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儀要略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13/10/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1-006-0007

  《沙彌律儀要略》。諸位同學,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七頁倒數第二行,我們還是從:「此方止有米造,俱不可飲」,這裡看起。「除有重病,非酒莫療者,白眾方服;無故一滴不可沾唇。」我們上一堂課學到這裡,這裡講的有開緣,開緣的情況一個是身體需要,《要略》只有講到身體的方面,就是有重病,沒有用酒沒辦法治療,這時候可以開,可以用酒。上一堂課跟大家報告我們淨老和尚慈悲利濟眾生而開緣的,這個開緣當然它也是有一個限度,那是在一個喜宴的場合,一個應酬,並不是喝著玩的、喝沒有節制的,喝到酩酊爛醉的,那個就不行,那就不對了。所以這個是它有一個限制的,為了利益眾生,開緣喝二三小杯,這是開戒。這方面我們也必須要知道。如果不知道,說這個出家人、法師怎麼他還喝酒?要知道是開緣,他是什麼情況喝的,這個都要知道。一個為身體,年紀大了,身體有病,像我剛才講的心臟醫師勸我,心血管有病喝一點葡萄酒軟化血管,那是當藥用的,我們不是拿來喝著玩的;另外一方面是利益眾生的,也不是喝著玩的,也不是濫無節制的喝,那就屬於開戒。我們接著看下面:

  【乃至不得齅酒。不得止酒舍。不得以酒飲人。】

  這三條要持這條酒戒,也是需要的。這三條特別就是針對喝酒不能節制的人,特別是針對這樣的人。像以前我俗家二哥(後來他晚年也出家,已經往生十幾年),他一碰到酒就沒完沒了,喝一杯再來一杯;說再一杯就好,那一杯喝下去又再來一杯,又再一杯就好。那個一杯是沒完沒了的一杯,非喝到醉不可。像他這樣的情況,真的,連酒都最好不要去聞到,就離得遠遠的,不要去接觸,也不要跟喝酒的朋友在一起。他只要不碰到酒,他人就很正常,酒一喝下去發酒瘋,到處鬧事、打架,騎車發生車禍,什麼事情都有。酒喝下去鬧得家人晚上都不用睡覺,鬧得雞犬不寧,像這樣的人真的他連聞都不能聞,最好要遠離,離得愈遠愈好。所以,『乃至不得齅酒』,你一聞到就想喝,沒有聞到就不會想要喝,一聞到就想要喝,所以要遠離。

  『不得止酒舍』,就是賣酒的店也不要在那邊停留。古時候有專門賣酒的店,「酒舍」就是賣酒的,你在那邊停留又聞到酒的味道,又想喝了,所以不要在那個地方停留。『不得以酒飲人』,也不要拿酒去請別人喝,不給別人請,也不請別人,就可以持這條戒。酒這條戒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他喝了酒就是控制不住,發酒瘋,沒完沒了的,沒有喝到爛醉如泥,他就不甘心,必定要喝到醉,這樣的人就不能接觸。像我俗家二哥,真的是要這樣。像我一點酒量都沒有,實在講有時候喝一點點,頭暈暈就想睡覺,再喝多也沒辦法,感覺不舒服,不想再喝。有時候當藥酒喝一點點,所以酒喝到醉、去鬧事,我跟我二哥來比,我是不會有這種情況。因為我喝了一點,臉紅紅的、頭暈暈的就想休息睡覺;他酒喝下去,那是特別有力量,我們兩個人情況不一樣。所以我聞到酒味,我也不會特別想去喝,這個方面就是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所以你聞到酒,一聞到馬上就非喝不可,這個就不可以;如果聞到,我們也不會想喝,對我們也不會有什麼影響,那就無所謂了。這點我們也必定要明白,各人的情況不一樣。所以,「不得止酒舍,不得以酒飲人」。下面是舉出在我們中國最初造酒的人:

  【儀狄造酒。】

  這個在《要略增註》都有詳細的給我們解釋。『儀狄』,這個人在我們中國他是第一個造酒的,他出生的時代是夏禹,在我們中國夏商周,夏禹,夏朝那個時候的人。大禹治水有功,後來當了皇帝,那個時代儀狄造酒,大禹知道這個事情,他非常的痛絕,他知道酒一出來喝得多了就亂性,以後必定有人因為酒來亡國的。所以大禹就把儀狄這個人疏遠了,就不重用他,疏遠,因為他造了這個酒害人的。

