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玄義—一念自性,體元湛寂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0/9/1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12-0001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經》玄義。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學習過淨老和尚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接著再來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玄義,這個玄義在《地藏經科註》稱為「綸貫」,綸貫就是玄義。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講經註疏,在還沒有講經文之前,一定先把全經的大意給聽眾做一個概略的介紹。這種介紹古人用的名詞很多,我們最常看到的就是像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五重玄義,講經法師採用的是最多。賢首(就是華嚴宗)的「十門開啟」,像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他就用賢首的十門開啟,在講經之前先介紹,用這個方式。《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他用天台宗的五重玄義,都是經前的介紹。玄義,也稱之為綸貫。我們在此地看到的註解,是清朝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椉。諸位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椉」字是古寫,這個念「乘」,就是我們現代乘車這個乘。現在不是這個寫法,現在用乘車這個「乘」,叫大乘、小乘。青蓮法師他用的是綸貫,也是玄義的性質。我們仔細看綸貫的內容,它裡面包含了天台宗的五重玄義,而且比五重玄義內容更為豐富。我們今天在第一面看的就是序文,序文並不長,只有在這一面當中。序文裡面一共分成五段,對於我們學教的人來講非常重要,學教就是學講經說法,這是主要要學習的;不但是學教的人,即使對於普通學佛的人來說也是應該知道,使我們對於佛法產生更堅定的信心。像這段文字古大德也有很多說到的,但是他這段文講得很清楚。我們將這段文念一遍,第一段:

  【原夫一念自性,體元湛寂。自性之心,用本虛靈。無相無名,絕思絕議。作群生之依止,為萬法之根源。究竟號中道正空,褒美稱第一義諦。】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段給我們敘說法界的根源,或者是說法性的根源。諸位要知道,法性跟法界是一樁事情,法性是從體上說,法界是從用上說,有體有用,體用是一不是二。這從哪裡來的?要用現代話來講,宇宙萬法從哪裡來?為什麼有宇宙這些萬事萬物?這個地方一行半的文字就把它說盡了,從哪裡來的?是從我們自性當中變現出來的。「自性」是什麼?一念。一念很難體會,一念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真心。為什麼很難體會?我們想體會已經落到第二念、第三念,那就不是一念,無量無邊的念都出來了。諸位要知道,你要能夠見到一念,能夠契入一念,在佛法裡面講,你就成佛了。禪宗裡面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性就是一念。佛法修學無論哪一個宗派,最終極的目標就是一念,宗門叫「明心見性」,淨土叫「一心不亂」,密宗叫「三密相應」,教下叫「大開圓解」,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你要是證得一心,你就成佛,這個佛不是普通佛,天台大師講圓教的究竟佛果。一念難!一念是根源,宇宙萬法的本體,都從這裡出來的。

  我們知道現代哲學講本體論,講的人很多,著作也非常豐富,總不能叫我們心服口服。原因在什麼地方?因為他沒有證到一念,他所說的這些道理還是落在二念、三念,落入第二念、第三念,然後再發展出去就無量無邊的念,那就很多了,這就讓我們不能夠心服口服,他怎麼講,我們總是有疑惑在。要證得一念,必須要有甚深的禪定功夫,說實在話,佛家講修行,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只不過是禪定功夫淺深、層次不同而已。禪定功夫很淺的沒有出三界,我們在經上看到色界四禪天。功夫再深一點的,阿羅漢的九次第定。色界天四禪八定,沒有出三界,到第九定他才出三界,阿羅漢九次第定,才可以證得阿羅漢、辟支佛,證得權教菩薩這個果位,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也能夠證到所謂權教的佛果,就是十法界的佛。所以佛有十法界的佛,就是權教的佛果,天台宗六即佛就給我們列得很清楚,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沒有出十法界的佛叫相似即佛。沒有出十法界,為什麼沒有出十法界?還沒有證到一念,如果證到一念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所謂是一真法界,《華嚴經》、《法華經》的境界,一真法界。如果破了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入一真法界,最低是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初住一直到等覺,還有四十一個位次,然後再上去就是妙覺,在《華嚴經》我們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四十一位不是說四十一個,是四十一個位次的明心見性的菩薩。

