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以三觀破三惑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二集)  2021/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32

  《地藏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七頁倒數第二行:

  【天台依諸大乘經,立四種三昧,修十乘觀法。直就陰心,顯三千法,即從行觀義。】

  今天我們還接著看『十乘觀法』,這個十句前面的三句說過了,今天從第四句看起,第四:「破法遍,以三觀破三惑。三觀一心,無惑不破」。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說是非常重要。三惑就是三種迷惑,這是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也叫做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所以這三種煩惱稱為三惑,迷惑有這三大類。要怎樣把這個迷惑破除,這是講破迷開悟。破見思惑,你就得正覺,就是破見思煩惱,你就得到正覺;破塵沙煩惱,塵沙惑破了,你就得正等正覺;破無明煩惱,無明惑也破了,你就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一般講,在經上常看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果,這是學佛人所求的目的,無論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無論是世尊一代時教,還是三世諸佛所有一切的教誨,無不是以此為目的,目標都一樣,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學佛最終的目標。所有的法門共同是這個目標,因此才說法門平等,無二無別,殊途同歸,都歸到破三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用什麼方法來破三惑?這個方法就太多了,佛在經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四弘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的方法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天台家在許多方法裡面用止觀這個方法,天台宗他採用的方法就是止觀。止觀,實在說是天台家的悟處,天台宗他所悟的一個地方,現在的話來說是天台宗他們發明這個方法,這是真實智慧。在當時西域的高僧到中國來傳道,印度的高僧來中國弘傳佛法、來傳道,看到天台大師所用的這個方法非常讚歎,當時這些高僧就說出,這個方法跟世尊當年在世,楞嚴會上講的一樣,這個方法跟佛在《楞嚴經》講的方法是一樣的。那個時候中國人雖然已經有法師到西域去求法,到印度去留學、去取經,但是沒有見過《楞嚴經》;不但沒見過,聽都沒聽說過。什麼原因?印度朝野(朝就是政府,野就是民間),包括出家人,認為《楞嚴經》是國家唯一的寶藏,外國人來留學,其他的佛經可以給他們看,《楞嚴經》是祕密,不肯傳給人,吝法。因為當時造了這個因,所以印度現在佛法沒有了,這個是吝法的果報。

  《楞嚴經》傳到中國來非常不容易,也是印度的高僧般剌密帝法師,真的是菩薩,他用盡了心思偷渡到中國來。他觀察,中國當時叫東震旦國,這邊學佛的因緣成熟了,人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能夠接受這部經,能夠理解、能夠依教奉行,應當要把這部經傳到中國來。但是當時印度海關查得很嚴格,他就是用偷渡,我們現在講偷渡,因為那是國家禁止出口的,因此這個海關檢查就很嚴格了,看到出家法師,政府有命令,《楞嚴經》不能帶出境的,所以就搜身。前兩次,就是第一次跟第二次,第一次藏在身上走陸路,過海關被查到,被沒收了;第二次又被搜到了,又送回來了,不能出去。因為畢竟他是個出家人,當時政府方面對出家人還是很恭敬的,沒有去責備他。第三次,他把自己這個胳臂的肉剖開,就像現在開刀一樣,把貝葉經那個經文,貝葉這個字寫得很細,把經藏在皮膚裡面,然後再把它縫起來。就像現在開刀手術一樣割開,然後經藏在裡面,再把皮膚縫起來。縫起來了,肉長好了,那就看不出來了,就這樣偷渡出來。第三次他就沒有走陸路了,走海路,就坐船,所以這部經第三次就偷渡成功了,這部經就帶到中國來了。

  帶來之後,就是在廣州登陸,從廣州上來,再把胳臂剖開,把經取出來,那是寫成很小很小的字。我記得好像有一次在一個展覽場,在新加坡、在大陸上,在台灣曾經也看過,比如說一部《心經》,他用一粒米,那個米很小,他那個字寫在一粒米上面,一粒米就寫了一部《心經》。他這個文字寫得很細,縫在皮膚裡面就放得進去,所以用盡了苦心。我們才知道一代高僧怎麼成就的,所以我們今天的學習跟前一代人比,跟民國初年這一代的祖師大德比,不要說比更早的了,就是前一代,我們都無法跟他們相比,給他們提草鞋真的都還不夠格,所以我們看看人家的勤苦。所以這個寫的字像螞蟻一樣,比我們現在看的報紙的字還小,你沒有用放大鏡看不出來,而且一筆一畫,工楷,一字不苟,那種做學問的精神,我們看了之後還有什麼話說?般剌密帝也是用這種方法,把《楞嚴經》帶到中國來。他是偷渡來的,偷渡是犯法,帶出來之後,東西交給中國的法師,交給中國的政府翻譯,他就趕緊回去。為什麼?怕朝廷責備海關人員失職,為什麼讓人家把國寶偷渡出去?他回去認罪,去接受懲罰。我們想想般剌密帝,我們中國人會對他非常感恩,為法忘軀這種精神,寧願捨生命,也要把佛法傳播出去。

