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全妄即真,全真即妄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20/1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16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註》綸貫第八頁第三行當中看起:

  【言迷悟根源者。起信云,此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故名此識為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

  這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這些經論裡面重要的開示,都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教義,我們如果能夠明瞭體會,對於大乘教的修學與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實在說不僅僅我們要明瞭,更重要的是要體會,自己才真正得受用。如果諸位真體會得,真正能體會得到,你就不會再有小心量,起心動念所想的、所思的、所執著的範圍那麼小,錯了!為什麼叫你起心動念為盡虛空遍法界著想?這就是我們要做一個轉變,我們要與性識相應。怎麼相應法?起心動念跟虛空法界著想就相應了。我們起心動念想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著想,這就相應了,跟事實真相就相應了。就是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要幫助眾生,為眾生著想,這是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跟性識、跟我們本性就相應。如果起心動念只想到自己,只想到我這個家、我這個道場、我這個團體、我這個地區、我這個國家,這個範圍很小,跟性識就不相應,跟我們自性不相應,這個還在迷,還不了解事實真相,沒有覺悟,你不知道虛空法界是一體,自己跟虛空法界是一體分不開的。就好像一棵大樹一樣,你所想的是一個枝幹,不是全體;整棵大樹它是一個整體,你不能只有想到一片樹葉、想到一枝樹枝,或者大一點,一枝樹幹,這個不是全體,應該是整棵大樹。一棵樹長出來有很多枝幹,你只有為了一枝,這個枝跟那個枝對立了。我們伸手五個指頭,你想的是這個手指頭,那其他四個你不就跟它就對立了?兩個要打架了。你再往深處看,你看這五個手指頭,在上面看好像五個都不一樣,但再往下面看,那是不是一體?這五個是什麼?是一家。在上面看是五,到這邊來就變一了,這五個從這個一生出來的。再往深處想,這邊五個指頭也是一家,你才圓滿,這才是事實真相,你不能在看上面那一層,沒有往下看。今天這個世間、這個世界為什麼衝突?我們現在看這個世界,特別今年二O二O年,世界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衝突對立,什麼貿易戰爭、軍事戰爭等等的都來了。選舉也要爭,那就起衝突了。為什麼起衝突?好像一個手掌,個人是一個手指頭,打來打去,就是自己跟自己打來打去,打得天翻地覆,打得頭破血流,不知道原來是一體,你說冤枉不冤枉!我們這個地球,人類就這麼一個地球,現在有人講地球村,那還在打!地球跟其他的星球整個虛空宇宙都是一體,所以佛法就是給我們講這個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明瞭了,衝突、對立、矛盾什麼都沒有了,都化解了。

  什麼是法性?什麼是阿賴耶?變成現相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法性,法性是我們的本性。明心見性,見什麼?見到一切眾生都是自己,自己變現出來的,你明心見性了。就像一棵樹,你見到這棵樹的根,見到之後知道整棵樹原來它是一體,這叫見性。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然後你智慧就開了,決定不可能去傷害一個人、一個眾生,不會再去造作極重罪業墮阿鼻地獄的眾生,連墮阿鼻地獄的眾生你都會愛護他,你絕對不會跟他計較他的過失。為什麼?跟自己是一體。這個意思深,後面會講到。

  《起信論》這幾句話說得也很好。『依阿梨耶識』,「阿梨耶」就是一般講的阿賴耶,這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它的音,用我們中文接近的音給它翻過來,有的法師翻譯成阿梨耶,有的法師翻成阿賴耶。在《起信論》裡面講,『說有無明不覺』,「無明不覺」是妄見、虛妄的,就是大經裡面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是什麼?就是一念不覺,迷了這一念。一念是真心,一念是自性,我們前面在序文第一句就講「一念自性」。在一念上再加個一念就是無明,我們前面講到第一念、第二念,第一念是自性,第二念起來就是無明了。《楞嚴經》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是富樓那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無明從哪裡來、無明為何來的、為何會有無明?為什麼會有無明?佛是這樣答覆他,這個答覆好,把事實真相完全說出來,就是「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你本來那個知見,再給它立個知,無明就出來了。知見就是一念,你在這個一念上再起一念就是無明,所以立知就是你再起一個念頭,這就是無明。「一念」是什麼?一念是無念,無念叫一念。《楞嚴經》舉例舉得好,譬如我們張開眼睛,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一念,這叫正念,這叫佛知佛見,是你見性見。見到外面什麼?色性。可是你起了念頭:「我看見了」,壞了,這就立了一個知見,這就是無明本。從這個無明再發展,妄想、分別、執著就愈來愈多,這個麻煩就來了。

