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交淺不言深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七集)  2021/1/2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27

  《地藏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十五頁,從第一行看起,第一行第二句,我們把這段文念一念:

  【今地藏大士,現身六道。於四不可說,用四悉檀赴緣,隨機說教,化轉物心。大概不越此三。】

  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四不可說』,跟諸位介紹過了,前面我們介紹過「四不可說」,就是四種不可說,這四不可說出自於《大涅槃經》。佛在《大涅槃經》裡面講過六種不可說,這個不可說就是沒辦法去說,天台大師把它歸納為四種,配藏、通、別、圓四教,這個我們前面也介紹過了。學習這些,主要是學習講經的人就有需要了解。下面這是『四悉檀赴緣,隨機說教』,這是世尊教學表達的藝術。前面這四種不可說,這藏、通、別、圓四教,這是它的教體,四種不可說是教體,我們應當要理解,所謂的教體也就是現在話講教學的理論依據,根據什麼理論來教學,這個在佛學的名詞叫教體,身體的體。教體我們要理解,在方法、技術上就格外重要,因為這是我們現實生活用得上的,就是要搭配我們的現實生活。「赴緣」就是感應,我們一般講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所應的並不是佛有四悉檀的意思,那就錯了,佛他無心,用我們現在話來講,佛他沒有預先設定立場,他沒有預設立場,所以是眾生感他就應。但佛沒有說我要用個什麼來教化眾生,佛是無心而應,眾生有心而感,佛無心而應,感應道交。所以並不是說佛他準備個「四悉檀」要來教化眾生。這個是四悉檀,是根據佛在感應當中,我們細心給它觀察,發現佛的自然感應它當中有這四個原則,這四個原則顯示,也就是落實他的大慈大悲,落實他普度眾生的願望。如果沒有四悉檀,那也度不了眾生。

  這四個原則,此地叫做四悉檀。「檀」是布施,檀那是布施;「悉」是普遍,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名詞在翻譯叫梵華合譯,梵是梵文,華是華文,合起來翻譯的。悉是華文;檀那是印度話音譯的,就像我們現在翻譯外國的一些人名或者名詞,都是我們中文的發音跟它類似的、接近的,這樣來翻,這類就叫音譯。所以檀那是印度話,是梵文,「悉檀」是梵華合譯,意思就是遍施。所以檀是普遍沒有分別執著,普遍的布施。我們常讚歎觀世音菩薩「遍施甘露」,也就是這個意思,佛菩薩他是大慈大悲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說哪些人我去加持加持他,哪些人我就不理他了,佛菩薩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心,而且施都是遍施,這個也可以說普遍、圓滿的一個布施。佛菩薩普遍、圓滿的布施,現在就是眾生這一方面他接收到的多少,或者接收不到,這個問題是在眾生這一方面。好像天上下雨灑甘露,大樹吸收的水分就多,小草吸收的就少,如果再弄個屋頂把它遮起來,那一滴也收不到。但是它有沒有下?有下,就是你接收的這一方面有不同。菩薩的布施、佛的布施他是普遍的,就像佛光注照一樣,佛光它遍照,不是說哪些人我去照一照,這些人跟我有緣,那些人無緣就不照,不是這樣的,遍照。但是有緣的人他接收到佛光,無緣的人他見不到,見不到不是佛沒有照他,一樣照他,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所以觀音菩薩遍施甘露,跟四悉檀一樣的意思。

  這四個原則我們要緊緊的守住,依教奉行。為什麼?建立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的關係。佛為什麼能夠得到一切大眾的愛戴?我們為什麼處處叫人嫌棄、叫人家討厭?要學會這四個原則,你就會跟佛菩薩一樣,受到所有一切眾生的愛戴,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四悉檀,第一個是「世界悉檀」。世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宇宙、時空,對宇宙、對時空普遍的布施。布施什麼?歡喜心、愛心。你不愛眾生,眾生怎麼會愛你?你討厭別人,人家一定討厭你,這是一定的道理。中國人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所以佛菩薩第一個就是布施愛心,真誠的愛心、平等的愛心、無條件的愛心,哪一個眾生不歡喜接受?這是第一個原則。

