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真幹才有真功夫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20/10/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14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綸貫,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

  【故須稱本立願,方能要制其心。縱遇境風,不能沮壞。】

  上一次我們這段還沒有學習完,我們接著繼續來學習這段講記。上一堂課講到性德,有德行、有智慧、有能力,可以教化眾生,可以做為眾生的表率、做為眾生的模範,但是你還不能圓滿達到教化眾生的願望。為什麼?眾生的種類很多,分子很複雜,必須自己在智慧、德能要達到真正的圓滿,煩惱要真正斷盡,才能達到教化究竟圓滿的成果,這就是第四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你想想我們為什麼要斷煩惱,為什麼學法門,為什麼一定要成佛道?都是為了第一願度眾生,不為自己,這才能真正成佛道,為自己哪裡能成得了佛道?由此可知,你要不是真正在做斷煩惱和學法門的功夫,第一願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願發了,但是沒有去兌現,沒有落實。落實的第一步,要去度眾生怎麼度?首先自己先斷煩惱。所以沒有真正在做斷煩惱和學法門的功夫,發了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真的,口頭上說說而已,不是真心。真心發的願後頭要真幹,那個心才是真的;不真幹,這一願做不到。所以四願,實在講就是第一願,後面三願是完成第一願必須具備的條件。你沒有後面這三願條件,你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是一個空願,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認真努力來學習。這四願把整個佛法的教學,一切諸佛如來對於眾生無盡的慈悲完全顯示出來。我們今天教別人,幫助這個世間消除一切的災難,用什麼方法?這是最好的指導原則。競爭不能解決問題,絕不能度眾生,只有令眾生更苦。競爭達到了極處就變成戰爭,能解決問題嗎?自古至今什麼問題靠戰爭能解決?唯有真正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用教學的方法能得到殊勝的美好效果。

  在本經說到菩薩的別願,這是孝心。菩薩孝順自己的父母,把這個孝心擴大,孝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孝行呈現了,自性就圓滿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舉一反三,我們知道尊敬我們的師長,敬愛我們的老師,把這個敬愛之心擴大,能夠敬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敬愛呈現,性德就流露了。我們以孝心、敬心對待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叫學菩薩道,這才真正叫發菩提心。以孝敬做為大總持法門,做為整個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絕不為過,這是真正的事實。什麼人把孝敬做到圓滿?諸佛如來,他們做得究竟圓滿,這是我們要效法的。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也是事實,是真話,「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話說明什麼?說明一切眾生跟我們自己的關係。我們愚昧無知,不知道過去、不知道未來,佛有能力、有智慧、有神通,知道過去、未來,所以佛告訴我們,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這關係太密切了,過去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這關係不密切嗎?太密切了。

  這個說法我們容易懂;如果再說深一層、再說得貼切一層,我們不懂。那個最深的一層,就是一切萬法從自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說得更深、更切實。在我們中國道家,老子也講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兩句話,老子講的這兩句話跟《華嚴經》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一個意思。因此我們根據中國古聖先賢所講的這些經典,雖然沒有證據證明他們是佛菩薩化身來的,但是從他的言行與教誨可以知道,如果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不是明心見性的菩薩化身來,這個話他說不出來;說出來跟大乘經都是相應的,他怎麼能說得出來?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曾經請教過雪廬老人,說孔子、老子是不是都是佛菩薩化身來的?雪廬老人回答,經典上有這個依據。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普門品》很多人都讀過,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三十二是三十二大類,什麼身他都能現,當然他可以現老子的身、孔子的身、莊子的身,菩薩怎麼不會現?會現。所以理論上有依據,事實上沒有證據。如果根據他講的這些道理,我們也可以聯想到應該是佛菩薩化身的。