  【禹因痛絕。】

  跟他疏遠。後來果然不出大禹所料:

  【紂作酒池。國以滅亡。】

  你看商紂王,周朝末年周幽王,歷朝歷代,因為喝酒,酒色財氣,國家滅亡,一個國家就滅亡了。這是講世間人,破家亡身。我們現在看到因為喝酒破家亡身的人,真的不少,很多。像現在全世界酒駕,這個罰的最重,喝酒駕車,包括騎摩托車,交通的處罰都非常重,因為酒駕肇事出車禍,這個是傷害別人生命,也傷害自己的生命。所以全世界大概所有的國家,這條都是一樣的,我們在國內到國外常常有交通警察在半路攔截,攔截幹什麼?酒測,看駕駛員他有沒有喝酒,喝了酒超過多少標準,要處以重罰。因為那個會出事情,所以這個是很嚴重的一個事情。所以這個酒不可以不戒。

  【僧而飲酒。可恥尤甚。】

  一個出家人無緣無故去喝酒,『可恥尤甚』。一般世俗的人都不能因為酒來傷害他的家庭事業,僧人出世要修道,飲酒就可恥尤甚。我們接著看下面:

  【昔有優婆塞。因破酒戒。遂併餘戒俱破。】

  『優婆塞』就是受持五戒的男眾。這個優婆塞平常五戒持得很好,這也是一個公案,有一天回到家裡,古時候的人都走路,回到家裡口很渴,看到桌上擺了一碗水(白酒像水一樣,清清的,好像開水),他口一渴,也沒有事先去聞看看,一口就把它喝下去了。喝完,那一大碗酒喝下去,醉了,看到隔壁一隻雞跑過來,他把牠抓來殺,吃了;隔壁的婦人來找雞,他動了婬念,犯了邪婬;婦人來問他有沒有看到雞,他打妄語,他說沒有。所以殺了雞,殺生;偷雞,犯偷盜;婦人來問他,他就騙她沒看到,犯了妄語;起了婬心,犯了邪婬。所以這個優婆塞,因為喝了那碗酒,『遂併餘戒俱破』,破了一個酒戒,前面殺、盜、婬、妄四條戒全破了。這是經上講的一個公案。

  【三十六失。一飲備焉。過非小矣。】

  『三十六失』,在《要略增註》弘贊律師引用經典都有列出來,大家可以去看《增註》。所以三十六種過失,一個飲酒全部都俱備了,『過非小矣』,這個過失不小。

  【貪飲之人。死墮沸屎地獄。】

  貪杯飲酒的人,死了會墮入沸屎地獄。

  【生生愚痴。失智慧種。迷魂狂藥。烈於砒酖。】

  死了之後還要墮沸屎地獄,墮地獄這個罪就重了。如果出生在人間,『生生愚痴』,就沒智慧,『失智慧種』。所以蓮池大師在這裡用『迷魂狂藥,烈於砒酖』,「烈」就是超過,超過砒霜、酖酒。為什麼用這個來形容?因為砒霜是毒藥,吃了人就死了。酖酒就是有一種鳥叫酖鳥,牠那個羽毛有毒,只要把牠的羽毛放在酒裡面,那杯酒就變成很毒的酒,喝了人也就被毒死了。砒霜吃了也會毒死,酖酒喝了也會被毒死,現在喝酒,蓮池大師講「烈於砒酖」,就是比砒霜、酖酒還厲害。我們聽起來好像是不是有講得太過分了一點?實際上,我們如果看到前面那些果報,這句話是不過分的。因為砒霜、酖酒,我們吃了,死了,不小心喝到這個毒,被毒死了。毒死了,你沒有造罪業,沒造罪業,你四十九天又去投胎,又到人間來了。他只是把一生的身命結束了,但是他不墮惡道,他不小心喝到這種毒藥被毒死的,他不是造業。喝了酒會造業,造這些惡業,你看三十六失,還有破了酒戒,四條戒殺、盜、婬、妄全破了,這個死了之後是墮地獄的,生生世世還愚痴,當然從這個果報來看,這個飲酒真的是烈於砒酖,比砒霜、酖酒還厲害。砒霜、酖酒傷人就一生而已,這個酒受到傷害是生生世世,這個真的是有過之無不及,烈於砒酖。

