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知位次 免驕慢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六集)  2021/02/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36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還是翻開《地藏經》綸貫。上一次我們學習到綸貫十七頁倒數第二行,沒有講完,講到「十乘觀法」,大家可以翻到十八頁。十乘觀法在綸貫這個文裡面沒有,這是我們老和尚在《教乘法數》把它節錄出來,所以在綸貫本文裡面沒有這個文。

  我們接著上一次學習十乘觀法,我們講到第七個,今天我們從第八個。十種觀法:「八知位次,謂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增上慢是自古以來常有的。知位次,知就是知道,知道自己現在修行是達到什麼位次,這個要很清楚,正確的認識清楚,才不會有增上慢。所以修行人必須要知位次,才能避免增上慢。什麼叫增上慢?自己沒有證得這個地位,自己以為證得了,不曉得自己的位次。

  早年在我還沒有出家,我剛剛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沒多久,我記得在十九歲那一年,第一次去聽經是在台北市龍江街蓮友念佛團,聽《楞嚴經》,我記得在那裡聽經沒多久。這個事情到現在已經五十一年了。當時我們淨老和尚講經就講到有一位居士,這個居士他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很虔誠的居士,這個居士去找我們師父找了好幾次,他說淨空法師,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我們師父就勸他,你不要亂說。他說我真的是證得阿羅漢果了,真的。他講話言語很肯定,講了好幾次,就給我們師父講,說他證得阿羅漢果了,他真的證到阿羅漢果了。師父也被他逼得沒辦法,他一直跟他講,這個意思可能也是要請法師給他證明一下他證得阿羅漢果,大概是這個用意。我們師父被他逼得也沒辦法,他說如果證得阿羅漢果,根據經典上講,就有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這六種神通就現前了。所以就給他講,如果你真的證得阿羅漢果,這六種神通都有了,現在外面在街上走的有多少人你知道嗎?他說不知道。當時師父就跟他講,你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你講的跟經典上講的不一樣,因為你沒有神通,所以就說明你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有他心通,我心裡現在在想什麼,你也應該要知道。問他,我現在心裡想什麼你知道嗎?也不知道。他說這個就不是,你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這樣才把這個居士說服了,讓他打消認為自己證得阿羅漢果這個念頭。

  他碰到人就給人家講他證得阿羅漢果了,他這麼虔誠的居士,他也不是故意去騙人,也不是,他沒有騙人,他沒有存心要去騙人。沒有存心騙人,為什麼他這麼說?就他自己修行應該也是有一點功夫了,但是不知道那個位次。可能就是說在修行裡面他得到一點法喜、得到一點輕安,全身很輕鬆、很安穩、很舒服,於是他自己就產生誤會了,以為自己證得阿羅漢了。所以這些修行的層次,什麼境界要明瞭、要知道、要很清楚,就不會產生這種增上慢的問題。那這一類就叫增上慢,你沒有達到那個位次,認為自己達到那個位次,就叫增上慢。這個就是沒有真正認識自己修行的位次,造成的誤會。

  譬如前面講的「五停心」、「六度」,五停心觀、六度萬行,天台宗開山祖師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他的學生就請問他老人家,說你這一生修持,弘法利生,你往生是什麼樣的品位?品位是在什麼樣的一個層次?大師就給大家講,他說我只證得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就是此地講的五停心觀;停是停止,就是心是散亂的,散亂的心停止下來了。這五種停止心散亂的觀法他成就了,但位次不高,就散亂心停止下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哪一土?凡聖同居土。還沒有斷煩惱,還沒證果,所以生凡聖同居土。

  實在講,五停心觀這個位次,我們每一個同修在一生當中都有把握能夠取得,你只要真正認真去修。如果說我們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那個難度高,就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達到的,確實不容易,那要斷煩惱,要滅斷;這個五停心它是伏惑,伏煩惱。要伏煩惱,功夫比較淺,比較容易取得;斷煩惱難度高,不容易。所以念到事一心、理一心,往生極樂世界品位就高了,不是生在凡聖同居土了,斷見思惑生方便有餘土,破一品無明生實報莊嚴土。所以極樂世界殊勝之處,不在於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實在講,極樂世界最殊勝是凡聖同居土,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了,寫依正莊嚴都是介紹凡聖同居土,這個非常不可思議!其他法門,像五停心觀把散亂心止息下來,心定了,這個功夫不能超越六道,在佛法講還沒畢業,還不及格,是沒有成就的,這個是伏煩惱,沒有斷煩惱。伏,你可以得定,生天,生人天善道,出不了六道。