  一真法界從哪裡來?一念變現出來的。一念就見一真,多念就見到許許多多的法界,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這是真的。天台宗講「百界千如」,十法界再乘以十就一百,一百再乘以十就一千,一直乘下去就無量無邊了。但是這無量無邊從哪裡來的?從那一念出來的,沒有離開一念。所以佛告訴我們宇宙萬有從哪裡來?從心想生。心想是什麼?多念,不是一念。我們現在會常常講我雜念好多,念頭無量無邊的,那就不是一念。一念就是《華嚴經》講的「唯心所現」,這是一念,唯心所現是一真。就是我們六根的根性,第一念,我們眼睛睜開所見的第一念,第一念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但是那個速度太快了,我們很快就落入第二、第三,無量無邊都出來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這些所有的境界,都是我們唯心所現,我們這一念心它現出來的。心現出來這些境界,它沒有變化、沒有生滅的,這是一念,不生不滅。唯心所現是一真,一真就是它是真的,它不會變;落到第二念、第三念、無量無邊念,那是唯識所變。現在那個變是識在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你起了無明,就產生妄識。中峰國師在開示裡面講,「眾生迷之,便成妄識」,迷了真心,變成虛妄的境界相出來,「一念不覺生三細」。所以唯識所變就變無量無邊的法界,那法界就太多了。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將無量法界歸納成十法界,所以「十」我們不能給它看作是數字,只有十個法界,十是代表圓滿、代表全部的,代表無量無邊的法界。

  我們自己可以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一個人一個法界。就是我們自己的法界也無量無邊,你一個念頭起來就一個法界了。我們起了多少念頭?真的法界是無量無邊的。我們每一個人念頭都不一樣,每一個人就是一個法界。我一個人是不是一個法界?不是只有一個法界,不要以為說我一個人就我一個法界,不是的。一個人也是無量無邊法界,因為我們的念頭太多了。為什麼?前念跟後念不一樣,念念都不一樣,每一念就是一個法界。我們自己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我們自己無量無邊法界,別人他也是無量無邊法界。所以每一個人都是無量無邊的法界,因為前念跟後念它不一樣了。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這個事情,他也用照相機、用電影底片,後來講到《華嚴》念念不一樣的,他就想到小時候玩的萬花筒,萬花筒你每轉一次,它會自動排列,沒有一次相同的,讓我們從這個上面去體會前念、後念就不一樣了。好像我們照相一樣,照相,站好,第一張拍下去、第二張拍下去、第三張拍下去,我們看起來好像是一樣,其實不一樣。所以每一念就是一個法界,將來諸位讀《華嚴.十定品》,你就會明瞭。法界存在的時間多久?剎那際,前一個剎那際跟後一個剎那際的法界就不一樣,速度太快了。說到剎那際我們難懂,我們今天講分秒,剎那際我們體會不到,講前一秒鐘的法界跟後面一秒鐘法界就不一樣,這裡頭就很大很大的變化,所以法界它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法界它是怎麼形成的?唯識所變,那是識在變的。這地方一開端是給我們講『一念自性』,這是把根源找出來、說出來了。「一念自性」是什麼樣子?『體元湛寂』。這個體是講性體,我們要從這裡去體會它的意思,千萬不要坐實,以為真有個實體,那你就錯了。你要虛求你才能體會這個意思,絕對不能坐實,這樣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宗門講「豁然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

