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諸法所依,以心為體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二集)  2021/3/2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42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上次我們從十八頁倒數第六行,一直講到「進破無明,俱生我法永不起得,成無生忍」,上次我們講到這一段。我們今天接著下面一段:

  【無功用道,任運流入。即捨賴耶之號,別受清淨之名。】

  這個時候八識就沒有了,就是破無明了,它就不叫八識了,我們無明沒破就是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個識。破了無明就『無功用道,任運流入』,就不叫八識,叫四智,在唯識宗講轉八識成四智。我們凡夫是用八識,八識心是妄心,就是虛妄的。他妄沒有了,就是你修行到破無明了,無功用道,那個妄心沒有了,俱生我法,俱生就與生俱來的我執、法執也都斷了,也沒有了,這個時候就轉阿賴耶識成為大圓鏡智。轉這個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前五識就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轉過來是成所作智,就是五八轉了,五八是果上轉;因上是從第六、第七轉,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轉第六識變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執著變成平等性智,平等了,沒有人我了,我相、人相、眾生相沒有就平等了,就沒有對立了,這個就叫轉八識成四智。因地這兩個識轉了,果地前五識跟第八識跟著就轉了,所以下功夫是從第六、第七去轉,從因地上轉。這裡講是講因上轉,第六、第七識轉識成智了,前五識跟第八識也跟著就轉了。所以就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這就真轉了。

  佛經上道理講得這麼圓滿,講得這麼透徹,方法也說得這麼精細,我們如果不相信,不能理解,不肯修學,真的是太可惜了!從這個地方要特別提醒大家,如果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有成就,一定要知道世間一切所有是假的,不要再爭了,不要再執著了,不要再有成見。「我要怎樣怎樣」,總離不開我執,這個念頭是輪迴的念頭,製造六道輪迴的念頭,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在六道裡面也是三惡道主要的念頭,都我執太重。偏偏要搞三惡道,這有什麼辦法?佛菩薩沒有說我想怎樣、我說怎樣、我要怎麼樣,我們去查遍《大藏經》,沒有看到這樣的句子。佛菩薩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沒有自己的成見就是恆順眾生;隨喜,眾生做好的、做善的,隨喜,絕對沒有嫉妒障礙。大家怎麼做,就隨順眾生,他要怎樣,隨他;你要怎樣,隨你。佛菩薩從來沒有意見,為什麼?假的,空的。假的、空的,你們認真,佛菩薩不認真。因此佛菩薩他能夠隨緣自在,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他都能夠自在隨緣。因為他知道這些是假的,不是真的,計較什麼;我們凡夫就是喜歡計較,斤斤計較。

  所以佛菩薩心清淨,知道凡夫墮落,要搞六道輪迴。搞六道輪迴就是我執放不下,當然就繼續製造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如果造惡業就墮三惡道,造最重的惡業是墮地獄,你們要墮地獄,佛菩薩也恆順眾生,沒辦法,就讓你們墮。為什麼?拉不出來,沒法子救;眾生不聽,看到你墮落,看到你受苦,等到哪一天那個苦受盡了,回頭了,想再聽聽佛說法,佛就來了;你現在還不想聽,還不能接受,佛就在那邊等待,佛很有耐心等待。不要以為聽經,有時候你在一個講堂當中人很多,有一些是真想聽經的人,真想學,這個當然不是佔多數,少數;不想聽,來湊熱鬧的人就多了。所以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也常講,有些人來佛門來學佛,他不是真正要發心學佛,他是來消遣的,他沒事幹,來佛門消磨時間,來消遣消遣。在講堂裡面聽了也歡喜,也會笑笑,也會點頭,出了大門忘得乾乾淨淨。像這樣的聽眾,我們也希望他來聽,總是結結緣,「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你來,總是好的,還是鼓勵大家多來聽,來種個善根種子也好。他來聽,聽一遍,總是在阿賴耶識落一個種子。什麼時候這個種子起現行?這個就不知道了,這看各人的因緣,但是總有一天這個種子它會成長,會成熟。說不定到無量劫又無量劫之後,種子才會起現行,每一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我們在這裡看的是上根人,就是說綸貫講的是上根的人修的,真正用功,功夫得力,不斷提升,我們看到非常羨慕。底下一段文再分析這個道理,就上面講的轉八識成四智,就破無明了,底下一段再分析轉識成智的是什麼樣的道理。大家請看那個文:

