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八集)  2010/3/3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48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學習到五戒第四條妄語戒,我們學習了前面一大段經文。

  第一大段的經文,主要是講犯了大妄語這個戒,大妄語戒。大妄語戒在佛門裡面,最嚴重的就是未證言證,這個是以證得聖果上面犯的大妄語戒,在戒經裡面結罪是最重的。未證言證,自己還沒有證得聖果,說自己證果了,動機無非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恭敬供養,我們一般講的名聞利養,爭名爭利、爭取名聞利養,造了大妄語的罪。在經文裡面給我們舉出一個例子,就是還沒有證阿羅漢,說證得阿羅漢果,或者給別人講,他已經快證阿羅漢果,就是向阿羅漢;乃至說證得三果阿那含、向阿那含;二果斯陀含、向斯陀含;初果須陀洹、向須陀洹。在小乘,修證的位次,有四果四向。除了這個之外,說他自己得禪定了,得到色界禪定、無色界禪定;或者給人家講,他修安那般那、修不淨觀成就了,這個也犯了大妄語。或者講見到諸天,見到龍、夜叉、薜荔鬼、毗舍闍、鳩盤荼、羅剎來到我這個處所,這些天龍鬼神、羅剎都來到我這裡,他們來問我問題,我回答他們;我問他們問題,他也回答我,打這樣的妄語都犯不可悔罪。不可悔就是在五戒、在小乘戒法來講是最嚴重的,就是不可以接受懺悔,也就是失掉戒體。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一段經文,我們今天接著看蕅益祖師的《箋》,《箋》裡面的註解不多,也是很簡要的。在這一大段經文裡面,蕅益祖師在有必要註解的,他下面有個小括弧(箋),他有註一個小註,上一次我們也大概跟大家報告過了。我們今天就來看後面,這段經文後面這個《箋》等於是一個總結,給我們總結這一大段經文的一個解釋。我們看《箋》:

  箋【此大妄語。以五緣成不可悔。一。所向人。二。是人想。三。有欺誑心。四。說重具。即羅漢乃至羅剎來到我所等。五。前人領解。若向聾人。痴人。不解語人說。及向非人。畜生等說。並屬中可悔罪也。】

  《箋》給我們解釋,『此大妄語』,「此」就是指前面這一大段經文講的,犯了這些都是屬於大妄語。怎麼樣構成大妄語的罪?『以五緣』,就是五種因緣構成不可悔罪。第一個是『所向人』,第一個因緣就是他是向著人講的,對象是人,這個叫所向人,他打妄語對象是人。『二、是人想』,對象是人,心裡想法也是要對人講的,這個叫人想,他的目標也是想要對人講。第三,『有欺誑心』,這個是一個重點了。為什麼要打妄語?這個就是講他打妄語的一個動機,而且這個妄語是大妄語,不是小妄語,他有欺騙人的心。「欺」就是他存心要騙人的,他自己並不是不知道講這些話是在騙人,他知道,存心就是故意要去騙人的,這個叫欺。「誑」就是誑惑,就是使對方相信他的話,讓對方誑惑,就是迷惑了,相信他講的話。我們一般講就是讓對方受騙,對方真的相信他講的話,這個叫誑惑,就是要讓對方受騙,你講話想要去騙他,希望他真的就受騙了。有這樣的存心,這樣的動機,就是有欺誑心,這是第三個構成大妄語的因緣。當然這個是主要的一個因緣,如果沒有欺誑心,他也就不會故意去騙人。也就是說,他沒有騙人的動機,他就不會去打妄語,一定先有這個動機,有欺誑人的心,他才去打這個妄語。

  在前面這三種,比如說他想要騙人,想要打大妄語,心裡想法也是要騙人,對象也是人,如果沒有下面的,這個也不構成犯戒的罪。所以,下面還要加上說重具。第四,『說重具,即羅漢乃至羅剎來到我所等』,就是前面講的這一大段經文,騙別人說自己證得阿羅漢果,乃至羅剎、天龍鬼神都來到我這裡了,這個叫說重具。這樁事情在現前這個社會就非常之多。這個《五戒相經》,我們看到經文是講到羅漢,羅漢是小乘的聖者,四果羅漢。我們一般在中國佛教都是學習大乘佛法,因此現在有很多人未證言證,他不是說他證阿羅漢,他是說他是什麼佛再來的、什麼菩薩來的。這個在戒經上講,都是犯了大妄語,這個是說重具。

