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不思議方便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三集)  2021/1/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23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地藏經》玄義前面,綸貫第十三頁,倒數第五行,我們從:

  【第四、論不思議方便用者。】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玄義的第四段「論用」。我們把文念一段:

  【準經。佛告地藏菩薩云: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剛強眾生,令心調伏,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

  到這裡是一段。「論用」就是講這部經它的功用、它的作用,就是我們學了這部經有什麼用處,功用是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力用就是方便,『不思議方便用者』這個用。『準經』這兩個字,就是根據這部經典,文言簡要就是「準經」,經也就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標準。『佛告地藏菩薩云,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剛強眾生,令心調伏,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這是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段經文,引用這段經文來說明這部經的功用,它的作用。這是經典裡面的經文,這一段,這一段就是青蓮法師他以五重玄義標出「論不思議方便用者」。一般如果用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來判一部經,到第四論用,大部分就兩個字,「論用」,他再加上「論不思議方便用者」,就是根據《地藏經》本經裡面的經文。這個經文就是佛告訴地藏菩薩:「吾於五濁惡世」,吾就是佛自稱,「教化剛強眾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南閻浮提的眾生很剛強、很不好教化。要教化這些剛強的眾生,要令他的心能夠調伏,所以他必須「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分身」,化身,分很多種身分,要設種種的方便,才能教化這些剛強的眾生,剛強眾生不好教。這是《地藏經》的經文,著重在「方便」這兩個字,因為他說「不思議方便為用」,本經的作用是不思議方便為作用。下面引的全是本經經文,下面引用都是《地藏經》裡面的經文,我們看下面:

  【又告四天王云: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又告地藏: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又云: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又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地藏自云: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等。】

  『如是菩薩』是指地藏菩薩,就是指的地藏王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這裡面又說「方便」,這是另外一段經文又講到方便。『又告地藏: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這是第三次,佛提出方便。『又云: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這是第四次說方便。『又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這第五次說方便。『地藏自云: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等。』前面是佛講的,第六次是地藏菩薩講的,地藏菩薩自己也說了,我也是跟佛一樣,百千方便來度脫這些剛強難化的眾生。總共講了六次方便,所以青蓮法師以方便,再加上不思議,不思議方便為本經的力用,這是有根據的,他是根據經文,所以立上這個標題,就是「不思議方便為用」。

  【故以方便,為今經之用也。】

  『今經』就是本經,就是指《地藏菩薩本願經》。『方便』兩個字怎麼講法,這一句我們在佛門,學佛的同修也常常聽到,甚至沒有學佛的人也都聽說過。在佛門有一句話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對於「方便」兩個字怎麼講法,這可能一般人他就沒有進一步去探討,下面青蓮法師舉出天台大師解釋。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他是天台宗創始人。青蓮法師也是天台宗的弟子,他也學天台,所以註釋本經多半用天台的教義。註解這部經,大多數都是用天台宗的教義來解釋這部經。智者大師把「方便」這兩個字說了三個意思,請看這個文:

  【一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巧用諸法,隨機利物。】

  第一個是給我們解釋『方』這個字,「方」是方法,『便』就是用,它的作用。『巧用諸法,隨機利物』,這叫方便。換句話說,方便這個意思,是我們現在說的最恰當的方法,就叫方便,最合適的方法、最合宜的方法。方法用得不恰當,有方,但是不便,不便利。以佛法的說法就是契機,契機就是方便,契合眾生的根機。自己修學一定要契自己的機,契就是適合,適合我們的根機、我們的程度,我們能夠理解的,我們能去做的,這樣才不浪費我們的時間、不浪費我們的精力,我們在短時間就能有成效,就有很好的效果。幫助別人,教化眾生,亦復如是。我們要幫助別人覺悟、回頭,也是必須適合他的根機、他的程度,他能接受的。總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收到最大的效果,這種方法就叫做方便法。這是第一個講法。第二個講法,方便是講門。看這個文:

  【門名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

  第二個意思,方便是指法門的意思。法門很多,諸位都要知道,佛說種種法門都叫方便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可以說之為方便門,都是方便,佛應機說法。「門」是能通的意思。我們要進到屋子裡面來,必須透過一個門戶,你才能進來;我們在屋子裡面要通到外面,也要透過這個門。這個門,它是能通的意思,通達到你希望達到的地方,所以佛家稱之為「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從哪個門徑進去。法門也是方便,方便是『權略』,諸位要曉得,「權」是善巧方便,權巧。由此可知,法門不是真實,但是它能夠通到真實,由這個門徑你能證得真實,這是『為真實作門』。但是諸位要記住,給真實作門,門並不是真實。所以《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指佛法,非法是指世間法;佛法都要捨,何況世間法?為什麼要捨?因為它不是真實的,你不能去執著那個不是真實的,那是給你前面的一個方便。

  所以《金剛經》也用比喻,法喻,好像我們那個船筏划船(像現在那個氣墊船),你要渡過河,搭那個筏,划過去到彼岸,到彼岸你那個船不能扛在身上,你就要放下。像這個船到岸了,你就要下船,你不能把船拖著走。佛法就像法船一樣,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但你還沒有渡過來的時候需要,不能放棄,渡過來就要放下。佛法是給我們做證得心性的門徑,如果我們執著佛法,你就不能證得,這才說要離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這是《大乘起信論》馬嗚菩薩講的。你聽經聞法,要離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你才能悟入那個真實的境界。名字是名詞術語,不能執著;離心緣相,心去攀緣,心外求法就不能證得,所以你要離名字相、文字相、心緣相,你才能證得事實真相。

  『真實得顯』,這句話在禪宗裡面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教下叫做大開圓解,在淨土宗叫理一心不亂,在密宗叫三密相應。顯了,明顯,顯露出來了。『功由方便』,功用能夠顯發自性,就是借用這個方便,來啟發我們自性般若智慧。你沒有方便門,你沒有辦法證得,就不得其門而入。諸位要曉得,法門是講經說法,這是法門;你不講經說法,那大家怎麼懂這些理論方法?所以講經說法是信解,啟發我們的信心,幫我們斷疑生信,給我們講修學的方法,怎麼修,這是法門,法門指講經說法。長時間的薰修是方便,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長時間的薰修,不能一門深入,真實是決定顯不出來。所以你用哪個方法修都可以,原則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智慧,目標就是開智慧。不管修哪個法門,最終目標,開啟自性般若智慧,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修任何法門,方法、門徑很多,到達的目的都是一樣。

  真實在哪裡?真實就在當下,沒有離開當下。一真法界在哪裡?不是說離開我們娑婆世界,另外有一個一真法界,離開我們現實的世界去找個一真法界,找不到。我們現實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你現在眼睛看到的、接觸到的就是一真法界。你為什麼不能證得?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就在眼前我們就見不到,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裡面講,「分明在目前」,分明在目前就是就在眼前,一真法界就在眼前、就在當下。佛在《華嚴經·出現品》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智慧是能證,德相是所證。德相是什麼?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德相;在我們淨土來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把佛跟眾生的差別在哪裡,一句話給我們說破了。為什麼佛能證得,眾生不能證得?因為眾生有妄想執著。佛為什麼成佛,眾生為什麼作眾生;佛為什麼住一真法界,眾生為什麼住五濁惡世,這個真相說清楚了。因為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當中有了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就是住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而諸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就住一真法界。佛菩薩他來跟我們住在一起,他住一真法界,我們住十法界。

  這是等於把修學的總原則、總綱領告訴我們,我們今天用什麼樣的方法,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就成佛了。也可以說,你能夠斷一切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你能夠再把分別也放下,你就是菩薩;你再破一品無明,妄想斷盡,你就成佛,就這麼一回事情。最嚴重的是執著,由此可知,我們學佛從哪裡學?學一切都不執著。這個不執著,具體的說明在《金剛經》,《金剛經》講不要著相,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不著這四相你就超越六道,證阿羅漢果。所以我們從學不執著下手。