  【然破惑顯性,功由六識。】

  這個跟《楞嚴經》講的是一個意思。你修行能夠得力,能夠斷煩惱,能夠恢復到明心見性,誰的功勞?還是第六意識。換句話說,第六意識你會不會用?你用對了,就幫助我們斷煩惱證菩提;如果不會用,就搞六道生死輪迴,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今天把第六意識用錯了,用得不對,邪用了,不是正用,用來造業,去造業。第六意識是什麼?一天到晚打妄想,胡思亂想。第六意識它的功能是分別,它的功能很大,它能緣到阿賴耶,對內緣到阿賴耶,對外緣虛空法界。第七識是執著。我們第六意識分別,沒有去分別法性、沒有去分別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要在這個上面去分別,你就把這個第六意識正用了,用得正確,用對了。我們是分別什麼?分別是非人我、利害得失、貪瞋痴慢,我們分別這些東西,這個是錯用、邪用,用偏了,這是邪用,不是正用。你要是能夠正用的話,這個地方講的十乘觀法是教我們怎麼來正用第六意識心,所謂是你會用心,用第六意識心用得對、用得正確。正用就是你會用心,用第六意識來分析、分別這些正確、正當的道理,這個就是正用,如果去分別那些邪知邪見就錯用了。請再看下面的這一段文:

  【四明指為近而復要,為事理解行之本。】

  『四明』是四明尊者,也是天台宗的祖師。他講得沒錯,就是「四明指為近而復要」,近就是親近,而且很重要,這個就是指六識跟我們有多近,實在近得密不可分,一天到晚打妄想,我們心裡那個念頭,起心動念,妄念紛飛,我們一天到晚都是在打妄想,很親近,我們不想它也會跑出來,這個就是近。『要』是重要,你要是把它用得正確,那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去作佛、作菩薩。八正道裡面第一個叫正見,就是你的知見,你的認知、你的見解是正確的,你的思想是正確的,這個就是用得正。『為事理解行之本』,就對於事、對於理,你真正能夠理解,第六意識是根本,它是做為事理解行的根本。我們怎們能夠去理解這些道理?怎麼去實行這個道理所講的事情?怎麼去實行?就是以第六意識是根本,就是你對於事、對於理,你真正能夠理解,能夠去落實、實行,是要以第六意識為根本。我們業障很重,會受外面環境影響,我們現在是凡夫,博地凡夫肯定會受外面境緣的影響。俗話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境緣不能不選擇,連聖人都不敢疏忽,不敢不慎重選擇生活環境。諸位曉得中國的大聖人,在歷史上孔子稱為至聖,孟子稱亞聖,我們一般講像儒家的代表孔孟學說。孟子他母親在培養他的時候,歷史上記載得很清楚,「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要教導孟子,搬三次家,為什麼?為她的小孩。小孩會受環境影響,這個地方環境不好,對小孩有不好的影響,看到有不好的影響趕快搬家;搬到另外一個地方,以後住一個時期,覺得還是不好,再搬。這個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它那個氣氛、磁場,他會受到影響,會受到干擾。像外國人講磁場,我們中國人講氣氛,氛圍不好,會受到影響,就趕快搬了。

  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會影響我們的思惟,影響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精神,所以一個人在好的環境、好的磁場,頭腦特別清晰。諸位只要留意一點就體會到了,你走進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自然空曠,頭腦特別清楚;你走在一個都市裡頭,菜市場裡面,裡面的人亂哄哄的,馬上情緒就不一樣了。所以從前修行人,為什麼選擇在最好磁場的地方,在那裡建道場、建茅蓬,我們不能不留意。為什麼?你不是上上根人,你不是在一切境界裡面能夠如如不動。上乘根性的人,我們不是那樣的人。如果上乘根性的人,外面的境界不太容易能夠影響他,他能轉境,他不會被境轉,他住在那些不好的環境對他就沒有影響,他還會去影響那個環境,這是上根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不行,自己不懂得選擇一個好環境來修學,你這一生想成就,太難太難!中下根性,今天我們如果在都市裡面講經教學,對自己修學是很大的障礙,為什麼?都市的磁場不如鄉村。