  有了前面這四個因緣,還要加上第五個。『五、前人領解』,「前人領解」就是他當前去騙的那個人,「領」就是領受的意思,他接受了,接受了他的妄語;「解」就是了解他講話的意思。了解他講話的意思,也領受了,也接受過來,這個叫前人領解。要具備這五緣,就構成不可悔罪,就破戒了,犯了大妄語,不可悔罪,不可以接受懺悔,喪失掉戒體。

  下面再給我們解釋,『若向聾人、痴人』,「若向聾人」,就是他要騙人,但是他要騙的那個對象剛好是聽不到人家講話的,耳朵聾了,聽不到人講話。當然,他耳朵聽不到,他去騙他,他也不曉得他什麼意思。當然這個對象、這個聾人他不會受騙,因為他聽不到人家講話的聲音,這個是用語言。但是現在聾啞好像有手語,如果他去用手語給他表達他的意思,聾人領解了,也犯了不可悔。你講話他聽不到,他用手語把這個意思傳達給他,他了解了,他接受了、受騙了,這也成不可悔。如果用講話的,他聽不到,他不知道你什麼意思,這就不構成不可悔,因為他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人的妄語。若向「痴人」,痴人就是我們現在講植物人,躺在床上的;或者他得了老人痴呆症的,或者精神不正常、神經錯亂的,住在精神病院的。去向這些人講,大概也沒什麼用,他那個大妄語那些人也聽不懂,這個叫痴人,對痴人講。『不解語人說』,他對象這個人聽不懂人講話,不解語人就是他還不能了解言語,跟這樣的人說。比如說小孩子、嬰兒,他還不懂,生出來才幾個月,他也是人,你給他講你證阿羅漢,他不知道什麼叫阿羅漢;或者小孩子,他也不懂。你對不了解你講話的人講,他不能理解你的意思;或者你去找一個洋人,西洋人聽不懂中國話的,你給他講你證阿羅漢,他就說I don't know,他也聽不懂,他不會受騙,因為他聽不懂。這都是屬於「不解語人說」,他不能了解你跟他講話意思的人,就是這一類的。

  『及向非人』,「非人」就不是人,不是人就是鬼神。到神廟裡面去,比如說你到土地公廟去,或者什麼神廟去,去向那些鬼神說你證阿羅漢了。這個是向非人,不是人,天龍鬼神,就是人以外的鬼神,屬於非人。『畜生』,「畜生」就是動物,畜生也聽不懂人講話,因為他對象不是人,牠是畜生。『等』,這個「等」就是還包括其他的,就是人以外的這一切眾生,都包括在等這個字裡面。所以,「及向非人、畜生等說」,等包括所有的,人以外的以及上面舉出這幾種對象以外的,統統包括在這個等,說這個妄語。這樣是『並屬中可悔罪』,還是有罪,但是這個罪不是不可悔,還沒有構成不可悔罪這個條件,它只構成中可悔罪。中罪,也是相當嚴重了,因為講這個話是大妄語,雖然這些對象聽不懂,但是講的人還是有中罪,這個罪也不輕,但是可以懺悔。沒有失掉戒體,但是要懺悔,可以懺悔。懺悔就是改過,以後不能再去騙人,不能講這樣的話。以上就是蕅益祖師的《箋》,我們就簡單報告到此地。

  下面,廣化老法師也有增加一點註解,這個註解也有兩段,也是解釋我們前面這一大段經文的,我們也簡單跟大家報告一下。《註》裡面講:「此句中,向不解語、畜生說證果,依《大律》及經文後之表解,應屬下可悔。」此句中,此句中就是這一句,他這個是註解《箋要》的,就是我們前面學習到的這段,蕅益祖師《箋》裡面的註解。向不解語、畜生說證果,不了解人的言語、聽不懂你講話意思的人,以及對畜生,說自己證得阿羅漢果,或者證得須陀洹果,依照《大律》,《大律》就是《四分比丘律》,比丘戒;以及經文後面的表解,應屬下可悔,就是下罪可悔。這個是廣化老法師引用《大律》以及經文後面的表解,來作一個補充說明。我們看《箋》是中可悔。