  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一點分別執著,有一點分別執著就不是隨順。隨順裡頭還講恆順,恆是無有窮盡,不是暫時的隨順,是永恆的隨順。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叫佛法。於佛法當中,我們研究教理,我們念佛修行,如果有分別執著,都變成世間法。世法跟佛法的界限在哪裡?就是一個有分別執著,一個沒有分別執著,做的事情是一樣的。沒有分別執著,穿衣吃飯都是佛法,所以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其實所有的世間法統統都是佛法,在世間法裡面覺悟,那世間法就叫佛法。六祖大師在《壇經》也講,佛法不離世間法,如果你離開世間法,要去找個佛法,好像兔子裡面,你要找兔子的角找不到,沒有。只要沒有分別執著,法法皆是。宗門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隨便拈一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源是什麼?源是自性、根源,一念心性。左右逢源就是左右都見性,法法都見性,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性。

  所以這個教學,法門是教學,這是方便,「功由方便」。教學達不到效果,那就不是佛法。無論什麼法門,教學能夠達到效果,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你只要達到這個效果、達到目標,用什麼方法都可以。所以佛家很開明,沒有執著,佛不是說只有佛會說法,其他的人都不會說法。佛在經上講,有五種人可以說法,佛當然是第一個,他能說法;菩薩、天人,還有外道,就是我們現在講信其他宗教的,他也能說法。只要說法能夠使聽的人、接觸的人開悟,那個就是佛法,那個人就是佛菩薩。

  根據這個原理,不但佛經可以開悟,儒家的經典可以開悟,道家的經典可以開悟,其他宗教的經典也可以開悟;不但經典,你在生活當中做任何事情都能開悟。禪宗是最好的一個表現,禪宗他不念經典,參一個話頭,那個話頭沒有理路的,讓你去參,你心定到一定程度,六塵境界觸動六根,突然他悟入了。所以在《指月錄》,禪宗這些一千七百則公案裡面,一千七百種不同的因緣他開悟了。有人聽到人家拿石頭丟,丟到竹子,碰撞出來這個聲音,他一聽悟入了。有參禪的到市場去,他聽到喊賣豬肉的,他開悟了。還有一個經過青樓,就是以前唱歌的地方,聽到歌妓唱歌,而且唱不是佛法的歌,唱的都是世間法的歌,我們凡夫聽了迷惑顛倒,但是他聽了大徹大悟。所以你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覺悟了,任何一法都是佛法,法法都是佛法。不覺悟,你拿個經典念,那也不是佛法,你不開悟,念到最後佛法變成世間法了。關鍵要把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放下。所以蕅益大師講,你真正發心要了生死,講經會開悟,參禪會開悟,念佛會開悟,持咒會開悟,還有作福會開悟(作福就是幹活,替大家服務)。你說哪一法不是佛法?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印光祖師勸我們淨宗同修要念《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三本不是佛經,但那個是不是佛法?真的是佛法,跟佛經上講的義理完全相應。你讀《感應篇》會不會開悟?參一句沒有理路的話頭都會開悟,何況這個經典?你讀《弟子規》會不會開悟?會。讀《十善業道經》當然也會開悟。所以關鍵在於你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在某個因緣觸動你的悟性。