  眾生不喜歡你、討厭你,你看到那個人就趕緊迴避,讓他歡喜,這就是布施愛心。你看看,我討厭他,一碰到他,他就趕快走了,他怕我;以後那個人,時間久,他忽然覺悟,他是對我有愛心、對我尊重,怕我生氣,讓我生歡喜,他的念頭一轉,他就會很尊敬你,也會愛護你。所以冤家對頭,要用長時間慢慢的把他轉化過來,他有誤會,他有成見,你要用智慧與愛心去化解。我們佛門有一句話常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冤家是要化解,不要冤仇愈結愈深。所以佛菩薩不會跟任何一個人結冤,我們學佛第一要修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這一條,這一點是修學的根本。一切眾生包括動物、植物,一切天地鬼神。所以佛教給我們,結法緣比結善緣還要殊勝,實際上法緣就是善緣,這個法特別是指佛法,跟眾生結佛法的緣,佛法是善中之善,最善的緣。法緣跟善緣差別在哪裡?跟世間的善緣差別在哪裡?善緣它是有感情的,法緣是智慧的、理智的,差別在這裡。所以與一切眾生結善緣,是智慧做主宰,而不是情識,不是感情,不是感情用事。情識,你結善緣,善緣不能脫離三善道,法緣可以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就說明佛法必須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無量壽經》三個真實,教導我們「住真實慧」,就是心永遠安住在真實智慧之中。

  第二是「為人悉檀」。第一個是真誠、平等、清淨的愛心。這個是為人悉檀。這個愛心遍滿虛空法界,這是世界悉檀的意思,這是佛菩薩慈悲心的基礎。第二就是對人,也就是這個大慈大悲心起作用,為人悉檀,就是你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他著想,不要想到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為一切眾生。世間人他在一生當中也有目標,為自己的事業,為家庭、為兒女、為父母、為宗族,這是世間人。如果他的心量再大一點,愛人民、愛民族、愛國家,這個就大了,那不是只有愛自己一個家族,愛整個國家、民族、人民,這種心量已經很值得人尊敬了。佛菩薩的心量更大,他是為虛空、為法界、為一切眾生,這個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大能包小,小不能包大,所以諸佛菩薩這個心量才是圓滿究竟。念念為人,為人就包括自己,自己也是眾生之一;為自己就不能包括眾生,這個心量就小。心量小了叫造業,心量大了叫積功累德,差別不一樣。這兩個條件,就能夠得一切眾生對你的尊敬,對你生起愛護,敬愛之心油然而生,自自然然就生起來。每一個眾生性德裡面都有真誠的愛心,要佛菩薩去感召,把他自性裡面真誠的愛敬給他啟發出來。這是四悉檀前面兩個意思,第一個世界悉檀,第二個為人悉檀。

  後面那是幫助眾生契入佛的境界,所以第三個叫「對治悉檀」。前面這兩條建立很好的關係,跟眾生做朋友,做最好的朋友、最可靠的朋友、最信任的朋友,然後知道這個朋友是對我有利益的。你見到他有過失,你教導他、勸告他,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轉迷成悟,這是對治。

  《無量壽經》說的「惠以真實之利」,但是這個真實利益還不圓滿、還不究竟,所以到第四個原則是「第一義悉檀」。第一義是什麼?幫助他轉凡成聖,這種慈悲、愛護、協助才達到究竟圓滿。我們要學著去度眾生,去幫助別人,懂不懂這個原則?這個原則如果不懂,不懂這個原則,是有好心要去幫助別人,人家不接受。你幫助別人,他還在那裡想:「你這樣來幫助我,你到底什麼目的、什麼企圖,你的動機是什麼,是不是不懷好意?我們千萬別上當。」你是好心,但是換來的是別人的嫌疑、嫌棄,這樣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所以就很容易會退心。所以菩薩道難行,算了,不行菩薩道了,殊不知是自己不懂方法,過失還是在自己這一面,絕不在對方,自己對這方法不懂,心是好心,方法不對。