  下面我們再看《註》:「過人聖法:如三十七道品等。向阿羅漢:將證阿羅漢而未證者。若說自己得不淨觀,犯妄語;只可說:我修不淨觀。祖父鬼:餓鬼壽命甚長,有很多相貌年老者,故翻為祖父鬼。」這裡這段註解給我們解釋前面經文一開頭講的,當中一句話「過人聖法」,給我們說明什麼叫過人聖法。這裡講,「如三十七道品等」,三十七道品,等就是包括其他的。過人聖法就是聖人修行的方法,聖人所修的修行方法,超過了一般的凡人,過,超越的意思,就是超出一般凡人,這是叫過人聖法,舉出三十七道品等。三十七道品也是通大乘小乘,小乘三十七道品、大乘三十七道品,同樣是這個名相,名相、術語是相同,但是它的修行境界、層次不相同。三十七道品我們一般常常聽,第一個是四念處,第二個四正勤,第三是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合起來三十七,這個叫道品,修道的品數有這個三十七品。四念處可以說是一個總關鍵,所以排在第一個。打妄語就是去騙人,說他修三十七道品。

  下面講,「向阿羅漢」,向阿羅漢就是他快要證阿羅漢果了。四果四向,他是三果阿那含提升要向四果這個階段,他將近要證阿羅漢了。三果提升到四果,還沒有達到四果,快要達到四果,向著阿羅漢這個果位提升了,這是向阿羅漢。「將證阿羅漢而未證者」,就是快要證得阿羅漢果,但是還沒有達到,還差那麼一點點。這是給我們解釋向阿羅漢,這個也犯了大妄語。

  「若說自己得不淨觀,即犯妄語」,就是說我修不淨觀已經修成就了,得到不淨觀,這個就犯了大妄語,佛給我們講,不應該這麼講。那麼要怎麼講?安那般那跟不淨觀,是小乘修行方法的兩個很重要的觀法。佛法的修學,大乘小乘都離不開止觀,觀法也非常多,在小乘佛法,不淨觀跟數息觀是一個代表。一般在小乘裡面,具足講是有五停心觀,五停心觀就是調心的,有這五大類。就是講我們發願學佛,心定不下來,特別我們學佛功夫還不得力的,不管是初學老修,功夫還不得力,你心不能得到安定。

  我們修行,不管修大乘小乘,實在講就修個安心,最上乘的佛法還是安心。你看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傳法,他第一個傳人就是慧可。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達摩祖師在那邊面壁九年,遇到一個慧可來求法,慧可為了跟達摩祖師學法,他那個恭敬至誠可以說到了極處。當時冬天,雪下得很深,他在外面跪了三天三夜,達摩祖師都不理他,後來他身上帶的戒刀,把自己一個手臂砍斷了,供養達摩。這個時候達摩祖師才問他:你這又是為什麼,何苦?把自己的手臂都砍斷了。慧可就給達摩講:他心不安,請達摩來替他安心。達摩祖師當時就把手伸出來: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這個時候慧可就言下大悟,他就回答達摩: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這個公案,我想我們同學大家應該都聽過,可能聽的也不止一次了。在中國佛教裡面,可以說從梁武帝到現代,這個公案在佛門裡面還是非常的流行,大家常常提起這個公案。達摩祖師傳給慧可這個是最上乘的安心之法,他也不管什麼真心妄心,你把心拿來,拿來我幫你安。慧可是上上根人,言下就頓悟了。我們現在來學慧可行不行?你也去跪三天三夜,然後找一個人就表演達摩祖師。你要安心,他問你:心拿來我幫你安。你說:覓心了不可得,看你悟得了悟不了?恐怕還是悟不了,還是不安。慧可是上上根,他根機成熟了,遇到達摩一下頓悟了。

  我們看到很多頓悟的人,你現在看到他頓悟了,這一生他也沒學過就頓悟了,就像六祖一樣,好像他沒學。你就現前這個階段來講,當然好像他都沒學過,怎麼一下就頓悟了,我們怎麼頓都頓不了。如果說真話,以三世因果來講,沒有偶然的。你看頓悟的有兩種人,一種是佛菩薩示現的,他本來就已經成佛了,他來示現這個樣子,當然他沒有問題,他來表演的;另外一種人就是過去生生生世世修,修到這一生他就快修圓滿了,就差那麼一點點。過去生修的我們沒看過,你只看到他現在拿畢業證書,他在念書的時候你沒看到。你只看到他在舉行儀式、典禮,他畢業了,看到那一刻;但是他前面的你沒看到,就是過去生修的你沒看到。是生生世世修行,已經修了很久,到這個時候學得差不多。