  【故經云。寧飲烊銅。慎無犯酒。噫。可不戒歟。】

  『故經云』,所以這個緣故,經典上講,『寧飲烊銅』,「烊銅」就是銅燒得熱熱的,這是形容比喻,寧願你去喝烊銅,烊銅燒得很熱,燒得像水一樣,喝下去五臟六腑全被燒爛掉,人就死了。人死,這跟吃砒酖是一樣的,就是這一生的身命結束了,但是他不墮惡道,雖然死了,他很快又到人間來投胎。如果喝了酒,造了罪業就墮地獄,墮三惡道。所以經才講,「寧飲烊銅,慎無犯酒」,就是寧願去喝烊銅,也不能去犯酒戒。酒因為會亂性,佛才把它列為重戒。就酒本身來講,它沒有罪過,它也不是殺生來的,都是植物釀的,它本身沒有罪過。因為酒它的性質會亂性,你喝了會亂性,去犯殺盜婬妄這個戒。所以這條戒它屬於遮戒,遮就是預防的,預防你去犯殺盜婬妄這個戒。如果沒有受這個戒,沒有受酒這條戒,他喝酒,他沒有犯戒罪,沒有犯這個罪。但是他喝了酒去犯殺盜婬妄,那個是性罪,那個都有罪,那個才有罪。但是他沒有破酒戒這條罪,受了戒的人他才有這條破酒戒的罪。

  有一些人就是不敢受戒。我們在山東跟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學習《五戒相經箋要》,裡面經上也講,你受了五戒有成佛的種子,有這個善根種子。如果都不受戒,等於沒有種下這個種子,就不能成就。所以受了戒,破戒有罪,當然你持戒有它的功德,你受戒持戒也有它的功德。所以佛法講這個因果,它是不能互相代替的,有罪過,當然也有它的功德,只是說你如果罪過比較重,你要先受惡報;惡報受完了,你也有好的、善的這一方面,善的種子如果成熟,將來也會受善報。受三皈五戒是成佛基本上的條件,學佛成佛基本的條件,你有這個種子,將來也因為這個善根種子而得成就。如果你不種這個種子,那你永遠不能成就,永遠不能成佛。所以有罪過,它的功德利益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佛鼓勵大家受戒,不要怕。

  另外,五戒,就是你真的遇到有些因緣,沒有辦法持這個戒,可以在佛前捨戒,或者出家人,你可以跟一個出家眾講,在五戒講是一個通人語的人講就可以了。通人語就是他聽得懂你講話的意思就可以了,你這個戒就捨了,你犯了只有原來那個性罪,像這個遮戒就不犯戒,他就不結這個罪。你先捨戒,什麼時候你可以持這個戒,再去受。所以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才發現,原來我們覺得受戒很束縛的、很不自在的,有很多人聽到受戒,他就敬而遠之,不敢來學佛了。實際上,我們沒有學習不知道,我們學習之後才知道,佛制定這些戒都是合情、合理、合法,它不是宗教式的戒條來約束人的,不是,它是幫助我們修行的,明瞭之後,我們都會很樂意來學習、來受持。不學習就不知道,聽到戒,第一個感覺就覺得不自在,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有很多人他不知道佛制這個戒它的內容、它的開遮持犯,所以他不敢來學佛。所以這個我們要對在家、出家四眾弟子多多的解釋說明,大家明瞭之後就會很歡喜、很樂意來學習。