  古大德註解經典,像《金剛經》,也許諸位有看過《金剛經新眼疏》,這早期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有印出來流通過,這個是過去從大陸來台灣的道源老法師他提倡的,我們也印過這個註解。但是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說,《新眼疏》這個註解雖然好,但是坐實,這就是它的病。而這種病在我們凡夫非常容易犯,為什麼?無始劫以來我們就用妄想、分別、執著,特別是執著,坐實就是執著。他註得很不錯,註到開悟的邊緣,沒有真的開悟,接近開悟而不能開悟,原因就是坐實了,病就在此地。他不懂得虛求,虛求裡頭才知道萬法皆空。在萬法裡面,哪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去坐實的?所以你真正明瞭,所有一切萬法都在變化。為什麼它會變化?因為它的根是變化的。根是什麼?識,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是阿賴耶。相宗裡面告訴我們,相宗對於這個事情分析得最透徹,法相宗。在佛法裡面分兩大類,一個性宗,一個相宗,法性跟法相。性是講本性,相是講外面這些事相,萬事萬法這些相。相宗對這個事情他分析很透徹,「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正像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混沌初開」,那是一念不覺。

  無明是個動相,無明不是靜的,一念它是靜,無明是從一念裡頭又生起一念,那個念是動的,那是無明本,那個是無明的根本,一念當中又起一個念。《楞嚴經》講「頭上安頭」,頭本來就有,再安上一個頭。因此這才從無明產生三細相,三細相變成六粗相,這樣才有山河大地、芸芸眾生、萬事萬物出現。所以它識的根源就是動的,哪有不動的道理?你在一切萬法裡面找不到一個不動的。什麼東西不動?動當中有一個不動的,心性不動。《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六根根性不動,六根根性是真心。所以任何一物,不僅是我們人,連一粒微塵、一根汗毛都是真心跟妄心混合的現象。真在哪裡?真在妄裡面,「真妄和合」。到什麼時候你才離開妄?到一真法界就離開妄了,脫離十法界,那是純真沒有妄,十法界裡面都是真妄和合。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阿賴耶是真妄和合,我們在經論上看到,阿賴耶以外呢?你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所以沒有一樣不是真妄和合。我們這個身體是真妄和合,我們身體裡面有一個真的,就是妄心裡面有個真心,那個真心就是我們六根的根性,你眼能夠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這裡面的性就是真的。所以《楞嚴經》佛叫阿難去找心,你心在哪裡?七處徵心,阿難找了七個地方,都被佛否定了。所以我們這個自性裡面它還有一個真的,六根裡頭有個真的。所以佛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那個真的,捨棄那個妄的,這個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

  你要見性在哪裡見?妄裡頭見性。動裡面有不動,雜念裡頭有一念,絕對不能離開一念,一念是根本,雜念就是從一念裡面生出來的,離開一念,你哪裡會有第二念、第三念?那沒有了。譬如說月亮,我們常常講「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照在下面,反正有水的地方都會現出月亮,月亮那麼多,那麼多的是妄的,不是真的。但那個妄的從哪裡來?從天上那個真的月亮來的。如果那個沒有了,哪有下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沒有了。所以比如月亮,離開天上的月亮,哪裡會有第二個月?沒有了。所以哪裡會有水中月?不可能的。《楞嚴經》裡面講捏目看作第二月,帶妄之真,就我們眼睛把它捏一捏然後看月亮,月亮就變成兩個,就捏目看作第二個月亮,看作第二個月亮,那個就是帶妄之真。所以水裡面絕對不會有月亮出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瞭,所有一切萬物,一切動物、植物、礦物,全部都是真妄和合的現象。我們學佛,特別是研究教理,對這個基本的原理你要是搞不清楚,學這個教怎麼會透徹!