  本經的中心是孝敬,所以古德都說這部經是佛門的孝經;儒家有一部《孝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家的孝經。由此可知,大乘佛法從哪裡學起?從地藏法門學起。孝心、敬心都是性德,而且是圓滿的性德。性德,一切眾生各個本具,本來具足,每個眾生都有,各個不無,為什麼我們的性德不能現前?性德被無明煩惱蓋覆住,所以我們無量劫來修學都得不到結果,這是我們自己應當去細心思惟。佛在經上說,末法時期我們肯來聽經,別說聽多,聽一次兩個小時、一個小時,聽了能夠生歡喜,一生當中只聽過這麼一次,都是無量劫的善根發現;你要沒有這個善根,一句都聽不進去。這真的不是假的,真有這樣的人,你苦口婆心勸導他,他一句也聽不進去,他說:「你說的這個話靠不住,都不是真的。」這有什麼辦法?真的就是佛家講的「一闡提」,沒善根。這種人很多,不在少數。所以能夠聽一座經生歡喜心,都是無量劫所種的善根。這些話都是真實的,我們看看在現在世界上人這麼多,有幾個人他願意來聽經?聽了生歡喜心?聽個三分鐘、五分鐘都是善根了,有很多人他連進來都不進來,那就沒善根。

  然後想想,我們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多麼深厚,這不是偶然。《無量壽經》上釋迦牟尼佛講阿闍王子那些人,那都是真的,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印度人講億,跟我們中國講億有差別。佛經上有記載,十萬稱億,百萬也稱億,他講四百億,到底這個億是十萬還是百萬、還是千萬、還是萬萬,我們搞不清楚,我們就以最少的來算,十萬算一個億,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也不在少數。可見得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學過佛、念過佛、研究過佛經,說不定都做過大法師,為什麼現在還落到這種地步,還搞成這個模樣?這是什麼原因?沒有從根本修,沒有抓到根本。根本是什麼?我們講最簡單的是真誠心,我們沒有用真誠心,還是夾雜著自欺欺人,所以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搞得這個樣子。現在我們總算是搞明白、搞清楚,我們再也不會以虛情假意待人接物,都是一片真誠。別人能不能接受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他懂不懂得真誠是他的事,我們還是以真心來對待他。我們真心對待他,他會說:「你不是真心,是假的」,那是他的想法,我們自己不要有這種想法,我們沒有這種想法,這樣才能成就。

  如果不能從這個地方回頭、從這個地方改過,我們這一生還是跟過去生一樣空過,死了以後決定還是隨業流轉,依舊搞六道輪迴去,沒有出頭的指望。這一生當中真正想出頭,想超越六道、十法界,沒有別的,就用真誠。用真誠心、用孝敬的態度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自己謙虛卑下,才能夠把這樁事情做好。處處站在上處,處處要走在人的前面,這是大病,這是嚴重的障礙,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不知不覺又起現行。所以你才曉得謙下之德能成就自己的功行。要謙虛卑下,不敢在人前,不敢在人上,為什麼?無量劫來煩惱習氣太深,稍不謹慎又起現行,貪瞋痴慢不知不覺起來了,我們修行又被破壞了。

  你讀《論語》,看孔老夫子的謙虛,你讀佛經看到釋迦牟尼佛的謙虛。他們不但是言教,而且現身說法做給我們看。經上記載,世尊看到老年婦女,眼睛花了,在那裡穿針,穿了好久穿不進去,他看了立刻就接過來幫她穿針;看到年歲大的人擔柴挑水很辛苦,他看到馬上就接過來替他擔。他真幹,不是只有說說,真幹!我們今天做事情還常常有推諉的心,推給別人去做,這個是錯誤的。除非是自己體力衰退做不到,才讓年輕人去做,自己還能做就不應該叫人幫忙,這樣叫學佛,這樣叫給別人做樣子。你說了,真正能做到,人家佩服你;說了做不到,人家聽了不服,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我們一定要做眾生的表率、模範,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多想想,我的念頭、言語、行為,能不能給眾生做好樣子?凡是不能給眾生做好樣子,決定不可以做,決定不可以想,我們這一生修行才會有結果,不至於像往昔一樣,生生世世都得不到結果。

  這一生如果不能認真修學,這一生還是得不到結果,充其量會得一點三界六道的有漏福報,這是肯定會得到,要想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就不可能。如果我們冷靜去觀察、細心去觀察,念佛往生的人,這些人在世間上好像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沒有值得人讚歎的地方,好像非常平凡、非常庸俗,那是我們觀察不夠細緻。他走了之後所示現的瑞相,我們從這個瑞相裡警覺過來,再仔細去想想他一生的行持,你會發現他行持確實與一般眾生不一樣。像孔老夫子所具備的五種德行,這是弟子們公認的,溫、良、恭、儉、讓,你用這五個字去觀察他有沒有?你會發現,這是庸俗之人,平常沒有值得人看,但是這五個字他真的具足。佛法裡面講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你看他有沒有?他真做到了,所以他能往生作佛。我們覺得比他高明,我們還要搞六道輪迴;看他很庸俗,人家到西方去作佛了。這些地方我們要仔細去觀察,最重要觀察之後,回頭反省自己。