  伏煩惱功夫淺,實在講,比小乘初果都還不如,小乘初果雖然是在學佛的位次是最低的,圓教初信位菩薩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個是最低的,但畢竟他是斷惑,他是斷煩惱,他不是伏煩惱。雖然低,但他是斷煩惱,證得位不退了,不會再退到凡夫的位次。如果你伏煩惱,定功失去了,他還會退到凡夫,伏煩惱還是凡夫。最少要證得小乘初果,圓教初信位,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那就證得位不退。證到這個地位還沒有出六道,雖然沒有出六道,但是出六道證阿羅漢(圓教是證七信位菩薩),就是在斷八十一品思惑,他這個時間可以預期,有時間表了。根據《四十二章經》講,證得初果,你只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也就是說他得到位不退以後,他修行就是往上提升、往前進,不會再退了,只有進,不會退。

  所以你伏惑這個功夫很淺,除了淨土法門以外,所有的法門都不及格。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你一生當中如果沒有斷見惑,談不上真正成就。但斷見惑雖然是地位最小的,但是我們都做不到,都很難,可見這樁事情不容易。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同居這一關最難突破,就是斷見惑這一關最難突破,這一關突破了,超越六道就可以預期了。我們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所以還是凡夫,還是會再退轉。所以小乘初果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但他們是斷煩惱,不是伏煩惱。經上給我們講,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的瀑布,這個我們可以想像它的難度多高。我們一生當中,特別在末法時期,我們哪裡有能力去斷見惑?說老實話,一生的修持我們都達不到,圓教初信位、小乘初果須陀洹,這樣的位次我們都達不到,這個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知道了,修行這個誠敬心才生得起來,就不至於貢高我慢、增上慢。

  講到斷證的功夫,大小乘裡面都說得非常清楚,煩惱的頭數也說得很詳細。這個經典,煩惱的品數、這些數量有幾種,說得都很詳細。五停心觀是伏煩惱。五停心觀,你看也是對治的,每一個人的煩惱習氣不一樣,五種觀法來對治各人的煩惱習氣。多貪眾生不淨觀,那個貪欲很重的眾生要修觀身體不淨;多瞋眾生,瞋恨心很重,要修慈悲觀;多痴眾生,愚痴心很重,修因緣觀;多障眾生要修念佛觀。每一觀都是對治每一個人,他個人煩惱習氣哪一個比較嚴重,你就修哪一個。你最重的煩惱降伏下來了,那其他的就容易了。所以五停心觀幫助我們伏煩惱,也就是說,在我們念佛功夫裡面,幫助我們達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伏煩惱,那個根本沒有斷,煩惱沒斷。

  智者大師這個說法,實在講就是幫助我們學習,他說他只有五品位,好像五停心觀這樣的位次。智者大師也是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為我們現身說法。在中國佛教史傳記裡面記載,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到中國來的,不是普通人,所以有東土小釋迦的這種稱呼。大家稱東土(就是中國)小釋迦,傳記有這麼一個記載,所以不是普通人。他是做示現,做個樣子給我們看,教導我們要向他效法,這個意思就很深。智者大師他說,我因為領眾,要帶大家,要管道場、管人、管事、管錢,他的修行功夫就只能達到五品位,也就是告訴大家這一樁事情。所以我們,特別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我們要怎樣自己修學,怎樣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就是幫助別人修學),大家都想建道場,接引眾生,智者大師他一個示現來給我們勸導,也就是說你自己要衡量、要斟酌,領眾、管道場、做當家、做住持,對自己修行會有妨礙的,我們功夫還沒有成就之前,擔任這個執事是有妨礙的。智者大師這樣的人他管事,你看他修行功夫示現給我們看,他只達到五品位。他說如果不領眾、不管事,當然品位就高了,就可以達到斷煩惱,甚至破無明,但是領眾你要操心,分散心力,精神、時間沒有辦法集中在修行上面。但是犧牲品位,他還能保住往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這是一個底限,如果我們這個底限達不到,我們就要斟酌,自己要去調整了。

