。這樣我們念佛功夫慢慢也會得力了,也會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惑,如果次第破是漸修,同時破是頓超,在佛法講頓漸兩門。頓超,頓就是快速的意思,頓超快,念佛法門是圓頓大法,不但頓,它還圓滿。要怎樣用都攝六根的方法?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講的,那就是了。大勢至菩薩提出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念佛圓通章》提出來的修行方法。觀世音菩薩是做個樣子來給我們看,要怎麼樣都攝六根?觀音菩薩表演給我們看,反聞聞自性,那個反聞聞自性就是都攝六根。用這一個字做代表,耳反聞,眼要反觀。什麼叫「反」?不去攀緣外面的境界,它就反過來了,就是說我們六根不要往外跑。看到外面的境界那你回頭來聞自性,來觀自性。在佛教寺院我們常常看到四個大字,在大陸、在台灣,我們到過寺院,常常看到有四個大字,「回頭是岸」。回頭是岸,一般講就是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以前都做壞事,現在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了,這個回頭一般講是這個意思。在佛法修學上講,這個回頭是岸就是觀音菩薩講的「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六根不往外攀緣,把它收回來、回頭,回頭就是岸。所以耳要反聞,眼要反觀。什麼叫反?就是不緣外面的境界,就是都攝。但是眼不能看嗎?反觀就不能看外面,好,那我閉著眼睛我不看。耳能不聽嗎?沒有辦法,你眼睛可以閉起來,但是耳朵沒辦法關閉,睡著了,耳朵還可以聽到外面的聲音,耳朵的功能比眼睛還大。你看外面的聲音我們隔著牆還會聽到,眼睛它用一張紙遮起來就看不到了。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六根,耳根特別敏銳、特別利。所以觀音菩薩他就用耳根來修,反聞聞自性。耳根怎麼反法?實在講,反不是說我們就不聽、不看了,耳朵也不聽,眼睛也不看了,不是這個意思。反的意思就是此地講的三觀,空假中三觀,三觀就是反聞。眼見色相,耳聽音聲,立刻就懂得一切眾生的體相用,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清楚明瞭就是反觀,但是不隨外面境界那些相在轉,不起心、不動念。知道這些境界它的體是空寂的,相是虛幻的,知道這個現相的因緣果,心就不會去往外攀緣。我們今天為什麼攀緣?把那個以為是真的了,去取相、去執著,就造業了,這樣去製造出六道輪迴、十法界。如果反過來,不攀緣,六道、十法界就沒有了,當下就是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在哪裡?也在眼前,只是迷悟不同。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只因迷悟之有差」,那是一個迷、一個悟,差別在這裡。

  以前雪廬老人教大家,從八方面來看一些人事物,任何一個事物都要從八面去觀察。體、相、用三方面,因、緣、果又是三方面,加起來就六面,加上事,加上理,你從八面觀察,你就不會迷惑,不會被境界轉了。任何一個事物,你一眼就能看穿八面,你會看,你會聽。這些方法學了之後,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練得非常純熟,六根一接觸六塵境界,這八面同時現前,你才不迷,你才會看,這樣對止觀的觀,是有小小一點門道,但是還不深刻。你會看,看得沒錯,但是還很淺,不夠深度。深一層要怎麼樣看?這八面每一面都還有八面,體有體之體、體之相、體之用,有體之因、體之緣、體之果,有體之事、體之理。說到事,有事之體、事之相、事之用,事裡面有因、緣、果,有事之事、事之理。這樣八八六十四,我們見色聞聲,剎那之間,六十四面清清楚楚,你這樣觀察一切事物才有深度。這個還不夠深,實在講,這個深無底,六十四裡面每一面又有六十四,它推展出去就無量無邊。

  然後我們才明瞭,「諸佛菩薩觀察入微」,這一句話的意思,我們不能不佩服,我們實在比不上,我們連八面都看不到。佛菩薩能觀察入微,「微」就是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所以人家才能在一毛孔、一微塵見到無量無邊的法界。所以我們在佛經上,很多法相名詞含含糊糊看過,不懂它的真實義。用三觀破三惑,在任何一事一物上都可以。正報一毛孔,依報一微塵,你用三觀觀察這一法,三惑都能同時破,那何況在一切法中?我們六根,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是怎麼看法?如果能用佛菩薩的正觀,正確的觀察,分別、執著、妄想都空了。這是三惑,執著是見思煩惱,最嚴重,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見色聞聲,一一法中都能夠同時破這三種煩惱,在一切法裡頭再不會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就清淨,就真誠了。這個就是《心經》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一心三觀,三觀一心。三觀不是有次第,不是有差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們如果真懂了,你會用功了,喝每一口水、喝茶都是一心三觀,這樣才能夠「性成無上道」。我們看趙州禪師,看到人就叫人家「喝茶去、喝茶去」,那要會喝。我們不會喝,所以人家喝茶他成佛了,我們喝茶,我們還是凡夫。所以深入之後,其味無窮,大家要認真努力。說不盡,這是一個提示,諸位一定要深思、要契入、要悟入,你才會有所得,才有個悟處、有個入處,怎麼講都是一個提示。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