  這些人他們用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也都具足了。我們不要去觀察別人,就是過去家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的,民國初年浙江寧波觀宗寺諦閑法師的鍋漏匠徒弟,這二十個字他統統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他不認識字,但是仔細觀察他的行持,他都有。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一般人是瞧不起他,但是他老實,他就這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到底。聽老師的話,依教奉行,老師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就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念了三年,他真成功了。所以我們想想,他是真誠心去念,依教奉行,孝順心、尊敬心具足,謙虛卑下也做到了,他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心地清淨,萬緣放下,清淨、平等做到了;一心老實念佛,真智慧,正覺。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部放下,這是智慧,一句佛號念到底是慈悲。做出榜樣,表演出來給大家看,這多麼感動人。所以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鍋漏匠他全做到了。我們講的二十個字,鍋漏匠也全部具足,所以他能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他師父諦閑法師來給他辦後事。我們要仔細想想,他憑什麼?這二十個字他都具足、都做到了。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他一個字也沒有缺少。如果仔細看清楚、看明白,這個人是大聖大賢,哪裡是普通人?反過來看看,在這個世間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現在講新聞人物,世間人之所讚歎,全世界人都讚歎他,佛菩薩不讚歎。為什麼?你仔細觀察,他一生當中造多少的罪業。

  我們在報章雜誌上也看到一些知名的人士都墮到惡道去了,這個名字我們就不提了,總是自古以來古代、近代,特別現代,有一些知名人士、風雲人物,死了以後都墮到地獄,墮到惡道去了。你說墮到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這些人物是社會大眾所敬仰、羨慕、讚歎的,現在變成豬、變成雞、變成鬼,嚴重的都墮地獄。我們現在看到這些新聞報導,報導最多的是什麼?都是不好的,造重大刑案的,當然那個報得很大。現在你看有很多藝人,他死了,社會大眾都對他很懷念、很讚歎、很敬仰。我們拿佛經的標準來對照,這些人在生,你就看他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佛經一對照,都是造惡業,而且是重大的罪業,十惡業。世間人無知,對這些人讚歎,死了之後到三惡道去了,世間人不知道;學佛的人、聽經的人、讀經的人看到,就知道這些人死了之後去的地方好不好。要像鍋漏匠那種人物,諸佛如來讚歎。這都是說明一樁事情,要真幹,你才會有成就。

  諸佛如來教學,我們一定要能體會,他只是教導,而絕不勉強一個人,你做也好,不做也好,所以佛菩薩的心永遠清淨。不是說你做了,他很歡喜,不做了他就生煩惱,這樣佛菩薩就跟我們凡夫一樣了。但是佛菩薩在世,他也會表現出來,這個弟子聽話,很安慰、很歡喜;這個弟子不聽話,不依教奉行,他很憂愁。那是表演,那不是真的。所以自己永遠住在清淨平等覺,他不受外面境界動搖。你能夠依教奉行,修行證果,好!你不能依教奉行,違背如來教法,將來墮三途惡道,佛菩薩也沒有動心,他也沒有起心動念,也都隨你去,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要明白。

  佛菩薩對待一切眾生完全是自性的流露,絕對沒有感情。情是虛妄的,性德是真實智慧,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我們在這個世間處事待人接物,你才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而在一切境界當中,實在講也能提升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也就是《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講的歷事練心。練什麼心?就是練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在一切境緣當中去鍛鍊。善緣、順境裡面沒有貪心,沒有貪愛、貪戀之心,增長智慧;逆境、惡緣之中沒有瞋恚心,也增長智慧。五十三參裡面都是諸佛如來,但是所現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善有惡、有順有逆,這就是教導我們,在我們這一生生活當中,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到年尾,我們所接觸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總離不開善惡、順逆,看他們怎麼樣在這個境界成就自己真實智慧,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淘汰乾淨,這種種示現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反過來說,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由於沒有認真學習,所以才不能成就。這一生當中我們覺悟明白了,覺悟什麼?覺悟應當照學、應當照做,我們這一生才有出頭的日子,才有出頭的指望;這個出頭是出十法界。出六道,小成就,一定要出十法界,憑藉念佛的法門決定能出十法界。