  這個我們在經典上也可以找到依據。哪一部經?《金剛經》。《金剛經》,佛不是講了嗎?你對《金剛經》,聞到《金剛經》講的這些經文,「不驚不怖」,你能夠接受、可以理解,這個人已經不是在一二三四五佛那個地方種善根了,已經經過無量諸佛那裡種過善根了。《金剛經》有經文可以印證。我們根據《金剛經》這個經文,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從二祖到六祖,包括六祖會下四十三個人,包括以後大徹大悟的祖師大德,已經不是在一二三四五佛那裡種善根了,已經經過無量諸佛那邊種善根了,過去生生世世修,修到這一生他的功夫成熟了,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所以這些並不是偶然的。

  如果我們過去世沒有修那麼深厚的善根,這一生接著要再補修。補修,各人根器不一樣,當然能夠修大乘,你有這個根底、有這個基礎,當然可以,沒有問題。如果一下子修大乘還是不得力,我們就不能不要小乘的,小乘也是一個基礎,幫助我們修大乘的一個基礎。甚至我們現在,淨老教授講,我們連小學都還不夠資格。現在我們淨老教授講,是從幼兒園開始的。幼兒園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具體的落實就是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就是幼兒園。從三皈五戒就提升到小學了,我們今天上的這個課是小學剛剛入門,三皈五戒。我們現在一方面補習這三個根,一方面已經皈依、學佛了,對佛法的修行也要了解。特別在小乘法,我們現在比較能夠用得上。

  當然,如果你是六祖那種根器的,那是最好,上上根人,一下就頓悟,一了百了,不用那麼麻煩。如果不是那個根器,只好從幼兒園、小學一年級,這樣按部就班的來學習,這樣比較有受用。如果你不按部就班學習,想是要修最高層的,但是修不成功,得不到受用。為什麼得不到受用?你心安不下來。你說我修大乘法,一天到晚生煩惱,心浮氣躁,心不安定,這個就是得不到受用。所以,我們學佛應該要務實,要務實來學習,不要好高騖遠,要務實。我們目標當然是要修最上乘的,這個是一定的,但是我們下手,還是要從基礎開始。在小乘,他們修證的層次,我們也了解一下。了解一下,我們現前如果有這些狀況,也可以做為我們修學的一個基礎。

  五停心觀在小乘法,證阿羅漢果來講,修行有個次第。證小乘,雖然是小果,但是它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證得,就是它有個次第。它這個次第就是五個位次,第一個叫資糧位,第二個叫加行位,第三叫見道位,第四修習位,第五究竟位。究竟位就是他畢業了,證阿羅漢;修習就是初果以上,二果、三果、向著四果,這個叫修習,修習也叫修道位。證得初果須陀洹叫做見道位,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斷盡了,這個時候是小乘的見道位;見道他才能修道,修到究竟,他就證阿羅漢。它有這五個位次。

  第一個位次就是資糧位,資糧,它是一個形容比喻。古時候出門都要帶水、帶乾糧,才能出外旅行;就像我們現在出門旅行,你要帶錢,你要有些資金,路途上要用要吃。你要到外頭旅行,你不帶資糧不行的,你沒有本錢,我們現在講,你沒有本錢去玩,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們做什麼事情,在世間法做什麼事業,都必須要有資糧。這個是從凡夫要修到阿羅漢第一個位,你要先有資糧,第一個是資糧位。資糧位又分三種,第一種是五停心觀,第二種是別相念處,第三種是總相念處,資糧位還分這個三種。五停心觀,謂發願學佛心不安定,先以五法調停之。我們現在同學大家都學了佛,有的人可能也學了很多年,甚至學了幾十年,心安定了嗎?如果我們同學有人心安定了,請你來金山寺,我請你喝茶,幫我安心。

  我想我們多數同學,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人心飄浮不定,心浮氣躁,妄念就特別多。我想這個大家應該都有同感。現在是整個世界的人,他這個心是極度的不安定。為什麼現代人,心會這麼極度的不安定?古時候的人也是心不安定,但是沒有現代人這麼嚴重、這麼厲害。原因就是古時候的社會環境,它是有誘惑,但是沒有現在那麼多,那麼厲害,那麼嚴重。我們現在講,污染太嚴重了,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環境物質的污染,這個太嚴重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耳聞所接觸的,都是在誘惑我們起心動念,誘惑我們增長貪瞋痴慢、增長煩惱的,讓我們心不能安定的,就是這些干擾太多。比如現在科技的發明,人心就更不安了。現在手機我想大家都有,因為我功夫不好,所以我從來沒有帶過一天手機,因為知道自己功夫不行。我們就可以知道,你帶了手機是很方便,但是另外一方面,正面的是你辦事很方便;負面的,它就會干擾你,可能晚上都睡的不安。古人講,所謂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就是非多,這是一定的道理。