  此地講的是真,不講妄,講一念自性。一念自性,體是湛寂。湛寂是形容,「湛」是什麼?水沒有污染、沒有波浪,極其清淨平靜的時候,這叫湛,湛寂;「寂」是寂然不動,是真心。所以一切動是依不動而生起的,不動是真心,動了就是妄心。我們現在從早到晚連睡覺都會作夢,夢是什麼?是心動,心在動。要曉得動依什麼起來?動是依不動起來的,動是妄心,不動是真心。所以我們要認識真心是什麼樣子、是什麼性質,佛法的修行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任何宗派修的是什麼?禪定。為什麼修禪定?因為「體元湛寂」,只有修定才能見到一念,也是見到自性,你不修禪定決定見不到自性。見到自性的人,我們稱為聖人,在華嚴會上稱為法身大士,所謂「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真性也稱作法身。法身是什麼意思?法是萬法,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原來是自己,是自己真性變現出來的。真性變現出來的就是自己,這個話很難懂,古人用作夢來比喻,夢中我們看到很多境界,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夢中的境界從哪裡來的?都從自性變現出來的。如果忽然覺得我在作夢,夢裡面自己的身體是我,夢裡頭所有一切人物還不都是自己變現的嗎?除了自己之外,找不到第二個。「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和合」,我們在夢境裡面可以領悟這個道理。夢境如是,我們眼前的境界也沒有例外,何嘗不是如此!然後才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現相,於是我們才懂得,佛菩薩為什麼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簡單的講,就是愛護、照顧、幫助。他為什麼這樣做?沒有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原來是自己,是一體,不是別人,照顧眾生就是照顧自己,愛護眾生就是愛護自己。我們講「自重自愛」,誰懂得?佛菩薩才懂得。什麼叫自重自愛?你能愛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才是真正懂得自重自愛。為什麼?了解事實真相,所謂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我們要明心見性,不修定怎麼行?修定的方法太多太多,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統統是修定,修定不是一個方法。宗門裡面參禪是修定,觀心是修定,看話頭是修定;在教下裡面讀誦是修定,念佛是修定,持咒是修定,持戒也是修定,樣樣都是修定。我們今天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不知道這些方法都是修定,所以變成修福了。佛不是教我們修福,是教我們修定,唯有修定才能開智慧。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是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就能得定,定就能開慧,智慧開了就能見性,就能見到一念;一念是根本、是源頭、是原始,你才真正得到。定在哪裡修?定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在動中修不動。我們生活是動態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他一生當中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居無定處,遊化在世間,那是動態。身是動的,行是動的,但心不動。心怎麼不動?沒有妄念,永遠能保持一念不生,佛確實是如此。

  凡是見性的人,在形相上來看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心理上不一樣。凡夫有雜念、有妄想,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沒有妄想、沒有念頭,他永遠住在一念裡面。我們淨宗講「一心不亂」,古大德給我們講解「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是禪定的境界,理一心就見到一念,般若智慧開了。所以事一心是十法界的境界,而理一心是明心見性,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也就是一真法界的境界。十法界裡面我們講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天台家講的藏教佛、通教佛,在六即佛裡面講相似即佛,跟佛很相像,但是還不是真佛,因為還沒有見到一念,還沒有見到自性。這個境界他已經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這是事一心。功夫成片,我們念佛功夫成片雖有定功,但這個功夫成片沒有超越六道輪迴,這個定還不夠。這是以淨土宗來講,一心不亂功夫淺深分這三個層次。大分,因為大致上可以分這三個階段:功夫成片,你的功夫還沒有能夠超過六道,還在六道裡面,有功夫成片,你生人天善道,這個可以,但是你超越不了六道;事一心不亂,你的功夫不能超越十法界;理一心不亂,就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華嚴經》稱為法身大士。

  所以一定要懂得佛為什麼教我們修定,我們要怎麼修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和光同塵,跟大家一樣,只要不著相就是修定。《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的原則,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修定;但在淨宗講,這是修一心不亂。什麼叫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著相了。隨緣用現在的話來講,大家更好懂,隨順自然生態,那就不著相了。我們能夠隨順大自然的生活,這是最好的、最健康的,不要違背大自然的生活。可是一切凡夫總喜歡違背自然生態,感覺到自己很特殊,自己要表現。現在人講創作,他要發明、他要創作,佛給我們講,這是錯誤的。就連我們世間聖人孔老夫子也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沒有創作,完全隨順古聖先賢所教的、所講的;在道家講「道法自然」,這個叫隨緣。破壞自然生態,破壞你的湛寂,這個損失太大太大,這在修行上會破壞你一心,破壞你見性,這才是真正嚴重的問題。所以在原理原則上懂得了,我們就知道怎麼修。