  自古以來,哪個真正修行人住都市的?沒有。佛在經上常常教導學生住「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意思是清淨之處,沒有干擾。所以中國這些寺院庵堂,在古代都是建立在深山裡面。現在交通便捷,去寺院很方便,從前是很不方便。家師淨老也講過,他的家鄉在安徽省廬江縣,離九華山很近,現在有高速公路,開車大概兩個半小時就到了,以前走路要走三天。但現在那個遊客太多了,那可能要住到後山去比較清淨,前山已經遊客太多,那個地方已經不適合修行人住了,因為那個遊客,特別遇到節日人太多,道場鬧哄哄亂成一團。從前你上山要走三天,如果你沒有這個誠心,你就不會上去。所以上去的人就不多了,因此那個道場就清淨,沒人去,從山底下爬山,一階一階往上爬,累死人了,太辛苦了。所以住在山上環境非常清淨,他能夠養道,能成就道業。現在修行,真正想成就,要找一個人跡罕到之處,還是交通不便之處,這個就比較好修行。

  在很多年前,大概十幾年前,家師淨老在澳洲柏斯,柏斯這個地方我是沒有去過,離布里斯本還非常遠,算是很偏僻了。他看到有十幾位修小乘的法師,就我們現在講南傳的,參觀他們道場。那個道場在山上,相當偏僻,一般人也不願意到那裡去,他們生活非常簡單,住在寮房裡面,沒有水電,晚上點蠟燭,每個人發了一支短短的蠟燭。家師淨老看了是非常讚歎,真好,很羨慕,沒有人去找你,也沒有電話,連電燈也沒有,你想在那個地方心多麼清淨。寮房裡面,除了幾件換洗衣服、鋪蓋之外,一無所有,真的看到人家那個地方一塵不染。他們需要讀書,需要研究經典,他們有佛堂、圖書室,都在裡面。自己居住修行的環境,是一本書都找不到,心清淨。書都放在佛堂,放在圖書室,自己住的地方都找不到,心就很清淨了。所以我們看了之後有什麼樣的感想?這個很重要,我們要如何來學習。我們現在縱然不能像這樣的一個條件,盡量也要往這個條件來靠近,這樣對我們一般中下根性的人修學才有真正的幫助。

  家師過去在新加坡也講過,中國的同修非常希望他老人家回家鄉,回國。這個也是家師多少年來他的一個希望,希望年歲大的時候能落葉歸根。他有一個構想,如果他要是有因緣回到中國建道場,他不建大廟,他要建茅蓬,那茅蓬裡面也是一無所有。對自己的修學,對自己念佛往生有大利益,這是真的,其他是假的。教學有教室、有圖書室、有念佛堂、有講堂,這裡面陳設也是簡單、整齊、清潔,一塵不染,這種環境,這種氣氛、磁場,對修行人有大利益。我們今天不明瞭這個道理,一生往往空過,都不能成就,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叫迷惑顛倒。我們今天有許許多多東西,結緣品堆了一大堆,這是不得已,這是為了利益眾生。這就是智者大師所講的「捨己為人」,我們自己修學的磁場被破壞一部分,但這是可以利益眾生,對眾生有幫助。

  可是利益眾生要有限度,什麼限度?自己要決定有把握往生,這是最低限度。下下品往生都行,如果連這個把握都沒有,要顧自己,你不顧自己就變成修福報,來生享福去了,不能脫離輪迴,不能往生淨土,這就大錯特錯了!你要曉得你往生淨土是作佛去了,你作佛就度了多少眾生,你沒有作佛今天能度幾個眾生?實在講只能跟眾生結緣,沒辦法真正度眾生,做了佛才能真正度眾生。所以自己往生作佛、作菩薩第一重要,幫助別人是第二,你自己真正有把握了,幫助別人那可以排在第一,因為不影響你往生西方了。像智者大師捨棄自己的品位,犧牲自己的品位,行!這是菩薩精神,值得人讚歎,但是要自己能決定得生淨土才行,這是底線。你連這個道理都不懂,那就沒有法子了。下面再舉個比喻說:

  【如伐樹得根,灸病得穴。】

  這是兩個比喻。我們砍樹,你找到根,你從根上砍,那就輕而易舉,這個樹就砍掉了。你從枝枝葉葉上去砍,那就麻煩了,就很麻煩了。如果你治病,治病用針灸,針剛好插到穴道裡,插對了就非常有效,插得正確,位置正確了,那就很有效。這就是說你能夠正用,正確的用第六意識,就像你伐樹找到樹根、針灸扎到正確的穴道一樣。

  【此即十乘中初觀不思議境,名從行觀也。】

  十乘觀法,跟大家說過。「十乘觀」,它分上中下三根,三種根性。『從行觀』,這是一種修行方法。下面說第二種方法,「托事附法」,這是從事相上作觀,比前面淺,比前面當然修行要容易,這就是你要懂得佛法裡頭所說的表法,這個叫托事附法。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

  【若夫托事附法,即托總題地藏本願人法而觀之。今先觀菩薩人者,以行人瞻禮地藏之際,供養華香之時。不表觀法,何以用心。】

  這裡說兩個:一個從人作觀,一個從法上作觀。先說人,『以行人瞻禮地藏之際,供養華香之時』。你在寺廟裡面見到地藏菩薩,你會向地藏菩薩的像頂禮。你拜佛,你會用香花供養。你在拜佛、供養的時候,世間人拜就拜了,供養就供養了,沒事了,這樣不得力,這樣只是跟菩薩結結緣,種種善根。『不表觀法,何以用心。』你拜了佛,供養佛菩薩,你的心沒有改變,還是凡夫心。所以這一種供養只是修福,修人天福報,對佛菩薩表示一點敬意,真正佛法的好處沒有得到,因為他不懂那個表法的意思,你的凡夫的念頭換不過來,轉不過來。下面告訴我們:

  【今準,佛說八大菩薩曼陀羅經。於如來前,觀地藏菩薩,頭冠瓔珞,面貌熙怡,寂然愍念一切有情。左手安臍下托缽。右手復合掌向下。大指捻頭指,作慰安一切眾生想。】

  『準』是依據的意思,依據這個標準。我們依據《佛說八大菩薩曼陀羅經》裡面的經文說:『於如來前,觀地藏菩薩,頭冠瓔珞,面貌熙怡,寂然愍念一切有情。』你要能夠把這個意思看出來,這是佛家供養佛菩薩形像真正的意思,它真正的用意,佛菩薩形像的供奉,那是教學。我們今天把佛菩薩的形像當作神明來看待,所以錯了,這就是把佛法變成像西方那個宗教概念了,這就變質了。佛法它的本質是教育,現在變成像西方講的那個宗教概念了,現在的人對佛教都產生誤會了。佛教不是宗教,它是教育,你要懂得它教學、表法的意思。

  『左手安臍下托缽。右手復合掌向下。大指捻頭指,作慰安一切眾生想。』這一段是經文,就是《佛說八大菩薩曼陀羅經》裡面說的這些話。下面就解釋它表法的意思:

  【頭,即一切種智。冠,即毘盧法性。瓔珞,表總持四陀羅尼。一法,二義,三咒術,四忍。】

  地藏菩薩那個『頭』部,它是代表『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自性本具究竟圓滿的智慧。『冠』就是帽子,『即毘盧法性』。「冠」,頭冠,是戴在頭上的,冠代表「毘盧法性」,就是我們的自性,毘盧法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毘盧是毘盧遮那,我們常常念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是法身佛,它的意思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就是我們的自性,真如本性,無所不在,哪裡都有,這是法身遍一切處、一切時,用這個來做比喻。這個冠,我們看看那個做法會,水陸、蒙山,那個主法的法師要戴毘盧帽,那個就是冠。毘盧帽,五方佛,中央有毘盧遮那佛,表法性的意思。菩薩胸前有掛『瓔珞』,「瓔珞」是裝飾品,像我們現在講經、做法會,出家人也掛念珠,也算是一個像瓔珞這樣裝飾品,這個是大家比較容易懂。佛菩薩胸前這些裝飾,它是『表總持四陀羅尼』,這是四種總持。「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總持的意思,總一切法,持一切意。下面註解什麼叫總持?『一法,二義,三咒術,四忍。』這是教導我們佩戴瓔珞,就是你把宇宙人生這一切的理論、現象、方法,你全部都掌握到了。陀羅尼它就是總綱領,你掌握這個總綱領了,諸法的要領你掌握到了,這是陀羅尼。「義」就是理論、義理,你也掌握到了;「咒術」是方法,你也掌握到了;「忍」就是無生法忍,證得無生法忍,也就是講的受用,你的正受用,一般講享受,真實的受用你也得到了,掌握到了,所以這個是表示「陀羅尼」。『以表種智,從法性而成,故能總持一切法門也。』你能夠總持,你能夠掌握到原理原則,你沒有智慧怎麼能掌握到?「種智」是「從法性而成」。我們看頭、看帽子,你要懂得這個意思,它是表法的意思。

  【面貌熙怡,表從心所現慈悲相好,蓋一身之相以面為要。諸法所依,以心為體。相逐心生,故以表心。】

  我們看地藏菩薩那個相,面貌非常慈祥,佛菩薩的面貌都很慈祥,這個容貌讓人看到都能生歡喜心,生恭敬心。『蓋一身之相以面為要。諸法所依,以心為體。相逐心生,故以表心。』「相」表什麼?表心。心慈悲,相就慈悲;心好,相就好。所以看人的心從哪裡看?從相貌看。諸佛菩薩的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都在容貌上表現出來,他表的是『從心所現慈悲相好』。我們看到這個相好要學,我們要想這種相好,你要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自然這個相跟佛菩薩就一樣了。這個就是講相隨心轉,連世間看相、算命的都懂這個道理。我們沒有好的心,怎麼會有好的相?所以好心必然有好相。可是我們看世間人,有一些世間人相很好、很美,但是你仔細再去觀察,他有美,他沒有善,他沒有真。佛菩薩的相好,「真善美慧」具足。世間人有些人相很好,他美,真善慧沒有,他只有美。所以我們往往看到那種人,古人講是「自古紅顏多薄命」,她只有美,她過去修得不圓滿,只有美,她沒有福相。所以你看很多電影明星、歌星,年輕的時候長得很美,那也賺很多錢,很出名,但是下場都不好,甚至有很多很年輕就意外死亡了。所以不好、不圓滿,四個他只有一個。一個真、一個善、一個美、一個慧,慧是智慧,善是善良,真是真誠,對人真誠,他只有美,真、善、慧沒有,四個他缺三個。

  他這個美從什麼地方修的?它還是有因果,他有因,美是慈悲心修的。像現在一些人心地很慈悲,多做一些慈善事業,多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他做得不如法,他不是真心去做,為什麼?他裡面有夾雜好名、好利,他不是出自於真誠心在做。做這些善事,社會上多少人來奉承他,來讚歎他?很多人讚歎他,如果沒有人讚美,他就不做了,所以就不是真心,他不是用清淨心、平等心來做這個善事,所以他得到的果報只有一個美貌,沒有真實的智慧,也沒有真實的福報,縱然得到福報,也是曇花一現。這樁事情,諸位可以從中國、外國許許多多近代的電影明星、歌星裡面你去觀察到,這些事實都是擺在我們眼前的,都是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我們從佛法,佛法是書本(經本),從教室學得來的這些道理和方法,我們要落實在生活當中,一天到晚接觸的人事物全都是表法,會用心的人在生活當中成就大智慧,成就清淨心。修行在哪裡?生活當中修行,工作裡面修行,處事待人接物裡面修行,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用心。