  念佛要想順利往生,必須不再受這些境緣的干擾,這些比什麼都重要。不受干擾,不受誘惑,你一定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佛經講的「夢幻泡影」、「一切不可得」,這個要牢牢的記住,這是事實真相。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才不會為它動搖,不會被它誘惑。在這個境界裡面就是鍛鍊這樁事情,這叫真實功夫,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做得了主宰,眼不被色誘惑,耳不被聲誘惑;不是叫你不接觸,接觸當中不受誘惑,這是真功夫。我們初學過程當中,如果接觸稍稍還感覺有誘惑,會動心,我們就先遠離,這是世尊教給我們的方法。小乘法就是這樣,先隔離,你會受影響,隔離一段時間,有一點功夫了再去歷練,就是這樣。所以不是說永遠叫你不要去接觸,是一個階段性的修行。有了一點功夫我們接觸,接觸之後再深入,你的定慧(定功、智慧)增長一層;如果再增長,定功、智慧比較深了,不妨再接觸,深入接觸。接觸是考驗,好像考試一樣,接觸之後真正能夠不動心、不起念,就知道自己功夫成熟了。其實我們念佛功夫也是這樣的,因為念佛,你伏住煩惱,就有把握往生,但是你沒有境界來考驗,怎麼知道我們煩惱有沒有伏住?

  如果在境界裡面還是妄念生起,這個妄念就是貪瞋痴慢。還有這個念頭生起,趕緊再退回來,先避開,功夫是這樣作法。真正達到純熟,那就是諸佛如來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那是真正成熟了,什麼境界都沒有障礙了。成熟之後才能倒駕慈航,才能夠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隨類現身,現而無現,說而無說,這樣才得大自在,才證得大圓滿。這個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法身大士也有,但還不是像如來那麼究竟圓滿。法身大士可以說不受六道、十法界的誘惑,所以他有能力到十法界、六道法界來現身。不受誘惑才能現身;還受誘惑,沒有資格現身,到六道來是業報身,他是來受果報,他不是示現的。像我們六道凡夫,我們來是受業報的,不是來示現的,示現決定他不受誘惑,這才叫再來人,倒駕慈航。

  註解裡面有幾句話說得很好,我們從第六面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我把這一段念念,大家聽聽:

  【並從本性而發。雖分通別,無不為拔世間苦因果,為與出世樂因果。】

  這兩句話是總說。不管是通願、別願,這兩句話很重要。

  『拔世間苦因果』,『與出世樂因果』,這兩句話是一切眾生很難做到的。為什麼做不到?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如果真的覺悟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這兩句就不難做到了。這個認知是很不容易建立的,但是這是事實。其實說一句真話,如果沒有明心見性,我們也是聽說,總是隔好幾層;真正明心見性了,那才叫覺悟,與虛空法界是一體,他證得了。我們現在是聽佛說,事實是這樣,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得,我們要努力去契入這個境界,契入之後我們就認可了,認同佛的說法,佛契入,我們也契入,才能做到跟菩薩一樣。我們再看下面,倒數第三行第二句:

  【荊溪云】

  這是天台祖師的意思。

  【初心遍攝】

  『初心』是什麼?第一念,第一念是性,這叫初心。見性見色性,見的是盡虛空遍法界;耳是聞聲性,聲性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沒辦法覺察,為什麼?第一念的時間太短,我們還沒有覺察到。我們今天稱覺察,覺察是起心動念,它太快、太短暫,我們起心動念還來不及,那是真知。第二念,接著第二念就變成意識,就落在八識裡頭。「初心遍攝」,諸佛菩薩永遠是用初心,就是永遠他是用第一念,所以叫一心,第一念就是一心。我們用的是三心二意,這個三心二意出自於佛學的名詞。我們有一個心,那個一心立刻就變成三心二意。唯識家講的「心意識」,識是六識,意是末那,心是阿賴耶,這叫三心,就把自性轉變成八識,八識就叫心意識。二意是指八識裡面第六意識跟第七末那意根,這個叫二意,所以三心二意是佛學名詞。十法界裡面的人,十法界裡聲聞、緣覺、菩薩,還有佛,都還是用三心二意,用識,他沒有用根。第二念的時候,那個念頭才覺得有覺,已經到第二意了,唯識所變,就產生變化。如果沒有用心意識,你用的是初心、是真心。