  諸佛菩薩為什麼有能力給一切眾生解黏去縛,他有什麼本事?他就是能保持一念,他不墮落到第二念,他的本事在此地。所以他看我們永遠看得清清楚楚,我們看他看不清楚,他的本事就是永遠保持一念,不墮第二念。不墮第二念,你要曉得就是不墮無明,這是你厲害高明處,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永遠保持第一念,這一念是自性,這一念是真心,這一念裡面不帶妄,這是涅槃的真因。如果從第一念裡頭再生第二念,這就是「知見立知」,世尊說這是「無明本」。外面境界就產生變化,所有一切相分,相分不是真的,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虛妄相,隨著你的分別、妄想、執著在轉變,所以變無量無邊的法界。十法界是綱領,無量無邊不好說,將無量無邊的法界歸納十大類,跟我們講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是無量無邊。經裡面這些文句、這些道理,我們要細心去觀察、體會,能夠落實到自己生活上就受用無窮,真是佛法裡面所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效果非常快速,真的所謂是立竿見影,你立刻就能得受用。

  所以他『能見能現』,這一能就壞了,就落在第二意。『能取境界』,更糟了,愈迷愈深,這個取是執著了。「能見能現」是分別,「能取」是執著,取相了,「不覺」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麻煩就大了。所以佛說這個識叫『所知依』,所知是所知障,所知障是依什麼起的?依這個起來的。『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學佛中下根性的人,換句話說,還沒有見性之前,你學佛也依靠這個。見性之後有沒有離開這個?沒有離開這個。你要是離開它,你自己得不到受用,也不能他受用,他人也得不到受用。可見得悟了之後,成了佛之後,自受用、他受用還是它。但是那個時候自受用、他受用清楚明白,不迷惑,我們現在是不知道,迷在其中。青蓮法師在這段文裡面引經據典,內容相當豐富。

  【又名種子識,能遍住持世出世間諸法種子。】

  這也是《起信論》說的。為什麼稱它為種子?這都是說識的性質、功能。『遍』是周遍,周遍住持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一切種子。『種子』,遇緣就起現行,就能變現世出世間法的依正莊嚴。出世間法變現的什麼?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毘盧遮那的華藏世界,淨土經論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一切諸佛的報土也是它變的;世間法裡面講十法界,十法界都是世間法,這個依正莊嚴還是它變的。這個說法跟《維摩經》講的意思相同,《維摩經》講: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也。】

  『無住本』就是講阿賴耶識,從這裡面建立世出世間一切法,這就是講種子。什麼是種子?這個很難講,種子是個比喻,像植物能夠長成,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種子,所以種子是親因緣。種子得到土壤、肥料、陽光、水分,它就會生長,那些都叫助緣,是屬於所緣緣、增上緣、無間緣,這三種緣具足,種子就起現行,所以種子是用這個來做比喻。這個種子沒有形像,六根都接觸不到,意根也想像不到,但是它有、它存在。諸位要曉得,阿賴耶是盡虛空遍法界,不要想著阿賴耶在我們心裡、在腦細胞裡,你的想法就完全錯了,就比阿難還笨。阿賴耶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形形色色,全部都是種子起現行。怎麼起現行?它三種緣具足。這是我們的心識,不管我們的真心、妄心,太大了!所以它建立一切世出世間法。