  為什麼?因為我們凡夫心隨境轉。如果你心能轉境,你就不是凡夫了,你是聖人,你不會受環境影響,你還會去影響環境,你不是凡人,你是聖人,起碼是有禪定的人。如果你沒有禪定功夫,也不是聖人,沒有證果的,你肯定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所謂心隨境轉。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大環境裡面,你說哪一個人不會受環境影響?多多少少,只是輕重不同,都會受到影響,不可能不受影響,不可能不受誘惑,你不可能不增長煩惱。除了少數人住山,與世隔絕,住茅蓬,他對外界隔離,這些人心會定下來。除了這些少數人之外,多數人心都不安的。我們學佛學個什麼?就學個安心,學個心安定。就是心不安定,我們要修,讓它定下來,讓心安下來,就修這個,修這個我們才有受用。如果愈修就愈不安定,那就錯了。

  我們初學佛,或者我們學佛功夫不得力,心不安定,這個是很普遍的現象。也有很多同修他問題很多,問題都出在哪裡?都是出在心不安定,他心不能得到安定,胡思亂想、掉舉躁動,像猿猴一樣,一刻都靜不下來;或者煩惱很多,心也靜不下來、定不下來。這樣的情況就必須先以五法調停之,先以五法調停就是以五種方法來調整,這個調就是調整;停就是讓這個妄心、不安的心讓它停下來,生煩惱的心讓它停下來,這個叫調停。從這個名詞術語的含義我們也可以理解到,修行無非是調整我們身心,讓我們身心安定下來的。

  這個五停心觀前,修這個前面要持戒,小乘這個五停心,就是他受持這個戒律。我們現在不要講太高的戒,就我們現在講的《五戒相經》來講,三皈五戒,修了這個戒。持了這個戒,但是心還是安定不下來,就要用這個五法來調停。講到戒學部分,戒就是調伏我們身心的,如果不知道這個原理,他受了戒、持了戒,身心還是得不到調伏。也就是說,他受戒持戒,沒有得到持戒的效果,沒有得到持戒的受用,這個原因就是他不知道戒律是調伏我們身心的。如果不懂得調伏身心,硬著持戒受戒,硬著修行,這個就會出問題了。這個就是他不懂方法,理論方法不懂、不對。平常生活當中每一天遇到的人事物,他進退沒有依據,什麼事情該做不該做、該進該退,他沒有依據;沒有依據,心就不安了。心為什麼不安?這個道理他不懂,他沒有得到。所以古人講一句話:心安理得。他心為什麼安?他明白這個道理,做人該怎麼做。你每天面對的順境逆境,我們要用什麼心態去面對,遇到順境怎麼調整我們的心,遇到逆境怎麼調整我們的心。修行無非就是修這個,這個都是戒,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它的目的是讓你息滅貪瞋痴的。如果你持戒持得脾氣愈來愈大,你持這個戒是什麼戒?就持煩惱戒。戒律清淨,你心就清淨,心清淨就不生煩惱,這樣就有受用,這樣你去修定當然就沒問題了。

  所以修觀跟戒是相輔相成的,一定要知道我們在生活當中怎麼去應用,要活學活用,不能學死的,學死的你就得不到受用。用這個五法來調停,根據這個佛學名詞術語,我們要懂得它的含義,知道怎麼修。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現在我們的身心是在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怎麼樣來調整自己。修行就是你先調整自己,先修自己。不要拿著這個,第一個自己不調整,去調整別人,你這樣就會增長煩惱。首先先調整自己,自己調好了,才能去幫助別人。

  五停心觀第一個,多貪作不淨觀。這個貪,對象很多,比如說我們一般人都喜歡吃肉,雞鴨魚肉大家都喜歡吃。你只要想到,雞鴨豬羊,牠住的地方不清潔的、不乾淨的;這些動物牠們吃的飲食也都是污穢的,血肉淋漓,蒼蠅、細菌都聚集在一起。常常去看,他自然慢慢就不會去貪吃肉了。今天時間到了,附帶在此地,根據註解裡面,我們跟同學大家報告小乘聖者他們修行的方法。不淨觀是五停心觀資糧位的第一個位次,我們也有必要認識跟了解,進一步幫助我們的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