  在我們中國佛教,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一生不建道場,他都住人家的廟,他也不做住持、也不收徒弟,他是示現給我們看。現在這個時代,整個環境、意識形態都很大的改變。我們淨老和尚不主張建大廟,而且現在廟很多了。現在蓋的道場,功能跟古代不一樣,古代蓋道場、寺院在一個地方,它是教化一方,就是說這個地方有一個寺院,它是擔任社會教育的一個場所,像學校一樣,所以它有講經、有教學、有帶人修行,教化一方,這是古時候蓋寺廟它的功能;包括道教的廟也是一樣,所謂神道設教。像城隍廟,它是擔任什麼功能?城隍廟就是教因果教育的,教人斷惡修善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它是教化的功能。現在社會形態不一樣了,現在科技發達,電腦、手機,現在人手一機,所以現在的道場,家師淨老和尚他提倡在電視台、在網路上弘法。道場主要的功能是要弘法利生,弘揚佛法,用現代的科學工具來弘揚佛法能夠普及,也非常方便。所以他老人家提倡,現在的道場不是蓋一個大廟,而是在電視台、在網路去把佛法傳播出去,用這些科學工具來傳播佛法。這個當然是符合現代社會環境,這個做法也的確是正確的。蓋一個寺廟的這些財力來擴充我們這些電腦、網路的設備,實在講是綽綽有餘的。當然話說回來,一個象徵性的硬體的建設還是有它的需要性,只是說我們不必要像有一些道場,寺廟蓋得很大、很多。淨宗有一個代表性的、一個象徵性的,讓淨宗同修有一個歸宿感,這也是需要有一個硬體的,但是我們不求大,這是現前我們弘法,這樣的一個形態。

  五停心也叫五品位,在《法華經.分別品》裡面所講的,是功夫剛剛得力;換句話說,在天台六即佛,六即位裡面是觀行即位。天台大師把佛分為六即: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五品位它是在第三個,觀行即。觀行就是說你修觀有功夫了,功夫得力了,在這個位次,但是還沒有達到斷煩惱,只是伏煩惱。所以到觀行位,功夫就算得力了。

  這裡面說了五條,五品位說了五條,第一條是「隨喜」。我們學佛同修常常聽到「隨喜功德」,第一個是「隨喜」。經上說:「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心解相。」天台家列五停心觀,是從《法華經》上佛陀的開示。雖然說是《法華經》,實際上包括所有一切大乘經典。聽到大乘經典,你不會毀謗、不會排斥,你生歡喜心來隨喜,這個人過去生中他種植的善根就很深厚,以這個善根遇到善緣,他就能夠深入。這種善根善緣,前面我們曾經跟大家報告過,就是好學,他有興趣繼續來學習,這個就是他的善根。如果沒有善根的人聽到,他沒什麼感覺的,當然他很難進一步來學習。不過沒有善根的人遇到了,也給他種個善根,將來他這個金剛種子在阿賴耶識也慢慢會成長,成長到一定程度他就會來學了。好學是我們一生修學成敗的第一個因素,一定要好學,不好學、不喜歡學習,那就沒有辦法。

  真正好學,你就會遇到善知識,就會有這個緣分,這是一個感應。善知識確實是佛菩薩示現,你很喜歡學習,跟佛菩薩就感應。佛他是要教化眾生,那你願意學,發心來學習佛法,佛菩薩就會滿你的願,就化一個善知識來幫助你。所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所以好學,你就會遇到好老師、好的同參道友,志同道合。你不好學就沒有辦法,你一生遇不到;也不是沒有遇到,善知識在面前,天天在一起,也當面錯過。善知識講的、勸導的聽不進去,遇到了等於沒有遇到。這個是實話,為什麼?自己不好學,善根不足。真正自己好學,跟善知識相處,哪怕時間再短也真正受利益,甚至你聽聞一句一偈就終身受用不盡。雖然聽得很少,但是會認真去深入、去學習,他就得利益;聽善知識講了,一句也不想學,就得不到利益。