  為什麼說它「無住」?無住就是根本是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妄沒有本,真有本,妄從真起。如果妄也有本,就不叫做虛妄,它有,就好像影子一樣。影子依什麼而起?依我們人身,我們人的身體站在光明下面、燈光下面、陽光下面,我們人身底下就有個影子,那影子從哪裡來?從我們這個身來的。那個影子不是真的,但是不是真的,它是依那個真而出現的。無明就好比人的影子,所以它一定是依真,它依那個真才現出這些虛妄的相;它如果不依真,哪裡來的?沒有我們人這個身體,哪有人的身影?那也沒有了,它就起不來了。所以它所依的是性,所以性跟識它是合在一起,人的身體跟影子它是一個,影子是虛妄的,身是真的。諸佛菩薩聰明,他們認真人,不認影子。我們十法界眾生搞錯了,把影子當作真的人,把真的人忘掉了,以為影子就是,我們迷就迷在這個地方。所以人家悟,悟的是什麼?我們迷,迷的是什麼?悟的人對於身跟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是身、什麼是影他很清楚,影不礙人,我們的身體影像不妨礙我們這個人,我們人也不礙那個身的影,這就是華嚴講的無障礙法界,沒有障礙。真不礙妄,妄不礙真;性不礙相,相不礙性,所以虛空法界,理事、性相無不圓融,這才是真正的完美到極處。這樣的圓滿、美好的境界,被迷惑顛倒的人破壞了,他所破壞的是他自己受用,有沒有連累到別人?他能夠連累到的是與他共業所感同樣的迷人,跟他一樣有這種共業,才會彼此影響。如果是覺悟的人,或者跟他的業力不相同的人,他就不會受他干擾,共業當中有不共業,跟他不共,這些都是事實真相。下面荊溪大師有解說:

  【無明為一切法作本,無明即法性,無明即復以法性為本。當知諸法,亦以法性為本。法性即無明,法性復以無明為本。法性即無明,法性無住處。無明即法性,無明無住處。無明法性雖皆無住,而與一切諸法作本。是則無住無相,事理等常。立一切法悟迷差別。】

  這段話解釋得好,我們要多讀、常讀,意思體會不到沒關係,要常念。這就是宗門講的疑情,所謂是「小疑有小悟,大疑就大悟」,你常常能夠保持這個疑情。所謂疑情,是只有疑而不能解釋,為什麼?一想到解釋,你就落到意識裡面去,絕對不可以用思惟、用想像。世間許多佛學家,他們是完全憑自己思惟想像來想佛經典的意思,那意思就錯了,曲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佛家教人離心意識參,參學不是叫研學,參是不用心意識,研是用心意識。世間是研究,研究他用心意識。心意識是什麼?識是分別,第六意識分別;末那是執著,意是執著;阿賴耶落謝種子,我們今天講落印象。不用心意識,就是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心、不落印象,這叫參學。

  宗門要用這個功夫,教下也要用這個功夫,念佛人也不例外,念佛人如果離心意識,他就是實相念佛。我們念佛方法很多,總歸納起來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你能夠離心意識,你是實相念佛,念實相佛,無論你是持名、觀想、觀像,都叫實相念佛。如果你不能離心意識,還是用心意識,用妄想、分別、執著來念佛,那就是底下這三種,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可是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入這個境界是要功夫。這個功夫就是要長期保持疑情,你就會有大徹大悟的一天。徹悟的緣各人不相同,有人從看經開悟,有人從念佛開悟,有人從參禪開悟,甚至有人聽唱歌開悟,不定是什麼機緣。他為什麼會開悟?就是因為他疑情凝聚到了一個飽和點,不定什麼機緣一接觸他就突破了,突破之後這個境界現前。也就是從前天天念、天天看,不能明白,忽然明白了。這一明白就一切都明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性相,沒有一樣不明白,絕不是這幾句明白了,是一悟一切悟。所以這個給我們日常做疑情,是非常好的一段話。

  『無明即法性』,實在講無明跟法性混合在一起,這叫阿賴耶識,所以真妄和合。無明還是無明,法性還是法性,無明不是法性,法性不是無明,水是水,奶是奶,現在混合在一起了,混合在一起怎麼辦?奶就是水,水就是奶,只有這個說法。這個說法沒說錯,它的確混合在一起,這是就迷位而論,不是從悟位而論,這個說法是事實真相,就是諸法實相。