  你想想,佛菩薩第一個真誠、普遍、沒有分別的那種愛心,你有沒有?念念為眾生著想,你有沒有?我們前面兩條沒有做到,一開頭就要幫助人從對治下手,所以人家受不了。我們現在沒有學傳統文化真的是不懂,其實這個都是在中華傳統文化裡面的,從孝親開始的。以前在我年輕的時候(在家的時候)也不懂,特別我們學了一點佛法,聽了一些道理,父母不懂,回家就要給父母開示了。我們給他開示,父母他會不會很歡喜?你跟他講這些,他什麼地方不對、什麼地方不對,第一個他就不接受,「你是我養大的,還在給我指指點點的」。不懂,好像這個心我們為父母好,「你殺生會下地獄」,可能你愈開示他就愈生氣,不但不能改,可能還變本加厲,這個方面就是我們不懂。所以過去我在家的時候也是不懂,也沒有先學現在這三個根,這些真的都不懂。所以你要去度父母,第一個要先順他,然後順他的當中,你再用善巧方便也給他提醒,因緣到的時候他就能夠接受了,就改過來了。後來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有講到這一方面的,所以後來我也慢慢明白了,不能這樣硬碰硬的去向父母開示,那父母當然是長輩,我們不能這樣。以此類推,其他的人也是一樣,如果你沒有得到他的信任之前,他還不信任你,你的交情不夠,你就不能去對治他,頂多只能點到為止;你去給他對治,你要拿他來開刀,他受不了。所以這些你必須跟他有一定的交情,《常禮舉要》也講「交淺不言深」。

  其實《常禮舉要》用在這上面都是屬於人情世故,屬於四悉檀的世界悉檀、對治悉檀。四悉檀就是你有學常禮,你懂得禮貌,起碼走到哪裡人家不討厭你。如果你不學《常禮舉要》,自己認為自己很好心,但是走到哪裡人家都討厭,看到你來就躲得遠遠的。所以不懂世故人情,不懂禮,這個人前途就受到障礙了。諸佛菩薩前面這個路就鋪得很好,所以佛菩薩規過勸善,他就很樂意接受。我們哪裡懂這個道理?四悉檀常常念,甚至也會說,但是要怎麼做不知道。

  所以講經說法,苦口婆心勸人,聽眾在底下還豎眉瞪著眼睛:你怎麼講經都在罵我!怎麼都盡說我的壞話!這個就是我們疏忽四悉檀前面的兩條,就是第一個你要先讓眾生生歡喜心,你講的他才能聽得進去,他才能夠接受。如果一開始他聽了受不了,他不能接受,你愈講他愈不能接受。所以善心幫助別人得到的是反效果,自己應當知道反省檢點。這是說諸佛菩薩應化在六道,應化在九法界裡面,他的處事待人接物堅守的一個原則。實在講佛菩薩他不需要像我們凡夫說堅守,他是自自然然就這樣,法爾如是。我們凡夫初學當然要堅守,就要保持住這個。

  四悉檀的落實,我們講善巧方便,方便裡面就是四攝,四攝才真正把四悉檀落實,就要用四攝法。四攝法第一個是「布施供養」,我們今天講跟人家結緣。你光口說,口說有什麼用?你要真的做到。你說幫助,我現在有困難,你真的幫助我,口說得再多,誰相信你?真的要做。第一個要布施,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我們要隨順機緣,他需要什麼,我們就幫助他什麼,盡心盡力功德就圓滿,這裡面完全是智慧的應用,智慧的落實。在中國,自古以來人與人交往都要準備一份禮物,禮尚往來。古時候,一般家庭收受別人的禮物都要記下來,今天誰送什麼禮來了,拿一個本子記下來,某某人什麼時候送禮物內容是什麼,都要有一個本子記下來。為什麼?因為本子記下來,到時候我們要還禮的時候,看看人家送多少,我們再稍稍加一點。如果不記下來,人家送我們這個禮很厚,我們回禮的時候很薄,這個人情就欠缺了。比如說我們家有個喜事,現在這個紅白帖,包個紅包,紅包人家包來三千塊,將來他家也有喜事,如果你沒有記下來,不曉得他包多少,回禮的時候可能我們包個一千二,不但沒有跟他對等,還比較少;照理講就是你要加一點,比如說他包三千,你加個兩百,三千二這樣回禮。最低限度要對等,都是一樣,加一點就更好。所以中國人從前一般應酬也是,都是這樣的。因為現在人不一樣。現在大部分學外國人,外國人對這個確實是不如中國人,他沒有這一套。外國人表面上做得很好,見面跟你微笑點頭。外國,我們到外國去,外國人還有這個禮貌。現在中國人見面就沒有禮貌,就不如外國人,真的不如外國人。在我們中國號稱禮義之邦,現在是最沒有禮貌的,不懂,因為老祖宗這些都不要了、不學了,反而這個禮貌上有一些方面都不如外國人。但是遇到困難,中國人他真能幫助人,還真有實惠,幫助人他是真幫忙,你有困難、有需要,他真幫忙。但是現在人他缺乏的就是這個禮,禮缺乏,心都是很好。沒有禮貌不代表他是壞人,可能他的心很好,他都是要幫助人,但是不懂禮貌、方法不對,就造成別人的困擾。所以這個學禮非常重要,這樣才圓滿。你真正要幫助人,懂禮貌,別人他就很樂意來接受你的幫忙。這個是講到中國跟外國人不同的那種風俗民情。外國人逢年過節如果寄一張賀卡、送你一朵花,這個就不錯了,這就是他們的禮節。