  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永嘉禪師他親近六祖多長時間?一天。一天的時間,他是終生受用不盡,所以永嘉大師在佛教史上稱為「一宿覺」,就是去參六祖一天,他就大徹大悟了。真正親近善知識,這也是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永嘉有十分誠敬,雖然時間很短,只親近六祖一天,得到的利益是圓滿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如果毫無誠意,天天跟祖師在一起,等於沒有遇到善知識,他講的話聽了耳邊風,也聽不進去,天天在一起,對他也沒幫助。諸位要懂這個深義,懂得這個甚深的意義。這是第一個,就是講你的善根,你如果沒有善根福德,這個緣分你就遇不到,遇到緣分要具足善根福德。這個是講隨喜,聽到大乘佛法、大乘經典,他能生歡喜心,喜歡來聽講,喜歡來學習,這就是有善根。

  第二是「讀誦」。經上說:「何況讀誦受持者」,聽聞他就隨喜,生歡喜心,讀誦那就更上一層了。由此可知,讀誦裡面包括受持。實在講,讀誦是為了受持,經文上講,你能讀,你能夠解其義,常常把佛的教誨記在心中,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會想到經上的教訓,不會違背經訓,依教奉行,這叫讀誦受持。讀誦而不解其義,就讀誦讀了,我們現在讀經,在我們淨宗,我們淨老和尚提倡讀誦《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我們簡稱為《無量壽經》,很多人讀誦,讀誦有人解其義,依教奉行,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有的人讀了幾千遍,甚至讀了上萬遍,不解其義,經裡面講的意思不懂,當然無法落實在生活當中去修行,那這個就不是讀誦真正的目的。讀誦不是說我今天在佛前讀一遍,我功課做完了,不是這個目的。讀誦是什麼?怕我們忘記,所以天天提醒。讀誦之後要解其義,了解它的意思。佛在經上教我們在生活當中怎麼樣去待人、怎麼去處世、怎麼接物,這些正確的態度我們要去學習,要去把它落實、把它做到,這是讀誦的目的,這個就叫受持,所以讀誦為了受持。在經典上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的經文,「讀誦受持,為人演說」。受持就是說你讀誦,你了解這個意思,受持你又做到了,然後就可以為人演說,就可以勸別人了。所以不能落實在自己生活裡面,那就不是讀誦的目的。這是五品位的第二個。

  第三條是「說法」。經上講:「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這是說法,講經說法。這個說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機會教育,隨緣說法,所以說法的形式不一定。隨緣說法不一定要升座,不一定是在講堂,隨時隨地,比如說你跟人家聊天聊到佛法,在什麼場合有這樣的機會,那就可以跟他講一點佛法。就是隨時隨地遇到人,看看這個人有善根,能夠接受,就給他講。怎麼講?要深說淺說、長說短說。要跟他講比較深入的還是比較淺顯的,還是講比較長的、比較短的,那要看對方的根機了,看他的程度,他現在想要理解什麼,所以這個是要隨機說法。這個是屬於機會教育,他喜歡跟人家說,我們現在話講,我們很願意,我們知道的佛法,我們跟這些有緣的人來分享,跟他們分享;自己的親戚朋友,來跟他們分享。就是把佛法介紹給別人,這個叫說法,第三個。

  第四「兼行六度」。經上說:「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一心、智慧」,這句話實在講就是落實,我們從佛那個地方學來的,要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六度就不要詳細說了,因為這個我們也常常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菩薩過的生活,就是六度,就是修菩薩行六個原則。過去家師淨老和尚也曾經為我們同修制定了一個《修行守則》,裡面有節錄到《無量壽經》的經句,還有《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的經句,這裡面的經文也總共節錄了一百多條,一百多條我們仔細看,也不出六度,所以六度它是菩薩修學的總綱領。六度,我們凡夫都可以修,不是說你證得菩薩果位才能修;菩薩果位他是證果了,我們凡夫是修因,我們都可以修的。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想到,把這一百多條經訓都落實了,把它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的思想,變成我們處世待人的原則,那這就是依教修行。這是屬於自利,兼行六度屬於自利,兼行就是附帶的,偏重在修行,自己得利益的叫自利。