  【觀惑法界,即惑成智。】

  『惑法界』是什麼?是十法界,十法界都迷惑,沒有破無明,所以叫「惑法界」,不僅是講六道,也包括四聖法界,六道法界、四聖法界,包括整個十法界都是惑。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才出惑,離惑,就是出無明、離無明,那就是一真法界,叫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位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超越了。這是講法身大士、諸佛如來,他們永遠保持初心,永遠保持第一念,一心、一念他能保得住。他觀察六道、十法界,『即惑成智』。十法界裡面這些沒有破無明的眾生起惑造業,可是佛菩薩看到是智,所謂是「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我們迷人看的是煩惱,佛菩薩看到的是菩提。底下一句:

  【即生成滅】

  『生』是生死,『滅』是涅槃,生死即涅槃,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境界。

  【圓四誓】

  圓滿的四弘誓願。我們能不能見到?如果諸位能看一切有情眾生,看他的六根根性;看無情的眾生,觀察它的法性,你就見到了。一切有情眾生的見性跟如來的見性無二無別,哪有差別?一切眾生的聞性跟如來的聞性也沒有差別,完全相同。一切無情的眾生,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你觀察它的法性,跟諸佛如來的法性也是無二無別,你就「即惑成智,即生成滅」。由此可知,生佛差別是在一念之間,你這個念頭轉過來就成佛。這在佛法叫圓頓大法,圓頓教,這樣的人是圓頓的根性,這不是普通根性,立刻就轉了。

  我們今天轉不過來,怎麼轉都轉不過來,很想轉都轉不過來,毛病在哪裡?就是你「很想」,「很想」那是煩惱、那是障礙,起了心、動了念。你很想,那個想是邪見,障礙住你轉不過來;不想了,不想是無明,也轉不過來。如何能夠把妄想、無明兩邊都擺脫,你就轉過來,這是功夫,這是佛家講的「定慧均等」,你就轉過來,教下講「定慧均等」。我們今天用功就是定慧不均等,均等就轉過來了,好像開號碼鎖一樣,不是轉過頭就是沒有轉到,總沒有對到當中,你就打不開,差一點就打不開,怎麼轉都沒有轉到當中對準,我們的毛病就像這種情形。這要細心體會,很難懂。怎樣來調伏?這是定慧的功夫,這是真正的定功、真實的智慧才能夠開啟,當打開的時候就叫破迷開悟。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第三時講一首偈,「打破虛空笑滿腮」,就是開悟的境界,所以他這四句話就說得很好。我們現在不是在妄想,就是在無明。所以禪宗過去有禪師幫助學人,參禪的人去問他的話,他回答,回答就錯了,香板就打下去了,「開口便錯,動念即乖」。打下去了,再問,不敢回答了,也打,入到無明去了。逼得他沒辦法,就在這個時候提起疑情,他就開悟了。答也不對,不答也不對,在這個時候就是有這樣的一個手段。所以禪宗那種教學是特殊的教學,在教下就是要定慧均等;方法不一樣,目的都是一樣,幫助大家明心見性的。

  【故了前二誓】

  四弘誓願前面兩條。

  【拔性德之苦。後二誓,與性德之樂。】

  諸位想想,度眾生豈不是度自己?不度自己,怎麼能度眾生?自己性德永遠不能圓滿現前,你不發願度眾生,自己性德就不能現前。其實度眾生就是度自己,因為眾生就是自己,道理在此地,這是事實真相。你要以為眾生不是自己,自己不是眾生,你永遠性德不能現前,永遠做自己明心見性的障礙。這是我們學佛的人,無論怎麼精進,無論怎麼用功,說法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也無濟於事,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他沒有真實的功夫,他會說,他會著述,那一種智慧是世智辯聰,是儒家講的「記問之學」,不是他自己真實的功夫,不是他的內證。我們看鍋漏匠,看這些念佛往生的種種瑞相,他們不會講經說法,他們也沒有著作,人家為什麼能成就?他有內功,他有實證,這個比講經說法、比那種形式殊勝太多了。