  前面五戒,前面是殺盜婬妄酒五戒,我們一般受五戒就是這五條,沙彌十戒也是這五條。這五條戒,在家跟出家,出家第三條是不婬,不婬就是連夫婦的正婬,夫妻的關係也不可以,就是不能結婚,不婬。在家居士他可以結婚,正當的夫妻這是可以,在家只戒不邪婬,不邪婬就是我們現在話講不能有外遇,男女受了五戒就不可以有外遇。古時候,古禮根據這個禮,他除了正式的妻室之外還可以納妾,所謂三妻四妾,在古禮講是合法的,那個就不算是邪婬,也算是正婬。如果不是以禮納妾,外遇,統統屬於邪婬。所以這五條戒,出家沙彌十戒跟在家五戒就是第三條,一個不邪婬,一個不婬,這條戒有不同,其他的都一樣。另外八關齋戒,佛制定給在家人持一天出家戒,在家居士如果持八關齋戒這一天,二十四小時之內也不能婬欲,跟沙彌十戒是一樣的,就是它時間只有一天,一天一夜。

  從酒戒開始到後面第十條戒,都是屬於遮戒。前面殺盜婬妄叫性戒,就是沒有受戒,它本身的性質就有罪過,你犯了殺盜婬妄就有罪,受了戒的人除了性罪之外,再加上一個破戒罪,前面那四條。後面這六條都叫遮戒,遮就是預防,它不是性戒,它是遮戒。從不飲酒到第十條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這個都是遮戒,預防我們起貪瞋痴的,預防。我們接著看第六條:

  【六曰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

  這是沙彌十戒第六條,『不著香花鬘』,「花」就是香花,也不能用香去塗身體,像我們現在用的香皂就不能用,有香味的。所以我們洗澡可以用比較傳統的肥皂,那個沒有香味,那個可以用,有香味的香皂就不能用。我們看註解:

  【解曰。花鬘者。西域人。貫花作鬘。以嚴其首。此土則繒絨金寶。製飾巾冠之類是也。】

  註解給我們解釋花鬘。『花鬘者』,「花鬘」是什麼?『西域人』,以前西域是屬於外國,像現在新疆、甘肅這一帶,在古時候它屬於外國,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都稱西域,西域的人他們有個習慣,用花來作鬘。現在我們在這裡是比較少見,如果你到印度或者到泰國、斯里蘭卡,這些國家他們還有,包括東南亞有些地方還有。他就把花串起來,做個花鬘像帽子一樣,戴在頭上。我們看電視看到一些地區的節目,譬如說泰國這些節目,我們都可以看得到,現在還有。另外我到有些地方去,有些同修他們也做一個花圈,一下飛機他那個花就給你套在脖子上。我曾經也有同修做的花有夠重的,套在脖子上實在是太重了。實際上那是意思意思,不要做那麼大、那麼重。實在講,如果照這條戒,那個我們也都不能用,出家人不能戴那個。但是在家人他很習慣用花作鬘,『以嚴其首』,就是戴在頭頂上,看起來很莊嚴、很好看。用個花圈戴在頭頂上,這是西域的人他們習慣,外國。我們在電視上也常常看到,像巴西那些,我們也常看到。

  『此土則繒絨金寶,製飾巾冠之類是也』。「此土」就是我們中國,「繒絨」這都是絲織品,還有金子、金銀珠寶這一類製造的裝飾品,包括頭巾,「冠」就是帽子,戴在頭上的,這一類都是屬於香花鬘,戴得很好看。出家受沙彌十戒就不可以戴這個,就不能戴。不能戴,這個戒也是有開緣的,就是說你自己去買、去做這個來戴,這個就不如法。你受了沙彌十戒,這就破了這個戒,就不如法,破了戒。什麼叫開緣?就像我剛才講的,我們到哪個地方去講經做法會,那邊的人很熱心,買了這個花圈來掛在你的身上,那不是我們去買的,我們也不知道他要去買那個東西,一來就給你套上去。為了讓這些眾生歡喜,我們就開這個戒,這個是為慈悲利濟眾生的,不是自己故意叫人家買來掛著好看的,那個就犯戒了。你為了要弘法利生,有時候這些人情世故,他們也不了解,讓他們生歡喜心,我們去跟他們介紹佛法,他才會樂意接受。所以這是方便權巧,慈悲利濟,這就無犯。如果你請人家去買、去訂,或者自己去買,這個就犯戒。這個我們要知道。以上這段是給我們解釋什麼叫花鬘,就是這一類的。下面講:

  【香塗身者。】

  給我們解釋什麼是香塗身。

  【西域貴人。用名香為末。令青衣摩身。此土則佩香。熏香。脂粉之類是也。出家之人。豈宜用此。】

  這一段給我們解釋香塗身,什麼叫香塗身。『西域貴人』,這也是講外國,「貴人」就是富貴人家,有錢人家,他『用名香為末』,有名的香來做為粉末。這個香有很多種,現在很名貴的一斤都是幾萬塊台幣,沉香、檀香之類的;還有另外的香,有很多種,種類也很多,做為粉末,做成香粉。『令青衣摩身』,「青衣」就是童子,有錢人家請童子來擦他的身體,用香、香粉來塗在他的身上,讓身體發出香味。這是西域貴人,古時候用這個,現代應該還是有。

  『此土』,就是我們中國這個地區,『則佩香、熏香』,「佩香」就是佩戴在身上的香袋,還有「熏香」,燒來熏的;『脂粉』,胭脂,擦臉的粉,這個女眾用的就比較多,男眾比較少。現在的香水、胭脂,裝飾打扮塗在臉上的,塗在身體的,香水這一類的都是。現在賣香水的也非常多,這些我們如果受了沙彌十戒就不能用這些香粉之類的,特別是女眾。如果出家女眾還去畫眉毛,還是嘴唇去塗胭脂,看了就怪怪的。男眾是比較少去用這些東西,特別是出家女眾就避免用這些東西。『出家之人,豈宜用此』,就是出家的人不適合用這些東西,這是在家人用的,我們出家人用這個是不適合的。所以出家人是給在家人一個形象,這個形象就是清淨脫俗,跟世俗不一樣,他清淨脫俗,不像世俗之人需要這些東西。這些是世俗人用的,出家人不適合用這些東西,「豈宜用此」,不適宜。後面講:

  【佛制三衣。俱用粗疎麻布。獸毛蠶口。害物傷慈。非所應也。】

  穿在身上的這些衣服裝飾,出家人很簡單。『佛制三衣』:五衣、七衣、九衣,五衣叫作務衣,就是你工作的時候穿的。所以出家人不是什麼事都不做,托缽、吃飯就打坐,什麼事都不做、不動,不是的,他還是要做的,做事的時候要穿作務衣,工作的時候。你看打掃、處理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也需要做。你看佛都有掃樹葉,佛帶弟子掃樹葉,這時候工作,作務穿五衣。七衣是一般做早晚課,做功課,誦經念佛的時候穿的。九衣算是禮服,你參加盛大的活動,九衣就是最莊嚴的,譬如說國家、國王大臣他有一個盛大的慶典,像我們現在在社會上去加國慶或者喜慶,這個比較隆重的活動,出家人就穿九衣,表示是很隆重穿九衣。現在做法會穿二十五條衣,那是祖衣,那是祖師穿的。現在也都不分了,現在一般的出家眾也穿,這是祖衣,這個祖衣只有主持、主法的他才穿,一般他不穿的,一般穿七衣。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淨宗學會,也常常參與當地的這些各宗教團體,還有政府機關、慈善團體一些活動,帶出家眾去,男眾、女眾統統穿二十五條衣,他這個用意就是為了莊嚴,莊嚴僧相;平常是不穿二十五條衣,有隆重的活動才穿。

  佛制三衣,『俱用粗疎麻布』,「粗」就是比較粗糙,「疎」就是這個布不是很密的,很疎的麻布。麻布我們都看過,麻布很疎的,很粗,粗疎麻布。所以,佛這個三衣,一般都是撿人家丟掉的、不要了,到垃圾堆去撿。有人穿的衣服破了、舊了,他不要了,丟了,丟棄。丟了之後,這些佛弟子去撿回來,用剪刀把還可以用剩下的布把它留下來,東剪一塊,西剪一塊,然後把它縫起來,補補貼貼的,把它縫起來,再把它染色,就變成袈裟了。所以袈裟是這麼來的,三衣是這麼來的,它不是去買整塊好的布來做,它是撿來的,去垃圾堆撿來的,洗乾淨把它縫起來,「俱用粗疎麻布」。這是佛制定的三衣。