  所以這些年我們跟著老和尚,也跟一些西方的人士交流,我們送他的禮都是很多很大的;他們西方人送了一點點,一個小盒子四四方方的,一點點,這個真的不成比例。因為他們不懂這些禮,所以看起來就讓人家覺得很小氣。所以這些真的,這方面外國真的不如中國,中國人他送禮都很大方的;他們送禮都小小的,一點點。實在講,中國文化在全世界還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值得發揚光大。所以這個是布施攝,布施攝就是我們現在講送禮。所以送禮也是個大學問,要怎麼送,什麼對象要送什麼、要怎樣送,這個都要學習的。送禮就是我們佛法佛門裡面講結結緣,大家結結緣,結了緣,後面你再給他介紹佛法,他就會接受了。所以有一年我們在廬江,二OO八年那一年,四月二十五號在安徽廬江實際禪寺,第一個百七繫念。那個時候我們住金剛寺,在縣城裡面。實際禪寺是在鄉下,不是在市區,在郊區,在鄉下,實在講是鄉下了。所以我們每一天都要坐車,從金剛寺縣城開到郊外實際禪寺去做法會。我們常常會帶一些佛卡跟人家結緣,有個拖車的、拉車的,那還不是三輪車,就是兩個手把,然後兩個輪子,拉貨的。我們有個出家眾,一個法師就很好意,就拿一張小佛卡要送給他,那個人看到是出家人他就跑了,一面跑一面喊說: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所以他看到那個,他就排斥不接受。如果你送一點吃的,恐怕他就會覺得這個滿實際的。所以像遇到這個,也是一個經驗。所以這個布施,就是送禮,要怎麼送,這也是要智慧的,你要看什麼對象,你要送他什麼,我們當然是好心好意,但是他接不接受也要看情況來送。

  第二個是「愛語」,四攝第二個是愛語。這都是講方法手段,你真正愛他,真正關懷他,真正想幫助他。愛語是言語,愛護他的言語,諸位要知道,不是說專門講他喜歡聽好聽話是愛語,不是!是真正對他有利益、有幫助,愛護他的話。所以打他、罵他都是愛語。你看父母教訓子女,有時候也很凶,但是他是出於愛心。所以這個愛語,涵蓋就是兩方面的,就是說你是愛護他的言語,愛護他的言語有柔軟的,有時候你會去指責、批評的,兩方面。但是我們如果,交情要夠,交情不夠的話,你是為他好沒錯,你講出他的缺點,希望幫助他改過來,或者他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勸他,你要看你跟他的交情,交情是不是夠得上你去勸他。所以《常禮舉要》講交淺不言深,你跟他交情還很淺,你對他都還不了解,他也對你不了解,彼此都還不是互相了解,那你就要跟他講很深入的話,恐怕得到都是反效果。所以《常禮舉要》講交淺不言深,交情還淺,不可以跟他講深入的。前面四攝裡面,特別是布施,這是先結個好緣,結個情意之後,深交了,然後見到人的過失才能規勸。你不能跟這個人才認識三天、五天,你就要去勸他,這個就不可以的。最少也得一年半載的,真正有深入一個交往,彼此互相了解,建立信任關係了,這個才能規勸。而勸善規過,勸善沒有問題,大庭廣眾之下可以,規過就不行了。勸善,就是勸他:你做什麼、做什麼好事,要發心,這個勸善在大庭廣眾沒問題。如果規過,就是講他的過失,他私人的過失,我們現在人說他的隱私,你就不可以在大眾面前去指責他的過失。那要什麼地方勸?沒有第三者在,私下,私下跟他提醒,不能給第三者知道。如果第三者在場,你講他的過失,那個人聽到了,他為了面子的問題,可能就跟你翻臉了,現在的話講,你不可以在別人面前傷他的自尊心。在什麼時候?沒有第三者在,私下的時候說他的過失,那是真正的朋友,真正善知識。