  由此可知,佛法並不講究形式,它講究是實質,這個我們特別在《華嚴經》裡面看到,本經裡面也有。地藏菩薩的前生是婆羅門女(婆羅門教不是佛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最老的),她不是佛教徒,她是婆羅門教的信徒。婆羅門教的信徒,她也聽佛的話,也依照佛的話去做,她開悟了,她也證果了,但是她沒有改變她信仰婆羅門教,她還是婆羅門教的信徒。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勝熱婆羅門,那是婆羅門教的長老,是婆羅門教裡面的大師,他不是信徒。他聽佛講經說法,他開悟了,他行菩薩道。他還是以婆羅門教長老的身分在弘揚佛法,以這個身分行菩薩道,用他這個宗教的經典,內涵就是佛法。所以他沒有捨棄,佛並沒有教他,你要捨棄你的婆羅門教,你在形式上要做個佛教徒,佛沒有這樣的要求。尊重他的信仰,只要把佛法供養他,他在哪一個宗教、哪一種身分都是在弘揚佛法。這是實質,不是在形式,這一點就是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

  佛在經上講:「同不礙異,異不礙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同是什麼?覺悟,同覺,徹底覺了宇宙人生真相。事相上可以個個隨著自己的緣去示現、去表演,這才形成這個社會和法界多彩多姿,我們今天講真善美慧,多彩多姿。如果我們在這些形相上執著,一定要講這是佛教徒、那是外道,其實我們也是外道,心外求法。佛心中沒有外道,我們說他迷,我們自己也迷了。這是許許多多學佛的人,一生不能夠契入佛境界,不能夠入佛知見,原因之所在就是分別執著。最怕的是我們穿上這個衣服,走到哪裡,所謂是方袍圓領,一穿就是人上人,人家看到我就要合掌稱上人,要頂禮,其實我們有上人之名,實際上是下人,不是上人。貪瞋痴慢、妄想分別執著絲毫沒有減少,求人家恭敬供養,將來拿什麼去還人?我們看看諸佛菩薩,在經典上看,對待一切眾生那麼樣的謙虛,平等的恭敬,我們沒有留意,沒有放在心上,沒有認真去學習,學的是貢高我慢,輕視別人,這是犯了大錯誤。

  這是我們學習,就是學佛、學道從哪裡學起?普賢菩薩教給我們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從這裡學起。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包括一切眾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但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一切眾生不但有情,包括無情,山河大地這些都是眾生,也都是諸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怎麼不是佛?我們在《華嚴經》看到,講無情的眾生,桌椅板凳是善知識,香爐蠟台也是善知識,這是講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怎麼稱它是善知識?從法性上說,表法上說,我們從這個表法上覺悟了,它就是我們的老師,它就是代表一個法門。我們看到一個蠟燭台,燃燒一枝蠟燭,一看心裡覺悟了,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沒有我。我們從這裡學到了,照耀別人是為別人服務,犧牲自己為別人服務,這從蠟燭學來的。國父孫中山先生也講,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上說服務業,其實哪個行業不是服務業?好像在餐廳裡面才叫服務業?不是的。所有的行業都是服務業,為社會大眾、為眾生服務的。這是蠟燭表的法。另外蠟燭點了有光明,光明是代表智慧的意思,你沒有智慧你就沒有光明的前途,前途是黑暗的。從香爐上也學到這個意思,香是用香味供養人,蠟燭是用光明供養人,盡自己的能力供養一切眾生,表這個意思。我們懂這個意思,蠟台怎麼不是善知識?香爐怎麼不是善知識?桌椅板凳都是善知識,當然是善知識。以自己的本能,全心全力供養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執著,沒有任何條件。所以佛法各種設施,情與無情都是表法;懂得表法的意思,我們就能悟入佛的境界。

  我們今天看這個世界很悲慘,看到這個世界的人這麼多的苦難。今年這個新冠狀病毒的疫情,還有加上一些天災,火災、水災、地震、蝗蟲過境、戰爭等等,天災人禍,地球上人類就受苦難。如何幫助他?講太深的道理他不懂,他也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來學習。偶爾接觸個幾分鐘、幾十分鐘,這還是長的,現在恐怕幾十分鐘的耐心都沒有,甚至幾分鐘的耐心都沒有,可能幾秒鐘。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這樣的一個社會趨勢之下,我們要把最重要的東西,他能接受的東西傳遞給他。什麼最重要?愛心最重要,平等的愛一切眾生,這裡頭決定不能有高下。無條件的施捨,施捨用現在話講是服務,幫助別人。無條件的服務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付出真誠的愛心,若每一個人都能這樣做,天下太平。不能講得太多,沒有那麼多時間講得太多,最重要就是這兩句話。我們勸別人,我們自己本身要做到;做不到,勸別人沒用處,別人就會說:「你只會說,你自己也做不到。」我們自己要做到,要做出樣子給人看。言說是法門,做樣子給人看也是法門;言說是方便,做榜樣還是方便。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比前面一個意思深。第三個意思講得就更深了:

  【方者,祕也;便者,妙也。】

  說法的淺深,的確是隨著自己修學境界不同,你的體會不一樣。『祕』不是祕密,佛法裡頭沒有祕密。祕密總不是好事情,見不得人才有祕密。佛法這個祕是深祕,理太深了,事太廣了,一般人沒有辦法理解,必須要長時間的教學薰修、參悟,逐漸逐漸才能理解。深入之後他才能理解,所以這叫深祕,不是祕密。『便』是妙,『妙』是巧妙,善巧。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妙達於方,即是真祕。前二釋並非今品意,後一釋正是今品之意。】

  前面兩種解釋意思淺,最後這個解釋才是主要的意思。『前二釋並非今品意,後一釋正是今品之意。』青蓮法師給我們說的是不思議方便為用,這個祕就是不思議的意思,本經的作用無量的深廣。當然這三個意思,後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經的真實作用,真是第三個意思,但是顯示在形象上是前面兩個意思,在形式上。何以有前面這兩種作用?這兩種作用都是從第三作用裡面生出來的。我們也曉得這個意思,從這個深祕裡面顯示出淺顯的方便。

  前面講的「巧用諸法,隨機利物」,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兩句話就是契理契機。我們接引一切大眾,很希望做到契理契機,而實際上我們做不到。我們也知道佛有無量法門,門門都能幫助人明心見性,《般若經》上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而我們在一切法門裡面依舊有高下、依舊有淺深,有很多的差別,這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我們對第三個意思沒有參透,沒有透徹,就是『妙達於方』這一句沒透徹,這一句透徹之後,法法就圓融了。「妙達」這兩個字,達是達到,妙達就是宗門的明心見性。「方」是祕,祕是自性,在有情分上是佛性,無情分上是法性,佛性跟法性都是自性。你能夠見性,那當然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性才是真祕,真正的深祕。前面兩個,無論是你自己修行,或者你教化眾生,你都能夠真正做到善巧方便。自己修行有善巧,功夫就會得力,煩惱輕,智慧就增長,這是一定的道理。你修行功夫得力了,第一個現象就是煩惱天天減輕,智慧天天在增長,所以你在修學過程當中,也就是你的生活當中法喜充滿。你不入這個境界,生活總在憂患、煩惱裡面,就是生活得很不自在,很多煩惱。現在人講的「富而不樂,貴而不安」,真的,現在我們過的是這樣的日子。同樣生活,感受不同,一樣生活在這個世間,每一個人感受不一樣;同在一個屋子,每個人感受也不一樣,一個是法喜充滿,一個充滿憂患,這是迷悟不相同。我們把下面的文念一念:

  【亦可具足用彼三意。】

  雖然說了三個,實在講一而三,三而一,剛才講後後深於前前,後面也可以包括前面。再看下文:

  【例如維摩所說,方等初開,故荊溪作進退之釋,容與取門祕之談。】

  『荊溪』是天台宗的祖師,『進退之釋』就是淺深的解釋。我們講經典可以深講、可以淺講,經可以講深,也可以講淺;同樣的經文,也可以長講,也可以短講。但是你自己不契入這個境界,你就沒有這個能力,入這個境界就有這個能力。所以講演是活潑的,講經不一定是在講台上,註釋不一定是註釋全經。平常我們與人接觸談話,記住都是講經,心裡念念幫助人覺悟,沒有廢話,釋迦牟尼佛一生一句廢話沒有。我們跟人通信,往來寫信,寫信就是註解經典,把經典意思帶進去,這就是給經作註解。我們要學經教就在生活當中學,日用平常跟人家接觸,言語的接觸、文字的接觸,你這樣學怎麼會學不會?你進步當然就快。如果說我離開講台就不是講經,離了寫註解就不是在註解經典,這個學教學到哪一天才能成就?所以學要學活的,不能學死了,學什麼東西都不能學死了,學死了你就不能活用;如果不能活學活用,一輩子也成就不了。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裡面,修學跟生活融成一片,功夫哪有不得力?我們在經學上看,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個個都是一片,功夫成片,成片就是跟生活融成一片,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全都是佛法。

  什麼叫佛法?覺法。佛是覺悟的意思,幫助我們覺悟的方法就叫佛法。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三皈依三寶的意思。每一天生活在覺正淨,你說多快樂!他過的是覺正淨的生活,我們不會,我們過的是迷邪染的生活、痛苦的生活。迷邪染就太苦了,苦不堪言,覺正淨是真正的快樂。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話不是口號,是實實在在的。無論我們在這個世間是什麼身分、是什麼地位,是從事某一個行業、是過怎樣的生活,《華嚴經》給我們顯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在家出家統統有,他只要覺悟了,他在哪個行業、他在什麼身分、他在什麼地位,統統是享受大自在、大圓滿,做帝王的他過的是大自在、大圓滿,做乞丐的他也大自在、大圓滿,沒有差別。迷了,差別就大了,帝王大富大貴,乞丐貧窮下賤,那就不一樣,悟了是一樣。為什麼?悟了都是過覺正淨的生活,都是過大自在的生活,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快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不思議。

  大乘經上講「平等真法界」,諸位要曉得,一真,一就是平等,不平等怎麼成為一?一是什麼?一是一心。心怎麼會一?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一了,叫一心;才起心動念,就落到二、落到三,無量無邊都出來了。這是佛法給我們講的總原則、總綱領,我們掌握到這個原則綱領,掌握到這個方向目標,我們的修學就不會走錯路,不會走冤枉路,不會忘失目標。忘失這個目標,你就免不了走上歧路,走入歧途,免不了要走很多冤枉路,吃盡了苦頭,你才能把正確的方向摸索到。下面說:

  【今地藏亦然,雖主祕妙之談,必兼門法之說。】

  地藏菩薩,當然他入這個境界。經典是大圓滿的境界,我們展開經文,在第一品裡面就看到佛放光,佛放大光明雲。第一句「大圓滿光明雲」,這一句就把一切法統統含攝在裡面,這才圓滿,所以叫大圓滿光明雲。這正是「妙達於方」,十二句光明雲顯示出大圓滿。大經裡面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華嚴經》講的;一多不二,大圓滿是一,說成十二句是多,多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大圓滿,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初學的人不知道什麼叫大圓滿,從十二句合起來看,意思能看到一點。《華嚴經》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華嚴》講大圓滿、究竟圓滿。以《華嚴》這個教理來展開,就是所謂四無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都沒有障礙了。《地藏經》義理、境界深廣無盡,字字句句都是稱性之談,但是經文並不深,我們看起來好像在講故事、看小說,看起來我們不難理解,那正是前面所講的法門,所講的方便,是以很淺顯的言說來表達甚深無盡的義理,這是顯示出這部經的大用。所以這個地方說得很好:

  【三釋咸具,庶括一經大意。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於塵點劫前現身教化,隨機巧逗,法用偏宜。】

  天台家解釋「方便」三個意思,本經完全具足。『庶括一經大意』,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總括、包括,總的包括這部經的大意。『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於塵點劫前現身教化,隨機巧逗,法用偏宜』,法是法門,方是方便,這是最淺的,他運用得很恰當,「宜」是恰當的意思。

  好,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顯實時臻,權門可入」,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