  最後一條,「正行六度」,正行六度不但是自利,而且是利他。前面是兼行,兼就是附帶的,正行就是以這個為主的,所以不但自利,而且利他。經上說:「若能清淨持戒,利根智慧,能達問難。」就是能夠以清淨心來持戒,有利根智慧,他就能夠幫助別人解除疑惑,就是能達問難,人家遇到難題來向你請問,你能為他解答,幫助他解決這些困難、解決這些問題。

  諸位想想這五條,這五條叫五停心,這是五品位,在六即佛裡面是觀行即佛。我們最低要做到這個層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有把握,這是不能再低了。智者大師為我們示現,教導我們學習。六度是菩薩行,更高一級從觀行位就提升到相似即位,相似即位就是斷煩惱了;由相似即再往上提升,提升到分證即,就破無明了,分證位就是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位,四聖法界是相似位,在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十法界的佛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只有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沒有破無明,這個叫四聖法界,跟六道法界合起來叫十法界。四聖法界就是生到方便有餘土,相似即位的菩薩生到方便有餘土。如果分證位,破無明了,他是生實報莊嚴土,入一真法界了。所以在十法界,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位,分證位是一真法界。還沒有出六道,但是有功夫,這是觀行位。觀行位還沒有斷煩惱,還沒有出六道,但是在我們淨土法門,我們有這個功夫,信願念佛,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斷,在淨土法門有這個功夫就及格了。信願行,這個屬於信願行的行,行就是念佛修行的功夫,雖然沒有斷煩惱,但是帶業往生決定有把握了,這個就了不起。

  只有淨土這個法門才有,其他任何法門裡面所沒有的,所以淨宗它殊勝就殊勝在這裡。其實它殊勝不是在上面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那個是斷煩惱、破無明,證果,在每一尊佛的世界都是一樣的。西方極樂世界跟十方諸佛世界最大不同的就是凡聖同居土,所有十方諸佛世界凡聖同居土都有六道,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讀《彌陀經》、讀《無量壽經》,它只有兩道,它的凡聖同居土沒有三惡道。我們常常念《彌陀經》,做三時繫念常常念,大家都念得很熟悉了,無三惡道,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沒有三惡道,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我們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只有人天兩道,沒有三惡道。我們娑婆世界六道都有,有畜生、餓鬼、地獄,我們的凡聖同居土有六道,它的凡聖同居土只有兩道,而且凡聖同居土人人都無量壽、無量光。它的凡聖同居土也可以通達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個是所有的世界沒有的,你沒有修到那個層次,你不可能達到上面那個境界的。只有西方極樂世界太特別了,它最特別的就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就是我們還沒有斷煩惱,信願念佛,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你說他是聖人嗎?不是,他沒斷煩惱,是凡夫,生凡聖同居土,跟聖人同住在一起。你說他不是聖人,他又能夠跟等覺菩薩、跟阿彌陀佛平起平坐,佛的神通道力他也都具足,他也能到十方世界去化身教化眾生。你說他不是聖人,他確有這個能力,這也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獨一無二的,那邊才有,其他世界沒有。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註解說這個世界很奇妙,你說他凡夫,他也不是凡夫,他有跟佛菩薩一樣的神通道力;你說他是聖人,他煩惱一品沒斷,這也很奇妙。

  這是得自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不是自己修行達到那個地位的,它是佛力加持的。佛力加持等於就是自己的,自己在極樂世界,你自己煩惱沒有了,那就是自己本性的這種智慧德能現前了,跟佛就沒有兩樣。所以淨土法門它的殊勝、它的特色就是在這裡。所以我們淨宗殊勝也就殊勝在這個地方,只要有這麼一點點小小的功夫,那我們就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煩惱自然就沒有了,一生成佛,所以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共同讚歎這個法門。十方佛讚,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遇到了要知道珍重、珍惜,也不可以好高騖遠,理論說得再高,自己完全做不到,依舊搞生死輪迴。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現在的地位,我們修行修到哪個位次。實在講,我們也很慚愧,功夫成片我們都還沒達到,那何況更高的?