  『獸毛蠶口,害物傷慈』。「獸」是野獸,野獸的毛來做成衣服,毛皮;「蠶口」,這個就是絲織品,蠶絲,蠶吐這個絲,從蠶的口吐出來的絲,把它做成布,做成衣服來穿,這個都有傷害動物的。所以「害物傷慈」,會傷害動物,也傷了我們的慈悲心。我們出家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你又穿毛衣,又穿好的絲織品,這個都是殺生來的,我們穿了這個就有傷到我們的慈悲心。『非所應也』,就是不應該穿這些東西。下面這一條就是開緣,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

  【除年及七十。衰頺之甚。非帛不暖者。或可為之。餘俱不可。】

  這條是開緣,說『除年及七十』,就是除非你年紀已經到七十歲了。在《禮記》上講,我們人生到七十歲,七十歲以上就是老,到七十就算老,老人,七十就是老。一般在工作上是已經到退休年齡,年及七十,這個時候是老了,進入老年了。老年血氣就衰了,身體當然不如年輕、中年這個時候了。所以,『衰頺之甚』,身體衰了,衰退了,已經到很重的一個情況。有的人他很怕冷,『非帛不暖者』,布帛是比較好的布,像毛衣,如果有些老人特別是住在山上,或者是寒冷的地區,他沒有穿這些東西他不能保暖。『或可為之』,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或」就是或許,可以穿。在這種情況穿叫開緣,那不是故意的,因為他沒有這個東西,他身體不能保暖,他需要,這時候可以。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年紀不是這麼大,『餘俱不可』。這裡是講一個年紀,我們從這個地方也要知道,有的人他還沒有七十,他都很怕冷,像以前我剛出家的時候,三十四歲,晚上蓋的那個被,全身衣服連襪子穿著睡都不能保暖,真的很怕冷,現在比較改善了。所以有的人他年紀還沒有到七十歲,我們現在看到也很多,他很怕冷,特別現在有冷氣,有的人也很怕冷氣,一吹人就不舒服,在這種情況之下,也是可以開緣,可以用。如果你身體很好,當然你就用不上,你就沒有必要去穿這種毛衣,蠶口做的這些絲織品,這些布類。所以「餘俱不可」,就是其他就不可以,這是為了身體的需要。我們再看下面:

  【夏禹惡衣。公孫布被。王臣之貴。宜為不為。豈得道人。反貪華飾。壞色為服。糞掃蔽形。固其宜矣。】

  到這裡是一段。『夏禹』,就是夏朝大禹他當皇帝,他穿什麼衣服?他穿的衣服很差的,跟一般平民老百姓沒有錢的人一樣,『惡衣』就是那個衣服質料是不好的,你看當皇帝他穿那樣的衣服。『公孫布被』,「公孫」是漢朝做大官的,這個在《增註》都有詳細的註解。他蓋的被不是棉被是布,這是不能保暖的。他做大官,『王臣之貴』,應該他們可以穿好一點的、用好一點的。『宜為不為』,應該他們可以這樣做,符合他們的身分地位,他們是可以的,但是他們不這麼做。這個就是他們的德行,他們勤儉,不浪費,不奢侈,這個也是給人民做一個好榜樣,不奢侈。所以宜為不為,這是世俗的王臣,這樣的貴人,他們可以穿這些好的衣服布料,他們不穿,穿那個很差的。

  『豈得道人,反貪華飾』。「豈」是怎麼可以,怎麼可以修道的人反而不如世俗的人,反而一個修道的人還貪著華麗的衣飾,「飾」就是裝飾,還貪求這個,那就錯了。所以應該怎麼樣?『壞色為服,糞掃蔽形,固其宜矣』。「壞色」就是佛當年穿的壞色衣,糞掃衣就是撿人家不要的,「蔽形」就是能遮蔽這個身體,這樣就可以了。這句也就是說我們穿的衣服、用的這些東西,不要去講求名貴、華麗的,不要去講求那個布料,出家人再講求這個,那就錯了,那不如在家人,有違背佛的教導。所以我們的衣服,出家人這個衣服,也不像世間人趕流行,實在講一套衣服穿到往生都夠了。所以有人送很多衣服給我們,我們自己實在講用不了那麼多,用不了那麼多,我們可以跟別人結緣。

  今天時間到了,這節課我們就上到此地。祝大家法喜充滿。下面還有一段,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