  《金剛經》好,文約義豐,全經文字不過五千字,義理非常豐富。教人只是幾句話,你一生就受用不盡,不但一生受用不盡,生生世世都受用不盡。《金剛經》,你懂得一首偈或半首偈,你會修了,就成佛有餘,不用多。《金剛經》給我們講的原則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面你不要去著相,心不要動,這就是修定。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吃飯,不要著吃飯的相,有些人吃飯很考究,要講求色香味,這些美味,著相了;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動心了。你在吃飯裡面看到飯菜,你能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吃得很舒服,所以吃飯是修一心不亂,吃飯是修定。再者,穿衣也是修定,接待客人也是修定。菩薩道、菩薩行在哪裡修?完全沒有離開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樣過日子就成就無上道。因此你才曉得佛法之可貴,佛法要學。就在生活當中就成就無上道,就成佛了。善財童子在《華嚴經》表演給我們看,一生成佛。他怎麼修的?在生活當中修。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他跟方東美教授學哲學,方教授給他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話沒有錯!你要懂得怎樣去享受,湛寂是享受,是最高的享受,心地清淨是最高的享受。從哪裡下手?一定要放棄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要放棄;要放棄控制別人的念頭,所有一切眾生都有控制別人、控制環境、控制萬物這個意念,這個念頭不好,這個念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你要想成就,要想見到一心、見到自性,這些障礙要懂得去掉,恢復到自然。去掉怎麼修?從布施下手,《金剛經》就是教我們從布施。章嘉大師我們淨老和尚請教他: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可以很快的入進去?章嘉大師給他講,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布施。沒有錢,怎麼布施?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從這個外面這先布施。從外面捨,捨到內心,內心你要控制人的念頭、控制萬物、你要佔有,那些念頭捨掉,才能恢復到一念,恢復到自然。所以自然裡頭絕對沒有一念控制別的東西,心才真正恢復到清淨平等覺,才能夠看出宇宙人生的真相,才懂得怎樣成就自己,幫助別人。沒有自己了。所以這個道理懂得了,你才很喜歡去修定修慧,你才喜歡要遠離這些業障。你不懂這個原理,你修學就有困難,我為什麼要這樣修法,好像枯燥無味,他在這裡頭沒有法樂、沒有法喜;透徹明白了,修學就產生法喜。

  由此可知,佛法重心樞紐還是在解門,一部《華嚴經》這麼大的經典,清涼大師把它分做「信、解、行、證」四個部分,解分幾乎佔三分之二,就是你要去理解,這個經文佔《華嚴經》三分之二,一半以上;信、行、證在全經當中只佔三分之一。所以這就是說解難,你不能透徹理解,你就沒辦法修,不知道怎麼修。今天多少人修行功夫不得力,很想修、也很用功,功夫不得力,你要追究他的原因在哪裡,就是他沒有理解,或者理解,解得不夠透徹、不夠深入,所以他修行功夫不得力。然後才知道法師之可貴,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生當中,沒有領導大家到念佛堂去念一天佛,沒有帶領大眾到禪堂去參一天禪,天天講經說法,你想想為什麼?解難。明白之後做很容易,就在生活當中,不必老師帶自己就會。佛法確實是「知難行易」,知道難,行不難。那個「行」,說實在話,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你那一念能轉得過來,凡夫就成佛了。

  但是你要懂得為什麼要轉過來、要怎麼轉過來?這個可不容易,這是佛法它的中心。你怎麼轉,要怎麼樣才能學得會?用真心。妄心是永遠有很多層的隔礙,一定要用真心,真心是「一念自性,體元湛寂」,念念為佛法,為眾生,為正法久住,為利益一切眾生,決定不要有一念想著自己,你這個教才能夠通達。有一念為自己就變成障礙,佛來給你講經說法,你也不會開悟,什麼原因?你本身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一念私心。他有一念私心在裡面障礙著,這是講我們很粗很粗的,這一念私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三大障礙,執著是最嚴重的,分別次之,妄想又次之。