  智者大師(就是天台大師)一生,他沒有見過《楞嚴經》,那個時候《楞嚴經》還沒有到中國來。智者大師是隋朝時代的人,這部經是唐朝的時候才到了中國,只是在印度的高僧口中聽說印度有這部經典。這部經典,佛所講的修行綱領跟天台家所發明的「三止三觀」非常相似,因此天台大師他也是很想看到這部經,所以在天台山築了一個拜經台(也許有同修去看過拜經台),往印度方向拜。每天,智者大師在那個地方向西方禮拜,求感應,求這部經能夠流通到中國來,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這部經還沒來。但是智者大師精誠的拜了十八年,這種精神讓人欽佩,所以感應到般剌密帝法師在唐朝時候把這部經偷渡到中國來。可是天台家的止觀(三止三觀)跟《楞嚴經》講的奢摩他、毘婆舍那、禪那,這裡面還是有一點差別,但的確是很接近。

  《楞嚴經》傳到中國來,古代這些講經的法師都以天台教義來解釋《楞嚴經》,用止觀來配奢摩他、禪那。從唐朝一直到明朝,這個當中的法師都是這樣來解釋《楞嚴》,用天台宗的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到明朝,交光法師他有不同的看法,他才提出意見,他說三止三觀跟《楞嚴經》講的毘婆舍那、奢摩他、禪那還是有差別,交光法師提出來的看法。差別在哪裡?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還是用意識心(意識心就是我們第六意識),而世尊在楞嚴會上教給我們的止觀法門不是用意識心。交光大師提出《楞嚴經》說的是「捨識用根」,不用意識,要用根中之性,這捨識用根,捨離意識心,這是佛在《楞嚴經》講的。《楞嚴經》的註疏,《楞嚴經》的講法,從明朝交光法師那時候開始變成新舊兩派的註解,老的這一派以《長水疏》為代表,這是老一派的註解,新派的就是以交光法師為代表。這是明朝他的註解,他根據《楞嚴經》佛講的「捨識用根」提出,還是跟智者大師用的三止三觀有差別,所以有新舊兩派的一個註解。

  近代專攻《楞嚴經》的是圓瑛法師,圓瑛法師有《楞嚴經》的註解。圓瑛法師也是我們民國初年的高僧大德。圓瑛法師他有個三求塔,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他的講堂在上海,上海圓明講堂。他是專攻《楞嚴經》,另外一部叫《圓覺經》,他一生專攻這兩部經;也可以說在民國初年,在中國佛教界,《楞嚴經》跟《圓覺經》註解的權威,也是他一生的代表作。我們在圓瑛法師他的傳記裡面看到,他二十五歲對這部經產生興趣,就發心專攻,一直到七十多歲,他那一部《楞嚴經講義》才出來,這是他畢生的功力。圓瑛法師最成熟的兩部書,一部就是《楞嚴經講義》,一部是《圓覺經講義》,這兩部都是他老人家成熟的作品,非常難得。他的講義,大家要仔細去觀察,幾乎百分之六十的講解是依據明朝交光法師的《楞嚴正脈》,另外再參考《楞嚴經》古今的註疏,也可以說他的講義是集古今《楞嚴經》註解的大成,把它集合起來了,好像匯集起來。如果我們現代人要學《楞嚴經》,從他這個講義入門是最為方便。但是這裡頭依舊有差別,交光法師說得很好,捨識用根,那不是中下根性的人能辦得到。說老實話,要能捨識用根,還是屬於上根利智的人,上根利智才有辦法,好像禪宗那個頓悟、參禪,那是捨識用根,他不用意識心,直接用根中之性。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裡面講,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比上根還要再高一層,上上根人。所以捨實用根不是中下根性的人能做得到,但是天台家講的這個方法,可用意識心、三止三觀,中下根性的人可以、行,用得上。雖然不是究竟圓滿,但的確是最初方便,它有個前方便,我們有方便契入真實,這就好。像前面一個過程,到最後當然還是要捨識用根,但是一下子叫我們捨識用根,的確那不是上上根的人他沒辦法。但是先透過天台宗的三止三觀,到後面再捨識用根,前面有個方便,一般中下根器的人就能夠來修學,能成就了。