  底下解釋:『無明即復以法性為本』,無明從哪裡來的?從法性生的。迷了法性才叫無明,但法性沒有迷悟。所以『當知諸法,以法性為本』,盡虛空遍法界世出世間依正莊嚴,全是法性變現出來的。佛在《華嚴經》講「唯心所現」,那個心就是此地講的法性;「唯識所變」,那個識就是此地講的無明。法性跟無明融合在一起,它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是無限大。法性是我們的真心,無明是我們的妄心,真妄和合,這叫阿賴耶。

  諸位要曉得,這全是名相,名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可名,非常名」。可是不用這些名相,我們無法溝通,但是在溝通的時候,你要曉得名相它是個工具,我們要達到目的,不能不用這個工具,可是用這個工具要曉得捨棄這個工具,你這個目的就達到了,如果你不捨棄,你達不到目的。譬如我們過河要用船,船是我們要達到彼岸的工具,你坐在船上到達彼岸還不肯下船,你永遠達不到彼岸。佛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用這個工具,就在用工具的時候捨這個工具。捨什麼?心裡不染著。事上用你,心裡頭絕不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捨了。所以「離即」是同時的,不是分開的,就跟「性識」是和合,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離相即相」也是同時,即相是事,離相是理,事上即相,理上離相,一個即、一個離。相上即相,性上離相,那就對了,那就是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跟我們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第一個說明無明是依法性,「無明為一切法作本」,為十法界一切法作本。他說了這些話,主要的依據就是『當知諸法,亦以法性為本』,這是他要說的最重要的這一句,我們才知道一切諸法就是法性。

  『法性即無明,法性復以無明為本。』法性跟無明融合,合在一起了,水乳交融。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講,法性變成無明了;其實不是法性變成無明,是法性跟無明融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你說無明是法性可以,你說法性是無明也可以,就像水乳交融。水跟乳交融的時候,你說它是乳可以,你說它是水也可以,裡面也有水、也有乳,它交融成一體,融在一起了。

  「法性復以無明為本」,這句話怎麼講?要從無明裡面見法性。這是講一個眾生要想覺悟,覺悟用什麼辦法?在無明裡面去悟法性。水乳交融在一起,乳比作法性,水比作無明,你還是在這裡面去發現乳的成分。所以我們修行人不能離開無明,要在無明裡面突破無明。修行,六道、十法界都是要以無明為本,四聖法界裡面更明顯,聲聞、緣覺、菩薩、佛,什麼時候突破,突破就是一真法界了。這是說為本的意思。所以『法性即無明,法性無住處。』無明也無住處,《金剛經》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明即法性,無明無住處。無明法性雖皆無住,而與一切諸法作本。』一切諸法都是從這個生起來的,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變現出來的。『是則無住無相,事理等常。』「等」是平等。《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說無相,教導我們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十法界裡面的眾生為什麼不能突破無明?就是因為有住。「住」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粗俗的話來說,就是你的心裡那些東西放不下,你心裡有牽掛,牽掛的哪些事情,那個牽掛就是住,無論牽掛什麼都叫有住。世間法捨離了,不再去想它,不再放在心上,佛法放在心上還是有住。好了,我佛法也不要了,有沒有住?還是有住。住在什麼?住在什麼法都不要,這還是有住。這個東西難!有不住,他住空,總是落在一邊。

  《楞嚴經》講的六結,六結是什麼?住,就《金剛經》講的住。那是我們凡夫說不出來的,你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他教學的善巧,把住從粗到細分成六個等級。第一個是「動」。動態的,這是一切眾生非常明顯,我們住,就是講活動。我們所有的生活,可以說從它出生到死亡,這一切生命中都在活動,所以第一個是動。第二個是,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把這些動態的東西捨棄,心地清淨了。以健康長壽來說,以養生之道來說,世間人只知道運動對身體好,他不知道靜比動還高明,我們一般講靜功、靜坐,這是一般世間人不懂的。中國練武的人懂得,武藝高強從哪裡來的?從靜中來的。所以佛法裡面真正修行人,他天天修禪定,他不運動,他的身體健康,一般運動的人不能跟他相比。這才知道靜比動高明,身心清淨,一塵不染。