  下面說:『自性之心,用本虛靈』。這是教給我們怎麼樣去用真心,真心虛,不能坐實,坐實就錯了。這個道理,我們要仔細去看《楞嚴經》,楞嚴會上以阿難尊者做代表,阿難尊者就把這個心看作實在的,就坐實了。他認為真有一個心,所以佛問他心在哪裡?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問他真心、妄心,不管你是真心、是妄心,心在哪裡?你把心找出來給我看。七處徵心是說明什麼?阿難找了七個地方,說明心虛,沒有。有沒有?決定有。在哪裡?找不到。阿難找了七個地方,我們都想不到那麼多,他竟然能想到那麼多,都被佛否定了,找不到。但是有沒有?有。有,但是你找不到。佛家最初就用法輪做標誌,現在講商標,我們佛法第一個標誌就是法輪,圓,那個圓心,圓周。諸位要曉得,圓一定有個圓心,它有一個中心。圓心在哪裡?你找不到,那個心是虛的,但是有沒有?有。有,但是你找不到。我們想看看圓的心要是一實,這個圓就決定不能動,就動彈不得;它是有心,但是心它不是一個實體,所以它的輪會動,圓是動的。這個圓,動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在動,動的道理就是它心是虛的,你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有。你說它有,你決定找不到;說它沒有,但是它是所有一切動態的主宰。

  我們要用心來學這個,心裡頭一絲毫東西都不能存在,存不得。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說的心,由此可知,他絲毫執著都沒有。懷讓禪師去參六祖的時候,六祖問他:「什麼物,恁麼來?」這個用現在話說,就是你是一個什麼東西、你是從哪裡來的?問這兩句話。這是禪機,我們一般人如果不懂這個,那不起作用。但是懷讓禪師他回答得很好,他回答六祖:「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似」就是如果說像一個東西,那就錯了。六祖肯定,給他印證,你如是,我也如是。你說我是一個什麼東西?說是一個東西就不對了,就錯了。這是什麼?見到一心,見到一念,自性。自性什麼都不是,不可思議,說不出來,可是它真有,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主宰根源,這個東西它沒有來、沒有去,本來是這樣的,不像一切萬物有來由,它沒有來由。沒有來也就沒有去,沒有生當然它就沒有滅,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你懂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人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是轉變。因為你有真心,你有自性,不生不滅,轉變生滅的現象是妄心在變化,你的真心從來沒有變化。

  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也講,「如鏡中相」。鏡子裡面那個相,你看那個鏡子,什麼人來它就現什麼相。這個人在鏡子裡面它有來來去去的,一下這個來了,照了是這個相;那個來了,照那個相;照外面有外面景觀的相,森羅萬象,但是那個鏡子它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我們從古大德,像《中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就用鏡子給我們做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我們的真心就像那個鏡子,現在看到的宇宙萬有,就好像鏡子裡面照外面所有的景象,「物境互彰,不違色像。彼色像之去來,猶業果之儼然也」,在這萬象當中,因因果果,千變萬化,但是鏡子一塵不染。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去體會。所以中峰國師這些開示,因為國師他是禪師,他是大徹大悟的,所以他的開示裡面都含有禪機在。我們再來看青蓮法師的《玄義》,可以互相有一個對應、一個對照。這是我們學佛很重要的一個原理原則,雖然不是學講經說法,但是我們一般學佛的人,這個道理還是要懂。這個道理你真搞懂了,佛法哪有迷信!不但不是迷信,是所有的人都應該要學的。為什麼?你不學,你就不認識你自己,我們簡單一點就是這樣。現在我們不要以為我認識我自己,我怎麼不認識?不認識。你自己是什麼?哪一個是你自己?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去追查,好像我們大家都「我很了解我自己」;如果你進一步去追查,你就發現到底什麼才是自己,什麼才是真正的自我。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