  這個位次,天台跟賢首(天台就天台宗,賢首就華嚴宗)對修行的位次,它講得很詳細、分析得很詳細,天台講四教,賢首講五教,都講修行的層次、位次。四教講的是藏、通、別、圓,藏教我們一般講小乘的聲聞、緣覺,他的位次有四果四向。我們現在修學到底在哪個位次?如果修小乘法,我們現在修到什麼位次?修大乘,大乘有通教、有別教、有圓教,那我們是屬於通教還是別教、還是圓教?從根性上說,每一教裡面都有三賢十聖,三賢十聖彼此解行的功夫並不相同。就每一教裡面,譬如大乘通教、別教、圓教這三個教,每一個教它都有三賢位、十聖位,它理解的、它修行的功夫,那個名相是一樣,但是那個位次、層級不一樣,即使斷證相近,就是同樣斷那個煩惱,但是智慧的大小也不相同。它這個解,理解的有的圓滿,有的還不圓滿,雖然斷煩惱的層次一樣,但那個解、那個智慧大小還是不同。像圓教七信位的菩薩,見思煩惱斷盡了,相當於小乘證阿羅漢果了。阿羅漢也是斷見思惑,但是圓教七信位的修行人跟小乘教阿羅漢果的修行人,同樣是斷見思惑,斷證的功夫是一樣,但是那個智慧就不一樣,智慧完全不同,圓教的修行人智慧高。

  我們在《楞嚴經》看到,阿難尊者跟富樓那尊者,這兩位尊者智慧就不一樣,我們能夠看出來。阿難他是圓教根性的,他的根器,佛說的那些大乘經、一乘了義經他能聽得懂,他能夠理解;但是雖然能聽懂、能理解,他做不到。做不到什麼原因?煩惱太重了。道理、方法都懂,煩惱太重,做不到,他的見思煩惱比較重。富樓那尊者聽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話,他聽不懂,但是他見思煩惱斷盡了,他證阿羅漢果了,他是四果羅漢。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斷煩惱他只斷八十八品見惑,他只證得初果須陀洹,這個斷證的功夫差富樓那差很遠,富樓那是四果,他才初果,他只有斷八十八品見惑,初果須陀洹的位次。在形像上是這樣,可是我們細細想想,不是這樣。阿難尊者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因為他只有斷八十八品見惑,斷證的功夫等於小乘初果須陀洹一樣,就斷煩惱這方面。富樓那尊者他是藏教四果的聖人,阿難是圓教,他是藏教,他證得阿羅漢果,但是對於佛講大乘經、一乘經典,這些道理他聽不懂。所以我們一看就很清楚、很明白,圓教的人智慧高。阿難尊者現在在哪裡?諸位都曉得,我們在《無量壽經》都讀到,他往生極樂世界去了,在「禮佛現光第三十八品」,阿難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不可思議!這個位次要清楚。

  我們今天努力用功,我們能做到五品位就不錯了,不要要求太高了。五品位的功夫得力,在念佛人分上叫功夫成片,這是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中常常講到。這個是事一心最淺的,可以說相似的事一心,還沒有斷煩惱,真正斷見惑那就叫事一心。雖然說事一心,事一心淺深程度差別也很大,我們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實在講,還沒有斷煩惱,那這個定功淺深還是差別很大,說老實話也不只九品,九品是大分,分九個大類,九品裡面每一品它還有九品,我們要懂這個意思。所以這個當中也很多不同的層次,我們自己究竟現在在哪個品位,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這樣才不會修行修到最後,自己覺得修得很好,貢高我慢。我們知道自己的位次,才不會貢高我慢,才會謙虛,才會認真努力,不斷的學習來提升。這個是「知位次」的大意。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十乘觀法的第八「知位次」,下面第九「能安忍」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