  所以早年家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台中蓮社李老師教學,如果要講他的過失,就一定把他叫到房間,不能有第三人在場,這個時候才認真教訓。那個學生必定他肯接受,會改過,老師才會這樣去勸他。如果觀察這個學生他的態度不能接受,或者教訓他,表面接受,不會改過,老師也絕對不去講他。為什麼?你講他,你要去教他,你就跟他結冤仇。這種學生有,所以這樣的學生,老師對他就很客氣,從來不說他的缺點。所以當年在那邊學經的這些同學,大家也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老師對有些同學就很客氣,有時候對有些同學就有罵,甚至有打的。打當然他不是拿那個棍子去打,就是那個扇子敲一下。所以有一些不能接受的,他只喜歡聽好聽話,那就得恭維恭維他。所以教學要觀機,你要了解那個人是什麼根性,他現在還不能接受,你要用長時間來誘導;到什麼時候他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有意回頭,這才教他;還沒有意思回頭,善知識很有耐心,這個時候不說。像這些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懂,這是真正的學問。

  所以你看一個善知識,善人對他很好,惡人對他也很好,這是他做人成功。無論是順境、逆境,善人、惡人,他都能跟他相處得很好,我們一般人講他做人做到家了,他做人成功了,這是智慧的落實、智慧的顯示。善知識從什麼地方看出來?他有智慧,他有耐心,他有方法,他會幫助一個惡人變成善人,幫助一個壞人變成好人,這種人就叫善知識。幫助一個迷人變成覺悟的人,幫助凡人變成聖人,這是大善知識。所以愛語,我們不要誤會愛語是甜言蜜語,你這樣看就錯了。就真正愛護他的,那才是真正愛護對方的言語,這叫愛語,幫助他的,不是甜言蜜語。所以愛語,它不是妄語、不是綺語、不是惡口、不是兩舌,離開這四種口過,那才是真正的愛語。

  第三是「利行」。行是指我們自己的行為,我們的行為決定是利益社會和眾生。無論眾生對佛菩薩怎麼看法、怎麼想法,佛菩薩的做法決定是利益社會和眾生,也不論對方接不接受,一定是真實利益,無私的布施,無條件的奉獻。我們要問,他為什麼這麼做?這部經前面一開端就講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我們講的一個生命共同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佛法講「無緣大慈」,慈是大愛,無緣就是沒有條件;「同體大悲」,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同體。體是什麼?一念自性,這是真的,絕對不是虛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佛給我們說出,佛親證這個境界。

  所以,佛法的殊勝,佛法的好處,佛說了一定要我們自己去證明、去證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確實是一念心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是共同的,十法界一切眾生共同的,所以在大乘經上也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說到法身那就是共同體,現在的話講生命共同體,所有一切諸法,世出世間法都是從這個體生出來的,所以叫做共同一法身。不但一切人,一切有情眾生是從法身變現出來,無情眾生也是這個法身變現出來,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也都是法身這個體變現出來,虛空世界還是這個體變現出來的,沒有這個體就沒有這些,所以這些都離不開這個法身理體。所以《華嚴經》上才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跟無情如果不是同一個體變現出來,怎麼能夠說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真正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情與無情就是虛空法界,我們今天講動物、植物、礦物,是共同一個生命體。他真正明瞭,徹底覺悟,那個愛心才是清淨平等,遍及虛空一切法界。所以用我們現在話來講,他生活在智慧之中,生活在大愛之中,這種人就叫做佛,叫他做菩薩,他的行為決定利益一切眾生,於眾生沒有利益的事情他絕對不會去做。於眾生沒有利益的事情他也不會想,他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決定是對眾生有利益、有幫助,這個叫利行。就是不會去做一些沒有利益眾生的事,所以《太上感應篇》也講,「作為無益」,佛菩薩的所作所為不會去做一些對眾生沒有利益的事情,所以這個才叫利行。