  三觀是空、假、中,前面第一行裡面講的即空、即假、即中,那就是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空假中都有一個即,這個就是叫一心三觀,一心裡面他的三觀是同時的。你能夠用一心三觀,這三種惑都容易破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種惑破除就超越十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入佛的實報莊嚴土,這跟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同樣一個境界。宗門的見性成佛是圓教初住位以上的果位,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分證即佛就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位,這當中有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分證即佛;分是部分,證是證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證得。到了如來果位叫究竟即佛,那是圓滿的,四十一品無明破盡叫究竟位,所以究竟只有一位,分證有四十一個位次。我們還是要從最低下手,如何去破見思、破塵沙;我們哪個病最重,先治這個病。第一層是見思,第二層是塵沙,第三是無明,我們一般的根性先破第一層,再第二層、第三層。

  破法遍,「遍」是普遍,「法」就是法執。三種迷惑都是從法執裡面所生出來的,有執著了。從法執裡頭生出我執,執著這一切萬法是真的、是實有,起了執著,執著當中、法執當中又產生我執,那就更嚴重了。我執就是見思惑,法執是塵沙惑、無明惑,我們先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執裡面,家師淨老常講,我們念念當中都有一個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自己要去掌控,想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這個念頭不是你故意生起來,你沒有想,它這個念頭自然就會起來,在佛法叫做俱生煩惱,我們生下來就有這個煩惱,這個不是後來學的,生下來就有。這個煩惱習氣怎麼來的?生生世世養成的,生生世世帶來的,俱生,這很難斷。都以為這是正常的,我要怎麼樣、我想怎麼樣,這些都是我執,哪裡曉得我執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六道輪迴的根本。我們要破我執,從哪裡破起?你現在真正把根本的因素找到了,你要想辦法把它斷掉。如何斷掉?看破、放下。這是我們聽經的同修常常聽到家師淨老講席當中講的,大家聽得耳熟,看破、放下。學佛從哪裡下手?從看破、放下下手。看破是觀,放下是止,所以止觀就是看破、放下,還是這兩個字。說止觀,現在人比較不好懂;給我們講看破、放下,這個比較好懂。了解事實真相這叫看破,你對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看清楚、了解清楚了,這個就叫看破,捨棄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放下,所以看破幫助我們放下,那就破法執,就破三惑了。

  所以一定要曉得,我們如果想控制一切人事物、佔有一切人事物,是根本不可能的,根本就是一個妄想,虛妄的一個執著。為什麼?能控制的、能佔有的,所控制的、所佔有的,都是畢竟空。佛在《般若經》講得很清楚,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如果有這個事實存在,你的控制、佔有那還情有可原,因為真的有,這樣能說得通,真有當然要控制要佔有;但是事實是沒有,根本不存在,是我們自己產生錯覺,產生虛妄的分別、執著、妄想,想要去控制、想要佔有,這是冤枉,在這個當中造業,起心動念是在造業,這個業就是經典上常講的「惑業苦」。苦從哪裡來的?苦是果報,苦從業來的,造業來的,不管造善業、造惡業、無記業,這個統統是業。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地藏經》講的。業從哪裡來?從迷惑來的,迷惑了才造業,造業後面就有果報,受這個虛妄之苦。因為造業,你就變現出虛幻的這些境界出來了,就是三世果報,你要去承受,這真的是自作自受。所以果報從哪裡來?自作自受,自己迷惑了造業,受這個苦報。

  幾個人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眾生不了解,佛菩薩、羅漢覺悟了,他們了解事實真相。學佛的人明瞭這個事實真相之後,我們這一生的際遇,無論是順境、逆境,無論是享福或者是受罪,你的心就平了,平靜了,不再怨天尤人。知道自己這一生的際遇、遭遇是自己造作的果報,前世今生造的善惡業所感受的果報,與任何人沒有關係,這個結才能解得開,前途才會現出一片光明。如果這個結化不開,依舊迷惑在這個境界當中,以為我們自己享福、受罪都跟別人有關聯,尤其是遇到逆境就怨天尤人,這是罪上加罪,招得來生不如意,來生比這一生就更苦,來生比這一生更可憐,所謂是愈迷愈深,這不能解決問題,只有讓這個問題更嚴重、更複雜。