  諦老讚歎鍋漏匠的徒弟說:「你出家沒有白出家,你的成就,名山方丈住持、講經說法的法師比不上你」,這個說法正確。他真正做到內證的功夫,真實的德能他具足了,不像其他一般只做表面,沒有真實功夫,那怎麼能相比?所以一定要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們的關係,一定要搞清楚,決定是一體,現在人說不可分割的一體。你從這個地方發願,願依諦,諦從心,才真正能夠修行證果。我們再看末後這一行,第六頁最後一行,這是講地藏:

  【發弘誓願,荷負罪苦六道眾生,教令住持正法。出生一切功德。忍苦,忍難,大慈大悲,故名地藏菩薩本願。】

  這幾句話是菩薩名號別題裡面的總結,這個總結給我們落實了,完全落實在事相之中,這個好懂。地藏菩薩承擔下來,幫助這些罪苦六道眾生,這是他落實,具體做出來給我們看。『教令住持正法』,這是教一切眾生,各個要住持正法。『出生一切功德』,世出世間無量無邊功德自然就生出來了。所以此地「令住持正法」不是住持道場,我們要這樣去體會那就錯了!這是令一切眾生心能安住在正法上,行安住在正法上,這樣才能普度眾生,不是說住持一個道場叫住持正法,不是這個意思。

  『忍苦,忍難。』苦難是業報,過去所造和這一生所造,不能沒有因果,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我們造的善因少,造的惡多,這些苦難你怎麼能不忍受?什麼樣的苦難都能忍。忍苦、忍難是對自己,大慈大悲是對別人,這是教導我們怎麼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所以對自己要忍苦、忍難,對眾生要大慈大悲;特別注重「大」字,「大」字用現在話講是無條件,無條件的關懷、無條件的愛護、無條件盡心盡力協助他,這叫大慈大悲。凡是附帶條件,都不是真正的慈悲。我幫助你,要跟你談條件,這種幫助最好不要接受,你接受就被別人控制,就後患無窮。所以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是沒有任何條件,這叫大慈大悲,這是『地藏菩薩本願』。

  諸位想想,我們學佛是不是應該從《地藏經》學起?這真正是修學的大根大本。所以在中國佛教,以四大菩薩來代表大乘佛法,太完美了。第一從地藏,地藏講孝敬;第二是觀音,觀音是孝敬的光大發揚,稱為大慈大悲;第三是文殊,文殊是給我們講理智,而不用感情,文殊是代表智慧,孝敬、慈悲是依理性,不是依感情;第四是普賢,代表落實,將孝敬、慈悲、理智落實在我們生活上,落實在我們工作與處事待人接物中,這四大菩薩完成圓滿的佛法教學。這是講「地藏菩薩本願」別題,就介紹到此地。

  末後講「經」這個字,這個字我們常常講,註解也註得很好,諸位自己看看就行了,這不必多說。簡單的講,這是一般常講的,經具足「貫、攝、常、法」四個字,我們在講經的時候常講。《華嚴經》講得比較詳細,《華嚴經》講十個意思,但是在此地統統都說出來,註解都說出來了。在此地我們需要補充一句,就是佛的經,它具足「教、理、行、果」四個意思,任何一部經都具足這四個意思,所以我們稱它作妙法。妙在哪裡?教、理、行、果四個意思都不缺,妙!我們學習也要具足信、解、行、證四個條件,我們才真正得受用。所以佛的教,我們要相信;教裡面所講的理,我們要懂得、要理解;教裡面所講的行,我們一定要修;它講的果,我們要把它證實,這樣才能得受用。佛經之妙,一部經具足四個意思,一品經、一段經文,乃至於一句一字都具足四個意思。所以大家將來學講經,不怕沒有東西講,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講的東西太多了,講不完。一個字裡面有這四個意思,一句話裡面也有四個意思,哪有沒得說的?怕的是你說不完。從經上具足這四個意思,字字句句有教理行果,再反過來,我們怎麼學?我們要有信解行證。你想想看,一字一句從八個角度去講,講不完。所以說講經沒得講,沒得講是自己沒有搞懂;你懂了之後,任何一句經文、一個字隨手拈來都講不完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名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我們這節課時間也到了,下一次我們就介紹第二段,五重玄義的辨體。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