  不但是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體質如果不隨心轉的話,袁了凡先生為什麼得到延壽的果報?孔先生給他算命,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後來他活到七十四歲,他這個壽命是怎麼轉的?心轉的。家師淨老和尚一生也是現身說法給大家看,他也是這一生轉變的。如果他當年到台灣來沒有遇到佛法,沒有遇到這三位老師善知識,他必定照著他過去生修的這個命運去過日子。有很多人給他算命,都活不了四十五歲,早就不在了。所以家師以前在新加坡講經的時候講,他說他還不如袁了凡先生,袁了凡先生他還能活到五十三歲,他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比了凡先生還短,福報是更不如,差遠了。過去生中大概是修了一點智慧,修慧不修福,所以沒福報,但頭腦還不錯,生活非常艱苦。幸虧到台灣來有這個機會遇到佛法,有緣遇到幾位善知識和好老師,他自己本身也肯學,對老師教誨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他這個果報現前了,命運轉了,到今年九十五歲了。你看四十五歲,今年九十五歲,延到今年已經是五十年了。

  所以家師淨老非常感念老師的恩德,這不是普通人能夠相比的,他感受到老師這個恩德,深深感受。如果沒有受到人家的深恩,你怎麼會有感激?受到深恩,你自己依教奉行,得到真實利益,你才會感激。接觸老師的人很多,就他三個老師,每一個老師接觸的學生都很多,像方東美先生,他是台大哲學教授,他學生也很多;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李老師的學生也很多;前總統府資政章嘉大師的學生也很多,是藏傳四大活佛之一,所以是大德,大善知識,章嘉活佛的學生也很多。但是很多學生去親近,親近多少年得不到真實的受用。那老師有沒有偏心?沒有。老師是平等教學,沒有特別教導。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學,你肯學你才得受用,你不肯學,聽聽就算了,得不到受用。所以真正得受用,能信、能解、能行,得受用是能證,信解行證。你相信,或者不了解;或者相信、理解了,你不肯照做,你也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受用,得不到受用你對老師的恩就薄了,就不會那麼感恩了。唯有真正去依教奉行,真正得到真實利益,對老師的恩德才知道、才明瞭,那個感恩的念頭才會油然而生,這個是自自然然的。所以表法非常重要。

  【寂然等者,表菩薩自住三摩地。六道以苦緣而感,佛菩薩以大悲而應也。】

  頭、冠、瓔珞、面貌,你都容易覺察到。『寂然』是講他的態度,你要深入一層的觀察才能看到。造像,這一尊像造的神情那麼自然,從容貌、形像體會到,他的心清淨、心寂滅、心慈悲。《大藏經》裡面有《造像量度經》,教我們造佛像、造菩薩像的方法、規格,就是要把這些表法統統在形像上表現出來。不是我們世間人造的藝術人像,那個不行,那些藝術人像沒有辦法表達這些佛法的意思。現在我們看到佛菩薩形像有很多是藝術人像,造得很好看,但是這些意思它沒有;古人造像完全根據《造像量度經》造的,這些意思都能顯示出來,它是表法的。「寂然」表『菩薩自住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清淨寂滅,一念不生,沒有妄想。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了,這就是三摩地。『六道以苦緣而感』,六道眾生受苦,就能感得『佛菩薩以大悲而應』,地藏菩薩跟觀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眾生有感,他自自然然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菩薩永遠為眾生作不請之友,不必等待眾生請求,菩薩自己就去了,隨類現身,隨機說法。

  【左右二手,表權實二智。實智內自照理,權智外以鑒機。】

  這個都有所表法,『實智』是從內心自照理,『權智外以鑒機』。佛菩薩為眾生說法契機契理,契機是「權智」的作用,契理是「實智」的作用。也就是說實智與真理相應,與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相應,權智與現前眾生他的生活環境相應,適合他的程度,他能理解,這樣才真正能夠教化眾生。

  【臍下托缽,表性識所具如來藏。】

  我們看地藏菩薩的造像,手上拿一個缽,現在也有造像是手上拿一個珠,用這個珠代表圓滿,表的意思就不一樣。還是依古人這個方法好,地藏菩薩手裡一定是托缽,拿著錫杖托缽,現的是這個相,手上不是拿珠子。缽代表『性識所具如來藏』,出家人每天都要出去托缽,所以缽代表「性識所具如來藏」,表這個意思。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