  諸佛菩薩也是看到一切眾生迷惑顛倒,沉淪在苦海之中。苦海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本來也沒有,愈迷愈重,愈陷就愈深。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幫助我們,幫助我們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明瞭事實真相。所以佛出現在世間,他做什麼事?講經說法。講的內容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幫助我們開解,幫助我們覺悟。你真正覺悟了,你自然就回頭,不但不會有念頭去控制一切人事物,連自己這個身體也放下,也不會刻意的去控制。不想佔有一切人事物,也不想佔有這個身體。不會把這個身體當作我,而是把這個身體看作什麼?是我所有的一部分,不是我。一切眾生誤會,這個身體就是我,我就是這個身體。要保養這個身體,要護持這個身體,叫這個身體健康長壽,叫這個身體去享福,哪裡知道統統是在造罪業,那這個自私自利的心就油然而生了。我們能夠以人為的力量幫助這個身體健康長壽嗎?諸位要細細想想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們也不能任意去糟蹋這個身體,你任意糟蹋這個身體也是錯誤的,應該保養的,應該維護的還是要維護。

  佛法是正法,佛道是覺道,是徹底覺悟。在佛法當中,我們這個身體做什麼用?是幫助一切眾生的,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現在講就是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佛菩薩示現種種的身都是為了度眾生,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的一個工具。前面第二句講「真正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要發願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就是度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要有個工具,沒有個身、沒有工具拿什麼去服務?身體就是個工具,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所以這個工具要維護,好像我們使用一輛車子、一部機器,你要保養要維護,不能隨便給它糟蹋。所以不要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維護一樣要維護,差別就是一個執著、一個不執著,一個認為這個身體是我,不執著的人、明白的人知道這個身體是我所,不是我,好像我們身上的衣服一樣。

  所以要怎麼樣維護這個身體?與自性相應就是最健康,與自性相違背的那就不健康,就是我們糟蹋這個工具了。用這些物理、藥物來幫助這個身體,也未嘗不是好事情,但是這是治標不治本。治本從哪裡治?與性德相應。性德是什麼?我們標示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性德。你念念與這十個字相應,你的身體怎麼會不健康?真誠就沒有虛偽,清淨就沒有污染,平等就沒有傲慢,正覺就不迷惑,慈悲沒有怨恨惱怒煩,你說這個身體怎麼會不好?諸佛菩薩身體健康,從來沒有生病過,若生病是示現。佛菩薩也有示現生病,像《維摩詰經》講「維摩示疾」,維摩詰居士他是在家佛,釋迦牟尼佛是出家佛,然後他就示現生病,佛就派弟子去探望他。他那個是示現,那是說法,他這種示現是令人覺悟的。我們看諸佛菩薩,從來沒有看到衰老的相,不老、不病、不死,沒有生死。為什麼?因為與性德相應,性德沒有生死,這才是真正懂得健康之道。與性德相應,自然就破三惑,自然能夠破除這三種迷惑,比此地用三觀的方法還要巧妙,這真正是善巧方便。

  沒有辦法跟性德相應,我們起心動念還是不能相應,我們就用三觀,空、假、中的方法。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範圍非常廣大,什麼叫眾生?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我們人這個身體是眾緣和合,佛在經裡面講,四大五蘊和合成為我們這個身相,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四大五蘊聚合起來的一個相。所有一切動物也都是眾緣和合而現的相,一切植物、礦物與虛空世界,諸位想想,哪一樣不是眾緣和合?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現在科學家發現有不同的時空存在,三維空間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空間,也有四維空間。黃念祖老居士說,現代的科學家確實證明有十一維次的空間存在,但在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是無盡的,這個與佛法講的完全相同,佛法講,法界也是無量無邊的。