  靜,它還是一個關口,幾時能把「靜」也捨掉,再突破,靜再捨棄,下面是「覺」,覺是感覺的覺。覺還是一個關口,再捨棄,突破了之後,這剩下「根」。根還是不能夠執著它,那個執著是非常微細的執著,不是很粗的。根也要再捨棄,捨棄之後就「空」了。空也不能執著,空再突破,那就「滅」了,滅是最後一關,是最微細的。滅是什麼,諸位懂不懂?佛法講的涅槃,你有個涅槃的意念,你決定不能入涅槃。佛法講到最高,諸佛如來證的是寂滅忍,你有寂滅忍這個意念,你決定得不到寂滅忍,你要把這個念頭也捨棄了,你就真得到了。這是從粗到細、到微細六個結,《楞嚴經》上說六結,我們可以給它叫做六個層次。

  佛說法的意思,你一定要搞清楚,這才能體會《金剛經》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是講菩提、涅槃都要捨。菩提、涅槃有沒有?有;但是你執著有菩提,執著有涅槃,你就得不到。不能有這種執著,為什麼?那個瓶頸關口把你阻礙住,你就無法突破。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菩提、涅槃它是一個名字相,不但執著不得,分別也不得,你才能真正突破,真正能入涅槃、菩提的境界。這是佛法之妙處,它的微妙之處就在這裡。佛善說,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思,佛教給我們方法,就是「法性以無明作本」。

  我們在無明裡面了解這些事實真相,逐漸逐漸突破,你懂得這個意思,你才真正明瞭《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無住就是突破,生心就是見性,然後你見到是「事理等常」,萬法平等。性識常住,性識所變現的萬法又何嘗不是常住?《法華經》說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不滅不壞」,就是這個意思。這些境界現象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見不到,為什麼見不到?我們天天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對於這些現象見不到,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見到了。所以諸法是平等的,諸法決定沒有高下,說到極處,經上常講「生佛平等」。生是眾生,眾生包括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不但有情眾生跟諸佛如來平等,無情眾生樹木花草、磚頭瓦礫也是眾生,佛也是眾生,也是眾緣和合而生,他怎麼不平等?所以才說「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我們細細去體會經典的這些話,我們如何來契入。這是說明一切法迷悟差別。下面就《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的話說:

  【故占察經云,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痴暗因緣薰習力故,現妄境界。】

  《占察經》上這段話,是說明六道由來與現象,這個現象是妄境界,不是真境界,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佛家講真妄的定義,真是永恆不變,凡是有變化的都是虛妄。六道法界,諸位要曉得是剎那變化,剎那不住,不斷的在變,佛說的「如露亦如電」,《金剛經》講的,這是虛妄境界,而十法界、四聖法界也是虛妄境界,也是如露亦如電。這個地方說明是:『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這是說現象,十法界都是這個現象,無量劫來我們的法性跟無明和合在一起,這兩句話合起來就是阿賴耶識。可是我們很不幸,由於『痴暗因緣薰習力故』,我們不是法性薰習,是痴暗薰習。佛這一句話講得實在是好,六道眾生為什麼造業受報?愚痴!沒智慧。貪瞋痴三毒煩惱,這是痴煩惱,這是根,三毒的根。貪瞋雖然猛利容易斷,痴難斷。斷痴煩惱,經論上有個比喻,好比藕斷絲連,說明很不好斷,貪瞋雖然猛利,但還容易斷,比起這個痴容易。真正會用功的人,宗門教下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痴,痴就是無明。從這裡下手來得快,不從貪瞋下手,從痴下手,這是真正把根本找到了。我們再把文念下去:

  【以依妄境界薰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

  『妄境界』就是六道境界。這就是說我們凡夫會受外面境界影響,也就是說你會受外面境界的誘惑。這一句話就是「依妄境界薰習因緣故」,用現代話說,你受外面境界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這一誘惑就『起妄相應心』,就是起貪瞋痴,就生起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計我我所』,執著我,執著有我所有的,執著有這些我所有的東西。『造集諸業,受生死苦。』那就造業,受生死輪迴之苦。這是在六道裡面起惑、造業、受報,我們無始劫就幹這個事情。『說彼法身,名為眾生。』這就變了,把清淨法身變成了眾生。這句話懂不懂?如果不懂,你從作夢夢境來說,在夢境裡面來講,清淨法身變成了夢境。清淨法身是我們的真心,真心作夢,心在哪裡?整個境界就是心;心有相,不現相的時候心在哪裡不知道,心現在現相了。佛法裡常講「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什麼?法性;妄是什麼?法相。法性變成了法相,整個法相就是法性,整個法性就是法相,性相不二。所以法身就是法性,法身是什麼?法身是眾生,這句話希望大家牢牢記住。眾生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相,就是我們的法身,就是法性。幾時你要是真正肯定,忽然覺悟了,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全是自己,你現在這個身體就是報身佛;對你自己來說是報身佛,對教化眾生來說這叫應身佛,三身是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這個時候,你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顯露了,你救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還有什麼分別執著?原來一切眾生是自己,自己是一切眾生,這個事實真相誰知道?契入的人知道,證得的人知道。沒有證得的人,你跟他講,他說你瘋了,你神經不正常,你怎麼連自己跟他人分別能力都沒有了?他不但不佩服你,還糟蹋你。佛在這裡說真話,這個境界實在不是凡夫境界,凡夫要入這個境界,他都成佛了,他哪裡叫凡夫?這是說「法身名為眾生」,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怎樣修行證果入這個境界?底下說:

  【若如是眾生中,法身薰集而有力者,煩惱漸薄。】

  這就是說法身以無明作本。法身怎樣薰習而有力?你的念頭轉過來了,一切眾生是自己,就是法身薰習。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念念為一切眾生著想,在一切法事裡面,甚至於讀經、念佛,末後我們做迴向,迴向是什麼?迴向就是以法身薰集。「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佛淨土就是一切諸佛剎土。我所修積的功德,為誰修積的?為莊嚴一切諸佛剎土,莊嚴一切諸佛剎土是莊嚴法身。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為利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法身薰習。法身薰習怎麼會不證法身、不成佛果?無明薰習就很糟糕,決定不出六道輪迴,法身薰習決定超越六道、十法界。你才知道轉這個念頭是多麼重要,這個念頭一轉就超凡入聖。

  雖然超凡入聖,自己跟眾生相處決定是低姿勢,決定是謙虛卑下,才能與法身相應;如果是高姿態,就跟煩惱相應,與無明相應。諸位要曉得,謙虛卑下是與法身相應,法身能現餓鬼、地獄、畜生,這是卑下到極處。法身清淨、法身平等,稍稍有一點高下之心就不平等。謙卑,不但能夠保持你自己的功德而不失,而且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怎麼成就?就是謙卑做給眾生看,就是勸導他放棄驕慢心,不是用言教,用身教做出來給他看,這個與法性相應。

  【能厭世間,求涅槃道。】

  『厭世間』,不是真的討厭這個世間,對這個世間貪愛的心薄了。換句話說,斷是非人我、斷貪瞋痴慢,這叫厭棄世間。『求涅槃道』,就是求明心見性。

  【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

  知道『一』,才是真實的。心常住在一,我們念佛人講「一心不亂」,常住在一心不亂這個境界裡面,這是真實的。『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這是對待眾生,他在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上所表現的是六度萬行,這個人就叫菩薩。所以隨順法身的薰修是菩薩,隨順無明的薰修是六道凡夫。此地文字很簡單,理跟事都講得很透徹。我們現在凡夫不知道整體是我,執著整體極小的一部分,以為這是我,這個執著是錯誤的。我是虛空法界的全體,這就是法身薰習。念念都是如是想、如是觀,久而久之,我們無始劫的煩惱習氣逐漸逐漸減弱了。這個觀念逐漸逐漸增強,不知不覺就契入境界,你就成真的菩薩,這個菩薩叫法身大士。他還不是十法界的菩薩,十法界的菩薩還在用功,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沒有突破,突破之後你就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不是一般的菩薩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再講菩薩怎麼變成佛,我們下次再講。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