  最後一條是「同事」。這是攝受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最殊勝方法,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所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同事就是這兩願的一個落實。眾生喜歡什麼,佛菩薩就隨順,就陪他。譬如說他喜歡打牌,菩薩天天陪他打牌;他喜歡跳舞,菩薩天天就陪他去跳舞;他喜歡喝酒,菩薩就天天陪他去喝酒;他喜歡吃肉,菩薩天天就陪他去吃肉,跟他同樣一個嗜好。在同一個嗜好裡面就度他,眾生迷惑顛倒,他迷在五欲六塵裡面,菩薩也裝得跟他一樣,跟他氣味相投,這樣才成為好朋友。但是眾生他在迷,菩薩是覺,他在這個當中他是覺而不迷,眾生是迷而不覺,差別就在這裡。菩薩,眾生玩,他也跟他玩;他賭錢,他也跟他賭,但是這菩薩都會當賭王,每賭必贏,那這個眾生對他就很佩服了,所以就會去請教他,你怎麼那麼厲害?就可以把佛法帶給他。像我們修淨土的,你就會說我是念佛,佛力加持,這個是方便,當然這是一個權巧方便。

  所以在幾年前,我到美國拉斯維加斯去,二OO五年去做過一次三時繫念,二O一二年又去做過一次。那邊一個淨宗學會,拉斯維加斯淨宗學會。我說那個賭城弄個淨宗學會,那能念佛嗎?他們也真的在那邊也是念佛,也有共修。我說你們在這裡是做什麼工作的,掃地,還是做什麼?他們說他們在這裡的工作就是在賭城裡面去發那個牌、去跟人家賭的錢。然後我問起來,全部都在那邊上班,發牌的。我說你們滿厲害的,在這邊念阿彌陀佛。本來我想我們出家人跑到賭城去做法會,可能會給人家講;後來想一想,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嗎?你不能說那個賭徒你就不度了。所以後來新加坡傅居士,新加坡也去租賭城給我們做法會,他說要度賭鬼,要度賭鬼。

  所以同事,我們現代的「同事」,就是我們凡夫做得到的這部分同事;如果那些吃喝玩樂造惡業那個同事,我們現在沒有能力,那個要到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才有那個能力去同事那一方面的。我們現在同事,大概就是說比較善的這方面去同事;造惡業那方面,沒有到明心見性,起碼你要有一定的定功才行,不然你跟人家同事,你要去度他,就被他度跑了。你自己自度才能度人,你自己沒有自度,你自己還迷惑顛倒,跟人家同事,你就被度跑了。我們現在同事是善這一方面可以同事,惡的那一方面,要等到我們定功、智慧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同事。所以這個特別是密宗方面,密宗方面喝酒吃肉什麼都可以,這個就不是我們現前的程度可以這樣去同事的,那是高階的菩薩。

  所以佛在此地講的四悉檀、四攝法,我們決定要很認真去學習。這一套東西學會了,你弘法的法緣就自然很殊勝,你也很會做人,你的人緣就好了,你到什麼地方都會受人歡迎。學會做人,學會交際,人與人建立關係,佛經裡頭真的是最高明。世尊在無限的時空當中,運用這些方法,得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愛戴,這方法正確,不能不學。你看我們淨老和尚,他就是運用這四攝法,他就學了一點點,在國際上你看法緣這樣殊勝,現在聯合國這些大使都很歡迎,還給他一個辦公室。這個就是說明他用這個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應用這個原則,所以才能建立這樣的一個關係。但是後續還是要繼續努力。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