  佛法講世間,世間無量無邊;佛法講法界,說十法界是大別略舉,何況「十」代表無盡,法界就是十界,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法界,都是從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一念自性確實有,但是沒有跡相、沒有痕跡,所以我們的六根都緣不到,眼見不到,它不是色法;耳也聽不到,它不是聲法;心裡去想也想不到,佛說這樁事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果然心行處滅,這個境界你就親證,親自證得這個境界。大乘經佛常講「唯證自知」,唯有自己去親證,自然就知道。我喝水,你問我這個水怎麼樣,熱不熱?熱,到底熱到什麼程度,你不是喝的人怎麼會知道?我跟你講,你也體會不到,你也感受不到。這水很涼,涼到什麼程度,我喝了,跟你講,你沒有喝,你也感受不到,你也不知道。所以你必須自己親自去嘗一口,那你才曉得,這哪裡能說得出來?所以這個境界叫不可思議的境界,不思議境界,不可思量、不可議論。不可議論就是言語道斷,不可思量就是心行處滅,你沒有辦法去思惟想像,這是說能現的一念自性。

  一念自性非空非有、非常非斷、非生非滅、非來非去,不是空也不是有,不是常也不是斷,也不是生也不是滅,也不是來也不是去,《中觀論》裡面講的「八不」,形容這個事實真相。能現的理體如是,所現的法相又何嘗不如是,哪有例外?諸位如果能在法相上,就是一切現相上,在一切眾生法上,能見到這一切法相也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那你在相上面就見到性。你在相上見性,這個就是破相,你決定不會再被這些現相所迷惑。這個現相是一個假相,知道這個現相即空、即假、即中,這個相是空的,有這個相那是假的,這個相是中的,中道。這一切眾生的體性是空,能所皆空,所有這些法相是假相。《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相是什麼?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佛在《金剛經》一再囑咐我們「應作如是觀」,你要這樣去觀照,這樣觀照就看破了。所有一切法相,世出世間法相,都是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

  當我們面對這些事實真相,是空的、假的,要懂得用中,中是講作用,我們的受用。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教化一切眾生,他就是用中。中的意思深廣,中是包容一切,沒有一絲毫的偏差;再給諸位說得明白、說得具體一點,用中就是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樣來待人處事。用中用錯了,用了有偏差,差誤在哪裡?如果這裡頭夾雜一點自私自利的心,夾雜一點我見,就偏差了、錯誤了。很容易發生錯誤,就是自己的名利心沒有放下,名聞利養這個心沒有放下,自己貪圖享受的念頭沒有放下,一差就一切都差錯了。為什麼?真誠心,好像是真誠,其實真誠被破壞了,你有夾雜私欲在裡面,私心欲望在裡面,這樣就把真誠破壞了,清淨也破壞了,平等也破壞了,正覺也破壞了,連慈悲都破壞了,那就不是中道了。真正要做到中道,我們用《金剛經》的話,一定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破四相去實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就是菩薩心、菩薩行。表現在外面,看破是智慧,充滿了智慧;放下是禪定,自性本定。你生活的儀態,表現在外面的是自在,得大自在,對一切眾生是隨緣而不攀緣,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的儀表、風範,你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過佛菩薩的生活你就成佛了、你就成菩薩了。這是要真正去做才行。

  佛家的修行,最重要的是修觀。「修觀」兩個字不好懂,現代的話說,修正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就是把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觀念,依照佛在經上開示的把它修正過來,我們過去對宇宙人生的看法看錯了。「宇宙人生」要用「宇宙眾生」,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對於宇宙一切眾生的看法。過去早年,家師淨老和尚剛初學的時候,在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李老師的會下,李老師教導大家,對於這一些眾生要從八個方面去觀察,我們才不至於迷惑。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講的人、事、物,眾生把它分這三大類,一個人、一個事、一個物。我們要觀察它的體,它的本體,本體是什麼?是一念自性。都是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它依什麼起來?就是一念自性,這個是本體,觀察它的體。再來觀察它的相,相是性相,相是眾緣和合而現的。《般若經》講的「緣起性空」,緣起是講這個相,一切現相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個現相,但是它沒有自性,它是空的。所以性空是講它的體,這個相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個現相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幾句話是教我們觀察現相,所有一切現相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怎麼能把它當真?實在你要當真也當真不了,你當真是打妄想,還是虛妄,虛妄哪裡來的真?你以為真的有個當真,錯了!打妄想而已,你怎麼會曉得事實真相?所以相是假相、是幻相,而且告訴我們,這個相根本就不存在,這是我們要好好去體會的地方。

  好,這節課我們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裡。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我們就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